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体积教学课例

长方体体积教学课例
长方体体积教学课例

长方体的体积

沙集乡刘秀兰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

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探究”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演示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形成清晰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策略目标:

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形成发现、创新的过程。从而获取数

学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

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教学流程:

一、观察长方体三视图,建立表象。

1.出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图1)(图2)(图3)(图4)(图5)

2.观察图1的体积是多少?

设问:有什么好方法,一目了然体积是6立方厘米?(生演示移动的过程,变成图2)

追问:用语言描述这个长方体。

3.移动尽量少的正方体,把图3也变成长方体,并使这个长方体长得“高高”的。(变成图4)

讨论:两个长方体有什么联系?(同一个长方体,摆的位置不同;形状一样,长、宽、高不同。)

4.小结:刚才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长方体,那么从第三种观察角度,又会是怎样一个长方体呢?请你对同桌描述一下这个长方体。(图5)(生:扁扁的,长摆3个,宽摆2个;一行摆3个,摆2行;一排摆3个,摆2排。)

5.师生小结:同一个长方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它的长、宽、高会相互转化,但大小不变。

通过对不规则图形与长方体的转化,得出长方体比不规则图形更容易数清它体积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得出第三种观察角度的图形,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丰富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表象积累。与标准三视图(俯视图、前视图和侧视图)不同的是,本片段提到的“三视图”是指从三个不同方位观察长方体的立体图。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观察角度原因导致的长、宽、高相互转化,但体积不变。

二、建立实物与数学模型的联系,总结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1.(出示图6)下面这个复杂的图形如果摆成长方体,会是怎样的?体积又是多少?

(图6)(图7)(图8)(图9)生1:长摆4个,宽摆3个,体积是12立方厘米。

生2:一行摆4个,摆了3行,体积是12立方厘米。(出示图7)

2.师演示从图7中抽离出图8,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又是多少?为什么?

生:它和刚才的长方体是一样大小的,它里面可以摆12个小正方体。

小结:一个长方体包含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

3.师逐步演示拉伸长方体的高,形成图9。请思考:现在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24、36)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图形的识别活动,处于依据表象为主的直观辨认水平,逐步向依据特征为主的初级概念判断水平发展,这种发展的中介,就是用语言概括、描述形体的特征。在片段2的教学中,对长方体实物进行分解和分析,描述长方体的特征,在头脑中建立长方体的表象,提炼出长方体的模型框架。对长方体体积的认识从“数”逐渐趋向于对长方体长、宽、高这一本质属性的分析,架起了实物模型与模型框架联系的桥梁。

1.出示: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下面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请你估一估。(图10)

(图10)(图11)(图12)可能会有:9立方厘米、15立方厘米、12立方厘米、16立方厘米、24立方厘米……

设问:你的估测有依据吗?

生:估计长可以摆几个,宽摆几个,高摆几个……

有学生提出:我觉得比较难估测,最好把小正方体“拿”下来。

讨论:“拿”下来放哪里呢?为什么?(“角”上)(图11)

2.把小正方体放在长方体的顶点位置,更有利于估测它的体积了,请你再估一估。

生1:一行摆5个、摆2行、可以摆2层,5×2×2=20。

生2:长摆6个、宽摆2个、高摆2个,6×2×2=24。

生3:长是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6×2×2=24。

3.师逐步出示图12:现在能准确知道它的体积吗?

生:能确定了,6×2×3=36,这个长方体包含了36了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36立方厘米。

4.出示水立方的数据,提出你能准确计算它的体积吗?

5.展示魔方,给出相应的数据,利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小学生观察时,各种几何要素,如点、线、面或者边、角等,给他们的知觉刺激强度具有相对性、差异性。一般来说,图形的整体形状、整体大小是强成分,而图形的局部细节是弱成分。在片段3的教学中,当两个图形分开时,学生的估测往往比较盲目,很难得出接近的结果。移动小正方体的位置放在合适的位置,利用小正方体为参考,借助它对长方体体积的形象思考。学生在估测时,利用两者的关系考虑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正方体棱长的长度关系,从立体图形的大小关系转到对应边倍数关系的本质属性上思考,在对估测过程的描述中逐步建立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三、探究影响长方体体积大小的因素

1.你们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和什么因素有关?(长、宽、高)

2.师出示一长方体,分别拉伸它的长、宽、高,观察体积的变化。(图14)

(图14)

3. 把图形旋转观察体积的变化,你找到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用智能笔画出)(图14)

5.基础练习(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同化概念,总结了立

方体的体积公式。

本环节通过对图形的拉伸、旋转,从不同的角度再次观察长方体,思考影响体积大小的因素。心理学证明,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源于生活经验,因此他们更乐意接受标准形状,且处于标准位置的图形,有学生还有排斥非标准图形的倾向。教材一般的编排方式是:在引入新图形时,先配以标准图形,或接近于“标准”的图形,这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缩短认知差距。但教学中还必须注意适当使用变式图形,这既是教学需要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需要,也是反映学生形体概念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四、“画出”图形——想象图形间的逻辑关系,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1.抛出问题——由小正方体搭成的大长方体推倒,重新按要求摆放,每层摆几个?能摆几层?高是多少?

从而让学生质疑体积与底面积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谈谈收获

3、选择实践性作业

4、师生共勉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S=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S=a×a×a

教学反思:

课依托新课程理念,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论证去发现一些客观规律。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发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公开课教学设计3.31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孟新龙 教材简析:北师大出版五年级下册第63-67页。长方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和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积的概念以及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正方体学具、学习卡、课件。 课前交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一起唱一首歌(热情参与)。喜欢看《爸爸去哪儿》吗?孟老师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这个节目。这5个小朋友你最喜欢谁?(学生畅所欲言)。知道孟老师最喜欢谁吗?(神秘)他是个阳光男孩,他敢于表现、善于观察,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没错,他就是天天,希望大家也能像天天一样:善于观察、归纳、推理。有信心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引入)师:天天跟爸爸又要去蒙古大草原录制节目啦,他们想买一个新的旅行箱,在商场看上了这款长方体的箱子,有大有小,天天说:“老爸,我有好多东西要带,买个大点的吧。”爸爸说 :“天天,我们可是要坐飞机去很远的地方哦,小箱子占的地方少,方便。”同学们,天天和爸爸的对话让联想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生:体积和容积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 开课教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长方体的认识 XXXXXX小学 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7~29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再出示长方体。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 教师设疑:刚才大家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用切水果的方式引出面、棱和顶点。通过学生的交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认识棱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认识顶点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通过触摸感知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让后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要求:学生每4人为一小组,通过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实际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把结论填到表格中,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①汇报交流长方体的特征,并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昌江六小李芝霞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通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体积的知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计算机体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数体积单位。 师:是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含有几个体积单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我们再一起来复习一下这种方法(出示正方体教具)这是一个体积为1 cm3 的正方体,如果用4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4cm3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只要计算它含有几个1 cm3 的体积单位这个长方体含有4个1 cm3体积单位,因此它的体积是4 cm3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长:4cm,宽:1cm,高:1cm(板书:把数据填入表格) (二)探索新知 1、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①探索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要计算电冰箱、电视包装箱等比较大的物体时,这种方法显然就行不通了,那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 师:还是刚才这个长方体,如果在它的右侧再加上一个1 cm3正方体(操作:加上一个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5 cm3,长:5cm,宽:1cm,高:1cm(板书:把数据填入表格)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一组数据,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长方体的长有关系。 师:观察得真仔细,长方体的体积除了与长有关系外,还和什么有关系?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学具盒里的小正方体自己探索,请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操作、计算、记录、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小组汇报)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都有关系,那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数据,小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②归纳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体积的知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计算机体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数体积单位。 师:是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含有几个体积单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我们再一起来复习一下这种方法(出示

正方体教具)这是一个体积为1 cm3 的正方体,如果用4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4cm3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只要计算它含有几个1 cm3 的体积单位这个长方体含有4个1 cm3体积单位,因此它的体积是4 cm3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长:4cm,宽:1cm,高:1cm(板书:把数据填入表格) (二)探索新知 1、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①探索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要计算电冰箱、电视包装箱等比较大的物体时,这种方法显然就行不通了,那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 师:还是刚才这个长方体,如果在它的右侧再加上一个1 cm3正方体(操作:加上一个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长、宽、高各是多少?

长方体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计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应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方法; 3、同时能利用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掌握求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方法.难点: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猜想师: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生: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 师: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生: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系。 (师出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生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生2: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生3: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 二、操作 师:同学们很棒!大胆地猜出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系,那么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需要我们大家来探索。师:请同学们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他们的长、宽、高和体积的相关数据,并完成下表。 (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反馈。 (师把统计的结果汇总在黑板上) 三、归纳 师: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与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有几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 生2::我们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数等于长乘宽乘高的积,例如: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1厘米、2厘米时,它的体积是6×1×2=12(立方厘米)。生3:当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3厘米、1厘米时,它的体积是4×3×1=12(立方厘米) 。。。。。。。 师:你们知道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 a × b × h 师: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呢? 生: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乘棱长乘棱长。师板书:正方体的体积= 棱长×棱长×棱长 V = a × a × a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1、基础练习题: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块长方体水泥板,长5分米,宽3分米,厚2分米,这块水泥板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一个正方体纸箱,棱长是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提高题: ⑴一块长方体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⑵一个正方体魔方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作者: 课型:新授课年级:五年级使用时间:2013年3月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 媒体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学生看课件回答。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5、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自由说。 6、你见过哪些长方体? 学生交流。师展示图片课件(有高楼的图片、办公室的图片、长城的图片等)学生从图片上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7、教师出示课件,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5分钟 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1)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有平平的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边)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板书:棱。 (3)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有一个点)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师课件演示面、棱、顶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在学具上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开课教案.doc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 进行计算。 2、知道物体的体积就是它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 3、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体积 计算。 2、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知识回顾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 些二、新授 1、猜一猜: (1)出示两个不同的长方体,学生猜一猜谁的体积大 (2)把两个长方体分成若干个体积为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来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3)出示热水器和微波炉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谁的体积大 2、合作探究 (1)大胆猜测:同学们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答:和长、宽、高有关系 (2)推导长方体的体积。 (3)小组合作实验:以小组为单位,用12 个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 并填写实验报告。 每排的个排小正方体的数长方体的体积(单位:层数 数数量 cm3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观察实验报告,你发现了什 么学生发现:小正方体的数量 =长方体的体积 小正方体的数量 =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的体积 =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 (6)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发现:每排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排数就是宽,层数就是高(7)教师提问: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不能用体积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把长方体摆出来 (8)学生实践:长3cm,宽3cm,高2cm 长 4cm,宽 3cm,高 2cm 长 2cm,宽 2cm,高 1cm 学生到讲台演示摆法 3、归纳总结 :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 V 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 a、b、 h 分别表示长方体 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V长 =abh 4、长方体体积练习: (1)热水器长 3 分米、宽 2 分米、高 6 分米,微波炉长 5 分米、 宽3 分米、高 3 分米,计算体积并比较体积的大小。 (2)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长 5 厘米、宽 4 厘米、高 3 厘米学 生汇报计算结果 5、推导正方体的体积 思考: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知识。因此要求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大家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体积。 四、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2、各种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 3、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包括投影系统) 4、多媒体演示课件

六、教学设计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体积的知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计算体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数体积单位。 师:(出示正方体教具)这是一个体积为1 cm3 的正方体,3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3cm3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含有几个体积单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多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没法这样数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现在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 观察下面各图,想一想。(出示课件) 1)看这个长方体,宽和高不变,长变短,体积有什么变化?长变长呢?宽和高相等的时候,哪个体积大?(越长,体积越大)2)接着看这个长方体,长和高相等,那个体积大?(越宽,体积越大)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 XXX XXXXXX小 学 27~29 页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 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 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 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再出示长方体。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教师设疑:刚才大家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 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用切水果的方式引出面、棱和顶点。通过学生的交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 顶点。 认识棱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认识顶点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通过触摸感知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 棱和顶点,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让后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要求:学生每 4 人为一小组,通过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实 际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把结论填到表格中,教师同时参与多个 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①汇报交流长方体的特征,并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②引导小结:长方体有 6 个面, 12 条棱, 8 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 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③归纳小结:请同学自由汇报,教师相继板书。 面: 6 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 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在仔细观察、认真交流的基础 上讨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开课教案讲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知道物体的体积就是它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 3、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体积 计算。 2、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知识回顾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二、新授 1、猜一猜: (1)出示两个不同的长方体,学生猜一猜谁的体积大? (2)把两个长方体分成若干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来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3)出示热水器和微波炉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谁的体积大? 2、合作探究 (1)大胆猜测:同学们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答:和长、宽、高有关系 (2)推导长方体的体积。 (3)小组合作实验:以小组为单位,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填写实验报告。

(5)小组讨论:观察实验报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 小正方体的数量=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的体积=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 (6)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发现:每排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排数就是宽,层数就是高 (7)教师提问: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不能用体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把长方体摆出来? (8)学生实践:长3cm,宽3cm,高2cm 长4cm,宽3cm,高2cm 长2cm,宽2cm,高1cm 学生到讲台演示摆法 3、归纳总结: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长=abh 4、长方体体积练习:

《长方体的体积》课堂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6-47页 一、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的联系及地位) 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6-47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以及表面积的计算,学生对长方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课的前几节,学生学习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的认识,为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打下了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并不陌生。但对长方体的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并不清晰,大多数学生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不一样,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外学习老师给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调查,有一部分学生对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时,认为与长方体的棱、面有关,在计算棱长、表面积和体积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解答,会解答的学生在单位名称写的不准确也能看出对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还是不清楚。针对本班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体积公式,所以

本接课重在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方面,在动手操作活动形成清晰的概念,感受长方 体体积的推导过程和由来,学到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经历猜想----验证----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等方法学习数学。学生思维较活跃,善于思考问题;小组学习时小组长组织能力较强,分工明确,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三、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 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探究”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演示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形成清晰的表现。 四、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策略目标: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形成发现、创新的过程。从而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长方体的体积》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题:长方体的体积 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朱莉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第五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如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等对形成空间观念有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3、学生分析 由于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的计算、体积与体积单位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并不陌生。不过他们对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不十分了解,即便有学生知道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只有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过程,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发展空间观念。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 XXXXXX小学 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7~29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再出示长方体。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教师设疑:刚才大家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用切水果的方式引出面、棱和顶点。通过学生的交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认识棱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认识顶点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通过触摸感知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让后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要求:学生每4人为一小组,通过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实际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把结论填到表格中,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①汇报交流长方体的特征,并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②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③归纳小结:请同学自由汇报,教师相继板书。 面: 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在仔细观察、认真交流的基础上讨论: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与课件

说课 圆锥的体积 九山镇宋王庄小学文波今天我说课的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将从教材、学法、教法、教学设计等七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说教材 1、教材的容、地位和作用。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材十分注重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自己生活的空间,注重以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经历用观察、操作、想象、思考等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运动、位置、度量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结合《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间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了物体,五年级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在前面刚学了圆柱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学习圆柱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蟠龙小学:高秀莲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第29页至30页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学习容积的基础。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对常见平面图形特征及其周长、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既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探究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公开课 优质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初步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联系。 【教法与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游戏教学法、归纳法 学法: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个长方形,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它是一个平面图形。它是由四条什么围成的?(板书:线)它有四个什么?(板书:顶点)师:由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演示去初步感知 (1)师:拿起你们的长方体,在它的身上找一找有没有面、线、点。围成长方体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叫做长方体的面。用手摸一摸,感觉怎样?(平平的)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摸摸长方体的棱,感觉如何?(直直的)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尖尖的) (4)师: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如果我们想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你会提出哪些有关于面、棱、顶点的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带着这些数学问题,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我们用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来研究一下面、棱、顶点的特征,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小组长把它记录在学习表格中,好吗? 1、操作实验,探究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把你的发现说个同桌听。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交流汇报:谁能有序地数出这6个面。(指名上台数)这两个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相对的)上面和下面是一组相对的面,前面和后面也是一组相对的面,还有左面和右面也是相对的面。 (3)师:让我们按相对的面的顺序再数一遍长方体的6个面,好吗? (4)教师带领学生用手掌比划长方体的相对面,引导学生再次巩固:长方体有3组相对面。师: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这个完全相同你怎么理解?(形状相同、大小相同)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问:你怎么知道的? (5)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问:一定都是长方形吗?出示课件:特殊情况下有两个是正方形。也就是说,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完全相同

圆锥的体积公开课教案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铅锤 1.师:你们见过这个吗?生:铅锤。 师:我们知道这个铅锤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这个铅锤的体积,那么有什么办法算出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生:将其放进装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就是这个容器的体积。 2.教师操作,将铅锤放进量筒中,水面上升。 师:这个时候如何测量铅锤的体积呢? 生:测量加入铅锤前后,水的体积增加的部分就是铅锤的体积(测量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排水法)。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种方法怎么样? 师:如果要测量像小麦堆这样类似圆锥的体积怎么办呢?(课件出示图片)能把他放在水里吗? 生:不能。 师:那么这种方法是不是就有局限性?不适用于求所有的圆锥体的体积。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找到一种办法来解决求圆锥体的体积。

二、新授 A、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那些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师:我们在计算圆柱体的体积的时候是将它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那么你们认为哪种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会和圆锥的体积有关呢? 生:圆柱。 师:你能说说你猜测的依据吗? 生: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 师:对,圆柱和圆锥在外形是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所以他们的体积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师:那请你们大胆地猜测一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圆柱的体积师圆锥的三倍。 生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师:谁有补充的?任意一个圆锥的体积都是任意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 板书:猜测V圆柱=3V圆锥V圆锥=1/3V圆柱 师:有了猜测我们要干嘛? 生:验证。 师:那我们现在就来做实验验证。 B、准备水、圆柱、圆锥模具、试验单。(2分钟) 要求:1、任选一组圆柱与圆锥比较、观察发现:弄清是比较什么?实验结果填什么? 2、细心操作,尽量减少误差。 C、小组汇报如何实验的和实验结果。学生展示试验单。 师:对比一下结果发现? 生:有倒三次到满的,那么这些是三次倒满的圆柱和圆锥是哪一组?拿出来,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特点。 D、师:通过实验验证了你们的猜测了吗?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长方体的体积课堂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数学《长方体的体积》课堂教学实录 张美芳(师):在前两天探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同学们很迫不及待的想要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了。今天我们就利用手边自己制作的学具,来探究这个数学奥秘,怎么样? (生跃跃欲试地):好啊! (立即有几生说):老师,我已经晓得长方体的体积是怎么求的? (师立即制止这几生的发言):嘘,你们几个知道也不要说,因为大多数同学都还不能凭已有的知识经验推导出来,今天你们做实验就权当是来验证自己已经得出的结论,好吗? (刚才发言的几生立即得意的说):好的! (师):首先,根据我们已有的几何形体经验,随便拿出你手边的一个长方体,大胆猜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它的什么密切相关? (生纷纷自主站起来说):与这个长方体的长有关;(另一生)与它的高有关;(还几生)与它的宽也有关;(还一生说):老师,我认为与它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师)那么,我们来用同样多的小正方体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以探究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先商量一下,为了便于来听课的老师清楚的看到我们的操作过程,我们是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好呢,还是用棱长1dm的大一些的正方体好呢? (生异口同声地):用棱长1dm的正方体!(同时也开始从桌下拿出装正方体的袋子,把正方体摆到桌上)。 (师):为了能用同样多的小正方体摆出至少四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你又打算用多少个正方体?小组内商量一下。 (小组内小声商量后一生说):我打算用12个正方体。 (师):王泽民建议大家用12个正方体,你们同意吗? (生):可以呀!

(师):好,我们就按王泽铭说的统一用12个正方体来做实验,请看到大屏幕(电脑显示在投影屏幕上)用棱长为1分米的12个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 (师):这时候,老师要强调操作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了,一是每人要先独立的摆出4种长方体,并把它记录在书上,摆不全时组内同学可以互相帮助;二是独立摆完后小组内4位同学,分别摆一种形状,由小组长检查并记录相关数据在你们桌上的表格里;三是边摆时边想,除了这4种摆法,还有别的摆法吗?四是要注意学习效率哟,先做完实验并填完表的小组要派人板书出一种方法,由四个组分别派一人共同完成该表,且注意不能重复。老师说的这四条记住了没有? (生齐答):记清楚了。 (师):好,下面开始做实验。在实验中,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不必依赖同学来帮助你;不能独立完成的,小组长适时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好,抓紧时间哟!(学生四人一组,开始进行操作实验,老师到同学们中去,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并适时点拨指导。在有的小组快速完成了学习任务后,师用手势或肢体语言鼓励他迅速上台“抢”机遇,填表。一会儿,表填完了,学生实验也先后做完了,每组内四个不同的长方体也摆好了,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脸上都露出成功的笑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