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论文蔡燕妮

育人论文蔡燕妮

育人案例: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罗美玲

东晋爱国名将祖荻,十五岁立志图强。每天只要一听到夜深鸡叫,就立即起床开始舞剑习武。最后终有所为,后人美谈称之闻鸡起舞。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无数的古人事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我在黑板书写习题时听到背后的兴奋的聊天声音,其中最大声最容易辨认出来的就是蔡燕妮同学的。蔡燕妮不遵守课堂和课间纪律,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时而前后摇摆着座椅,时而扭转头和同学说话,即使在老师督促下,注意力仍然很难集中,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踏实努力做事,作业常不完成。虽然这个同学纪律和学习习惯不好,可是头脑比较灵活成绩在班上是排在前面的,这种学生最令老师头痛了。蔡燕妮很聪明,但很懒惰,懒惰会让聪明伶俐渐渐消失,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这样,更多的是自以为是。

冬天的早晨是寒冷的,当我6点50分走在走廊的时候,已经听到同学们朗朗读书声响彻整个学校。我踏入教室,看到蔡燕妮并没有读书,跟旁边的同学在兴奋大声聊天。我轻轻走了过去,她看到我就立刻噤声低头看书,我对她说:老师考考你功课,带上语文课本出来跟我聊聊天。”出到了走廊我没有立刻对她批评教育,而是叫她用普通话认真背诵语文课本上的伤仲永这篇课文。蔡燕妮滴溜溜的眼睛转动起来透露出她的惊讶,我不是语文老师,为什么考察语文课呀?疑惑了一会儿,她听话地背诵起来,背诵完,我问她“知道伤仲永这篇课文的意思吗?”蔡燕妮略略思索一会儿,说“这篇课文大概是说方仲永从小天资聪明,小时候就能作诗后来长大却变成普通人,失去了才能的故事。”我赞扬地点点头“方仲永为什么小时候这么聪明,长大之后却失去才能了啊?”蔡燕妮说“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心里默默赞叹,果然是个聪明的孩子,在轻松的聊天氛围下经过课文的引导,再循循诱导地教育学生,可以让她易于接受,不至于排斥批评指导甚至不听取意见。然后我严肃起来对她说:“伤仲永最后一段,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伤仲永》这个故事启示了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想任何一个有着辉煌成就的人,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刻苦学习才取得成就的。如果你从小就有着非常聪明的头脑,可仗着自己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优点而不去努力学习,最后你不会比普通人强到那儿。”蔡燕妮眼神沉静起来,略有所悟地点头:“老师我明白你的教导了,我会会好好改正自己,不重复方仲永的例子。”我拿出了红笔在蔡燕妮的伤仲永课文后面空白处端端正正写上“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跟她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希望你能以此为戒,好好学习以后能成为有才能的人。”我摸摸她的头让她走回的课室。

在当前的这样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情,勤奋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勤奋学习与恒心、毅力等其他的非智力因素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一项受益终身的品质。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的重要性,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只有勤奋,才能成才。从更高的角度来讲,学生的勤奋学习,是今后我们国家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

学校如何做到育人为本(1)

1 切实改变思想观念,即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全社会要改变思想观念,改变那种片面追求成绩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受封建科举制度所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世俗理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受到我国七、八、九十年代高考体制只按书本分数录取,分配工作制度的影响,认为只要考分高,就可以有工作,从此不愁吃不愁穿,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种观念造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无不片面追求成绩,并且美其名曰“提高高办学质量”。还有就是歧视职业教育,没有家长愿意送子女去读职业学校。这些观念至今还深深存在于社会之中,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追求成绩的思想观念,素质教育的推进就面临很大的阻力。所以,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包括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三个方面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人类文明缘于劳动,劳动开发智力,文学、艺术的创造更是来源于实践,这是一个很富有哲理的科学常识,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劳动实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应该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3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尤其是要改变现在以单一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状况。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4.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5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教育,学生升学不成,但就业无忧,有了一技之长,这也是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 6 .注重副科的教学在中小学,要加强地理、历史、科学等副科的教学,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尤其是要加强音、体、美、信息等课程的教学,全面培养强健的体魄、高尚的兴趣素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 7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熟悉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严格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得和引路人。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全面、准确地认识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提高。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中国教育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处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当前引领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全党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以育人为本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解决和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深刻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目标、核心内容,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创新思路,明确任务,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把握和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因此,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因此,教育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深化和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育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思想变革,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更是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实践行动。育人为本就是要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学习者为教育主体,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潜能,为每个学习者乃至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在教育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扩大人的能力、提升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育人为本是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本质地位。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业,是以人为教育对象的社会活动,必须把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培育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作为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必须以育人为根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纯真完美的心灵;教育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人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必须以人的生活幸福为本,关注人的幸福生活;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如何坚持育人为本

如何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心得体会 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本文试着从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因、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如何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显的论述。 关键词: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为何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纲要》的指导思想 《纲要》里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可以看出,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社会,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纲要》还指出:“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要,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说明国家把素质教育做为制订中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最重要的地位。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是由于我国现在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所决定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2.《纲要》的工作方针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纲要》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基于此,必须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

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李颖辉 【摘要】: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目标。任何一种教育实践,无不以“育人”为存在前提,本质上即是一种融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为一体的育人活动。所有的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育人”来展开的,“育人为本”是教育不言自明的本质规定,是其自成目的性的内在要求。“育人为本”构成了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它以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完整的人为最终归宿,育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区分真假教育的试金石,这是由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社会使命共同决定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蕴涵价值的实践活动,“育人为本”的本质内涵是:育人为本强调育“人”为本,以教育具体情境中现实的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学立场;育人为本以“育”人为核心,“育”是教育的核心,只有通过“育”的实践过程才能“使人成为人”;育人为本是教育内在使命的集中体现,以教育对象的可塑性和可能性为前提,以培养“完整的人”为归宿;育人为本彰显人的主体性,强调“教”与“育”的一体。育人的思想古已有之,虽然并未形成“育人为本”的理念,但育人为本理念的出现是与人的解放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奴化教育到物化教育,再到人化教育,教育一步步的向“人”回归,教育与育人的契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教育活动是现实的,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必然的要付诸于教育实践才能显示自身的巨大价值。因为教育是成人之学,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所以我们不仅要传承历史,以史为镜,还要关照现实,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在理论上给教育工作者以合理支撑,而且还要观照教育现实,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教育异化问题,能够采取一定的策略,指导并引领着教育实践,使其合规律、合目的的展开。

坚持育人为本和谐发展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和谐发展教育 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细。”学校管理亦是由一个个细节所组成,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工农小学正是在学校常规管理上注重细节、形成特色、提升品位,从而使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站在了素质教育的前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 一、重定位、看需要、确立办学理念 一所学校只有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焕发出学校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校长要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式,审时度势,重新研究和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及策略、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做为办学宗旨。 办学理念: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 办学目标:为教师的发展搭台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校训:善学能新 校风:诚信、勤俭、乐学、创新 教风:厚德亲和博学求实 治校方略: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科研兴校、创新强校。 管理方略: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民主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 二、重管理、讲和谐、事事以人为本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流砥柱,他们上要对学校负责,下是学生的表率和榜样。所以做好教师的管理,就是做好了学校的管理。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应坚持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制度管理是刚性的物化管理,人文管理是柔化的情感管理,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说制度管理是学校和谐的奠基石,那么人文管理才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 人文管理之一——唯才是用,赏识管理。我始终牢记这么一句话:“一个成功的领导懂得不失时机地发现人才,不断地培养人才”,“要学会欣赏我们的教师,欣赏是一种美德,欣赏更是领导的艺术”。通过我们班子成员在平时的工作中细致的观察,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竞争上岗,从教师中选拔优秀的人才充实到班任队伍中,强化了班任队伍建设,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奠定基础。对典型的教师要积极宣传,树立形象,正面引导,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赏识教育促进了教师务实、创新,有利于教师自 我评价,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人文管理之二——让教师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分析教师的心理需求,任何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得到一种“工作认可”,这种“需要”在教师一开始工作就存在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们渴望成功或渴望认可的心理远大于其中所得的经济待遇等其它一切需求。因此,在对教师的管理中,我积极倡导“让学校成为教师获得荣誉的地方,成为教师享受和谐的地方,成为教师获得进步与拥有自信的地方”。在这一理念下,全体教师爆发出无尽的团队力量与个人潜力,先后有三位教师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一位学科带头人,二位科研骨干教师,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人文管理之三——让教师在管理中享受民主与公正、公平。为充分发扬民主,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我提出了“人人参与学校管理”的学校管理理念。让教师参与“生成”的、教师认可的、且能表达教师愿望的管理制度,其重要意义在于,学校实现了管理文化的转变,即从强制性文化向协调性文化转变,这 种转变对学校和谐发展的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 三、身作则、才施能、打造精良班子

坚持育人为本 提升绿色教育质量(赵校长)

坚持育人为本提升绿色教育质量 莱西七中现有教学班38个,在校学生1600人。2011年以来,学校提出“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 确立了“打造高效课堂,培养良好习惯,开展特色活动,提高绿色质量”的发展方略。经过三年多来的努力实践,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2013年4月,承办了“抓良好习惯养成,促高效课堂实施”现场会,年底,顺利通过了青岛市现代化学校验收;2014年5月、10月两次承办全市现代化学校创建现场会;2014年中考,普通高中达线率57.22%,再创历史新高,徐雯同学以640.5分的成绩夺得全市第一名。主要做法是: 一、改革课堂教学,改善课堂生态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经验的校长,首先应该关注课堂”。华师大钟启泉教授也说过:“课堂不变,学校不会变”。反思我们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厌学、辍学、思想品德滑坡等等,几乎都可以在课堂上找到答案。基于这种认识,2012年起,我们开始了全校范围的课堂教学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努力改善课堂生态;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主要措施:一是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先后到昌乐二中、诸城龙源学校、石家庄精英中学等学校参观学习,提高他们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二是组织干部教师反复讨论,研究制定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进一步统一大家对高效课堂基本标准的认识。三是抓好集体备课。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以备课组长为责任人,以导学案编制为平台,以《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为基本标准,开展了常态化的教学研究工作,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真正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为每位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抓好听评课。规定并严格落实干部教师的听评课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学理念的学校章程制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 果庄镇小学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体系。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营造了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为我校的跨越式和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作为一所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我校的发展印证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教学的成功来自德育教育的成功。我校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的认识是最关键的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难以做好的。学校领导开拓创新、高屋建瓴,树立全新教育办学理念。建校伊始,就提出:“学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学校成立了以教导处为中心的职能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等德育工作队伍,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2、育智先育人 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学校的基本职责是育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为育人服务,离开育人,学校工作就失去了灵魂和存在的意义,抓住了育人,就抓住了学校工作的根本。求知与育智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但不是根本任务,让学生学会做人与和谐发展,才是学校教育的顶级目标。育人和育智的关系一个都不能削弱,成绩是最现实的、最残酷、最直接的东

育人本的含义

●育人本的含义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人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1建立平等的师友关系; 2理解和宽容幼儿; 3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因材施教。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1建立平等的师友关系。建立平等的师友关系 2理解和宽容幼儿理解和宽容幼儿 3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因材施教。 ·幼儿教师职业的性质 (1)幼儿教师专业人员,幼儿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幼儿教师是教育者、支持者、引导者,幼儿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 (1)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2)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3)幼儿学习活动的知道者; (4)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5)幼儿生活中“母亲”的角色;(6)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幼儿教育事业;(2)热爱幼儿;(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 幼儿教师的知识素养 (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幼儿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学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5)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关注情景阶段。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 (3)关注学生的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差异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终身学习的意识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2)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冲面活力;(3)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 久的动力。 幼儿教师的责任 (1)认真贯彻国家幼教法规和未成年人的保护法,努力做好班级工作;(2)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制定班级教育工作 计划,有计划、有秩序的组织、实施、开展各类教育活动;(3)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热爱、尊重幼儿,做到为人师表,禁止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4)积极参加教育的研究活 动和业务学习活动,不断改进教学形式、方法,合理安排幼儿 一日生活;(5)积极创设幼儿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6)严 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的幼儿作息制度;(7)与班

育人为本 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当今社会,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各个场所,新的信息渠道,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有些现代信息,学生比我们老师知道得多。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敏锐和尖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令学生满意地接受。所以,教师有时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同时,也只有当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时,才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烙印。 1 教师应当跟学生一起去学习,化学生之所忧,乐学生之所乐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输出知识。由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早已知晓,学生的困难在他看来并不是困难,学生的发现对他来说也并不新鲜。这使教师与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而师生之间不同的心态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共同去探究新知。为此,教师应当与学生有一样的渴求新知之心;他应当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忧愁和欢乐,但却不应以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他希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但却并不苛求学生的每一次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因为他知道,学习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尝试中的失败对学习来说是十分正常的;他应当对学生点滴的进步表现出莫大的喜悦,对学生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产生极大的新奇感,并加以赞赏。因为他知道,激励对一个学习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作为学习者,教师应当了解学生更喜欢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哪种学习方式更为有效。例如,在学习“等高线”知识时,有的教师只是给出一个模型,反复说明地图上的等高线的意义,它的凹部和凸部各表示什么,不同等高线重叠表示什么,等等,结果说得学生云里雾里。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教师没有站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选择学习方式。要知道,许多知识并不靠听教师反复的细讲而学会的。如果让每个学生取半块马铃薯切成等厚的片(马铃薯事先最好作适当的雕刻处理),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各片的轮廓画在纸上,由此来模拟等高线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所欢迎,通过活动,学生不但对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的意义不讲自明,而且可以对等高线产生具体而丰富的联想。 2 教师有时应当故意“稚化”自己,把自己“退化”为一个初学者,想初学者所想,像初学者一样在经历错误中进行学习 如果你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食盐和蔗糖溶解的能力(即在等量的水中,比较食盐和蔗糖完全溶解的质量多少),学生常常会得出蔗糖比食盐溶解得快的结论。即他们往往将物质的溶解能力跟溶解速率混为一谈。诸如此类的事件在教学中屡屡发生,于是,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些学生是怎么搞的?”“他们怎么会这样去理解呢?”要知道,教师是专家,而学生则是初学者,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专家也是从初学者成长起来的,实际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许多错误,也是教师当初学习时经常犯的错误。只是已经成长为专家的教师,忘了初学时的经历。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暂时”稚化自己,将自己“退到”初学的状态,来思考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走近学生,了解并理解学生。 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知识时,学生有些错误的前概念常会妨碍他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教学时,教师不妨以反面的角色出现,假装糊涂,故意提出

教育以育人为本

教育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杨国豪 (集美大学副校长,福建厦门 361021) 党的十六届五全会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高等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的一流人才,同样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树立一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需要的教育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大学生和大学教师是高等学校的主体、高等教育活动过程的主要因素,所以研究新形势下我们究竟应当确立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学生观和教师观,既有理论上澄清的必要性,也有现实上亟待解决的迫切性。本文拟就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这两个观点进行探讨。 一、关于“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 近几年来,学校教学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教育质量提高的步子仍很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自由当作有效学习的保证。因而,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内容,进而满足“专业规格”培养的要求,获得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模式下,学习最重要的是全盘接

受,而不是自学创新;是亦步亦趋,而不是灵活自主;是照抄照搬,而不是个性发展。对此,杨叔子院士曾形象地指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为此,高等学校就必须牢固地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中心,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立学生为本的观念,同时也意味着在高等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最大的学习自由。使他们把专业要求与自身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寻找一种适合自已学习和成长的发展道路。 (一)以确立学生主体观为前提。 要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主体观要贯彻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学双方都须确立这一观点,在行动中把学生看成自由学习的主人。同时,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必须给学生以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个体差异是学生能力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不同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同,学习能力水平就不一样。贯彻学生主体观,教师要确立如下认识:相信并肯定每个学生能够学习,都能形成很好的实践模式以增强学习效果;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在支持性氛围下给学生以高期望值;培养其探索能力、好奇心与探索的激情,并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交流与合作、严谨的思维方式以及能够培养终生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学校应重视与学生相关的一切,包括其教育和培训、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019年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中,学生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它充分考虑学生怎样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考虑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课程,精选人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重视每一个人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己去获取知识,建构知识。课程功能从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功能的转变,必然会对课程性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语文课程功能的转变,我们对语文课程有了新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知识本位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只是重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同样的道理,语文新课程把语文素养作为核心概念,注重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只是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构建了全新的立体化标准体系,而不以知识点能力点来组织教学的内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而不只是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注意语文课程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重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二、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实现育人为本语文新课程把汉语拼音教学作为公民素质教育,定位于“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和查字典”。在以往大纲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目标:不再要求直呼音节;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汉字、独立认字、查阅字典;而不要求辅助阅读和辅助写作。在教学策略方面,要求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方式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大力采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手段,努力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情景和语境。 语文新课程明确:“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的学段的教学重点。”要求在低、中年级多认识一些字;重视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识字的习惯;重视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汉语拼音和字典、词典独立

教育改革应真正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改革应真正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 ——2013年暑期省培的思考与感悟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本学科的老师总是注重过程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少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痕迹十分明显。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体现“育人为本”呢?下面就暑期省培说说心中的想法。 一周的省培之行匆匆结束了,感触良多,思想震动很大。说实话,刚到的第一天,看到满满的听课任务安排,有些人多少有点怨言,尤其是听讲座,大家觉得意义不大,都想去武大好好欣赏一下。没想到刚听了第一讲,就给大家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冯教授从中国国民素质的世界倒数排名和诚信、感恩、公德、法制四大缺失讲起,指出了中国的德育缺体验这一主要问题,而且上升到育人的层面,提出了“合适比标准更重要,给有差异的学生不能提供无差别的教育”,“课堂里是享受,德育就是为幸福人生奠基;课堂里是忍受,就会产生问题学生。”这些旗帜鲜明的观点。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创新型的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公民素质全球倒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又连续听了三天的讲座,第四天参观了三所独具特色的学校,大家边学习,边讨论,感想很多,触动很大。 学习结束了,但思考远没有结束,带着很多没有解决的困惑,我进行了精神的洗礼,也促使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德育与教学的关系问题。 冯恩洪教授说:“课堂里是享受,德育就是为幸福人生奠基;课堂里是忍受,就会产生问题学生。”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也说:“教学的任务是怎样培养学生爱学习,而不是怎么

研修日志:“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研修日志:“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中驿镇小叶代学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本学科的老师总是注重过程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少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痕迹十分明显。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体现“育人为本”呢?笔者结合自己品德与社会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肤浅的做法。 一、教师转变角色,富有目标吸引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展,各种超文本的知识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场所,新的交往形式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展了一代人学习和交往的空间。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如果观念、知识不与时俱进,那么,他过去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就不能成为今天“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本。因此,我们老师要转变角度,将自己扮演成启发者,诸如生动形象地讲故事,用情感打动学生;用实物演示,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即兴小品演示,根据自己的认识程度,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达真情实感;只要生动、亲切、通俗易懂,能把学生的思路打开。我们要把品德与社会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点体验。我想,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师,不可能不让学生动心、动情。教师要扮演学习者角色,因为有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尖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作出令学生满意的回答。 二、创新教学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实施新课程,首先是一个教学理念上的创新。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一改过去“事例”加“道理”的陈旧、滞后、说教式的旧貌,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之所以称为

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宗旨 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宗旨 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校,创办于1952年,是一所有六十年办学历史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市级重点中学。校园占地面积5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200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达到全市一流水准。现有教职员工234人,在校生2567人。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思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推进,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厚德自强、彰显特长,为每一位学生成长奠基”的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实验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教育系统标兵单位、市职业道德先进集体标兵、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先进集体。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将德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活动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转变育人观念 我校德育工作多年来的基本方针就是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坚定不移地以“德育兴校”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二、充分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德育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被学生自觉接受,内化成行为。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学雷锋教育月”、“成人仪式”等;坚持每周一升旗制度,并利用国旗下讲话、团会、班会、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坚持举办每年一届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对学校的体育和文化建设进行全面检阅;举办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画展、班级文化设计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全面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指导学生办好、文学社、校广播室,成立了合唱团、田径队、篮球队、动漫小组、科技兴趣小组等社团,定时开展活动,成为学生闲暇时间的亮丽风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了情感,在体验中得到认识,在认知中得到了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三、开展“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德育活动课,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改革德育课的授课形式、手段、方法和评价方式、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依据各年级学生成长规律的特点,开展一年一个重点,三年一个序列的德育系列化教育活动:高一年级以“行为养成”为主;高二年级以“人格塑造”为主;高三年级以“发展创新”为主。每月确定一个主题,主要有:“人生感言”、“诚信”、“民族团结”、“校园随笔”、“绿色的家园”、“好习惯终身受益”、“感恩”、“从我做起”,“笑对人生”、“学习雷锋,提升自己,关爱他人”等。教案由班主任、学生共同创

简要分析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简要分析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我特别欣赏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做法: 孔子施教,各因其才。孔子有两个弟子,子路和冉有。有一天,两个弟子分别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的回答却截然不同。对于性情谦卑的冉有,孔子让他遇事果断处理; 对于做事鲁莽的子路,孔子让他听从父亲和兄长的建议再去行动。孔子根据弟子的做事特点,给予他们不同的建议。育人,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因材施教。 一、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 ( 一) 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建设被忽视和虚化 目前,很多学校领导者很少思考学校的教育价值理念问题,不知道育人为本教育价值理念的真正含义。而更多在意的是一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学校升学率和学校各种竞赛获奖等方面的问题; 学校对师生有关育人为本教育价值理念的教育很少,很多学校的校训只是张贴在办公室内,导致教师对校训的内涵不理解,学生与家长也不理解。这种状况,导致教育价值理念只能留存在文件上、管理者的头脑里,并没有深入到广大师生的内心,成为真正的教育信念。 ( 二) 多元化的教育下,教育价值理念与各主体相矛盾 1. 国家对现阶段学校教育要求是: 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去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以全面提高学

生思想品质、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其目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2. 从家长角度看,最希望的是学校能够提高学生将来升学方面的竞争力,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 3. 从学生的立场来看,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外,就是对丰富多彩和富有意义的学校的向往,对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受表扬的快乐及友谊需求等。 4. 从教师角度看,现在每年都举行多次竞赛,没有学生优异的成绩,自己的晋级、评优就会没有希望。在这些多元的教育下,学校要形成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难度。 二、坚持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教育意义 ( 一) 育人为本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前提,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 依据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主张开发人的个性。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的服务于素质教育。首先,育人为本要人性化,把每一位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其次,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再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民主、平等的善待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要研究每一位学生、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发展每一位学生。最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精神文化、知识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合法利益和合理要求,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充分体现出理解人、尊重人、服务人等人

育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理念创新

育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理念创新 喜迎十八大教育改革发展专论之二 2012-11-02《中国教育报》 翟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中国教育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处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当前引领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全党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以育人为本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解决和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深刻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目标、核心内容,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创新思路,明确任务,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把握和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因此,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因此,教育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深化和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育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思想变革,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更是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实践行动。育人为本就是要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学习者为教育主体,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潜能,为每个学习者乃至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在教育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扩大人的能力、提升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育人为本是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本质地位。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业,是以人为教育对象的社会活动,必须把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培育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作为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必须以育人为根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纯真完美的心灵;教育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人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必须以人的生活幸福为本,关注人的幸福生活;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