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理论的主要特点、构建方式和基本类型,梳理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以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

第一节理论的特点、构建与类型

一、理论的二元性:抽象与具体;逻辑一致与悖论;说明与解释。二、理论的三种基本类型:形式的;实质的;实证的。

三、理论是如何提出来的:1.对通行理论的批判2.综合3.吸纳具体研究的结论4.追求基本的形式特征5.理解重大事件

第二节社会理论的基本路径

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充斥着个体与集体、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任何社会学理论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一、社会实在的性质是什么?二、怎样认识社会实在?三、四种理论组合:功利主义;建构主义(主观主义);实质主义;功能主义。

第三节社会学的三代理论史

一、第一代(经典)理论:三大传统二、第二代社会学理论:帕森斯主义与反帕森斯主义三、第三代理论:后帕森斯时代的新综合

四、当代综合的特点:1.多种综合并存。2.综合多采用对传统理论的重构。3.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学科的分化与综合。

第四节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一、现代性问题二、区分三个词: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三、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复习思考题社会理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有何关联?

拓展阅读书目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一章

第二章现象社会学与常人方法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行动社会理论的主要特点,了解现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思路,重点掌握常人方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行动理论

一、行动的复杂性二、行动理论的主要特征把人类看作具有理解力和创造性的主体,控制着影响社会生活的条件。人类赋予行为以意义,洞察和理解意义。行动由动机推动,内心筹划,意义。社会世界是人的互动。用语词、姿态和其它符号进行意义协调。互动中产生一些固定模式,不是意义的所有部分都得重新协调。固定模式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安排。强调从个体角度对直接的、日常的社会经验的描述和说明。韦伯对意义的解释;齐美尔对互动的形式特征的强调;互动论

第二节现象学社会学

一、理论源流二、基本观念1.社会世界的意义改造(1)对韦伯行动意义的批判。(2)几个关键概念主观意义。客观意义。Action 与Act。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自然态度。生活世界。2.生活世界的结构3.解释社会学的转向。

第三节常人方法学

一、学术渊源1.现象学社会学2.维特根斯坦。3.戈夫曼。

二、社会行动的规则1.帕森斯与霍布斯式的问题2.加芬克尔的反驳(1)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宜性努力的结果或成就;(2)规则与其说是先于行动的指南,不如说是行动后的说明工具,实验报告制作出来。案件制作术。(3)社会秩序的基础是认知性而非规范性的,是一种过程。想当然地考虑问题。三、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分析1.行动的权宜性。2.行动的局部性。3.行动的索引性。4.行动的反身性。四、日常生活的结构分析五、谈话分析分三类:通过谈话分析日常活动的实践理性和认知准则;谈话语序研究,谈话的规则和结构;制度性谈话,制度成员,任务取向。权力运作。法庭辩论。

六、常人方法学的“理论”与“方法”1.常人方法学的“反理论”。2.方法。反方法。1)方法独特适当性。2)描述取向。3.对话。复习思考题1.行动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什么是主体间性?什么是生活世界?3.常人方法学如何理解日常生活的实践?

拓展阅读书目乔?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华夏出版社,2001,第31 章

第三章吉登斯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吉登斯的学术渊源、基本理论取向,重点掌握他关于结构化理论的论述以及他关于现代性的分析。

第一节吉登斯引论一、学术渊源1.语言学的转向。2.常人方法学。3.戈夫曼。4.精神分析。

二、基本理论取向1.对正统共识(orthodox consensus)的批判。2.克服几个对立:(1)不同时间层面。(2)制度分析与策略行为分析对立(3)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与解释学的对立。

第二节结构化理论一、结构二重性1.什么是结构二重性?2.有意图的行动intended action 与意外后果unintended consequnence。

二、结构化理论内涵1.社会互动的三要素。2.结构的二重性的关系3.时间性的三维。

第三节现代性分析一、从断裂理解现代性二、三大动力机制1.时空伸延。2.社会系统逐渐脱离局部性背景的过程。3.知识对个人和群体的行动产生持续的影响,反思性调整

三、四个维度1.资本主义:劳动力和产品竞争下的资本积累2.工业主义:自然界的转化3.军事权力:以战争的工业化为背景对暴力手段的控制4.监控:信息控制和社会管理。风险。

复习思考题如何理解吉登斯在当代西方理论中的地位?什么是结构化理论?吉登斯如何理解现代性?

拓展阅读书目乔?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华夏出版社,2001,第36 章

第四章理性行动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理性理论的基本观念,掌握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内涵,了解经济学与社会学在理解理性的差别。

第一节理性理论的基本观念

一、理性理论的渊源对理性理论的贡献是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这三门不同的学科。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

二、基本假设1.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致力于从社会世界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利己。2.最优状态。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三、基本内涵人们致力于使他们从社会中得到的满足最大化。这些与社会相关的利益具有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性。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致力于从社会世界得到最大化的满足。社会成员都控制着社会有价物(物质和心理)的一定供给。当个体控制的有价物的供给最大化,而对有价物的需求最小化,个体的满足就最大化。与他人的互动被看作一系列具有竞争性质的博弈。需要计算他人的作为,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事。但不确定性,部分信息。达不到最佳效果。囚徒困境。零和博弈。就是否参与某一行动而言,个体持续计算相对成本的参与回报,他被认为是理性的。因为人类的需要和满足相对不变,所以会出现稳定的互动模式,提供常规性的交换。宏观现象总化约为个体间的理性化交换。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个体行动导致社会后果。突生的结构安排不是理性理论所关注的焦点。理性理论分析小群体互动,扩展。在关于理性的社会学理论与经济理论之间有一种融合趋势。最优状态。个体行动与社会行动都是个体面对自己所面临的各种机会,按照可传递的偏好(preference),从最优的角度选择。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意外后果。与目的相反;未达最佳。对一个人最佳,对所有人未必最佳。马歇尔;帕累托;斯金纳;霍曼斯;布劳

第二节理性选择理论

一、囚徒困境与博弈论1.什么是囚徒困境?2.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二、主要代表人物1.唐斯《民主制度的经济学理论》。政治家和选民都理性行动。避免最坏的结果。

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搭便车。公共物品。3.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研究》。人的偏好是稳定的;以最大程度的信息最大化行为。4.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认为经济学没有为权力研究留下空间。不是效用而是控制和利益。

三、影响与评价1.有关最大化假设的问题。2.关于是否所有人类行为都是理性行为的问题。3.关于个人的偏好和目的问题。

四、新经济社会学社会学家的反击。旧经济社会学,是在经济学的边缘;对待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经济行为不同。韦伯的重要性,人类行为由两个因素组成,利益社会社会关系。“不是思想,而是物质和合理的利益直接控制着人的行为。然而,由思想创造出的现实形象常常象扳道工那样,决定了行为沿着哪条轨道被利益推动向前。”驱使经济行为的是与社会关系相关的利益。

复习思考题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囚徒困境?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存在什么问题?

拓展阅读书目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三章

第五章系统理论与新功能主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系统理论的基本特点,区分新功能主义与旧功能主义,理解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内涵。

第一节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本特点1.社会自有其独立的存在,是一个恰当的研究主题。2.个体和系统形成一种对抗,系统是一种社会实在,而不是一种有意图的建构。3.社会不仅把一种整体性逻辑或特征强加在组成社会的个体上,而且强加在组成社会的社会单位或子系统上。4.系统各要素所执行的活动会程度不同地专门化。要素相互倚赖和关联。5.核心问题:社会如何以一种凝聚的、内部整合的方式维系存在?社会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社会的整合和维持。功能主义性质。社会单位的结构源于它们对主导系统的贡献。6.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不能被还原为各部分的总和,特别是不能还原为个体成员的行动。整体论。7.系统理论关注的是社会、宗教、政治和复杂组织等大规模的社会现象的结构,而非人际互动和小群体行为。

二、系统理论的发展脉络1.奠基人:涂尔干2.英国人类学中的心理学功能主义(马林诺夫斯基,心理需求)和社会学功能主义(布朗,物化社会)3.帕森斯:系统中的系统。

第二节新功能主义

一、新功能主义的理论渊源自1960 年代中后期起,美国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剧烈变动,促使社会学理论家重新思索社会学方向,各种新理论纷纷兴起,向帕森斯的“巨型理论”发起冲击。在批判中,形成了以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为一方,以冲突理论为另一方的微观/宏观大分裂,就社会行动、社会秩序、社会变迁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本身暴露出上述理论自身的致命弱点──偏执一端而缺乏综合性。从1970 年代后期起,帕森斯理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又重新引起社会学界的兴趣,各种理论内部开始出现试图进行新的综合的种种尝试。新功能主义正是力图以批判地继承帕森斯理论遗产,开辟一条新的综合之路而产生的。

二、新功能主义的基本特点1.对帕森斯理论传统持批判继承态度,既强调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承续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2.对1970 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流派持开放态度,力图在功能主义理论传统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

3.新功能主义尚未具备统一的理论形态。

第三节亚历山大理论的主要内涵

一、重新解释功能主义传统1.功能主义在描述性而非说明性的意义提供了社会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一般图景。开放和多元。2.功能主义不仅关注结构,而且关注行动,不仅关注行动的实践性和手段性,而且关注表意性和目的。3.功能主义关注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的变异及过程。4.假定人格、文化和社会的区别是社会结构所必需,它们相互渗透和张力是变迁根源。5.分化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6.强调概念化和理论化的独立性。

二、批判帕森斯思想中的矛盾和含混后期偏向整合和均衡,偏离早期的综合精神。向冲突、互动和交换理论开放。如,系统并不必然是均衡的。

三、新功能主义内涵1.新功能主义与行动理论批评帕森斯理论的过度社会化。行动沿着两个基本的维度进行:解释(interpretation)和谋划(strategization),解释又包含类型化和发明。行动不仅仅理解世界,也改变和作用世界。破解了帕的黑箱,描述了行动的偶然性和创造性。2.新功能主义与结构理论AGIL 只能分析行动环境,不能分析行动自身。芒奇(Munch)引入“符号的复杂性”和“行动偶然性”,使AGIL 的决定论色彩降低。3.新功能主义与过程及变迁理论社会化,只是给出行动的一个可能空间。环境的约束。对分化引发的变迁进行拓展,并改变价值无涉,批判现代主义。

复习思考题系统理论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新功能主义的新出之处何在?

拓展阅读书目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第7 章

第六章批判理论与哈贝马斯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批判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工具理性扩张理论的内涵,理解与掌握哈贝马斯社会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地位。

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概貌

一、学派简史1.格林貝格時代。2.在霍克海默的領導下從三十年代初期到中期,嘗試建立一種跨學科的唯物主義社會理論。3。流亡時期(1937 年前後至四十年代初期),試圖發展一種社會批判理論。4.四十年代,研究所成員分散開來,阿道爾諾和霍克海默擬定了新的方向。5.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研究所遷返德國以及它在法蘭克福開展的工作。6.弗洛姆、洛文塔爾、馬爾庫塞以各種方式發展批判理論。7.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哈貝馬斯等人在德國繼續研究所的規劃,並發展批判理論。

二、韦伯的理性化与卢卡奇的物化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是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从韦伯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理论出发,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由技术和理性结合而成的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是理性观念演变的最新产物;在当代,工具理性已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它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就了异化、物化或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维方式。因此,他们致力于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实质(批判)理性的重建。

三、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及对批判理性的重建的基本论题及观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和批判理性的对立作出说明。2.法兰克福学派考察理性观念的历史演变,追溯工具理性和批判理性对立的根源,特别着重分析工具理性是如何战胜批判理性而取得支配地位的。3.法兰克福学派剖析工具理性的危害,阐明批判理性的作用。技术理性的基本特征是:(1 )它是在技术、理性和逻辑的基础上形成的;(2 )它以自然科学的模式来衡量知识,尤其是以定量化、形式化作为知识标准;(3 )它把世界理解为工具,关心的是实用的目的(4)它将事实与价值严格区分。4.法兰克福学派还把所谓的传统理论(当代资产阶级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特别是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黑格尔的辩证哲学、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社会批判理论)分别当作工具理性和批判理性的集中体现来加以评判。法兰克福学派既直接继承和发挥了韦伯和卢卡奇的观点,又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理性观。一方面,他们沿着韦伯的思路来考察理性观念的演变,把韦伯的形式理性改造为工具理性或主观理性,而将实质理性改造为客观理性或批判理性,并进一步发挥了韦伯关于理性的消极性,尤其是它与统治关系的论点。同时,他们也利用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展开对工具理性危害的分析。现代社会的各种工具理性已经完全脱离了和价值理性的关联,现代社会的各种程序技术的发育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趋于技术化。另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性观直接继承和发挥了黑格尔的辩证理性观,并力图吸取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人的自由的思想因素来补充或改造黑格尔的辩证理性观,以克服包括黑格尔的辩证理性观在内的理性主义中强调客观必然性而忽视人的自由这一维度的倾向。

第二节哈贝马斯的社会理论

一、学术渊源和基本特点1.学术渊源

2.特点:一是它的系统性;二是它的“对话性”,哈贝马斯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与近代和当代著名学者的对话中展开的。他的最主要的“对话”伙伴除了韦伯与马克思外,还有德国的伽达默尔,法国的列维·施特劳斯和德里达,美国的整个社会学派和当代实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学派。两卷本的《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思想的最系统的表达,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内在思想逻辑的框架。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米德、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和帕森斯的著作进行了分析,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二、基本概念1.行动2.生活世界3.主体间性4.交往

三、互动生活世界与系统过程生活世界有三种解释模式,分别是关于文化或符号系统的、关于社会或社会制度的、个性导向或自我本体的。关于第一方面,行为者内在地具有和共享有关文化传统、价值、信仰、语言结构及其在互动过程中运用的知识库。关于第二方面,行动者知道如何组织社会关系,知道哪些协调互动的方式或模式是正确的和适当的。关于第三方面,行动者理解人们想要什么,人们如何行动,什么是正常与异常的行动。三种模式对应于社会的三种功能需要:通过交往行为达到理解以实现传播、维护以及更新文化知识的目的;互动的交往行为的协调以满足社会整合和群体团结的需要;交往行动的社会化以形成个人认同。因此,生活世界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文化、社会、个性,通过交往行动的三个方面,即寻求理解、协调互动和社会化来满足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个性成长的需要。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世界与系统过程是相互联系的。经济、政治、家庭及其他制度联系中的活动依赖于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文化、社会与个性。

四、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或“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入”把理性概念扩充为四种,而把交往理性远远置于其它理性之上在现实的交往过程中寻找出路。

五、普通语用学1.什么是普通语用学?2.基本内涵六、理论比较1.福柯与哈贝马斯。2.哈贝马斯和阿多尔诺。

复习思考题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是如何的?如何了解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被系统殖民”的命题?

拓展阅读书目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五章

第七章福柯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柯社会理论的发展脉络,掌握福柯关于权力的基本思想,理解福柯晚年思想的伦理学转向。

第一节学术渊源和生活美学

一、福柯的学术渊源二、福柯的生活美学1.人生是自我创造的艺术品2.人的自我是被发明出来的,不是被发现出来的。3.伦理与道德。

第二节福柯的思想主旨和发展线索

一、福柯与后现代福柯并不认同后现代的说法。他之所以被视为后现代的大家,主要基于他对现代性(尽管他本人很少用“现代性”这个词,而是用他独特的语汇“现代时期”)批判的彻底性。

二、福柯与批判理论、马克思社会理论及尼采思想

如同法兰克福学派一样,福柯认为现代理性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但前者把焦点放在理性对自然的征服及其在社会和精神上的压制性后果,而福柯则专注在经由社会机制、话语、日常实践上对个体的支配。如同马克思主义一样,福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最犀利的批判,但前者所进行的是总体性的、连续的、宏观的批判,而后者所进行的是局部的、不连续的、微观的批判。

实际上,真正对福柯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尼采。福柯追随尼采的立场,对现代的进步观和启蒙意识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尼采将知识视为权力斗争的产物,而非争取内在自由的工具,这对福柯所提出的知识考古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尼采对道德所采用的谱系学的方法成就了福柯最具洞见的著作;对生命本身的强调,自我作为艺术品;对历史的批判。不过,福柯思想也并不是简单的尼采主义者,他将尼采、结构主义传统、康德的批判哲学传统和法国的认识论传统融会贯通,在历史所谓的边缘处作了一系列精彩的具体研究,并通过这些具体研究直逼现代性那些基本预设的合理性。

三、福柯的著述主旨探究西方社会特有的姿态,一种文化的条件或组织原则。我们自身与真理的关系,建构为知识的主体;与权力的关系,将自身建构为通过行动影响他人的主体;与伦理的关系,道德行动者。真理-权力-自我。

四、知识考古学知识考古学是用以探讨知识何以可能的主体和客体条件以及“真理体制”得以建立的实践过程的方法。他的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等著述。

五、权力谱系学如果说知识考古学在权力问题上是沉默的话,那么福柯的权力谱系学就是要探讨我们自身与权力的关系。所谓权力谱系学,即是要通过非常细致和耐心的文献工作努力去把握权力的出身,而不是权力的源起。

六、自我伦理学

如果说福柯在权力谱系学中关于权力无所不在的论述容易给人以现代人无处可逃也无所作为的误解的话,那么,福柯在晚年以《性史》第2、3 卷为代表的著作中所提出的自我伦理学就可说是对这种误解的一种回答。所谓自我伦理学,是要探讨我们自身与伦理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将自身建构为伦理实践者。福柯在这里也作了一个重要的区分,即道德与伦理的区分。在他看来,道德尤其是基督教道德是与外在的禁令和准则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欲望的控制或节制,是对自我的贬损和弃绝;而伦理尤其是古希腊文化中的伦理则是个体与自我的关系,是把自我作为一件艺术品去塑造的生存艺术,这种艺术是自由人用独特的行动来改变自身、赋予自己的生活以审美价值和独特风格的自由实践。因此,在自我伦理学中,个体不再是社会权力支配的对象和工具,而成了自我照看、自由行动、自主抉择的主体。

支配权力弥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及将自我作为可以不断去创造的艺术品——福柯留给我们的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思想传统,实际上贯穿着他对自由的思考和追寻。与启蒙学者和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并不把自由与理性、与知识、与话语联系在一起,后者貌似自由亲密的同盟,实则自由危险的敌人。正因为对构成现代性基石的理性和科学的拆解,福柯对后现代社会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__

第三节福柯的权力思想

一、权力分析的脉络1.利益-冲突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基本模式是两人之间的支配关系。A-B 模式。达尔。与现代主权观念联系在一起。契约论思想,从主权个体来思考个体。2.权力分析的权威-合法化模式帕森斯、阿伦特。他们认为未区分权力POWER 和强力(force),未解决强制与一致的关系。权力不是一种零和游戏,它所对应的不仅仅是人们行事的能力,而且是共同行事的能力。它关注的核心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也即将强制与认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超出命令与服从关系来考虑权力。韦伯所说的三种权威:传统;卡里斯马;法理权威。3.两种模式的共同问题都把权力首先看作是与社会的一个特定领域即政治领域相关的问题。都首先关注与国家机器有关的问题权力分析总是与精英和领导权有关。

二、福柯提出的权力的“生产—运作模式”福柯的基本思路不是要提出权力理论,而是探讨权力关系得以发挥作用的场所、方式和技术,从而使权力分析成为社会批评的工具。权力具有多种形态,而不是同质的,也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权力来自下面。2.权力是作为关系出现的策略,而不是一种可以被占有、被分配的实体性的物(thing)。3.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4.权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微妙复杂的关系。5.对权力的分析不应只看到宏大的权力,而应充分考虑权力的微观运作。从细节,从细微的实践。关系/事件的运作。权力与反抗密不可分。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

复习思考题福柯思想的主旨和发展脉络是如何的?如何理解福柯在权力分析上的革命性影响?

拓展阅读书目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一卷

第八章布迪厄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布迪厄对当代社会理论的主要贡献,掌握他关于惯习、资本与场域的基本理论,掌握他关于实践理论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学术渊源与思想脉络

一、学术渊源从知识层面看,存在主义哲学的禅让以及法国社会科学经过半世纪的衰落后相应的再生为布迪厄突破哲学创造了可能性。在“结构主义”的宽泛的旗号下,涂尔干关于社会和文化的整体科学计划经过乔治·杜梅泽的比较神话学,布罗代尔的历史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得到复兴和现代化。

二、思想脉络他在《继承人》与《文化、教育和社会再生产》中确立了他作为“再生产理论”的鼻祖的位置。70 年代,布迪厄继续探究一系列处于文化、阶级和权力的交叉领域的广泛论题。此后布迪厄将他的探索扩展到符号商品(宗教、科学、文学、绘画和出版)的社会学,并且开拓了新的论题:其中包括社会苦难、男性的支配、国家的历史源起、经济的政治建构、新闻业和电视,以及形成欧洲社会政治的制度性方法。与新兴的市场意识形态霸权相关的新形式的社会冲突和不平等的扩张,挑战了左派的传统目标和组织,并且要求形成一种全新形式的知识分子干预。

第二节布迪厄的核心理论问题

一、实践的科学和对支配的批判1.关于社会行动、结构和知识的概念是坚决反二元对立的。2.布迪厄的科学思想和实践的确是综合性的,它们同时跨越学科的、理论的和方法的界线。3.布迪厄的社会观在根本上是竞争性的。4 .布迪厄的哲学人类学不是建立在利益观而是在认识(recognition )和相应的误识(misrecognition)的基础上。

二、建构社会学的对象科学事实就像科学对象一样,不是给定的现成的社会现实:“科学事实必须被驾御、被建构和被证实”。三条密切相关的原则指引着布迪厄。

1.方法上的多神论:不拘一格地运用最适合于手边问题的观察和证明程序,并且不断地面对不同方法所得出的结果。2.给予所有的操作方法同等的认识上的关注。3.方法论的反思性:即在方法实行的过程中,对方法本身不留情面的自我质疑。

三、超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对立:惯习、资本、场域1.什么是惯习、资本、场域?

2.三者如何互动?“化身在身体中的历史”的性情同以位置系统为形式的“在事物中被客观化的历史”之间的关系。这一平衡的关键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既不是惯习也不是场域能够单方面地决定社会行为。它使性情和位置汇合在一起,使精神结构和社会结构对应(或分裂)而生成实践。这意味着,解释社会事件或者社会式样时,一定不能单独地割离开行动者的社会形构和她在其中运作的特定社会世界的结构,以及他们逐步相遇和相互冲撞的特定社会条件。实际上,布迪厄正是在提倡建构论或者“发生结构主义”。

四、品味、阶级和等级分类1.布迪厄揭示出审美判断完全不是对个体独特的内在情感的表达,而是一种不凡的社会性才能,它产生于阶级教养和教育。2.不同的群体所展示的审美判断力和他们相关的生活风格将他们自身确立在彼此对立的位置上。

五、反思性的律令

第三节科学、政治和知识分子的公民使命

布迪厄认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起源是从启蒙运动到德莱福斯事件,他指出知识分子是一个“吊诡的、二维的存在”,由不稳定的同时必然结合在一起的自主和干预共同构成。布迪厄的政治干预典型地采用了一种间接的(或升华的)形式。同他关于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的观点一致,布迪厄将他的科学权威服务于“非制度化的左派”的各种社会运动,给与那些维护失业者、无家可归者、移民和同性恋者的权益的新兴团体以公共的合法性和符号力量的支持。他曾与德国国家银行行长发生一场著名的争论,以此支持“欧洲福利国家”联盟的形成,该联盟可以抵制无规则的冲击和社会商品的早期私有化。他还通过这些方式干预社会,如反对迫害阿尔及利亚知识分子;促使“国际作家议会”的诞生;以及反对西方国家对偏见和歧视的平常化的容忍。

复习思考题什么是惯习、资本、场域?比较布迪厄与吉登斯对实践的理解

拓展阅读书目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六章

第九章文化研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化研究的缘起与基本观点,比较阿韦伯、曼海姆与埃利亚斯在文化观社会学上的异同,掌握文明化与理性化作为现代性进程的不同意义。

第一节文化研究

一、社会研究的两种取向社会结构与行动者的两维。客观结构和自由意志。社会学传统强调的是结构取向。PARSONS的AGIL。人的主体性只能在社会所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在此范围安顿。文化只是社会的一个次体系。与之相对的是文化取向。人作为行动主体,文化意义。不完全是主观的:“直接管理人的行动的是物质上和理念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而由理念所创造的世界图象就象铁道的扳道工一样,常常只是对由利益所推动的行动决定轨道方向。”以利益为轴线,理念为引子。以利益为考虑的基础。尽管强调人行动背后的动机,但物质本身的决定性。道格拉斯说文化意义是社会结构内在的面相,只是它限制了结构的范围而已。强调人的社会行动的象征意义的面相。韦伯、涂尔干、曼海姆都触及文化,但地位不高,笼罩在社会作为实体的概念阴影下。

二、文化研究的兴起1.理论模式。英国新左派。对经济化约论的批评。

2.产生根源第一,从流行文化本身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它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大众传媒产生的结果,市场经济的扩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发展图景中的文化关系。第二,战后美国的商业性流行文化扰乱了传统的文化等级制,它的好莱坞电影、电视节目、可口可乐、摇滚乐、蓝色牛仔裤以及后来的MTV、购物大街、有专题娱乐活动的公园等的文化输出,对输入国特别是年轻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引起不少国家和人们的反感。第三,战后,特别是90 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和经济全球化使得流行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深远。3.基本特征(1)开放性。(2)社会性。(3)实践性。

第二节阿韦伯与曼海姆

一、学术渊源二、阿韦伯的主要贡献1.创立了文化社会学,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一方面,韦伯是想通过阐明文化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建立起一套历史哲学的逻辑。另一方面,韦伯在他的文化社会学中阐明了他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因而文化社会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关于现代社会危机的学说。所谓“文明”,是指理智和实用的知识以及控制自然的技术手段;所谓“文化”,则包含了规范原则和理念的诸种价值结构,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存在和意识结构。“文明”是人的外在存在方式和生活技巧,“文化”则是人的内在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人类应当扬“文化”而抑“文明”,因为“文明”会使人异化,变成病态;只有“文化”才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性,有了“文化”,健康的人,现代社会才能从危机当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2.对现代性危机的理解现代性危机的根本原因显然就在于“文明”压倒了“文化”,人在物质文明的大潮中彻底丧失了作为类存在的自由本质,而变为物的奴隶。3.学术影响韦伯的文化社会学融历史哲学和社会理论于一体,在现代社会学历史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埃利亚斯的文明论乃至法国布迪厄的文化习性学说等,都在不同的方向上坚持并发展了韦伯的文化现代性思想。

三、曼海姆的主要贡献他突出了知识的集体性质,表达的不是个人观点,而是集团的观点,不同的思想风格与不同集团利益联系在一起。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前者是利益的凝固(特指的意识形态和全指的意识形态,对论敌提出的观点的怀疑和某一时代或集团的思维结构),后者反映被压迫集团的反抗(乌有之地),前者是指导维护现存活动的思想体系,后者倾向于产生改变现行秩序活动的思想体系,超越现实,变革,两者都不能把握历史整体。

第三节埃利亚斯

一、文明化的进程1.文明和文化。2.对西方现代性发展过程的理解。现代国家的治理技术的兴起,是面对所谓“十七世纪的总危机”逐渐采取的理性化步骤。17世纪早期,在欧洲出现的广泛危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提出严峻的挑战。在此期间,自中世纪盛期逐渐发展的西欧的人文主义传统逐渐为一种理性主义的现代性所代替。这种理性主义的现代性,放弃了人文主义和怀疑主义精神,开始寻求一种普遍性和“确定性的政治”。他探讨的是欧洲国家形成和宫廷理性发展中形成的文明观念和各种形式的礼貌。把监控机的社会生成和个体自我约束的心理生成结合在一起分析。将身体作为文明化的载体。与福柯的差别在于,不是突生的,而是过程,社会群体相互依赖性增强,心理控制范围扩大,感受他人痛苦的程度更强。

二、宫廷社会的研究1.国家权力向中央的不断集中2.任何一位中央统治者的权势的两个决定性来源不断被强化的垄断性。3.区分构型(figuration)、型构(configuration)与形态(formation)与结构观划清界限。用过程,彼此相互依赖、变动不居的关系状态和历史过程。内在的历史过程。

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文化研究的兴起?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351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何在?3.什么是构型?

拓展阅读书目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六章

第十章后现代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了解后现代性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第一节后现代社会理论

一、后现代的社会缘起1.1930 年代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事件2.席卷整个西欧社会的“五月风暴”3.1980 年代在西方开始逐渐成型的消费社会和网络社会

二、后现代的思想渊源

早在后现代思潮涌现前,就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揭示了现代性的困境。韦伯在其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结语中,已经指出启蒙主义“脸上的玫瑰色红晕似乎也在可奈何地褪去”,理性化的发展可能成为现代人的铁笼,现代性甚至可能在“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中幻想自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尼采则提供了一种“反社会学”。在古典社会理论家从启蒙的角度看到自由、进步和生机的地方,尼采看到的是支配、衰竭和支配。无论是尼采对理性的批判,对主体性的拒斥,还是他对审美经验的高扬,对身体的透视,无不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后现代主义者。如果说尼采分析了人的社会自我已经为奴隶道德所“驯化”的话,那么,弗洛伊德则以其富于原创性的精神分析理论告诉人们,人的个体自我是一个分裂的主体,是自我的意识与被压抑的欲望之间永恒的交战。无意识、压抑、力比多、自恋、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这些主题词成为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女性主义争执的焦点。此外,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巴特等人的结构主义也是后现代思潮孕育的基本理论资源。他们对语言结构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科学本质的“语言学转向”,成为后现代倾力于对符号的研究的序曲。事实上,后现代主义有时也被称为后结构主义,足可见结构主义与后现代深厚的渊源。

三、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由于后现代状况的含混、芜杂,我们无须提出一个关于“后现代”或“后现代性”的清晰定义,而是可以从后现代(后现代性)与现代(现代性)的关系来把握后现代及后现代性的意指。后现代出现在现代之后,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与现代纯然是时间上的接续关系;后现代是指与现代判然有别的一个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新时代,但这也并意味着后现代就完全是现代的终结者。实际上,后现代性与现代性之间更是一种批判性的关联,是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激进反思。

四、后现代社会理论与其他理论1.“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2.拒绝标签。3.后现代社会理论与后结构主义的孪生关系。

五、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1.后现代社会理论大大丰富和深化了“社会学的想象力”。2.后现代社会理论大大拓展和延伸了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结。3.后现代社会理论重新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生活的关系问题,有助于突破专业化所造就理论自治的道统。

第二节布希亚(Baudrillard)

一、对现代性的批判

如果说福柯的现代性批判更多针对的是理性和真理的话,那么,布希亚的现代性批判更多针对的则是生产和实在。

他借助前现代社会的象征性交换(即非生产性的、持续互惠的交换)的理想,既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性交换,也批判消费社会所带来

的“邪恶的欲望”和“普遍的歇斯底里”。

二、对后现代性的勾勒布希亚是在《摹拟和摹拟物》、《致命的策略》等后期著述中比较集中地阐明了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1.摹拟2.内爆3.超现实

三、对其理论的评价就布希亚后期的思想来说,有相当的虚无色彩,这使他对现代性的反抗和对后现代性的嘲

讽失去了支点。不过,综观布希亚的思想,对社会理论的一个贡献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对现代性的消费社会面向的洞察,对大众传媒、高科技、广告、符码在后现代社会的特殊影响的凸现。

第三节鲍曼

一、现代性三部曲阿道尔诺曾有一句名言:“奥斯威辛之后,诗已不存在。”鲍曼接续他的思路,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提出了大屠杀之后的社会学何为的问题。他深刻地批判了现代性的非道德后果。

二、后现代伦理

鲍曼在《后现代伦理》与《生活在碎片之中》等著作中,探究了怎样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来增进社会生活的道德化。鲍曼认为我们首先必须正视社会生活是充满偶变和矛盾的,是错误设计与权宜行事交织的,是一个混沌不清、碎片四散、复杂难料、流变不居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放弃“喋喋不休地死抱着关于普遍性、确定性与透明性的希望”。这样,我们不仅不是放弃道德,反而是为真正的道德自主性开辟了空间,反而使道德上有责任能力的自我可以获得解放。

复习思考题1.后现代社会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兴起的社会根源何在?2.布希亚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是什么?

3.如何理解鲍曼现代性三部曲的主题思想?

拓展阅读书目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