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_取代阳离子卟啉光敏剂合成及其与DNA相互作用[1]

新型_取代阳离子卟啉光敏剂合成及其与DNA相互作用[1]
新型_取代阳离子卟啉光敏剂合成及其与DNA相互作用[1]

2010年第68卷化学学报V ol. 68, 2010第11期, 1070~1076 ACTA CHIMICA SINICA No. 11, 1070~1076

* E-mail: huangqim@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897193.html,

Received September 25, 2009; revised January 3, 2010; accepted January 26, 2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471045)、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杰出人才项目(No. 2008CDB072)和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团队计划(2008)资助项目.

No. 11

黄齐茂等: 新型β-取代阳离子卟啉光敏剂合成及其与DNA 相互作用

1071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Reflex III 型MALDI-TOF 质谱仪(德国Bruker 公司); Perkin-Elmer204B 元素分析仪; Varian-Mercury 300超导核磁共振仪; Shimadzu FTIR-8100 红外光谱仪; Shima-dzu UV-24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高压汞灯为西安教学仪器厂定制, 波长范围: 450~800 nm, 50 W; DYY-8B 稳流稳压电泳仪; Lourmat Bio Print-1000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法国Vilber 公司).

所有化学试剂均用标准方法纯化. 柱层析硅胶由青

岛海洋化工厂生产, 粒度为200~300目.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base), 琼脂糖, pBR322质粒DNA(日本TOYOBO 公司), 小牛胸腺DNA, 溴酚蓝, 溴化乙锭(EB)购于华美公司. 1.2 合成

原料2-硝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及其铜(II), 镍(II)配合物1~3的合成参考文献[17]. 鉴于文献[18]报道4~7的合成方法产率较低, 对其方法和路线有所改进, 原料1~7表征数据与文献一致. 新型β-取代阳离子卟啉光敏剂12~15合成路线见

Scheme 1.

图式1 β-阳离子卟啉合成路线

Scheme 1 Synthesis routes of β-cationic porphyrin

1072化学学报V ol. 68, 2010

1.2.1 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铜(4)的合成

称取2-硝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铜(1)200 mg和2-萘酚10 mg于100 mL三口烧瓶中, 在通干燥氮气情况下反复抽气以除去体系中的氧气. 加入50 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 10 mg NaOH, 继续通氮气保护, 80 ℃电磁搅拌反应3 h, 反应过程中用TLC[硅胶G作固定相, 环己烷和氯仿混合溶液(V/V=1/1)为展开剂]监测, 反应完毕停止加热, 冷却至室温, 反应液倒入200 mL蒸馏水中, 用氯仿和乙酸乙酯混合液(V/V=1/1)萃取至水层无色. 水洗多次, 有机相以无水Na2SO4干燥, 浓缩, 用硅胶(200~300目)作固定相, 环己烷和氯仿混合溶剂(V/V=1/1)作淋洗剂, 进行柱层析分离, 收集第三色带, 浓缩至饱和, 加入热甲醇重结晶. 得紫色晶体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铜(4) 185 mg, 产率81%; m.p. 249~253 ℃ (lit.[18] m.p. 248~253 ℃).

1.2.2 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镍(5)的合成

称取2-硝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镍(2)200 mg, 其它操作同上, 得紫色晶体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镍(5) 172 mg, 产率76%; m.p. 239~244 ℃(lit.[18] m.p. 240~244 ℃).

1.2.3 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6)的合成

称取2-硝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3) 200 mg, 其它操作同上, 得紫色晶体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6) 163 mg, 产率71%; m.p. 236~240 ℃ (lit.[18] m.p. 236~240 ℃).

1.2.4 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锌(7)的合成

称取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6) 200 mg于100 mL的三口瓶中, 加入50 mL的无水氯仿电磁搅拌, 再加入20 mL溶有100 mg乙酸锌的无水甲醇溶液, 室温下反应2 h, 反应过程中用TLC[硅胶G作固定相, 环己烷和氯仿混合溶液(V/V=1/1)为展开剂]监测, 反应完毕后, 反应液倒入200 mL蒸馏水中, 用氯仿萃取至水层无色. 水洗多次, 有机相以无水Na2SO4干燥, 浓缩, 用硅胶(200~300目)作固定相, 环己烷和氯仿混合溶剂(V/V=1/1)作淋洗剂, 进行柱层析分离, 收集主色带, 浓缩至饱和, 加入热甲醇重结晶, 得紫色晶体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锌(7) 207 mg, 产率96%; m.p. 236~239 ℃ (lit.[18] m.p. 236~240 ℃).

1.2.5 2-[2-(6-溴)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铜(8)的合成

称取100 mg的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铜(4)于100 mL三口烧瓶中, 加入50 mL无水DMF, 电磁搅拌至完全溶解, 加入1.5 g刚焙烧过的无水碳酸钾和0.5 mL的1,6-二溴己烷, 于室温下反应2 h, 反应过程中用TLC[硅胶G作固定相, 环己烷和氯仿混合溶液(V/V=1/1)为展开剂]监测, 反应完毕后, 水洗多次, 用氯仿萃取至水层无色. 有机相用无水CaCl2干燥, 浓缩, 用硅胶(200~300目)作固定相, 环己烷和氯仿混合溶液(V/V=1/1)作淋洗剂, 进行柱层析分离, 收集第一色带, 浓缩至饱和, 加入热甲醇重结晶, 得紫色晶体2-[2-(6-溴)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铜(8) 106 mg, 产率88%; m.p.>300 ℃; UV-Vis (CHCl3) λmax: 416, 541 nm; IR (KBr) ν: 3052, 3020 (ArC—H), 1593 (Ar), 1339 (C—H), 1069 (C—O—C), 1004 (N—Cu), 747, 699, 676 (CH2) cm-1; MS (MALDI-TOF) m/z: 981. Anal. calcd for C60H45N4CuBrO: C 73.42, H 4.62, N 5.71; found C 73.57,

H 4.59, N 5.77.

1.2.6 2-[2-(6-溴)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镍(9)的合成

称取100 mg的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镍(5)于100 mL三口烧瓶中, 其他操作同上, 得紫色晶体2-[2-(6-溴)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镍(9) 103 mg, 产率85%; m.p.>300 ℃; UV-Vis (CHCl3) λmax: 419, 531 nm;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8.76~8.60 (m, 7H, pyrrole-H), 8.04~7.98 (m, 6H, 5,10,15-H o), 7.70~7.60 (m, 14H, 5,10,15,20-H m,p, 20-H o), 7.36~6.88 (m, 6H, 2-3'4'5'6'7'8'-H), 3.86~3.80 (m, 4H, α-H), 2.57~2.56 (m, 4H, β-H), 1.42~1.35 (m, 4H, γ-H); IR (KBr) ν: 3054 (ArC—H), 1602 (Ar), 1351 (C—H), 1070 (C—O—C), 1006 (N—Ni), 747, 698 (CH2) cm-1; MS (MALDI-TOF) m/z: 976. Anal. calcd for C60H45N4NiBrO: C 73.79,

H 4.64, N 5.74; found C 73.57, H 4.59, N 5.87.

1.2.7 2-[2-(6-溴)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10)的合成

称取100 mg的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6)于100 mL三口烧瓶中, 其他操作同上, 得紫色晶体2-[2-(6-溴)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10) 98 mg, 产率80%; m.p.>300 ℃; UV-Vis (CHCl3) λmax: 420, 517 nm;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8.89~8.70 (m, 7H, pyrrole-H), 8.26~8.18 (m, 6H, 5,10,15-H o), 7.86~7.65 (m, 14H, 5,10,15,20-H m,p, 20-H o), 7.37~6.82 (m, 6H, 2-3'4'5'6'7'8'-H), 3.90~3.84 (m, 4H, α-H), 2.45~2.42 (m, 4H, β-H), 1.41~1.32 (m, 4H, γ-H), -2.58 (s, 2H, NH); IR (KBr) ν: 3412(N—H), 3062 (ArC—H), 1604 (Ar), 1355 (C—H), 1074 (C—O—C), 739, 700 (CH2) cm-1; MS (MALDI-TOF) m/z: 920. Anal. calcd for C60H47N4BrO: C 78.34, H 5.15, N 6.09; found C 78.57, H 5.19, N 6.17.

No. 11 黄齐茂等: 新型β-取代阳离子卟啉光敏剂合成及其与DNA相互作用1073

1.2.8 2-[2-(6-溴)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锌(11)的合成

称取100 mg的2-(2-羟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

啉锌(7)于100 mL的三口烧瓶中, 其他操作同上, 得紫

色晶体2-[2-(6-溴)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

锌(11) 105 mg, 产率87%; m.p.>300 ℃; UV-Vis (CHCl3)

λmax: 421, 548 nm;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8.98~8.81 (m, 7H, pyrrole-H), 8.34~8.27 (m, 6H, 5,10,15-H o), 7.76~7.53 (m, 14H, 5,10,15,20-H m,p, 20-H o), 7.31~6.93 (m, 6H, 2-3'4'5'6'7'8'-H), 3.88~3.80 (m, 4H, α-H), 2.30~2.27 (m, 4H, β-H), 1.54~1.45 (m, 4H, γ-H); IR (KBr) ν: 3052 (ArC—H), 1633, 1595 (Ar), 1334 (C—H), 1070 (C—O—C), 1002 (N—Zn), 746, 700 (CH2) cm-1; MS (MALDI-TOF) m/z: 983. Anal. calcd for C60H45N4ZnBrO:

C 73.29, H 4.61, N 5.70; found C 73.57, H 4.59, N 5.57.

1.2.9 2-[2-(6-吡啶溴化盐)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

基卟啉铜(12)的合成

称取50 mg 2-[2-(6-溴)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

基卟啉铜(8)于100 mL三口烧瓶中, 加入50 mL无水氯仿, 电磁搅拌至完全溶解, 加入1.5 mL无水吡啶, 加热

回流反应48 h, 反应过程中用TLC(硅胶G作固定相, 甲

醇为展开剂)监测. 反应完毕后, 冷却至室温, 水洗多次, 用氯仿萃取至水层无色. 有机相用无水CaCl2干燥,

浓缩. 用硅胶(200~300目)作固定相, 氯仿做淋洗剂,

待洗出液呈无色时换无水甲醇做淋洗剂, 进行柱层析分离, 收集主色带, 浓缩结晶, 产品经真空干燥, 得紫色

晶体2-[2-(6-吡啶溴化盐)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

基卟啉铜(12) 42.5 mg, 收率85%; m.p.>300 ℃; UV-Vis (CHCl3) λmax: 418, 533 nm; IR (KBr) ν: 2930, 2832 (ArC —H), 1602 (Ar—H), 1390 (pyridine C—H), 1363 (C—H), 1112 (C—O—C), 1004 (N—Cu), 727, 697 (CH2) cm-1; MS (MALDI-TOF) m/z: 981. Anal. calcd for C65H50N5-CuO: C 79.60, H 5.14, N 7.14; found C 79.40, H 5.02, N 7.01.

1.2.10 2-[2-(6-吡啶溴化盐)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

苯基卟啉镍(13)的合成

称取50 mg 2-[2-(6-溴)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

基卟啉镍(9)于100 mL三口烧瓶中, 其它操作同上, 得

紫色晶体2-[2-(6-吡啶溴化盐)己氧基]萘基-5,10,15,20-

四苯基卟啉镍(13) 37.5 mg, 收率75%; m.p.>300 ℃; UV-Vis (CHCl3) λmax: 418, 531 nm;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8.75~8.67 (m, 7H, pyrrole-H), 8.50 (s, 2H, α-pyridine-H), 7.97~7.90 (m, 8H, 5,10,15,20-H o), 7.72~7.64 (m, 12H, 5,10,15,20-H m,p), 7.43~7.41 (m, 3H, β-pyridine-H, γ-pyridine-H), 7.21~6.90 (m, 6H, 2-3'4'5'6'7'8'-H), 3.83~3.78 (m, 4H, α-H), 2.72~2.71 (m, 4H, β-H), 1.34~1.25 (m, 4H, γ-H); IR (KBr) ν: 2928, 2831 (ArC—H), 1600 (Ar—H), 1392 (pyridine C—H), 1364 (C—H), 1113 (C—O—C) 1006 (N—Ni) 727, 698 (CH2) cm-1; MS (MALDI-TOF) m/z: 976. Anal. calcd for C65H50N5NiO: C 80.00, H 5.16, N 7.18; found C 79.57, H 5.07, N 7.10.

1.2.11 2-[2-(6-吡啶溴化盐)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14)的合成

称取50 mg 2-[2-(6-溴)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10)于100 mL三口烧瓶中, 其它操作同上, 得紫色晶体2-[2-(6-吡啶溴化盐)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14) 35 mg, 收率70%; m.p.>300 ℃; UV-Vis (CHCl3) λmax: 419, 532 nm;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8.79~8.67 (m, 7H, pyrrole-H), 8.53 (s, 2H, α-pyridine-H), 7.91~7.83 (m, 8H, 5,10,15,20-H o), 7.70~7.66 (m, 12H, 5,10,15,20-H m,p), 7.40~7.38 (m, 3H, β-pyridine-H, γ-pyridine-H), 7.18~6.88 (m, 6H, 2-3'4'5'6'7'8'-H), 3.80~3.70 (m, 4H, α-H), 2.69~2.65 (m, 4H, β-H), 1.37~1.26 (m, 4H, γ-H), -2.56 (s, 2H, NH); IR (KBr) ν: 2927, 2832 (ArC—H), 1603 (Ar—H), 1393 (pyridine C—H), 1366 (C—H), 1114 (C—O—C), 726, 697 (CH2), 412 (N—H) cm-1; MS (MALDI-TOF) m/z: 920. Anal. calcd for C65H52- N5O: C 84.09, H 5.70, N 7.61; found C 84.00, H 5.64, N 7.50.

1.2.12 2-[2-(6-吡啶溴化盐)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锌(15)的合成

称取50 mg 2-[2-(6-溴)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锌(11)于100 mL三口烧瓶中, 其它操作同上, 得紫色晶体2-[2-(6-吡啶溴化盐)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锌(15) 40.5 mg, 收率81%; m.p.>300 ℃; UV-Vis (CHCl3) λmax: 417, 534 nm; 1H NMR (CDCl3, 300 MHz) δ: 8.78~8.65 (m, 7H, pyrrole-H), 8.48 (s, 2H, α-pyridine-H), 7.93~7.80 (m, 8H, 5,10,15,20-H o), 7.69~7.62 (m, 12H, 5,10,15,20-H m,p), 7.41~7.39 (m, 3H, β-pyridine-H, γ-pyridine-H), 7.18~6.85 (m, 6H, 2-3'4'5'6'7'8'-H), 3.83~3.36 (m, 4H, α-H), 2.73~2.70 (m, 4H, β-H), 1.36~1.25 (m, 4H, γ-H); IR (KBr) ν: 2924, 2830 (ArC—H), 1601 (Ar—H), 1392 (pyridine C—H), 1363 (C—H), 1112 (C—O—C), 1004 (N—Zn), 726, 699 (CH2) cm-1; MS (MALDI-TOF) m/z: 983. Anal. calcd for C65H50N5ZnO: C 79.40, H 5.13, N 7.12; found C 79.32, H 5.02, N 7.01.

1.3 卟啉切割pBR322质粒DNA的测定

pBR322质粒DNA (1.0 μg)分别和不同浓度的新型

1074化学学报V ol. 68, 2010

β-取代阳离子卟啉光敏剂(12~15)混合使其总体积为10 μL, 对照系中将溶剂DMF替代样品溶液. 一份在37 ℃下用50 W高压汞灯光照射2.5 h(距离为20 cm), 一份迅速置于暗处, 避光2.5 h, 通过检验并对照新型β-取代阳离子卟啉光敏剂与DNA相互作用研究其光敏活性. 停止光照后加1 μL溴酚蓝, 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37 ℃)后, 凝胶以EB染色7 min, 经清水冲洗后放入Lourmat Bio Print-1000成像系统观察结果并成像记录.

1.4 卟啉与CT 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滴定

DNA储备液的制备: 实验前将1 mg的CT DNA溶于1 mL二次水中并于4 ℃放置24 h后备用.

在紫外可见光谱仪的参比池和样品池中各加入 3.0 mL Tris-HCl缓冲溶液, 再在样品池加入12 μL浓度为1 mol/L的12或13, 14, 15得到1000 μmol/L溶液. 用微量注射器每隔5 min向参比池和样品池中各加入1 μL的DNA, 使DNA与卟啉的浓度比值不断增加, 直至饱和(总加入量为10 μL). 每次加DNA前检测其在300~600 nm范围内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 结果与讨论

2.1 合成部分

文献[18]首先用2-萘酚与氢氧化钠无氧条件下反应制得萘酚钠, 再以萘酚为溶剂熔融状态下分别与2-硝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及其Cu(II), Ni(II), Zn(II)配合物反应得到4~7. 萘酚钠高温下很容易被氧化为醌, 故该方法对无氧操作的要求比较高, 且产率偏低. 本文改进为在DMF溶剂中, 萘酚和NaOH分别与原料1~3在80 ℃一步反应, 操作条件相对简单, 并得到了较高产率的4~6. 原料7亦可通过该方法合成, 但因其相应原料2-硝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锌(II)配合物硝化过程中的产率极低, 故采用6与Zn(II)配位反应间接制备. 原料4~6纯化采用环己烷和氯仿混合溶剂(V/V=1/1)作淋洗剂柱层析分离, 第一色带为少量脱去硝基的四苯基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 第二色带为少量未反应的原料2-硝基卟啉, 第三色带为主产物带, 呈鲜红色, 其熔点相对于原料有明显降低, 如原料1的熔点大于300 ℃, 而相应产物4的熔点为249~253 .

2-羟基萘基卟啉4~7与1,6-二溴己烷在室温下即可发生反应, 柱层析分离时产物的R f值明显比2-羟基萘基卟啉的大, 说明羟基转化为醚键后与硅胶的相互作用减小. 该反应没有相应双卟啉生成, 但相同条件下1-羟基萘基卟啉与1,6-二溴己烷反应直接生成双卟啉[7], 这可能是由于两者羟基的空间位阻不同所致, 具体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最终产物12~15的极性明显增强, 亲水性得到改善, 如原料4~11溶于氯仿, 微溶于强极性的甲醇, 而12~15溶于甲醇微溶于氯仿, 可利用该性质使用重结晶或快速柱层析方法纯化产品, 即柱层析操作时先用氯仿淋洗原料, 再改用甲醇淋洗剂将产品洗脱.

2.2 卟啉切割pBR322质粒DNA

pBR322质粒DNA一般情况下为共价闭环超螺旋构型, 结构比较紧密, 在电泳向正极方向移动的速率较大(对应凝胶电泳成像图中的Form I); DNA被切割后产生开环缺刻型DNA, 其超螺旋结构相对松散, 相同条件下电泳移动速度较慢(对应Form II). 电泳后DNA通过荧光染色剂溴化乙锭(EB)插入DNA的碱基对之间形成溴化乙锭-DNA复合物在成像系统发出荧光而得以显现及检测. 新型β-取代阳离子卟啉化合物切割pBR322质粒DNA实验目的在于检测光敏剂对DNA的光敏切割效果和结合能力.

100~400 μmol/L系列浓度的化合物12~15在光照及未光照下与pBR322质粒DNA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浓度大于100 μmol/L时, 光照下四个新型光敏剂对DNA 均具有明显的光敏切割效果, 出现缺刻型DNA (Form II, 如图1阳离子卟啉15与DNA的作用Lane1~Lane3), 未光照对照无明显切割, 说明该卟啉对pRB322质粒DNA的切割活性基于其与DNA的有效结合及在此基础上(光敏反应产生的)活性氧对DNA分子的有效作用. 同时注意到随光敏剂浓度的增加, Form I及Form II在凝胶上的亮度带均逐渐减小, 说明新型阳离子卟啉浓度增加抑制了溴化乙锭-DNA荧光复合物的生成, 这可能是由于新型阳离子卟啉和EB对DNA的竞争结合导致的抑制效应, 随着卟啉浓度的继续增加这种现象也应该较明显, 因此我们进一步做了较高浓度下阳离子卟啉与pBR322 质粒DNA的作用实验

.

图 1 低浓度阳离子卟啉15(光照/不光照)对超螺旋pBR322 DNA的切割对比

Figure 1 Cleavage of supercoiled pBR322 DNA by cationic porphyrin 15 of low concentration

Lane 1: 400 μmol/L+hν+DNA; Lane 2: 300 μmol/L+hν+DNA; Lane 3: 200 μmol/L+hν+DNA; Lane 4: 100 μmol/L+hν+DNA; Lane 5: 400 μmol/L+DNA; Lane 6: 300 μmol/L+DNA; Lane 7: 200 μmol/L+DNA; Lane 8: 100 μmol/L+DNA

较高浓度的15与DNA的作用结果如图2所示, 从凝胶电泳成像图可以看出, 不光照条件下无DNA切割

No. 11

黄齐茂等: 新型β-取代阳离子卟啉光敏剂合成及其与DNA 相互作用

1075

图2 高浓度阳离子卟啉15对超螺旋pBR322 DNA 的切割对比

Figure 2 Cleavage of supercoiled pBR322 DNA by cationic porphyrin 15 of high concentration

Lane 1: 16000 μmol/L +DNA; Lane 2: 8000 μmol/L +DNA; Lane 3: 4000 μmol/L +DNA; Lane 4: 2000 μmol/L +DNA; Lane 5: 1000 μmol/L +DNA; Lane 6: 500 μmol/L +DNA; Lane 7: 0 μmol/L +DNA; Lane 8: 16000 μmol/L +h ν+DNA; Lane 9: 8000 μmol/L +h ν+DNA; Lane 10: 4000 μmol/L +h ν+DNA; Lane 11: 2000 μmol/L +h ν+DNA; Lane 12: 1000 μmol/L +h ν+DNA; Lane 13: 500 μmol/L +h ν+DNA; Lane 14: 0 μmol/L +h ν+DNA

现象, 但超螺旋DNA (Form I)在凝胶上的亮度带随阳离子卟啉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图2, Lane7→Lane1), 光照条件下Form I 及切割后产生的Form II 在凝胶上的亮度均逐渐减小甚至消失. 这说明新型阳离子卟啉与DNA 的结合能力较强, 对EB 的染色产生竞争抑制, 使溴化乙锭-DNA 复合物浓度减小, 荧光亮度减弱甚至消失. 这种结合能力可能源于卟啉光敏剂的吡啶鎓盐阳离子与DNA 上的负电磷酸基团之间强烈的静电结合作用[19]. 进一步通过与小牛胸腺DNA (CT DNA)的作用探讨了该卟啉与DNA 的结合模式. 2.3 卟啉与CT DNA 相互作用

DNA 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是研究卟啉与DNA 作用模式的一种常用方法[20], 实验结果表明, 用CT DNA 滴定阳离子卟啉时, 阳离子卟啉12~15的Soret 带均有明显的减色变化(>35%), 但是红移△λ≤8 nm. 如阳离子卟啉14与CT DNA 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光谱(图3). 根据Pasternack 的判据[21], 初步判断12~15与CT DNA 的作用是自堆积的外部键合作用模式, 确证是何种作用方式需要再结合圆二色谱测试, 其检测结果及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

.

图3 CT DNA 滴定阳离子卟啉14的紫外-可见吸收变化 Figure 3 UV-vis absorbance change of cationic porphyrin 14 when titrated by CT DNA

3 小结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β-[2-(6-吡啶溴化盐)己氧基]萘基-5,10,15,20-四苯基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光敏剂

(12~15). 卟啉在β位引入空间自由度相对较大的阳离子取代基, 不但改善了化合物的亲水性, 而且使其有机会与DNA 的磷酸基团发生强烈的静电作用, 增强与DNA 结合能力, 并对EB 染色DNA 体现明显的竞争抑制效应; 这种空间自由度也使卟啉大环有利于顺着DNA 的双螺旋结构在DNA 的外部自堆积, 使光敏剂对DNA 体现较好的光敏切割效果.

References

1 Joanna, Z. P.; Justyna, K.; Ireneusz, G .; Krzysztof, P. B.;

Galina, S. Toxicol. Appl. Pharmacol. 2008, 232, 487.

2 Inder, S.; Martha, S. V .; Graca, H. V . J. Med. Chem. 2008,

51, 6014.

3 Daniel, J. V .; Leif, A. E. Biophys. J . 2006, 91, 2464.

4 Yalas, I.; Alvarez, M. G .; Marty, C.; Mori, G .; Durantini, E.

N.; Rivarola, V . Toxicology 2000, 149, 69.

5 Mcllroy, B. W.; Curnow, G .; Buonaccorsi, G .; Scott, M. A.;

Bown, S. G .; MacRobert, A. J. Photochem. Photobiol ., B 1998, 43, 47.

6 Wiehe, A.; Stollberg, H.; Runge, S.; Paul, A.; Senge, M. O.;

Roder, B. J. Porphyrins Phthalocyanines 2001, 5, 853. 7 Huang, Q. M.; Xiao, X.; Pan, Z. Q.; Li, Z. Y .; Deng, P. X.;

Zhang, Y . Chem. J. Chin. Univ. 2009, 30, 923 (in Chinese). (黄齐茂, 肖欣, 潘志权, 李志远, 邓鹏星, 章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9, 30, 923.)

8 Milan, B.; Hazel, A. C.; Emma, D.; Garry, L. A. Org. Bio-mol. Chem. 2009, 7, 874.

9 Marina, K. K.; Hazel, A. C.; Milan, B.; Emma, D.; James,

A. L.; Nicolas, S.; Klaus, S.; Mikhail, D.; Nikolay, S. M.; Aleksander, R.; Harry, L. A.; David, P. Org. Biomol. Chem. 2009, 7, 889.

10 Zhou, X.; Tse, M. K.; Wan, T.; Chan, K. S. J. Org. Chem.

1996, 61, 3590.

11 Binstead, R. A.; Crossley, M. J.; Hush, N. S. Inorg. Chem.

1991, 30, 1259.

12 Huang, Q. M.; Li, Z. Y.; Xiao, X.; Pan, Z. Q.; Deng, P. X.

Chin. J. Org. Chem. 2010, 30, 79 (in Chinese).

(黄齐茂, 李志远, 肖欣, 潘志权, 邓鹏星, 有机化学, 2010, 30, 79.)

13 Shelnutt, J. A.; Song, X. Z.; Ma, J. G .; Jia, S. L.; Jentzen,

W.; Medforth, C. J. Chem. Soc. Rev . 1998, 27, 30.

14 Yamashita, T.; Uno, T.; Ishikawa, Y . Bioorg. Med. Chem.

1076化学学报V ol. 68, 2010

2005, 13, 2423.

15 Kim, A.; David, R. M. Biochemistry2008, 47, 1117.

16 Mita, H.; Ohyama, T.; Tanaka, Y.; Yamamoto, Y. Biochem-

istry2006, 45, 6765.

17 Huang, Q.-M.; Chen, Z.-P.; Xu, H.-S. Chin. J. Org.Chem.

2001, 21, 746 (in Chinese).

(黄齐茂, 陈彰评, 徐汉生, 有机化学, 2001, 21, 746.)

18 Chen, Z. P.; Hu, Q.; Zhai, B. P.; Jiang, Z. X.; Qin, W. Chin.

J. Chem.2007, 25, 250.

19 Kang, J.-W.; Wu, H.-X.; Lu, X.-Q.; Wang, Y.-S.; Zhou, L.

Spectrochim. Acta, Part A2005, 61, 2041.

20 Uno, T.; Hamasaki, K.; Tanigawa, M.; Shimabayashi, S.

Inorg. Chem.1997, 36, 1676.

21 Pasternack, R. F.; Gibbs, E. J.; Vilafranca, J. J. Biochemistry

1983, 22, 2406.

(A0909257 Cheng, B.)

卟啉及金属卟啉的瞬态表面光伏特性

第46卷第2期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V o.l46N o.2 2008年3月J OURNAL O F JIL I N UN I V ERSITY(SC IE N CE ED I T ION)M ar2008研究简报 卟啉及金属卟啉的瞬态表面光伏特性 郑文琦1,2,单凝1,3,魏霄1,张萍1,王杏乔1 (1.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长春130021;2.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基础科学部,长春130021; 3.吉林大学学报编缉部,长春130021) 摘要:通过对比研究卟啉单体、二聚体及金属卟啉单体的瞬态光电压性质,发现其光生电子-空穴对完全分离的时间:单体小于二聚体,卟啉配体小于金属卟啉.卟啉配体电荷载流子缓慢衰减,而金属卟啉在短时间内,电子在接近半导体表面空间电荷区域里实现了载流子的快速分离.Cu卟啉的光生电荷载流子瞬态光电压信号与卟啉配体有相似之处,且与其他金属卟啉也有相似之处.在金属离子Co2+,N i2+,Cu2+,Zn2+的影响下,电子-空穴对开始分离的时间大约在2@10-7s,负信号是由接近半导体表面空间电荷区域内快速载流子分离所致,金属卟啉中心离子d电子数不同,光生电荷载流子快速分离时间也略有不同. 关键词:卟啉;金属卟啉;瞬态表面光伏特性 中图分类号:O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489(2008)02-0355-03 Transient Surface Photovoltage Properties of Porphyri ns andM etalloporphyri ns Z HENG W en-q i1,2,S HAN N i n g1,3,WE I X iao1,Z HANG P i n g1,WANG X i n g-q i a o1 (1.Co llege of Che m istry,J ilin Universit y,Changchun130021,China; 2.B asic S cience D epart m ent,J ilin A rchitectural and C i v il Eng i neering Instit ute,Changchun130021,Chi na; 3.Ed itorial D epart ment of Journal of J ilin Un i ver sit y,Changchun130021,China) Abstrac:t T ransient surface photovoltage pr opertie of po r phyri n s and m etallopor phyri n s w ere studied.The photogenera ted electr on-ho le fu ll separati o n ti m e o f porphyr i n m ono m er w as shorter than that o f t h e di m er,and t h e photogenerated electron-hole fu ll separation ti m e of porphyr i n m ono m er w as shorter than those o f m etallopo r phyri n s.The transi e nt surface pho tovolta ic si g na l of porphyrin-Cu is an especia l one a m ong those o f m etallopo r phyri n s.It had si m ilarities to t h ose o f m etal free por phyri n s,and a lso si m ilarities to those o f m etallopo r phyri n s.The different centra l ions had d ifferent i n fl u ences on t h e separation ra te of charge carriers. Key wor ds:po r phyri n;m etalloporphy ri n;transien t surface pho tovo ltage property 通过对无机多孔氧化物Si O2和T i O2的研究发现[1,2],它们具有瞬态光电压性质,而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在光电器件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如光敏剂、太阳能电池、催化等[3,4].卟啉是一种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表面光电压性质.为了解卟啉及金属卟啉的瞬态表面光电压及其变化因素,本文利用单羟基苯基卟啉(1)及其配合物(2~6)和二聚体卟啉自由碱(7,8),初步探讨其瞬态表面光电压性质.结果表明,卟啉单体与二聚体、卟啉配体与金属卟啉之间的瞬态光电压性质不同,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收稿日期:2007-03-19. 作者简介:郑文琦(1979~),男,汉族,博士,讲师,从事功能卟啉配合物的研究,E-m ai:l zhengw enqi123402@eyou.co m.联系人:王杏乔(1942~),女,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功能卟啉配合物的研究,E-m ai:l w angx i ngq iao@m ai.l jl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897193.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0071014;20473033;20673049).

阳离子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

阳离子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 武世新1 李向伟2 杨红丽3 (1.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716000;2.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机械研究所,荆州434000; 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荆州434023) 摘 要 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丙烯酰胺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PDA 。讨论了引发剂用量、单体加量、单体摩尔比、体系pH 值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合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分析了聚合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将产物与国内市售絮凝剂HPAM 和12358FS 的性能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 阳离子絮凝剂 高分子聚合物 水处理 膨润土悬浊液 除浊率 收稿日期:2007211221。 作者简介:武世新,硕士,主要从事油田化学的教学与研究。 沉淀絮凝法仍然是目前处理各种废水的重要方法之一。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是一种阳离子型聚合电解质,作为絮凝剂用于水和废水处理时,既可发挥“电中和”作用,又可发挥“架桥”作 用,是一种理想的絮凝剂〔1~3〕。但二甲基二烯丙 基氯化铵的单体活性较低,在聚合反应中难以得到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聚合物,限制了其应用范 围。而丙烯酰胺(AM )单体具有较强的自聚和共聚能力,且单体成本较低,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 )与AM 共聚可以提高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而增强聚合物的吸附架桥功能,提高聚合物的性能。 本文报道了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对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丙烯酰胺进行共聚反应的研究,讨论了影响反应的条件和因素,分析了聚合产物阳离子絮凝剂(PDA )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与其他市售高分子絮凝剂进行了对比,结果令人满意。1 实验部分1.1 试剂和仪器 丙烯酰胺(AM ),分析纯;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 ),含量为65%;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均为分析纯;硫酸,氮气,一级钠膨润土。 数字控制恒温水浴箱,乌氏粘度计,6511型电动搅拌机,SRD 散射光浊度仪,MY 3000-6J 智能型混凝实验搅拌仪。 1.2 阳离子絮凝剂PDA 的合成方法 将带有搅拌器、温度计、加料漏斗、氮气进出口的250m L 四口烧瓶置于恒温水浴中,依次加入 一定量的DMDAAC 、AM 、去离子水及各种助剂,搅 拌,溶解,待混合均匀后用2m ol/L 的硫酸调节溶液pH ,通氮气驱氧30min ,然后加入引发剂,在一定温度下聚合反应6h 后即得粘稠的产物,将产物 提纯〔4〕 ,置干燥器中待测。1.3 检测方法 (1)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依G B 12005.1—89的方法,在(30±0.05)℃、浓度为1m ol/L 的NaCl 水溶液中用一点法测定聚合物的特性粘数,然后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 (2)PDA 的絮凝性能评价。参照絮凝剂评价方法,进行烧杯试验评价。在100m L 烧杯中加入50m L 待处理水样(用一级钠膨润土配成浊度为100左右的污水),投加一定量(5mg/L )的絮凝剂,用搅拌器快速搅拌1~2min ,慢速搅拌2~5min ,然后倒入50m L 量筒中,静置沉淀一定时间后,取上清液用SRD 散射光浊度仪测定其浊度,并观察絮体大小及沉降快慢。用下式计算除浊率: η=(1-处理后水样浊度待处理水样浊度)×100%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条件对PDA 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高分子絮凝剂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影响其絮凝 效果的主要因素。本实验所用单体的聚合反应为自由基聚合反应,在进行高分子反应时,由于反应的复杂性及诱导期的影响,反应的工艺条件对聚

卟啉光敏剂的合成、生物活性筛选与构效关系研究

卟啉光敏剂的合成、生物活性筛选与构效关系研究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物理化学治疗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光敏剂在特定波长光源的激发下进行能量跃迁,随后将能量转移给生物体内的氧,后者形成单线态氧、自由基或自由基离子等,它们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细胞死亡或凋亡。PDT以有效、可协同性、重复性和相对成本低等优点引起广泛关注。 光敏剂是PDT治疗的关键,针对目前临床常用光敏剂存在的细胞摄取量低、缺乏靶向性和暗毒性较强、代谢缓慢引发滞后的光毒性等缺陷,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卟啉类光敏剂,并对其光动力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价和构效关系研究,以期筛选出暗毒性低,选择性强,活性好的光敏剂。本论文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四苯基卟啉衍生物的合成与光动力抗菌活性研究。 细菌感染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而且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出现了多重耐药菌。迫切需要新的药物或新的替代疗法。 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Photodynamic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PACT)是利用光敏剂和可见光诱导微生物病原体光动力灭活的一种抗菌方法,目前尚未发现其耐药性。卟啉类光敏剂具有良好的光谱特性和较高的单线态氧产率,且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代谢途径明晰,生物相容性好,作为抗菌光敏剂受到广泛的研究。 以往的文献报道阳离子卟啉光敏剂对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均有灭活作用,但在结构中引入许多非天然的修饰基团,易造成光敏剂的毒性增强,体内生物相容性差、细菌吞噬量有限等缺陷。考虑到碱性氨基酸如L-赖氨酸、L-精氨酸、L-组氨酸为生物所需营养物质,且在生理条件下携带正电荷,因而作为阳离子基

卟啉及铁卟啉的合成方法研究

Synthesis of p -substituted tetraphenylporphyrins and corresponding ferric complexes with mixed-solvents method Zhicheng SUN 1,Yuanbin SHE (?)1,Rugang ZHONG 2 1Institute of Green Chemistry and Fine Chemicals,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Bio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 2009 Abstract By using mixed-solvents method,?ve kinds of p -substituted tetraphenylporphyrin compounds [T(p -R)PPH 2,R =NO 2,Cl,CH 3,OCH 3,OH]were synthesized by the condensation of p -substituted benzaldehyde with pyrrole in mixed solvents (propionic acid,acetic acid and nitrobenzene),and corresponding ferric complexes [T(p -R)PPFe III Cl]were synthesized in dimethylformamide.The above free base porphyrins were obtained in 30%–50%yields,metalation yields were up to 90%and total yields of ferric complexes were 27%–50%.Effects of reactive conditions,solvents and oxidants on yields of free base porphyrin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levant mechanism was discussed.Structures of the above porphyrin complex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UV-Vis),infrared (IR)and far infrared (FIR)spectroscopy. Keywords porphyrin,metalloporphyrin,mixed-solvents,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1Introduction Substituted tetraphenylporphyrin complexes with conju-gated macrocycles have been essential to the study of biomimetic chemistry in recent years [1–5].The porphyrin iron complexes are mostly used for the models of cytochrome P-450in which the dioxygen has been activated by metalloporphyrins under mild conditions [6,7].Based on that,the substituted metalloporphyrins present high catalytic activities and high selectivities in th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without co-reducing reagents.So the catalytic effect of metalloporphyrins on the activity of inert C-H bonds has been given considerable attention [8]. However,the yields of substituted tetraphenylporphyrin complexes are lower and the cost of synthesis is still expensive,which have exceedingly restricted their current applications.Herein,the study on ef ?cient synthesis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yields of metalloporphyrin complexes is obviously necessary. Chemists have developed a few synthetic methods to provide convenient access to synthesize substituent tetraphenylporphyrin complexes [9–11].The prevalent method of synthesis involves a mixed aldehyde condensa-tion with pyrrole via Adler method in re ?uxing propionic acid [12].Nevertheless,several limitations remain on the scope of synthetic porphyrin chemistry.One of these is the synthesis of porphyrins with only one solvent, e.g.,propionic acid or dimethylformamide,which brings the problems of a higher boiling point and inconsistent polarity [13].Therefore,the porphyrin complexes are often with low yields and the synthetic method is not universal for porphyrin complexes with various substituents. In this paper,a series of para -substituted tetraphenyl-porphyrin compounds and the ferric complexes [T(p -R)PPFe III Cl]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mixed-solvents method (Scheme 1).Different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yields of porphyrin complexes were improved remarkably.This approach proved to be effective for the synthesis of a varity of metalloporphyrins. 2 Experimental 2.1 Reagent and instrument All chemicals were obtained commercially and used as received unless otherwise noted.Pyrrole was redistilled before use.Dichloromethane was dehydrated.Neutral Al 2O 3was baked at 100°C for 5h. Ultraviolet-visible (UV-Vis)spectra were obtained on HITACHI U-3010.Infrared (IR)spectra were obtained on Received September 18,2008;accepted November 10,2008E-mail:sheyb@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897193.html, Front.Chem.Eng.China 2009,3(4):457–461DOI 10.1007/s11705-009-0169-6

絮凝剂的种类及作用

絮凝剂的种类及作用 1 无机絮凝剂无机絮凝剂也称凝聚剂, 主要应用于饮用水、工业水的净化处理以及地下水、 废水淤泥的脱水处理等。无机絮凝剂主要有铁盐系和铝盐系两大类, 按阴离子成分又可分为盐酸 系和硫酸系, 按相对分子量又可分为低分子体系和高分子体系两大类。 1.1 无机低分子絮凝剂传统的无机絮凝剂为低分子的铝盐和铁盐, 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双电层 吸附[4]。铝盐中主要有硫酸铝(Al(SO4)3·18H2O)、明矾(Al2(SO4)3·K2SO4·24H2O)、铝酸钠(NaAlO3)。铁盐主要有三氯化铁(Fe-Cl3·6H2O)、硫酸亚铁(FeSO4·6H2O)和硫酸铁(Fe2(SO4)3·2H2O )。硫酸铝絮凝效果较好, 使用方便,但当水温低时, 硫酸铝水解困难, 形成的絮凝体较松散, 效果不及铁盐。三氯化铁是另一种常用的无机低分子絮凝剂, 具有易溶于水, 形成大耳中的絮体、沉降性能好、对温度、水质和pH 的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但其腐蚀性较强, 且有刺激性气味, 操作条件差[5~9]。无机低分子絮凝剂的优点是经济、用法简单, 但用量大、残渣多。絮凝效果比高分子 絮凝剂的絮凝效果低 1.2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传统的铁盐和铝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 水处理药剂。其絮凝效果好, 价格相对较低, 已逐步成为主流絮凝药剂。在日本、西欧和中国, 目前都已有相当规模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生产和应用, 其产量约占絮凝剂总产量的30%~ 60%[10]。近年来, 我国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向聚合铝、铁、硅及各种复合型絮凝剂方向发展, 并已逐步形成系列: 阳离子型的有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铝(PAS)、聚合磷酸铝(PAP)、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铁(PFC)、聚合磷酸铁(PFP)等; 阴离子型的有活化硅酸(AS)、聚合硅酸(PS);无机复合型的有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硅酸硫酸铁(PFSS)、聚硅酸硫酸铝(PFSC)、聚合氯硫酸铁(PFCS)、聚合硅酸铝(PASI)、聚合硅酸铁(PFSI)、聚合磷酸铝铁(PAFP)、硅钙复合型聚合氯化铁(SCPAFC)等。生物聚合铁(BPFS) 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是20 世纪60 年代开始使用的第二代絮凝剂。与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相比,有 机高分子絮凝剂用量少, 絮凝速度快, 受共存盐类、污水pH 值及温度影响小, 生成污泥量少, 节约用水。强化废(污)水处理, 并能回收利用。但有机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机理不相同,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主要通过絮凝剂与水体中胶体粒子间的电荷作用使N 电位降低, 实现胶体粒 子的团聚, 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则主要是通过吸附作用将水体中的胶粒吸附到絮凝剂分子链上, 形成絮凝体。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受其分子量大小、电荷密度、投加量、混合时间和絮 凝体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主要分两大类, 即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天然改性高分子絮凝剂。2.1 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以聚乙烯、聚丙烯类聚合物及其共聚物为主, 其中聚丙烯酞胺类用量 最大, 占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80%左右。目前, 国内外有关阳离子型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的报导比 较多主要是季胺盐类、聚胺盐类以及阳离子型聚丙烯酞胺等, 其中研究与应用最多的是季胺盐类。它们均己研制成功并在工业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龙柱等人利用协同增效原理将聚和 氯化铝与有机合成高分子复合, 制得一种新型有机—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 处理造纸废水, 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聚和氯化铝。由于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的生产成本高, 产品或残留单体有毒, 使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2.2 天然改性高分子絮凝剂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使用远小于合成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原因是其电荷量密度较小, 分子 量较低, 且易发生生物降解而失去其絮凝活性。而经改性后的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与合成的有 机高分子絮凝剂相比, 具有选择性大、无毒、价廉等显著特点。这类絮凝剂按其原料来源的不同, 大体可分为淀粉衍生物、纤维素衍生物、植物胶改性产物、多糖类及蛋白质改性产物等[11] 。由于天然高分子物质具有分子量分布广、活性基团点多、结构多样化等特点, 易于制成性能优良的

富勒烯半胱氨酸的固相合成与荧光特性

2009年第29卷有机化学V ol. 29, 2009第11期, 1700~1707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No. 11, 1700~1707 wushi@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897193.html, * E-mail: Received September 17, 2008; revised December 3, 2008; accepted April 15, 2009.

No. 11 朱隆懿等:金属卟啉对杂环及DNA 分子识别研究进展 1701 和客体分子之间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等对客体进行分子识别, 形成复合物. 通过改变配体的种类, 分析不同配体与金属卟啉配合后结合能或缔合常数及光谱等的变化, 可以找出特定客体分子与主体结合后的参数特征, 从而达到分子识别的目的[3]. 锌卟啉在金属卟啉主体中是一类常见的主体, 其合成方法已有综述[4], 可用来识别咪唑、吡啶、胺类、氨基酸及核酸等生物小分 子[5]. 分子识别过程的研究在模拟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锌酶的作用机理以及分子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6 ~10] , 在高聚物合成组装及催化方面也显示出优越性 能[11]. 分子识别与组装还可用来制造分子机器[12]. 本文着重介绍组装后的金属卟啉对小分子以及RNA, DNA 等大分子的识别. 1 组装的金属卟啉对小分子的识别 1.1 以组装的金属卟啉为主体 金属卟啉可以与其它分子组装形成大分子主体, 对小分子进行识别. Oike 等[13]报道了一种锌卟啉与多肽组装形成的螺旋大环状主体. 该主体包含两个锌卟啉并由螺旋状的寡聚多肽连接, 形成一个手性空穴(Eq. 1). 该主体可以使螺旋状的客体进入主体的空腔内, 进而对螺旋状的寡聚多肽客体进行光学拆分和手性识别. 通过改变主体中的螺旋状臂, 还可以识别具有特定结构的多肽 . 锌卟啉和钴卟啉的活性亚甲基中的H原子用苯基取代后, 可连接冠醚, 用来识别吡嗪、哌嗪及联吡啶 等 [14] . 此方法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客体分子都在对位 上含有两个氮原子, 通过分别与两个主体分子进行轴向配位可进行分子自组装(Scheme 1a). 而溶于水的冠醚侧链可识别碱金属阳离子, 进而对这种Langmuir 膜进行结构微调. 这类主体也可通过冠醚对碱金属阳离子的识别使阴离子得以向锌配位, 实现多重识别 [15] . 锌卟啉的 活性亚甲基中的H原子也可用环戊二烯基取代, 借助于二茂铁的形成, 可对以环戊二烯为配体的含氮阳离子客体进行识别, 客体中的阴离子与锌配位, 增强结合能力(Scheme 1b) [16] . 此类主体能够靠配位键与带吡啶基的 足球吡咯形成具有良好光物理性质的复合物[17] . 理论 上认为, 环芳烃修饰的金属(Zn, Fe, Co)卟啉能形成离子 隧道来容纳溶剂化的氯离子[18] . 氧杂蒽修饰的锌和铁 卟啉也可通过多重作用识别小分子, 卟啉末梢的氢键可 使构型呈刚性 [19] . 苯基修饰的锌和铁卟啉还可形成六 配位的双吡啶和双咪唑金属卟啉复合物[1]. 苯磺酸基修饰的铁卟啉可通过配位键识别吡啶桥联的双环糊精, 用来模拟肌血球素的功能, 其中环糊精侧链可与苯磺酸基进行分子自组装(Scheme 1c)[20] . a b c Scheme 1 1.2 以组装的金属卟啉二聚体为主体 Borovkov 等[3]用经烷基修饰的并以乙基相连所形成的一个镊子状的手性金属卟啉二聚体(Scheme 2a)对含氮手性小分子的识别也十分成功. 在非极性溶剂中, 该二聚体的两个生色团距离较近, 这样两个卟啉环中的电子就可以相互跃迁, 这是产生手性诱导反应的基础. 金属卟啉间的手性碳中的电子异常活跃, 也可以相互跃迁. 但是它们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力很容易被客体的配位作用所削弱, 而使两个卟啉分子相互分离, 卟啉分子同乙基间形成的夹角也会变大[21]. 当一对手性分子分别进攻相应的手性二聚体时, 会因二聚体中卟啉分子的角度和旋转方向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光谱性质, 从而达到识别目的.

卟啉的合成方法

步骤缺点备注 Rothemunde 法以荃类和吡咯为原料,以吡啶 和甲醇为溶剂。在封口的玻璃 管中反应,水浴90—95度下 反应30个小时。将反应液降 温后过滤,以吡啶洗涤反应管 和虑饼,合成虑液,再以百分 之五十乙酸萃取两次。最后将 醚液用饱和NAHSO3萃取三 次后,水洗至中性 反应时间长,反应条件苛刻,且要 求反应器密闭,底物浓度较低,后 处理非常麻烦,反应收率低 Adler-longo 法苯甲醛和新蒸的吡咯在丙酸 中回流30min。冷却至室温后 过滤,然后分别用甲醇和热水 洗涤滤饼,得到蓝紫色晶体, 最后真空干燥。 由于反应条件的限制,一些带敏感 基团或对酸敏感的取代苯甲醛不 能用作原料,同时带有强吸电基的 苯甲醛进行合成时产率特别低,而 且由于底物浓度大以及反应的温 度高,在反应过程中容易长生大量 的焦油,产物不容易纯化。 Lindsey法在室温下采用苯甲醛和吡咯 为原料,在氮气保护下,以二 氮甲烷为溶剂,三氟化硼乙醚 络合物为催化剂,生成卟啉 原,然后以二氯二氰基苯醌将 四苯基卟啉原氧化得到最终 产物四苯基卟啉,收率可达 20—30 优点:反应条件温和,不会产生焦油状的副产物,且产率较高,适合合成带有敏感基团或是空间位阻较大的卟啉。 缺点:此反应只能在比较稀的溶液中进行,且反应步骤相对较多。不仅原料较为昂贵,且反应过程需要无水及无氧操作 [2+2]法利用两分子的二吡咯甲烷缩 合成卟啉优点:可以方便的合成出各种带有不同取代基的不对称的卟啉,且产率比较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区域选择性 缺点:合成过程中消耗会比较大且这类反应要在酸性条件下催化进行,而在该条件下容易使得二吡咯甲烷裂解,从而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同时,吡咯也容易进行自身缩合反应,且缩合产物难于分离。 微波激励法将吡咯和苯甲醛附于无机载 体硅胶上,利用载体的酸性催 化作用,在微波激励下合成四 苯基卟啉,反应10min后, 直接加入层吸柱进行吸分离, 得到四苯基卟啉,收率百分之 9.5 以二甲苯为溶剂,对硝基苯甲酸为催化剂,使苯甲醛吡咯在微波炉中反应20min,收率可达到百分之42.

阳离子絮凝剂全面介绍

阳离子絮凝剂 外观为白色粉末颗粒,分子量从700万到1300万,离子度为10%到80%;水溶解性好,能以任意比例溶解于水且不溶于有机溶剂。阳离子絮凝剂通过其所含的正电荷基团对污泥中的负电荷有机胶体电 性中和作用及高分子优异的架桥凝聚功能,促使胶体颗粒聚集成大块絮状物,从其悬浮液中分离出来;效果明显,投加量少。 主要应用于工业上的固液分离过程,包括沉降、澄清、浓缩及污泥脱水等工艺,应用的主要行业有:城市污水处理、化工废水处理、印染工业、造纸工业、食品加工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洗煤工业、选矿工业、和制糖工业及各种工业的废水处理。 阳离子絮凝剂的主要应用领域 1、用于污泥脱水:根据污泥性质选用絮凝效果最佳的型号,可有效的在污泥进入压滤之前进行污泥脱水。脱水时,产生絮团大,不粘滤布;压滤时不散,泥饼较厚,脱水效率高,泥饼含水率在80%以下。 2、用于生活污水和有机废水的处理:阳离子絮凝剂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均呈现阳电性,这样对污水中悬浮颗粒带阴电荷的污水进行絮凝沉淀,澄清很有效。如生产粮食酒精废水,造纸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啤酒废水,味精厂废水,制糖废水,有机含量高废水、饲料废水,纺织印染废水等,用阳离子絮凝剂要比用阴离子、非离子絮凝剂或无机盐类效果要高数倍或数十倍,因为这类废水普遍带阴电荷。

3、在造纸工业中:可用作纸张干强剂、助留剂、助滤剂,能极大的提高成纸质量,节约成本,提高造纸厂的生产能力。可直接与无机盐离子、纤维以及其它有机高分子发生静电桥梁作用以达到增强纸张的物理强度, 减少纤维或填料的流失,加快滤水, 起增强、助留、助滤作用,还可以用于白水的处理, 同时,在脱墨过程中能起明显的絮凝效果。 阳离子絮凝剂的使用方法: 1、通过小试,确定最佳的型号,同时确定该产品的最佳用量。 2、产品通常配制成0.1%-0.3%浓度的水溶液。 3、将本产品均匀撒入搅拌的水中,正常水温即可。可适当加温(<60℃)加快溶解速度(搅拌时间为40分钟左右)。 注意事项: 1、固体产品采用牛皮纸袋包装,内衬塑料袋,每袋15KG/25KG。 2、本产品有吸湿性,应密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3、配制PAM水溶液时,应在搪瓷,镀锌,铝制或塑料桶内进行,不可在铁容器内配制和贮存。 4、溶解时,应注意将产品均匀的慢慢地加入带搅拌和加热措施的溶解器中,应避免结固,溶液在适宜温度下配制,并应避免长时间过剧的机械剪切.建议搅拌器60—200转/min,否则会导致聚合物降解,影响使用效果。 5、PAM水溶液应做到现用现配,当溶解液长时间放置,其性能将会视水质的情况而逐渐降低。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897193.html, 淮南华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897193.html,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是含氮的有机胺衍生物,由于其分子中的氮原子含有孤对电子,故能以氢键与酸分子中的氢结合,使氨基带上正电荷。因此,它们在酸性介质中才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而在碱性介质中容易析出而失去表面活性。除含氮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外,还有一小部分含硫、磷、砷等元素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厂家哪家好?淮南华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来为您解答!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工业上大量使用的历史不长,需求量逐年都在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它的主要用途是杀菌剂、纤维柔软剂和抗静电剂等特殊用途,因此与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相比,使用量相对较少。 我国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发和使用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1981年工业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品种为18个,占工业用表面活性剂总品种数的13.5%。到1990年便上升为45个,占15.5% ,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897193.html, 淮南华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897193.html, 包括民用品种在内,总计有105个品种。但由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应用范围窄、使用量较小,因此产量极少,直至2002年年产量仍然仅有几千吨,不足表面活性剂总产量的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乳化、润湿、洗涤、杀菌、柔软、抗静电和抗腐蚀等性能,由于其特殊的性能与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随着工业用和民用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品种和需求量都将继续增加。 淮南华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增设上海、广州两家办事处。 是以表面活性剂和聚丙烯酸及丙烯酰胺系列

卟啉合成

CoP-CMP的合成: 在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58.5mg对溴苯基钴卟啉、63.6mg1,4-苯二硼酸、 K 2CO 3 (221.1mg)溶液6ml、1,4-二氧六环30ml、Pd(PPh3) 4 18.5mg。冷冻到-70℃ 后通过三次15min-泵抽15min-通氮气-解冻除氧。然后在90℃下反应24小时。反应24小时后过滤,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THF、丙酮洗涤至滤液无色,再用甲醇、THF、丙酮索氏提取。最终得到0.1302g棕色粉末。 产物中的白色杂质比上次做的少很多,白色杂质可能是三口烧瓶的玻璃被碱腐蚀掉进产物里。由于对溴苯基钴卟啉在溶剂里溶解度低,产物很难洗干净。 对四硝基苯基卟啉(TNPP)的合成: 方法一:在装有冷凝管的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3.67g(24mmol)对硝基苯甲醛、3.9ml(41mmol)醋酸酐和100ml丙酸,加热至回流。10min内滴加1.6102g (48mmol)吡咯(溶于3ml丙酸),然后继续反应30min。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后过滤,得到的黑色固体用去离子水洗涤后40℃下真空干燥。得到的黑色固体里含有大量聚合物,这些聚合物易溶解于吡啶,而产物在冷的吡啶溶液里溶解度低。把黑色固体在50ml吡啶中回流1小时,冷却至室温后放在冰箱里过夜。混合物过滤后用丙酮洗涤固体至滤液无色,最后干燥得到0.8034g紫色产物。产率16.85%。 方法二:在装有冷凝管的1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4g对硝基苯甲醛、7ml乳酸和25ml硝基苯,加热至130℃。20min内滴加12ml溶有1.71g吡咯的硝基苯溶液后继续反应2个小时。然后在60℃下加入20ml甲醇,搅拌30min。把反应物放在冰箱里过夜后抽滤得到紫黑色固体。然后把紫黑色固体在10ml吡啶中回流1个小时后放在冰箱里过夜。最后抽滤、用丙酮洗涤固体至滤液无色,最后干燥得到0.9735g紫色产物。产率18.5%。 UV-Vis(λ;nm;CHCl 3 溶剂):422,514,550,590,650。 对四氨基苯基卟啉(TAPP)的合成: 氮气保护下在装有冷凝管的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44g(108mmol)对四硝基苯基卟啉和HCl(12mol/l,70ml)。在75-80℃下加入14ml溶解有13.04 g SnCl 2·2H 2 O (58mmol)的浓盐酸至三口烧瓶中反应30min。然后在冰浴条件下加 入80ml浓氨水终止反应,在空气条件下继续搅拌1h。过滤收集固体,加入到140ml 氢氧化钠溶液(2%),剧烈搅拌30min。过滤收集固体产物,用水洗涤后干燥。再用氯仿索氏提取,收集滤液,旋转蒸发得到对四氨基苯基卟啉。 对四硝基苯基钴卟啉(TNPPCo)的合成: 氮气保护下在装有冷凝管的1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00mg T(P-NO 2)PPH 2 和 100mlDMF,加热至回流后在1h内分4次加入300mg(1.5mmol)CoCl 2·6H 2 O。继 续反应1h。溶液由紫色逐渐变成红黑色,TNPP在DMF里溶解度差,上金属后溶解度变大。蒸馏回收50mlDMF。然后用冰水冷却,加入50ml去离子水,过滤收集产物。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后用少量乙醇洗涤。干燥后得到0.2050g产物。

絮凝剂

关于节杆菌属产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摘要:用于研究的可产生物絮凝剂的细菌是从南非开普省东部的一条河流中分离得到的,通过鉴定,它的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和节杆菌属的有91%的相似度,和节杆菌属一样,这个核苷酸序列都储存在基因库中。当在有氧的环境下生长成一种产品中间物时,细菌产生了一种胞外生物絮凝剂,产品中间包含葡萄糖,葡萄糖作为唯一的碳源,并且初始PH为7.0。我们调查研究了碳源,氮源,金属离子源以及初始PH对絮凝活性的影响。当乳糖和尿素分别作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来源时,这类细菌能产最佳生物絮凝剂,此时絮凝活性分别为75.4%,83.4%。另外,当中间物的初始PH值为7.0时,这类细菌也能产最佳的生物絮凝剂,此时絮凝活性为84%;当Mg2+作为阳离子来源时,絮凝活性为77%。构成分析表明这种生物絮凝剂主要是一类由大约56%的蛋白质和25%的总碳水化合物组成的糖蛋白。 关键词:节杆菌属淡水生物絮凝剂 1介绍 目前,有机和无机絮凝剂都被广泛地用于多孔胶体材料的沉降,因此被应用在很多的工业领域中,比如纯净水的净化,废水处理,食品工业,清淤疏浚,发酵进程。尽管它们对人类和环境有害,各种各样的化学合成的絮凝剂(例如铝盐,聚丙烯酰胺衍生品)常常被用于

这些过程中,因为这种方法合成的絮凝剂,成本低,效率高。为了避免无机和合成的絮凝剂给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在最近几年,由微生物产生的絮凝剂已经吸引了大量的科学与技术的关注,生物絮凝剂的工业潜力长期以来已经被公认,因为它们的无害化,生物降解能力,降解的中间产物无次级污染。大多数由不同微生物产生的生物絮凝剂通常是高分子聚合物,比如多糖,蛋白质,糖蛋白,核酸。尽管许多微生物已经通过产生物絮凝剂能力的筛选,但到目前为止,很少的一部分已经实现大规模的商业生产。高成本,低产量似乎已经成为了发展科学和商业应用的生物絮凝剂研究进程的主要阻碍因素。然而,为了减少成本和优化培菌条件,像批量生产的策略已经被采用。 目前的关于淡水细菌产生物絮凝剂潜力的研究报告是作为我们对新颖的生物絮凝剂(作为与无机和合成絮凝剂竞选的备选方案)研究的一部分。 节杆菌属是一类普通的土壤菌菌属,这类菌属的所有种类普遍地没有产孢子的能力。因为其新陈代谢的多样性,节杆菌属物种已经被用于修复被污染的水的工业应用中。节杆菌属对富含硝酸盐的工业垃圾的生物修复的有效性已经被证明。 2结果和讨论 2.1.细菌身份的鉴定 被测试的细菌是从南非开普省东部的Tyume河流中分离得到的,这些细菌已经经过筛选,具有产生物絮凝剂的潜力。初始的筛选显示

卟啉

中国科学B辑:化学 2009年 第39卷 第3期: 253~268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89719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897193.html,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卟啉超分子的组装合成及其应用新进展 詹海莺, 刘海洋*, 胡军, 江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系, 广州 510641 * 通讯作者, E-mail: chhyliu@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897193.html,; jianghf@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897193.html, 收稿日期:2008-11-17; 接受日期:2008-12-03 摘要卟啉超分子已被广泛地用于光学、催化、仿生等方面的研究, 部分研究成果已获得实际应用. 本文综述了卟啉超分子在组装合成及应用方面的新进展, 包括基于不同结构卟啉砌块的新型二维与三维超分子的构筑以及卟啉超分子在光学、催化和分子识别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卟啉 超分子 双光子吸收催化 分子识别 1前言 自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Lehn教授[1]首次提出超分子化学的概念以来, 超分子化学作为包含物理和生物现象的化学科学前沿领域, 已得到迅速的发展. 卟啉(porphyrin)是由四个吡咯通过亚甲基相连而形成的共轭大环化合物. 卟啉及其衍生物如血红素(铁卟啉)、血蓝素(铜卟啉)、维生素B12(钴卟啉)、叶绿素(镁卟啉)等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与催化、氧的输运和能量转移等相关的重要细胞器中. 运用卟啉单体、二聚体或多聚体砌块(building block)单元, 通过分子间非共价键作用自组装而成的卟啉超分子具有优异的光、电、仿生等性能[2,3], 在光学材料、化学催化、电致发光材料、分子靶向药物等不同领域均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本文就近几年卟啉超分子的组装合成及应用研究作一基本介绍, 并对其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2卟啉超分子的组装合成 超分子是由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氢键、配位键、静电作用、范德华力、疏水作用等)形成的分子聚集体. 以卟啉为砌块, 加入小分子(有机、无机分子)、大环分子(冠醚、富勒烯、环糊精等)及聚合物等, 通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卟啉超分子. 按其空间结构, 卟啉超分子可以分为二维构型(如直链形、网格形、树枝形等)和三维构型(如侧臂形、矩形、面对面形、多面体形等). 根据卟啉基本砌块中含有的卟啉环个数, 卟啉类超分子还可分为单卟啉、二聚卟啉、多聚卟啉砌块构筑的超分子等几种类型. 本文以卟啉基本砌块的类型为线索, 根据最近发表的相关文献, 对卟啉超分子的组装合成进行归纳总结. 2.1单卟啉砌块构筑的超分子 卟啉的基本结构是卟吩, 卟吩分子中β位和中位(meso位)上的氢原子均可被其他基团取代形成卟啉衍生物, 而中心氮原子上的质子既可被金属取代生成金属卟啉, 也可被其他基团取代生成卟啉衍生物. 卟啉分子表面较大且具有刚性, 容易通过控制周边功能团的位置和方向, 或控制轴向配体周围的空间大小和相互作用方向等对卟啉超分子的结构进行调控. 利用特定结构的单卟啉衍生物做砌块可以组装 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