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朱喆 2015214640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写的是一个充满了暴力和黑暗的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莫尔影射的正是当时的英国社会。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尔借拉斐尔之口,对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贪得无厌和厚颜无耻予以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作者在书中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被称为“羊吃人”圈地运动。

他愤怒的指出:“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的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了。”“吃羊人”这就是莫尔对当时英国现象的形象概括。莫尔对穷苦的劳动人民予以深切的同情,他用悲愤的笔触写到:在社会底层的那些种田的、拉车的、坐零活的、赶货车的、干苦工的,他们终日像牛马一样的劳作,可是他们的生活却连牛马都不如。微薄的工资难以糊口度日,一当繁重的劳作耗尽了他们的精力,老病交加穷苦潦倒的时候,国家忘恩负义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悲惨的死去。而那些高居于社会之上的贵人却像公蜂一样游手好闲,靠对穷人敲骨吸髓的重重盘剥,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莫尔认为,这种极少数人享乐,大多数人痛苦的社会是不公正的,它完全违背了人类道德。他借乌托邦人之口针锋相对地提出,人人都有过快乐生活的权利,人类的全部或最大幸福就是快乐。莫尔明确的把追求快乐当作社会的道德准则,他说:“我们的全部行为,包括甚至道德行为,最后都是把快乐当作目标和幸福的。”

“因此,佃农从地上被撵走,为的是一种确是为害本国的贪食无餍者,可以用一条栏栅把成千上万亩地圈上。有些佃农则是在欺诈和暴力手段之下被剥夺了

自己的所有,或是受尽冤屈损害而不得不卖掉本人的一切。”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物质基础的圈地运动充满了血腥和暴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对这一历史过程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圈地运动残酷无情地剥夺了英国农民的土地,大量建立牧羊场生产羊毛。这一充满了英国农民血泪的历史过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后来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描述了一个当时的理想社会——海外岛屿国家乌托邦。在这部分里,莫尔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对乌托邦作了细致描述。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然而,人类又不能没有乌托邦。在莫尔写出乌托邦400年后,他的后辈、杰出的讽刺作家王尔德说,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不值一顾的。

乌托邦读后感1500

乌托邦读后感1500 在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史上必定会出现许多的文学着作,当然不包括朝鲜和阿富汗,有人说,中国有些没文化的人在控制着文化,中国谈不上文化大国。我觉得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中国的国土广阔无垠,所以我们也把中国列为文化大国之一,理所当然的也应该 有着作。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他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 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 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 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莫尔在书中通过 拉斐尔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我很欣赏拉斐尔的人格,他学识渊博周游世界阅历丰富,完全能够像莫尔和其他人所劝说的通过向国王献策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自从拉斐 尔游历乌托邦后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制度,他深知这一制度很难获得其他各国 国王的赞同实行,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议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 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顿时来了精神"亦步亦趋",现实如此无可奈何,在理想与实行的两难中商鞅选择降低理想以求实行, 拉斐尔选择即使实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国王,他为了自由甘于平淡。 1948—1949年,正是新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在这时的山城重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活动比任何时期都要活跃,而同样,在此时,敌人的镇压与迫害也比任何时候 都要残酷。在渣滓洞和白公馆,无数中国共|产|党人靠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毅力,反抗、 斗争,谱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作者以犀利的讽刺笔锋对西班牙的上层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讽,对人民的 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揭露了西班牙统治阶级外强中干的本质和彬彬有礼的外表下 掩盖着的阴险、凶残的本性。小说中写到官僚们贪污纳贿,买卖黑权,卖官鬻爵的社会现象,好大喜功的国王疯狂的军事侵略,几千名无辜士兵,尽成炮灰。在面临重重危机的情 况下,统治阶级以挑起宗教冲突或民族矛盾来摆脱困境,劳动人民被逼迫生活不下去了, 只好铤而走险起来反抗。作者真实的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真情。 情感不会过时,过时的是情感方式。每个时代都有悲剧,不尽相同的是悲剧的性质。 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现代人需要有总结他们情感史的巨著,有的已经出现,有的仍在以一 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静悄悄的孕育着。谁知道呢?未知的一切对创造者 构成巨大的挑战和诱惑,奋斗的最终也许只是一个不完美的句号,但他们毕竟已经展开了 一幅相对和谐和完整的新生活图卷。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1 《让世界充满爱》是一本教育青少年不做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同心共建和谐社会,更说明了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 那么和谐社会是什么呢?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和谐社会是由6个因素组成的: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6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需要发展经济来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需要发展民主来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需要发展先进文化来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我还知道原来民主法治离我们很近。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邓小平同志曾说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是法治的意思。在这本书里让我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就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记得有一次,我想和小伙伴去公园玩,但没钱,因为不敢和爸爸妈妈说,所以我骗他们说我要买书,才要到了20元,这是我第一次撒谎也是我最后一次撒谎,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应该啊! 建立和谐社会爱心是少不了的,爱是人生活的动力,可以使

人的心灵得到进化。爱自己,你会认真学习,朝气蓬勃;爱他人,你会乐于奉献,不怕吃苦;爱祖国,你会理想远大,服务社会;爱生活,你会勇于挑战,热爱人生。如果人人都能奉献一份爱,世界就是一个美好的人间!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2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歌声落幕的时候,我慢慢的合上了《让世界充满爱》读本,这是一本教育青少年不做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同心共建和谐社会的好书。 读着《让世界充满爱》我思绪万千;合上《让世界充满爱》我心潮起伏。书中用大量事例和数据向我们讲述了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读本通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来阐述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本要素和特征。我们需要发展经济来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需要发展民主来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需要发展先进文化来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 在看完了读本后,又有太多太多的事迹让我感动不已。冯艾、林海燕、还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小护士的`形象深深的烙入了我的心底,让我知道了原来我们生长的大家庭中处处有温情,处处洋溢着爱。冯艾,一个复旦大学的女大学生,远离繁华热闹的大都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4年内两度赴西部基层艰苦地区从事

乌托邦

《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写的一部拉丁语的书的名字,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它出版于约1516年。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国,并非一个真实的国家,而是一个虚构的国度,有着至美的一切,没有纠纷。 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摩尔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稣会的影响。 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 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 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

读《围城》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

读《围城》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围城》心得体会1000字1 写《围城》的读后感有些犯难,倒不是说读完之后没有感悟,只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落笔。小说的背景是在民国时期,虽然那个时代距离我们并不算遥远,但也是很陌生的。小说中的人物也实在真实的在身边就可以随便找出一大把,每个人都存在人性的弱点,每件事件都在映射社会的不同面,看得也算过瘾,但是谈到感受却有点难受。 前些天姐姐做手术我去医院看她,顺便将《围城》带上想在无聊时看看,医生查房的时候看到了对我说,我这个年龄看《围城》还有点早了。当时我有些不以为然。想来即便没有看过《围城》的人对于书中描述婚姻的那句话也是非常熟悉的:“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我也是冲着这句话买的书。书中有不少对于婚姻的描写,我一直觉得早一点了解到婚姻,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总不是一件坏事,毕竟有了万全的心理准备,再去面对,存在问题的时候才能更有方向的去处理。婚姻本来就不是童话的结局,而是生活的另一个开始,所以哪怕残忍一点先将它的丑陋揭开,也好过天真的将它当成童话去对待,否则一旦婚姻出现问题就很容易万劫不复。 可是在看完了整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位医生要说我现在看还太早了,只书中一段描写就让我对婚姻产生了畏惧:“譬如他那位原配的糟糠之妻,凑趣地死了,让他娶美丽的续弦夫人。结婚二十多年,生的一个儿子都在大学毕业,这老婆早该死了。死掉老婆还

是最经济的事,虽然丧葬要一笔费用,可是离婚不要赡养费么?重婚不要两处开销么?好多人有该死的太太,就不像汪处厚有及时悼亡的运气。并且悼亡至少会有人送礼,离婚和重婚连这点点礼金都没有收入的,还要出诉讼费。”虽然不至于人人都像这位汪处厚,可现实中这样的人却也是很多的。钱钟书先生实在是厉害,这段描述看起来是以很轻松、揶揄的语气写的,可是读起来却让人心中一沉。婚姻和人性的丑恶在这一段描述中展露无疑。 不过虽然残忍,但是读懂了或者明白了婚姻之后,再去面对,倒更能帮助自己找准在婚姻中的定位。反正最后还是要看自己怎么去经营。看《围城》这本书,对婚姻和人性的解读是一方面,不过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另外的一方面。读文学著作的好处便是能够学习到大师们的写作技巧,这本书中有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以及侧面的批判描述,却不同于我们平时写作时候那般生硬,读起来总让人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或者临画观摩的感觉。 例如书中写月亮:“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托夜景。”一轮并不圆满但也能够清晰可见轮廓的月亮跃然纸上,朦朦胧胧却又让夜色有了一丝光亮。 例如写蛙声:“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的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短短的一句话便将夏日里蛙声浩大的阵仗表现的淋漓尽致。读来仿佛耳边已经嗡嗡响个不停了。 例如写主人公出国后对家乡的感觉:“好像荷叶上泻过的水,留

(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一)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他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莫尔在书中通过拉斐尔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我很欣赏拉斐尔的人格,他学识渊博周游世界阅历丰富,完全能够像莫尔和其他人所劝说的通过向国王献策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自从拉斐尔游历乌托邦后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制度,他深知这一制度很难获得其他各国国王的赞同实行,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议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顿时来了精神亦步亦趋,现实如此无可奈何,在理想与实行的两难中商鞅选择降低理想以求实行,拉斐尔选择即使实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国王,他为了自由甘于平淡。 托马斯。莫尔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学(或是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

的。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 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 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 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 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 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把高尚的光环安 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没多少人会反对。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 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下狱外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 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乌托邦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盛产黄金珠宝,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人人都得参 加劳动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但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 为劳动对他们就是一种娱乐,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 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 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 乌托邦是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需要东西直 接到仓库去拿,人们鄙视金银只有奴隶罪犯才穿金戴银(他们的镣铐是金子做的),珠宝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宝就会遭到耻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 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 主义的天壤之别。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 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 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 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

发条橙读后感

发条橙读后感 发条橙读后感 何明立 发条橙讲述一个大恶人干尽坏事后被队友出卖,落入监狱,后来通过新方法改造后使得他一干坏事或听音乐便浑身难受,像孙悟空听紧箍咒的感觉,后来被人利用,放使他难受的歌让他受不了跳楼,没死,却出奇不再对坏事恶心了。但最后觉得创造比破坏有意义,最后从良。 书本想表达的是,人若只能行善,或只能行恶有时比既能做好事又能做坏事还要坏,即便他大多数时候想做坏事,强调了一个人的自由意志。作者:只能行善,或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也就是说,他的表面是有机物,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恶魔或无所不能的国家来摆弄。彻底善和彻底恶一样没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恶必须与善共存,以便道德选择权的行驶。 我想,正是如此,道德才成为了道德——一种提倡而非强制的存在,并且道德标准总是在变化。实际上,是人们了解到恶不可能被根除,善不可能彻底。所以不必事事立法强迫人们遵守,实际上人是有这个能力的,特别是独裁专政的时候。若真如此,则要么人人揭竿而起反”暴秦”,要么人人成为发条橙。所以世界是默许恶的存在的,尽管不提倡,但又不能根除它,否则这个社会又形成了一个如同《1984》里描写的社会,电屏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不是真正能交心的朋友,随时会被捅一刀,哪怕是最亲近最信任的人。不能说这是不存在的,历史轮回,不仅历史上发生过,现在竟也出现了这样的”小社会”——磁暴步兵杨永信,打着戒瘾旗号,统治着”作恶的少年”,使用用电击”治疗”,同时对”病人”进行各种精神洗脑,其戒中心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集中营”.比监狱还残酷。或许是他也读过《发条橙》,他用的方法和里面男主被治疗所用的方法几乎一样,至少原理相同。从那里出来的少年大都变成一个个发条橙——毕恭毕敬,完全被控制,再也不敢碰电脑甚至作恶,几乎绝对的善,全力表演,或是如男主那样受不了作出极端行为。读这书的时候恰是杨永信曝光的时候,让我不禁想到他。 对自己要求再严格的人也会犯错,圣人也会。但教育的潜移默化使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选择善,偶尔作小恶——子曰: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试问几个人能完全彻底做到?我同意善恶共存,善占绝大多数的社会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而乌托邦,天堂,或地狱,是不可能实现的,否则,他就不叫乌托邦,天堂,或地狱了。

乌托邦读后感1500

乌托邦读后感1500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他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莫尔在书中通过拉斐尔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我很欣赏拉斐尔的人格,他学识渊博周游世界阅历丰富,完全能够像莫尔和其他人所劝说的通过向国王献策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自从拉斐尔游历乌托邦后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制度,他深知这一制度很难获得其他各国国王的赞同实行,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议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顿时来了精神"亦步亦趋",现实如此无可奈何,在理想与实行的两难中商鞅选择降低理想以求实行,拉斐尔选择即使实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国王,他为了自由甘于平淡。 托马斯。莫尔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学(或是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

也表现出宽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把高尚的光环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没多少人会反对。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下狱外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乌托邦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盛产黄金珠宝,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人人都得参加劳动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但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为劳动对他们就是一种娱乐,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乌托邦是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需要东西直接到仓

感受乌托邦的人文精神---读《乌托邦》有感

科学社会主义作业 感受《乌托邦》里的人文精神 ——读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后感 学院: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 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 姓名:*** 学号:1120111***

感受《乌托邦》里的人文精神 ——读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后感 摘要 《乌托邦》一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不朽巨著,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读完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之后,对书中的思想进行的思考与感受。 Abstract Utopia,written by Thomas More who is a British utopian socialist, is an immortal masterpiece.The full name of this masterpiece.De optimo reip. statv, deque noua insula Vtopia, libellus uere aureus, nec minus salutaris quam festiuus.After reading up this extraordinary masterpiece,I have some idea and expericnce to wright down.. 关键词: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 Key Words:Utopia Utopia socialism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思想比较先进,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多数人文主义者毕竟主要地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不可能在利益上和人民大众取得更大程度的一致。然而莫尔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其能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 他在《乌托邦》这部不朽的著作中,结合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真实地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广大劳动群众的痛苦生活,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者的血腥罪恶,并且通过对一个虚构的“乌托邦”岛国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他的理想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卓越设想。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初期,就深刻地看到了它的许多矛盾和弊病,预见到了万恶的私有制社会必将为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公有制社会所代替,从而为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先躯作用。 莫尔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描述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的基础上的。莫尔用大量篇幅揭露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圈地运动”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刻苦难。他愤怒地指出∶“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人心有三个家的生活感悟

人心有三个家的生活感悟 人的心都有三个家: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远足的旅行,那么归宿总是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人心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人们说自己活得累,事实上这都是因为人很难用全部的心思活在现在。我们人的心常常有1/3有意地逗留在过去,如同一瓶酒般被封存起来,时不时地或是在夜深人静翻出来浅斟轻吟,或是在现实场景触动心底深处那根弦时一醉方休,都逃不过心的回首;另外1/3则被牵引到未来的幻想世界里,就像挂在驴子鼻前的那个清脆娇嫩的胡萝卜,引着人心不断地与现实搏斗、挣扎,直至达到那个理想的彼岸;而活在现实中的不过人心的1/3而已。人不能忍耐的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琐碎的烦恼,而这些烦恼常常只会呈现于日常现实中,过去的和将来的都会审美幻象化或者说审美化。远古神话告诉我们,人的幸福和自由只存在于遥远的过去;科学时代的神话则向我们许诺,幸福和自由存在于美好的未来。人总是对过去充满着怀旧主义情调,虽然过去已经成为永远无法回眸的风景,人们却总是一步三回头,正如冯骥才说的:“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

深沉的诗。”而将来则充满着理想主义情调,虽然虚无飘渺,也许只是空中楼阁,也许只是幻想乌托邦,却总让人欲罢不能,舍其一生而逐之。 难怪人们常说,人的心是世界上最矛盾的东西。因为人们活在现在的时候并不多,人们能把握住的现在也不多,就像得到手的东西总感觉分量不足,人们生活在现在之中时总感觉空间和容量不足,心总有那么一块两块领地空缺着。有人把生命和人生比作一条河,事实上,人的一生并不像河流,过去、现在、将来其实不是连在一起的,我们的心时常被分割成很多块,当这些块不能很好地连接和切换的时候,人便活得很累很苦。 人心都有三个家,而现在是最现实和最贴近的家,离我们的身心乃至灵魂都距离最近,李大钊曾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所以我们在过去、现在、未来这心灵的三个家中,还是应以现在为归宿和渊源,把握住现在的每分每秒,珍惜现实中拥有的一切,真真切切,洒洒脱脱地活出真实的自我。过去和未来,就让它们成为后花园和城池台榭,当我们累了的时候让灵魂有个诗意栖居的地方。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论诺齐克民主化自由的国家观 班级:07级行政管理2班 姓名: 学号:

论诺齐克民主化自由的国家观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第九章读书笔记 一、国家的起源和产生 “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一个先于有关国家应如何组织之问题的问题,是任何国家是否应当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的要点是,一方面提出国家的成立乃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必须的;另一方面它又提出理论来支持组成的国家并不会违反任何道德的原则。无政府主义者坚持任何“国家都必然侵犯人们的道德权利,因此本质上是不道德的。”国家的成立,在道德上无法找到根据。诺齐克认真对待了无政府主义的主张,通过论证得出结论:某一种形式的组织——最弱意义上的国家并不需要违反任何道德原则而存在。 “最弱意义上的国家”的导出,是从洛克的“良好的自然状态”为出发点的。他说“我认真考虑了无政府主义者的下述主张——国家在坚持其使用武力的独占权和保护一个地区的所有人的过程中,必然会侵犯到个人的权利,因而它本质上是不道德的。我反对这一主张,并证明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一种不必侵犯任何个人权利的方式,从无政府状态中产生,即使没有人有此意图或力图去创造它。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拥有一些自然的权利,如人身、自由、健康等不受侵害,自然的道德律也被大家所接受。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执行这些道德律和对侵犯者加以惩罚,将会有诸多不便,由此便产生了一些“保护性社团”。在一个地域之内,起初可能会存在着许多这样的专业保护机构,但由于竞争,最终会出现一个“支配的保护性社团”。它的产生与人们设计的意向目标无关,完全是“看不见的手”作用的结果。“看不见的手”即“那种乍看起来是某个人有意设计的产物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由任何人的意向带来的。我们可以称与此相对照的一种解释为‘隐藏的手的解释’。”也就是说,这个保护机构并没有侵害到人们的自然权利,人们是自愿将自己在自然状态中所拥有的对侵害它的自然权的惩罚权交给了保护机构。当然,这种“支配性保护社团”还不是一个国家。国家最低限度应该满足两个必要条件:(1)在某一地区中拥有对强力使用的必要的独占权;(2)国家应该保护所有人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曾记得中学时疯狂追捧的电视剧《奋斗》里有个“心碎乌托邦”,“心碎乌托邦”里有LOFT风格的房子,陆涛、夏琳、向南他们在“乌托邦”挥洒自己的青春,有感动,也有泪水。那时候,因为非常向往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也关注了“乌托邦”这个名词,但也仅仅是有个概念而已。直到最近偶然机会拜读了莫尔的《乌托邦》,才有其了真正较为深刻的理解。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莫尔在书中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深刻地认识到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莫尔借一位外国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这

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第二部分 《乌托邦》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财产公有,消灭私有制,消除了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超出了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例如莫尔主张普及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用本族语教学,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男女教育平权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进步的成份,为以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养料,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莫尔虽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却未能找到理想社会取代现实社会的任何途径。这也是以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共同的无法克服的缺陷。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不可能付诸社会实践。因此,“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

巴金《旅途随笔》读书心得

巴金《旅途随笔》读书心得 曾经拜读过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寒夜》、《憩园》、《春天里的秋天》、《第四病室》等作品。对作家以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及对社会专制制度罪恶愤概而共鸣。先生的描写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对生活中的小人物,深感同情和怜惜,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不禁使人掩卷而思。 一直以为巴金先生的作品都是大部作,近期在博悦读书会的组织下,我们又拜读了巴金的《旅途随笔》散文集,它是继《海行杂记》之后又一部重要游记随笔集。此部随笔集犹如一杯清茶,粗读略显清淡,而细品则在脑海勾勒出中国三十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南方几省的空间形态、历史风貌和民众生态。 巴金先生年轻时是信奉无政府主义理念,在当时中国黑暗专制白色恐怖的统治和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咄咄逼人战争阴云笼罩下,借助劳动实践和民众教育等方式来推行无政府主义,其社会乌托邦设想显得尤为幼稚和无奈。在随笔集《西班牙梦》的记叙中,我们就可感略到一位远赴西班牙

参加革命的青年朋友的经历,并将投身暴力革命的无政府主义者和久居书斋的无政府主义者进行对比,得出“从革命民众的行动里学到一点东西,其真确性总要比那些玄学的产物高过若千倍罢,这样获得的知识总要比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宝贵过若千倍罢”的感想。 许多普通人外出旅游和度假不外乎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从感官上和舌尖上得到满足。而巴金先生在序言中将旅行动机的自我展示方面,称述为一场知识分子走向民间的旅行,他写到“我并不是因为喜欢‘名山大川'才开始旅行的,虽然我也很想知道各个地方人民的生活状况。”,其实是表现出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怀。通过朋友的安排和招待,巴金重新评估了友情、道德和社会关系的价值。因此,在《朋友》中,写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友情这个东西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在随笔集的再版题记里再次写道:“这本小书是为朋友们写的。它是一个纪念物。但它也是一个凭证。我诚心地把它献给朋友。他们可以留着它,看几年后我是否会违背书中一些约言,去做一个朋友们所鄙弃的人”。 通过阅读《南国的梦》、《庶务室的生活》、《谈心会》、《别》使我们认识到许多像匡互生、洪先生等青年知识分子,

《信息乌托邦众人是如何生产知识的》读书笔记

《信息乌托邦:众人是如何生产知识的》读书笔记 分散信息如何被聚合? 作者开宗明义的提示到,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勾画出危险,并表明,如果我们不警惕他们就可能导致严重的麻烦。” 主要的焦点和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种方法让我们知道每个人知道的信息?找到这样一种方法,而不比消除学习的激励,是否可能? 导论: 信息在社会中是广泛分散的。这个星球上的大多数人都拥有少量他们可以从中受益的信息,但是组织和机构通常未能获取个人拥有的信息。(5)组织如何选出他们需要的信息? 一、组织可以利用成员独立判断的平均数。二、组织可以通过协商,求助于详尽交换事实、观念和观点,改善独立判断;或许在协商后成员们会以匿名或其他形式投票。三、组织可能会运用价格体制,发展出某种市场,借此组织成员或组织外的人基于他们的判断进行买卖。四、组织可能会利用互联网获取关注参与人的信息以及视角。 信息的聚合,互联网通过了巨大的风险与非常的承诺。(6) 信息茧房与维基 在互联网早起,麻省理工学院的传媒与科技专家尼古拉斯*尼诺庞帝就预言the daily me(我的日报)的出现,一个完全个人化的报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挑选我们喜欢的主题和看法。其核心问题就是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我们只听到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8)信息茧房可能变成可怕的梦魇。 但是,聚合信息的巨大好处是——惊人的准确。 一个关键的问题:协商是否真的会带来更好的决策?通常如此,群体成员会彼此施加压力,导致极端主义或者错误的决定,而不是正确的选择。 欧文*詹尼斯铸造了“群体盲思”(groupthink)的理念:指群体可能助长轻率的一致以及危险的自我审查,因而不能综合信息、扩大讨论范围。 问题是:协商群体通常不能获得其成员持有的知识。 集体审议的几个方面:极少的替代方案,选择性地收集信息,群体内部要求

乌托邦读书摘要

1.托马斯-莫尔(1477-1535):《乌托邦》作者,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的文学家政治家,西方近代乌托邦思想奠基者 2.都铎王朝:1485至1603年间统治英格兰王国和其属土的王朝。历时118年,共经历了五代君主。始 于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结束于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的去世。虽然历时不长,但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这样一个关键时代,因而其实施的各项政策也极具时代特色 3.伊拉斯谟:莫尔最好的朋友 4.拉斐尔-西斯拉德:《乌托邦》故事的主述者,航海家,探险家,思维敏捷,向往乌托邦的生活 5.伦敦塔:伦敦塔是不列颠群岛最受欢迎的历史景点,伦敦塔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 宫殿、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特别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 6.任何公正的法律,都是简单而又文明的,越简单明了的法律就越能为广大人民所学习和掌握,而一个 人人都懂法制和人人都掌握法律的社会,必定是安宁幸福的。 7.密特拉:乌托邦中唯一至高无上的神 8.也许文明本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慢慢改变,渐渐向前 9.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存在两面性,那些看起来有用的东西,在利用不当的情况下,同样会带来很多麻烦 甚至是危害 10.善于从别人的缺陷中找出自己的错误及不足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承认自己的失败,否定自己的过去, 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11.他很欣赏对紧急情况安之若素、有胆识、镇静沉着的人 12.那些战士在疆场上浴血奋战、英勇杀敌,为了国家和国王付出了他们的一切。而他们的国家给了他们 什么?国家给予他们的只是一些他们无法从事的工作。战争使他们成了伤残者,病残的躯体使他们再也不能从事正常的劳作,健康状况和年龄因素都不能使他们重新学习、掌握新技术、谋求新职业的机会和条件,等待他们的无疑是贫困、饥饿、衰老和死亡,他们成了社会和时代的牺牲品,同时也成了社会的包袱和不安定因素。 13.他们每天拥有的是压榨、是死亡、是生存的无奈和痛苦的挣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的强烈对比, 或者说是一种几乎永远不能填平的隔阂。为什么在同一片土地上,有着太多让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疑问,为什么苍鹰的自由和笼中鸟的禁锢会存在于同一片天空下?让人心碎的苦难,让人迷乱的奢华,对比起来竟会是这种效果。 14.仅仅由于少数人的贪得无厌,换来的却是多数人的困苦,少数人获得了他们所谓的幸福,却让多数人 丧失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一步步、一点点,所有的平等,所有的仁道,还有一些人苦苦追求的梦想,最后被吞噬,葬送了。 15.表面好看的法律,实际上包含了太多的不公正、不合理。 16.你们开始就纵容人们盗窃,然后又道貌岸然地给他们警告处分。在我看来,这一张有太多的漏洞的法 律之网,早该好好修补健全了。 17.难道说这是国家的失误吗?是整个社会的过错吗?是个人的不争气吗?归根结底,是现行制度在侵蚀 着人们的思想和志向。 18.他们是善良的,并相信罪犯也有善良的一面,他们给了罪犯向善的机会,也给了社会一份善良,这样 的世界,到处都是善良。 19.为了改善公民的生活却不惜夺去他们生命中美好东西的人,谁能否认他不是一个门外汉呢? 20.造物主总是平等的对待他创造的财富,并赐予它们其他事物无可企及的优点,让所有的事物在同一片 星空下都可以平安地生存。 21.牛,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马矫健的身姿、飞快的速度,但牛却是那么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而且他们 又很少生病。 22.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享受,因为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体会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

秩序与自由--《美丽新世界》读书感想

秩序与自由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 “轮子必须保持不停地转动,不能没有人管。必须有人管——像枢轴上的轮子一样稳定的人,清醒的人,驯服的人,安于现状的坚定的人。” 欢迎来到美丽新世界,没有痛苦,没有战争,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每个人都服从安排,每个人都属于每个人,甚至连死亡都来得像一场空中舞会。公平,稳定,娱乐至死,这是我们一直渴望并为之发展科技的未来世界吗? 与另外两本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作者不同的是,阿道尔·赫胥黎继承了其祖父赫赫有名的姓氏,他拥有丰富而系统的生物专业知识,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将波坎诺夫斯基程序描写地详尽精致又有科学性,如同这个系统是经过百年百位生物学家精心研究出的成果,让我们相信这个系统是完全有可能问世的。阿道尔构建了一个荒唐缥缈的世界,可怕的是我们从这个世界上看到了当今世界的影子。“人们忧心忡忡的1984并没有如期而至,而赫胥黎预言的美丽新世界却在日渐成为现实。”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如是说。 这种现实是建立在一个问题之上的:要秩序还是要自由?尽管在现在看来这两种东西并不完全矛盾。但在这个崇拜福帝的世界中,秩序即稳定,即控制,每个人都没有自由的时候,它就不那么重要了。为了保持秩序,统治者们做了许多工作。第一就是伟大的波坎诺夫斯基程序,把人类控制在一定的数量并将他们分为五个等级,赋予他们最符合自己等级的基因。第二,许普诺斯教育,温柔微弱的声音不知疲倦,喋喋不休地告诉每个阶层的婴儿该干什么,怎么对待其他阶层的人。第三,一个关键的药品—唆麻,或者说是毒品。只要服上一克两克,所有的哀愁都变成自由飘了,远了,人们再也没有烦恼,从而确保每个人都是恭顺的。第四,毁掉真理和美,追求这两件东西的结果往往是曲折痛苦的,甚至极易燃起矛盾与争吵,所以,新世界锁起了历史,文学,宗教等等,留下了科学与幸福。当人们处于这种极科学的统治下丝毫没有自由,但也有现世人说自由是为了自己快乐,不受束缚。看看新世界,似乎每个人都是快乐的,然而并非如此。 仔细想想,新世界的人们没有比我们文明多少,他们依旧对上阿谀奉承,对

乌托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正文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一、作品简介 《乌托邦》一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不朽巨著,用拉丁语写成,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这部书是1515-1516年他出使欧洲时期,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乌有之乡”。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摩尔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稣会的影响。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 作者托马斯·莫尔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 《乌托邦》一书共分两部。在第一部里,莫尔借拉斐尔之口主要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厚颜无耻,以及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予以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那些统治者们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要么疯狂地掠夺人民的财产,为此他们可以耍尽各种手段,设下最阴险而卑鄙的圈套;要么挑起掠夺性战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可以寻找种种借口,不惜牺牲人民的性命或致他们于伤残。平时还要豢养一批雇佣军,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危害。统治者们以严苛的刑罚对付下层群众,根本没有什么公正可言,"盗窃犯被处死的比比皆是,有时一下子就有二十个人被送上同一台绞刑架。"莫尔认为,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本来只想去盗窃的人,便可能连人也杀掉。除非能保证被抓到后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否则为了能够更安全就必须干掉知情者来掩盖罪行。因此当我们用酷刑去恐吓盗贼时,却给无辜的平民带来了灭顶之灾。" 莫尔的这些大胆揭露,为当时的英国社会勾勒出一幅立体画,也为第二部分描述乌托邦的社会制度作了陪衬。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莫尔得出了若干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结论。 在《乌托邦》一书的第二部,莫尔将自己对人类美好国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乌托邦岛上。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政治方面,莫尔主要涉及了乌托邦人民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乌托邦的官员、乌托邦的社会分层,以及乌托邦的法律制度。首先,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人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是全岛大会和议事会。议事会设在首都亚马乌罗提城,由岛上的五十四座城市分别派出三名年老而经验丰富的公民组成,其成员每年更换一次,他们商讨那些关系全岛公共利益的事务,他们规定,如果一部法令在距颁布之日三天前没有经过讨论,那么它就不能被批准实施;而且,议事会有惯例:不在一个议案提出的当天对它进行讨论,而要留待下一次会议;其次,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岛上设总督、特朗尼菩(或称首席飞拉哈)、摄护格朗特(或称飞拉哈)三级行政官员。总督为最高行政长官,由岛上的二百名摄护格朗特主要从亚马乌罗提城下辖四个区的四位候选人中经秘密投票选出。第三,从社会分层上看,乌托邦社会由自由公民和奴隶构成。乌托邦的奴隶来源于两个方面:一部分是国内犯了重罪而被罚为奴隶的人;另一类是在国外犯罪而被判为死刑的犯人。在这里,莫尔试图对第一部分中,人们提出的"该如何惩办盗贼"这一问题,做出详细的回答。最后,乌托邦的法律制度也颇具特色。乌托邦几乎没有法律,也不存在律师,由人们自理诉讼,法官也能够热练地权衡各种供词,出恰当的判决。 在经济方面。首先,乌托邦人的一切经济活动是以人们的生产劳动为前提加以展开的。在乌托邦,所有的城市及其附近的乡村,不分男女,只要年龄和体力适合,都要参加劳动。那些摄护格朗特,虽然可依法免于劳动,但他们不会利用这个特权,而是通过以身作则来吸引其他人更好地去进行工作。其次,乌托邦人讲求经济效益。他们的劳动者所从事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自然需要和便利要求"所必需的职业。其中,最主要的是农业,它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最受重视,不分男女,无一例外,乌托邦都要轮流从事农业劳动。第三,在乌托邦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