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措施

浅析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措施
浅析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措施

浅析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措施

1)阶层之间的不公平

近年来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对教育公平产生了新的威胁。

出身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中长大,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很大差别。

城市中数千万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也在承受着教育上的不平等待遇。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要交借读费,一部分学生在为流动人口子女开办的简易学校就读,其教学条件无法保证,借读与公立学校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对待。弱势群体子女在升学和进好学校的过程中往往缺乏选择性,因而在城市中不同阶层对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距超成都不公平感正在增加。

2)类别形式的不公平

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有重点地办好一些学校是我国教育的一贯政策,对于集中有限资源确保优秀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历史性作用。但重点学校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基础教育重点学校得到的专项经费常常是生均经费总和的一到数倍。这又提高了重点学校收费和吸引优秀教师的能力,强化了自身“造血”功能。长年累月,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促进教育公平的政治措施

1)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促进教于均衡发展

1.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国家坚持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2006年,率先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免收学杂费的政策,2007年进一步扩展到全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惠及1.5亿农村学生。农民的教育负担得到切实减轻,平均每年每个小学生家庭减负140元、初中生家庭减负180元。刺猬,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已纳入规划,正在逐步推进。

2.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5年,国务院决定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这项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机制创新,2006年从西部农村地区开始,目前已经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奖励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必将对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积极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法律上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2005年以来,教育部制定政策措施,并先后组织了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在全国统一部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加大了对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努力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有些地方逐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生均衡拨付,促进了办学条件的均衡;

有的建立起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和教师轮换制度等,初步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很多地区通过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了学校间的差距,群众关心的中小学择校问题正在逐步妥善解决之中。

2)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保障每一个孩子上得起学

规范教育收费,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教育乱收费现象一度成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共同努力,通过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自拟,使教育乱收费想象得到遏制。在义务教育阶段,睡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免除学杂费和学生公共经费保障水平的提高,农村学校乱收费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对城市学校实行规范的“一费制”收费办法,实行就近入学和取消实验班、重点班,加强了收费监管力度。

三:小结

近年来,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两免一补”政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出台等,但这些都还远远没有解决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国家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城市取向等原因导致的教育不公问题,教育的城乡差异、地方差异、阶层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解决。

政府要一如既往地确立我国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饺子选择与最终目标,把教育均衡发展和大众教育取向作为思想教育公平的优先选择,构建全纳教育,使全民都能公平的享受教育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1】翁文艳:西方教育公平理论评述,教育科学,2000年第2期

【2】朱静:对教育公平的几点认识,上海教育科研,1999

【3】金一鸣: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版

促进教育公平政策.doc

促进教育公平政策 从努力学习到顺利入学,这是一个孩子的期望; 从随处选择学校到就近上学,这是一个家庭的期望; 从“无课教学”到“学会教学”,这是一个国家的期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推行,每个孩子都能“负担得起上学”的理想已经逐渐成为现实,而“上学”的希望也不再遥远。了 资助有困难的学生:让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个孩子 当我四个月前出生时,我的父亲因病去世,我的母亲再婚,我独自生活的祖父母长期生病...出于这些原因,李媛媛,一个住在河北省蔚县的17岁男孩,从小就饱受着学习的艰辛 “没有国家资助,我无法想象我的未来生活。” 自2004年秋季学期以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李媛媛不需要支付学费和杂费,书本费、住宿费也免除。 从那时起,“教育公平”这四个字就在这颗脆弱的心中扎根了防止儿童因贫困而辍学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教育公平的庄严承诺。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能力上学”,中国加快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在义务教育方面,自2001年以来,中央政府已安排资金向农村

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2004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学生的杂费和书本费,并补贴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费...目前,免费义务教育已经覆盖了中国1.6亿城乡义务教育学生。 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为基础的资助体系,辅之以学生实习+勤工俭学、校内奖学金和学费减免。每年有1600万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获得资助,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0% = 2%。 在公立高等教育方面,中国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勤工俭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相结合的资助体系。每年有400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资助的高等院校就读,占20% 。 多年来,为了保障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采取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东西部对口支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殊岗位计划等措施。,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曾几何时,“无课教学”只是一个中华民族无法实现的美丽梦想;如今,中国的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上学 发展国民教育:让教育的阳光普照全中国 ”第一堂课只是教孩子们识字对话!”回顾30多年前的教学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战略要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政府的工作,也是学校的工作。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教育;均衡;发展 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适龄青少年必须享有和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它的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些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我认为,在我国,温饱问题在没有得到基本解决之前,教育发展的低水平、不均衡是—个必经的过程。人们对教育发展的这一现壮是不太关注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凸显,尤其是就业对知识和技术要求的抬升,引起了对教育前所没有的关注,人民对低水平、不均衡教育的不满意度在上升。在这一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顺应了民心,反映了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面向广大公民,惠及千家万户,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体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性保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依法保障公民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调整资源配置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均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县域)内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均衡是绝对的,永久的。我认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如果这一现象得不到及时解决,它将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当人们期待已久的21世纪20年代到来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一个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 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三条:一是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导致的教育有效供给不足而造成的不均衡。从新中国建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起步,着重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无法提供涉及几亿人口、惠及千家万户的义务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尽其所能提供的有效供给,只能满足一部分教育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一个必然现象。二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

全面开展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全面开展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确保广大受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部分地区仍旧存在教育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实施了阳光招生活动,不断促进教育朝着公平化、公正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我国教育公平公正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究实施阳光招生,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措施。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推出了阳光招生理念,通过阳光招生的全面开展,使教育逐渐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发展,使得教育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而由于西部地区深处我国的内陆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不方便,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致使教育发展水平不理想,导致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不公平以及不公正的现象。[1] 2.城乡发展不理想 由于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在这一过程当中,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逐渐加大,城市经济文化水平远高于乡镇,虽然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的教育仍旧落后于城市教育,甚至有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3.阶层教育不公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导致教育的阶层性弊端逐渐显露,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在对教育的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在进城务工子女教学情况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使得阶层教育出现了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入学费用超过家庭承担能力,这就导致部分经济收入较低阶层的孩子接受教育很难持续下去,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二、实施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1.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学校队伍素质

公民义务教育阶段公平性研究共4页

公民义务教育阶段公平性研究 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点。由于义务教育的这些特点,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其公平性更为公民重视。当前,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存在于学校之间和地区之间,其原因和表现形式有以下方面。 一、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一)农村教育资源分散 当前,农村适龄学生数量较以前有明显减少。自计划生育实行以来,我国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但是不同于城市,农村人口较为分散,原来的村小本来规模就小,伴随近年来适龄儿童的减少,很多农村小学被撤并,虽然生源得到一定程度集中,但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多村小的学生数量偏低,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有些村小只有数名学生,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仍需要保持一定的老师数量和教师数量,加上冬天的采暖费用,给本来就面临师资和硬件窘境的农村教育带来更大压力。 (二)办学条件的不均衡 办学条件的不均衡主要原因是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和财政的分配不 平衡。比如城区小学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和音乐教室,还有丰富的体育设施和宽敞的操场、塑胶跑道。而农村小学则落后很多。我们去农村时就会发现,很多村小大部分是老旧的砖瓦房,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和音乐室配置较弱,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校园文体设施也很简陋,不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师资力量的不均衡 乡镇学校教师与城区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教师本来素质较城市就差,由于更新缓慢,导致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而且农村教师学历较城镇也普遍偏低。相比于市区小学,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教师学历很多都是硕士、博士。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农村学校环境艰苦,授课工作更重,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加上交通不便,农村小学往往吸引不了优秀老师,导致农村优秀教师资源流失非常严重。当然,这种现象在城区学校中也会存在,及学校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好的资源倾向于集中。 (四)学校生源的不均衡 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学校生源的不均衡。在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这种不均衡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同的学校在生源方面存在竞争的关系,而这种竞争关系会产生学校间的“马太效应”,有条件的家长努力把学生送至“优秀”学校,“优秀”学校得以面向全市选拔优秀生源,扩大办学规模,并进一步提升办学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资源。容易造成教师的分化和学生的分化,不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 二、政府如何推动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义务教育是作为政府所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和公平性的特征,其公平性关系社会稳定。在推动其公平发展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及其疏导措施-教育文档

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及其疏导措施 一、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1.厌学问题。厌学症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中学生患病率最高。其内在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消极的情绪体验,自我认识有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作用。探讨中学生厌学症的形成原因,消除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是现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上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角色地位的误认,使他们认为自己被“筛”下来了。因此为求心理平衡,他们有意识、无意识地厌恶或逃避学习。[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应该把这种现象适宜的守在自己的日记本里,或是流传在知己的口中。当心理有了无形的寄托后再努力的完美自己,使自己会更自信,更光彩耀人,当然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最健康的心理。 3.自卑心理。大多数学生在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比较时,常

常觉得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笨”,智力水平低,基础差,因此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 4.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早恋虽会给一些人留下美丽的回忆,可也会逝去不少美好的青春时光,到最后得不偿失,痛苦不堪,也不是不会发生。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诊疗对策 1.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正确处理问题。教师还要经常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增强情绪调控与自律、自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厌恶学习和逃避学习的心理。首先要唤醒学生自我向上意识;其次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要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还要为学生创设表现、发挥特长的舞台。 2.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度控制纯粹的私人欲望和非理性冲动,有集体观念;能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冲突,

为保障教育公平 国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

关于保障教育公平,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献计献策,国家也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教育公平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制度配合的系统大工程,涉及到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力量的配备、教育机会的均等甚至包括国家的教育理念等。无疑,保障考试公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高考公平更是重中之重。如何保障考试公平? 首先,考试应用法律规制。 为了依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考试更加规范,更加公平,就需要一项公平、公正、透明和相对稳定的制度来规制这个领域,规范各种社会关系。法律制度是理想的选择,考试必须走法治化道路。必须用明确的、稳定的法律制度,确定考试各方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使考试真正能起到选优去劣的作用。 其次,考试立法应具有宪法依据和政策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6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我国《立法》的规定,允许地方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矛盾和抵触的条件下,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调整地方性考试问题。进一步形成有关考试的法律法规体系,全面保障考试依法进行。 要想教育办得更好,教育公平最重要。虽然我国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保证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依法保障教育的规范发展。考试立法只是教育立法中的一部分,我们期待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早日完善,使教育在法律的保障和规范下,实现新的腾飞。(陈瑞英赵月霞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 1.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 2.六高校招收免费师范生

浅谈我国义务教育公平

浅谈我国义务教育公平 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义务教育是教育中的基础阶段,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制度和法律都应给予保障。在我国现阶段,确保义务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所谓义务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一个适龄儿童都享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均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同质的义务教育过程,以及在弱势情况下得到相应的教育补偿从而完成义务教育。另外,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土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重视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所谓义务教育公平,从字面意义上解释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根据正义原则和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可以解释为:要充分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所有适龄儿童,提供给所有适龄儿童真正的符合义务教育标准的同等的教育条件,此外,还更多的关注特殊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儿童),向他们提供一定的补偿,使他们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避免因家境窘迫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未来发展的机会。 温家宝总理在科教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指出:“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从温总理的讲话中可见国家对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就我国而言,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均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得我国义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义务教育的不公平。根据教育部财政司的数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始终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多元,农村普通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始终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00多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农村:与城市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只可能比这个数值更大,说明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差异是很突出的。而在师资力量和数量上,城市也要远远优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义务教育水平差距也是很大的,东部无论是教育资金,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比西部要先进。而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西部建设,西部的义务教育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义务教育的不公平呢?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义务教育不公平。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但最根本的是经济,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经济对教育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

促进教育公平主义

促进教育的公平正义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育分广义与狭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而我们今天所要谈及的话题——“促进教育的公平正义”,我且将它归为狭义教育之类。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近年来,教育公平一词日渐成为诸多教育界学者谈论的热点。而所谓的教育公平,通俗来讲,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教育公平,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所提出的教育公平的思想;其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近代的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最后,“人人都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得以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出台。随后,西方教育界又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三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公平观。 较之西方,我们的老祖宗,大教育学家孔丘,也曾在其教学过程中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且被世人传承至今。之后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其中,“大众”这一提法便最能体现出新中国重视教育公平性原则。 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兴旺和发达的重要推动力。而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之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开放重要成果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出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高素质的人才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教育快速发展,首先,办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其次,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实现大大改善了公民接受教育的状况,实现了广大公民由法律上的受教育向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的转变。但在另一方面,教育不均衡问题还很突出。具体表现为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接受优秀教育的机会,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都还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丹东市教育局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贯彻省文件精神并出台了《丹东市关于开展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扶助专项工作方案》、《丹东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始终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丹东地区现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9693 人就读,完全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为丹东市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我市已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纳入了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相对就近、免费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及时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小学由学校统一安排,在社区张贴招生通知,各校组织学生报名入学;小学升入初中就读,由教育局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居住地址,相对就近分配到初中就读。 二、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 丹东市教育局下发了《丹东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分班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阳关分班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坚持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

班,在教育收费方面,免学费免书费,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 动等方面学校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指定学校参加中考,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确保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和城市学生同等权利。 三、简化入学程序 为了方便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办理转入学手续,只需提供户口、居住证、务工证明,教育局根据其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就读学校,学校无条件予以接收。 四、加强学籍管理 建立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为加强对流动儿童就学情况监管,各校还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备案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信息及就学、转学、辍学等情况。 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也是义务教育公平的体现,丹东市教育局将一如既往积极主动承担责任。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确保他们有学上,上的好。

青春期早恋问题及引导措施

青春期早恋问题及引导措施 一、现状及成因 1、现状:日趋低龄化,行为举止“越轨”频繁,且无所顾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危害巨大。 2、成因: (1)根本原因是青春期生理的提前迅速发育与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2)好奇心强、受外界影响比较大。这也是由人的学习功能决定的。 (3)个体意识增强,高估个人心理条件,刻意“模仿”、“超越”成年人。 (4)现代网络技术增加了各种信息交流的不确定性,难以掌控。 二、教育原则 1、正视问题发生的必然性及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冷静的处理解决。 2、充分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消除“罪恶感”。 3、要充分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4、师生关系定位中,始终要体现“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与指导。 三、引导措施 1、在入学早期就开展“性别”教育,强调性别的区别及健康交往的行为标准。结合网络上曝光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在班会上开展讨论,确立是非标准。 2、引导学生积极健康交流。既要鲜明的体现性别的区别,又要使不同性别的学生积极健康交往,让青少年在积极健康的交往中体会到正确交往的愉快。同时给那些阳光积极的青少年更多的展现机会,强化正确交往的愉快。 3、想尽一切办法营造积极舆论导向。坚持定期开展性别与交往方面的教育,与理想教育、责任教育相结合,形成系统。 4、家校联合,明确分工。老师负责此问题所涉及的思想及科学理论方面的教育,家长负责生理及心理的细节指导。 5、一般不与有问题倾向的青少年摊牌,一旦摊牌,必须集中一段时间深入交流。结合当事人的一系列具体表现,共同探讨人生问题。此时不必遮遮掩掩,由个人问题入手,归结于人生问题。给他以人生智慧,避免误入歧途,使其成熟的更加健康。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从古至今,教育公平一直都是被关注的焦点,也是东、西方智者圣人先哲常说常新的话题。为什么教育公平如此瞩目?这是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知道何为教育公平?当今,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和原则。也就是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总的来说就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如此看来实现教育公平似乎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可它之所以瞩目是因为它的不公太过于明显。 据200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1.2%的人认为教育公平。如果想解决这个遗症就需要找到病源,不是吗?教育不公平像网一样包罗万象。第一就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和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上都相差甚远。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中也是不均衡的。第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一些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进入城市中小学就读;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远落后于普通儿童;部分地区的教学质量低,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等等。第三是教育投入一直不足。第四教育政策不尽合理,校长推荐制,择校费,大学高学费,保送生,专升本······这些都是公众心目中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调节器”,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造就公平的社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受到公平教育的少年才能担当起重任!所以我们不可以放任不公,随波逐流。我们必须正视教育公平这个问题。这也是它瞩目的原因。 找到了病源,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了! 我们的国情是政教合一,教育这个公共产品一直都是政府负责的,因此我认为加大教育投入至关重要。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各级地方政府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费用逐步增长。同时人大要加强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二、在投入导向上政府应考虑逐步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此事可从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始,除以免学费外,再免学杂费、教科书费,也可先从小学免起,再免初中,从目前迅速增加的国家实力和每年5000亿左右的教育投入来看具有现实可能性。三、以制度创新促进教育公平。目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加快改革的进程。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贷制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的创新等等。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要尽快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育投入法》、《教师法》······教育收费不规范和乱收费现象要花大力气纠正。做好人力资源,企业无忧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希望不是信口雌黄的一说,也希望大家也不是洗耳恭听的一听,比赛应不止于比赛。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相关部门能

促进教育公平标准表述

促进教育公平标准表述 “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这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

小议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小议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齐芳 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如果把义务教育公平划分为义务教育起点公平和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话,那么,前者反映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资源(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教学设施改善、师资力量配备)均衡分配等方面的公平,其标志是义务教育普及的实现;后者反映的是义务教育实质的、深层次的教育公平问题,是义务教育公平的高级阶段,它决定着一个社会实施义务教育公平质量的高低。但是,有关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理论研究,至今只有一些散见的提法,如?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只有做到了上述公平,才能有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则很难做到?。?在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普及义务教育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基本素质各有发展的教育公平理想的实践基础,从教育流程看,主要表现在权利公平、入学机会公平、资源配置公平和管理体制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等五个方面……教育质量公平是结果的公平,是实质的公平。?由于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的专项研究,这对义务教育公平的高质量实施将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义务教育质量公平进行理论探索。 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教育者的具体质量要求,

浅谈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及教育方法

浅谈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及教育方法 摘要: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其年龄范围在10~20岁左右。青春期,是一个美丽、灿烂的季节,同时也是一段容易骚动不安、令人烦恼的岁月,是一个儿童心理模式被打破,成人心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的特殊年龄段。青春期的青少年既有热情的渴望、交往的扩张和个性的开放,又有自己独处、孤芳自赏的闭锁。这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发育,不可避免带来了许多的困惑和烦恼,常是人生的“危险期”。鉴于此,作为家庭、学校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关键词:青春期教育、心理特点、逆反心理、道德教育、心理知识

一青少年步入青春期,心理发育迅猛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体现在: 1、性意识骤然增长。由于生理上出现性发育加速,使得青少年对性知识特别感兴趣,对异性有强烈的交往欲望,性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与日俱增。 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对问题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迅速,逐步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扰,如独立欲望与缺乏独立能力的矛盾,自己心中的"成人感"与成人眼中的"孩子气"之间的矛盾等等。 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常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和短暂的不安定状态,孤独、优伤、激动、喜悦、愤怒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强烈、动摇和不协调的情感世界。 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富有理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对于竞争神、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更是乐不知疲。 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一方面强烈希望结交志趣相同,年龄相仿,能够相互理解、分享生活感受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对自己周围的人尽量保持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对自己所属的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性,宁肯自己受点委屈,也要保持生活圈的平衡与协调。 (二)青春期的心理矛盾体现在 有些专家说,青春期是充满暴风骤雨的时代,青少年发脾气的强度很大,而且充满了青春期的矛盾心理。主要体现在: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端,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怎样促进教育公平教学总结

怎样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受教育的程度对一个人的就业、收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机会的均等是最根本性的均等,它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每个人向前发展的动力,给予每个人向上流动的希望。 但是,国家教育整体投资不足,又多投放于城市,致使城乡教育差距已经成为城乡差距中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之一。教育的深重负担,不仅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未来,也对农民眼下的生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教育公平”这四个字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正反映了教育存在不平衡的现状。这个问题也到了不能再回避的关口! 可以说,教育不但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命运,也关系着眼下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生活的荣辱悲欢。现在从“两会”上传来消息,政府将逐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教育投资向农村倾斜,扩大“两免一补”的范围,创造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农村的孩子不再因贫困输在人生起跑线上,这无疑将是大力推进公平教育的一个转折性的开端。 今年“两会”所有话题都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这个核心,这是人民生活提高、国家兴盛的时代需求,是民心所望的目标。要建立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公平是基础,而教育的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促进义务教育公正、公平

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促进义务教 育公正、公平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是党和国家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笔者结合审计实践,就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谈点粗浅看法。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义务教育经费下拨不及时,地方配套不到位。在经费的保障中,中央和省级划拨的经费都能按时、足额到地方财政,但市、县财政一般与地方配套,加在一起再分解下拨,而拨款指标下达、申报、审批程序复杂,往往将应下拨资金滞留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专户要到年终才能拨付,导致部分资金过于集中在年末拨付。有的地方由于财政紧张,义务教育经费地方配套不能及时拨付到位,但地方政府为了确保达到预算内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的考核,至年终在一般预算支出科目列支转入“预算暂存”,长期滞留无资金到位。 2.教育经费安排的财政预算增减量和弹性不足,存在学校间经

费的苦乐不均。由于财政年度与教育年度不一致,财政预算年度以公历自然年月参照上年末学生数预算和核算经费,而教育年度则以秋季开学时的到校学生数核定,因学生人数是个变数,有的转学、留级、辍学,有的当年招生计划存在增减量,预算编制较固定性,往往生均公用经费的安排存在财政预算资金多或少的情况,这种财政预算增减量和弹性的不足,造成有些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的苦乐不均。同时,在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中,对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基础的学校和不同民族学生,都实行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对学生数较少的村级小学考虑较少,倾斜度不大,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影响这些学校的发展。另外,城镇学校学生数多,生均公用经费补助自然多,可用资金远高于农村,加之城镇学校可以收取借读费,而农村学校则不能,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没有预算资金和统筹资金。 3.教职工人员经费挤占挪用学校公用经费。学校公用经费虽然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有些地方财政紧张,财政拨款不足,本由财政负担的教职工医疗保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该发放的部分教师津贴、福利等支出只能由学校想办法解决,无其他资金来源,学校只好挤占挪用学校义务教育经费。加上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低,奖金、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问题,使大量农村优秀教师不安心农村教学,想方设法挤入城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影响,农村学校为了稳定教职工只好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为此相当部分学校也只好挤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促进教育公平的论文

本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教育还通过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使社会更加民主。促进教育公平对于提升我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 1.各级政府应建立经常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形成虽然有历史上的原因,但也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行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率先开放东南沿海地区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有关。所以,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扶持农村僻远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以实现教育公平。 2.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制度。加快完善政策制度,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

目录 一.政府应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 (5) (一)充足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 (5) (二)政府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的原因及措施 (6) 二.政府应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6) (一)教育效率及其量度 (6) (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7) 1.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应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7) 2.从微观层面上,政府应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鼓励学校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 (7) 三.政府应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8)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 (8) (二)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8) 1.各级政府应建立经常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9) 2.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制度。 (8) 四.结论 (9)

班主任应对学生青春期教育的措施

班主任应对学生青春期教育的措施 进入初中,我们班主任老师常发现班上出现这样的现象:课间休息或体育课时很少看到像以前那样男女凑在一起谈天、做游戏、无拘无束地打闹,取而代之的是男生一堆、女生一团,各自玩刷。 再后来一部分女生在生理上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她们感到困惑、羞涩。有的感到情绪不稳,甚至带来恐惧感。之后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学生长大了。他们进入了青春期,开始闭锁自己的心灵。学生进入青春期是自能规律,但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让他们摆脱困惑、帮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地踏人青春起跑线。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着对学生进行一些特殊的青春期教育,保证他们生理、心理不受伤害,坦然愉悦地步人青春期,体验新的人生。正确对待男女相处。但怎样做呢? 一不要用不恰当的称呼。在青春期异性学生之间有着一种朦胧的羞涩感。甚至心中暗暗的对某个异性同学有好感,有的不能得到异性学生的喜欢,就在同学们面前乱说,“这是我的女人。”“那是我的女人。”“女的”“女人”“那是我的男人。”“老公。”这些称呼用在学生身上极为不好,久而久之,没有的事就变成了捕风捉影的事。所以班主任老师一定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二抵制伤害性的话。踏人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懂得些男女两性之间的情感关系,他们认为男女同学之间过于友好就是“爱”的表现,还说“某某爱某某。”等等。结果搞得男女同学不敢说话、不敢交往而变得郁郁寡欢,心情不宁而无心学习。如果这种风气一旦蔓延开去,

会加大男女同学之间的鸿沟,影响集体力量,不利于开展各种工作。所以应该告诉学生不能开同学的玩笑,要尊重同学,让学生知道男女学生交往是正常的,且利用集体讨论等方法进行正面教育。多搞些集体活动来增进男女同学的交往、合作。使他们淡化男女之间的敏感度,勇敢大方地、无忧无虑地交往,增进友谊。 三排除情感困扰。由于当今世界很开放,学生受其影响很深,一些学生在情感方面过于早熟,对某个出色的异性学生产生朦朦脓脓的好感、仰慕之情。有些学生甚至会做出一些怪异、反常的举动来表达他们的感情,他们也有困惑、烦恼。在这个时候我们班主任就要跟他以朋友的身份倾心交谈。告诉他或她这是正常的现象,且鼓励他们要振作,要表现好、学习好。同学才会对你刮目相看,才能找到自信、也能排除情感困惑。 四开设女生心理咨询服务。很多女生生理变化开始得比较早,她们为之而感到困惑、羞涩,特别是月经来朝,更带来了害怕心理。她们变得情绪不稳。依我看班主任可以为学生上健康课,利用键康课为学生讲相关的生理知识,让他们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把自己的问题、困惑提出来大家讨论。自己的事可以同老师、妈妈谈心,了解青春期的卫生常识,加深对自己身体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建立自信,享受花季的灿烂。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切准学生的内心世界,体谅学生的需要,用知识武装、榜样鞭策、理想鼓舞、自我教育、自我暗示等方法帮助学生做到情感稳定,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做情感的主人,使男女同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