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

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2009届)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

文化探析

The Cultural Analysis for the Structure Designing Changes of Chinese Garm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研究生姓名孙志芹

指导教师姓名诸葛铠(教授)

专业学位名称设计艺术学

研究方向服装设计理论研究

论文提交日期2009年9月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探析

中 文 摘 要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战乱频然、内忧外患的时期。

从服饰的造型结构观之,其中发生了深刻的、根本区别于传统服饰的变化。一方面,这种变化来源于时代大势,服饰文化不得不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作出被迫的改变,同时,客观上造就了我国服饰近代化发展的历程;另外,服饰造型结构的变化又在强大的传统势力的牵制下,也不得不在新旧、中外的冲突中进行艰难的折衷和妥协,中国化的元素还是得以少量的保留。其表现在:服装造型由长而宽向短而合体发展,逐渐体现人体轮廓,彰显曲线美;服装结构线条由平直的直线裁逐渐向曲线裁剪过度,裁剪方式也由整片裁剪发展到分片裁剪;服装加工工艺由手工缝制逐渐过渡为机器缝制,传统镶、嵌、滚、绣等手工装饰工艺的运用逐渐趋于简洁。

从文化角度加以审视,这种服饰结构上的变化与时代风云密切对映:20世纪上半叶我国政治制度的频繁更迭、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民风民俗的改容换貌等因素,都是服装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动因。论文从制度上——政权多次更替,传统“衣冠之治”解体;思想上——民权思想新生,服饰样式西化;民风上——改容换貌日盛,服装文化多元三个方面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20世纪;服装;造型结构;文化因素

作者:孙志芹

指导教师:诸葛铠

The Cultural Analysis for the Structure Designing Changes of Chinese Garm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bstract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a period that Chinese nation experienced much disaster. From the structure designing of the garment, the profound and basic changes that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an be seen clearly. On the one hand, these changes come from the trend of era. Western modern civilization forced it to change. Objectively,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brought up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constraint that made the structure designing of the garment compromise with new and old, Chinese and foreign, but a littl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lements also be preserved. These reflects are as follows: garment shape’s development is form long and wide to short and fit, human outline can be seen more and more clearly and that made the curve beauty expression; garment structure lines’ variation is from straight to curve and cutting pattern’s variation is from full wafer to slicing; garment process’s sewing is from hand to machine, traditional manual sewing technology such as beset, embedded, rolling, embroidery and so on are more and more concise.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the garmen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structure designing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age situation closely. The elements of the regime change of politic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social thoughts’ emergence, folk customs’ change, etc are the reason for it. This paper’s analysis focus on three aspects: First, in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arment model is discussed; Second, in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the westernization of garment style is discussed; Last, in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custom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garment culture i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Twentieth century; Garment: Structure designing; Cultural elements

Written by Sunzhiqin

Supervised by zhugekai

目录

一、引言 (1)

(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水平 (2)

(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4)

二、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6)

(一)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特点 (6)

1 由“整体性”转向“分片式” (6)

2 由直线转向曲线 (8)

3 由简单转向复杂 (12)

(二)推进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科学技术 (15)

1 新颖面料的研发促进服装造型重点转型结构 (16)

2 丰富的辅料发展优化服装结构造型 (18)

3 裁剪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服装造型结构的现代化 (19)

4 加工设备的更新有益于服装造型结构的复杂化 (21)

三、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因素 (23)

(一)制度上——政权多次更替,传统“衣冠之治”解体 (23)

1 政权多次更替,传统服饰制度难以为继 (23)

2 贵族统治崩溃服饰等级的象征性消退 (25)

(二)思想上——民权思想新生,服饰样式西化 (27)

1 新生思想促进服饰改革步伐 (28)

2 个性解放推动服装多样化发展 (30)

(三)民风上——改容换貌日盛,服饰文化多元 (32)

1 崇洋风气促使部分城市人服装西化 (32)

2 求同存异与西方服饰文化接轨 (34)

3简朴作风引领社会新风尚 (35)

四、结语 (37)

(一)全文总结 (37)

(二)今后工作的展望 (38)

参考文献 (3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41)

致谢 (42)

一、引 言

(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服饰文化成为时尚风向标的当前,如果把视线重新回到20世纪伊始,服饰文化的衍变是整个一百多年来时局变幻、风云跌宕的生动写照。肇始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从本质上告别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服饰文化作为“衣冠之治”的核心价值土崩瓦解。剪辫易服、告别缠足、崇尚洋装等潮流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局部地区显示出一种非常态的“繁荣”和多样化特征。当高档时装成为西方达官贵人追逐目标的时候,具有半殖民半封建特征的中国,也在几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都市,延续和传承着这股世界服饰文化发展的时尚潮流。

在设计史论研究领域,民国设计史当前为人们所关注。就本课题而言,从一个具有技术性的视角,重新解读和认识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一是延续和继承这一研究的热点。另外,在服饰时尚盛行的当今,重新在世界服饰的发展视野中审视这段时期的中国服饰文化,可以对中国服饰近代化过程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认知视点。再者,一般的设计研究都重视对设计现象、风格流派和思潮的探讨,本课题试图从服装结构学的角度切入,以20世纪上半叶设计文化的地理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为背景,重新认识和解读这个时期的服饰变化,以期从结构的变化中,来感知和体验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服饰文化独特面貌。

本课题还努力在整个文化背景发展的时代特征中,来描述当时的服饰的结构之变。当传统服装日益显露它的陈旧,数千年的宽衣大袖难以为继,而各类洋装纷至沓来得时刻;当西装和中山服风靡一时,旗袍的款式得以丰富发展,新式裁剪层出不穷的时刻……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时期画卷,我们不难感受到上海、香港、广州等都市时尚男女的服饰,在传统与现代、开放与保守诸多带有对立意义的元素中体现出一种多元中的扭曲、繁荣中的颓废的时代特征。

如果进一步考察,《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作为脱离蛮荒,成为文明进步标识的服装一直列衣、食、住、行之首。在当前设计文化业走向多元和个性的后现代,重温20世纪上半叶的那段服饰结构变化的历史,以文化的视角加以分析,本课题对当前服装的设计和当前服装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水平

论文着重以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语境为出发点,探究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文化内涵。在资料收集方面既需了解服装史的发展、探究服装造型结构变化历程中深层次文化因素,也需要了解20世纪以来社会发展进程方面的资料介绍。

1.相关历史资料收集

由于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大量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画报等均有很好保存,为近代服饰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如《申报》、《大公报》、《时报》、《良友》月份牌画报等。另外,近代思想文化的研究资料较为充足,著述颇多,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辛亥革命回忆录》、《孙中山全集》等,为当时社会演变提供了详实资料。

2.相关服装史论研究著作

至目前为止,有关中国历代服饰史料研究的书籍比较多,如:沈从文等撰写的《中国服装史》,该书结合实物、图像、壁画、墓俑等文物资料对旧石器时代至清末的服饰变化做研究分析。虽然著作对近代服装的发展只作简明扼要的说明,但所提供的史料图片,有利于借鉴、分析、研究;周锡保编著的《中国古代服装史》以丰富的历代形象资料和图片资料来说明辛亥革命后的主要几种服饰的演变,从政治变革而引起的服饰制度、条例改变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特点;华梅撰写的《中国服饰》对近代服装史出现的“文明新装”和“改良旗袍”的发展作了较详细说明;安毓英,金庚荣编著的《中国现代服装史》以大量篇幅来说明20世纪上半叶服装发展历程,涉及到中山装、旗袍的造型结构变化的描述,但没系统就造型结构变化做研究;杨源编著的《中国服饰百年时尚》一书提供了大量的近代服饰图片。此外还有许多以记载服装发展历程的服装史方面的书籍,在这不一一展开说明,这类服饰史学的书籍的共同特点是较为宏观全面的记载服装变化历程,但历代服饰的描述多于理论探究。

除纯粹研究服饰史论外,还有一批针对服饰文化、服饰艺术研究方面的论著。如:诸葛铠等撰写的《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是一本深入到文化层次来解读服装发展历程的著作,以详实的史料、图文并茂阐述近代服装变化中的文化历程,文中思路独特、观点鲜明,特别是第七章《华夷之辨——中西服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更为本论文的撰写起了引导作用;张竞琼撰写的《西“服”东渐——20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以服装为载体剖析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演

变,在第一章《西服初渐中国(1900——1949)》对20世纪上半叶服装西化原因作不同层面的分析,特别选用媒介的影响来分析外来服饰传播的途径,更完整的概括出20世纪我国服装西化现象的全貌;徐清泉撰写的《中国服装艺术史》将服饰作为一门实用艺术,从历史流变、经济依托、环境影响、政治伦理规约、内外交流、民族标识、民族塑造,观念统摄、现实表达、审美特征及传承发展等视角出发对中国服饰艺术进行全方位考察,为全面研究服装理论开辟了新的途径;李当岐撰写的《西服文化》对了解西服发展及20世纪进入我国的西装造型提供了详实资料;陈高华,徐吉军编著的《中国服饰通史》中第十二章,由刘志琴撰写的《民国时期的服装》,不同于一般服饰史论以罗列服装款式变化为主,而是从社会变革方向着手写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另外,此书所配的民国时期的彩图有较大的借鉴作用。这类从文化角度或艺术角度出发研究服装发展的书籍,着重服装服装发展的文化背景分析,主要特点是理论较深刻。

3.相关社会文化学研究著作

除了专业从事服饰研究的人士外,其它学科的一些学者也对服饰研究有所涉及。如:薛君度,刘志琴主编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从社会变革和人们着装观念的改变对近代服装发展的影响;另外一本由刘志琴,闵杰编著的《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详细记录近代社会每一年所发生的大事件,对近代社会的发展做了详细梳理;罗苏文撰写的《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研究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文明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变化趋向,为解读女性心理变化历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史全身撰写的《中华民国文化》从社会习俗变迁阐述民国服饰变迁;此外还有:汪林茂撰写的《晚清文化史》、胡滨主编的《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等等,从文化深度来写社会的发展,为全面了解20世纪上半叶社会形态和人文思想提供参考。

4.相关服装造型结构研究著作

对20世纪上半叶服装造型结构系统研究的著作比较少,就手头掌握的资料有:臧迎春编著的《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是从服装造型角度出发写中西方服装差异,著作第三章《20世纪以来中西方女装造型的相互影响与各自的发展》,作者从窄衣与宽衣造型比较谈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及相互影响,提及到20世纪女装造型结构发展历程,但比较笼统。张浩、郑嵘合著的《旗袍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对中国传统纹样的面料、纹样和镶嵌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有详细介绍,可以从侧面了解传

统服装的造型特点。季学源、陈万丰主编的《红帮服装史》,提供了较详细的红帮发展历程,及社会意义,为对近代的服装制作业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一些学术论文对近代服装的各方面也颇有研究,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可贵的参考价值。如:诸葛铠先生撰写的《从中西比较看中国近代服饰的转型》,对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西方服饰观念和中国转型期的文化观作比较,论述了近代服装发展如何受西方的影响;卞向阳撰写的《论晚清上海服饰风尚》,通过对文选、画报、照片及实物分析,论证20世纪初上海时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石磊所写的《近代上海服饰研究及上海市档案馆的相关资料》一文在论述上海女装西化过程的同时也反映出上海市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的全面性,为论文提供了史料收集线索。还有些文章较零碎的对20世纪上半叶服装的款式、造型、结构变迁等各方面有所论述。

针就所能掌握的资料分析,基本没有专门对20世纪上半叶服装造型结构变化中的文化探析做系统分析。对所能查阅到的资料作如下小结:

1)图片资料比较丰富,而文献资料相对较难寻找。

2)对史料文献、图片的研究比较多,对造型结构变迁的系统研究不多。

3)文献资料大多只记载服装的款式造型外部特征,对服装的内部裁片分析较少。对推动造型结构变化深层次的文化分析不多。

(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政权变更频繁,新旧思潮猛烈撞击,传统与现代汰选和融合,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历史。本文着力对1900——1949年期间服装造型结构变化进行纵向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表现为对服装造型结构的发展历程做探寻,归纳服装裁剪如何由平面转为立体,如何由昔日注重装饰效果转为注重穿着机能的变化历程;横向研究表现为对推动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先进科技作探讨,探索造型结构如何受面料、辅料、加工技术、生产设备等因素影响。最后由服装造型结构变化层面上升至文化层面,考察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变迁的基本风貌,探讨制度变革、思想更新、社会风尚等因素变迁对服装造型结构的影响,并尝试对己有文化变迁的理论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本文所研究的服装主要是针对于汉族服饰,在对汉族服饰研究时又侧重对那时期有代表性的服装做具体结构分析,典型服装的造型结构分析足以能体现一定时期变化风貌。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阐述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2)推动服装的结构变化的发生变化的科技因素分析

3)探讨政权变更对服装造型结构的影响

4)探索新生思想对服装造型结构的影响

5)讨论社会风气对服装造型结构的影响

二、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虽是时局动荡和社会剧变,但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纳和接受也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对我国现代服装业和纺织业的转型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中国局部地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社会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服装行业也呈现出不拘规范、异彩纷呈的局面。造型结构从一个侧面,具体生动地反映出此时的社会图景,折射着时代风云变幻。而尤以民国时期的变化最为剧烈。它以中西交织、满汉交融为特色,反映出我国服装业在新旧、中西之间艰难蜕变的轨迹。

(一)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特点

跨入20世纪以来,除旧立新成为社会风尚,外来服装引领社会时尚,传统服装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平面裁剪也逐渐发生改变,裁剪方式由整片裁剪发展到多片裁剪;裁剪线条由以直线为主过渡到以曲线裁剪为主;服装造型由平面视觉的追求转化为对立体造型、穿着机能的重视;加工工艺从手工缝制逐渐过渡到机器缝制,传统镶、嵌、滚、绣等繁琐装饰工艺的运用逐渐趋于简洁。

1 由“整体性”转向“分片式”

中国传统服饰秉承“天人合一”与“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因此,不管中国历史上王朝如何更替,但服饰基本保留着这种大一统的观念,具体表现为:宽衣造型,

平面直线裁剪。《庄子齐物论》论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把“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这种思想直接表现在服装的具体裁剪上。传统服装裁剪讲究面料的完整性,以强调整体性为主。整片裁剪造就传统服装宽衣博带,追求一种顺其自然的空间效果,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审美和谐。这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主张“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一致。人是自然之子,是天地之气化育而成,人必须以天、地为师,以自然为师,法天地自然规律而行事。其次,中国人“羊大为美”

的审美思想,讲究自尊、含蓄、中庸的性格,服

图1 十字裁剪意象图(自绘)

装造型以隐藏人体的胸、腰、臀体型特征为主,借助宽袍大袖强化着装的神韵,显示庄重的体积美。

西方裁剪自16世纪以来就着重合体造型,这是由西方讲究实用、追求“理性的美”的审美思想和西方人凹凸有致的身体结构特点所决定的。西式服装崇尚人体美,裁剪切合人体。服装裁剪显著特征是:做肩缝、装衣袖、前后衣片分离的分割式裁剪,整件衣服由多块衣片组合而成,并且衣片的外形轮廓呈弧线状或曲线状。如19世纪被称为西方男装的代表拉翁基夹克,造型特征为四粒扣,小驳领,前下摆为直的或圆弧形,通常在左胸大袋上面设有手巾袋,结构特征是通过在胸、腰部位做省,从而使胸围部位的体积隆起,腋下设前后片分割线,使侧面腰线处贴合人体,腰围部位收拢,臀围部位放出(如图21、图3所示)。

20世纪以来,我国服装的裁剪变化首先表现在衣片的整体性到部件性。传统服装结构多以连身连袖整片裁剪为主,一块面料要求最大限度的不被破坏、为了表现面料的完整性而忽视人体曲线,也限制了手臂的上抬活动。民国以后,女装开始运用分片裁剪法,最初只是前后片分开裁剪,后来发展为前、后、袖片均分开裁剪,分片裁剪的目的是提高衣片对人体的覆盖率,使服装更加贴体(如图4所示)。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着、随后逐渐风靡全国的中山装,外形上呈方形,较合体,翻立领,装袖,门襟等距排列五粒扣呈中轴线,左右四个口袋均衡对称,形成庄重且平衡的风格。由图5、图6可见,中山装造型结构与西 1由:李当岐.西服文化[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58所提供的图改绘

.

图2 1987年的拉翁基套装

图3 拉翁基结构图(自绘)

装如出一辙,绱袖、吸腰、收腋下省、前开襟,结构合理,裁片与身体各部位结构一致,便于活动,所不同的是将翻驳领改为立领,保守的立领和加袋盖的贴袋符合中国人性情的含蓄、内敛。这种中西合璧的造型既适应时代的发展又适应中国人的审美观,因而更易被民众接受,更能达到推广效果。

2 由直线转向曲线

我国传统服装均是直线裁剪,忽略人体曲线,女装尤其突出。纵观历代女性服饰总是衣长过膝、裙长过足,自脖子到脚尖,都遮掩的严严实实,根本无法显示女性玲珑身段。“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2。这是传统女装求禁、求弱的的形态写照,层层衣衫不仅束缚女性身体和行动自由,也禁锢了女性思想自由。民国建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思想观念也不断更新,女性可以 2 张爱玲. 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29—30.

图6 中山装结构图(自绘)

图5 中山装款式图(自绘)

图4 女装分片裁剪意象图(自绘)

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来自由选择服装,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引进西方突出形体美的裁剪方式,西方自中世纪采用“省道”开始,就以人体为基础,以曲线裁剪再现或者夸张人体造型。西装、连衣裙、大衣等无一不是以曲线裁剪为主。随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西方女装强调形体美的观念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家张竞生直接表态:“我主张采用最简便的洋女装,因其费省而窈窕。”3 “五四”运动后,都市时髦女性开始追求能够体现体态美的服装,这种思想转变在对旗袍的改装中显得尤为突出。满族旗袍的造型特点本是宽大、冗长、不突乳、不显臀。但到20世纪20年代末,衣长不断减短,袖口也逐渐缩小,腰身的外轮廓线也不断向内收拢,侧缝裁剪线一改以往的直腰直线式为收腰曲线式,省道也开始出现在旗袍裁剪中,中式连袖改为西式装袖,面料与身体的服帖度更大,满族旗袍的宽大离身已荡然无存。如图7、图8、图9所示,不难看出,服装外部形态的变化不只是外轮廓线的改变所能达到的,而是各部位结构变化的共同结果,且服装的变化都必须在符合人体穿着的前提下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影响造型结构变化的几个关键点作分析,研究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由直线向曲线转变的具体过程。

(1)肩线塑造

3 张竞生.美的人生观[M].上海:北新书局,1925:21—23.转引自:张竞琼,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

[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6.4.

图7 20年代初(自绘) 图8 20年代中期(自绘) 图9 30、40年代(自绘)

观察民国以前的女装,肩部是一个被忽略的关节,传统服装中没有肩缝、落肩、肩斜的说法,结构上也没明确肩端点的具体位置,加之传统服装均为连袖,从结构上看,颈侧点到袖口边缘呈水平状态,这种造型结构并不符合人体的自然肩斜。二十年代末,受西洋女装影响,肩线由直线转为斜线,有了结构意义上的肩斜线,由于袖子仍为连袖,但有了肩缝,袖子也必然为两片袖结构,随后又发展到装袖(如图10所示)。服装由最初的无肩斜到有肩斜其应用的结果是使服装更为适体,肩斜的出现是平面裁剪向立体裁剪过渡的必要环节。

(2)三围曲线塑造

我国传统服装外形像大写英文字母H ,形象地称为H 型,主要特点除了平肩外,胸、腰、臀无明显尺寸变化。从造型上看,侧缝以直线为主,衣片无省道。从着装状态看,女性的胸、腰、臀部曲线完全掩盖在“宽衣博带”之中。直到上世纪初,在欧美服装造型的影响下,上海女性率先开始展示形体,二十年代末的女装

侧缝由传统的直线转为有变化的曲线,到三、四十年代旗袍的侧缝曲线更加明显图10 肩斜线的变化(自绘)

图12 改良旗袍侧缝

图11 清末旗袍侧缝

(如图114、125所示),有意识的显示女性体侧的腰臀曲线。除了收腰外,还运用省道来更好的处理服装与人体的空余量,省道是对服装进行立体处理的一种手段,是表现人体曲面的重要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收腰”、“收省”是民国前的女装所不具备的,也是所有以平面裁剪方式来造型的传统服装所不具备的。这个技法的运用,是吸收西式服装造型的结果。收腰、收省的应用说明我国女装造型结构已逐步接收西方立体造型观念。也可以说,是西式服装的结构方式使旗袍完成了从平面塑形到立体塑形的转变。1917年,鸿翔女装店在上海开业,这是国内最早经营女子时装的专业商店。该店以“立体裁剪”为标榜,能按照顾客体型、面料性能,精确裁剪。“三围”突出的西装进入市民消费市场,推动我国服装造型结构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变。

(3)袖窿弧线塑造

传统服装的袖型均为连肩袖,所谓连肩袖是指袖子直接从衣身的颈测点延伸下来,与前后衣片相连非独立裁剪的袖型。在连肩袖服装中,上臂处往往有拼缝,这是由于古代面料的门幅有限,无法满足连肩袖的长度,这种工艺处理的袖子又称“接袖”,其与衣片的拼接缝无曲度变化,“接袖”在形态和功能上仍属于连袖。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女装中开始出现装袖。其特点是衣身与袖片分别裁剪,然后按照袖窿与袖山的对应点在臂根处缝合,袖山位置在肩端点附近。为了塑造肩部的圆顺曲线,通常对袖山的边缘部分进行“归”的工艺处

理。装袖有助于塑造袖山弧线圆润饱满,其静态效果好,腋

下基本无多余皱褶,装袖结构常用在有收腰身的旗袍中,人

体的肩、胸、腰、臀 的自然曲线能够凸显出来。由连袖到

装袖是传统裁剪由平面到立体的重要转折点。同时期无袖旗

袍的出现(如图136),更加说明当时制衣过程中注重结构曲

线的塑造,无袖服装袖窿弧线的设计及其重要,袖窿弧线成

了服装的视觉重点之一,优美的弧线与人体臂根自然曲线吻

合一致,更加突出女性的形体美。

3 由简单转向复杂

20世纪之前,我国人民的服装造型均按照统一化、模 4

传统旗袍,转引自杨源.中国服饰百年时尚[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3:106. 5 改良旗袍,转引自杨源.中国服饰百年时尚[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3:116.

6 无袖旗袍,转引自陈高华 徐吉军.中国服饰通史[M].浙江:宁波出版社,

2002:84.

图13 无袖旗袍

从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033131001 于建钊 摘要:中国和古希腊神话中的造人故事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对中、希神话中的造人神祗的性别、形象、造人材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字:造人神话性别形象造人材料 从小我就从儿童读物里读到了希腊神话,从神话中了解了许多神和他们的故事,宙斯、美狄丝、阿波罗、赫尔墨斯、雅典娜、阿佛洛狄忒、赫拉等神的形象和故事我都是耳熟能详,而所有希腊神话故事的第一章都是讲造福人类的普罗米修斯,而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女娲造人的故事。中国和古希腊神话中的造人故事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正如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样,作为人类童年时代产物的神话,经过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影响是无可估量的。这些反映该民族原始生活状态和原始信仰的古代神话,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真正根源。正如潘世东先生指出的那样“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1]古代中国和希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各自流传下了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故事。其中有很多有相似之处,但同时又带有各自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比如两种文化中都有神造人的故事:中国神话想象人是由女娲创造的,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希腊神话中则把造人的功绩归于普罗米修斯:“他(普罗米修斯)知道天神的种子埋藏在泥土里,便用泥土按天神的样子塑造了人类。他从各种动物心里摄取了善和恶,封闭在人的胸膛里……人类就这样诞生了。”[2]中华民族的创造者女娲居然是一位女性!像这样把一位女神当作中华民族的创造者和造福者来歌颂,在长久以来男尊女卑的中国社会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正确的解释恐怕要从女娲神话产生的年代上去找。女娲神话诞生的时间应该早在母系氏族时期,也只有当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年代,才有可能诞生这样对女性的赞歌。随着中国社会步入男权为主的时代,中国神话中动人的女性形象就越来越少。中国神话中反映出来这种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很大部分归咎于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犁田收获,都需要强壮的男丁才能更高效率地进行。由于体力上天生不足,妇女只好在家中养儿育女,纺纱织布,生活上和经济上都要仰仗男性,经济上的依附性进而造成了妇女社会地位的卑微。希腊文明属于人类文明的第三代,其神话产生的时间也晚于中国。具体反映在造人神话上,希腊神话中人类的创造者和造福者普罗米修斯就是一位男性,而他最先造出来的也只有男人,没有女人。只是到后来宙斯为了惩罚人类,令赫尔斯塔司造出潘多拉后,世界上才有了第一个真正的女性人类。而且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潘多拉是为了让人类受罪才被创造出来的。这些都是古希腊中扬男抑女思想的反映。但是随着希腊民族向海洋的进发,男子一连几星期甚至几个月出海捕鱼或跨海经商,回到陆地如果得不到妻子的照料和很好的休息,就无法继续生产劳动。久而久之,男性和女性间形成了一种缺一不可,相互依赖的关系,女子的社会地位又逐渐回升。反映在神话中,希腊十二位最重要的主神中,女性神祗就占了五位,

论普罗米修斯英雄精神

天和地被创造出来,大海波浪起伏,拍击海岸。鱼儿在水里嬉戏,鸟儿在空中歌唱。大地上动物成群,但还没有一个具有灵魂的、能够主宰周围世界的高级生物。这时普罗米修斯降生了,他是被宙斯放逐的古老的神衹族的后裔,是地母该亚与乌拉诺斯所生的伊阿佩托斯的儿子。他聪慧而睿智,知道天神的种子蕴藏在泥土中,于是他捧起泥土,用河水把它沾湿调和起来,按照世界的主宰,即天神的模样,捏成人形。为了给这泥人以生命,他从动物的灵魂中摄取了善与恶两种性格,将它们封进人的胸膛里。在天神中,他有一个女友,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她惊叹这提坦神之子的创造物,于是便朝具有一半灵魂的泥人吹起了神气,使它获得了灵性。 这样,第一批人在世上出现了,他们繁衍生息,不久形成了一大群,遍布各处。但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使用他们的四肢,也不知道该怎样使用神赐的灵魂。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同梦中的人形,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却不知道发挥自身的作用。他们不知道采石,烧砖,砍伐林木制成椽梁,然后再用这些材料建造房屋。他们如同蚂蚁一样,蛰居在没有阳光的土洞里,觉察不了冬去春来夏至;他们做样样事情都毫无计划。 于是,普罗米修斯便来帮助他的创造物。他教会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升起和降落;给他们发明了数字和文字,让他们懂得计算和用文字交换思想;他还教他们驾驭牲口,来分担他们的劳动,使他们懂得给马套上缰绳拉车或作为坐骑。他发明了船和帆,让他们在海上航行。他关心人类生活中其他的一切活动。从前,生病的人不知道用药物治病,不知道涂药膏或服药来减轻痛苦,许多病人因缺医少药而悲惨地死去。现在,普罗米修斯教会他们调制药剂来防治各种疾病。另外,他教会他们占卜,圆梦,解释鸟的飞翔和祭祀显示的各种征兆。他引导他们勘探地下的矿产,让他们发现矿石,开采铁和金银。他教会他们农耕技艺,使他们生活得更舒适。 普罗米修斯是死亡之神伊阿佩托斯之子,宙斯的堂兄。他和雅典娜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游玩。一天普罗米修斯来到大地上,他看到蓝天,大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只是单调了些,他用泥和水捏了一些和神一样的泥人,雅典娜向泥人吹了口气,泥人们立刻有了生命,这就是最初的人类。 那时宙斯和他的兄弟们正在和其父交战,普罗米修斯的母亲能够预知未来,她知道宙斯在这场战争中会获胜,于是与儿子一起帮助宙斯。 不久后,宙斯击败了他的父亲克洛诺斯成了新的主宰。然而他对人类并不重视,并拒绝向人类提供最后一件礼物——火。可是普罗米修斯想出了巧妙的办法,他拿来一根又粗又长的茴香秆,扛着它走近驰来的太阳车,将茴香秆伸到它的火焰里点燃,然后带着闪烁的火种回到地上。 宙斯见人间升起了火焰大发雷霆,决定报复人类。他命令以工艺著名的火神赫淮斯托斯造了一尊美女石像,雅典娜用魔法赋予石像生命;赫耳墨斯给其传授语言的技能;爱神阿佛洛狄忒赋予她种种诱人的魅力。宙斯给这美丽的形象取名为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因为众神都馈赠给她一件危害人类的礼物。他把这个年轻的女人送到人间,她径自来到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的面前,请他收下宙斯给他的赠礼。普罗米修斯曾经警告过他的弟弟,不要接受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任何赠礼,而要立即把它退回去。可是,埃庇米修斯忘记了这个警告。潘多拉走到埃庇米修斯的面前,突然打开了盒盖,里面的灾害像股黑烟似地飞了出来,其中包括疾病,灾难,嫉妒,偷盗,贪婪,罪恶等等。在盒子底部还留着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潘多拉依照万神之父的告诫,趁它还没有飞出来的时候,赶紧关上了盖子,因此希望就永远关在盒内了。从此,各种各样的灾难充满了大地、天空和海洋。疾病日日夜夜在人类中蔓延,肆虐,而又悄无声息。

20世纪60年代服装风格要点

读书笔记 ─关于20世纪60 年代西方时尚时装潮流 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姓名:李芬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学号:14121030130

关键词:年轻风潮、迷你裙、连裤袜和平底靴、沙宣、比基尼、波普艺术、嬉皮士、摇滚风、安德烈库雷热、未来主义、中性服装、伊夫圣洛朗、 20世纪60年代作为服装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其基本改变了20世纪上半叶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格局,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多种不同的艺术文化和不同的服饰风格都得以共存,成衣业兴起并大力迅速发展,几乎主导20世纪后期的服装产业。现在的人们都称这个时期为“成衣时期”。设计理念的转变,特别是Mary Quant推出的迷你裙的出现,是整个时装界的重大革新。 ◆“年轻风潮”─西方社会在经历了二战之后,经济迅速发展战 争后的人口急剧发展,于是一个巨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出现。再 不用担心物质的缺乏,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至此,由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时尚的引领者 也有高级时装设计师和贵妇名媛转变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嬉 皮士与摇滚风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迷你裙(mini skirt)”─50年代末,Marry Quant 开始进行短裙的实验,这导致了1965年迷你裙的出现。这种 长度在膝盖20厘米上的裙子被称为男女平等、女权运动的标 志。这种裙子在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名模Twiggy、美国第一夫 人杰奎琳。现在的人们,即使是年纪较大的人们,对于日常生 活中的超短裙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种裙子 对整个时装界、整个社会的女性产生了多大的冲击。

Marry Quant Marry Quant和迷你裙 名模Twiggy 名模Twiggy 杰奎琳杰奎琳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2010级中文三班武晨鹏(2010011404) 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 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农业经济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稻谷培育技术。农业的发展需要几个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丰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阳光。 土壤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经济,重要的农耕带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围。因为我国河流分布众多,拥有许多由河流冲击沉淀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较松软还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开展大规模农业。 水源中国农业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为中国地区的降雨量也是十分丰富的。 根据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我国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学者罗兹·莫菲著《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我国与亚洲其他部分之间多有高山阻隔。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光照与温度光照不只代表阳光还代表了温度。中国基本处在北温带,而且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拥有充足且适度的阳光和温度,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不利于其他经济模式的因素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但将面临沙漠与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普罗米修斯深度解析

这是一部极好的片子,但是看了一连串的影评,多数是骂娘的,骂娘的都是没看懂,觉得导演糊弄观众了。也有少数影评是在捧,在分析的,但又捧的地方又不对,分析也全不在点上。索性自己写一篇,给自己理思路,也给大家理思路,并请诸位冷静等待斯科特的导演剪辑版。 1. 楔子 一直很好奇中国古典小说的写法。现代小说的写法是要注意结构的,如同砌墙造屋,严丝合缝,首尾相应,不多一条梁,不少一只角。但古典小说却如同一片荒原,四野茫茫。从最遥远处的一星墨点开始勾绘宏大的框架。 西游记的开头是“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封神榜从盘古开始说起,红楼梦的开头是女娲补天,多出了块石头,故名《石头记》。镜花缘从王母过生日说起;三国和水浒算是写实派,一个从周朝说起,一个从本朝说起 此类楔子几乎成了小说必备,一番长长的叙述,但与之后要开始的故事完全脱节,往往要到了结局时分,才知道楔子的作用。就好似佛所说的因缘,楔子的存在就是为了证因果,讲道理。旧时茶馆里的说书人,讲到结局时,惊堂木一拍,听众恍然大悟,原来中心思想在这里等着你呢! 但最初故事的产生并非为了宣扬枯燥的伦理道德,而是为了纯娱乐。在那个文字还没建立的远古,无书可读,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没有非诚勿扰和原始好声音。夜晚野兽出没,整个部落的人只能点起火堆,围坐在一起,讲天花乱坠的故事,这是消遣,也是一种安全感。 在人类文明发展之后,依然很流行讲故事,只是讲故事这件事开始变得低俗。古人说“文以载道”,但在古人说这句话时,“文”并不包括小说。文是八股文,修身治国平天下。写小说是要被人看不起的(写黄色小说更是被人看不起,至今无人知晓写出《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份)所以,小说是不负责“载道”的,要写得跌宕起伏,吸人眼球才是正经事。 到了近一百年,五四运动,中国的小说越写越开始讲道理。于是,鲁迅就开始指责起那些只讲故事而不启民智的鸳鸯蝴蝶派来------这是题外话。 回过来说“载道”。想要“载道”又必须会讲故事,孔孟都是讲故事的好手,诸子百家在各地游说诸侯王,都是要先说段故事,然后才讲道理,于是王信服。《圣经》里全是故事,教人信仰主的奇迹,教人信仰末日审判,教人信仰信主得拯救。 故事载道,这是人类伦理的构成。 就此由言,西方伦理两个重要的来源,一个是希腊神话,一个是《圣经》。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病逝,帝国崩坏,四分五裂,希腊逐渐势微,罗马崛起。希腊文化,多神崇拜却一路由罗马延续了下来。公元前27年,在彻底并吞了由希腊人统治的埃及后,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那些希腊众神,只不过换了个罗马名字,继续供于庙堂中受人膜拜。

西方文学与文化习题库定稿(有答案)

祝大家复习开心,考试取得好成绩! 陈玉蓉 《西方文学与文化》课程考试使用题库 使用时间: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适用班级:12理工广电班 第一章古代文化与文学 1. 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文学进入全盛时期,这个时期是 C A.英雄时期 B.荷马时期 C.古典时期 D.希腊化时期 2.贺拉斯是下列哪个时期的抒情诗人、讽刺诗人和文艺评论家B A.共和时期 B.黄金时期 C.白银时期 D.希腊化时期 3.荷马史诗的内容与发生在古代历史上的一次战争有关,这次战争是 B A.希波战争 B.特洛亚战争 C.伯洛奔尼撒战争 D.十字军战争 4.《俄狄浦斯王》中,当俄狄浦斯最终发现自己被命运捉弄成为“杀父娶母”的人之后,惩罚自己的方式是 A A.刺瞎双眼,自我流放 B.拔出宝剑,引颈自刎 C.砍去右手,离开宫廷 D.剃去须发,远走他乡 5.被后人尊为“悲剧之父”的诗人是 A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6. “戏剧艺术的荷马”指的是 B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7.美狄亚的性格特点是 A B C D A.聪明热情 B.敢作敢为 C.热烈追求平等 D.毒辣多变、带有原始特点的泼辣 E.温柔顺从 8.《伊利亚特》中半人半神的大英雄是 A A.阿基琉斯 B.赫克托耳 C.普罗米修斯 D.帕里斯 E.俄狄浦斯王 9.被亚里斯多德尊为悲剧典范的作品是 A A、《俄狄浦斯王》 B、《美狄亚》 C、《俄瑞斯忒亚》 D、《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10.被马克思称作是“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的古希腊英雄是B A、阿基琉斯 B、普罗米修斯

60年代服饰风格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第一章流行是在回归中不断前进的 当今的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瞬息万变的服饰流行常常是猝不及防地就出现在我们旁边,同时又转瞬即逝,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美,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流行正因为美所以存在。人们千百年来都在追求美,创造美。美的标准不断发生变化,流行随之也不断变化着。“小脚女人”在昨天看来是美的,而今己变得十分丑陋。那是因为人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过往的“流行”变得不再为人们追捧,于是便会有一种新生事物代替旧有的流行,成为新的流行。 第一节服饰流行的历史进程 服饰是时尚产品,它是沿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而同步向前的。服饰本身具有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如同洒落在服饰史长河中的点点繁星,指引我们找出服饰流行的奥秘。一路伴随时光走来的不只有时代的变革,更有服装风格的不断变化。 18世纪后半叶,由于西方工业化文明崛起,经济飞速发展,使近代的流行在范围和速度上逐渐向现代化靠拢。到了二战后期,服装的流行特征开始呈现出来,高级时装设计师开始执掌流行的领导权,流行的商业性开始出现,个人品位成了选择服饰的重要元素之一。这时服饰界真正的流行出现了。这时的服饰受战争影响,相当多设计师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人们战后所迸发出的对美、对和平盛世是强烈期待,设计倾向从最初几何形的硬直的女强人式,向柔和的外形变化。 到了现代的社会,流行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模式,成为了工业化社会大量生产到大量消费之间的重要桥梁,流行也不再只有过去那种单一的流行模式,而是显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时流行的主导权也不再是只由高级时装设计师来掌握,而是由消费者自行选择来决定的。 第二节服饰流行的基本模式 服饰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了无数的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它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了一种表征作用,不仅反映了物质生活的流动、变迁和发展,还反映了同时代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服饰文化的流行传媒不胜枚

鲁迅早期对西方文化的选择与接受

鲁迅早期对西方文化的选择与接受 原创:小白-cabbage00 内容摘要:鲁迅对西方文化的选择和接受,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由于生活在近代中国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目击了中国人民深受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的痛苦,加上幼年遭受家庭变故,之后奔赴日本学习,看到中国人民的麻木,历经冷暖的鲁迅,开始冷眼看待世界,并积极寻找到以文化来救亡的道路。在其自身文化选择意识推动下,鲁迅吸纳接收西方文化,并根据自身特点对其加以改造,而不是生搬硬造,创造成为自己的思想,其中包括进化论、立人思想,非物质重精神等。这些思想继承了一些西方文化,但又异化于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也赋予了它们新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鲁迅;早期思想;选择意识;接受表现

一、影响鲁迅早期思想的时代背景 中国自1840年被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国门之后,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交锋无一胜绩,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被推入了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境地中,许多仁人志士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救亡主张,总括起来则主要有林则徐、魏源首先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及洋务派提出的“富国强兵”和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以及革命派提出的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主张。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洋务派的主张彻底破产,中国不但没有走向富强的道路,反而惨败于自己曾经弱小的近邻。维新派在甲午战争之后乘势崛起,但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但让人看清了中国残酷的现实,也让人们认识到要依靠满清政府来实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的不切实际。革命派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满清政府由于与广大的汉族人民存在着激烈的民族矛盾,他们不惜通过对帝国主义国家屈膝求和出卖中华民族利益的方式维持自己的腐朽统治,因此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进而促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就必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革命派过于注重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对于文化启蒙缺少应有的重视,主要依靠华侨,会党和新军的力量,没有取得下层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支持,这也就为日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所窃取埋下了祸根。清末中国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各式各样的主张,但却并未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中国甚至益加的沉沦衰落。鲁迅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的,他认识到,中国不可能通过从器物上学习西方实现救亡,也不可能通过制度上的改变现状,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中国人看到西方国家强大的时候,有没有思考到西方国家为什么会如此的进步,拥有这么强大的军事实力的根源是什么。西方能够如此强盛,根本的原因不在器物上,而是在观念上,在思想上。在思想上拥有创造力,才会有创造器物的动力,才能主动的创造财富。鲁迅认为中国落后就落后在国家的闭关锁国,自诩为天朝上国,没有上进心,观念迂腐陈旧,清政府的腐败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实质的是笼罩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要改变中国

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1课 [教材分析]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同时他同众神之王宙斯及其对人类的统治霸权发起挑战。本文就是写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课文重点写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所受的残酷惩罚。普罗米修斯被折磨了许多年,但是他依然没有屈服,直到被大力神所救。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对外国神话故事有所了解,二是进一步学习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三是激发学生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一篇引入入胜的神话故事是一叶精致的小舟。通过“读课文、说故事、评人物、明特点”在教学时巧妙地突破文本重点抓住文本留有空白的有用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训练中加深学生的体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促进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品质的进一步感悟。使学生能戈,脯撑篙,驾着这一叶时空之舟,驶入希腊神话的河流,溯流而上,追寻西方文明的源头,领悟西方文明的最深邃、最广博的精义。 [学情分析] 1.由于本课是《普罗米修斯》是小学阶段最早接触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陌生,尤其是文中众神的名字读起来拗口,使得学生阅读课文时有了障碍,需要多加练习。 2.神话故事中的情节设置跌宕起伏,想象大胆,极尽夸张!如:锁在高加索山上,日夜遭受风吹雨淋,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等,超越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思维受限,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在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课文,体会神话人物个性鲜明的特点。

从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收稿日期:2005-06-22 作者简介:朱超威(1979-),男,湖南浏阳人,江西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君兰(1978-),女,江西宜春人,江西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双学士。 从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朱超威,李君兰 (江西宜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摘 要:中国和古希腊神话中的造人故事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通过对中、希神话中的造人神祗的性别、形象、故事情节、造人材料和等级观念五个方面逐一比较分析,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揭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根源。 关键词:造人神话;性别;形象;情节;造人材料;等级观念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05)05-0052-05 正如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人们的一生一样,作为人类童年时代产物的神话,经过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这些反映该民族原始生活状态和原始信仰的古代神话,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真正根源。正如潘世东先生指出的那样/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0[1](P70)古代中国和希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各自流传下了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故事。其中有很多有相似之处,但同时又带有各自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比如两种文化中都有神造人的故事:中国神话想象人是由女娲创造的,根据5风俗通6的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纟亘人也。0希腊神话中则把造人的功绩归于普罗米修斯:/他(普罗米修斯)知道天神的种子埋藏在泥土里,便用泥土按天神的样子塑造了人类。他从各种动物心里摄取了善和恶,封闭在人的胸膛里,,人类就这样诞生 了。0[2](P13) 不仅如此,两位神明都细心的呵护初生脆弱的人类,为了人类的幸福而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据5淮南子#览冥篇6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火延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蜗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0而普罗米修斯在创造了人类之后,也进一步教给人类历法、计算、文字、医药、采矿等等技能,还冒着被宙斯惩罚的危险,从天庭盗下火种送与人类。从上述分析来看,中、希神话中的造人神话似乎大同小异,但表面相似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差异。下面就从两种神话造人神祗的性别、形象及故事情节、造人材料和等级观念五个方面逐一比较分析,力图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根源。 第25卷第5期2005年10月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Vol 1251No 15Oct 12005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在20世纪之前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也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设计师”。欧美上层社会的服装都是由裁缝们精心制作的,而这些裁缝们并不署名在服装上,他们只是传统的匠人。而称得上是世界上时装设计第一人的就是保罗·波烈 (Paul Poiret)。 20世纪初期,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活动,以及通过有组织的抗议取得投票权的运动正在赢得声势。Poiret的口号“把女性从紧身胸衣的独裁垄断中解放出来”成为时装革命的号角,启发了设计家,也启发了女性,使她们对于时装有了全新的看法和主张。 20世纪10年代,女裙有了许多质的变化,紧身胸衣失去了意义,厚重的裙撑也不见了,东方服饰的那种自然、宽松和简洁的美被西方时尚界所借鉴。女装线条趋于直线,传统改变,平胸,松腰,束臀成为时尚。 代表作:蹒跚裙,宽松腰身,膝部以下收窄,裙口狭小。 在Poiret设计的服装中,我们总是隐约可以找到古罗马裙袍、日本和服、中国旗袍、阿拉伯长裙、印度纱丽的痕迹,他根据这些异国元素把服装变得宽松、简洁,把衣服的支撑点挪到肩头,开创性的设计了胸罩、单肩睡衣和灯笼裤等服饰。由于对异国情调的钟情和追求戏剧效果,Poiret在1912年设计出了一种极端的裙子,这款裙子下摆很窄,裙长及踝、臀部较宽斜,使着裙者无法迈出三英寸的步履,这就是有名的霍步尔紧口裙(Bobble skirt)。时髦女子不惜用布条绑住自己的腿,以适应这种蹒跚的时尚,尽管这种款式在行走时诸多不便,但由于其造型简洁明快,并恰好适于南美传来的探戈舞步,故风靡一时。 Poiret改变了曲

线统治几百年的欧洲服装,使直线重新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造型线的雏型。 20世纪20年代的女装:女装功能化、男性化、轻便化。此时服装流行男童式女装与假小子样式,平胸,松腰,束臀的男性化外观。去掉胸腰的刻意强调,而以简单的管线造型来取代,头发被剪短,与男子差不多,裙子越来越短,短致只盖住膝盖,称为“管子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发生了新的改变。妇女直接参加生产和战争,获得了经济积极地主张性别平等,为反抗男权社会,女性们一整天都穿上长裤,裤装的舒适方便使裤装一直流行,女性的裤子第一次成为正式服装部分。人们不再需要那种使身体扭曲变形的紧身衣,开始拒绝那些强调女性特征的设计,而是需要更多的腿部白由。由此便出现了简单单宽松的直筒连衣裙和直筒短裙。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女装的设计主调确立了——适用、简练、朴素、活泼而年轻。女裙进一步缩短,由踝部以上改为至小腿肚处,而且非常宽松。女装廓形直线条,不再收紧腰部也不再夸大臀部。尤其是流行“男孩似的”风格,导致发型也随着减短。 法国女设计师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对于女性的性的欣赏立场不应该作为女性服装设计的考虑中心。她把男服的服装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装上,为女装的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设计生产了自己的运动装,这种服装以宽松内衣的基本结构为根据演化而成,宽松、简单,并且采用松软的棉质面料,这种宽松服装的设计方式,其实原来是用做女性内衣的,而夏奈尔把它变成外衣,是一个重大突破。

西方文学和文化

西方文学与文化(0780) 第一次作业: 1:[单选题]《十日谈》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B:薄伽丘C:维吉尔D:埃斯库罗斯答案:B 2:[单选题]《巨人传》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B:薄伽丘C:拉伯雷D:埃斯库罗斯参考答案:C 3:[单选题]《埃涅阿斯纪》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B:但丁C:维吉尔D:埃斯库罗斯参考答案:C 4:[单选题]《诗学》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B:但丁C:索福克勒斯D:埃斯库罗斯答案:A 5:[单选题]但丁的《神曲》不包括 A:《地狱》B:《炼狱》C:《人间》D:《天堂》参考答案:C 6:[单选题]下面哪部作品不是欧里庇得斯的 A:《阿尔刻提斯》B:《美狄亚》C:《大力士的女儿》D:《波斯人》参考答案:D 7:[单选题]下面哪部作品不是索福克勒斯的 A:《埃阿斯》B:《俄狄浦斯王》C:《安提戈涅》 D:《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参考答案:D 8:[单选题]下面那部作品不是埃斯库罗斯的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B:《波斯人》 C:《祈援女》D:《俄狄浦斯王》参考答案:D 9:[单选题]下面哪位不属于希腊三大悲剧家 A:埃斯库罗斯B:索福克勒斯C:荷马D:欧里庇得斯参考答案:C 10:[单选题]下面哪个属于荷马史诗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B:《美狄亚》C:《伊利昂纪》 D:《俄狄浦斯》参考答案:C 第二次作业: 1:[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文学 2、《荷马史诗》 二、简答题 1、流浪汉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2、试分析苔丝悲剧的文化内涵。 3、谈谈《伪君子》的戏剧成就。 三、论述题 1、谈谈《巨人传》的特点 2、谈谈《父与子》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文学: 对"世界文学”概念有两种理解:①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②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2、《荷马史诗》:现存最古老的希腊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产生在先,但成文后,保存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最初为口头传诵,至前6世纪,雅典统治者才命令文人记录下来,以后又经过学者的多次编订。 二、简答题

(完整版)(陈列篇)60年代至今服饰流行趋势

60年代的“嬉皮士 嬉皮文化起源于60年代的美国,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嬉皮文化主要宣扬和平,反战,反政府对人权的控制和反对当时中产阶级以金钱为主的价值观.所以嬉皮士们向往过一种没有阶级的,自由的生活,他们喜欢流浪,与当时的主流社会背道而驰.这也许是他们不穿西装不打领带,而要穿休闲服原因吧.当然这种极端的自由主义渐渐演变为后来的吸毒,群居,到六十年代末的时候最初的政治观点已经名存实亡了。 Just Cavalli Trussardi 就是卡沃利[+] 楚萨迪 意大利狂野性感的时尚潮流先锋。意大利经典与现代感的结合。 Gucci Anna Sui 古奇安娜苏 意大利身份与财富之象征。美国将绚丽的设计发挥到淋漓尽致。

嬉皮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不仅存在于青少年中,也出现在成年人中。他们追求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因而在服饰、发型等方面标新立异。男的穿花衣服、喇叭裤,有的不穿皮鞋,穿拖鞋;女的穿超短裙、著比基尼泳装;男的留长发,女的剪短发。牛仔裤则是男女皆宜的穿著。有些男人涂口红……。 混搭想穿的衣服,综合想做的事情,就是新嬉皮时代的精髓。 70年代的“朋克”、“街头文化” 朋克起源于七十年代初的英国,最初是一种具有叛逆性音乐风格.这种音乐提倡简单,不刻意雕琢,反对当时 音乐流行化和偶像歌手,体现下层社会的现实等.很快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主要反对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并宣扬 无政府主义.他们的服装风格来自于他们反主流的精神,他们瞧不起那些每天穿得干净整洁,工作挣钱,买车打高 而夫的人,所以他们"以丑为美",不洗澡,住在破房子里,故意佩戴一般被认为丑的饰物,用破旧的物品.以提醒社会,不是所有人都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你们的价值观 超模Agyness Deyn是机车皮夹克的忠实粉丝。 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最典型的朋克装扮是长发、手链、破烂的裤子。那么,这些颓废的元素都被今天的大牌服装设计师“偷”去,成为普通人追捧的流行新元素。比如超大慵懒的风格、不规则的缝线设计、黑色网眼丝袜、皮带上的铆钉、格子超短裙、黑色机车皮夹克。 朋克的特点是,发型奇异比如鸡冠式或者某些部位剃光,头发一般染成刺眼的红色,蓝色,绿色等,要么黑色.黑色的皮衣,皮披风和高帮皮靴,女朋克穿黑色的网眼长统袜或者勾破的黑丝袜.喜欢佩带金属饰物,如金属项链,大的夸张的戒指,背军用包,皮衣上很多金属拉链等.还有,他们看起来总是邋遢懒散 红格子的造型,给整套服装增加了活力,豹纹其实是前几年的流行,而各色豹纹的混搭,使朋克生动了起来。而女士松糕靴是个亮点。白色高筒靴使整体风格更加fashion。

西南大学[0780]《西方文学与文化》

西南大学 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0780 学年学季:20202 单项选择题 1、 尼采在他的最后一本书中提出“虚无主义”的口号,这本书叫什么? 1. 《朝霞》 2. 《悲剧的诞生》 3.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4. 《权力意志》 2、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主要描写了三个典型环境,分别是贝尚松神学院、维立叶市以及? 1. 巴黎市区 2. 巴黎穆尔侯爵府 3. 伏盖公寓 4. 马赛 3、 《神曲》中维吉尔象征的是什么? 1. 信仰 2. 理性 3. 理想 4. 纯洁 4、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怎样的教育哲学思想? 1. 严格规训 2. 功能教育 3. 返回自然 4. 放任教育

5、以宙斯为首的庞大家族被称什么?古希腊神话的特点是什么? 1. 卡俄斯神统神人同形同性 2.克罗诺斯神统神人同形同性 3.乌拉诺斯神统神人同形同性 4.俄林波斯神统神人同形同性 6、《双城记》中作为狄更斯人道主义化身的是代尔那和谁? 1. C. 大卫·科波菲尔 2.梅尼特医生 3.冉·阿让 4.斯克鲁奇 7、《日瓦戈医生》的作者是? 1.帕斯捷尔那克 2.屠格涅夫 3.高尔基 4.陀思妥耶夫斯基 8、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学代表人物是谁? 1.马里诺 2.格里美尔斯豪森 3.约翰·多恩 4.贡哥拉 9、《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 1.梅里美 2.司汤达

3. 大仲马 4.小仲马 10、自传体长篇小说《世纪儿的忏悔》的作者是()。 1.乔治?桑 2.缪塞 3.司各特 4.雨果 11、长篇讽刺诗《唐璜》的作者是()。 1.雪莱 2.歌德 3.拜伦 4.华兹华斯 12、英国“湖畔派”诗人不包括()。 1.华兹华斯 2.柯勒律治 3.席勒 4.骚塞 13、《浮士德》的作者是()。 1.歌德 2.席勒 3.雨果 4.莫泊桑 14、《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是()。

从中西方神话看文化差异

从中西方神话看文化差异 摘要:人类起源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神话,而神话就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另一种反映。中西方的文化有如此大的差异,那么神话呢? 关键词: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文化差异 ?神话?一词有许多——常常是互相冲突的——意思与之联系,所以这些意思都有某些正确性。从日常使用的层面讲,神话是一个个虚构的故事或信仰。然而正是这些虚构的故事或信仰,反映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础文化来源和信仰。 首先从西方文化说起,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法制文明,发展为近代法制观念。而古希腊文明正是近现代科学文化的基础与基石。而我认为,近代文明史之所以发源于西方,就是源于古希腊那充满自由与民主气息的神话传说。 古代居住在爱琴海沿岸的希腊各部落人民,以其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以宙斯为首的众神,通过这些神,表达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展现了自己民族的精神风貌,解释和说明了人类的起源等许多现象的起因。这些神是以人的形象、性情、心态和行为方式为原型的一个神的群体,神有着人的七情六欲,按人的心理动机思考和行为,沿用人的社会群体特点,人的交际模式,也分享人的弱点和道德方面的不完善。神以家庭或家族的形式存在,神界的权威甚至比人间更加明显取

决于单纯的、不加掩饰的力量决定。 希腊神话的起源是大地之神——该亚,她是天地间第一位神、也是第一位女神。该亚生出了第一个男性天神——乌剌诺斯,然后又与乌剌诺斯生出了众巨神。然而乌剌诺斯看自己的儿子们都气宇非凡,担心他们篡夺自己的天神地位,遂将自己的儿子全都关进地狱的底层塔尔塔罗斯,没生下来的则留在母亲兼妻子该亚的腹中。这让该亚很难受,她让尚未被关进地狱的儿子克罗诺斯救她,克罗诺斯则趁乌剌诺斯熟睡之时割掉了父亲的睾丸,于是克罗诺斯坐上了天神的座位。克罗诺斯的妻子是自己的姐姐瑞亚瑞亚为他生了很多孩子,但克罗诺斯但心历史重演,就把他们全都吞入自己的腹中。瑞亚生的最后一个孩子叫宙斯,瑞亚不忍他被克罗诺斯吞下,偷偷地用石头和宙斯掉了包,将宙斯交给仙女抚养。宙斯长大后,取了智慧女神莫提斯。靠着妻子的智慧,宙斯诱使父亲喝下了催吐的药物,使克罗诺斯吐出了自己的孩子,宙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并肩作战,最终将克罗诺斯打倒。众神用抓阄的方法分配地盘,最后宙斯成为了天神。宙斯成为天神后,又娶了众多的妻子,生下了各种各样的神明,还和众多凡人生下许多英雄后代。宙斯成为天神后,该亚与乌拉诺斯的后代普罗米修斯用蕴藏在泥土中的天神的种子,按照天神的模样,捏成人形,然后从东南购物的灵魂中抽取善和恶,封入胸膛。再由智慧女神雅典娜吹起神气,使它们获

西方文化与希腊神话

西方文化与希腊神话 摘要: 如果说中华文化源于黄河流域,那么,西方文化则是源于地中海地区。它不仅从典故上体现,还从西方人的个性与反抗特征来体现。当我们要了解西方的文化,必然要去了解希腊文化,因为从远古至文艺复兴,再至现代,它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西方人。 关键词:西方文化希腊文化个性与反抗 一.西方人的个性与反抗精神 1.1西方人的个性: 希腊神话不同于中国的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甚至于基督教文化。在后面几种文化中,对于“神”的定位都是相当严格的。清心寡欲是必然,不食人间烟火的绝对条件,外附加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因而这几种文化会对于自己的信徒相当苛刻,甚至到了泯灭人性的地步,佛家不许杀生吃肉,基督教要让人让到倾家荡产,道教让人超然物外。但是希腊神话则不是,它其中的“神”是充满个性的,甚至有人最邪恶的特点之一——嫉妒与虚荣。举个例子,相传阿耳戈”英雄之一珀琉斯与女神忒提斯成婚,举行盛大而豪华的宴会。绝大多数的神都请到了,只有不和女神(或称争执女神)厄利斯被遗忘了。因而她在诸神的宴会上抛下了一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丽者,以引起众神的矛盾和不和。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与爱和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都争着要得到最美丽者的金苹果,最后决定由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来裁定。赫拉许以全部亚细亚的统治权,雅典娜许以军事的荣誉,而阿佛洛狄忒则许以把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绝色的美女海伦许给帕里斯。帕里斯选择了海伦,就把金苹果送给了阿佛洛狄忒。最后女神帮助帕里斯果然把海伦带到了特洛伊。这样就导致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之战。在这片文章中,各位女士都欠缺自己的女神的风度,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都成了俗世中,那个为了虚伪的美貌头衔而互相争斗的女子。他们不是不食烟火,不是清心寡欲。这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所代表的人文思潮不谋而合,而这种个性至上的风格,一直到今天,都深深影响着每一个西方人。可以说,西方人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包括个人主义思想的至上,与希腊文化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1.2 反抗精神: 1789年,法国爆发法国大革命,随后几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这在中国几乎是不敢想的事情,就算是建立新中国,我们依然没有处死末代皇帝溥仪。可见,这件事是多么具有反抗精神?这种精神绝对不是来源于基督教的“别人打你的右脸,就把左脸也给他打的教义,而是来源于古希腊文化。最典型的一例,就是赫赫有名的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中,这位无上的人类先知,普罗米修斯,因到天上盗取火种并传授多种手艺给人类并且直言宙斯的末日,而触犯了作为当时的万神之王宙斯,最终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不仅如此,宙斯为了让他驯服并且说出自己被推翻的秘密,还遣神鹰每日啄食其肝脏,晚间伤口愈合,天明神鹰复来,循环往复,永遭痛楚。但是刚毅正直的普咯米修斯却从未退缩害怕,依然直言说出宙斯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但却绝不说出其中一点点的勇气。这种直面生死的勇气,也许就是当年欧洲反抗国王,反抗宗教,迎来民主与共和的最大勇气和动力吧。直到关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都是西方戏剧作家心目中的重要人物。 二.西方文化引用了许多希腊文化的典故: 就如中国诗歌很喜欢运用典故一样,西方人也喜欢在戏剧作品和诗歌,甚至在平时说话中喜欢运用到一些关于希腊文化的典故,以下则是西方人最喜欢运用的三个希腊文化典故。 2.1潘多拉的魔盒:

浅谈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 ┊┊┊┊┊┊┊┊┊┊┊装┊┊┊┊┊订┊┊┊┊┊线┊┊┊┊┊┊┊┊┊┊┊┊┊摘要:在古希腊灿烂文明的土壤中开出的奇葩——希腊神话对于整个西方文化。尤其是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希腊简史、希腊神话、西方文化、影响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人类智慧的象征,他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共同的语言.以及同文同种的历史却把它们紧密相连,他们那充满生命力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奇迹的地位.古老的希腊民族不但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明,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住房民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希腊人创造的希腊文化具有超常的渗透力,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随扬帆远航的船队和罗马人的军团传播到亚平宁,传播到莱茵河,传播的巴克特利亚:他又有无限的生命力,不是被后起的文明吸收改造,从而成为人类共同和永恒的瑰宝。 一、希腊简史 希腊,这里专指古代希腊,乃是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岸一系城市国家(城邦)的总称。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000年的爱琴海文化(指克里特文化与迈锡尼文化) ,属于前希腊时期,或称之为希腊历史的黎明期。公元前2000年,从北方陆续迁入的操印欧语的民族,即后来所称的亚加亚人、爱奥尼亚人、多利安人和伊奥利亚人,他们是古希腊人的祖先;据说,亚加亚人即迈锡尼文化的创造者。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荷马时代,希腊氏族制度趋于解体。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贫富分化悬殊,阶级社会确立,产生了大批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即城邦;这些城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都热衷于从事对外殖民,由此在东西地中海及黑海沿岸一带兴建的殖民城市数以百计。 在古希腊建立的200多个城邦中,较为著名的有希腊南部的斯巴达、科林斯,希腊中部的雅典、底比斯,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的米利都、以弗所。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斯巴达逐渐成为军事最强盛的城邦,在公元前546年,斯巴达又一举击败了对手阿斯,从而建立了“伯罗奔尼撒同盟”,成了希腊南部的霸主。而在希腊中部地区,雅典经过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国力兴盛,自然而然地成为提卡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了希腊中部的霸主。 但这时,希腊城邦受到了来自东方的波斯帝国的严重威胁,希腊的各个城邦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场著名的希波战争持续长达半个世纪,结果是希腊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从而古希腊进入了全盛时期。 战胜了东方的强敌,希腊又进入了内部纷争的时期,雅典与斯巴达又展开了长达1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以斯巴达取胜为结局,但由于双方都消耗了大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