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家长要好好看看)

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家长要好好看看)
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家长要好好看看)

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表情二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表情三撒谎

“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哎呀,太棒了!”“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

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

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表情四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等。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啵 蛐』锇槎啵 痛蚧鳌⒊芭 ⑹柙叮 踔猎购蕖?br />

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对于好嫉妒的孩子,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1、对孩子严格要求。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表情五哭

“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

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妈妈的高招: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表情六重复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儿童心理分析: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

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表情七、撒娇

我女儿特别爱撒娇,家中的老人说:孩子哪有不撒娇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时地告诫我:撒娇过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纠正。我该听谁的?

儿童心理分析: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

另外,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听之任之、百般迁就、百依百顺了,否则会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表情八、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

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表情九、摸生殖器

2岁多时,豪豪开始时不时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从小带大他的爷爷奶奶认为,男孩子嘛,都是这样,长大自然就好了。有时爷爷甚至还以此当众逗乐。3岁多上幼儿园后,老师渐渐地发现了他的问题,这才引起父母的重视,但似乎已经来不及了,耐心说服、批评教育、甚至巴掌“伺侯”,软的硬的都用过了,豪豪却只不过将原来的公开行为转为地下。白天躲在没人的地方玩,晚上入睡前或早晨醒来后躲在被窝里玩。更糟糕的是爷爷此时仍不以为然,有时父母教育豪豪,爷爷还充当其保护伞。

儿童心理分析: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过程,所以,孩子对性的探索是他们

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理论上讲,七八个月时,豪豪的小手就应该偶尔摸到过自己的生殖器,不过这时,如同摸到眼睛、耳朵一样,他完全是无意识的探索。慢慢的这种探索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增多,但仍然不受性欲和性幻想的驱使;他们只产生感官上的愉悦反应,而不会引起各种复杂的情感反应。

不过,探索精神再值得嘉奖,我们还是有责任引导孩子选择恰当的方式。尤其是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经影响到日常活动,就不再是小事一桩了,家长有必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尽早纠正。

表情十、执拗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可爱顺从的小宝宝逐渐变得执拗起来,不太听话了;有时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带有一种故意性。基于此,家长们采取了打、罚、哄、物质引诱等方法,但效果也只体现在一时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副作用。那么运用哪种行为规范、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呢?对此需要认识以下几点:

儿童心理分析:

我们知道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人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特定物质生活环境的反映。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大脑开始有一个大的运动过程,换言之,孩子开始用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看待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心、童趣。成人认为孩子执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长倒有可能是执拗的,这关键是个理解、沟通、引导的问题。家长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举例来说,让一个4岁的孩子写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担心写不好,因为他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会拒绝,继而遭到家长的打骂,甚至惩罚,他就会以他的执拗来表示反抗。通过这个例子,应该了解,孩子的热拗、违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它的后面藏着担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当孩子执拗不听话时,你应认清原因,注意沟通,正确引导。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火、惩罚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这种没耐心的专制的做法只会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缚、压制,会使孩子觉得难为情,受到威胁,他们就会更执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成人与子女间以民主方式进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见时,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大有好处,在管束压抑的气氛中,是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

表情十一、发脾气

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发脾气,在人前大闹,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于是,每当孩子有新的愿望,父母不答应,孩子就大发脾气,最后家长不得不屈从。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脾气也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到了会走路的时候,孩子的“什么都想自己来做”的意欲便开始萌发出来了。例如,吃饭时想自己吃,可因为还不会用调羹,撒掉的比吃进去的还多,结果会变成用手抓着吃了。不过,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发性,即便是这样也不要去阻止他。

开始表现出自发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话就大发脾气,不是哇哇叫唤,就是倒在地上打滚,或者是乱扔东西。

对于妈妈来说,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时期,于是,当孩子想自己一个人做什么时,妈妈很可能就不由分说地训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这种自己来做的愿望正是意欲在成长的表现。因此,妈妈要了解1岁左右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时候就让他试着做一做。并且,当孩子因达不到自己的想象而又吵又闹时,大人要若无其事地应付过去。

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前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大声哭闹、跺脚、打滚。这种“动肝火”不一定是对着别人,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

希望别人“那样”,自己想要“这样”--这些欲望过于强烈,而现实又无法满足,这时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乱起来,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安定。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感到累了的时候,一点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发脾气。

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不声不响地把他抱起来,或者是平静地注视着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静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种脾气暴躁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妈妈爸爸们需要了解这一点。不要觉得孩子这是“变坏了”,去责怪、训斥他。

表情十二、偷窃

不少孩子都有过顺手牵羊,偷拿东西的行为。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采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骂,而收效却甚微。其实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反应过度和“姑息养奸”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导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幼儿园的孩子拿东西很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要花钱来买,不懂得不付钱,不打招呼就随便拿东西是错误的。他们还没有分清楚“自己的”与“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义的“恋物”而已,所以当家长发现他偷拿东西的时候,不要给予过多的责怪。此时的拿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偷”。但是大人应该通过这件事设法让他意识到偷窃是错误的。告诉他:“如果你没有经过同意或没有付钱就把东西拿走,就会给别人造成损害,别人会很伤心。”

如果孩子从超市悄悄带出了糖果,父母要带着孩子把糖果还回去。如果他已经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带到超市,让他向店主道歉,并替他还钱。再次带他去超市时,就要多注意他的行为,看看他是否又将喜爱的东西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时,对他说:“每一件东西都有价钱,妈妈只有把钱给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这些东西才能属于我们。”让宝宝注意到你付款的细节。也可以让宝宝拿一件小东西,在收款台前,让宝宝自己付款,加深宝宝买东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对于父母嘱咐的事情常常一转脸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下次他们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时,家长的吼叫、责骂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必须反复和

宝宝讲道理,让他明白这种事情的危害性,他才会逐渐改进。如果宝宝的表现良好,家长则可以在房间里为他贴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扬和鼓励。

表情十三、恐惧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儿童心理分析: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险。应该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不要忘记,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醒来,应该关着灯哄他入睡。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总是伴随着黑暗。推荐:让恐惧远离宝宝的世界

表情十四、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表情十五、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儿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是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儿童绘画心理学

儿童绘画心理学 儿童绘画心理学 (一)通过孩子的画走进孩子的内心想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得先读懂孩子的画。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 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二)线条与心理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具有攻击性,发泄愤怒。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三)色彩与心理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 岁后过度频繁使用,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偏爱暖色:活泼,热

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偏爱冷色:安静,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属于易怒型,缺乏耐性。喜欢阴郁的颜色:被动,含蓄,焦虑,多愁善感。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容易浮躁。只用一两种颜色: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四)人物与心理(1)画谁: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越多,表明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2)手臂和手:孩子三、四岁以前,不画手的居多,其原因是此时期的幼儿还未完全确立自我。逐渐长大之后,开始画手。如果手臂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得意,对自己所要求的都能获得满足。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若手臂部分画的比较大,是属于好打架、占有欲强的孩子。把手放下,贴近身体是比较温顺的孩子,另外也有可能是受欺负、胆小畏缩的孩子,经常有挫败感,需要引起注意。(3)耳朵:孩子不画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喜欢听家长罗嗦。画大耳朵,如果不是卡通形象,那么可能孩子比较敏感;(4)牙齿:愤怒的孩子,经常会在画中画出夸张的牙齿,说明有情绪、言语攻击性。(5)眼睛:眼睛画得太大的人,比较敏感、多疑、偏执;画睫毛的人,对美比较关注;不画瞳孔的人,在人际

解读儿童画的十个心理学技巧

解读儿童画的十个心理学技巧 孩子用画来表达自己构想的世界,同时也透露出他们的心情和心智。孩子的画,对爱他们的人来说,是神奇的礼物——在孩子的画里,暗藏着他们的心灵秘密。 想知道孩子有多爱你吗?想知道他们是不是健康快乐舒展吗?好好体会一下孩子的画吧。下面是心理学家给出的解读儿童画的一些原则,供好奇的你们参考: 1,画中人——孩子爱你的独特方式。 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她)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等)越多,表明他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 2,通过画画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孩子如果要求什么东西遭到拒绝,他们会把那个东西画在画里,自己给自己一个礼物。 3,为什么孩子爱画小人? 孩子用稚嫩的线条画小人,为小人画上辫子,四肢,甚至肚脐,这说明孩子的身心发育不错,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并努力想表现这种感受。 4,线条的强度。 不自信和过于谨慎的孩子,线条比较细,甚至细到看不清楚。相反,快乐的孩子画画的笔触、线条往往是粗而有力的。 5,画的大小和位置。 身心平衡的孩子会把画画在纸张的正中,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喜欢画满纸,心理有障碍的孩子,通常会画得太高或者太低。 6,颜色。 如果一个一岁半的孩子,自发地用不同的颜色在纸上画出活跃的线条,这是孩子身心健康的表征之一,当然晚一点也没关系。 小孩运用颜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模仿大自然,比如天空是蓝的,云是白的。另一种方式是自己为画里的东西赋予他们的“心灵色彩”。通常意义上,明快温暖的暖色调是孩子身心平衡健康的提示。如果孩子6岁以后,画画只选择棕灰黑等颜色的话,家长要引起警觉,这通常提示孩子有心理障碍,或者是色盲症患者。 7,在儿童画的世界里,花朵是敏感和温柔的指示物。一个孩子喜欢画五颜六色的花,通常说明孩子比较敏感,和妈妈有着温柔的感情关系。 8,张开的双臂是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孩子乐观开朗。 如果画里的人物总是垂着双臂,那么孩子很可能经常有挫败感,需要引起注意。 9,对儿童画作心理分析的前提:不能教条 首先要多看几张孩子的画,并根据孩子的生活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孩子的画虽然是心情的反映,但是也有很强的随机性,也会受到偶然的生活经验的影响。比如说,如果孩子在窗户上画了很多栅栏,那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感觉“被困在室内”,那也可能是因为前一天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些监狱的场景。所以,孩子的画,和他们的“话”,即他们的叙述,同样重要。 10,应该怎样评价孩子的画? 孩子画画的时候,是完全处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他们是自足的。一切来自外界的评论都可能被他们看做是一种批评,是对他们独特自我的威胁。在孩子的画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词语!正确的态度是:完全接纳孩子的画,不要提很多问题,尤其是不要说他们画的不对。这样说是可以的:“你的画非常漂亮,谢谢你!”,或者简单要求孩子自己介绍一下他的画,完全认可他的故事。这样,孩子会继续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真正的内心感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里发展的认识,我相信渴望了解儿童绘画和热天心里发展的朋友读过这本书后也会和我有同感。 1、人人都需要游戏,人人都喜欢游戏。不管是大人,还是小人。 婴幼儿最初的画,都是无意识的。他会拿着工具,在纸上,在墙壁上涂涂,点点,他会惊异自己创造的东西,而且会非常的兴奋;再大点,他会反映生活了,一个圆加上一个梯形可能就是爸爸,圆上加两根线可能就是妈妈;他会画一些乱七八糟的线条,给亲人解释、述说,或者在画的时候念念有词。在这个时候,性急的、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迫不及待的把孩子送进了绘画培训班——他们以为孩子是天生的热爱艺术。殊不知,孩子仅仅是把绘画当成了游戏而已,就像人需要吃饭一样:这只是一种本能需要而已!而某些不正规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往往大多侧重于绘画枯燥的技法,没有照顾孩子心理,对孩子的这种本能需要置之不理!所以,我们的孩子往往有进了培训机构,反而对绘画失去了兴趣。 在幼儿园美术课堂中,如何让孩子对美术感兴趣?有资深美术专家说,不要让你的课堂看上去像上课的样子,尽情陪孩子玩,可能你的美术课就成功了。所以,关键是这个“玩”的方法,真的值得我们投入一生去研究呢。 2、孩子的绘画游戏里有秘密 从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孩子的世界,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真丰富啊,孩子的内心也有不为人知的痛苦、欢乐。此本书里有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我们明白:任何人的涂鸦活动中都会透露一些信息,只要我们去仔细研究它。六岁的哈斯娜画的小人总是上肢有很多的手指,下肢总是一笔带过。对这样的画,你会洞悉出什么呢?原来,哈斯娜下肢瘫痪,平时都是靠上肢爬行,所以她的画想告诉大家:尽管瘫痪了,但是凭借上肢,她也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身体健康的孩子画出的图画通常色彩都是艳丽的,身染疾病的孩子正好相反,一个患白血病的孩子画的画,色彩出奇的暗淡,死气沉沉,其中一幅画的森林,歪七扭八的就像是交错的血管,大部分用了暗红的血色。这个孩子每周都要去医院化疗,他的画正是痛苦煎熬的表现。 所以说,孩子的绘画(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原生态绘画,没有大人的干涉,纯粹无意识下画的画)中真的有秘密,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家庭的幸福,述说心中

艾未石儿童绘画心理分析介绍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Children's Drawings Analysis 适用4-12 岁孩子的家庭 ●为什么孩子会痴迷于画轨道或者小人? ●为什么在孩子笔下,树叶可以是红色的,太阳会是蓝色的,而东西是这样摆放的? ●生活中遭遇的特殊事件,有没有在孩子的内心留下印记?他在试图处理冲突中的伤害吗?他需要父母的帮助吗? ●孩子内心知觉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形象?是一个压抑自我需求的妈妈还是轻松自在的妈妈? ●我们给孩子的一切只有进入到孩子的世界时,才能够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孩子从父母那儿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归属了吗? ●为什么一个经常出差的爸爸能一直出现在孩子的家庭画里,而一个每天都能和孩子见面的爸爸反而可能是缺席的? 儿童绘画是孩子表达情绪、情感和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反映着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绘画特点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儿童绘画心理分析,艾未石可以—— ●评估孩子的心智发展阶段 ●筛查重要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剖析家庭养育偏差和家庭关系在孩子内心世界的呈现 ●保障儿童心智健康 艾未石多年专注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基于目前儿童心理学界专业研究的成果,保障了艾未石对儿童发展整体情况具有深入、全面的认知。 案例展示 右边这幅画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6岁8个月) 的作品,作品名称《我的学校》。分析师在了解了绘画 过程中孩子的状态、亲子互动内容等信息后,从几个方 面给出了心理分析反馈: 孩子的状态呈现 【认知能力】 砖红色的墙体、砖头与砖头之间的界线、带透明玻璃的学校大门、大门里的植物等等,他都倾向于用最逼真的手法来表达,这是在认知发展上“去自我中心化”的表现,孩子的这一能力发展已经达到7-9岁孩子的绘画水平。 【自我呈现的状态】 愉悦、自信的绘画过程,对作品的满意度都反映出他较高的自我接纳。创作过程中,他比较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又知道在需要的时候去寻求妈妈的帮助。坚固的墙体和学校大门一方面表明他有不错的力量感,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他也会寻求机会不断向外在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感;另一方面墙体的厚重感和

儿童发展心理学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小学一年级儿童画解析 儿童画展示: 儿童绘画情况介绍: 绘画者年龄:6岁半 性别:女 家庭成员:父母、奶奶(日常由奶奶照顾)、爷爷(不在身边,只有寒暑假见) 绘画学习经验:今年暑假后开始学画画,至今3月有余 绘画实施背景:绘画课老师给出主题画一朵花,全图自由创作。 绘画心理分析: “图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图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人们对图画的防御心理较低;图画所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而且,在画图的过程中,人们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或相反)”。(严文华,2003) “绘画是一种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绘画者的心声;” “绘画是一种情绪表达,它可以把绘画者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 “绘画是一种精神自我,它用视觉化效果呈现绘画者对生活的感受;” ……(雷秀雅,2017) 根据以上儿童画作,我们发现这里含容了孩子的心声、情绪与对生活的感受。同时也体现着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一些特征。她内心世界通过这幅画,也在一点一点的为我们展现。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位儿童的家庭,我们就叫她“小小”。小小是家里的独生女,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奶奶,还有老家里未退休的爷爷。一般寒暑假,会跟着奶奶回老家跟爷爷一起过假期。

家里的爸爸妈妈都很忙,相对来说,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爸爸做生意,晚上回家都很晚,周末也难得有时间陪她。因此她与妈妈的关系会比父亲要亲一些。这些在后面我们的分析中会相应的进行描述。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小小的作品。她此次画作主题是一朵花。不难看出,她把花画得跟树一样,有枝有叶。她还在花的主干上画着一朵她据说是蝴蝶结的图样。从投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这棵花树看成是她内心自我的一个投影。 树木人格测试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科赫开发的投射心理测试,下面我们根据这个测试里面的一些理论来试着分析我们小小的这棵花树: 1、树冠和树枝 树冠和树枝的匀称、优美、比例恰合,代表一个人发展的平衡。树冠和树枝的变化程度、大小、形状,传递着成长信息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树冠的变化大、多,往往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变化大的表现。在上图中树冠伸展舒畅,代表我们小小的成长是比较顺利的。但花冠的细节,线条稍显繁复,表明作画者有一定的强迫性或追求完美,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做事比较细致。 花树的树枝整体向上生长,表示小小正在成长,而且积极向上,符合她本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 树枝有明确的路径,说明小小有一定的计划性,做事有毅力,有始有终。日常生活中,她要做的事情一般都会坚持到底。比如说登山,几十公里,爬七小时,她自己不用大人背不用大人抱,自己坚持爬到了山顶。这是毅力和有始有终的表现。 树枝折断: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创伤;付出的努力遭到失败;伤心感、沮丧感。 我们发现树干的右侧有一根折断的树枝。说明小小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受过一些创伤或者沮丧,根据格鲁尔德空间示意图的示意,右边代表父亲,说明这个创伤或者沮丧的原因可能跟父亲有关。 2、树干 树干反映成长和发展上的能量、生命力。树干的疤痕是成长过程中受到创伤的标志,从它所处的位置可以对其创伤年龄进行大致判断。树干的粗细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 二、儿童大脑的进展 大脑的进展是从胚胎顶尖上的几个细胞开始,在数个月内通过一个急剧繁育的过程,进展出2000亿个脑神经细胞。它们彼此竞争以争取与发育中的躯体各部分建立联系。未能成功建立联系的脑神经细胞会得不到所需的化学成分,因缺乏营养而导致死亡。受孕后20周,一半的脑神经细胞被剔除,只剩下1000亿个相伴那个人面对世界。这次庞大的过量生产是必需的:确保有足够的脑神经细胞去进展出新的技能,如同我们的祖先进展出直立行走和语言。脑神经细胞的学术名称是神经元。 大脑的运作,依靠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就如一座现代都市的运作依靠于大厦房屋之间的道路网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在出世之前便已开始建立。外界经感受器官传入的任何刺激都导致新的连接网络的产生。 连接网络是由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接触而产生的。一个神经元与1000-200000个其他神经元接触(接触点称为“触突”)。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其脑中新增加的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速度,能够高至每秒钟30亿个接触点。 出生后8个月,一个婴儿的脑里会有约1000万亿个接触点,之后那个数字会减少。未能与不处世界建立联系的网络会消逝。在0~12岁时,那个小孩脑里的连接网络会下降至500 亿个接触点。在多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小孩,那个时候脑神经连接网络数,比一个在缺少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小孩的脑神经连接网络数会多出25%,这确实是两个小孩智商差异的缘故。由此可见,小孩出生后最初3年对小孩大脑发育至为重要,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儿童在这3年里没有得到这方面的适当照管。 神经元之间接触点的产生及消逝,也能够由摸索上的刺激来决定,这也是大脑能力提升的来源。大脑能力的增长,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8个字来形容最贴切只是:用得越多,能力越强。人从出生到12岁,大脑就像一块吸水力特强的海绵。这12年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学习时期,期间触突会大量地产生和消逝。这12年,专门是最早的3年,奠定了一个人摸索、语言、视力、态度、技巧等能力的基础。12岁前专门方便各种能力的学习网络全部显现,大脑的差不多结构亦定了型。 外界的刺激能永久性地改变脑神经细胞中遗传基因的功能。应激反(一样称为压力)和可卡因一样,能产生生物化学上的改变,直截了当阻碍一些要紧脑神经细胞里的遗传基因,因而形成了永久的、不良的行为模式。

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通过写生可以促进儿童知觉发展,儿童不需要教他怎样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主要教给儿童如何使用造型元素:即点、线、形、色;如何运用审美造型规律,如秩序、节奏、疏密、对比、调和等,以及如何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并不断用民间艺术、原始艺术以及现代艺术中适合儿童接受的作品,对他们进行艺术启迪,智力因素。 为什么要让儿童参加美术班? 对于这个问题,至今有许多家长仍然弄不明白,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 而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 儿童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你就要掌握儿童绘画这把钥匙。 1、通过绘画观察儿童智力成长状况 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涂鸦”,但智力发育早的儿童2岁就能用象征符号画人;再如,一个6岁儿童,如果他画的画同3岁儿童的图画一样,那么说明他的智力水平尚处于3岁阶段。从这一点上来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认识儿童绘画自身的水平,还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儿童表现力及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美术教育家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要点:①智慧成长②感情成长③社会成长④知觉成长⑤生理成长⑥美感成长⑦创造性成长。我们可以根据儿童作画的过程和内容,观察分析得知儿童成长的情况,也可以从同龄儿童比较中,了解儿童成长的特点的快慢。因此,儿童绘画可以被当作我们检验儿童智力发育状况的参照物。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绘画能力的自然过渡,不能过于急路躁去“拔苗助长”。 2、通过绘画窥视儿童内心世界 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 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因此,可以说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健康成长。 3、通过绘画了解儿童性格与爱好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事实上绘画的确反映人的性格、爱好。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自己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后表现出的感受,对于他们的创造表现,家长应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

儿童绘画与心理状态

儿童绘画与心理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于辅导儿童绘画。小学阶段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图式期 6、7岁儿童处于幼儿期向儿童期转变的阶段,大脑的发育已达成年人的90%,但在心理方面却仍保留着幼儿期的状态,想象力十分发达。他们把画画看成是一种游戏常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一过7岁,幼儿的这种特征就逐渐减少或削弱,渐渐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客观世界,在想象的同时,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那样去画。随着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增多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绘画创作达到高潮,进入儿童绘画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依靠直觉,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凭自己的记忆表达心绪和意象,造型的模式是这一阶段儿童画的一般特征,故称之为图式期。这个时期,特别要求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一味地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顺其自然充分给孩子自由,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把儿童喜欢画画的天性给扼杀了。 图式期儿童画的特点主要有: 1、X光线式的透明画法:常把看不到的内部和外部一块画出来,如同用X光线透视过一样。 2、感觉的强调与夸张:常把外界给自己的强烈感受,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 3、非凡的想象力:把可能发生的与目前不可能发生的事随意组合,使他们的绘画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4、随心所欲的色彩表现:儿童画色彩是不受物体固有色限制的,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抒发情感。

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中心是围绕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展开,包括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借鉴。 一、研究课题 一个华德福幼儿的家庭生活 二、研究概述 华德福教育被誉为世界四大教育理念之一。事实上,自 2002 年起,华德福教育开始被国人在杂志期刊上介绍,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其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其也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特别是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很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探讨应运而生。 幼儿在园学习效果的维持必须依赖于有效的家庭环境,家园合作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华德福幼儿园,这一点尤其突出。比起主流学校,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校对其家长有很多建议,比如不能给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不能穿有卡通形象的衣物等等,这与我国主流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现状背道而驰。目前国内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研究和文章并不多,关注华德福家庭的几乎没有。然而,对于华德福幼儿家庭生活的探讨不论是对于入读华德福的家庭还是非华德福家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 1 / 25

文旨在通过叙事研究描述一个主流社会的家庭在入华德福后产生的一系列碰撞、冲突的过程。家庭生活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是否与华德福理念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即,通过对比华德福理念下家庭生活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来探讨华德福教育理念。在细枝末节的家庭琐事中呈现幼儿及其家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并对此进行探讨,试图对其他接受主流学校教育的幼儿家长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本文把家庭生活基本上分为外在有形部分和内在无形部分两类,共十四项。通过连续多日的观察及访谈,从外在有形部分来讲,该幼儿的饮食以有机食品为主;幼儿承担固定的家务;玩耍的范围从客厅到自己的卧室;家居简洁素雅;光线明亮;穿衣以纯色无卡通为主;玩具以塑料的乐高玩具为主;有少量卡通玩具和电动玩具,会用电脑打游戏、画画;书籍有百余本,从绘本到百科全书;客厅有电视机但并不看;一般晚上八点半睡觉,睡前自己洗漱,家长讲故事;短期旅游主要是在家附近的公园及周边,也有跨省跨国游,家长多选择环境优美的地方,并会邀请幼儿同伴同往。 可以看到,该家庭在玩耍空间、颜色、光线、睡觉四个维度非常符合华理念,而前三个维度其实并不是与华德福有关,是家长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得到了华德福理念的支持;在衣服、食物方面有较高的认同度;在书籍、电子产品方面不太明朗或者持有自己的看法;在爱的氛围营造上父母做的较好,但是父亲有时候会不耐烦;在原则、规则上妈妈一般比较坚持、有耐心,爸爸有时候会妥协;在节奏上,该家庭基本上能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节假日外出有时难以保证。总之,该

儿童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

儿童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 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状况,笔者观察儿童绘画中所蕴涵的思想,以及怎样通过儿童绘画帮助小学生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学生的绘画作品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户。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心理意识状态的不完善,会毫无遮掩的表述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加上孩子语言表述的匮乏,他们会自然的涂鸦于纸上,就此产生了儿童绘画。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于是有人提出了儿童绘画心理。 一、儿童绘画心理的概述 (一)儿童绘画心理研究的历史 心理学家在二十世纪初就注意到儿童绘画能力与儿童自身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儿童绘画除了可显示儿童的心智发展年龄,更是人格物质与动作发展的关系指标,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得益于当时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S.弗洛伊德(S.Freud)和荣格(Jung)对艺术作品、象征物和人格之间的内部联系表现出的兴趣。

(二)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状况 儿童绘画心理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1-2年级) 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方式是以游戏为主的,转为以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 活的开始。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想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教师在辅导时应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发不了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这无疑会中断他们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并且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2、中级阶段(3-4年级) 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 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所以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的。 他们无法解决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

儿童绘画治疗分析

人类先有图画后有文字,儿童也是先学绘画再学文字的。也就是说一幅图画可以反映人的基本心理内容。图画传递的信息比语言更丰富,读图是最简单、最能直接了解人们内心世界的方法。儿童的任何一个涂鸦、画面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内心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可以很直接的表达个体的内心想法,暴露深层心理问题。 1 绘画疗法的介绍 绘画疗法的概念 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疏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以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 绘画疗法的心理学原理和应用技术 绘画疗法的心理学原理 绘画疗法的心理学原理是潜意识的表达。 一个人的情感埋藏越深,则离其意识越远,寻找相应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可能性就越低。然而,情感的困扰却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将其赋予可见的形式。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是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的过程。人们对绘画的防御心理较低,不知不觉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有时也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更快地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因此,图画所传递的信息远比语言丰富,表现力更强。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同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或减少,只会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积压在心中的消极情绪就可以通过绘画转化成作品,一方面可以发泄减轻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另一方面患者也可以在治疗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绪和问题。而绘画疗法的实施过程实际是患者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创作--回顾--比较--反思的过程,从而做到“助人自助”。而且绘画的过程本身就相当于一种游戏,绘画者能比较放松的参与其中,降低防卫心理,投入事件的主体,而让潜意识的内容自然地浮现。另外,绘画创作可以是一种愤怒、敌视感觉的发泄,它是一种能被社会所接受且不伤害他人的发泄方法。 绘画疗法的应用技术 绘画疗法的应用技术为投射测验,所谓投射测验是指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在他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在投射测验中,给受测者一系列的模糊刺激,要求对这些模糊刺激做出反应。如抽象模式,可以作多种解释的未完成图片,绘画。分别要求受测者叙述模式,完成图片或讲述画中的内容。从受测者的解释会带有自己潜意识的思想,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被试内心想法。 绘画疗法的意义及作用 绘画疗法有助于促进成人尤其是儿童的自我形象改变,有助于加强儿童及青少年自我概念或自尊的改善,有助于改进儿童的社交技巧,促进语言发展,改善认知能力。 2 儿童绘画内容的具体分析 儿童绘画过程的具体含义和分析 最先画的部位或事物,是作画儿童最关注的方面。

从历史维度看中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

从历史维度看中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儿童心理学在儿童教育、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在西方文献中,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以及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范围上基本相同。儿童心理学著作有按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排列的体系,这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学著作采取的体系;有按心理过程排列的体系,如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注意发展、语言发展等;也有将上述两种排列混合编制的体系。 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发展历程 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科梅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工作。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

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在儿童心理学史上,第二个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是美国的霍尔。他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出版专门刊物刊登大量儿童心理研究的报告和论文,还发起组织儿童研究机构等等。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的发展理论即复演学说,虽有许多争论,但对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继霍尔之后,儿童心理学研究有较大进展。主要的有德国的斯特恩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比勒夫妇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美国的华生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格塞尔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编制了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法国的比奈的测验研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数量化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西方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儿童个性及心理治疗有着重大影响。 无论在理论争鸣上或研究成果上,现代儿童心理学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西方,法国的瓦隆提出了一些较新的发展理论和观点。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土布鲁纳分别提出了独具风格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概括。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还企图把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新行为主义者如斯金纳、比乔和贝尔,新精神分析的

34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情绪

绘画是儿童情绪的表达 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方式,它反映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儿童绘画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绘画对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而借助色彩也可以有效释放调节疏导儿童的心理作用。一笔一画乃至颜色的选择,可以将孩子内心深处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焦虑、喜悦、愤怒、愿望等在绘画作品中投射出来,而隐藏或被压抑的心理情绪也就自然释放出来。 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对他们绘画作品的分析来加以了解,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绘画是儿童最普遍、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儿童绘画作品天真烂漫、万紫千红,通过美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童贞,并和儿童亲密交流。 一、儿童绘画的内容展示出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 根据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儿童绘画的内容和其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以造型的形式表达出来。画面就是孩子心灵的窗户,是孩子性格的自然流露。通过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洞察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如在一年级

上册《我爱我家》时,发现有一张作品画面上出现了爸爸、妈妈、还有他,爸爸画的很细致,脸上带着慈祥的笑脸,可是妈妈的形象却是头发凌乱、张着血盆大口,用色上多选择黑、灰等比较暗淡的色彩,看到这张画,我们猜想他和母亲的关系可能比较紧张,为此我们向班主任打听,果然证实了这一点,他父母离异,他跟父亲一起住,对母亲的印象是母亲经常批评、责骂他。 二、儿童绘画作品的构图、色彩告诉我们儿童的性格特点 后逐一展开,任由自己的思绪象空中的小鸟,自由地翱翔,全无整体可言。尽管如此,他们完成后的作品却依旧生动。他们的构图别出心裁,他们的色彩为成人所不及。儿童绘画与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密切的联系。观察孩子的画画表现的是热忱、喜欢还是谨慎保守,有没有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是否充满自信还有害羞胆小。

儿童绘画与心理解读心得

儿童绘画与心里解读心得 画一幅画时,儿童需要去选择、转译和安排各种线条、形状、颜色,需要去综合绘画的内容、风格、形式和构图等大量要素,从而表达思想、情感、事件和感受到的事物。对于儿童来说,绘画是他们综合许多例外经验,创造出新的、个性化的、独到的事物的过程。由于儿童绘画中整合了多种例外的要素和经验,所以我们不大可能对儿童的创造性工作做出简单的解释。过两天就是母亲节了,我在大班和小朋友谈话,了解妈妈的职业,小朋友都各抒己见,证明着大凡都在父母身边的小朋友心里是感觉安全的,内心填塞了色彩。小朋友在画画的时候填塞热情。 随着一步步的深入接触才发现,就像笔记分析或沙盘游戏一样,绘画分析也是投射测验的一种方式。 绘画是把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以图像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因为人们在画画时,会把自己的性格倾向、心理需要、心理问题投射到图画中。通过绘画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还能看出绘画者的人生经历。 绘画分析能够很好的为咨询师打开一扇通往来访者内心世界的门,尤其在儿童咨询方面,除了能够很好的诊断鉴别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当下狐疑外,还能够在咨询中起到内心疗愈的作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恰巧是我咨询接待的对象。 儿童艺术能力的成长可以与儿童组织思维的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对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能力是儿童在运动、知觉、语言、符号形成、感觉意识、空间定向等方面发展中某种能力出现的指标。 在一些书籍上了解到:罗恩菲尔德描述了绘画发展的六个阶段: 1.涂鸦期(2-4岁):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图、纵向乱图和画圈;这个时期的后期,儿童可为自己的涂鸦命名。

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社会科学

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一)什么是心理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 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是有哪几个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发展具有平衡性 (1)加速期:6岁之前第一个加速期,6岁到青年期前为第二加速期P7 (2)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Lorenz)提出 (3)危机期: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Do tenor)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 (3)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 (二)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4、影响学前儿童心理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第二节幼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 一、研究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任务 (一)提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中种心理发展的总趋和年龄特征)。 (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及机制。 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纵向研究 (二)横断研究 (三)整体研究 (四)专题研究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 (二)幼儿教师研究的幼儿心理的常用方法(参与观察法、模拟实验法、教育实验法、作品分析法、家庭访问法) 小结: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的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是0岁-6、7岁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我们要以科学态度学习外国经验,总结本国实践经验,开拓和丰富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宝库。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手段也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研究方法也更加综合化,应根据不同研究课题和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技术和方法。 第一节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一)身体特点:1、软弱、娇嫩;2、头大、身长、四肢短 (二)神经系统特点:1、脑的基本结构初具雏型;2、脑功能很不完善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一年级儿童画解析 儿童画展示: 儿童绘画情况介绍: 绘画者年龄:6岁半 性别:女 家庭成员:父母、奶奶(日常由奶奶照顾)、爷爷(不在身边,只有寒暑假见) 绘画学习经验:今年暑假后开始学画画,至今3月有余 绘画实施背景:绘画课老师给出主题画一朵花,全图自由创作。 绘画心理分析: “图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图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人们对图画的防御心理较低;图画所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而且,在画图的过程中,人们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或相反)”。(严文华,2003) “绘画是一种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绘画者的心声;” “绘画是一种情绪表达,它可以把绘画者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 “绘画是一种精神自我,它用视觉化效果呈现绘画者对生活的感受;” ……(雷秀雅,2017) 根据以上儿童画作,我们发现这里含容了孩子的心声、情绪与对生活的感受。同时也体现着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一些特征。她内心世界通过这幅画,也在一点一点的为我们展现。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位儿童的家庭,我们就叫她“小小”。小小是家里的独生女,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奶奶,还有老家里未退休的爷爷。一般寒暑假,会跟着奶奶回老家跟爷爷一起过假期。家里的爸爸妈妈都很忙,相对来说,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爸爸做生意,晚上回家都很晚,周末也难得有时间陪她。因此她与妈妈的关系会比父亲要亲一些。这些在后面我们的分析中会相应的进行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