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 气虚

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参,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2)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景岳书中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齐,炙草菟丝五味子,益肾固冲调经先2.血热证

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付氏女科清经散,芍药丹皮茯苓掺,蒿地黄柏地骨皮,血热经多功效赞。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两地汤中地骨皮,生地玄麦阿胶齐,再加芍药滋阴液,虚热内扰服之宜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更加丹栀逍遥散,调经解郁清热着。

2.月经后期

1.肾虚-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景岳当归地黄饮,山庾山药杜仲引,再加牛膝炙甘草,滋肾补血通经灵

2.血虚-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归山药,杜仲人参枸杞草,熟地山庾补肝肾,益气补血功最高

3.血寒证

1)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

温经汤用庾桂芎,归芍丹皮枣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2)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良方)

妇人良方温经汤,川芎牛膝人参当,归芍莪术丹皮草,温经行滞效力彰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乌药汤中用香附,木香甘草当归组,行气和血兼止痛,淤血逆气痛经无3.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景岳书中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齐,炙草菟丝五味子,益肾固冲调经先4.月经过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山药续断行,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益母草,三七,茜草

5.月经过少

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景岳书中归肾丸,杜仲枸杞菟丝含,归地药苓山茱萸,调经补肾又养肝

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滋血汤中马鞭草,牛膝芥穗当归芍,川芎肉桂与丹皮,冲任气虚血下劳

(参芪药苓,地归芎芍)

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汤

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燥湿祛痰行气滞,痰浊经闭此方商6.经期延长

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

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2.血热证

1)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两地汤中地骨皮,生地玄麦阿胶齐,再加芍药滋阴液,虚热内扰服之效

2)湿热证-清热祛湿,化瘀止血-固经丸

固经龟板芍药芩,黄柏椿根香附应,阴虚血热经量多,滋阴清热能固经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五灵脂,蒲黄)

7.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证-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

清肝止淋用归芍,地丹黄柏阿胶随,牛膝黑豆香附枣,养血清肝此方最

3.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生地大黄丹皮芍,桃仁龟甲归尾壳,逐瘀止血治崩漏,化瘀止血疗效好8.崩漏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子宫藏泻无常

出血期

1.脾虚症-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

固本止崩熟地归,参术黑姜与黄芪,血崩昏暗晕在地,急服此方解虚危

2.肾虚证

1)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加减苁蓉菟丝子,熟地当归枸杞子,补肾益气血即止,桑寄艾叶覆盆子

2)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三七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3)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左归丸中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第一方

3.血热证

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上下相资用人参,沙参玄参麦冬存,玉竹五味车前子,熟地枣皮牛膝增

2)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清热固经棕炭芩,焦栀三地藕龟寻,牡蛎胶草清血热,淋漓血崩热盛因。

(生地黄,地骨皮,地榆)

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将军斩关汤

生地大黄丹皮芍,桃仁龟甲归尾壳,逐瘀止血治崩漏,化瘀止血疗效好

止血后以复旧为主。

9.闭经

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更强

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淫羊藿,紫河车

加减苁蓉菟丝子,熟地当归枸杞子,补肾益气血即止,桑寄艾叶覆盆子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理气行滞,活血通经-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四逆散+桔、牛)

5.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汤

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燥湿祛痰行气滞,痰浊经闭此方商10.痛经

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血-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汤

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3.湿热淤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清热调血连香索,桃红四物丹皮莪

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参芪四物汤)

5.肾气亏损-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调肝汤

经后腹痛宜调肝,归芍山萸巴戟天,山药阿胶生甘草,平肝理气郁痛安

11.月经前后诸证

一、经行乳房胀痛

1. 肝气郁结-疏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麦芽+鸡内金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二、经行头痛

1.肝火证-清热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与葱姜,归芎黄酒赤芍药,香附开郁血亦安

3.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三、经行感冒

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邪入少阳证-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补:气虚-玉屏风散

四、经行发热气血营卫失调

1.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育阴清热-蒿芩地丹四物汤

2.气血虚弱证-补益血气,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3.淤热雍阻证-化瘀清热-血府逐瘀汤

五、经行身痛调气血和营卫通经络

1.血虚证-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2.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汤

趁痛牛膝当归桂,术芪薤白独活为,更加生姜与炙草,产后身痛此方推

六、经行口糜心胃之火

1.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佐以活血化瘀-知柏地黄汤+蒲黄、田七

六味地黄山药庾,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枸杞,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2.胃热熏蒸证-清胃泄热-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

七、经行泄泻

1.脾虚证-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2.肾虚证-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

健固汤是青主方,参苓术戟薏仁攮,经前经后大便泻,扶阳固肠效力彰

脾虚肝旺症-痛泻要方

八、经行浮肿

1.脾肾阳虚证-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肾气丸:六味+桂附

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饮又健脾,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

2.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八物汤中有四物,胡索川楝香槟榔

九、经行风疹养血祛风为主

1.血虚证-养血祛风-当归饮子

当归饮子用四物,荆防芪草蒺首乌,养血疏风兼固表,风疹瘙痒血不足。

2.风热证-疏风清热-消风散

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十、经行吐衄代偿性月经

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清肝引经归芍地,丹皮栀芩川楝膝,茜草茅根甘草济,经来吐衄效验奇

2.肝肾阴虚证-滋阴养肺-顺经汤+牛膝

顺经四物去川芎,芥穗丹皮沙茯苓,或加茜草怀牛膝,顺气降逆不倒经十一、经行情志异常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养血调经-逍遥散/龙胆泻肝汤

2.痰火上扰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生铁洛饮+郁金、川黄连

12.绝经前后诸证

1.肾阴虚证(烘热汗出)-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制首乌,龟甲

左归丸中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第一方

2.肾阳虚(小便清长)-温肾扶阳-右归丸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3.肾阴阳俱虚证(乍寒乍热)-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二仙汤将瘾疹医,仙茅巴戟仙灵脾,再加知柏与当归,阴阳双补此方可13.经断复来

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

安老汤出付青方,党参术芪地庾草,归胶香附木耳炭,疏风止血加荆穗

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阿胶/龟甲

六味地黄山药庾,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枸杞,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易黄汤+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易黄芡实与山药,黄柏车前与白果,能消带下粘稠滞,补肾清热祛湿浊

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黄芪,三七14.绝经妇女骨质疏松证

1.肾精亏虚证-补肾填精益髓-左归丸

左归丸中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第一方

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补肾强筋-知柏地黄丸

六味地黄山药庾,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枸杞,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3.阴阳两虚-补肾壮阳,益髓健骨-二仙汤+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二仙汤将瘾疹医,仙茅巴戟仙灵脾,再加知柏与当归,阴阳双补此方可

4.脾肾两虚-益肾健脾-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归山药,杜仲人参枸杞草,熟地山庾补肝肾,益气补血功最高

带下病

1.带下过多

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神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鹿茸菟丝内补丸,肉桂苁蓉附紫菀,潼白蒺藜桑螵蛸,温肾培元止带专

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

六味地黄山药庾,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枸杞,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4.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

止带方中猪茯苓,栀柏车前赤茵承,泽膝清热又利湿,湿热带下最相应

5.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2.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左归丸中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第一方

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丹参,桃仁,牛膝

小营煎中当归芍,熟地枸杞加山药,方中更添炙甘草,养血滋阴功效高

妊娠病

1.恶阻(阻病,子病,病儿)冲气上逆,胃失和降-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1.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涎或苦水)-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参苓术草,陈+夏+木香,砂仁)

2.肝胃不和(呕吐酸水)-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法半夏,白芍,

枇杷叶,柿蒂,乌梅

3.气阴两伤-生脉散合增液汤

2.妊娠腹痛调理气血,补肾安胎

1.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首乌、桑寄生

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

2.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

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3.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巴戟天、杜仲、补骨脂

4.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桂枝茯苓金匮丸,芍药桃红共粉丹,等分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癥块散。

丝生断胶(寿胎丸)

3.异位妊娠少腹宿有瘀滞

1.未破损型-活血化瘀,消癥杀胚-宫外孕2号方+蜈蚣、全蝎、紫草

莪棱丹芍桃

2.已破损型

1)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化瘀-生脉散合宫外孕1号方

丹芍桃(宫外孕1号方)

2)不稳定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宫外孕1号方+党参、黄芪

3)包块型-活血化瘀消癥-宫外孕2号方

4.胎漏(无腰酸/腹痛)、胎动不安

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丝生断胶)/滋肾育胎丸

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当归散

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山药续断行,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景岳全书胎元饮,八珍去芎与茯苓,加入陈皮杜仲炭,补血益气安胎灵

4.血瘀证-活血化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加减(桂枝茯苓丹芍桃)

跌倒损伤-圣愈汤

5.堕胎(12周内)、小产(12-28周)

1.胎堕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益母草/生化汤+益母草

脱花煎中用当归,川芎牛膝与肉桂,红花车前往里垒,祛瘀下胎功效威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温养活血最见长

2.胎堕不全-活血化瘀,佐以益气-脱花煎+人参、益母草、炒蒲黄

6.滑胎

1.肾虚证

1)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补肾固冲丸

补肾固胎菟丝子,地归大枣续戟天,杜仲鹿角枸杞子,阿胶党参与白术

2)肾阳亏虚-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桂附六味地黄丸

3)肾精亏虚-补肾填精,固冲安胎-育阴汤《百灵妇科》

育阴汤中有三补,寿胎丸去菟丝子,杜芍龟甲牡海螵,补肾填精固安胎2. 脾肾虚弱-补肾健脾,养血安胎-安奠二天汤

安奠二天青主丸,三补扁豆参术草,再加杜仲枸杞子,补肾健脾可安胎

3.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

泰山磐石圣愈汤,砂仁芩断参术草,再加糯米调脾胃,益气养血固安胎

4.血热证-清热养血,滋肾安胎-保阴煎合二至丸+白术

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山药续断行,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7.胎萎不长气血不足以荣养胎补脾肾养气血

1.气血虚弱证-补气益血养胎-胎元饮

景岳全书胎元饮,八珍去芎与茯苓,加入陈皮杜仲炭,补血益气安胎灵

2.脾肾不足证-补益脾肾,养胎长胎-寿胎丸/寿胎丸合四君子汤

3.血寒宫冷-温肾扶阳,养血育胎-长胎白术散《叶氏妇科证治》

长胎白术牡蛎苓,芎地川椒阿胶寻,养血温宫孕中施,胎萎不长此方更8.胎死不下

1.气血虚弱证-补益气血,活血下胎-救母丹《傅青主女科》

青主救母归芎参,益母赤石荆芥穗

2.气滞血瘀证-运脾燥湿,活血下胎-平胃散+芒硝

平胃散中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9.子满(又叫胎水肿满)“羊水过多”脾胃虚弱

健脾利水,养血安胎-鲤鱼汤/当归芍药散

鲤鱼汤中有生姜,归芍苓术合成方,妊娠腹大有水气,通身肿满用此方

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10.子肿肢体面目俱肿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气滞湿停-运化水湿,养血安胎1.脾虚证-健脾利水-白术散+砂仁

白术散中苓姜腹,健脾利水加橘红

2.肾虚证-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肾气丸便溏+扁豆,莲子

真武附苓术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脾肾阳虚水器停,腹痛悸眩顺惕姜3.气滞证-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正气天香散

天仙藤散用木瓜,香附乌药紫苏加,再加陈皮草生姜,妊娠随诊气滞佳11.子晕(子冒,妊娠痫症)头晕目眩,以若眩冒阴血不足,肝阳上亢,痰浊上扰

1.阴虚肝旺证-育阴潜阳-杞菊地黄丸

六味地黄山药庾,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枸杞,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2.脾虚肝旺证-健脾化湿,平肝潜阳-半夏白术天麻汤+钩藤、丹参

3.气血虚弱证-调补气血-八珍汤+首乌、钩藤、石决明

12.子痫肝风内动,痰火上扰

1.肝风内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止抽散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攮,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2.痰火上扰证-清热开窍,豁痰熄风-牛黄清心丸+竹沥或安宫牛黄丸

牛黄清心有朱砂,芩连山栀与郁金

13.子嗽与肺脾有关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1.阴血肺燥-养阴润肺,止咳安胎-百合固金汤去当归,+桑叶,阿胶,炙百部、

黑芝麻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2.脾虚痰饮证-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苏梗、紫菀

14.妊娠小便淋痛(子淋)为虚实,清润为主,不宜过于苦寒通利

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

六味地黄山药庾,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枸杞,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2.心火偏亢证-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玄参,麦冬

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苓散

加味五苓滑赤苓,草梢归芍地栀芩,木通泽泻车前子,妊娠热淋此方行

15.妊娠小便不通(转胞,首见于金匮要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补气为主

1.肾虚-温肾补阳,化气利水-肾气丸去丹皮,附子,+巴戟天,菟丝子

桂附地黄丸(干地黄,桂枝,附子)

2.气虚-补中益气,升提举胎-益气导溺汤/人参升麻汤

益气导溺参苓术,桂枝桔梗扁豆升,再加乌药与通草,妊娠溲艰效如神16.妊娠身痒

1.血虚证-养血祛风,滋养肝肾-当归地黄饮子合二至丸

地黄饮庾麦味斛,苁戟桂附阴阳补,化痰开窍菖远加,加薄姜枣暗痱服

2.营卫不调-补冲任,调营卫-四物汤合桂枝汤+首乌,桑寄生,地肤子

3.风热证-疏风清热,养血安胎-消风散(上半身痒为主)

17. 妊娠贫血

1.气血两虚-补气养血-八珍汤、

2.心脾两虚-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肝肾不足-滋补肝肾-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归山药,杜仲人参枸杞草,熟地山庾补肝肾,益气补血功最高

18.难产

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参芪龟甲归芎芍,茯神,枸杞)

2.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催产-催生饮+益母草

(归芎,大腹皮,枳壳,白芷)

产后病

定义: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相关的疾病。

1.产后血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参附汤

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当归,川芎(没药,血竭)

2.产后痉病(破伤风)亡血伤津,筋脉失养,感染邪毒,直窜经络

1.阴血亏虚证-育阴养血,柔肝熄风-三甲复脉汤

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胶芍草麻桑,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2.感染邪毒-解毒镇痉,理血祛风-玉真散+僵蚕,蜈蚣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体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3.产后发热调气血和营卫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丹皮,赤芍,鱼腥草,

益母草(银菊蒲二紫)

2.外感(恶寒发热)-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放风,苏叶

邪入少阳-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正值炎热酷暑-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养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3.血瘀证(寒热时作)-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丹参,丹皮,益母草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泡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益彰

4.血虚证(低热不退)-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地骨皮

补中益气术参芪,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4.产后腹痛(儿枕痛)气血运行不畅

1.气血两虚证-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肠宁汤中草肉桂,熟地山药续断归,阿胶参麦益气血,产后肠燥此方煨

2.瘀滞子宫证-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生化汤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泡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益彰

5.产后小便不通膀胱气化失司

1.气虚-补气升清,化气利水-补中益气汤+桔梗,茯苓,通草

补中益气术参芪,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2.肾虚-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制)、牛膝、车前子。)肾气丸+牛膝,车前子

3.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加味四物汤

加味四物蒲桃牛,草梢瞿麦滑木通,方中木香调气机,活血化瘀行利水

6.产后小便淋痛

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淋-加味五淋散+益母草

加味五淋滑赤苓,草梢归芍地栀芩,木通泽泻车前子,妊娠热淋此方行

2.肾阴亏虚-滋肾养阴通淋-化阴煎

化阴煎中二地黄,牛膝猪苓知柏前,泽泻绿豆龙胆草,水亏阴涸小便癃

3.肝经郁热-疏肝清热通淋-沉香散

沉香石苇与滑石,当归不留瞿麦赤,冬葵白术加甘草,理气通淋兼开郁

7.产后身痛养血益气补肾为主

1.血虚证-养血益气,温经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

(黄芪,桂枝,生姜,大枣,芍药)

2.风寒证-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防风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地归芎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顽痹风寒湿是因

3.血瘀-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生化汤

4.肾虚证-补肾养血,强腰壮骨-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黄

养荣壮肾芎归姜,桑寄续断杜仲强,独防肉桂祛风湿,专治身痛肾虚证

8.产后恶露不绝冲任为病气血运行失常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艾叶,阿胶,益母草

补中益气术参芪,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2.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益母草,炒蒲黄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泡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益彰

3.血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山药续断行,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9.产后汗证

1.气虚自汗证(不能自止)-益气固表,和营止汗-黄芪汤

黄芪防风术苓草,熟地牡蛎麦大枣

2.阴虚盗汗(睡中出汗)-益气养阴,生津敛汗-生脉散+段牡蛎,浮小麦,山庾肉,糯稻根

10.缺乳

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麦通桔蹄参归芪《傅青主女科》

(麦冬,桔梗,木通,人参,黄芪,当归,猪蹄)

2.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

(地归芎芍,柴胡,青皮,天花粉,漏芦,通草,桔梗,白芷,穿三甲,王不留行,甘草)

3.痰浊阻滞证-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漏芦,蛇蜕,瓜蒌)

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燥湿祛痰行气滞,痰浊经闭此方商

11.产后乳汁自出(漏乳) 与乳泣鉴别:后者为孕期乳汁自然溢出

1.气虚失摄-补气益血,佐以固摄-补中益气汤+芡实,五味子

补中益气术参芪,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2.肝经郁热-疏肝解郁,清热敛乳-丹栀逍遥散去生姜,+生地黄,夏枯草,生牡蛎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才加姜薄,更加丹栀逍遥散,调经解郁清热着。12.产后抑郁

1.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2.瘀血内阻-活血化瘀,镇静安神-调经散

调经散中当归桂,没药琥珀赤芍为,细辛麝香均半两,血行肿消即可愈

3.肝气郁结-疏肝解郁,镇静安神-逍遥散

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才加姜薄,更加丹栀逍遥散,调经解郁清热着。13.产后血劳席汉综合症

1.精血亏损-滋阴养血,填精益髓-人参鳖甲汤+紫河车

2.脾肾虚损-峻补脾肾,益气养血-黄芪散去羚羊角+紫河车,仙茅,仙灵脾

妇科杂病

1.癥瘕病名见于内经,在气在血

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癥-香棱丸/大黄蛰虫丸

香棱丸中用青皮,丁茴木香莪术宜,再加枳壳川楝子,行气导滞痞块移

2.痰湿瘀结-化痰除湿,活血消癥-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燥湿祛痰行气滞,痰浊经闭此方商

(桂枝茯苓丹芍桃)

3.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硝,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4.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消癥散结-补肾祛瘀方/益肾调经汤

益肾调肝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添、地芍归艾益母草,补肾养血效果好

2.盆腔炎

1.急性盆腔炎

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银菊蒲二紫)

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仙方活命饮+薏苡仁,冬瓜仁

2.慢性盆腔炎

1)湿热瘀结证-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银甲丸

(银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生鳖甲,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

茵陈,琥珀末,桔梗)

2)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3)寒湿凝滞-祛寒除湿,活血化瘀-慢盆汤

(红花,丹参,赤芍,葛根,香附,乌药,木香,延胡索,小茴香,桂枝,丹皮,泽泻)

4)气虚血瘀-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冲汤

理冲参芪术山药,花粉知母莪术鸡(内金)

3.不孕证(断绪,全不产)

1.肾虚

1)肾气虚-补肾益气,温养充任-毓麟珠

毓麟珠中八珍汤,杜仲川椒菟鹿霜,温肾养肝调冲任,经乱无胎此方商

2)肾阳虚-温肾暖宫,调补充任-温胞饮/右归丸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温胞白术巴戟天,人参杜仲菟丝芡,山药桂附补骨脂,温补心肾胞胎饮

3)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地归芎庾)

2.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

开郁种玉付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疏肝解郁功效彰

3.瘀滞胞宫-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官桂赤芍蒲黄脂,经暗腹痛快煎尝

4.痰湿内阻-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汤

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燥湿祛痰行气滞,痰浊经闭此方商

4.阴冷

1.肾阳虚衰-温肾壮阳-肾气丸+巴戟天,淫羊藿,鹿角胶

桂附地黄丸

2.寒客下焦-温经散寒-温经汤+乌药,艾叶

妇人良方温经汤,川芎牛膝人参当,桂芍莪术丹皮草,温经行滞效力彰

3.痰湿下注-燥湿化痰-苍附导痰汤

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燥湿祛痰行气滞,痰浊经闭此方商

4.瘀血阻滞证-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外治-蛇床子散

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5.阴痒(阴门瘙痒阴蠚)在肝肾可发展为阴疮

1.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蛇床子外洗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前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与湿热

萆薢渗湿赤茯苓,黄柏丹皮泽泻行、薏仁滑石通草入,清化湿热带下停

2.肝肾阴虚证-滋阴补肾,清肝止痒-知柏地黄汤+当归,栀子,白鲜皮

6.阴疮(又叫阴蚀)

1.热毒证-清热利湿,解毒消疮-龙胆泻肝汤/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前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与湿热

2.寒湿-温经散寒,除湿消疮-阳和汤/托里消毒散

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凝阴疽疗

7.阴挺(阴脱、阴菌,阴痔、产肠不收、葫芦秃)

1.气虚-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金樱子,杜仲,续断

补中益气芪术参,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2.肾虚证-补肾固脱,益气升提-大补元煎+黄芪

大补元煎归山药,杜仲人参枸杞草,熟地山庾补肝肾,益气补血功最高8.妇人脏躁

养心安神,甘润健脾-甘麦大枣汤

肝肾阴虚-补益肝肾,养心安神-百合地黄汤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1. 生理白带:是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 其量适中,无腥臭味,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2. 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多在13-14 岁,即“二七”之年。 3. 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 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35 天,平均28 天 4.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10 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 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5.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3-5 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 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6.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7.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8. 胞阻: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 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 9.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 “子病”“病儿”“阻病”。 10. 子满:妊娠5-6 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 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与西医“羊水过多”相似。 11. 巨大儿: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kg,就可以称为巨大儿。 12. 胎萎不长:妊娠4-5 个月后,江苏代孕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 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亦称“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长”。 13.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 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漏胎” 14.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伙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 不安”。 15. 足月产:孕妇在妊娠38-42 周内分娩,称为足月产。 16. 过期产:孕妇在妊娠42 周以上尚未临产者称为过期妊娠,超过42 周再分娩的,称为过 期产。 17. 早产:孕妇在妊娠28-37 周内分娩,称为早产。 18. 产后腹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 中因瘀血引起者,称为“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19. 产后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20. 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21. 产褥期: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 段时间,需6~8 周,也就是42~56 天。 22. 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 次或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 屡堕”,临证中,本病以连续性、自然性和应期而下为特点。西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 23.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24. 缺乳: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1. 月经的生理:①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 岁,早至11-12 岁,迟至16 岁②一般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 为适中,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 无血块,无特殊臭气。③绝经年龄一般为45 到55 岁。 2. 天癸与月经的关系:①天癸,男女皆有②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③ 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④天癸至,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因此天癸通达于冲、任经脉,不仅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物质。 14、“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 15、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又称月事、月水、月信。 16、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17、妊娠:是从受孕至分娩的过程。“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是妊娠的开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妊娠的结束。 18、预产期: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加14)。 19、分娩的四期:第一产程,自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全的一段时间。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指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的一段时间。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指从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的一段时间,第四产程,胎盘娩出至产后4小时。 20、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生理特点是“多虚多瘀”。 21、恶露:产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2、影响分娩的因素:分娩能否顺利,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因素四者的相互协调。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全套书名录 1、本草备要讲解(上、下)………………………………………………席与民 2、方剂讲解…………………………………………………………………曹希平 3、古代汉语(上、中、下)………………………………………………钱超尘 4、黄帝内经(上、下)……………………………………………………郭仲夫 5、金匮要略讲解……………………………………………………………李金庸 6、名医医案选读……………………………………………………………李景荣 7、人体解剖学………………………………………………………………谭允西 8、人体生理学………………………………………………………………陈家津 9、伤寒论讲解………………………………………………………………刘渡舟 10、温病条辩讲解…………………………………………………………..方药中 11、西医内科学基础(上、下)…………………………………………..翁维权 12、针灸学…………………………………………………………………..刘冠军 13、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吴咸中 14、中医儿科学……………………………………………………………..刘炳凡 15、中医妇科学……………………………………………………………..杨匀保 16、中医骨伤科学…………………………………………………………..韦以宗 17、中医喉科学……………………………………………………………..干祖望 18、中医临证程序与辩证思维方法………………………………………...白永波李玉山 19、中医内科学(上、下)…………………………………………………张海岑江振济等 20、中医外科学………………………………………………………………赵尚华张洪恩 21、中医眼科学………………………………………………………………张海岑 22、中医药学概论……………………………………………………………白永波 23、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蓝静海高铎 24、历代医籍选介……………………………………………………………陈天祥 25、中国医学发展史概论……………………………………………………万里 26、中国哲学思想史概要……………………………………………………刘长林 27、实用中医文献学…………………………………………………………史常永 28、中医学科学原理…………………………………………………………傅景华徐岩春 29、现代科技…………………………………………………………………蔡孝良秦士德 30、中医科研课题设计探讨…………………………………………………刘平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口诀教学文稿

妇科口诀(自己整理版) 妇科月经先期证治歌诀: 先期连续早七天,--月经先期:1.提前7天以上。2.连续两个周期 气虚血热两因连。--先期的病因:1.气虚。2.血热 脾虚归脾补中益,--脾气虚证,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 肾虚归肾固阴煎。--肾气虚证,用固阴煎或归肾丸 阳盛血热用清经,--阳盛血热证,用清经散 阴虚两地凉血痊。--阴虚血热证,用两地汤(生地,地骨皮) 肝郁血热不难治,--肝郁血热证,用丹栀逍遥散 方用丹栀逍遥丹 妇科月经后期证治歌诀: 后期推后多七日,--月经后期:1.周期推后7天以上,2.连续两个周期。 不通不荣两因迟。--病机:1.不通(寒凝,痰湿,气滞),2.不荣(血虚,肾虚)。 当归地黄应肾虚,--肾虚证:当归地黄饮 血虚补元煎来治。--血虚证:大补元煎 实寒良方虚金匮,--实寒:良方温经汤。虚寒:金匮温经汤 乌药专治是气滞。--气滞证:乌药汤 辨证清楚用方明。 芎归二陈去痰湿。--痰湿证:芎归二陈汤。 妇科月经先后不定期证治歌诀: 先后不定期, 责之脾肾肝。--先后不定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肝郁逍遥散,--肝郁证,用逍遥散 肾虚固阴煎。--肾虚证,用固阴煎 肝肾定经汤,--肝郁肾虚证,用定经汤 脾虚归脾丸。--脾虚证,用归脾丸。 妇科月经过多证治歌诀: 月经过多辨分明,--经量大于100ml 脾虚举元或安冲。--脾虚证,用举元煎或安冲汤

血热通用保阴煎,--血热证,用保阴煎 失笑一下血瘀通。--血瘀证,用失笑散 妇科证月经过少治歌诀: 过少不通与不荣,--过少之因分虚(肾虚,血虚),实(血瘀,痰湿) 血虚滋血或小营。--血虚证用滋血汤,或小营煎 归肾归地补肾虚,--肾虚证用归肾丸,或当归地黄汤 血瘀通瘀或桃红。--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痰湿苍附导痰妙,--痰湿证用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二陈芎归亦有功。 妇科经期延长证治歌诀: 经期延长仔细辨, 气虚便下举元煎。--气虚证,用举元煎 虚热两地合二至,--虚热证,用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 血瘀亦致经期延。 桃红四物合失笑,--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 或用桂枝茯苓丸。 妇科经期出血证治歌诀: 经间出血病复杂, 阴虚两地二至法。--肾阴虚证,用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脾虚通用是归脾,--脾虚证,用归脾汤 湿热清肝止淋下。--湿热证,用清肝止淋汤 血瘀逐瘀止血用,--血瘀证,用逐瘀止血汤 辨证论治效堪夸。 妇科崩漏证治歌诀: 崩漏辨证须分明, 脾虚固本或固冲。--脾虚证,用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肾虚又分阴阳气, 阳虚右归气苁蓉。--肾阳虚证,用右归丸。肾气虚证,用加减苁蓉菟丝子丸阴虚左归合二至,--肾阴虚证,用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中医妇科学笔记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可与西医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互参) 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 病名首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病因: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 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其中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宋代《妇人大全良方》首次提出“儿枕腹痛”。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产后小便不通:新产后,产妇发生排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同,小腹胀急疼痛者。又称产后癃闭 鉴别诊断 产后小便淋痛:两者均有产后排尿困难。产后小便淋痛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产后小便不通为点滴而下,或 闭塞不通,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产后小便淋痛: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2007年8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敏如。 研究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病理研究:

中医妇科学对妇科疾病的病理机转研究可以概括三个大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机的不同点,就在于妇科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的。在生理上胞宫是通过冲任(督带)和整个经脉联系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等只有损伤了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历代医家多是以此立论的。《诸病源候论》论妇人病,凡月水不调候五论、带下候九论、漏下候七论、崩中候五论,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校注妇人良方》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李时珍更明确地说:“医不知此,罔控病机。”说明必须突出“冲任损伤”在妇科病机中的核心地位。

(完整版)盆腔炎诊疗方案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2013年) 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 ⑤大便湄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

最新 中医妇科学教案

总论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小结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布置作业 1.请熟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请简述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复习提问 1.请说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十大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 夏、商、周时代 (2)春秋战国时代 (3)秦汉时代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5)唐代 (6)宋代 (7)金元时代 (8)明代 (9)清代与民国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夏、商、周时代——中医妇科学的萌芽。 (2)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妇科学的产生:《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妊娠诊断等。 (3)秦汉时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妇科疾病作了专题研究,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吹等 症,并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妇产科的著作成就: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对胎儿逐月发育的叙述较为详尽。 (5)唐代——建立了较完备的医事制度等,产科及妇科专著涌现,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妇人卷置于全书之首,昝殷的《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 专著。 (6)宋代——妇科成为独立的专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妇科方面有调经、众疾、求嗣三门。 (7)金元时代——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丹溪心法》中载有妊娠切脉法和验死胎法,对妊娠病的治疗认为胎前应“清热养血”提

中医妇科学复习试题套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考试用

中医妇科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癸: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2.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3.脏躁:脏躁是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苦笑无常,呵欠频做,不能自控者称为脏躁。 4.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 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月经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睡忍痛、慢临盆。 3.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_调补肝肾_来体现调理冲任的。 4.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崩漏。 5.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_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6. 月经过多是指_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持续超过7天,总量亦增多者。 7. 崩漏的病机是_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 8.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_原发性闭经。 9.月经不调主要是指_周期、经量_的改变。 10.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_通调气血。 1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治病与安胎_并举。 12.缺乳的病机为_化源不足、乳汁运行受阻_。 三.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1.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 答:诊断产后病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三审。先审下腹痛与不痛,以验恶露有无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及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盛衰。 2. 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 答: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塞流、澄源,复旧。塞流,即是止血,是止崩的首要方法,以防发生虚脱。但止血方法,还须视其寒、热、虚、实,分别施治,不可专用固涩。澄源,就是求因,即正本清源的意思,一般用于止血后或出血较缓时,以巩固疗效,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塞流、澄源两法常同时应用。复旧,即调理善后。用于血止之后,以巩固疗效,重建月经周期。对于青春期的患者,宜补肾气益冲任为主;对于育龄期的患者,重在疏肝和脾以调理冲任;对更年期的患者,则主要补脾滋肾以调固冲任。总之,对于崩漏三法灵活运用,崩时塞流为主,兼以澄源;漏时澄源为主,佐以塞流;血止后复旧为主,不忘澄源。

中医妇科学_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1 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 1.定义 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诊断 2.1诊断依据: 2.1.1病史 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1.2 症状 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 体征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2.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 血沉增快; 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 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 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 血清CA125可增高; C反应蛋白可增高;

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 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 2.2.1.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2.2. 3.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借助于腹腔镜检查或病理活体组织检查。 2.2.4.旧性宫外孕多有闭经史及阴道流血,偏于患侧下腹痛,妇科检查子宫旁有粘连的包块,触痛,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2.2.5.结核性盆腔炎也是慢性疾病,多有其他脏器的结核史,腹痛常为持续性,偶有闭经史,常有子宫膜结核,腹胀,偶有腹部包块,X线检查下腹部可见钙化灶,包块位置较慢性盆腔炎高,腹腔镜检查活检可明确诊断。 3.理法方药 3.1病因病机 肝郁气滞、寒湿凝滞、湿热瘀结、肝郁脾虚为冲任阻滞、胞脉失畅的常见原因。肝气伤,气行不畅,血行瘀阻结于胞宫,可见肝郁气滞之象;寒湿之邪侵袭冲任、胞宫,与气血相结,血行不畅,则寒湿凝滞;湿热之余邪与气血搏结于冲任胞宫。经行、劳累耗伤气血,正气虚衰,可见湿热瘀结之象;脾虚之人,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木旺乘土。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留滞与冲任、胞宫发为本病。 3.2理法方药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言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

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 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 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 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 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 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

中医妇科学重点章节方歌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型 1.1.1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心脾两虚者,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1.1.2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1.2血热型 1.2.1阴虚血热证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 先期经少两地汤,玄麦地骨生地襄更配阿胶与白芍,阴虚血热此方良1.2.2阳盛血热证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 清经散中用白芍,丹皮地骨与青蒿茯苓熟地加黄柏,滋水清火经自调1.2.3肝郁血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加丹栀去姜薄 2.月经后期 2.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2.2血虚型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人参养荣汤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2.3血寒型 2.3.1虚寒证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 大小二营景岳煎,熟地枸杞归草餐大营杜仲牛膝桂,小营山药白芍添2.3.2实寒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2.4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乌药汤 乌药汤治经后延,气郁腹胀脉象弦量少淤块色红暗,归草木香香附圆2.5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 二陈汤去乌梅加芎归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 3.2脾虚型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归脾汤(方见月经先期) 3.3肝郁型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着 4月经过多 4.1气虚型 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安冲汤酌加升麻。 安冲汤治月经多,龙牡海螵固血脱术芪地芍气营补,茜草续断水煎喝4.2血热型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酌加炒地榆槐花。

中医妇科学表格版.docx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阳盛实热清热凉血调经 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阴虚血热滋阴清热调经 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二、月经后期 血虚补血益气调经 血寒虚寒扶阳祛寒调经 实寒温经散寒调经 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肾虚补肾调经 肝郁疏肝解郁调经 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 四、月经过多 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血瘀活血化瘀、止血 五、月经过少 肾虚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痰湿化痰燥湿,理气调经 血瘀活血化瘀养血 六、经期延长 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血热养阴清热止血 血瘀活血祛瘀、止血调经 七、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湿热清热利湿、固冲止血 血瘀化瘀止血 脾气虚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八、闭经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肝肾虚损补益肝肾、养血通经 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 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通经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清经散 丹栀逍遥散 两地汤 补中益气汤 / 归脾汤 大补元煎 温经汤《金贵要略》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艾附暖宫汤 乌药汤 芎归二陈汤 固阴煎 逍遥散 定经汤 举元煎 /安冲汤 保阴煎 失笑散加味 归肾丸 /当归地黄饮 滋血汤 /小营煎 芎归二陈汤 /苍附导痰丸 桃红四物汤 /通瘀煎 举元煎 两地汤合二至丸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固经丸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桂枝茯苓丸 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一阴煎 清肝止淋汤 逐瘀止血汤 归脾汤 加减苁蓉菟丝子 归肾丸 人参养荣汤 加减一阴煎 血府逐瘀汤 四君子汤和苍附导痰丸 温经汤《妇人》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一本通:女性生殖系统所患的疾病才叫妇科疾病。妇科疾病的种类可分很多种,常见的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疾病、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等。女性从青年期开始,就应该懂得月经、生育、妊娠、分娩、绝经等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并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某些妇产科疾病的发生。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

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完整版)中医妇科学习题

X型题 13、关于子宫的位置,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带脉以下 B、小腹正中,盆腔中央 C、前邻膀胱 D、后为直肠 E、下接阴道 14、子宫的功能是() A、主行月经 B、分泌带液 C、种子育胎 D、发动分娩 E、排出恶露 8、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目前有几种说法() A、天人相应说 B、肾阴阳转化说 C、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说 D、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 E、妇人以血为基本说 10、影响分娩的因素是() A、产力 B、产道

C、胎儿 D、精神因素 E、忍痛 25、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E、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 26、血瘀之因,妇产科中常见有() A、寒凝 B、气滞 C、热灼 D、气虚 E、外伤 27、有头坐浴,下述哪些是正确的() A、中药汤液约为1000-2000ml B、主要适用于阴疮、阴痒等病症 C、以清热解毒药常用 D、坐浴后需立即用清水冲洗 E、阴道流血或月经期禁用

5、妊娠期摄生保健包括() A、生活要有规律 B、饮食宜清淡平和而富于营养 C、注意胎教 D、妊娠3个月以内和7个月以后,必须避免房事 E、定期检查 6、哺乳期的卫生保健有哪些() A、每次哺乳前要用温开水清洗乳房、乳头 B、产后半小时后即可哺乳 C、乳母要保持情志舒畅 D、乳母用药要慎重 E、哺乳期月经未复潮者,可以不避孕 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 A、补肾 B、扶脾 C、治本调经 D、疏肝 E、调理冲任气血 16、月经过少常见病因病机有() A、肾虚 B、血虚 C、气虚

(完整版)中医妇科学试题含标准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卷一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天癸: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2.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3.脏躁:脏躁是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苦笑无常,呵欠频做,不能自控者称为脏躁。4.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__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__、___。3.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__来体现调理冲任的。4.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_。 5.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__、__、___6. 月经过多是指__、__。7. 崩漏的病机是__、__8.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__。9.月经不调主要是指___、___的改变。10.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___。1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与__并举。12.缺乳的病机为___、___。三.简答(每题5分,共10分)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四.病例分析(共15分)仲某,女,20岁,学生。行经腹痛5年。患者4岁月经初潮,周期正常,但每于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平素性情抑郁,经前1周即出现胸胁乳房胀痛。刻诊正值行经第一天,量不多,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伴急躁易怒乳房胀痛,舌紫暗,脉弦。(要求:写出:诊断、证型、辨证分析、病位、病机、治法、方药)五.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1.妇科第一首方剂是:A 启宫丸 B 寿胎丸 C 四乌贼骨——芦茹丸 D 固冲汤 E 大补元煎 2.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是:A《黄帝内经》 B《千金要方》C《胎产书》 D 《傅青主女科》 E《经效产宝》我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将妇产科独立分科的:A唐 代B宋代 C明代 D 元代 E清代4.“一源三歧”,同起于胞宫的奇脉是: A冲任带 B 督冲任 C督冲带 D任督带 E 任冲带5.妊娠期间,机体表现为——的生理特点A肾阴不足,心火上炎 B 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C 阴衰阳盛,阴阳失调D血感不足,气易偏 盛 E 以上都不是6.月经产生的机理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A肾气盛 B天癸至 C任脉通 D 冲脉盛 E 血溢胞宫7. 新产后机体的生理特点是:A阴血不足,气易偏盛 B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C 肝失调达,气机逆乱D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E肾阴不足,心火上炎8.正常恶露干净的时间为;A产后2周 内 B 产后3周 C 产后6周内 D产后1周内 E 产后1月内9.下列哪项不是血瘀所致的月经病:A月经过少 B月经先 期 C痛经 D崩漏E经间期出血10.经行先期,量少,色红,质稠,伴口

中医妇科学题库

妇科题库 A1型题 1.下列哪一个不是胞宫的古称 A.子宫 B.子脏 C.子处 D.血处 E.血脏 答案:1.D2.孕初按月有少量月经而无损于胎儿的称 A.垢胎 B.避年 C.漏胎 D.季经 E.居经 答案:2.A 3.胞宫属于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都不是 E.三者都是 答案:3.C 4.胞络属()络于胞中,胞脉者系于() A.脾、肝 B.心、肾 C.脾、肾 D.心、肝 E.督、带 答案:4.B 5.《达生编》提出临产六字真言是 A.忍、休息、慢临盆 B.睡、忍痛、慢临盆 C.休息、忍痛、临盆 D.睡觉、勿慌、临盆 E.睡觉、忍耐、临盆 答案:5.B 6.关于“天癸”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天癸是一种阴精 B.肾气盛才能天癸至 C.先有天癸后有月经 D.天癸男女都有 E.天癸就是月经 答案:6.E 7.性成熟期一般自 A.14岁左右开始 B.16岁左右开始 C.18岁左右开始 D.19岁左右开始 E.21岁左右开始 答案:7.C 8.妇女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经带孕产乳 B.经带胎产 C.经带产乳 D.经孕产乳 E.经孕胎产 答案:8.A9.为中医妇科学奠 定了生理病理和治疗理论基 础的医学著作是 A.《胎产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妇人良方大全》 答案:9.C 10.成年女子的卵巢大小 A.4cm×3cm×3cm B.4cm×2cm×1cm C.4cm×3cm×1cm D.4cm×3cm×2cm E.4cm×2cm×1cm 答案:10.C 11.预产期的日期计算应从 A.末次性生活算起 B.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 C.末次月经前15天算起 D.末次月经第14天算起 E.受孕前月排卵期算起 答案:11.B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次经血总量为50~80ml B.月经周期28~30天 C.经期为3~7天 D.初潮约14岁 E.经血无臭味,夹少量血块 答案:12.E 13.身体无病而月经2个月1 次者称 A.季经 B.并月 C.漏胎 D.垢胎 E.避年 答案:13.B 14.成年子宫体与宫颈的比 例是 A.3∶1 B.1∶2 C.1∶1 D.3∶2 E.2∶1 答案:14.E15.关于妊娠下列 错误的是 A.月经停止来潮 B.脉象滑疾流利 C.常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D.孕4,5个月后,可挤出少 量乳汁 E.孕4个月后在耻骨上方可 扪及宫底 答案:15.E 16.生活所伤导致妇科病不 包括 A.跌扑损伤 B.劳逸失常 C.内伤七情 D.房劳多产 E.饮食不节 答案:16.C17.妇科疾病的主 要病机错误的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病变 E.外感六淫 答案:17.E 18.关于新产后和哺乳期的 生理特点错误的是 A.顺产后30分钟可开始哺 乳 B.生理性闭经 C.下腹轻微阵痛 D.有血性恶露排出,1个月 左右干净 E.可见恶寒怕风、微热自汗 等 答案:18.D 19.自然流产后阴道排出的 血液称 A.崩漏 B.经漏 C.恶露 D.赤带 E.胎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