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板图的必修一复习课设计初探_王晓利

地理复习课主要分为三大板块:知识的梳理、试卷的讲评及专题复习。地理复习课特别是对知识的梳理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进入到自己的地理概念地图中,修正补充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点网络。对于现在很多年轻教师来说,最常见的知识梳理方式就是将各章知识点写在幻灯片上,旨在使学生清晰地看出章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做的效果是节约了教师使用传统板书的时间,知识点的展示直观易记。可在笔者走访少数学生和教师之后,发现学生的复习效果不佳,学生甲甚至说“闪过的PPT幻灯片如过眼云烟”,个别老教师说复习课从来不用PPT,经常板书,这样的效果恐怕是教师们始料未及的。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直观形象,而简练的笔法所浓缩的地理板图在地理教学中充当着重要媒介,是地理教学中的图像艺术。地理板图(地理略图)是指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凭借记忆和熟练的技巧,将复杂的地图及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十分简练的笔法,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又叫缩图、速写图和示意图[1]。孙景娜等在《论新形势下的板图教学》中指出“板图可形象表达地理知识,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精练和突出重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它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李建成在探讨新课程下地理版图教学时指出传统版图教学的缺陷,如“复习课时,画一张图只能复习一个知识点,未能全面多方面的复习;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3]等。如此看来地理板图在地理复习课中既有其优势,又有其不可忽视的劣势,本文旨在从地理板图出发,取其优,避其劣,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建构出以地

理板图为核心的知识梳理课堂,提高地理复习课的有效性。

在地理复习过程中, 教师以所绘制的地理板图为核心,努力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抛出的问题诱导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

步将所记忆的知识从潜意识层次中挖掘出来,建立逻辑

知识网络,完成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并与自身已有的

知识体系相联系,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知识结构,以利

于今后在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主动迁移,举一反三,形成

独具特色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学以致用。高中地理必修

一涉及自然地理中的大气、水等要素,比人文地理更

能够通过示意图等各种地理板图的形式来归纳复习,以

自然地理中的两个章节为例,构建出的地理复习课堂如

下:

案例1:宇宙中的地球章节复习课

一、版图

图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100875) 王晓利

图2

二、复习知识点体系

图3

三、课堂呈现

1. 地球在宇宙中: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如图1,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公转图,绘制出了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那么地球在宇宙中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如此引导复习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知识点,在讲述时概括出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的普通性,然后引导复习地球的特殊性,即复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从内外两个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关系图。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

教师从两个角度出发复习讲解: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的特点以及其关系

师生共同在公转图中绘出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教师带领同学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其他特点,包括周期、速度等。由两者的关系出发,引出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教师在板图中需要示范并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二分二至的方法,包括从直射点的位置以及特殊的天文现象判断等。

4. 昼夜交替及其变化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通过这样讲述结合板图绘出晨昏线L,分昼夜半球,随着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通过抛出“判断H地的昼夜长短情况”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同地不同时,同时不同地的动态变化规律。

5. 地方时与区时

复习回顾地方时的概念与特点。通过抛出“计算T1~T4的地方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地方时的相关特点,如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等,计算出T1~T4的地方时分别为24时(零时)、6时、12时、18时。

6.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通过师生判断水平运动的物体沿A到B到C的偏转方向,复习回顾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即“南左北右赤无偏”。判断的时候,与学生一起伸出双手,共同实践左右手法则,强调一些易出错的细节,比

如需要掌心朝外;四指指向与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一致等。

7.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通过比较O、P、M、N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得出正午太阳高度O>P>M>N。师生共同回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比较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以及最值规律。

8. 四季和五带

师生共同回顾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四季和五带。

案例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一、板图

图4

地理

环境

的整

体性

和地

域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各要素相互影响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整体变化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海陆分布

洋流影响

地形影响

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分布特点

非地带性现象

图6

二、复习知识点体系

流水作用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风力作用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风蚀洼地、风蚀沟谷

风蚀蘑菇等

地质

作用与

地貌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沉积岩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成因—板块运动

结果—形成地质构造

分类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岩浆岩、火山

变质岩

地震:内力作用的剧烈表现

大型工程

要避开

裂谷、陡崖

断层

层面:沟谷、河流

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堑:谷地、低地

如:泰山、庐山、华山

地垒:块状山地

储水构造

向斜:谷

储油构造

山 谷

背斜:

褶皱

实际应用

受外力后

初期

图5

/沙

三、课程呈现

这幅板图的信息量很大,教师需讲清楚各部分图的地理含义。

1. 地质构造:断层和褶皱

判断乙丙丁的地质构造类型,乙为断层、丙为褶皱中的向斜、丁为褶皱中的背斜。复习回顾地质构造中的两大基本类型,褶皱和断层,分析判断依据以及相关的地形特点及其代表。具体展开讲述涉及断层中的地垒和地堑、褶皱发展过程中的倒置地形,由倒置地形引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2.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结合戊河流,分析河流流域中的1、2、3三个地方哪些地方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判断结果1位于河源,地势险峻,不利于发展城市,2位于河流汇合处,3位于河流入海口有可能发展为城市。总结回顾城市发展的条件,包括地形上特大城市大多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气候上大城市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带和气候条件较优越的沿海地区、水上城市多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汇合处等和矿产的影响。

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分析位于20°N的甲山随海拔升高其植被类型的变

化以及自20°N向北和向西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师生共同将植被类型填入到相应的板图位置上。这三个小问题其本质是带领学生复习地理环境的地带性规律,包括三个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结合板图,具体讲解这三个地带性。随之引导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特点都是将章节内相关的知识点综合到一幅板图中,通过有效的逻辑关系最大效率地提高了师生的复习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注意时间中充分回顾了课堂复习目标制定的知识范围。笔者前后构建了不同的复习课堂,课后回访中了解到学生对比之前的以PPT为核心的复习课堂,认为地理版图课堂对其更有吸引力,知识点巩固的更为牢靠。

参考文献:

[1] 宋济平. 简易中学地理教学板图板画基本功[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0(2).

[2] 孙景娜, 苏林茹. 谈新形势下的板图教学[J]. 教育探索, 1998(6): 40.

[3] 李建成. 新课程下地理版图教学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8): 71.

自然

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

地形的影响

气候的影响

矿产的影响

水的影响

图7

有上升气流存在,我想拉萨也不例外。命题人把选项设成“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估计是希望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分析结果。

总而言之,涉及大气环境的知识的高考题情境设问,出现学生运用其知识背景不能合理的推断,或与现

实有所偏离时,都只是命题过程中的瑕疵,不是高考题的主流,教师应该将其作试题命题技术上讨论分析的案例,不可以作教学案例,否则不仅导致学生的思维混乱,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失去正确的方向,造成教学的负效益。

(上接第44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