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著述年表

钱穆著述年表
钱穆著述年表

钱穆著述年表

年代表重要著述

1918 《论语文解》,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11月出版。

1919 《朱怀天先生纪念集》,上海自刊本,1919年8月出版。

1925 《论语要略》(国学小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3月出版。1926 《孟子要略》,上海大华书店1926年出版。

1929 《周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

1930 《墨子》(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3月出版。

《王守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3月出版。

《刘向歆父子年谱》,《燕京学报》第七期。

1931 《国学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出版。

《惠施、公孙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8月出版。

1932 《老子辨》,上海大华书店1932年出版。

1935 《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12月出版。

1937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出版。

1940 《国史大纲》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6月出版。

1942 《文化与教育》,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6月出版。

《清儒学案》,重庆为国立编译馆写,1942年稿成佚失。

1943 《中国文化史导论》,重庆正中书局1943年出版。(待查)

1945 《政学私言》(人人文库),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11月出版。

1948 《孟子研究》,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出版。

1949 《中国人之宗教社会及人生观》,香港自由中国出版社1949年5月出版。1950 《中国社会演变》,香港中国问题研究所1950年10月出版。

1951 《中国知识分子》,香港中国问题研究所1951年出版。

《中国历史精神》,台北国民问题出版社1951年11月出版。

《庄子纂笺》,香港东南印务公司1951年12月出版。

1952 《文化学大义》,台北正中书店1952年1月出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香港自刊本1952年11月出版。

《中国思想史》,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2年11月出版。

1953 《国史新论》,香港自刊本1953年5月出版。

《宋明理学概述》,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6月出版。

《四书释义》,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6月出版。

《人生十论》,香港人生出版社1953年6月出版。

1954 《黄帝》,台北胜利出版社1954年出版。

1955 《阳明学述要》,台北正中书店摘1955年3月。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香港自刊本1955年03月出版。

1957 《秦汉史》,香港新华印刷股份公司1957年3月出版。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及大学问节本》,香港人生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

《庄老通辨》,香港新亚研究所1957年10月出版。

1958 《学》,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58年6月出版。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香港新亚研究所1958年8月出版。

1960 《湖上闲思彔》,香港人生出版1960年5月出版。

《民族与文化》,台北联合出版中心1960年6月出版。

1961 《中国历史研究法》,香港孟氏基金会1961年12月出版。

1962 《史记地名考》,香港太平书局1962年10月出版。

1963 《孔子论语新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

《中国文学讲演集》,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3月出版。

《论语新解》上下册,香港新亚研究所1963年12月出版。

1968 《中华文化十二讲》,台北三民书局1968年7月出版。

《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力》,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出版社。

1969 《中国文化丛谈》(一)(二),台北三民书局1969年11月出版。1970 《史学导言》,台北中央日报社班1970年5月出版。

1971 《中国文化精神》,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7月出版。

《朱子新学案》一至五册,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9月出版。

《朱子学提纲》,台北自刊本1971年11月出版。

1973 《中国史学名著》,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1974 《理学六家诗抄》,台北中华书局出版。

《孔子与论语》,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1975 《孔子传》,台北综合月刊社出版。

《中国学术通义》,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1976 《灵魂与心》,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1),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77 《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2),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3),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78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4),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5),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6),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79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7),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历史与文化论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以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1980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8),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台北东升出版社。

1981 《双溪独语》,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1982 《古史地里论集》,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83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宋明理学三书随札》,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84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87 《晚学盲言》,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89 《中国史学发微》,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新亚遗铎》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钱穆先生记事年表

年代表重要记事

1895 七月三十日,钱穆诞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南延祥乡啸傲泾上七房桥

之五世同堂。

1897 长弟生,不幸夭折。

1901 偕兄前挚及堂兄等入私塾读书,每日记诵生字由20增至80个。

1902 年幼聪慧,强记不忘。

1905 钱氏在果育学校读二年级时,因作文成绩优异,曾两度越级升班;平时

在家,父亲教导兄长时,他可以旁听,有问题亦容许发言。

1906 5月17日(农历四月廿四)上午10时,父亲逝世,享年41岁(1866-1906),临死叮咛他要好好读书。

1912 是年春,他把思嵘改名为穆,任教无锡市郊秦家水渠三兼小学校,同年

以〈国民今后外交政策〉一文,获《东方杂志》征文第一等奖。

1918 是年,再回荡口镇鸿模(果育)学校专任一年;11月,《论语文解》由上海商务书馆出版。

1920 是年秋,转入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校任校长,同年冬,〈爱与欲〉一文于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以大一号前缀幅刊登,为钱氏生平在

报纸投稿的第一篇。

1921 是年春,转任"泰伯市立图书馆"馆长。

1928 是年夏秋之交,他的妻儿及兄长均先后逝世;长侄钱伟长随他在苏州中

学读高中一年级。

1929 是年他函辞广州中山大学之聘,仍留苏中;续娶张一贯,并迎养母亲至

苏州。

1930 是年3月,《墨子》、《王守仁》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同年秋,他被顾颉刚荐到北平私立燕京大学国文系任讲师,而他在《燕京学报》发表的

〈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震动当时的北平学术界。

1931 是年秋,他转入国立北京大学历史系任副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

秦汉史"等课。

1932 是年在北大开"中国政治制度史",并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仍兼

课清华大学,《老子辨》由上海大华书店初版。

1933 是年秋,他在北大首开"中国通史"课,仍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同时兼课燕京大学。

1941 1月31日(农历年正月初五),母蔡氏病逝江苏故乡,享年77岁,他题斋名曰"思亲疆学室"。是年他应四川嘉定武汉大学历史系邀请,讲授"中国

政治制度史导论"、"秦汉史"一月(3月23日至4月28日),严耕望院士

即是这受教的学生;期间他亦应马一浮的邀请,至设在岷江对岸乐山的

复性书院演讲"中国传统政治"。12月,转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任历史研

究所导师。

1949 大陆时局紧张,先生又应张其昀之约南避香港;并与谢幼伟、崔书琴等

学者筹办"亚洲文商夜学院",借用华南中学在九龙伟晴街的课室三间;

10月10日正式开学,有招港、台学生60余人。

1950 是年新亚设分校于北角英皇道海角公寓;同年秋,得香港的上海商人王岳峰斥资在九龙桂林街顶得新楼三楹,供作新校舍,亚洲文商即由夜校

改为日校,并更名为"新亚书院",钱氏任院长。同年冬赴台,先应台北

省立师范学院邀请,演讲"文化学大义";他继而应国防部总政治部邀请,

演讲"中国历史精神"。

1952 4月16日应朱家X邀请为"联合国同志会"作演讲,借用淡江文理学院新落成之惊声堂,演讲完毕答问之际,忽被屋顶掉下的大水泥块击晕,即

时送院急救,事后赴台中养病四月,期间任职台中师范学院图书馆的新

亚学生胡美琦常来相陪,因而促成日后的婚姻。

1956 1月30日,先生与胡美琦小姐在九龙亚皆老街"更生俱乐部"举行婚礼,仅新亚同事眷属十余人参加;是年,《先秦诸子系年》由香港大学再版,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及大学问节本》由《人生》出版,由《中国学术史

论集》则由台北中华文化事业出版社出版。

1960 是年1月,钱氏应邀赴美国耶鲁大学东方研究系讲学,7月往访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又赴旧金山、西雅图和加拿大多伦多

等地考察,后赴英国牛津、剑桥、伦敦等大学参观,顺访法国巴黎和意

大利罗马。是年,《湖上闲思录》出版,新亚书院设添物理化学系。

1965 是年夏,新加坡南洋大学拟聘为校长,被他婉拒。6月,钱氏正式辞去" 新亚书院"校长之职,结束先生在香港办学16年的生涯;是年7月,赴

吉隆坡马来亚大学讲学一年。

1967 是年5月,钱氏应中大新亚书院学生之请演讲"五四运动";8月决赴台定居,10月他偕夫人迁居台北,先住"自由之家",继租居金山街,并任

教于阳明山华冈"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系、历史研究所。

1968 7月,钱氏当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荣获中华民国国家最高学术殊荣;是月,迁居台北市郊士林外双溪,取斋名曰"素书楼"。同

月,《中华文化十二讲》出版。是年先生曾应新亚新任校长沈亦珍教授邀

请,自台赴港参加"新亚二十周年校庆"。

1974 是年完成《八十忆双亲》一文。同年9月,《孔子与论语》出版。

1975 《中国学术通义》出版。

1977 是年5月,《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出版;冬季,他的胃病又剧作,几不治。

1978 是年夏,由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长金耀基教授等筹设的"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正式成立。

1979 是年8月,《历史与文化论丛》、《从中国历史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出版。同年钱氏偕夫人赴港,参加"新亚书院创校三十周年纪念",并会

晤主张协助新亚书院的前耶鲁大学历史系卢定教授。

1980 是年夏,钱氏偕夫人再赴港,与留在中国大陆的儿子钱拙、钱行、钱逊和幼女钱辉(晦)欢聚一周。同年《中国哲学史》、《中国通史参考数据》

先后出版。

1983 4月,北京大学朱光潜教授,应邀来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先生文化学术讲座"讲授"维科的新科学",钱氏不顾年迈跋涉,自台北赶赴香港会晤故

友,场面至为感人。《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1 月)、《宋代理学三书

随达札》(10月)先后出版。

1985 6月9日是钱氏告别杏坛的"最后一课",包括逯耀东教授、孔令晟上将、

宋楚瑜先生等都赶赴外双溪素书楼上课,他最后赠言是:"你是中国人,

不要忘记了中国!"于是正式宣布自中国文化大学荣休,结束74年从事

教育的生涯。

1990 8月30日,钱氏逝世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享年96岁;9月26日在台北举行公祭,钱氏留在大陆子女闻耗,申请赴台奔丧未果,仅参加

9月30日在香港新亚书院举行的公祭。后来,钱氏的骨灰遵照他生前的遗愿,运回中国大陆江苏故乡,安葬于苏州太湖中的西山四龙山。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读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由钱穆先生讲演录音稿编制而成)为什么学历史?因为要想知道明天的事,总该先知道昨天过去的事。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预言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因为世上所有因素都处于不停地变动之中。但历史却具有潜在的规律性,例如盛衰交替之变,或是权利更迭之变,这种神秘的周期性规律使历史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钱穆先生也是其一。这本书从史学精神与方法、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七个方面来对历史进行描述。我暂且以我浅薄的学识来对这本书进行分析。 历史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与总探讨,研究历史便是在探索人生。钱穆先生主张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将来来研究历史,遵从历史的绵延性,从现时代中找问题,从旧时代中找答案。欲想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要先认识自己,若要认识自己,首先要用理智的目光回顾历史,这便是历史存在的意义。 中国传统政治是否是君主专制?钱穆先生在第二个板块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而他是反对“专制论”的。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何为专制。第一种说法是:独断专行。“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羈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i”第二种说法是:控制掌管。《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中言:“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騫,因献马数十匹报谢。”《北齐书·神武纪下》:“景 ( 侯景 )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第三种说法是:君主独掌政权。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九:“封建遗毒,东方式的专制政体,使官僚问题种得很深的根底。”而这一切解释都是指向君主独裁。在中国知网上的解释是指,封建社会中由至高无上的君主独揽大权,凭个人意志实行独断专行统治。在这一制度下,居于封建等级制度尖顶的封建君主拥有超乎一切法律、一切机构之上的最高个人权力,凭借国家政权(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总结起来就是:君主大于法。那么我们就要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有四大特点:一是,出于皇权,维护皇权;二是,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三是,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四是,诸法合体并用,司法隶属行政,无独立审判权。由此可看出:法自君出。也就是说——君主凌驾于法律。因此也就能推论出中国传统政治是封建君主专制的。钱穆先生反驳的理由是,古代政治制度并非仅仅是君主一人专权,同时有宰相等上

语文——钱穆《人生三步骤》课文阅读

钱穆《人生三步骤》课文阅读 一 每个人的发展过程中都应该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生活。衣食住行与价值是维持生命的存在。先讲讲食和衣。 所为食前方丈,一丈见方的很多食品同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大布之衣,大帛之袍,同锦衣狐的作用也差不多。饮食为御饥渴,衣着为御寒冷。 同样,颜渊居陋巷,在贫民窟里;诸葛亮卧草庐,在一间茅草房里,从表面上看双方好像不一样,其实在生命和意义与价值上还是差不多的。 再讲到行,孔子出游一车两马,老子函谷关只骑一头牛,普通人只好徒步跋涉了。 今天科学发达,物质文明日新月异,我们的衣食住行同古代的人绝不相同,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角度看,衣还是衣,食还是食,住还是住,行还是行,生活还只处于第一阶段。 动植物亦有它们的生活,有它们维持生命的手段,所以生命第一层次即生活方面比较接近自然。可以说人同其他动植物的生活相差得不太远。孟子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即是此意。 进一步说,我们是为维持我们的生命才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的生命就是为了生活。生活应该在外层,生命则在内部。生命是主,生活是从。生命是主人,生活是跟班,来帮主人的忙。生命不是表现在生活上,应该另有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生命发展这程中的第二个层次,即人的行为。换句话讲,人的生命价值应该体现在事业上。 二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为吃饭、穿衣、住房子、行路的。除了衣食住行以外,我们应该还有人生的知为和事业,这才是人生的主体。 今天不少人工作都是为了谋生。为了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才谋一个职业,那工作来满足自我生活需要。工作当然也可以说上一种行为,实际上应该有另一种高尚的行为,按照古人所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只要有所不为——不讲我不想讲的话、不做我不想做的事,不论他是大总统、大统帅、大企业家,还是农民、工人,从行为上讲都是平等的。他们的区别只是生活质量,但做人的精神是平等的。讲平等要从这种地方讲。如只从生活质量上看,人与人怎能平等呢?整个世界的人都不平等! 有的事富贵的人可以做,贫贱的人却不能做;有的事贫贱的人能做,富贵的人却不能做。只有我们讲的修身,这种精神行为,才是平等的、自由的。可见古人所谓的修身,到今天仍旧有意义有价值。再过上300年、3000年,这种意义与价值还会继续存在。 第二步是齐家。每个人都一个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好合,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天下哪有完全大公无私的事呢?吃饭,一口一口吃,这就是私的。穿衣,穿在我身上,也是私的。房子自己住,还是私的。哪有不私的事呢? 修身齐家不是个人主义,不能只讲自己。没有父母,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修身齐家亦不是社会主义?身与家都是私有。 修身齐家是一种行为道德,是公私兼顾的。尽自己的能力来修身齐家,这是你应该做的。我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

人生是一个过程

人生是一个过程,生命是一种体验,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创造才是对生命的一种注解,因为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因为生命拒绝接受平庸。人生的意思不在于我们占有了什么,而在于从中悟到了什么,人生的歧路,总是发生在不了解自己之处。在今天的境遇中,我们的行为,思想和信仰,就是我们建造明天的材料。生命有如空谷的回音,你如何呐喊,它就如何回应你。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除了自己,没有人能让我们贬值,善于少走弯路的人,总是一个用头脑驾驭自己每一步的聪明人,在生命的短暂与存在的永恒之间锻造自我的情感和心灵,拥有真正的价值和真实的幸福。 一、做一个正直的人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梦稳。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这样才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己不正,何以正人?正直的人不谋私,不贪利,不文过饰非,不偷奸耍滑,不阿谀奉承,不溜须拍马,不阳奉阴违,平等待人,公正处事。说话有根有据,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说该说的就说,该做的就做,说的都是真话,做的都是正事。心术不正、故弄玄虚、口是心非,用心计,耍手腕,当面一套,被后一套,台上说君子言,台下行小人事,谈何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所以,做人一定要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正直。 二、做个善良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人生不一定人人都很成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心中充满慈悲、善良,才能感动、温暖人间。没有善良,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就不可能有世界的祥和与美好。爱是

石家庄市重点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含解析

石家庄市重点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钱穆:凤鸣高冈 邹金灿 “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 这是钱穆83岁时在台湾写下的文字。如果只看他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晚年回顾这段历程,他庆幸自己通过关注最新潮流,却更加下定决心重温旧书,不被时代卷走。 钱穆,这位在今日有着“儒宗”“国学大师”等称号的学人,从求学之初就关注时代动态,并不固步自封,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之所以会给人“守旧”的印象,是因为他并非“时代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比如,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钱穆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更重要的是,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国史大纲·引论》只是发端。 1964年,钱穆在新亚研究所谈当时学风之弊:“中国人之所谓学术,则必当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而有其独立存在、承先启后之意义与价值。不能仅在风气潮流中出现,仅随风气潮流而俱变,此则不得谓之真学术,康、章、胡三人,皆可谓中国近世‘时代人物’而非‘传统人物’一好例。” 在“时代人物”与“传统人物”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 抗战期间,他曾告诫弟子严耕望:“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学者!专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又说,“要存心与古人相比,不可与今人相较。今人只是一时的人,古人功业学说传至今日,已非一时之人,以古人为标准,自能高瞻远瞩,力求精进不懈。” 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还有第二个学人,会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数十年来,常见的批评钱穆的声音,有“守旧”、“顽固”、“为专制辩护”,客气一点的,也认为他对新风气有成见。

人生三步骤教案

2017年上期114、115班语文教案曾宪乐 人生三步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人生三步骤中每个步骤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解释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文不同形式的朗读,课堂交流、重点语句的圈划与品读、讨论, 了解认识三步骤的内容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物质享受与人生价值、精神追求三者关系 【教学重点】揣摩和品味关键语句,解释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形成对物质享受与人生价值、精神追求三者关系的明确认识。 【教法与学法】朗读体会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引导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总第12课时) 一、导入: 1、介绍比尔?盖茨, 微软公司主席兼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软件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截至2004年8月,微软公司创立者兼总裁比尔?盖茨的总资产增加到480亿美元,而第11次成功蝉联400富豪榜第一位置。据报道,比尔?盖茨现在依然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迄今为止,盖茨和妻子已经为国际健康事业捐赠了超过250亿美元。比尔?盖茨向外界公开了遗嘱,其中宣布将把全部财产的98%留给自己创办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1)你认识他吗 (2)他会以什么为快乐呢 (3)你快乐吗说出三个使你快乐的理由。 2、周恩来 在周恩来去世后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更是彻底的“无产者”,他是后人永远学习的崇高榜样。周恩来的人生以什么为快乐他毕生追求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有专著八十种以上。他强调中国历史的独特而长久的传统,被公认为现代中国三大史学派别之一传统史学的代表,影响颇大,尤以研究学术思想和文化史驰名中外,被誉为儒学大师。《人生三步骤》是钱穆先生1980年11月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之讲演辞。收录于论文集:《人生十论》1999年,东大图书公司。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人生三步骤的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文中找出人生三步骤的内容,及基本观点的句子。(出示板书内容)。 人生三步骤 ?生活

2019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时期 A. 皇权宗法化 B. 王权专制化 C. 封国宗亲化 D. 王国同姓化 2. 《秦律》规定,有事必须以公文的形式书面请示,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达。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国家统一的行政手段_________ B. 确保行政信息的真实性________ C. 构建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_________ D. 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无阻 3. 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 “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 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 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 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4. 朱熹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他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他的成才之路也是始于儒家经典,中间泛滥释老,最后归本孔孟。但他学成后,对佛道有很多批评和攻击的言论。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程朱理学中糅进了佛道思想 B. 朱熹最终对佛道思想的排斥 C. 理学是以先秦儒学为起点的________ D. 朱熹维护儒学纯粹性的精神趋向

5. 对下图理解准确的是 A. 造船技术落后 B. 清政府政治制度的腐败 C. 清政府官员愚昧无知 D. 清政府盲目排外 6.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 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A.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 B. 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 C. 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 D. 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7. 1935年6月中旬,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汇合,实力增强,中共中央进一步突出 了“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包含的意图主要是 A. 接通苏联,获取援助______________ B. 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C. 打破围剿,开始长征______________ D. 主动出击,国共合作 8. 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p 9. 人均产量(1950年)中国美国印度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 实行三大改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优先 发展重工业 C.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______________ D. 开展大跃进运动 10. 色诺芬《回忆录》记载:“(苏格拉底)主持人民大会,不允许人民非法投票,而 是要符合法律,他反对群众的反复无常,无法无天”。材料反映出 A. 苏格拉底维护民主政治______________ B. 苏格拉底之死的直接原因 C. 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______________ D. 雅典奉行法律至上原则

最新整理《人生三步骤》教案

最新整理《人生三步骤》教案 《人生三步骤》是钱穆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所作的关于人生问题的演讲下面是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一、教材分析 《人生三步骤》入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生命真谛。本文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一方面,作者语气随和,娓娓道来,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全然没有说教的成分。另一方面,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文辞也非常简明。因此,对于字词句方面的理解,学生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 同时,本文又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本课引发的人生思考是否深入,必将对后面几篇文章的学习产生影响。本篇课文的思想价值,在于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职校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特别是关于人生的三步骤说,相信学生会在学习中引起共鸣。基于此,在教学设计上中遵循切实立足文本、紧密联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情感共鸣的原则。尽可能抓住课文的主要观点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材的处理上,让学生整体的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关键词句的研读,将课文人生见解同现实相联系,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精神相交融,从而达到感悟生命真谛的目的。设计为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所带班级为中职一年级学生,电子电工专业,均为男生。该班同学语文学习总体情况比 较薄弱。语文学习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在阅读的时候,功利性比较强,只停留在完成几个题的层次上,因而,缺少发现,不善于思考,尚不能运用所学观点解释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阅读习惯较差,并不能专心地读完《人生三步骤》整片文章,更谈不上联系实际思考。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就要体现课堂的分层教学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一定的收获,对于阅读习惯好的同学,不仅了解文章的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B.世卿世禄制 C.三公九卿制D.九品中正制 2.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 )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3.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 ) A.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 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 C.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 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 4.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 ) A.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B.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 C.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D.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 5.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6.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 ) 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

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 D.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 7.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 ) A.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B.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 C.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 D.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 8.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此孝文帝决定( ) A.统一文轨B.整顿吏治 C.定都平城D.迁都洛阳 9.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10.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11.范仲淹说:“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语文阅读答案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郝一默在人人追求“进步”的激进年代,多数人沉浸在将传统一股脑扔进“历史的垃圾桶”的豪迈中,为了更光明的明天,他们可以对昨天毫无眷恋,甚至全部抛弃。钱穆是少数对旧世界钟情的顽固派,他做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选择。钱穆自学成才,36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基本上解决了学术界长期聚讼的公案。”他在乡间当了18年小学、中学老师,然后走向大学讲台。推荐他的人是顾颉刚。作为中国学术界鼎鼎大名的人物,顾颉刚与钱穆素昧平生,但读过他的作品后,对其史学功底大加赞赏:“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1930年,因为顾颉刚的鼎力相荐,钱穆进入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为他把“M”楼改为“穆楼”。之后,顾颉刚又把钱穆推荐给了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为我所能教之功课他无不能教也。”后来,钱穆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并称“北胡南钱”。钱穆所处的年代,西学东来,势不可挡,儒家被认为是“弱国愚民”的根源,国学渐渐失宠。中国人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台湾学者胡昌智曾对这种认同危机做过形象的说明: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次欧阳锋忽然忘了自己是谁,像得失心疯一样,把石壁上的影子当做敌人来打。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这段故事有相似之处,而不同在于,人们不是忘了自己是谁,而是想去忘掉自己是谁。面对汹涌而至的新思想,钱穆坚持不为时代潮流裹挟而去,他选择在古籍世界里寻找另一个世界。他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他写了《国史大纲》,他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在《国史大纲》的开篇,钱穆对读者提出了四项对待国史的殷切期待,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本国历史要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而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让钱穆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家中最具中国情怀的一位,他的学生余英时说,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做一个现代中国的士”,是钱穆的理想和志业所在。他曾经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讲题,以王安石、司马光为例,阐述弘“道”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应该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应该能负起民族国家最大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内心修养上,应能有一副宗教精神。”钱穆认为,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了西方的权利观念,没有接受他们的宗教精神,只讲个人权利,不讲仁爱与牺牲。避居香港后,钱穆赤手空拳创办了新亚书院,它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在租来的仅有的4间教室里,钱穆想努力保存中国文化的气韵。“新亚”之名由钱穆所起,他希望借此提倡“新亚洲”,为在香港的中国人争取稍微光明的未来。新亚书院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办学的16年,是钱穆“生平最忙碌之十六年”。之后,钱穆到台湾“谋建一家,以求终老”,得到了蒋氏父子的礼遇,蒋介石为他建造了素书楼,蒋经国则聘请他为“总统府”资政,在钱穆之前,没有学者出任过此职。晚年的钱穆依然坚持在素书楼传道授业。 “其实我授课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而是要招义勇兵,有一次,他在家中为学生讲课时突然说: 看看有没有人自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但是在“现代”的冲击下,“传统”早已无招架之力,钱穆所赞美的那个“礼”的世界早已崩溃。这让钱穆的学术生涯走得格外寂寞,他期待国人对历史拿出温情的诉求,却无法获得商业市场的认同。钱穆生前曾对妻子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在今天讲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论别人懂与不懂,即可获得举世崇拜,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而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钱穆始终认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危机,学校偏重自然科学,崇洋蔑己,更是中国文化的隐忧。(选自《都市?翻阅日历》2010年第10期,有删改)19.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钱穆提出的对国史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的理解(4分)20.余英时评价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请指出“为故国招魂”的含意并概括其具体表现。(5分)21.钱穆认为中国人

13《人生三步骤》练习

2011级高职《语文》复习材料13-G 《人生三步骤》课后测试 班级座号姓名成绩 一、语文基础知识 1、下面6组汉字,其中有一组字的声母相同,有一组字的韵母相同,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兰聊酿缕②受铄闪束③东浓缝耿 ④败佩湃海⑤申很阵忱⑥渴喝凯裸 A、①⑥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色彩班斓织锦当铺 B、浸渍廖落幅员广阔 C、未雨绸谬焉耆气韵 D、标榜袅绕心旷神贻 3、下列词语中 全部都正确的是() A、大家风范陋巷归宿 B、日新月异淡泊提练 C、遁遁善诱诸葛草庐函谷关 D、领略隔置不论深邃 一、语言运用(第1~11题每题2分;第12题8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夙.愿/回溯.虔.诚/潜.意识绯.闻/芳菲. B.战栗./菽粟.屹.立/银货两讫.氛.围/ ..芬.芳. C.下榻./踏.实一沓.纸/纷至沓.来膀.胱/翅膀. D.果脯./胸脯.前仆.后继/仆.人自怨自艾./期期艾.艾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青春曼妙步覆维艰举世闻名相儒以沫 B.生死攸关吊以轻心连棉不断迫在眉睫 C.出人投地简明扼要暮霭沉沉走头无路 D.深入浅出心花怒放迫不及待前仆后继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这么一个规律,在所有第三世界发展中的国家中,工业和农业是互相____、互相支援的两大国民经济部门。 ②你别看他穿得邋黧邋遢的,和他交往久了,你就会发现其实他是个蛮有____的人。 ③过年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到“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家里去__ _ ,真是快乐得很。 A.依赖品味作客 B.依赖品位做客 C.依靠品位作客 D.依靠品味做客 4.依次填在横线上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①风雨这么大,我是来看你了。 ②风雨再大,我是会来看你的。 ③风雨多么大,我是会来看你的。 A.尽管还即使也虽然还 B.尽管还不管都即使也 C.虽然还即使也无论也 D.虽然还即使也无论都

北京市朝阳区2017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2.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以学不厌、教不倦为中心,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汉儒尊孔,不免将此事业之重要性首尾例置”。他认为汉儒推崇孔子是更注重() ①安贫乐道②传道授业③通经致用④德治仁政。 A.A B.B C.C D.D 4.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

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到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 5.某组学生承担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学习主题,提出研讨具体方案。方案中符合该小组学习主题的是() ①考验: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②对抗:从两党合作到分裂对峙 ③转移:从政府迁徙到北上抗日 ④较量:民主联合政府的可行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使全国大约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其它一些生产资料的同时() A.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B.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C.初步建立了新中国工业基础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外交方式,取得的重大成就是通过、签订了()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C.《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8.如图所示三位学者在学术思想与学术探索中遵循的共同原则是()

钱穆经典语录

钱穆经典语录 导读:经典语录钱穆经典语录 1、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该看重曹氏父子所领头的建安文学的。 2、即就帐籍制度言,可见每一项制度之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之贯注。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然法良意美,终是徒然。而且任何一制度,也必与其他制度发生交互影响。故凡一制度之成立,也绝非此制度可以单独成立的。 3、传统愈久,应该此大本大源之可靠性愈大。换言之,即是其生命力益强。 4、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5、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6、当时中国人受异族统治,乃不得不更尊孔,使外族人亦知中

国有此人物,庶对中国人不敢轻视。今君辈争言孔子乃自来专制皇帝所尊,以便利其专制。试读此间碑碣,亦岂当时许多中国人惟恐外族人不易专制,故亦教之尊孔否。 7、男女之间往往欲胜情,夫妇之间便成情胜欲。 8、亭林的学生潘耒次耕曾为通儒定下了一个标准。他认为:通儒必须要有匡时救世的心术,要有明体适用的学识,在著述上,要有“纵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的具体表现。 9、从知厚积而薄发,急速成书之终非正办也。 10、今天我们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11、中国文化大传统,在政治社会之相互影响间,特有一深意,即政治常由社会来领导,不由政治来领导社会。 12、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则必在道。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4课《人生三步骤》练习题

《人生三步骤》课后测试 班级座号姓名成绩 一、语文基础知识 1、下面6组汉字,其中有一组字的声母相同,有一组字的韵母相同,从备选答案中选出 正确的一项( ①兰聊酿缕②受铄闪束③东浓缝耿④败 佩湃海⑤申很阵忱⑥渴喝凯裸 A、①⑥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色彩班斓织锦当铺 B、浸渍廖落幅员广阔 C、未雨绸谬焉耆气韵 D、标榜袅绕心旷神贻 3 A、大家风范陋巷归宿 B、日新月异淡泊提练 C、遁遁善诱诸葛草庐函谷关 D、领略隔置不论深邃 一、语言运用(第1~11题每题2分;第12题8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夙.愿/回溯.虔.诚/潜.意识绯.闻/芳菲. B.战栗./菽粟.屹.立/银货两讫.氛.围/ ..芬.芳. C.下榻./踏.实一沓.纸/纷至沓.来膀.胱/翅膀. D.果脯./胸脯.前仆.后继/仆.人自怨自艾./期期艾.艾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青春曼妙步覆维艰举世闻名相儒以沫

B.生死攸关吊以轻心连棉不断迫在眉睫 C.出人投地简明扼要暮霭沉沉走头无路 D.深入浅出心花怒放迫不及待前仆后继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这么一个规律,在所有第三世界发展中的国家中,工业和农业是互相____、互相支援的两大国民经济部门。 ②你别看他穿得邋黧邋遢的,和他交往久了,你就会发现其实他是个蛮有____的人。 ③过年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到“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家里去__ _ ,真是快乐得很。 A.依赖品味作客B.依赖品位做客 C.依靠品位作客D.依靠品味做客 4.依次填在横线上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①风雨这么大,我是来看你了。 ②风雨再大,我是会来看你的。 ③风雨多么大,我是会来看你的。 A.尽管还即使也虽然还 B.尽管还不管都即使也 C.虽然还即使也无论也D.虽然还即使也无论都 5.下列句中加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阅读附答案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阅读附答案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1960年,耶鲁大学把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当代大儒钱穆,他们这样评价说:“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个大儒的人,却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晚上读史,中间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钱穆小时候身体一直很弱,每年秋天都生病,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他一直为自己健康担忧,一次从一本日本书上看到讲究卫生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便警醒自己,从此每天起居有恒,坚持静坐散步,记日记,以此督促自己。晚年他把自己长寿的秘诀都归功于有规律的生活。 从1912年起,在十年半时间内,钱穆辗转四所学校任教,读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十年面壁,钱穆终于找到自己的治学门径,专治儒学和史学,自称“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宋明理学概述·序》)钱穆之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研究对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当我幼年,在前清时代,就听有人说,‘中国不亡,是无天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这种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后来治学的动力,“莫非因国难之鼓励,爱国之指导。”(《中国文化精神·序》)在无锡三师时,钱穆已经完成《国学概论》,并开始撰写其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学者蒙文通看到他的文章,慕名前来造访,打开“系年”手稿便被吸引了,在回南京的车上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认为该书“体大精深,乾嘉以来,少有匹矣”。 钱穆虽然自学出身,却从不迷信权威。当时学术界正流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观点,顾颉刚也是康的拥护者。钱穆对此十分怀疑,他没有因为顾颉刚于己有恩就放弃己见,而是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用事实证明康有为的观点是错误的。顾颉刚对此毫不介意,不仅将此文在《燕京学报》发表,还推荐他到燕京任教。钱穆称,“此等胸怀,万为余特所欣赏。”钱穆的文章影响极大,一扫刘歆遍造群经说,在经学史上另辟了以史治经的新路子,对经学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其观点也逐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北平各大学经学史及经学通论课,原俱主康说,亦即在秋后停开,开大学教学史之先例。”(罗义俊)钱穆后来到北大任教,胡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钱穆并不因此而在学术上苟同他,他的许多观点都与胡适不一致,胡适认为孔子早于老子,他却认为老子早于孔子。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学术观点不一致,故意拿胡适的观点来诘问,他也毫不掩饰,常在课堂上批判胡适。据他的学生回忆,他常当众说:“这一点,胡

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寒假测试(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济南外国语学校寒假综合测试三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15题,每题3分) 1.《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铁:铁丘,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临战前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2.表1是成书于2世纪中期的《四民月令》记载的洛阳地区一至五月的生产生活情况。由其内容可知,该书主要记录的是 A.皇室贵族的生活B.自耕农的日常生活 C.商人家庭的生活D.地主庄园的生活 3.(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广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包括①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②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③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④南伐和迁都都有一定阻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 4.程颢提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从中可以看出程颢 A. 倡导格物致知 B. 莫定心学基础 C. 提出知行合一 D. 主张经世致用

5.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由此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状况 A.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B.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C.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D.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6.“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从材料表明 A.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B.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D.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出现分离趋势7.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是 A.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C.扶清灭洋,排斥一切外洋事物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8.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9.“春季里来艳阳天,桃花红,李化白、百鸟闹声喧……共产暴动处处红旗现,直打得土豪劣绅逃到天外边。共产党齐努力,大家团结紧,推翻统治的政权,重把天地安”,这是流行于大别山区的歌谣。此时,中国共产党正在 A. 组织武装起义,挽救国民革命 B. 开展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C. 突破重重围剿,进行战略转移 D. 倡导国共合作,团结一致抗日 10.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人生三步骤》助学案

《人生三步骤》助学案 一、通过学习课文,用简练的语言解释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通过对课文不同形式的朗读,课堂交流、重点语句的圈划与品读、讨论,了解认识三步骤的内容与意义。 三、正确认识物质享受与人生价值、精神追求三者关系。 一、作家简介 钱穆(1895年—1990年8月)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字宾四,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钱九岁入私塾,熟悉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13岁入常州府中需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他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人生十论》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作者讨论人生问题的三次讲演,一为“人生十论”,一为“人生三步骤”,一为“中国人生哲学”。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当今潮流风气,探论“心”、“我”、“自由”、“命”、“道”等终极问题,而不离人生日常态度,启发读者追溯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源,思考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 三、创作背景 本文是钱穆先生于1978年11月在香港大学文学院所作的演讲。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严谨的逻辑通俗地表达出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自有一种大家风范。本文将人生分为三个步骤或三个阶段:其一为“生活”,即物质文明;其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人文精神;其三为“德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三十多年过去了,也许今天的我们读来会觉得有些“古董”气,但慢慢品味,静静思索,对我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有裨益。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箪.食()瓢.饮()跋.涉()狐裘.()帛.袍() 二、解释下列句子 1.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钱穆的文化观

钱穆认为人类文化, 穷其根源, 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 尤其是气候、物产之相异。而影响其生活方式, 再由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引生出种 种观念、信仰、兴趣、行为习惯、智慧发展方向乃至心理、性格之种种不同。由此种种不同, 而引发出文化精神的截然相异。基于这一认识, 钱穆在《导论·弁言》中把人类文化划分为 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类型。这三种文化就其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言, 实际上又 可并归为农耕文化和游牧商业文化两大类型。在钱穆看来, 中国文化在文化类型上属于典型 的大陆农耕文化。他说中国文化植根于农村, 是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以农业为基础而发展 起来的。由于农耕民族与土地相连, 胶著而不动, 其生活方式是安守田土, 依时而行, 因此 在农业社会中生长的民族, “一向注重向内看”, 不求空间之扩张, “惟望时间之绵延”, 其文化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沉着稳健、崇尚和平为特征。与“安足静定”、崇尚和 平的中国农耕文化相反, 西方文化则属于典型的“惟求富强”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与发源 于草原高寒地带、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一样, 起源于“内不足”。由于“内不足”的经济状 态, 促使他们不断地向外寻求、征服, 以“吸收外面来营养自己”。因此, 商业文化比较注意 空间的拓展和武力的征服, 有强烈的战胜欲和克服欲, 其文化以流动进取、崇尚竞争、内部 团结、富有战斗性、侵略性和财富观念为其特征。 在钱穆看来, 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之不同, 中西文化的其它 不同特点都是在这一根本差异的基础上衍演和发展起来的。比如在宇宙观上, 由于中国文化 是在平原农耕地带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为了在土地上发展生产, 就必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 关系。因此长期在农业文化土壤中生长的中国人常常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的一体, 主张人与 自然相互融和贯通。由于中国文化主张天人交贯,“求循人以达天”, 于是又形成了顺乎自然、—81 —行乎自然的人生观。这集中表现为中国人希望自觉地遵从自然、顺应自然, 力求将人生投入 大自然中, 与天地万物生息相处, 协调共存。钱穆认为中国文化所讲的自然, 是生命化、精 神化的自然, 人生是自然化、艺术化的人生, 自然建立在人生中, 人生又包蕴在自然中, 表 达自然即为表达人生, 因此中国文化演进的趋向和途辙必然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之艺术化”。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顺乎自然的有情人生观相反, 西方文化“注重向外看”, 比较偏重于先向外探寻自然, 因而他们看世界时, 常常是外于两体对立的状态,“其内心深处, 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 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其对自然则为天人对立, 对人类则为敌 我对立, 因此而形成其哲学心理上之必然理论则为内外对立。所以西方文化在宇宙观、人生 观上明显表现出了天人对立、役使天地的倾向。再如就中西学术而言, 西方学术重区分,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