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物研发时代的来临

创新药物研发时代的来临
创新药物研发时代的来临

创新药物研发时代的来临

2014-01-02

信息产业巨头比尔?盖茨曾预言,超过他的下一个首富必定出自生物基因领域。继IT信息产业之后,生物医药产业掀起了又一轮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产业狂潮。从产业生命周期而言,全球的生物医药产业尚处于上升和成长期。生物医药发展的源头在于研发,研发链条上每个环节的创新技术都会成为产品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动力。

一、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发展特征

1、研发产业投入大且周期长

生物医药研发产业与其他产业最大的不同,是其昂贵的研发费用及研制时间,研发新药的耗时非常长,从开始研发到产品最终成功上市,一般需要12年左右的时间,从单一新药角度来看,一种新药从最初研发到最终研发成功,平均需耗费约9亿美元左右。即便一个新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最后研发成功,但10个研发成功的产品里仅有3个能收回研发成本。而一般来讲,专利年限仅有8年到

10年,也就是只有这么长时间来收回这些开发成本。整体而言,新药研发是一

个非常昂贵、费时漫长、耗费大量资源的过程。

图1:新药研究与开发各个阶段的价值贡献

2、研发产业的全球化和网络化

生物医药是研发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各国将生物医药作为国际化推进重点,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美国有30%的新药研发工作在境外进行,而境内进行的研发活动有49%是由外国企业开展的。研发全球化涉及病人与疾病的个体化、知识和技术的全球化转化、人才资源的全球化等多方面,CRO公司承接国际医药研发外包,药企拥有强大的销售网络,从成熟市场转向新兴市场。生物医药研发的全球化下,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培养大型经营集团。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对外加大投资和并购重组,通过设立研发中心,成立合资企业,加速进入新兴市场。

3、研发产业的集聚度高

全球生物科技与医药产业在向全球分布时,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产业的聚集化。在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下,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在靠近技术、人才、资金、生物医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逐步形成了一批生物医药园区,研发产业链逐步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聚集和延伸。如以创新药研究为主的美国麻省生物医药园区,聚集了生物公司、研究、技术转移中心、服务等在内的大量机构,提供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大部分产值。

二、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发展概述

生物医药的研发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与其较长的研发链条及产业特征有密切

关联。研发产业在“立项、药物发现、GLP、GCP”等各环节聚集研发机构、人才、硬件、服务企业等要素,贯彻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全过程。

图2:生物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国内生物医药研发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创新药物研发领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这主要体现在药物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方面。国内生物技术药物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十几年来我国对生物技术药物开发投入明显不足。美国生物技术资金的70%以上来自企业,而我国74%资金来自于政府投入,科技投入明显不足。企业的研发投入更薄弱,一般只占销售额的2%~5%,

而国外这一比例一般达到12%~15%。其次,技术创新落后导致创新药比例偏低。国内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在我国已批准上市的

13 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仅有6类9种21个不同的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均是仿制药。国内生物医药市场具有国际专利的新药并不多,大多是买进专利或者生产国外专利已经过期的药物,原创药物的研发非常薄弱。

三、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发展优势

全球来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医药研发投入增长减缓,研发创新资金投入也相对减少。其次近年来各国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新药研发的监管,使得研发审批周期变长,同时也使研发成本升高。而国内生物医药的研发成本、资源及政策方面有重大优势,国内创新药物研发存在明显的后发机会。总的来看,在国内外形势变化下,以及国内政府、市场双重作用下,我国的生物医药研发有望开创新局,出现小高潮,创新药物研发时代来临。

1、研发成本的物美低廉

科研人才“物美价廉”。在化学、生物等与制药行业相关的科研领域,中国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列。跨国公司对一种新药的研发投入动辄几亿、十几亿美元,这个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付给研究人员的报酬而在中国招募同等水平的科研人员,待遇则要低得多。其次,中国大量的患者样本能够使新药临床试验中的样本采集非常便捷,并且统计数据完善,从而极大地加速试验的进程。在前期临床甚至后期临床方面,中国的临床成本也要低很多,总的来看可以节约一大块成本费用。人才资源方面,国内远远低于欧美制药企业人力成本(应届PhD:中国RMB 10-15万,美国USD 10-15万)。

图3:欧美与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成本对比

2、疾病和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

中国疾病资源的多样性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临床患者病例来源优势明显,一方面国内人口基数大,主要病种发病率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大众保健意识提升,医疗市场容量增加;国内生物资源的丰富和物种的多样性,在原料药、天然药物等领域优势突出。其次动物实验资源丰富,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是不允许用灵长类动物做实验的,而国内就成为灵长类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3、政府及政策的信号强劲

政府大力推动生物创新药研发。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都将生物医药作为最优先发展的项目。国内发布的规划及支持政策都无一例外涉及到推进创新药、重大及多发性疾病用药等品种的开发等。

国内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支持政策正处于密集发布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从2011年开始一年申报一次,重点扶持生物技术药物创新。特别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的实施,“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动员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约为400亿元,集中在生物医药的重大新药研制及研发领域。

该专项旨在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创新药物研发领域成为国内生物医药政策支持的焦点。此外随着国内生物医药具体的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如市场环境、补贴、招商政策、激励措施等方面,将会给药物研发及创新领域方面带来更多的政策扶持。

4、海归人才的创业热潮

国际金融危机“导火索”促成了“海归”创业氛围,金融危机的持久影响,还会将这种热潮推向更高的高潮。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派出的留学生中大约有60%是从事生物和医学研究。据统计,在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细胞》以及《科学》等生物医药杂志中,中国人为作者之一和作为主要作者的论文数占总数的57%。目前全国有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在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具有较大的产业化前景。

5、市场的庞大且有潜力

一方面,国内人们对健康的愿望日益提高,对生物医药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其次国内人口还在趋向老龄化,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目前逾13%的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另一方面,国内“新医改”和“新农合”的全面推进,为生物医药的需求释放了广阔的市场。

6、资本投资的高度青睐

国内创业孵化倍受资本市场关注,已成为PE/VC的热点投资领域。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据统计,2012年投向生物技术/医疗健康的PE/VC案例达到了188起,投入资金达到了18.98亿美元。风险投资方面,2012年中国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获得的投资案例达到了124起,投资金额达到了7.26亿美元,在所有行业中位居前列。私募股权投资方面,2012年生物技术/医疗健康的投资案例达到了64起,投资金额则达到了11.72亿美元,仅次于房地产投资,位居前列。

四、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发展趋势

1、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研发格局正在形成

企业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主体,可根据市场的反应和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研发方向,或进行深入开发。根据2006-2011年中国创新药物申报临床项目数量分布来看,国内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格局正在形成中。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与购买、移植、委托开发及外包开发相比,费用可大大降低。由生产型转变为产品和技术创新型,企业真正成为药物研发的主体,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表1:2006-2011中国创新药物申报临床项目数量

1 江苏豪森12

2 江苏恒瑞9

3 先声药业7

4 正大天晴 5

4 山东轩竹 5

4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 5

4 和记黄埔 4

7 中国医科院药物所 4

7 沈阳华泰 4

10 江苏原子医学研究所 3

11 新昌制药厂 2

11 中国药科大学 2

11 沈阳药科大学 2

11 天津药物研究院 2

11 浙江海正 2

11 上海艾力斯 2

11 卡南吉医药科技 2

注:仅统计真正1类新药

2、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研发国际合作进程加快

国际化分工协作CRO市场形成下,全国形成了以药明康德、睿智化学、凯莱英、方恩医药等企业为代表的近千家生物医药外包服务企业。国内研发服务外包区扮演着药物研发创新国际化领域的重要角色。在上海张江,就聚集有罗氏、阿斯利康、礼来、辉瑞、葛兰素史克、诺华、日本荣研等世界著名制药公司先后设立的研发中心20多家。此外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如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打算在未来10年内研发人员增加到1000人,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未来3年内在中国投资1亿美元用于药物研发。

外包研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其支出占研发总费用的比例会愈来愈高,国内企业的资助研发创新能力也会随着外包的发展而提升。就国内而言,在新药研发主体从科研院所向药品生产企业转化的过程中,本土企业十分缺乏研发人员,特别是临床研究人员。借助研发外包组织增强研发能力成为必然。国内CRO合作下

从承接研发外包中获取的收入和经验却有助于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的研究质量和水平。总之,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药物研发国际化进程加快。

3、以研发创新为驱动的研发园区已在形成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国内生物医药园区建设迅猛发展,经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批准的生物医药园区已有50多个。随着我国生物产业园区的产业化支撑环境不断优化,新药研发产业链正逐步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聚集和延伸,创新型生物医药园区正在成为我国创新药物产业化实施的主体。如天津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通过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构建贯穿上下游的创新链、产业链,重视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自主品牌的集聚,大量引进自主创新企业。总的来看,以药物研发创新驱动为主的生物医药园区必然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

创新药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

(内部资料,不得外传) ***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注册类别: 立项人: 江苏南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新药研究中心 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来源 (二)功能主治及适应症 (三)注册类别 (四)开发阶段 (五)项目特点 (六)知识产权 (七)现有基础条件 (八)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第二章、**疾病及治疗药物概述 (一)**疾病概述 (二)世界**疾病的发病状况及中国区域**疾病发病状况(三)**疾病治疗方法的发展 (四)**疾病治疗药物的分类及发展 第三章、中国抗**疾病药物生产现状 (一)中国抗**疾病药物总体生产状况 (二)中国抗**疾病原、辅材料供应状况 (三)近两年中国抗**疾病新药上市状况 (四)抗**疾病药生产优势企业分析 (五)研究中心需要关注点

第四章、**项目的可行性及成熟性分析 (一)产品和技术开发论述 (二)技术的成熟性论述和产品可靠性论述 (三)原辅料来源分析 (四)产品注册及在研情况分析(同品种、类同品种、竞争品种注册及在研分析)(五)环境保护和安全分析 (六)技术风险分析(本项目的技术难点,注册风险分析及对策) 第五章、**疾病药物市场可行性分析 (一)市场规模与容量(产品所针对的适应症的临床用药现状及趋势,产品预测的市场容量等) (二)市场竞争状况(主要竞争产品的厂家、价格、市场份额,主要区域市场)(三)产品优劣势分析(SWOT分析) (四)市场定位 (五)产品方案和销售收入预测 (六)风险性分析(专利风险;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市场、销售预测的准确性。)第六章、**项目实施计划 (一)技术方案论述(技术开发或者合作方案) (二)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三)研发经费(RandD)预算 (四)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 第七章、项目产业化效益分析 (一)产品研发成本分析

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程

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 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关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程 (2013-02-12 17:21:48) 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前试验的5000种化合物中只有5种能进入到后续的临床试验,而仅其中的1种化合物可以得到最终的上市批准。总的来说新药的研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是相继发生有互相联系的。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志是候选药物的确定,即在确定候选药物之前为研究阶段,确定之后的工作为开发阶段。所谓候选药物是指拟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试验并进入临床研究的活性化合物。 研究阶段包括四个重要环节,即靶标的确定,模型的建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一、靶标的确立 确定治疗的疾病目标和作用的环节和靶标,是创制新药的出发点,也是以后施行的各种操作的依据。药物的靶标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等。作用于不同的靶标的药物在全部药物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以2000年为例,在全世界药物的销售总额中,酶抑制剂占%,转运蛋白抑制剂占%,受体激动剂占%,受体拮抗剂占%,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占%等等。目前,较为新兴的确认靶标的技术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或进行基因敲除以验证与特定代谢途径相关或表型的靶标。这种技术的缺陷在于,不能完全消除由敲除所带来的其他效应(例如因代偿机制的启动而导致的表型的改变等)。二是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通过抑制特定的信使

RNA对蛋白质的翻译来确认新的靶标。例如嵌入小核核糖核酸(snRNA)控制基因的表达,对确证靶标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的确立 靶标选定以后,要建立生物学模型,以筛选和评价化合物的活性。通常要制订出筛选标准,如果化合物符合这些标准,则研究项目继续进行;若未能满足标准,则应尽早结束研究。一般试验模型标准大致上有:化合物体外实验的活性强度;动物模型是否能反映人体相应的疾病状态;药物的剂量(浓度)——效应关系,等等。可定量重复的体外模型是评价化合物活性的前提。近几年来,为了规避药物开发的后期风险,一般同时进行药物的药代动力模型评价(ADME评价)、药物稳定性试验等。 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新药研制的第三步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所谓先导化合物(leading compound),也称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NCE),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因为目前的知识还不足以渊博到以足够的受体机制指导药物设计以使药物的合成不必使用预先已知的模型,所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一方面有赖于以上两步所确定的受体和模型,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整个药物研发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先导化合物主要有如下几个来源:对天然活性物质的挖掘、现有药物不良作用的改进以及药物合成心中间体的筛选等。目前,主要有两个获得新的先导化合物的途径。一是广泛筛选,这种毫无依据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其实是比较有效的。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这个原因,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随机性很强,如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的本份被发现具有抗菌作用因而被开发成为一系列

关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程

关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 上市流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关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程 (2013-02-12 17:21:48) 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前试验的5000种化合物中只有5种能进入到后续的临床试验,而仅其中的1种化合物可以得到最终的上市批准。总的来说新药的研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是相继发生有互相联系的。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志是候选药物的确定,即在确定候选药物之前为研究阶段,确定之后的工作为开发阶段。所谓候选药物是指拟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试验并进入临床研究的活性化合物。 研究阶段包括四个重要环节,即靶标的确定,模型的建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一、靶标的确立 确定治疗的疾病目标和作用的环节和靶标,是创制新药的出发点,也是以后施行的各种操作的依据。药物的靶标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等。作用于不同的靶标的药物在全部药物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以2000年为例,在全世界药物的销售总额中,酶抑制剂占%,转运蛋白抑制剂占%,受体激动剂占%,受体拮抗剂占%,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占%等等。目前,较为新兴的确认靶标的技术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或进行基因敲除以验证与特定代谢途径相关或表型的靶标。这种技术的缺陷在于,不能完全消除由敲除所带来的其他效应(例如因代偿机制的启动而导致的表型的改变等)。二是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通过抑制特定的信使

RNA对蛋白质的翻译来确认新的靶标。例如嵌入小核核糖核酸(snRNA)控制基因的表达,对确证靶标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的确立 靶标选定以后,要建立生物学模型,以筛选和评价化合物的活性。通常要制订出筛选标准,如果化合物符合这些标准,则研究项目继续进行;若未能满足标准,则应尽早结束研究。一般试验模型标准大致上有:化合物体外实验的活性强度;动物模型是否能反映人体相应的疾病状态;药物的剂量(浓度)——效应关系,等等。可定量重复的体外模型是评价化合物活性的前提。近几年来,为了规避药物开发的后期风险,一般同时进行药物的药代动力模型评价(ADME评价)、药物稳定性试验等。 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新药研制的第三步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所谓先导化合物(leading compound),也称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NCE),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因为目前的知识还不足以渊博到以足够的受体机制指导药物设计以使药物的合成不必使用预先已知的模型,所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一方面有赖于以上两步所确定的受体和模型,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整个药物研发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先导化合物主要有如下几个来源:对天然活性物质的挖掘、现有药物不良作用的改进以及药物合成心中间体的筛选等。目前,主要有两个获得新的先导化合物的途径。一是广泛筛选,这种毫无依据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其实是比较有效的。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这个原因,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随机性很强,如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的本份被发现具有抗菌作用因而被开发成为一系列

心得体会:努力建好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最新)

心得体会:努力建好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最新)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是高职学校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支撑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学校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高职学校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大历史机遇,瞄准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切实提高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突出“双导向”,找准平台建设定位 需求和应用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逻辑起点。 突出需求和应用“双导向”,就是要坚持“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根据国家需要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针对行业企业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需求,以解决区域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转型、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人才培养为根本,校企双方在人才、设备、场地等资源上全方位合作,建设由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产教融合平台,

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使高水平高职学校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策源地和集聚地。 深化“三融入”,明晰平台建设路径 高职学校建设产教融合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产业需求是“原动力”,行业企业需要是“立足点”,人才培养是“基本点”。 一是融入产业发展。当前,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加快,新兴产业不断产生,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高职学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应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配,凝练优势研究方向,建设科技攻关协同创新平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推动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品牌智库平台;服务区域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以专业群为依托,建设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建设创新创业平台。高职学校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更加注重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联动,以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为重点,加快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用中国方案解决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陈年难题”。 二是融入行业企业发展。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促使行业企业不断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

关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程

关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程 (2013-02-12 17:21:48) 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前试验的5000种化合物中只有5种能进入到后续的临床试验,而仅其中的1种化合物可以得到最终的上市批准。总的来说新药的研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是相继发生有互相联系的。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志是候选药物的确定,即在确定候选药物之前为研究阶段,确定之后的工作为开发阶段。所谓候选药物是指拟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试验并进入临床研究的活性化合物。 研究阶段包括四个重要环节,即靶标的确定,模型的建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一、靶标的确立 确定治疗的疾病目标和作用的环节和靶标,是创制新药的出发点,也是以后施行的各种操作的依据。药物的靶标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等。作用于不同的靶标的药物在全部药物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以2000年为例,在全世界药物的销售总额中,酶抑制剂占32.4%,转运蛋白抑制剂占16.0%,受体激动剂占9.1%,受体拮抗剂占10.7%,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占9.1%等等。目前,较为新兴的确认靶标的技术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或进行基因敲除以验证与特定代谢途径相关或表型的靶标。这种技术的缺陷在于,不能完全消除由敲除所带来的其他效应(例如因代偿机制的启动而导致的表型的改变等)。二是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通过抑制

特定的信使RNA对蛋白质的翻译来确认新的靶标。例如嵌入小核核糖核酸(snRNA)控制基因的表达,对确证靶标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的确立 靶标选定以后,要建立生物学模型,以筛选和评价化合物的活性。通常要制订出筛选标准,如果化合物符合这些标准,则研究项目继续进行;若未能满足标准,则应尽早结束研究。一般试验模型标准大致上有:化合物体外实验的活性强度;动物模型是否能反映人体相应的疾病状态;药物的剂量(浓度)——效应关系,等等。可定量重复的体外模型是评价化合物活性的前提。近几年来,为了规避药物开发的后期风险,一般同时进行药物的药代动力模型评价(ADME评价)、药物稳定性试验等。 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新药研制的第三步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所谓先导化合物(leading compound),也称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NCE),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因为目前的知识还不足以渊博到以足够的受体机制指导药物设计以使药物的合成不必使用预先已知的模型,所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一方面有赖于以上两步所确定的受体和模型,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整个药物研发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先导化合物主要有如下几个来源:对天然活性物质的挖掘、现有药物不良作用的改进以及药物合成心中间体的筛选等。目前,主要有两个获得新的先导化合物的途径。一是广泛筛选,这种毫无依据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其实是比较有

创新药物研发CMC阶段性研究的思考

创新药物研发CMC阶段性研究的思考administrator随着国家对创新的支持,我国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研究单位纷纷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创新药物的申报量日渐增多,但是由于国内企业长期以来是以仿制为主的研发模式,在进行创新药物的研发时其理念、思路和方法是以仿制药进行的,因此,药物开发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欠缺。笔者根据审评工作的实践对目前在创新药物CMC申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作为药物研发的参考。 一、仿制药和创新药物研发在CMC方面的区别 1、仿制药物的CMC研究相对比较明确 (1)结构和性质仿制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也比较明确,不需重新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筛选研究工作,结构和理化性质研究主要在于和已上市产品进行比较研究和验证。 (2)剂型、规格和处方由于所仿制的产品已经上市,其剂型、所用剂量已经明确,剂型和规格已经确定,对于仿制厂家来说需要证明自己的产品与上市产品的一致性,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重新进行剂型选择方面的研究、剂量和规格的探索,但是需要进行详细的处方、工艺的研究工作,并且需要和上市产品进行比较,特别对于特殊的剂型来说,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处方工艺的筛选研究。 (3)质量研究相对简单对于仿制产品来说由于主成分结构和理化性质已经明确,其疗效和毒副作用已知,其工作重点在于根据仿制产品的工艺或处方进行相关的质量研究,选择适宜的方法,并对新产生的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制定合理的限度,确定标准中合理的考察项目。(4)稳定性由于所仿产品已上市,其说明书中已明确了贮藏条件和有效期,仿制厂家只需根据自己产品的处方工艺情况,进行相关的稳定性研究,选择合理的包装材料,确定适宜的贮藏条件,制订自己产品的有效期。 2、创新药物具有不确定性 (1)化合物的性质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才能得到化合物的溶解性、粒度、晶型的信息,以及对产品的稳定性、吸收等方面的影响。 (2)剂型和规格对于创新药物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剂型才能尽可能的降低化合物的毒性,提高疗效,这在新药研发中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剂型选择不当会导致药物开发的失败,剂型选择应根据药理毒理和临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且需要结合化合物的性质综合考虑确定,同时,选择合理规格也必须根据相关的药理毒理和临床的研究结果。. (3)质量研究由于所开发化合物的性质、剂型的不确定,在质量研究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有关物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探索确定适宜的方法,相关的杂质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杂质的限度需要根据药理毒理或临床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制备工艺的研究结果综合考虑才能确定。 (4)稳定性面对一个全新的药物其稳定性如何,光、温度和湿度对其的影响程度如何均未知,需要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认识和了解,并根据药物和剂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确定药品的包装,制订产品的有效期,同时考虑到不同的上市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可能需要进行多气候带的稳定性研究。 因此,创新药物和仿制药物CMC研究目的和侧重点是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创新药物在其研发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药物的剂型、规格和处方需要结合其毒性和有效性进行相应的变更以达到毒性最低、疗效最佳的目的,因此创新药物的研发是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CMC的研究重点是不同的。 二、创新药物研发中CMC阶段性要求的必要性 CMC阶段性研究符合药物研发的规律创新药物的研发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对化合物的药理毒理作用、药效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研发者会对目标化合物的药用前景不断进行评价和评估,即,是否值得继续深入的开发,因为进行全面的开发费用要高的多,

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09T15:52:19.6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作者:范祚舟张澄洪宋国梁 [导读] 医药产业的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创新药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近年来,全球的药物研发投入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也迅速飙升,在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医药行业,创新药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现阶段,全球创新药物的研发面临严峻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药物研发工作的开展,文章将重点阐述未来全球创新药物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作为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医药产业是全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医药产业的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创新药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市场迅速扩容,目前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同时,我国制药行业正处于由“仿制为主” 向“自主创新为主” 转变的重大转型期,了解全球新药研发的趋势有利于审时度势,及时转变研发模式和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对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药物由治疗功能转向预防功能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许多疾病都会存在特定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能够在患者出现症状之前提示人们疾病发生的风险,所以,及时进行预防并开展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而在研发预防性药物的时候,临床试验一般选择潜在患病风险的受试主体。但是,试验启动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证据,保证整体效益高于可预见的风险,同时,也很容易存在因试验结果获取时间较长而缺乏可行性特征,若使用生物标志物当作有效替代重点,也同样会出现长期用药安全问题[1]。为此,应当对全新诊断性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合理地利用,进而划分患者潜在患病的风险,及时发现高风险的患病群体,这对于干预机制十分重要。同时,大部分情况之下,高风险组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预期的结果,有效地节省了试验时间。一旦干预有效,那么高风险组也能够形成最优效益与风险分析的结果,对于低风险组的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通过诊断性生物标志物来划分患病风险等级,可以减少预防性药物的临床试验时间,使药物审批上市速度不断加快。 二、个体化用药规避反复改变的疗法 通常情况下,患者首次接受治疗药物以后因体内的编码药物代谢的酶、药物靶标基因和转运蛋白存在差异,导致同一治疗干预措施可能仅对某些病人有效,即个体化差异[2-3]。而全新的靶向药物与基因诊断试剂相互配合使用,使得今天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意义更加深远[4]。通过对基因测试试剂的使用,可以将变异检测出来。而可快速评价早期治疗应答效果的诊断性工具的运用,对于药品临床的产出进行了有效改善,对于新药物研发成功几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将这些工具应用在有效性试验当中,可以对药物无应答的患者进行识别,同样能够实现无应答患者药物暴露的最小化,所以,使得药品效益与风险分析的结果有所改善。 三、有效规避药物的不良反应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大概有5%的住院治疗患者都是受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编码细胞色素P450酶或者是其他药物代谢酶基因的变异所引发的药物代谢速度转变,最终导致中毒或者是药物难以发挥自身效用而排出体外[5]。为此,要想保证患者用药的产出效果更加理想,就需要在药品研发及使用当中纳入药品安全。在使用基因检测手段或者是生物标志物等多种安全性工具的过程中,应当与主动监测药品不良事件的工具进行有机结合,继而确保药品的安全实现监测向预测及预防方向转变。 四、实现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有效提升 如果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那么就会导致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会提高医疗的总成本。同时,个体化的药物效果会增强,而副作用降低,所以,使得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有所提升。特别是针对哮喘或者是糖尿病等患者来说,其服药依从性较差或者是病情严重的慢性疾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心脏移植患者来说,有四分之一比例的患者会出现致命排异反应。所以,要想实现监测的目的,需要保证患者在手术以后的特定时间内,每一星期进行一次心内膜心肌活组织的检查。与此同时,需要在手术以后的几年内每个几个月都展开这一类型的检查[6]。其中,分子诊断测试只对患者的血样进行抽取即可,而不需要展开侵入性的组织活检。 六、有效控制医疗成本 通过对个体化药物疗法的使用,针对剂量反复调整或者是不良反应所引发的住院治疗等问题能够进行有效地解决,最终使得医疗成本不断增加。而在美国,通过模型评估发现,在基因测试的作用下,可以确定患者所服用的抗血栓药华法林剂量,有效地降低了急诊的访问数量,减少了死亡几率,同样,使得医疗成本大幅度降低。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新药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但是,新药产率却出现了严重危机。在此形势之下,特别是大规模制药企业,对于传统制药思维的改变仍然存在极大的问题,所以,对个体化药物概念进行了掩盖。当前,个体化药物在开发与使用方面也同样存在诸多缺陷,所以,分子诊断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发挥重要性的作用,实现与新药研发的有机结合。文章以全球创新药物的研发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了其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希望为全球创新药物研发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程永浩.创新药物技术转移模式探索[J].医药导报,2014(8):1113-1117. [2] Becla L,Lunshof J E,Gurwitz D,et al.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the era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J]. Int J Technol Assess Health Care,2011,27(2):118-126 [3]Meyer U A. Personalised medicine:a personal view [J]. Clin Pharmacol Ther,2012,91(3):373-375 Chena L S,Bieruta L J. Genomics and personalized [4]medicine:CHRNA5-CHRNA3-CHRNB4 and smoking cessation treatment [J]. J Food Drug Anal,2013,21(4):S87-S90.

2020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学习心得三篇

2020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学习心得三 篇 2020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学习心得1 鼓励创新,优化和提高审评效率,《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时隔13年后再次更新。 3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2020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并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是新版《药品管理法》实施后重要的配套政策之一。 根据国家药监局的解读,这两份文件从坚持“四个最严”、鼓励创新、问题导向、强化责任落实等方面出发,全面落实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优化优先审评审批流程,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严厉打击研发、生产环节违法违规行为等政策要求,推进药品监管进入全新时代。 过去几年里,随着医改深入,医药行业内长期存在的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生产环节篡改工艺等违规行为每况愈下。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数据核查风暴和长春长生疫苗造假案,这些问题,都最终导向了药品监管制度的根本性改变。 在已经颁布执行的《药品管理法》和《疫苗管理法》中,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的第一责任人的地位,还加重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规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药品审评审批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推动我国未来医药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鼓励药品创新满足药品临床急需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是20xx年版本基础上修订,历经13年,在20XX年10月,20XX年9月、10月、12月至少四次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内容涉及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分类管理等多项重要措施。 《管理办法》中明确,将做好药品注册受理、审评、核查和检验等各环节的衔接,将原来的审评、核查和检验由“串联”改成“并联”;设立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特别审批四个加快通道,明确审评时限,提高药品注册效率和注册时限的预期性。 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创新药的申请就比20XX年增加了75%。20XX年获批新药48个,其中抗癌新药就有18个,比20XX 年增长了157%。 由此可见鼓励新药创制的政策足以调动新药研发的热情。 管理办法中还明确了“默许制” 对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决定是否同意开展,并通过药品审评中心网站通知申请人审批结果;逾期未通知的,视为同意。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认为,经历了几年的修订调研论证,通过药品加快上市注册程序直接鼓励并推动创新药上市,简政放权

创新药物研发中的CMC要求学习笔记.docx

创新药物研发中的CMC要求学习笔记 一、背景 1、2015 年 11 月 11 日原食药监局发布2015 年第 230 号文指出: 第三条、优化临床试验申请的审评审批 对新药的临床试验申请,实行一次性批准,不再采取分期申报、分期审评审 批的方式;审评时重点审查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对安全性风险的控制,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加强临床试验申请前及过程中审评人员与申请人的沟通交流,及时 解决注册申请和临床试验过程中的问题。申请人需按要求及时补报最新研究资料。 在Ⅰ期、Ⅱ期临床试验完成后,申请人应及时提交试验结果及下一期临床试验方案。未发现安全性问题的,可在与药审中心沟通后转入下一期临床试验。申请人应如实报告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按时提交研究年度报告;对不能控制临床试验安全性风险的,应立即停止临床试验。药审中心与申请人当面沟通,应当场形成会议纪要列明议定事项。 并将创新药物申请纳入优先审评之中。 2、2016 年 6 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药物研发与技术审评技术沟通交流管理 办法(试行)》,并于2018 年 3 月发布修改稿向公众征求意见: 办法指出,创新药物可以在临床各期试验前提交Ⅱ类会议申请,即临床试验 申请前(Ⅰ期临床前)、Ⅱ期结束/Ⅲ期临床试验前以及提交上市申请前提交会 议申请。 3、2018 年 7 月 27 日,国家药监局发布 2018 年第 50 号文,就沟通交流会给出了 具体安排,并强调了开展Ⅱ期结束 / Ⅲ期临床试验前沟通交流会的重要性。 (十一)对于技术指南明确、药物临床试验有成熟研究经验,申请人能够保障申 报资料质量的,或国际同步研发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在监管体系完善的 国家和地区已经获准实施临床试验的,申请人可不经沟通交流直接提出临床试验申请。 (十二)已获准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的,在完成Ⅰ期、Ⅱ期临床试验后、开展Ⅲ期临 床试验之前,申请人应向药审中心提出沟通交流会议申请,就包括Ⅲ期临床试验 方案设计在内的关键技术问题与药审中心进行讨论。申请人也可在临床研发不

创新药物的研发过程与药物发现的途径

博士□基地班硕士□ 硕博连读研究生□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封面 (课程名称:分子模拟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学位课□选修课? 研究生年级、姓名 8 研究生学号 6 所在学院(系、部) 5 专业学科 4 任课教师姓名 3 考试日期 考试成绩 评卷教师签字处

创新药物的研发过程与药物发现的途径 摘要:文中详细介绍了新药在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经历的必要步骤和流程,同时介绍了药物的开发上市中需要的过程,展示了创新药物的研发是十分耗时耗资的,也体现了新药开发的重要性。此外从模拟创新在新药创新方面的应用,以及提出并介绍了现代生物学对新药研发的几种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药研发上市,模拟创新,现代生物学 Innovative Drug R&D Process and Drug Discovery Pathways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necessary steps and processes of the new drug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f drug development and listing is introduced. It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drugs is very time consuming and costly. It also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new drug development . In addition,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nalog innovation in the innovation of new drugs, and put forward and introduced the modern biology of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everal important ways. Key:new drugs,analog innovation,modern biology

创新药物研究与药物化学

选择题和名词解释 1、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特点: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专业基础课。 2、生物电子等排(Bioisosterism):凡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的生物活性的相同价键的基团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Bioisosteres)”。 3、FBLD:分子碎片药物设计,是药物发现过程的一部分,也是去发现前导化合物的一种方法。它是基于鉴别小的化学分子结构,或许与生物靶标结合很弱,然后对它们进行改造或者组合产生具有高亲和性的前导化合物。 4、FBLD一般过程:设计靶向目标,这种靶向目标,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通常这些靶向目标与某种特定疾病有密切关系,抑制或者改变这些靶向目标,将有利于治疗相关的疾病;设计和合成包含多种药物小分子碎片的化合物库,理想的小分子碎片应当对靶向目标如靶蛋白或靶向酶的活性位点有一定的亲和性;利用事先设计好的靶向目标,筛选已合成出来的碎片小分子;根据筛选的结果即可得到活性较好的分子碎片,在将这些碎片做适当的组合就可得到先导化合物;对已经得到的先导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进一步改造和进一步优化,即可得到临床研究的候选药物。 5、Kd值:化合物的平衡离解常数,反映的是结合位点达到最大饱和的一半时所需的浓度。Kd反映了一种化合物到绑定到特定结合位

点的强度。 6、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 SPR) :当光线被薄金属薄膜反射到在流动相中被配体固定和定位的靶标分子上时发生的光学现象。如果绑定发生在固定的靶标上然后原本的折射率发生变化,对于反应的结合和分离阶段,这个变化产生表面比常数。这些值的比值表示表面平衡常数Kd(亲和性)。 7、合理药物设计:依据生物化学、酶学、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些基础研究所揭示的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核酸等潜在的药物作用的靶点,以及对其结构、功能的深入了解,并参考其内源性配体的化学结构特征来设计新的药物分子,从而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点的新药,减少盲目性,提高新药研究的水平。 8、前药:前体药物是一个生物学上不具有活性的类似物,一旦“靶标障碍”被克服,它就能通过代谢转化途径转换成有活性的药物。 9、天然产物其实就是植物或生命有机体的二次代谢物(secondary metabolites)。二次代谢是从某些一次代谢产物作为起始原料,通过一系列特殊生物学反应生成表面上看来似乎对生物本身无用的化合物,如萜类、甾体生物碱、多酚类等,这些二次代谢产物就是人们熟知的天然产物。二次代谢产物是一次代谢的继续,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10、泛素(ubiquitin (Ub)):泛素是一个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的小蛋白。它由7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约为8.5kDa。主要特点包括它的C末端尾和含有7个Lys残基。泛素的作用:泛素化指的是一个蛋白质通过共价连接一个或多个泛素单体进行翻译后修饰。泛素最

创新药物研发中的CMC要求学习笔记

创新药物研发中的CMC要求学习笔记 一、背景 1、2015年11月11日原食药监局发布2015年第230号文指出: 第三条、优化临床试验申请的审评审批 对新药的临床试验申请,实行一次性批准,不再采取分期申报、分期审评审批的方式;审评时重点审查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对安全性风险的控制,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加强临床试验申请前及过程中审评人员与申请人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注册申请和临床试验过程中的问题。申请人需按要求及时补报最新研究资料。在Ⅰ期、Ⅱ期临床试验完成后,申请人应及时提交试验结果及下一期临床试验方案。未发现安全性问题的,可在与药审中心沟通后转入下一期临床试验。申请人应如实报告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按时提交研究年度报告;对不能控制临床试验安全性风险的,应立即停止临床试验。药审中心与申请人当面沟通,应当场形成会议纪要列明议定事项。 并将创新药物申请纳入优先审评之中。 2、2016年6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药物研发与技术审评技术沟通交流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8年3月发布修改稿向公众征求意见:办法指出,创新药物可以在临床各期试验前提交Ⅱ类会议申请,即临床试验申请前(Ⅰ期临床前)、Ⅱ期结束/Ⅲ期临床试验前以及提交上市申请前提交会议申请。 3、2018年7月2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2018年第50号文,就沟通交流会给出了具体安排,并强调了开展Ⅱ期结束/Ⅲ期临床试验前沟通交流会的重要性。(十一)对于技术指南明确、药物临床试验有成熟研究经验,申请人能够保障申报资料质量的,或国际同步研发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获准实施临床试验的,申请人可不经沟通交流直接提出临床试验申请。 (十二)已获准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的,在完成Ⅰ期、Ⅱ期临床试验后、开展Ⅲ期临床试验之前,申请人应向药审中心提出沟通交流会议申请,就包括Ⅲ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在内的关键技术问题与药审中心进行讨论。申请人也可在临床研发不

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分析心得

发布日期:20120716 栏目:化药综合评价 标题: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分析 作者:陈晓媛张虹高晨燕杨志敏 部门:化药临床一部 1 前言 癌症是严重威胁大众健康的恶性疾病。大多数肿瘤预后差,生存时间短,缺乏可治愈的手段,存在高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近年已经逐步上升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亟需新的治疗手段发现。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随着基础医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临床治疗模式的转变,一些新的抗肿瘤药物靶点的发现,抗肿瘤药物领域的研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转向了非细胞毒类的靶向药物开发。本文对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受理的抗肿瘤新药申报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从中总结和分析过去十年抗肿瘤药物研发主要趋势以及未来预测,期望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2 主要趋势分析: 2.1 抗肿瘤药物成为创新药研发的焦点 因为疾病的难治性,临床需求的迫切性,抗肿瘤药物一直都是创新药研发的热点,而在近几年更是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国内外各大制药企业都加大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投入。原来以抗肿瘤药研发为主的企业继续加强,比如罗氏,一些原本非肿瘤领域的企业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通过并购、合作等办法扩充自身的肿瘤产品线。据统计,clinical trial网登记的临床试验中有大约40%为肿瘤药物,国外公司在2010年进入临床试验的化合物大约是2005年的2.5倍[1]。SFDA受理抗肿瘤创新药申报量占所有创新药比例,从2005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近40%,无论是国产新药,还是进口新药申报数量都出现倍增[2]。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申报候选化合物中也有近60%为抗肿瘤药物。 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需求增加,人口的老龄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在多种肿瘤疾病中依然存在高度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即使陆续有新的药物上市,改善了临床状况,但并没有显著改观。其次,因为对于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新的靶点发现,促进了新药的发现,在其它领域创新性靶点发现相对较少。而且由于耐药的问题,肿瘤往往容易复发,也由此催生了新一代产品的开发。最后,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在过 壹

创新药物研发政策

创新药物研发政策相关 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中国今后要研究开发更多的创新药,必须从源头抓起。人才竞争首先,营造创新药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和土壤。在学校教学科研中,营造以创新为荣、脚踏实地、杜绝急功近利、浮躁抄袭的环境,这对于创新药人才的成长相当重要。二是知识结构,许多医药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多年不变,许多制药专业的学生除学习自己的专业以外,对制药行业的宏观或知识产权方面知之甚少。虽然许多医药院校开设了选修课程,但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药学相关专业,并不知道选修什么课程对自己发展和社会需求有帮助。三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引导,包括选拔、成果评定,创新药的研究开发成果能否对晋级有实质性作用,还是继续沿用过去的人才职称评定要求?实际上都引导了医药科技人才的发展走向。四是创新药研发人才在发挥作用和脱颖而出的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最后,也许对教育体制改革而言是最重要的,由于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综合素质,因此需要组建一支具备培养创新杰出人才的师资队伍。团队竞争许多跨国公司强强联合,就是为了共赢。新药研究涉及药效、药代、毒理、药学、化工、生物、医学、分析等多个学科,而创新药还需要从基础研究过渡到应用研究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多层面的合作。两家以上企业在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时,不同企业就某个新药或技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挖掘各方资源,开发一家企业不能单独完成的某种新药或技术。这方面日本做得比较好,日本企业长期采用联合研究的办法。实践证明,联合研究再加上政府卓有成效的指导和协调,日本企业的研发事半功倍。如日本通产省把数家生物技术企业组织在一起联合公关,使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已能与美国抗衡。中国本土药企和新药研究开发机构,靠单打独斗和各自为战的方式想跟上并超越大型国外跨国制药企业是不可能的,创新药研发需要所提及的方方面面参与,有效地、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就成为是否成功的关键。组建一支能够协作互补的团队,对于创新药研发非常重要。“3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但如果3个臭皮匠之间由于利益分配等问题互相猜忌,互相推诿,终不能成事。因此,需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组织协调合作各方,搭建易于合作的平台。技能竞争在组建研发团队时,注意吸纳不同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人才亦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创新药是否成功的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团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市场洞察力,主要是分析与预测市场现状、容量、竞争等情况,疾病流行病学、竞争品种统计数据、医生和患者的用药特点、政策法规等;二是知识产权的分析能力,主要是专利权和行政保护情况,以及国内外专利情况;三是技术能力,包括项目拟采用技术先进性和可靠性及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了解技术研究开发现状与趋势等;四是政策掌控力,对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国家新药申报审批信息等比较熟悉。如此一来,可尽量减少项目风险,对项目在市场、技术和政策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及风险大小能有初步了解和规避方法。当前,“超级重磅炸弹”药物依然雄踞全球市场主导,而“超级重磅炸弹”没有1个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创新药物研发CMC阶段性研究的思考

创新药物研发CMC阶段性研究的思考 administrator 随着国家对创新的支持,我国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研究单位纷纷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创新药物的申报量日渐增多,但是由于国内企业长期以来是以仿制为主的研发模式,在进行创新药物的研发时其理念、思路和方法是以仿制药进行的,因此,药物开发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欠缺。笔者根据审评工作的实践对目前在创新药物CMC申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作为药物研发的参考。 一、仿制药和创新药物研发在CMC方面的区别 1、仿制药物的CMC研究相对比较明确 (1)结构和性质仿制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也比较明确,不需重新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筛选研究工作,结构和理化性质研究主要在于和已上市产品进行比较研究和验证。 (2)剂型、规格和处方由于所仿制的产品已经上市,其剂型、所用剂量已经明确,剂型和规格已经确定,对于仿制厂家来说需要证明自己的产品与上市产品的一致性,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重新进行剂型选择方面的研究、剂量和规格的探索,但是需要进行详细的处方、工艺的研究工作,并且需要和上市产品进行比较,特别对于特殊的剂型来说,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处方工艺的筛选研究。 (3)质量研究相对简单对于仿制产品来说由于主成分结构和理化性质已经明确,其疗效和毒副作用已知,其工作重点在于根据仿制产品的工艺或处方进行相关的质量研究,选择适宜的方法,并对新产生的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制定合理的限度,确定标准中合理的考察项目。 (4)稳定性由于所仿产品已上市,其说明书中已明确了贮藏条件和有效期,仿制厂家只需根据自己产品的处方工艺情况,进行相关的稳定性研究,选择合理的包装材料,确定适宜的贮藏条件,制订自己产品的有效期。 2、创新药物具有不确定性 (1)化合物的性质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才能得到化合物的溶解性、粒度、晶型的信息,以及对产品的稳定性、吸收等方面的影响。 (2)剂型和规格对于创新药物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剂型才能尽可能的降低化合物的毒性,提高疗效,这在新药研发中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剂型选择不当会导致药物开发的失败,剂型选择应根据药理毒理和临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且需要结合化合物的性质综合考虑确定,同时,选择合理规格也必须根据相关的药理毒理和临床的研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