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土壤养分变化及合理施肥浅析

兰考县土壤养分变化及合理施肥浅析
兰考县土壤养分变化及合理施肥浅析

兰考县土壤养分变化及合理施肥浅析

张丽

摘要随着作物产量的不断增加和肥料的不断投入,土壤养分在不断变化。为培肥地力,指导农民合理施肥,兰考县土壤肥料工作站,依据兰考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全县建立了30个县级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网点,获取了大量的有价值数据。

关键词土壤养分监测变化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人们经常关注的话题,合理施肥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内容。比如,20世纪60年代在有机肥的基础上,追施少量的氮肥,作物就能增产;70年代,氮肥与磷肥配合施用,作物产量又有明显提高;80年代以后,配合施用氮肥和磷肥已不能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必须增施钾肥,作物才能高产等等。合理施肥涉及的内容很多,这仅仅反映了一个侧面。根据科研和生产实践的体会及土壤养分变化情况,试对合理施肥作一浅析。

1 土壤监测基本情况

1.1 建立长期定位监测网点

为准确掌握全县耕地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兰考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在全县范围内分土壤类型,均匀布设了30个土壤养分监测点。监测点的选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①必须在基本农田的保护区内,保证监测点的长期稳定;②田间管理和施肥水平具有普遍性;③能够代表当地的土壤类型;④种植作物是当地的主要作物;⑤地块面积不能过小,在0.5亩以上。

1.2 监测点资料的收集整理

严格执行《河南省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完成30份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同时做好监测点年度资料汇总表和监测点田间作业汇载表。按照行业标准《土壤监测规程》的要求,土壤样品的采集,在每年度秋收后、施肥前,立即在监测点取样,土壤监测样品的化验分析,按国标方法进行,并在样品分析过程中加入标准样品进行质量控制,进行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分析化验,近20年来,共获取4000多个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对监测点养分变化、田间管理水平、肥料使用状况等资料系统分析,得出结论,及时指导全县科学施肥。

2 土壤监测结果

2.1 自然条件

兰考县位于河南的东北部,东临山东,西陲古都开封,南与杞县接壤,北部黄河西折北流,介于北纬34°44′44″—35°01′42″、东经114°41′05″—115°15′36″之间,降水量678㎜,有效积温4592℃,无霜期219天,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2.2 土壤状况

全县土壤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由于黄河决口时间不同,决口大小与流速不同,沉积的土壤颗粒大小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全县共分出潮土、盐土、风沙土三个土类,又依次分出四个亚类,九个土属,五十五个土种。其中以潮土为主,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97.67%,该潮土又分黄潮土和盐化潮土两个亚类,包括七个土属,五十三个土种;盐土类占全县土壤面积的0.96%,风沙土类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1.37%。次生盐碱地面积较前些年面积有所扩大,已达到12万亩左右。

2.3 农民的用肥特点

综合各监测点年度资料,农民的用肥特点较前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①改变过去“重氮、增磷”的施肥结构,向氮、磷、钾配合施用方向有新发展;②追肥从单一施用氮肥向复合(混)肥方向发展;③秸秆还田量逐年增加;④施肥带有盲目性,存在投资大、产出少的现象;⑤还存在过量施用氮肥现象,这是造成农业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2.4 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综合化验数据,2008年与2004年相比,全县平均有机质含量由1.187%上升到1.434%,提高了0.247%,其中21个监测点有机质含量上升,6个监测点有机质含量下降,3个监测点有机质含量持平;土壤全氮由0.0771%下降到0.0747%,降低了0.0024%,其中16个监测点全氮含量上升,10个监测点全氮含量下降,4个监测点全氮含量持平;碱解氮由78.2mg/Kg下降到59.7mg/Kg降低了18.5mg/Kg,其中14个监测点碱解氮含量上升,9个监测点碱解氮含量下降,7个监测点碱解氮含量持平;速效磷由14.5mg/Kg下降到12.0mg/Kg降低了2.5mg/Kg,其中5个监测点速效磷含量上升,17个监测点速效磷含量下降,8个监测点速效磷含量持平;速效钾由72.5mg/Kg下降到62.0mg/Kg降低了10.5mg/Kg,其中7个监测点速效钾含量上升,14个监测点速效钾含量下降,9个监测点速效钾含量持平。

3 监测结果分析

对各监测点化验数据及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与 1991年以来各年的监测数据相比较,我县当前土壤养分状况现有以下特点:

3.1 养分总的变化趋势

从1991到2008年,土壤养分含量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到现在,土壤养分又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除外);特别是今年下降的幅度较大。

3.2 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虽然农家肥的投入量不足,但是秸秆还田量在逐年提高,小麦留茬,麦秸麦糠覆盖面积每年度都在50万亩次以上,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占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3.3 土壤速效养分出现了下降趋势

①良种的引进推广种植,农作物产量提高,而农民的施肥水平和施肥措施却没有相应改变,使农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远远大于农民向土壤中投入的化肥总量,致使土壤养分含量下降;②肥料价格的提高,降低了农民购买化肥了能力,减少了化肥使用量;③农民的外出打工,降低了种地积极性,对土地出现了新的掠夺式经营;④近年来,南方高品位磷矿限制外出,致使高品位磷矿到不了北方,兰考及周边小肥料厂的一些不合格肥料大量涌现市场,由于价格偏低,致使农民使用不合格肥料。⑤一些低浓度复合(混)肥料(含NPK总量20%以下),含磷、钾量较低,厂家及经销商惟利是图指导农民施肥量时不按科学施肥方法进行,用量很少。

3.4 土壤养分差异大

从化验结果来看,各监测点养分高低差异很大,有机质变幅2.095%—0.851%,全氮为0.1113%—0.0486%,碱解氮89—30 mg/Kg,速效磷25—5mg/Kg速效钾105—30 mg/Kg,不同监测点养分变化情况不同,上升或下降的速率不同,这与农民的施肥水平、种植模式、田间管理、土壤类型等有关。

3.5 土壤速效钾含量历史最低

前几年,经过实施“补钾工程”,是土壤速效钾从1991年的64.0 mg/Kg 提高到2004年的72.5 mg/Kg.但是,由于经费严重不足,“补钾工程”被迫停止,农民忽视钾肥的作用,很少向土壤投入钾肥,所以说土壤速效钾又呈下降趋势,土壤速效钾出现历史新低62.0 mg/Kg.

3.6 土壤速效磷呈下降趋势

从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始,经过20多年的增施磷肥,土壤中的磷库才基本建立,可是近两年土壤速效磷出现了下降趋势。土壤磷素很可能将成为限制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重视磷肥的使用。

3.7 土壤耕层较浅

近些年来,由于旋耕耙的推广使用,虽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简便,但是却使土壤耕层变浅,耕地质量差,致使土壤、速效养分随降雨和灌溉流失较多。

3.8 盐碱再次发生

3.8.1 排水不良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从2003年开始连续四年,秋季雨水较大,多于常年。加之前些年,秋季往往干旱,人们只重视灌溉问题,忽视了排水设施的维护和建设,部分排水河道被农民强占利用,种植作物、栽种树木或盖房,造成排水河道严重堵塞,排水不畅,雨季到来时,低洼的地方积水严重,致使地下水位上升地表而积盐。

3.8.2 施肥不合理造成土壤中含盐量增加。近些年,农民改变了过去施用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的施肥传统,向复(混)合肥方向转变,农民施用复(混)合肥的量及面积逐年增多,但是一些小磷肥厂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生

产过程中减少硫酸的用量,生产不合格的磷肥,直接或间接导致土壤含盐量提高,同时部分农民在盐碱地上使用双氯复合(混)肥,也是导致土壤含盐量提高的因素。

3.8.3 种植结构的改变。吸盐耐盐作物种植量减少,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盐份也相对减少,使盐碱在土壤中大量积累。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农村劳动力相对减少,低劳动强度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高劳动强度棉花种植面积缩减,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盐分减少,使土壤中盐分积累增加。

3.8.4 采用高矿化度的地下水灌溉,导致大量盐份随着水份的利用和蒸发而在地表积累。在仪封乡的野庄、许河乡的老牛圈、南丈镇的裴寨等区域,大量使用含盐量高的地下水灌溉,使土壤含盐量达到2%-4%,在干旱季节,盐份随着灌溉被从地下带到地表而积累,加重了土壤的盐碱化程度。

3.8.5 不合理取土。一是导致地势低洼积水,地下水位上升而积盐;二是地表土被取走,使灌淤覆盖的盐碱又重新裸露地表。近些年,由于城市、农村建房迅速扩大,砖厂过度开采地表粘土,再者,取地表土来做房基,导致地势低洼。

4 合理施肥浅析

4.1 贯切一个原则

一个原则是指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原则。贯切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原则是我国肥料技术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重要措施。从有机肥和化肥性质和特点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肥料,而且有机肥的许多优点是化肥所没有的,化肥的优点正是有机肥的缺点。只有两者配合施用才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肥效。

我国农民一向具有重视有机肥的传统,他们能因地制宜、广辟肥源。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他们逐步引入了化肥;为适应测土配方施肥的需要,又引进各种配方的复混(合)肥,不断开创了作物施肥的新局面。

实践证明,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化肥是建设高产农田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有机肥和化肥的比例应根据有机肥资源的多少、农田肥力状况和作物计划产量高低等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应当指出,①在现代农业中,少数农民只重视有机肥,不愿投入化肥,其结果产量稳而不高;也有部分农民贪图省事,愿意购买化肥而不重视有机肥,结果单施化肥作物产量高而不稳。②社会上流传的“施用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品质下降”的说法是片面的,是对科学施肥的一种误导。这种把不合理施肥造成的问题简单地归罪化肥是不公平的,也是毫无科学依据和不负责任的,应当加以澄清。

4.2 切实做到施肥平衡

施肥平衡是指氮磷钾之间、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之间的平衡。只有在养分平衡供应的前提下,才能大幅度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从而增进肥效。因而,这是合理施肥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在作物单产和肥料供应量不高的情况下,土壤缺什么补什么,这是合理施肥的第一阶段——矫正施肥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更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因此平衡施肥就显得更加重要,平衡施肥就是合理供应和协调植物必须的各种营养养分,使其能均衡满足植物需要的科学施肥技术,这是合理施肥的第二阶段——平衡施肥阶段。平衡施肥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待土壤中养分

含量有了很大的增加时,就可以适当减少施肥量,从而进入合理施肥的第三阶段——维持性施肥阶段。

我国农民长期以来沿用的是经验性施肥。它不科学的关键在于不能保证肥料养分比例的平衡,肥料(特别是氮肥)利用率不高,肥效过低。配方施肥能克服经验性施肥的缺点,使施肥的养分比例定量化,是我国施肥技术的重大改革。

要切实做到施肥平衡,一方面要了解不同作物种类(品种)的营养特性;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土壤养分的状况和变化。作物是施肥的对象,土壤是平衡施肥的基础,作物的营养特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则是平衡施肥的依据。土壤经过多年的种植、施肥及其管理的影响,肥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兰考东坝头农民由于连年施用磷酸二铵,致使土壤速效磷明显增加,由1991年的4mg/kg,增加到去年的23mg/kg。因此,作物平衡施肥也必须重视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化,切实做到两个平衡,才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预期效果。

应当指出,①施肥的养分平衡是相对的,而土壤养分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在施肥过程中,一定要密切注意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施肥方案,力求所施养分的比例趋于平衡。②要重视微肥的施用,虽然作物对微量元素需要量很少,但各种必需营养元素却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随着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大量元素投入量的增加和有机肥用量的相对减少,某些微量元素可能植物生长新的限制因素,因此施用微量元素也是作物增产必要的技术措施。

4.3 灵活掌握施肥方式

4.3.1 基肥。作物播种前结合翻耕施用的肥料,主要是施用适量有机肥、少量氮肥和全部磷钾肥。其主要目的是为作物整个生长期间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由于基肥的施肥深度能达到根系密集的土层,对作物中后期大量需要的磷钾养分供给有重要意义。

4.3.2 种肥。指播种或定植时施于种子附近的肥料,有时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有时施用少量的氮磷钾肥。施用种肥的目的在于解决苗期营养问题,促进壮苗。化肥作种肥时不可过多,否则易造成“烧苗”。应注意以下肥料不宜或不能作种肥:①尿素不宜做种肥;②碳酸氢铵、含氯化肥、硝态氮肥不能做种肥。优质过磷酸钙是做种肥较好的品种,但土法生产的过磷酸钙含游离酸过多,不宜做种肥,在施用时若靠种子太近,易引起烂种、伤根。例如兰考县刘林林场曾发生过大面积花生烂种,其主要原因就是过磷酸钙含游离酸过多造成的。种肥具有用量少,肥效显著的特点。但是用法、用量不当,会造成巨大损失,一般不提倡用种肥。

4.3.3 追肥。指生长期内为解决土壤养分供给不能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矛盾面施用的肥料。为了及时供给养分,通常要施用速效性肥料,以保证作物丰产对养分的需求。

以上三种施肥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要强求一致。

4.4 全面评价施肥指标

施肥是否合理不应仅从产量一个方面来判断,而应从产量、品质、经济、环保和改土五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4.4.1 高产指标。合理施肥措施能使作物单产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因此,“高产”只有相对原有水平的意义,而不是绝对产量作为衡量标准。

4.4.2 优质指标。合理施肥不仅能使作物养分平衡供应,作物单产有所提高,而且能使产品品质得到改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论对粮、棉、油等大田作物还是对蔬菜和果品来说,优质指标都显得更为重要。

4.4.3 高效指标。合理施肥不仅要求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产品品质,而且还要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并增加施肥效益。有些农民企图以减少肥料投入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产出和投入比例,这样会使土地越来越贫瘠,是消极的、不可取的;相反,有些农民不惜成本,过量施肥,以求得高产量,这样会浪费养分资源、污染环境,是片面的、有害的。

4.4.4 环保指标。实施定量化合理施肥,能控制肥料特别是氮肥的用量,防止水资源富营养化,从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施肥不合理会造成环境污染,如过量施用氮肥引起的氨挥发会污染大气,引起地下水硝酸盐富集,会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

4.4.5 改土指标。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在逐年提高作物单产的同时,能使土壤肥力有所提高,这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重要内容。土壤经过培育,不仅能提高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而且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为作物丰产打好基础。

农业生产是一项与人类共存的长期工作,必须树立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观点,十分重视改土配肥,以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5 综合运用施肥技术

施肥技术是肥料种类(品种)、施肥量、养分配比、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和施肥位置等技术的总称,其中每一项技术均与施肥效果密切相关。①

抓住两个关键施肥时期:一是作物营养临界期。如作物磷营养临界期一般在苗期,这时作物对磷的需求不多,但一旦供应不足,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即使以后施肥也难以挽回损失;二是肥料的最大效率期。一般在作物生长旺盛时期。此时作物需肥量多,吸收强度也大,如小麦的拔节期、玉米的抽雄期和棉花的花铃期,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是争取作物丰产的关键时期。②施肥方法不当,必然会影响肥效的发挥。有机肥的方法主要有撒施、条施、穴施等,视施肥量的多少而定;化肥的施肥方法与不同化肥的性质有关,氮肥必须深施覆土才能减少挥发损失提高利用率,磷肥提倡集中条施或分层施用可减少土壤的化学固定,提高肥效。

③人们往往忽视施肥位置这一问题。例如,在玉米追肥时由于植株高大、叶片多,人工追肥困难较大,因此有些农民图省事,抓一把化肥直接放在玉米株旁,等浇水或雨水溶解肥料后发挥作用。其实正确的施肥位置是应将肥料施在植株的侧下方或行间,以利根系及时吸收养分,从而更好地发挥肥效。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监测点养分含量变化对比及合理施肥分析,基本掌握了土壤养分变化规律,根据兰考县农业种植模式,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1 、指导原则。以“合理施用氮肥,继续增施磷肥,针对性补施钾肥,配施微肥”为总的指导原则,使施肥结构日趋合理化,从而使土壤养分比例日趋协调,减轻化肥对土壤及水源的污染,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促使传统农民向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发展。

2 、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保证农

业可持续发展。在7、8、9三个月份搞好高温积肥和技术指导工作,继续加大秸秆还田力度。

3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因土、因作物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加快新一轮“沃土工程”实施进度,继续搞好土壤养分监测,及时掌握土壤养分变化情况,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指导农民合理施肥。

5、建议执法部门加大对小肥料厂的监管及治理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控制不合格肥料流入市场。

6、采用化肥直补方式,提高农民购买化肥的能力,加大向农田的化肥投入量。

7、大力推广深耕犁,实行深耕犁与旋耕耙相结合,加深土壤耕作层,提高整地质量。

致谢: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兰考县土壤肥料工作站提供了大量可研数据和创作素材,在此表示深深感谢!

土壤性状及施肥

土壤性状及施肥 (一)土壤及其性状 1、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2、土壤的主要性状 (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 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二是外力挤压作用。凡是作物根系穿插、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和耕作都对粘聚起来的土粒产生一定的外力挤压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团粒。深耕、免耕、滴灌、水旱轮作,都有利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团粒结构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其一,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由于团粒间存在大孔隙,团粒内又有毛细管孔隙,这就有利于水分、养分、空气三者间的同时存在。从而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协调。其二,具有良好的养分状况。随着水、气矛盾的解决,也解决了水分与养分的矛盾。因团粒表面常为好气分解,团粒内部又为嫌气分解,前者有利于土壤养分释放给作物吸收,后者有利土壤腐殖质累积,养分保蓄。矛盾协调后的水分与养分就能同时而不断地供给作物需要。其三,使土壤松软适度。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疏松多孔,犁耕阻力小,耕作省力,耕翻质量好;土壤细碎而均匀,既不紧硬,又不起浆浮泥;干燥不开大坼,泡田渗漏损失也小。 (3)土壤吸收性能。土壤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为五种。 ①机械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将大于土壤孔隙而悬浮于溶液中(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及粪便残渣等)的微细颗粒机械地阻留下来,使之不随土壤中渗水而

水稻土壤管理及施肥技术

水稻土壤管理及施肥技術 水稻土壤管理及施肥技術 文圖/賴文龍 前言 作物需肥量深受作物種類、品種、生理特性、氣候、土壤性質、土壤肥力情形、栽培管理及病蟲害發生情形等因素影響。因此,對作物合理施肥推薦用量,避免施用過量的肥料,致作物無法全部吸收,而污染環境及水源。肥料施用於水稻田中,三要素肥料之氮肥的有效性約30~40%,磷肥約5~20%,鉀肥約20 ~ 40%,顯示大部肥料施用後造成揮發、淋失及固定沖蝕等損失,降低肥料效果。 增加稻作單位面積產量,施用適量的肥料為最佳方法之一,肥料效果深受到水稻品種,氣候、病蟲害及土壤肥力與特性等因素影響。由於,過去農民對水稻施肥,均依經驗法則來施用,所施用的肥料常常超過水稻生育期間養分吸收需要量,造成土壤酸化劣變,污染生態環境。要使肥料充分發揮增產及提升品質,依水稻生育期反應情形,適時、適量靈活調節施肥。配合水分管理,增加對土壤中養分有效性及肥料效果、降低損失等關係,合理化施肥與合理灌排水管理互相配合,才能發揮增產目標。 土壤管理

土壤酸鹼度對土壤中養分有效性之影響 土壤中之各要素養分有效性,在不同土壤酸鹼度下,變成大量溶出或不溶性被固定降低效果;因而,造成強酸性土壤中有些養分元素缺乏或過剩造成毒害等障礙。強酸性土壤中之磷被固定力增加,降低磷的有效性。酸性土壤中之鈣、鎂、硼易流失,而降低其有效性。硝化作用減低,致使銨離子濃度增加,降低作物對鉀、鈣、鎂等元素吸收,硝酸態氮降低作物對氮素吸收,降低土壤氮素的有效性。酸性土壤之微量要素錳、鐵、鋅、銅等要素溶性增加,易造成過剩對作物產生毒害,淋失過量反而會造成缺乏。 矽素為水稻必需要素,可使水稻莖葉強硬,抗倒伏和病蟲危害。矽酸能促使水稻根部生長正常,提高對磷之吸收率,緩和氮肥過多之害。由於水稻對矽素需求量高,可根據土壤肥力分析矽酸含量推薦施用矽酸爐渣用量,於整地前均勻撒施稻田表面,再行耕犁碎土混入土層中增加效益。一般酸性稻田土壤有效性矽酸含量較低,故於酸性稻田土壤施用矽酸爐渣(每公頃1~3噸用量)稻穀產量可獲5-15%顯著增產;矽酸爐渣施後對後作亦有殘效,可停施1-2年後,根據土壤肥力測定結果再推薦施用量。 土壤有機質的地力維持 土壤有機質之來源來自植物、動物及微生物殘體經過土

浅谈精准施肥技术

浅谈精准施肥技术 摘要:”精准施肥”的概念来源于精准农业。目前,精准农业已涉及到施肥、精量播种、作物病虫害防治、杂草防除和水分管理等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从应用的广泛性上讲,又以精准农业土壤养分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量施肥技术(以下简称精准施肥技术)最为成熟。因此可以说,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是精准施肥技术。 关键词:农业施肥技术 “精准施肥”的概念来源于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它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土壤养舂信息管理、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目前,精准农业已涉及到施肥、精量播种、作物病虫害防治、杂草防除和水分管理等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而从研究和应用的广泛性上讲,又能精准农业土壤养分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量施肥技术(以下简称精准施肥技术)最为成熟。在土壤养分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已将土壤类型、土壤生产潜力、不同肥料的增产效应、不同作物的施肥模式、历年施肥和产量情况等。 1、精准施肥的主要技术要点 1.1采集和分析土壤养分 在开展精准施肥的种植区内,选点采集土壤农化样,化验分析并汇总有关数据,建立土壤类型及性状数据库。 1.2研究土壤施肥增产效应 根据小区多年施肥种植试验,研究土壤养分与施肥变量之间的产量变化关系,绘制有关土壤养分与施肥增产效益函数图,确认相关函数,获取施肥参数。 1.3拟定作物目标产量和需肥比例 根据生产要求拟定作物产量,再根据产量推算作物营养总需求量、土壤可能供给养分量和施肥量及比例。 1.4配制肥料 根据确定的地点和具体的作物目标产量,参照一季作物总施肥量及比例,选取合适的单质化肥,混配生产专用BB肥。 1.5确定施肥时期、地点和施用量

土壤养分

西南林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010届) 题目:澜沧江中游典型植被土壤养分特征研究教学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2006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副教授) 评阅人

澜沧江中游典型植被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 摘要: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和营养元素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澜沧江中游典型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分析,对该区域4种不同森林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4种典型的植被群落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林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比较。并对不同森林类型植被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定与分析,在获取大量土壤养分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不同典型植被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养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种养分的变化规律也不一致;不同海拔同一种森林类型下的土壤养分也存在一定差异;同一海拔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差异明显;枯落物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等。通过探讨植被类型、海拔、土壤类型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改进不同植被类型的相应经营技术,提高林分的生产力提供依据,更为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及其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恢复提供依据。关键词:植被;土壤养分;澜沧江 英文摘要

目录(目录字体太小) 目录 (3) 1前言 (4) 1.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4)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 2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7) 2.1研究区概况 (7) 2.2 研究方法 (8) 2.2.1样品的采集 (8) 2.2.1测定项目和方法 (10) 3 结果分析 (12) 3.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含量 (12) 3.2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的养分状况 (14) 3.3同一海拔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状况差异 (15) 3.4 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16) 4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1) 指导教师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其含量的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北京市土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养分调查测定工作,获取了大量的农化分析结果,涉及的样品约有13000多个,对全市土壤养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但由于土壤速效养分具有易变的特性,其中氮素养分变化相对磷钾的变化要更大些,土壤氮素需要适时监控,进行养分的及时调控,磷钾养分一般采用衡量监控,指导养分管理,一般3-5年进行一次即可,因此土壤养分氮素状况的调查可更密集一些,磷钾的相对少些。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枝、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将土壤养分划分为六级: 表1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 很高高中等低很低极低 >44-33-22-11-0.6<0.6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将养分含量分为以下级别(见下表)。 表2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项目有机质 %全氮 % 速效氮 PPM 速效磷 PPM(P2O5) 速效钾 K2O 级别含量 1>4>0.2>150>40>200 23~40.15~0.2120~15020~40150~200 32~30.1~0.1590~12010~20100~150 41~20.07~0.160~905~1050~100 50.6~10.05~.07530~603~530~50

我国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

我国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 我国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无法取代的第一产业。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 保证人类生产的延续,才能有其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化肥应用于农业生产 之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家肥和扩大耕地面积来促进作物增产。化肥问 世以后,由于其养分含量高,使用方便,从而使农业形成了偏施化学肥料的习惯,局部地区已造成土壤板结、质量退化,有机质含量不足,保水保肥透气性 能下降,中低产田日渐扩大,江河湖泊水域富营养化,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农田氮素向大气迁移,破坏了臭氧层,从而引起自然灾害频发。硝酸盐随食物 进入人体,可形成致癌和致突变的亚硝基化合物,据日本调查,日本因摄入人 体的硝酸盐比美国高4-7倍,其患胃癌和肝癌死亡率约为美国的608倍。据中 国国家计划生育研究所张树成研究员1981-1996年期间的256份报告结果表明,我国男性精子质量呈下降之势,其原因是食用大量施用单纯化肥的食物所致。 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水生态系统和水功能,还直接影响人畜饮水安全, 威胁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以及工业供水。除此以外,偏施单质化肥,其危害还 表现为: 1、单质化肥当季利用率低,并呈下降趋势。全国化肥网实验结果分析,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从各 地资料看,化肥肥效从每kg增产粮食15-25kg,降为5-8kg。 2、长期单纯施用单质化肥,使土壤微生物被抑制,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化肥残留,造成土壤板结,透水性、透气性和吸光性变差,保肥能力降低。 3、单质化肥利用率低和易造成土壤板结的缺点,淋溶、挥发、径流和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污染,而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4、单纯施用化肥,其增产效果已近极限,致使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加重了农民负担。

沙土地特点及施肥技术

沙土地特点及施肥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沙土特点及施肥技术 沙土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内陆沙漠地带或风蚀沙化严重的地区以及河湖沿岸和滨海滩地。无灌溉则无农业,沿河地区和湖盆周围降水量较高,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较丰富,适宜农、牧、林多种经营。 只要有水,控制风沙危害,采取科学灌溉、施肥等措施,不仅可以获得高额产量,还可生产出名、特、优产品,建成农畜、瓜果乃至木材生产基地。 土壤的组成 为了说明沙土地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土壤的微观结构谈起,土壤都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构成了土壤疏松多孔的体系,它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项物质所构成的。 土壤的固体物质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两部分,矿物质就好像土壤的骨架,有机质好像是它的肌肉包裹在矿物质表面,它可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宝库。液体部分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它保存和运动在土壤的孔隙之间,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土壤的气体就是指土壤中的空气,它充满在那些没有被水分占据的孔隙中。 PREFIX = JSP 土壤的孔隙 土壤的孔隙分大、中、小三种。 所谓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具有的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沙土中颗粒的大小、颗粒之间的各种空隙所占比例决定了沙土地的肥力特点。为了对沙土地进行科学施肥,必须深入沙土的微观结构,了解沙土的肥力特点。 沙土中矿物质颗粒比较大,属于原生矿物,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因为颗粒大,吸附养分的能力也差,它的外在表现就是沙质土壤土粒较粗,呈松散状态,正是这种松散粗大的颗粒决定了沙土中孔隙的分布。 1 沙土中的小孔隙 沙土中分布有大、中、小三种孔隙,其中小孔隙直径小于0.001毫米,保持在这种孔隙中的水分被土粒强烈吸附,不能被植物利用,透水透气比较困难,因此被称为无效孔隙,因为沙土中颗粒比较大,颗粒之间的孔隙也就比较大,所以沙土中小孔隙比较少,表现出较好的通透性。 2 沙土中的中孔隙 中孔隙的直径一般在0.001-0.1毫米,具有毛管作用,因此称为毛管空隙,水分可借助毛管表面张力储存在土壤孔隙中,也可以依靠毛管引力向上下左右移动,最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这种中孔隙对作物生长最有利,中孔隙在沙土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少,因为沙土中毛管孔隙较少,沙土中所含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易于向下渗漏,水分上升高度小,一般很难上升到表层土壤,容易出现沙土表层干旱现象。沙土中中孔隙比较少,是沙土地保水性、蓄水性差的重要原因。 3 沙土中的大孔隙 大孔隙直径大于0.1毫米,毛管作用明显减弱,保持储存水分的能力逐渐消失,在沙土中,这种大孔隙相对较多,沙土中的大孔隙成为水分和空气的通道,因此沙土的透气、渗水能力很好,易耕作,但大孔隙渗水速度快,保水

过量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过量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一般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缓冲力强,不易发生化肥过量问题。在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尤其是酸性土壤上长期使用氮肥,土壤易酸化,使土壤胶体_L吸附的钙、镁、钾、钠、按离子被氢离子置换到土壤溶液中,随着降雨和灌水而流失。土壤酸化程度越高,土壤中的钙、镁、钾、钱及微量元素损失愈多,造成耕层上述元素的缺乏,形成恶性循环。土壤中的钙、镁、钾的损失,会使形成腐殖质的微生物的活动受到阻碍,使土壤团粒结构破坏,物理性质变劣,造成土壤板结,通气性能差,使作物生育阶段根系需要的氧气得不到满足。近年来蔬菜根部病害发生严重,从一个方面揭示了这个问题,生产上要特别注意有机肥和钙镁肥的施用。 例如配制育苗营养土或菜田施基肥时,若超量施用有机肥,使有效氮含量超负荷,导致土壤浓度过高,发生烧根,严重的造成死苗。一次施人化肥量过大,会造成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土壤溶液的总盐浓度超过3 000毫克/千克时,作物吸收养分或水分受阻,细胞渗透阻力增大,根系吸水困难,甚至使作物根系细胞反渗透,造成作物失水,引起烧苗或萎蔫,从而发生肥害。施用氮肥过多时,城肥在硝化过程中,造成亚硝酸积累,发生亚硝酸中毒,作物表现为根部变褐、叶片变黄,而且还抑制其他元素的吸收。如茄子施氮肥过多后,影响了钙的吸收,造成尊片纵裂、果肉木栓化;结球甘旅施氮肥过多后,造成内部变褐、腐烂等。氮肥过多还会引起蔬菜缺硼现象,如蔬菜幼苗期秃尖等。菜地连年大景施用磷肥,667平方米施用量超过40千克,

会严重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使蔬菜易枯、植株早衰、生长不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一般以667平方米15-20千克为宜。如黄瓜施用钾肥过量后,叶脉间黄白化、叶脉仍呈绿色;番茄施用钾肥过量后,植株中部叶片明显出现黄色斑块。在酸性土壤或石灰性菜田中,若连续多次施用硫酸按,会使酸性土壤变得更酸,石灰性土壤造成土壤板结,导致蔬菜生长不良、产量下降。当硝态氮肥施用过多时,还会引起蔬菜缺铂失绿。 过量使用肥料,不仅增加农业成本,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土壤耕层富营养化,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硝酸盐积累以及土壤酸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差,以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本文来自:中国生态农业网

第八章 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第八章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土壤有效养分”(soil available nutrient),原初的定义是指土壤中能为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养分。定量化地研究土壤的有效养分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发展合理施肥与推荐施肥的技术,进而推动农业增产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有效养分(bioavailable nutrient),系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一些矿质养分。”也可以说,土壤的生物有效养分具有两个基本要素:(1) 在养分形态上,是以离子态为主的矿质养分。 (2) 在养分的空间位置上,是处于植物根际或生长期内能迁移到根际的养分。 第一节土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化学有效养分是指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可以采用不同的化学方法从土壤样品中提取出来。化学有效养分主要包括可溶性的离子态与简单分子态养分;易分解态和交换吸附态养分以及某些气态养分。 一、化学浸提有效养分的方法及评价 1. 化学有效养分的提取 提取土壤有效养分的化学浸提剂种类很多,常因营养元素和土壤类型的不同而异。在提取原理上除纯化学法外,还有物理化学方法等。 由于阳离子形态的养分,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或被吸附于土壤有机一无机复合体上,因此,用过量的阳离子浸提剂可将土壤样品中各种交换态和几乎全部的可溶态阳离子提取出来,然后,对提取液定量测定,将所得数值作为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土壤中有效态阴离子的提取,以土壤有效磷为例,所选择的浸提剂要求其提取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态磷,易溶解的无机态磷和部分的胶体吸附态磷。针对不同土壤上各种形态磷的组分与比例不同,以及磷酸盐的类型不同,可以有多种有效磷的浸提剂。石灰性土壤上常采用奥尔逊(Olsen)法,该法的提取剂是0. 5 mol NaHC03(pH8.5)。 近来,也有用电超滤法提取土壤有效养分的。此法是将土壤悬浊液置于电场下,通过改变电压和温度,分别提取出不同吸附态的养分。在低电压条件下,分离出的养分量少,其结果与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相关性较高;而在高电压时,提取出的养分量多,其结果就与土壤中吸附态养分相关性高。通过大量生物试验表明,用电超滤法提取的土壤有效钾比化学方法测定的交换钾能更好地反映出土壤有效钾的含量水平。 2 化学有效养分测定值的相对性 不同化学浸提方法所测出的“有效养分”数值是不相同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浸提剂的类型。对于同一种土壤采用不同的浸提剂所测出的“有效磷”的数值相差很大,最大的可相差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摘要: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研究做了阐述,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发展及不足。通过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方法的分析,认为结合GIS的地统计学方法是现在应用最多的方法。从近年来报道的文献可以知道现在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研究主要分为:第一,对土壤中各养分的变异度的研究;第二,对土壤养分变异原因的研究。 关键词: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方法 The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for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 Huang Hai-lv Teacher:Fan Yan-min Abstract :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tudy in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 about study methods and content , Research methods for analysis,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inadequate from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s. Think the combination that GIS and Geostatistics method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through analysis for study methods from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 Know from reported 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in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 main divided into: First,the study to variability for each nutrient in soil; Second, the study to the cause of variability for soil nutrient. Key words : soil nutrient; Spatial variability; Research Methods 土壤学家将土壤特性在不同空间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的属性称为土壤特性的空间变 异性。土壤特性的变异性普遍存在,并且情况比较复杂。成土母质、地形、人类活动等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均有较大影响,但在特定区域内,由于气候条件等比较一致,经过长期比较一致的种植和管理后,土壤特性空间变异将趋于缓和,即由于母质差异等引起的空间变异逐渐减小[1]。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是指的在一定区域内,同一时间,不同点的土壤特性存在着的明显差异性。土壤是一个生命连续体,土壤特性在空间分布上既表现出地质结构特性又表现出统计学的随机特性,因此,土壤属性是区域化变量。土壤养分与作物生产力、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土壤质量变化最基本的表征和核心研究内容。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对植物的生长起关键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肥力直接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空间变异是土壤本身存在的一种自然特性,认识土壤空间变异对于评价和有效地利用土壤,开展精准农业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 1研究方法 1.1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 以往人们在做田间试验时,常常沿用Fisher 创立的古典统计方法,即研究人员先在田间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地,将之划分成若干小区,然后随机地布置各种不同处理的试验,每个试验至少要有三个重复,以减少随机因素对试验处理的影响。由于气候因素影响,一个试验通常需几个周期或几年,以便从中找出代表性年分的典型数据,然后进行常规统计分析,计算试验数据的均值、方差,以及进行显著性检验,从而得出试验的最终结果。这种方法可以在样本少、材料多样和环境多变情况下获取最多的信息,因此我国的大多数土壤工作者至今仍沿用这种方法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但其严重缺陷就是,实际中土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中国化肥网 2008-5-22 15:46:00 来源:本网论坛【大中小】【关闭】【讨论】 关键词: 施肥技术测土配方 实践证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高的可达20%以上。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化肥利用率,获得稳产高产,还能改善农产品质量,是一项增产节肥、 节支增收的技术措施。 一、测土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 测土配方施肥,考虑到作物、土壤、肥料体系的相互联系,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物增产曲线证实了肥料报酬递减律的存在。因此,对某一作物品种的肥料投入量应有一定的限度。在缺肥的中低地区,施用肥料的增产幅度大,而高产地区,施用肥料的技术要求则比较严格。肥料的过量投入,不论是哪类地区,都会导致肥料效益下降,以致减产的后果。因此,确定最经济的肥料用量是配方 施肥的核心。 (二)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之间有一定的比例。有针对性地解决限制当地产量提高的最小养分,协调各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纠正过去单一施肥的偏见,实行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配合施用,发挥诸养分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是配方施肥的重要依据。 (三)在养分归还(补偿)学说的指导下,配方施肥体现了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的矛盾。作物的生长,不但消耗土壤养分,同时消耗土壤有机质。因此,正确处理好肥料(有机与无机肥料)投入与作物产出、用地与养地的关系,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也是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四)测土配方施肥又是一项综合性技术体系。它虽然以确定不同养分的施肥总量为主要内容,但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施肥必须与选用良种,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气候变化等影响肥效的诸因素相结合,配方肥料生产要求有严密的组织和系列化的服务,形成一套完整的施肥技术体系。 二、确定配方的基本技术 当前所推广的配方施肥技术从定量施肥的不同依据来划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类型: 第一类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作法是,按土壤肥力高低分为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利用土壤普查资料和过去田间试验成果,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 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针对性强,提出的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经验,群众易于接受,推广的阻力比较小。但其缺点是,在地区局限性,依赖于经验较多。适用于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较差的地区。 在推行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指导的比重。 第二类目标产量配方法 目标产量配方法是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和肥料两个方面供给养分原理来计算施肥量。目标产量确定以后,计算作为需要吸收多少养分来施用肥料。目前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养分平衡法

土壤养分分级等级标准(网站发布内容)

农业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主要是针对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进行分级, 每种级别对不同成分的含量不同。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参照这个标准进行测试分析,以 了解土壤的真实肥力情况。 而土壤养分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包括碳(C)、氮(N)、氧(O)、 氢(H)、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铜(Cu)、 锌(Zn)、硼(B)、钼(Mo)、氯(Cl)等16种。在自然土壤中,除前三种外,土壤养分 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破渗水和地下水。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 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叶的腐化变质及各 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 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其中有机质的分级可作为 土壤养分分级,土壤养分分级等级标准共六级,且六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表1 土壤pH值分级 注:按2.5:1水土比例浸拌土壤,pH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测定。 表2 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养分含量分级 注:有机质测定为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碱解氮测定为碱解扩散法;速效磷测定为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Olsen法);速效钾测定为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 表3 中量元素养分临界值(mg/kg)

注:有效钙和有效镁即交换性钙、镁,测定方法为醋酸铵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火焰光度计)测定;有效硫测定为磷酸盐-醋酸提取,硫酸钡比浊。 表4 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分级(mg/kg) 注:铁、锰、铜、锌分析方法均为DTPA溶液浸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钼的分析方法为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硼的分析方法为沸水浸提-姜黄素比色法。 表5 阳离子交换量分级(meq/100g土) 注: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方法为EDTA-铵盐浸提,蒸馏滴定法。 山西云大中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叶面肥料与土壤施肥的区别

叶面肥料与土壤施肥的区别 叶面营养不能完全代替土壤施肥。作物通过叶部吸收养分进行营养的过程,称为叶部营养或根外营养。据研究证明,作物叶部吸收的营养元素和根部吸收的一样,能在作物体内被同化和运转,所以,叶部吸收养分也是作物营养的一种方式。以喷雾或喷粉把肥料施于作物的叶片供给养分的方式,称为根外追肥或叶面喷肥。 叶面肥是营养元素施用于作物叶片表面,通过叶片的吸收而发挥功能的一种肥料类型。叶面肥的作用就是及时补充作物营养,促进养分平衡,增强酶的活性,高效利用肥料。采用叶面施肥主要是帮助作物补充一些中微量营养元素或生长调节剂等,这对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改善品质也是很必要的。还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大田作物后期的生殖生长阶段也是产量形成重要时期,果实等地上部位缺少钙和硼等中微量营养元素,而此时根系活力下降,养分吸收能力减弱,这就需要通过叶部施肥加以补充;因此,通过叶面施肥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中微量元素的供应问题;二是缓解根系暂时不能吸收养分的困难。 叶面施肥的优点是:直接供应养分快,避免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与退化,养分利用效率高于土壤施肥,它的缺点是:肥效短暂有限。是一种辅助施肥方式。 叶面施肥只是农业生产中用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众多措施中的一种,是解决某些特殊问题而采用的辅助性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可以作为根部土壤施肥的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农作物营养主要还是依靠土壤施肥,尤其是大量营养元素氮、磷、钾,更应是以土壤施肥为主,叶面喷施可以作为快速高效的养分补充手段,在苗期或生长后期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弱的时候,可以通过叶面喷施来补充一些养分。对于微量元素,往往是叶面施肥要优于土壤施肥,这主要是因为作物需要量少,而且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极易受土壤条件的影响而成为作物无效养分,如:钼,作物需要量很少,且价格较贵,土壤施肥操作不便,所以一般采取拌种或叶面喷施;而Fe2+、Mn2+等一些化合价易变的微量元素养分,土施后易氧化成高价的Fe3+、Mn4+,成为作物不能吸收利用的养分形态而无效,叶面喷施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叶部营养是有优点,但是不可以完全代替土壤施肥。

土壤养分状况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土壤养分状况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烟草在线专稿土壤是影响烟叶品质的重要生态条件之一,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选择适宜种烟具有良好结构和肥力状况的土壤是提高烟叶品质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土壤养分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微量元素以及土壤PH对烟叶品质的影响,旨在探明影响烟叶品质的主要土壤障碍因素,为生产优质烤烟提供理论基础。 1.土壤有机质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壤有机质不仅含有各种营养元素,而且还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对土壤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的调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可耕性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对促进烟株生长发育、协调烟叶化学成分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提高香气质、香气量,减少杂气和刺激性[1-8]。种植烤烟适宜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因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北方烟区为10-20g/kg[8-10],南方烟区为15-30g/kg[8,11]。我国对主要植烟土壤养分普查结果表明,黄淮烟区、中南和西南烟区、两湖和东北烟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3.4、27.0、33.0g/kg[10]。因此,在黄淮烟区应适当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或采用秸杆还田等措施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但不增加土壤有机氮的含量;在一些有机质偏高的烟区,当季少施或不施有机肥,或将有机肥施用在烟草的前茬作物上,既能够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同时,还能保证在烤烟生长过程中能很好地控制土壤氮素的矿化[10]。 2.土壤氮含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土壤中的氮素是对烤烟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影响最大的因素。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异很大,我国农田耕层平均全氮含量为1.05g/kg。碱解氮作为土壤有效氮指标常被采用,与土壤全氮呈正相关[12]。适宜种植优质烤烟地区土壤全氮0.076-0.168%,速效性氮45-135g/kg[8,12]。在土壤含氮量较高的植烟区常常因为土壤供氮能力过强,导致烟株生长旺盛,叶片较厚,主脉变粗,含氮化合物增多,品质变劣。因此,在这类土壤上种植烤烟要注意控制氮素的施用量。 3.土壤磷含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磷是烤烟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虽然烤烟对磷的需求量不大,且磷素在整个生育期的吸收较均匀,但磷对烤烟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具有重要作用[4,7,9]。磷素不足时烟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烟叶香吃味下降;磷素过多时,烟株生长浓绿,烤后叶片过厚变脆,油分差、僵硬。也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磷素含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没有显著的相关性[7]。适宜种植烤烟的土壤全磷含量为0.60-1.83g/kg,速效磷含量为10-35g/kg[4,8,10]。目前,我国28.7%植烟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低于10g/kg,处于非常却磷的状态,另有33.2%的土壤速效磷在10-20g/kg之间供磷丰富的土壤仅占38.1%[10]。在制定烟草专用肥配方时,还需要根据各地土壤供磷能力的实际情况和土壤速效磷的变异状况,有针对性调整肥料配方中磷的含量。 4.土壤钾含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土壤 养分有效性测定及其方法

土壤养分有效性测定及其方法 李立平,张佳宝,朱安宁,邢维芹,唐立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08) 摘 要:在提出土壤养分有效性测定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对各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总结,讨论了这些方法的测定机理、测定效果及近几年的进展。这些方法包括用于磷钾等元素测定的树脂法、用于氮测定的生物培养法和化学提取法、磷测定的氧化铁试纸法和氢氧化铁透析管法和钾的四苯硼钠法。 关 键 词:土壤养分有效性测定;生物培养法;化学提取法;氧化铁试纸法;氢氧化铁透析管法;四苯硼钠法中图分类号:S 15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423945(2004)0120084207 1 理 论 在我国,传统土壤碱解氮(NaOH 水解、康威皿扩 散测定)、Olsen 法和Bray -1法提取的磷、1mol/L 中性醋酸铵法提取的钾分别被认为是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1,2,3,4,5,6,7]。 除碱解氮测定中包含了部分有机氮外,其余方法对土壤养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平衡的方法实现的。在磷提取中,对于固磷能力较强的土壤,部分提取剂中加入络合剂及稀酸,以减少金属离子对磷的固定,从而增加了浸提剂可提取养分的数量。但实际上,加入弱酸后提取的部分磷可能对植物无效[8]。 为了叙述方便,这里将以上方法统称为传统方法。植物生长期间,除传统方法提取的养分外,也有部分其它形态的养分可被植物利用,如易分解有机质中的的氮和磷以及某些矿物中的磷、2∶1型矿物伊利石和蛭石中的钾[9,10,11]。而传统方法对这类养分的提取能力较弱。在植物生长期间,这些养分的释放主要来自于两种动力,一是土壤溶液中速效养分被植物吸收后浓度的降低产生的浓度梯度(如钾和无机磷);另一个是土壤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如氮和有机磷)。 因此,仅靠离子交换法测定土壤养分的方法是不能充分反映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的,如中性醋酸铵提取土壤有效钾的方法已被多个研究者证明并不能充分提取对植物有效的钾[12,13,14,15,16]。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活度是其强度因素,而固相中的易变养分是其数量因素[17]。要更加准确地反映土壤养分对植物的有效性,必须用各种方法测定包括土壤固相中易变养分在 内的养分对植物的供应数量。研究表明,对于作物吸收的磷,数量因素可解释磷吸收和产量差异的大部分,而强度因素和肥料用量仅能解释一小部分[18]。根据土壤固相养分在土壤中释放过程的不同,固相对植物有效的养分测定方法可分为两种:(1)用各种方法持续降低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从而使胶体上养分离子的吸附-解吸平衡持续向解吸方向移动,以促进土壤固相养分向溶液释放,测定这种情况下土壤养分的供应数量。这种方法适合于固相中有效养分主要以无机形态存在的土壤养分,如钾和部分磷。(2)对于固相有效养分主要以有机形态存在的氮及存在于有机质中的磷,则应采用促进土壤易分解有机质的分解、释放其中存在的易被植物吸收养分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以上过程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养分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供应数量,因此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有更好的相关性。在这里,笔者将这类方法称为土壤养分有效性测定(Soil nutrition phy 2toavailability test ,SN PT )。根据以上叙述,土壤养分有效性测定可定义为,用各种方法,对植物生长期间土壤向植物供应的包括来自土壤固相部分养分数量进行估计。 在国外,用各种提取剂通过离子交换所提取的土壤养分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称为“可提取态(Ex 2tractable )养分”,如碳酸氢钠可提取态钾(Sodium bi 2carbonate -extractable potassium ),考虑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实际吸收过程,把这类养分称为“可提取”应当比“有效”更为准确。 本文的土壤养分有效性测定主要是基于近年来土壤养分有效性测定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提出的。美国 收稿日期:200221020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项目(KZCX2-404)和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2001AA245013)支持 作者简介:李立平(19722),男,甘肃灵台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物理和土壤养分快速测定技术。 第35卷第1期 2004年2月 土 壤 通 报Chinese Journal of S oil Science Vol.35,No.1Feb.,2004

施肥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施肥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 当前我国化肥的生产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化肥生产原料和生产工艺的影响,一些化肥产品中含有有毒重金属、有机物和无机酸等成分,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了污染物在 摘要:当前我国化肥的生产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化肥生产原料和生产工艺的影响,一些化肥产品中含有有毒重金属、有机物和无机酸等成分,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累积,严重影响了土壤的生态环境,使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的重金属、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化肥污染土壤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了减轻化肥污染土壤生态环境的技术和措施。 关键词:肥料;重金属;土壤生态环境 1我国农田土壤化学肥料施用的状况 我国农业在生产过程种,根据现在品种需要,基本都需要施用化肥,在实际应用过程种,要结合土壤特性合理的应用。全世界施用化肥量和种类呈上升趋势。2005年化肥产量近53000万t,同比增长10%;2006年化肥产量超过了53000万t,同比增长14.2%。近几年,平均每年我国化肥施用量增加近7.5%。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对农产品的需求数将不断增加。预计到2030年需求量将达到6.4×13011kg,而且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因此投入大量的化肥产品是满足人类需求的重要途径。 2施肥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壤生态环境恶化主要包括荒漠化、污染、及化学性质恶化等。不合理的耕作使土壤荒漠化和沙化,土壤被侵蚀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和有机质不同程度流失。耕地土壤流失量占全国土壤流失总量超过60%,沙尘暴和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壤养分流失十分惊人,造成土壤生态环境急剧退化。另一方面,土壤的污染环节很多,必须加强土壤的科学管理,从根源上减少农产品的污染环节,这是直接对土壤构成污染,还有水环境和大气沉降的间接污染物等,这些污染源中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大量的重金属。当前,我国有1/5以上的耕地面积受到严重污染。土壤污染由多元化因素造成,但需要从源头进行有效遏制,减少土壤的恶化,保护生态环境,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占多数,它们随施肥进入农田土壤并逐渐积累,这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方式。一些化肥中含有有毒有害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成分,是农田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重金属主要有Cr、Cd、Hg、As、Pb、Co、Mn、Cu等,肥料中磷肥含量最多;有机污染物主要有氯代烯类、硝基苯类、邻苯二甲酸酯等,其次为多环芳烃、氯代烷类、

沙土地特点及施肥技术

沙土特点及施肥技术 沙土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内陆沙漠地带或风蚀沙化严重的地区以及河湖沿岸和 滨海滩地。无灌溉则无农业,沿河地区和湖盆周围降水量较高,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较丰富,适宜农、牧、林多种经营。 只要有水,控制风沙危害,采取科学灌溉、施肥等措施,不仅可以获得高额产量,还可生产出名、特、优产品,建成农畜、瓜果乃至木材生产基地。 土壤的组成 为了说明沙土地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土壤的微观结构谈起,土壤都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构成了土壤疏松多孔的体系,它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项物质所构成的。 土壤的固体物质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两部分,矿物质就好像土壤的骨架,有机质好像是它的肌肉包裹在矿物质表面,它可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宝库。液体部分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它保存和运动在土壤的孔隙之间,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土壤的气体就是指土壤中的空气,它充满在那些没有被水分占据的孔隙中。 PREFIX = JSP 土壤的孔隙 土壤的孔隙分大、中、小三种。 所谓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具有的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沙土中颗粒的大小、颗粒之间的各种空隙所占比例决定了沙土地的肥力特点。为了对沙土地进行科学施肥,必须深入沙土的微观结构,了解沙土的肥力特点。沙土中矿物质颗粒比较大,属于原生矿物,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因为颗粒大,吸附养分的能力也差,它的外在表现就是沙质土壤土粒较粗,呈松散状态,正是这种松散粗大的颗粒决定了沙土中孔隙的分布。 1 沙土中的小孔隙 沙土中分布有大、中、小三种孔隙,其中小孔隙直径小于0.001毫米,保持在这种孔隙中的水分被土粒强烈吸附,不能被植物利用,透水透气比较困难,因此被称为无效孔隙,因为沙土中颗粒比较大,颗粒之间的孔隙也就比较大,所以沙土中小孔隙比较少,表现出较好的通透性。 2 沙土中的中孔隙 中孔隙的直径一般在0.001-0.1毫米,具有毛管作用,因此称为毛管空隙,水分可借助毛管表面张力储存在土壤孔隙中,也可以依靠毛管引力向上下左右移动,最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这种中孔隙对作物生长最有利,中孔隙在沙土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少,因为沙土中毛管孔隙较少,沙土中所含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易于向下渗漏,水分上升高度小,一般很难上升到表层土壤,容易出现沙土表层干旱现象。沙土中中孔隙比较少,是沙土地保水性、蓄水性差的重要原因。 3 沙土中的大孔隙 大孔隙直径大于0.1毫米,毛管作用明显减弱,保持储存水分的能力逐渐消失,在沙土中,这种大孔隙相对较多,沙土中的大孔隙成为水分和空气的通道,因此沙土的透气、渗水能力很好,易耕作,但大孔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差,土壤含水量低,易漏水漏肥,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保存在土壤中的养分也比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