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判断答题技巧

逻辑判断答题技巧
逻辑判断答题技巧

快读快解应用集锦之一: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

公务员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智力测验试题屡见不鲜。面对试题,若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的真、假时,“假设”是重要方法。请看试题:

试题1.甲说乙说谎,乙说丙说谎,丙说甲和乙都说谎,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 甲和乙诚实,丙是说谎者

B. 甲和丙说谎,乙是诚实者

C. 乙和丙说谎,甲是诚实者

D. 乙和丙诚实,甲是说谎者题干给出的三个条件没有一个是确切的,要运用假设辅助解答。假设的思路是:假设某个条件为“真”的推演无矛盾,即假设成立,那么这个“假设真”就是确定的真条件或答案了。若“假设真”的推演出现矛盾,就可断定这个条件是“假”的,“条件假”也是确定的条件或答案。我们运用假设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根据题干三个条件,假设甲诚实,那么乙就是说谎者;乙是说谎者,则丙诚实;若丙诚实,则甲和乙都是说谎者,这个推演结果与我们的初始假设“甲诚实”不一致(矛盾),于是可定论:甲不诚实。

(2)从定论“甲不诚实”,可推知乙诚实;从乙诚实,推知丙说谎;从丙说谎,推出甲和乙不都说谎(乙诚实),推演结果成立,结论是:甲和丙说谎,乙诚实。答案为B。

解析上述类型试题,关键把握三点:

第一,题干中没有确定的条件,这是运用假设对策的直观特征。[提示]凡属“如果A,那么B”类的假言条件和“A不是B”类的否定条件,都是没确定的条件。

第二,倘若假设为“真”不成立,则果断断定其必“假”,这是假设的要点。

第三,对“‘真’不成立”要严格定义,即:有证据证明“真”一定是不可能的。

素朴思维中,在假设“真”不成立(矛盾)的结果面前,也不敢断定其为假,往往会影响推理连贯性。

还有些条件不确定的试题,对题干条件或对备选项运用假设法,都可快速得到答案。如:

试题2.(山东2008-88)已知:①只要甲被录取,乙就不被录取;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③甲被录取。已知这三个判断只有一个真,两个假。

由此推出()。

A. 甲、乙都被录取

B. 甲、乙都未被录取

C. 甲被录取,乙未被录取

D. 甲未被录取,乙被录取

[解析]

第一种方法:对题干条件做“假设”分析。

(1)题中提示:三个判断一真两假。分析①②两个判断都是要么录取甲而不录取乙;要么录取乙而不录取甲,究竟录取谁却不能确定。但两者语义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真或假”也必然相同。假

设两者“同真”则不合题义(题:只有一真),即可推知①②两判断都假。

(2)剩余的判断③“甲被录取”就是真的。

(3)根据“甲被录取”真,又知道①②都假,可推出:乙也被录取。正确答案为A。

第二种方法:对选项做假设分析。

(1)假设选项A“甲、乙都被录取”是正确答案,则③“甲被录取”就真。而①、②都说“只能录取一个”皆假。A项刚好符合“一真两假”的题义。假设成立,正确答案A。

在应试实战中,通过假设确定选项A已经符合“一真两假”,就果断选择A,若再分别验证其他选项,则不仅影响解题效率,也没有意义。如果验证,情况如下:

(2)假设B“甲、乙都未被录取”正确,就构成三个判断都是假的。

首先推出③“甲被录取”为假;再推出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也假;同理,最后根据“甲没被录取”从②逆否推出“乙被录取”还是假。 B项与题干相悖。

(3)假设C项正确,则三个判断都是真的,C也不行。

(4)假设D项正确,则①②都真。D也不行。

有些题,题干条件有些啰嗦或干扰,需要对题干条件整理后再假设,如:

试题3.一位哲学家到陌生城市的智慧酒店住宿。在一个十字路口,

没有路标,但在可去的路上有三个路牌。他知道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唯一的。

①向东的路牌上写:此路可通智慧酒店。

②向南的路牌上写:此路不通智慧酒店。

③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哲学家径直走到智慧酒店,他走的路是()。

A. 向东的路

B. 向南的路

C. 向北的路

D. 向西的路

[解析]

(1)题中条件: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唯一的。

条件③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既然题干申明“真话是唯一的”,条件③的向北路牌又说“两个真”,因此,向北路牌是假的,剩余东、南两路牌就是一真一假!经过整理,复杂情况简化了。

(2)因为“东、南”路牌的真假不能确定,所以,需要运用假设。

(3)假设“东路牌”(通酒店)为真,那么“东路”就通酒店;而南路牌(不通酒店)为假,则也通酒店。两路都通酒店与题矛盾,“东路牌”为真不成立了,即“东路牌”假、南路牌真!

(4)从断定“东路牌(通酒店)假”推演:则“东路”不通酒店,再从“南路牌(不通酒店)真”推演,则南路也不通酒店。结论:排除“东和南”,只有“向北的路”通酒店(只有可去的路上有路牌,

不考虑向西的路)。答案C。

假设方法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应用亦非常广泛。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介绍的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付老师点拨]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

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

快读快解应用集锦之二:条件能确定相关做推演

智力测验试题中,当题干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要把这个既定条件做为解题的开端,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切入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再推,丝丝入扣,直至水落石出。这样的方法称作“关联推演法”。请看试题:

试题4.某宿舍有甲、乙、丙三人,一个出生在北京市,一个出生在上海市,一个出生在广州市,他们所学的专业,一个是金融,一个是管理,一个是外语。已知:

①乙不是学外语的。

②乙不出生在广州市。

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

④学习金融的不出生在上海市。

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市。

根据上述条件,可推出甲所学的专业是()。

A. 金融

B. 管理

C. 外语

D. 推不出

[解析]

(1)问:甲所学专业?题干中确定的条件只有: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市;

(2)与条件⑤相关的词项是:外语、北京。

(3)条件中涉及“外语”和“北京”的是①和③。

(4)根据条件①知道“乙不学外语”,根据条件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推知丙也不学外语。既然乙、丙都不学外语,于是推出:甲学外语。答案C。

[提示]确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言命题或否定命题,都不是确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

上海人不是医生。

试题5.张、王、赵三人在一个部门工作,其中一人是局长、一人是书记,还有一人是工程师。已知: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书记的个头比王矮,张和书记不一样高。由此可见()。

A. 张是局长,王是工程师,赵是书记

B. 张是工程师,王是局长,赵是书记

C. 张是局长,王是书记,赵是工程师

D. 张是书记,王是局长,赵是工程师

[解析]

(1)从确定条件“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推出工程师:-

王,-赵=张;

(2)对照选项,只有B正确。答案B。

试题6.(江苏2006A类-60)某商务公司中,晓华、光子和龙生担任着经理、副董事长和会计的职务(但不一定是上述顺序):已知副董事长是个独生子,钱挣得最少;龙生与光子的姐姐结了婚,钱挣得比经理多。由此可见()。

A. 晓华是经理,光子是副董事长

B. 光子是经理,龙生是副董事长

C. 龙生是会计,晓华是经理

D. 晓华是副董事长,龙生是会计

[解析]

(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副董事长是独生子,钱挣得最少;

(2)与“独生子”或“挣钱”相关的条件是:光子有姐姐、龙生钱不最少,即推知光子和龙生都不是副董事长,那么副董事长就是剩下的“晓华”。

(3)对照选项:只有D项符合推断。答案D。

[提示]每推演出一个确定的结论,都要搜索选项对照,力争尽早完成解答。应试实战中,只要依据某一步得出的结论能断定选项,即停止推演,不提倡尽善尽美地把所有结论都推演出来。如上题中“谁是会计”、“谁是经理”就无需再推断了。

试题7.艾森、史蒂芬、诺曼三名运动员分别来自英国、法国和俄国,其中一个擅长武术,一个擅长击剑,一个擅长拳击。

已知:

①艾森不是擅长击剑的,史蒂芬不是擅长拳击的。

②擅长击剑的不是来自法国。

③擅长拳击的来自英国。

④史蒂芬不是来自俄国。

由此可知()。

A. 艾森擅长拳击,史蒂芬擅长武术,诺曼擅长击剑

B. 艾森擅长武术,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拳击

C. 艾森擅长武术,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拳击

D. 艾森擅长拳击,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武术

[解析]

(1)确定的条件是③“擅长拳击的来自英国”,寻找相关的是条件①,推出:史蒂芬=-英国(负号表示“否定”,读“非”)。

(2)接续与“史蒂芬”相关的是条件④。根据条件④“史蒂芬 = -俄国”和以上推出的“史蒂芬=-英国”,即推出:史蒂芬=法国。

(3)再找到与法国相关的条件②。根据②“击剑=-法国”,推出:

史蒂芬=-击剑,-拳击=武术,即:史蒂芬擅长武术。

(4)对照选项,只有A符合。

[付老师点拨]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相关推演法在演绎推理中亦有广泛应用。读者应重视对“相关推演”

能力的演练,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篇章中介绍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快读快解应用集锦之三: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各地公务员考试中,都有这种类型的试题:

试题8.(北京2008-35)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甲说:“我会”,乙说:“我不会”,丙说:“甲不会”。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无法判断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历年至今,“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无疑;反之亦然。

掌握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题中“甲说‘我会’”和“丙说‘甲不会’”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在只有“一句真”的条件下,真话就在甲、丙二人间,剩余的乙肯定是假话。

(2)从乙的假话“我不会”推知:乙会游泳。答案为B。

同样思路,请看广东试题:

试题9.(广东2008-76)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

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A. 甲B.乙 C. 丙 D. 丁

[解析]

(1)题中乙和丁说话矛盾,四人唯一的真话在两者中,其余二人的话都假。

(2)从甲的假话“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即刻推出:钱是甲捐的。正确答案为A。

在增加难度的“矛盾”试题中,往往出现“两真、两假”条件,这就

不仅要利用矛盾,还要结合假设才能快速解答。如:

试题10.四名潜水队员是好朋友,预测他们参加深海探察预选情况:张东:我估计咱们四个人谁也没有条件入选。

刘霞:别人条件再强,我看咱们几个也能有入选的。

大勇:这次深海探察不能一个女队员没有啊!刘霞和晶晶最少能入选一个。

晶晶:是啊,我条件合格,应该入选。

最后证明其中有两人猜对了。实际情况是()。

A. 张东猜对,没人入选

B. 刘霞猜对,大勇入选

C. 大勇猜对,刘霞入选

D. 晶晶猜对,晶晶入选

[解析]

(1)这四个好友,两人猜对、两人猜错。

(2)张东和刘霞的猜测有矛盾。

张东:四人都不能入选。

刘霞:我们有人入选。

张东和刘霞两人矛盾,必然一个猜对、一个猜错。剩余大勇、晶晶两人中也无疑一个猜对、一个猜错(因为有两个对、两个错)。

(3)以上只找到一对矛盾,推理线索似乎中断了。“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在条件不明确的情况下,运用假设。因为已经推出“大勇和晶晶”一对、一错,假设“晶晶猜对”(晶晶入选),那么,大勇也猜对了(刘霞、晶晶最少选一个),这与一对、一错不符。因此,晶晶猜对不成立,即:晶晶猜错了(她没入选),大勇猜对了。

(4)根据大勇猜对(刘霞、晶晶最少选一个),推出刘霞入选了。

答案为C。即:大勇猜对,刘霞入选。

[付老师点拨]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分清。

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倘若真假未明,辅助假设可行。

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亦有广泛应用。逻辑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复合矛盾、量化矛盾、模态矛盾等),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章稍后介绍的直言命题推理、模态命题推理、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

快读快解应用集锦之四:确定条件多排除做首选

公务员考试中,有些考题给出的确定条件较多。根据这些条件,若能直观排除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条件代入并排除与条件不符的选项,正确答案一目了然。

试题11.(北京2008-33)高中同学聚会,甲、乙、丙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绩,成为了教授、作家和市长。另外:

①他们分别毕业于数学系、物理系和中文系。

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

③物理系毕业者请教授写了一个条幅。

④作家和物理系毕业者在一个市内工作。

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

⑥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丙是作家,甲毕业于物理系

B. 乙毕业于数学系

C. 甲毕业于数学系

D. 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解析]

(1)根据题中多个已确定条件可直接排除选项。

据条件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排除B项:乙毕业于数学系。

据条件⑥“物理系毕业者、乙没和丙联系过”推出:甲 = 物理系,排除C项:甲毕业数学系。

据条件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排除D项: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2)排除B、C、D后,答案为A。

排除法除用于对照排除选项外,还可用于排除多余的条件。多余的条件具有很强的干扰性。把独立无关联的条件分离出去,肃清干扰,看似复杂的问题会骤然简明。如:

试题12.宿舍住着四个研究生,分别是四川人、安徽人、河北人和北京人。他们分别在中文、国政和法律三个系就学。其中:

①北京籍研究生单独在国政系。

②河北籍研究生不在中文系。

③四川籍研究生和另外某个研究生同在一个系。

④安徽籍研究生不和四川籍研究生同在一个系。

以上条件可以推出四川籍研究生所在的系为哪个系?()

A. 中文系

B. 国政系

C. 法律系

D. 中文系或法律系

[解析]

(1)文中“四个人”对应“三个系”,而条件①中“北京籍研究生单独在国政系”是无关联的孤立条件,排除这个条件,就简化为“三个人”对应“两个系”。即:“四川、安徽、河北”研究生对应“中文、法律”系。

(2)根据条件②“河北籍研究生不在中文系”推出:河北人在法律系。

(3)根据条件③和条件④推出四川人和河北人在一个系,因此:四川人在法律系。

答案为C。

试题13.张、王、李、赵4人分别会钢琴、竖琴、长笛、小号四种乐器中的两种,他们有3个人擅长钢琴,但没有一种乐器是4人都擅长的,并且知道:

①张吹小号,而王不擅长,但能演奏同一种乐器。

②李不吹长笛,但张和赵擅长的不同乐器,李也擅长。

③没有人既会小号又会竖琴。

④没有一种乐器是王、李、赵都擅长的。

根据题干条件,以下哪项是4人分别擅长的两种乐器?()

A. 张擅长钢琴、小号,王擅长钢琴、竖琴,李擅长钢琴、长笛,赵擅长竖琴、长笛

B. 张擅长钢琴、小号,王擅长钢琴、长笛,李擅长钢琴、竖琴,赵擅长竖琴、长笛

C. 张擅长钢琴、长笛,王擅长钢琴、小号,李擅长钢琴、竖琴,赵擅长竖琴、长笛

D. 张擅长钢琴、长笛,王擅长钢琴、竖琴,李擅长竖琴、长笛,赵擅长钢琴和小号

[解析]

(1)该题似乎复杂,但对照题干观察选项,运用代入排除法,简单易行。

(2)将题干已知条件代入选项分析:

根据①“张吹小号,而王不会”选留A、B而排除C、D;

根据②“李不吹长笛”排除选项A,剩B是答案。

有的试题,直观上只能排除1~2项,然后,要辅助推演或假设等其他方法再继续澄清。

试题14.来自英、法、日、德的甲、乙、丙、丁四位旅客在一起,他们除了懂本国语言外,每人还会说其他三国语言中的一种。

①有一种语言是三个人会说的,但没有一种语言四个人都会。

②乙不说英语,但甲与丙交谈时,他却能给他们当翻译。

③甲是日本人,丁不会说日语,但他俩却能毫无困难地交谈。

④乙、丙、丁交谈时找不到共同的语言。

⑤四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既能说日语,又能说法语。

问:这四人的国籍和所会外语为()。

A. 甲日/德语、乙法/德语、丙英/德语、丁英/法语

B. 甲日/德语、乙法/德语、丙英/法语、丁英/德语

C. 甲日/法语、乙英/德语、丙英/德语、丁日/英语

D. 甲日/法语、乙英/德语、丙法/德语、丁日/德语

[解析]

(1)审视题干,确定性条件较多,首先考虑排除选项法。因为,题干条件是确定的,选项中所有的对应或组合也都是明确的。这就有诸多机会断定:哪些选项符合题中条件或不符合条件。

其中条件⑤“四个人中,没人既能说日语,又能说法语”最适用度量或评估选项。

(2)直观可见,C、D选项中甲同时说“日、法”语,与条件⑤不符,排除C、D。

亦可:根据条件③“丁不说日语”,直接排除C、D。

(3)剩余A、B都锁定了“甲日/德语”,再寻找与“甲日”或“德语”相关条件推演。

(4)与其相关的是条件③“甲是日本人,丁不说日语,他俩能交谈”。

(5)在A、B中,B符合条件:甲、丁的共同语言是德语。答案为B。

针对上题,还有更快的排除法:根据条件③“甲(日)和丁(-日)有共同语言”,分别排除A、C、D(丁= -日,不同语),直接得解。可见,运用排除法颇具机动灵活性。针对不同的个体试题,可

能有不同着眼点或切入点,有的简明、有的相对稍繁,但是,对于应试来说,针对个别试题的个别手段往往没有普适性,应从宏观上把握:[付老师点拨]快读:确定条件诸多,未必细读分明;

快解:首选排除方法,辅助推演澄清。

稍后的篇章中将做更多介绍供参考。

快读快解应用集锦之五:阅读必弄清论据和论点

通俗地说,论据是“前提”,或称“原因”,指根据什么(分句);论点是“结论观点”,或称“结果”,指所以怎么样了(主句)。在“必考”的论证类试题中,通常要求找原因或求结论,这个原因或结论都是作为答案混杂在选项中,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分清论点和论据,也就是分清主句和分句。

分句和主句的关系:分句是支持证明主句的理由,具有前提性、条件性;主句是叙述的中心和主旨,具有结论性。

本书为了结合读者熟悉的常识,在解析中,把论点语句称作主句(主旨句),把论据语句称作分句。

试题15.(国考2008-87)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滇国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历史上的地位颇为重要。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然而东汉以后,古滇国却神秘消失,唐代以后的史书上竟没留下任何记载。近年来,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数千件古滇青铜器,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据此,考古学家推测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测?()

A. 在抚仙湖水下古城,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

B. 按考古常规看,王国都城附近都是墓葬群

C. 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史料记载的古滇国都位于今云南省境内

D. 据专家推测,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古滇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解析]

(1)主句(论题):考古学家推测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城。

(2)分句(论据):分句1: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数千件古滇青铜器;

分句2: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题干中的分句对文中主句支持得不充分,需要补充分句加强支持。

(3)补充分句B:按考古常规看,王国都城附近都是墓葬群。分句1、2恰好符合这个常规。B选项运用归纳,可支持主句: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古滇王城。答案B。

(4)C项从地域上、D项从时空上对主句支持太弱,因为同地域同时空的事物范围太广。注意:A项中“青铜器”和题干中“古滇青铜器”概念偷换。

试题16.(浙江2007A类-89)据调查发现,大部分电视观众对同一则广告在电视节目中反复播放的行为相当反感,因此有人认为厂家做广告的目的不仅没达到,甚至会产生负作用,最终影响产品的销售。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 只要广告制作得精彩、有创意,还是有很多观众乐意看的

B. 厂家的目的是让观众记住其所推销的产品,而不会顾及观众当时的感受

C. 有些电视观众在广告时间会干些家务或休息一下

D. 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的电视广告往往采用同一则广告反复播放的方式

[解析]

(1)概括主句:厂家做广告“影响产品的销售”。

(2)分句:大部分电视观众对同一则广告在电视节目中反复播放的行为相当反感;

(3)若削弱主句,则应证明厂家做广告“没影响产品的销售”。

(4)D项由归纳得出:“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的电视广告往往采用同一则广告反复播放的方式”。若“采用同一则广告反复播放的方式”影响销售,那么“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不会同时采用这种广告播放方式。因此,最能削弱主句“厂家做广告影响产品的销售”。

答案为D。

试题17.(浙江2008-90)雪崩体能使每平方米的被打物体表面承受40~50吨的力量,冲击力量非常惊人。雪崩体在高速运动过程中,还能够引起空气剧烈的振荡,在雪崩龙头前方造成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强大气浪。在陡岩或者河谷急转弯的地方,雪崩体很可能被阻停留下来。而雪崩气浪却会继续沿着雪崩运动的方向爬山越岭,摧毁森林、房屋,倾覆车辆,人畜遇到它可能窒息而死。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 雪崩体的巨大冲击力更甚于原子弹爆炸

B. 雪崩的威力一般只能达到陡岩或者河谷急转弯的地方

C. 雪崩体对登山队员的主要威胁在于缺氧

D. 雪崩气浪的作用范围要比雪崩体大得多

[解析]

(1)结论型。概括分句,分析分句支持的主句是哪个选项。

分句1:雪崩可形成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强大气浪;

分句2:在陡岩或者河谷急转弯的地方,雪崩体很可能被阻停留下来;

分句3:雪崩被阻停留时,气浪继续沿着雪崩运动方向运动。

(3)分句3“雪崩被阻停留时,气浪继续沿着雪崩运动方向运动”,推出气浪比雪崩的波及范围广,即答案D“雪崩气浪的作用范围要比雪崩体大得多”。

(4)选项A“雪崩体的巨大冲击力更甚于原子弹爆炸”,与分句1“雪崩可形成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强大气浪”不符,排除。

(5)B选项偷换概念。“雪崩体”与“雪崩的威力”是不同概念。C是无关选项。答案为D。

试题18.(山东2008-90)在国际上,一般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4至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报告,这种癌一年生存率为8%,五年为3%,中位生存期仅2至3个月,而我国经中医诊治的上海地区

行测判断推理:假言命题之矛盾命题答题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假言命题之矛盾命题答题技巧 在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中,有一类非常高频并且较难的考点,就是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今天中公教育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在考试中如何体现又如何解。 一、思考: 如果明天天下雨,那无我们就放假。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觉得我骗了你? 答案:明天天下雨了,我却没给你们放假。题干信息可以写成明天天下雨→我们放假(p→q),觉得我欺骗你们的情况应该是:天下雨这件事情发生了,也就是放假的条件满足了,我却不给你们放假,即明天天下雨且我们不放假(p且非q) 规则:p→q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 能力训练 1、判断下列命题间是否具有矛盾关系 “如果一只熊很饥饿,那么它是危险的”和“如果一只熊很饥饿,那么它不是危险的” 答案:不是。【中公解析】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联命题),即p 发生,非q也发生才可以,而后面这个命题是一个假言命题,即p和非q发不发生并不知道。正确的矛盾命题应该是“一只熊很饥饿且它不是危险的” 二、应用: 1、直接考察

例:在接受了阻击敌人的任务后,连长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我还活着,鬼子就休想跨过昆仑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上述断定不成立? ①连长还在,鬼子跨过了昆仑关 ②连长牺牲了,但鬼子没能跨过昆仑关 ③连长牺牲了,鬼子跨过了昆仑关 A.只有① B.只有② C. ①和② D.①和③ 答案:A。【中公解析】由问法:哪项为真,上述断定不成立,即考察一真一假的问题,就需要大家能看出考察的是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可以把题干信息写成“连长活着→鬼子不跨过昆仑关”矛盾命题即为“连长活着且鬼子跨过了昆仑关”,所以只有①,答案选择A 2、真假话问题 例:某机关年终考核时,群众对周、吴、郑、王四位处长的考核结果有多种说法,其中,只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①如果周处长考核优秀,那么吴处长考核也优秀;②考核优秀者是郑处长;③考核优秀者是周处长,但吴处长考核不是优秀; ④考核优秀者是周处长或王处长 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中公解析】整理题干信息:①周√→吴√②郑√③周√且吴×④周√或王√并且一直四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观察四个信息发现①和③是一对矛盾命题,即一真一假,而又已知只有一个只真的,所以可以知道②和④是假的。

逻辑判断推理五大题型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推理五大题型解题技巧 一、真假型 真假型题目的特点为题干给出几句话或者几句描述,但未指出其真假情况,要求根据所给条件进行推理。 【例题】张老师将文房四宝装在一个有四层抽屉的柜子里,让学生猜笔、墨、纸、砚分别在哪一层。按照笔、墨、纸、砚的顺序,小李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一、二、三、四层,小王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二层,小赵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三、第一和第二层,而小杨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二、第三和第一层。张老师说,小赵一个都没猜对,小李和小王各猜对了一个,而小杨猜对了两个。 由此可以推测: A. 第一层抽屉里装的是墨 B. 第二层抽屉里装的是纸 C. 第三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笔 D. 第四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砚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画图表如下: 由上表,显然几人的猜测有一致之处,再由张老师说的话继续完善表格进行推理。由“小赵全部猜错”,可知其他几个人猜测的跟小赵一样的也全部错误,即下图阴影部分都是错的。 又由于小杨和小李对于墨和纸的猜测相同(如上图圆圈圈示),且小李只对1个,而小杨只对2个,因此对于两人墨和纸的猜测只能对一个,故小杨对砚的猜测是正确的,即“砚在

第一层”一定为真。因此答案选D。 【点拨】对于真假型题目,通常可以从确定条件、一致条件和唯一条件这几个点出发,或者当所给条件相似时,从最不一样的条件入手,此外,在考场上一时没有思路时,可直接选择假设法或代入法。 二、匹配型 匹配型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多个条件,且涉及两类或两类以上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匹配型题目可以看做复杂的排序型题目,所以解法也与排序型相似。 【例题】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 A.甲不是湖北人 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 D.湖北人年龄最小 【解析】分析推理题目,题干有两个条件涉及河南人,可以把河南人作为突破口。 由题干可知,河南人不是甲,也不是乙,则只能是丙;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即丙比乙年龄小,而丙比湖北人年龄大,则湖北人只能是甲,且年龄最小,因此山东人是乙。由此可得:乙(山东人)>丙(河南人)>甲(湖北人)。故答案选D。 【点拨】匹配型题目的解题关键是找出元素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结合不同类型的关系由确定的推出不确定的,常用图表形式表示元素间关系,有些步骤运用排除法比较方便。 三、排序型 排序型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多个条件,但只涉及一类元素,这些元素在时间先后、位置顺序或者数量、程度等方面有一定关系。 【例题】北京市为缓解交通压力实行机动车辆限行政策,每辆机动车周一到周五都要限行一天,周末不限行。某公司有A、B、C、D、E五辆车,保证每天至少有四辆车可以上路行驶。已知:E车周四限行,B车昨天限行,从今天算起,A、C两车连续四天都能上路行驶,E车明天可以上路。 由此可知,下列推测一定正确的是: A.今天是周六 B.今天是周四 C.A车周三限行 D.C车周五限行 【解析】分析推理题。首先由“保证每天至少有四辆车可以上路行驶”可知,每天至多有一辆车限行,又E车周四限行,可画图如下:

行测逻辑填空解题技巧

逻辑填空解题技巧之联合关系-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 在解逻辑填空题目的时候,很多小伙伴都感到十分头疼,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对了,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错了,正确率一直提不上来,偶尔提上来呢,下次马上“坐过山车”似的又下去了。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家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没有进行语境分析仅凭直觉去选择,所以导致正确率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注:语境分析就是指通过分析“空格”和上下文判断出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题干中的呼应点,在选项中找到一个词与之相应,形成逻辑关系,从而确定答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实用的解题技巧——语境分析之联合关系。 一、何为联合关系? 联合关系也叫对应关系,是指文段从形式上为并列,文意上呈现出相近或相反的表达。 例如: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这里的“坦途”和“陡坡”、“平川”和“险滩”、“直道“和”弯路”就是3对很典型的联合关系。 二、联合关系判定标志 联合关系的题干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常见的并列关联词:和、且、又、也、还,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2、常见的选择关联词:或者、与其......不如......、或......或......、要么......要么......等。 3、标点符号:顿号、分号。 三、联合关系如何应用? 第一步阅读题干,发现“空格”前后形成并列或选择关系;第二步寻找“空格”的呼应点;第三步寻找呼应点的一致词、近义词或义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联合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并列,自然有可能并列的是近义词,也有可能并列的是反义词。究竟改选哪一类,需要大家仔细分析语境,做出判断。下面我们就通过例题来说明一下。

判断推理题高分答题技巧

判断推理题高分答题技巧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判断推理题高分答题技巧》的内容,具体内容:公务员考试作为公安院校学生竞争岗位的一个平台,已经引起学生及社会的足够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分享。: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第一,通读教材,夯实基础。判断推理模块... 公务员考试作为公安院校学生竞争岗位的一个平台,已经引起学生及社会的足够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分享。 :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第一,通读教材,夯实基础。判断推理模块,尤其是演绎推理模块,是广大考生比较头疼的部分,坦白的讲,这其中所考察的有些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广大学员在备考的初始阶段首先要通读教材,了解考试的大体内容并掌握一定的做题方法。在基础备考阶段,透彻理解教材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题型,对精选习题加以强化练习,巩固复习效果,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第二,认真研究真题,提高做题能力。研究近几年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考试真题,有利于进一一步把握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的试题特点和规律,抓住考试重点,进行有针对的复习。比如说图形推理除了常规题型的考查,还出现了新题型等。真题是一切趋势变化的源泉,掌握了真题就掌握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命脉。 第三,细化模块,专项练习。对判断推理的四大模块进行针对复习,有利于查找自己的弱点,专攻死穴,达到优点更优,漏洞补上,齐头并进。

:重点突破,提升能力 通过基础阶段的学习,大部分考生做题的准确率会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模拟成绩却还是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学员对知识点只是有了一个基本的、一般的掌握,但是针对某些难度较大、或者是没有透彻掌握的知识点依然束手无策。这就要求考生通过专项系列教材和试卷系列当中的全真模拟卷来攻克自己的短板。根据自己基础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缩小复习范围,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对考试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己不擅长的知识点的复习上。特别是熟练掌握做题的技巧,在保证做题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答题的速度。 :反复练习,全面提升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是由专项组合的一个整体,在这个阶段,考生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考试,要化零为整。 首先,在这个阶段,考生要全面进入做题能力训练的阶段,要严格按照考试的模式进行反复的训练,知识的掌握是一方面,但做题确实另一方面,能把自己学会的知识通过题目展示出来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能力,这就要求广大考生要反复练习,全面提高做题能力,这是考生不仅做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还可以选择性的接触一些地方省市考试真题,通过真题练习考生可以积累临场经验,感受考试气氛,掌握做题节奏,提高应试能力。 其次,在做题的同时要注意梳理知识点。考生要将个人以前做过的题再仔细看一遍,找出错误原因和改进方法,记忆下来,避免以后再犯。另一方面是将之前复习中学习过的知识点、题型、方法技巧等,进行一次集中

判断推理之超级图形题和经典逻辑题解题技巧

[Part1] 100道超级经典图形题 第1道C 本题所有图形均为左右对称的 将左边的一半去掉,剩下的右半边依次为数字1234 据此,可知後面为5。 第2题A 解析:去异存同 前图为:第一个图形与第二个图形重合,相同部分余下. 第二套图也如此.

第3题C 横着看三个图为一列 把外切小黑圆看成+,把内切小黑圆看成- 每一列都是图1和图2通过上面的算法和规律推出第3个图 第4题C 第一套图是逆时间转,每转90度加下面+一横 第二套图是从有小圆的90度扇形,开始逆时间旋转,每旋转一次,原有小圆的90度扇形+一个小圆,其他的90度扇形也加一个圆。 同理第3个图是:再图2的基础上再转90度,也是每转一次原有小圆扇形再+一个小圆,其他地方也同样加一个小圆。 根据以上的规律,能符合此规律的只有C项

第5题C 异色相加为黑,同色相加为白 第6题B 解析:(方法一) 把内分割线,分割出来的两个图形分别算出其比划再组成这个图行总的笔划(重合的线段算为2划)。 根据这个规律:第一套图的笔划是:6,7,8 第二套图的笔划是:9,10,11 (方法二) 看内角的个数呈规律递增;第一套图:6,7,8 第二套图:9,10,11 第7道C 第一套图的3个图的阴影部分可以组成一个全阴影图形

同理,第二套图的3个阴影部分也可以组成一个全阴影图形 第8道B 第一套是图内的3个原色不同,第二套是图内的3个原色相同,而且一一对应相似,两套图的3个图项的外框都是只有一个。 第9道B 根据第一套图和第二套图的各项图形方面不同,一一对应相似性, 第一套图:图1是左右对称,方位是左右。 图2是轴对称,方位是上下,左右;其对应相似性的图形是第二套图的图2。 图3是上下对称,其对称相似性的图形是第二套图的图1 那么现在就只有第一套图的图1没有对应关系,根据其左右对称的相似性只有B项符合,故答案为B 第10道B 若考虑把图2,图3,图4通过翻转、旋转、镜像,而组成图1,那么这样每个选项都可以。

行测逻辑判断三段论前题型秒杀技巧

行测逻辑判断三段论前题型秒杀技巧 纵观近三年的国考真题,三段论在2012年和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均有考察,2014年虽未涉及,但并不会排除2015年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逻辑判断专项的思维方式和日常思维方式迥异,很多同学把握不住重点更缺少相应的秒杀技巧。在此,特为广大考生奉上常考考点:三段论前题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中一种简单的判断推理。它包含两个直言命题构成的前提,和一个直言命题构成的结论。在考试过程中经常考察前题型问题,它的典型问法有:“以下哪项为真,最支持上述论证的成立”、“以下哪项能保证上述推理成立”、“得出以上结论必需的前提条件是”、“为了使以上推理正确,必须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等。 以往,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往往应用三段论的几个特点。那些特点虽然能够帮助我们解题,但是不易记忆,往往在真正解题过程中应用性比较差。下面为大家总结了“三看”的解题思路: 一看“所有”和“有些”,前提和结论中至少有一个“所有”,“有些”成对出现。 二看三个概念,看谁出现了两次,则在答案中不出现。 三看否定词个数,前提和结论中同奇偶。 例1:青春中学的一些数学老师取得了硕士学位。因此,青春中学的有些男老师取得了硕士学位。以下哪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的成立? A.青春中学的数学老师都是男教师 B.青春中学的男教师中有些是教数学的 C.青春中学的数学教师中有些是男教师 D.青春中学的一些女性数学教师并没有取得硕士学位 答案:A 解析:依据“三看”的“一看”。在题干当中,前提和结论中,出现了“一些”和“有些”,没有“所有”的出现,故而要选一个带有“所有”的选项。观察选项,只有A具有“所有”的含义,故选择A。 例2:所有物质实体都是可见的,而任何可见的东西都没有神秘感。因此,精神世界不是物质实体。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证所假设的?( ) A.精神世界是不可见的 B.有神秘感的东西都是不可见的 C.精神世界有时也是可见的 D.精神世界具有神秘感 答案:D

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分为三种题,形式推理、分析推理和可能性推理。 形式推理考查基本的命题特点和推理规则,这种题的难点是理解这些推理规则。切莫死记硬背,因为很容易忘记、混淆,我觉得应该举生活中最常见的,自己能够理解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推理规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做题时直接运用推理规则,就无需纠结了。 分析推理可以说是逻辑判断中最难的,因为它不考知识,只考分析推理能力,能力的培养要比知识学习难得多,实在不能掌握复杂的技巧,那就学会代入法、排除法、假设法三大万能利器,学会借助列表、假设和列不等式做题。 具体技巧 一、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假设的条件未确定) 上海人不是医生。(否定的条件未确定) 例: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 )。 A. 甲不是湖北人 B. 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 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 D. 湖北人年龄最小 答案: D 解析:(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 (2)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 (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如图: 湖北人丙乙→右侧为年龄大者 (甲)(河南人)(山东人) 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 提示: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决分析问题从哪里入手的重要思路。概念关系推理、充分命题推理等都要用到这个方法。 总结: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二、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丙说:乙不会游泳; 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 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

“削弱型”逻辑判断快速解题技巧归纳

“削弱型”逻辑判断快速解题技巧归纳 一、什么是“削弱型”? “削弱型”就是题干给出一个完整的推理或论证,表达出某种观点,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项中找出一个选项,对题干的推理或论证进行反驳,从而使其不成立,或者使其结论的可靠性程度降低。通俗地说,就是与题干的论证“唱反调”。 从命题思路上看,“削弱型”主要有两种情形: (1)否定论题,即在选项中寻找与题干观点相反的选项来否定论题; (2)否定论据,即在选项中寻找与题干论据相反的选项来否定论据。 从提问方式上看,“削弱型”分为“最能削弱型”和“最不能削弱型”两种。提问的方式不同,解题的思路和技巧也有所不同。分别阐述如下: 二、最能削弱型 1.“最能削弱型”的常见提问方式是: (1)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2)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有力地质疑上述论证的结论? (3)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以上观点? 在作答“最能削弱型”时,应该先将与题干保持一致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与题干相矛盾或不一致的选项,就是能削弱的选项。有时,有两个或多个选项都对题干构成“削弱”,则需要比较它们的削弱程度,从而找出“最能削弱”的一项。 2.“最能削弱型”的解题模型是: 第一,明确题干论证的论题是什么,论据是什么。 第二,确定反驳的方向,可以反驳论题,也可以反驳论据。 第三,如果某个选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题干论证不成立,或者使其结论的可靠性程度降低,那么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例题1:

现在市面上电子版图书越来越多,其中包括电子版的文学名著,而且价格都很低。另外,人们只要打开电脑,在网上几乎可以读到任何一本名著。这种文学名著的普及会大大改变大众的阅读品味,有利于造就高素质的读者群。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文学名著的普及率一直不如大众读物,特别是不如健身、美容和智力开发等大众读物。 B.许多读者认为电脑阅读不方便,宁可选择印刷版读物。 C.一个高素质的读者不仅仅需要具备文学素养。 D.真正对文学有兴趣的人不会因文学名著的价钱高或不方便而放弃获得和阅读文学名著的机会,而对文学没有兴趣的人则相反。 E.在互联网上阅读名著仍然需要收费。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 【题干观点】因为电子版的文学读物价格低廉并且容易获得,所以电子版的名著能够改变大众的阅读品味,有利于造就高素质的读者群。选项D意味着原来读文学名著的人即使文学名著的价钱高或不方便也还是读,而现在电子读物价格便宜了也方便了,但原来不读的人现在还是不读,那么电子读物就不能改变大众的阅读品味,削弱题干论证,为正确答案。 三、不能削弱型 解答此类试题应该首先使用排除法,即把可能质疑题干、削弱题干的选项一一排除,最后剩下的不论是支持题干的选项还是与题干不相干的选项,都最不能削弱题干。 例题2: 简装书比精装书售价明显较低。因此,如果图书馆只购置简装书,不购置精装书,就可以用同样的钱置更多的书,从而既节省开支,又更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能削弱上述论证? A.简装书中有些是粗制滥造品。 B.有的书籍需要精装版和简装版一起进行对比阅读。 C.一些经典著作只有精装本,没有平装本。 D.简装书的使用寿命明显低于精装本。

公考判断推理解题技巧

公考判断推理解题技巧 (李浩颖) 2019.5.5 1、矛盾关系:条件只有一真,真话在矛盾中,其余全假;条件只有一假,假话在矛盾中,其余全真。绕过矛盾看其余。 所有A都是B与有的A不是B; 所有A都不是B与有的A是B; A→B与A且?B A或B与?A且?B A且B与?A或?B 例:龙李村一村民丢失了一头牛,村长找到涉嫌的甲乙丙三人来询问,三个人逐一陈述,甲说:我没有偷。乙说:是甲偷的。丙说:我没偷。在一旁的丁了解真相,发表意见说:你们三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偷了,且只有一个人说对了。 请问:他们三人是谁偷了牛。 A、乙 B、丙 C、都没有偷 D、甲 解题思路:首先找矛盾,可以看出甲和乙的话矛盾,必然一真一假;其次绕过矛盾看其余,题干中只有一句是真话,真话一定在矛盾中,矛盾以外的命题为假,因此丙的话为假,那真实情况为:丙偷了。答案为B。 2、反对关系:没有矛盾找反对,绕过反对看其余。 条件只有一真,找到“有点”和“有点不”,其余全假; 条件只有一假,找到“所有都”和“所有都不”,其余全真。 有的A是B与有的A不是B 所有A都是B与所有A都不是B 例:某次英语考试结束,1班小王和小赵一起对考试成绩预测:(1)、有人考试没及格;(2)、有人考试及格了;(3)、小王考试没及格。成绩公布后,发现他们的预测中只有一句话是正确的,由此可知:( ) A、1班同学都没有及格 B、1班同学有人没及格 C、小赵考试及格了 D、小赵考试没及格 解题技巧:找不到矛盾找反对,发现(1)和(2)为反对关系,必有一真。绕过反对看其余,题干中只有一真,则(3)一定为假,即小王及格了,则(2)为真,由于只有一真,因此(1)为假,真实情况所有人都及格了。答案为C

(完整版)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答题技巧和方法

宁夏公务员考试断推理题解答方法 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也叫逻辑推理,是判断推理中的测试内容之一。10道(或15道)试题由题干、提问和备选项组成。题干或是给出一段论述、或是给定一些条件,然后根据提问,在A.B.C.D 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答案。 逻辑推理蕴涵普通逻辑的基础常识。这些常识,在类比推理、定义判断等其他内容的测试中,都有广泛应用,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容忽视。当然,不了解这些常识,也可以做一般性的分析和断定,但往往出错。原因是,不同的试题,都针对着不同的知识点,也就是考点。这些考点的考核方法和出题思路是有规律的。离开这些规律,就无从把握考点,有可能导出“我认为”的思路,而失去了正确解答的机会。 为了便于考生掌握考点,有效地管理和调用相关的常识、方法和技巧,本书根据试题常见的考点,首先提供几个好理解、易操作的快读、快解方法,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这些快读、快解方法,都是针对历年公务员考试的考点和题型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巧,在应试中十分重要。当然,当了解必要的逻辑常识后,这些方法的应用就更为灵活。 快读快解应用篇 ——真题考点经验精选 快读快解口诀集锦 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对应关系杂排除做首选 具体有疑问果断选宏观 可能不推“必”部分不推“全” 选项要证据直观是答案 强弱相比较选最才保险 概念有内涵当心被偷换 分析必弄清论据和论点 发现联结词规则用在先

分析巧运用解题思路宽 口决部分解说: 1.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公务员考试中有这样的试题: 试题1: 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历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屡不鲜。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可断定: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

逻辑判断中的模态命题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中的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是反应事物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命题。在逻辑中,“必然”、“不必然”、“可能”、“不可能”等叫做“模态词”,包含模态词的命题叫做“模态命题”。 从以往考试来看,通常是让我们在“必然”和“可能”间进行转换。如:甲队必然得冠军,可以推出甲队可能得冠军,也可以推出甲队不可能不获得冠军。其实就是我们的日常思维。 1. 最近一段时期,有关要发生地震的传言很多。一天傍晚,小明问在院里乘凉的爷爷:“爷爷,他们都说明天要地震了。”爷爷说:“根据我的观察,明天不必然地震”。小明说,“那您的意思是明天肯定不会地震了。”爷爷说不对。小明陷入了迷惑。 以下哪句话与爷爷的意思最为接近? A.明天必然不地震 B.明天可能地震 C.明天可能不地震 D.明天不可能地震 【分析】本题属于模态命题。 “不必然p”,等价于“可能非p”。那么,不必然地震,等价于可能不地震。所以C项和爷爷的意思最接近。 2. 有人断言:近日股价可能会上涨。 下面哪项的意思和该人的判断最为接近? A. 近日股市必然上涨

B. 近日股市必然不上涨 C. 近日股市必然下跌 D. 近日股市不必然不上涨 【分析】本题属于模态命题。 可能=不必然不。所以正确答案为D选项。 还有一些比较难的模态命题,以直言命题(性质命题)为基础,加上“必然”或“可能”,形成直言模态命题。这里,我们再把直言命题的等价关系回忆一下。 下面通过真题来看看这类问题的解法。 【真题示例】 1. 不可能所有的考试都不能通过考试。 据此,可以推出( ) A. 可能有的考试不能通过考试 B. 必然有的考生能通过考试 C. 必然所有的考试都能通过考试 D. 必然所有的考生不能通过考试 【分析】本题属于直言模态命题。 不可能P=必然非P,这里的P是“所有的考试都不能通过考试”,非P就是“有的考生能通过考试”,即必然有的考生能通过考试。 2.并非任何战争都必然导致自然灾害,但不可能有不阻碍战争的自然灾害。 以下哪一项与上述断定的含义最为接近?(北京2011 ) A.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可能阻碍战争 B.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必然阻碍战争

逻辑判断前提假设型题的解题技巧

在逻辑判断的论证类题目中有一种题型是前提假设型,提问方式有如下几种:“上文的说法基于以下哪一个假设”、“上述结论隐含的前提是?”、“得出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是”、“再加上下列哪个条件能够得出结论”等等。总而言之,如果题目的问题是要求找出论证的前提、条件、假设等,那么这就是前提假设型题目。通过补充的前提、条件或假设能够合理地推导出题干中的结论。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快速地确定前提的数量和题干的论点,然后依据题干中出现的论据数量采取相应的技巧。下面河北华图(https://www.360docs.net/doc/9b16516477.html,/)为各位考生详细解析。 一、补充前提法 当题干中的论据数量为0时,即题干中只给出了论点,而没有前提或假设,为了使题干中的推理成为逻辑上有效的推理,我们就要选一个能够作为论点的必要条件的选项,也就是找一个论据使论点成立。根据必要条件的“没有条件p,一定没有论点q”,大家可以从选项反推论点,如果没有该选项就不能推出论点。例1 以往,境内企业进出口只能以美元或第三方货币结算,在合同签约至合同执行完毕期间汇率的变化会使企业的实际盈收出现波动,现在银行推出了人民币结算业务。由于人民币是境内企业的本币,合同计价和企业运营的主要货币相一致,境内企业在合同签订前能够切实了解交易的成本和收入,从而防范了汇率风险。因此,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 以下哪项为真,最佳作为上述论证的前提条件?() A.有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 B.在与国内企业发展贸易时,由于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境外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C.有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国内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将跨境贸易开展到世界各地 D.由于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愿意与国内企业开展贸易往来 此题的阅读量很大,给出了很多信息,但是“因此”之前的内容都在介绍人民币结算业务,“因此”之后才是题干的论点,题干中没有出现论据。该题中进行跨境贸易的主体是境内企业和境外企业两方面,但是题干中只谈到了人民币结算对于境内企业的好处,若要使结论成立,还需要增加境外企业的意愿。B选项说明了使用人民币结算对境外企业也有好处,所以境外企业也会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补充了这一前提,才能使境内企业和境外企业一致同意在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推出论点成立,该题选B选项。 二、建立联系法 当题干中的论据数量为1时,即题干中给出了一个论据,一个论点,但是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已知前提不足以推出论点。在三段论中,如果已知A→B,A→C,那么我们只需要依据递推规则A→B,B→C 则A→C,补充上B→C即可,相当于在A和C之间建立了联系,能够使论据和论点相联系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这里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即看选项中是否出现了已知论据和论点中的关键词,若选项中出现了这两种关键词那该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例2 据某知名房产中介机构统计,2010年9月份第二周全国十大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总体呈上涨趋势,并且与8月份第二周相比上周幅度更明显。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抑制,按照这种趋势发展,9月份或将创新政以来成交量最高水平,虽然现在还不能明确楼市完全回暖,但未来楼价调控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下列最有可能是上述论证前提假设的是:() A.炒房者将大量资金投入楼市 B.国家对楼价的调控手段不足 C.消费者对房子的购买热情没有减退 D.楼市成交量的增长会带动楼价的上涨 题干中已知的论据是“9月份或将创新政以来成交量最高水平”,论点是“未来楼价调控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论据中的关键词是“成交量”,论点中的关键词是“楼价”。只有D选项含有论据和论点的关键词,将成交量与价格建立起了联系,所以该题选D选项。 通过以上解析,大家可以了解到前提假设型题目在解题时要化繁为简,找论据,扣论点。没有论据,补充论据;已知论据、论点,建立二者联系。2013年河北省考还有一个月的备考时间,希望各位考生在最后的30天中注重技巧学习,提高解题效率

行测判断推理直言命题答题技巧:巧用反对关系.doc

行测判断推理直言命题答题技巧:巧用反对关系我为大家提供行测判断推理直言命题答题技巧:巧用反对关系,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多多学习答题技巧,巧妙地快速答题! 行测判断推理直言命题答题技巧:巧用反对关系 行测直言命题中我们运用的对当关系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最常见的可能事大家熟知的矛盾,解决真假话问题可以达到快准狠的效果,但是有一类对当关系却容易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反对关系。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样可以用好题干中的反对关系。 1、反对关系分类 反对关系分为两类,即上反对和下反对。(1)上反对就是两个命题中必定有一个为假,可以同时为假。直言命题上反对的关系有三组:“所有是”和“所有非”,“所有是”和“某个非”,“所有非”和“某个是”。比如说:“所有人都喜欢吃水果”和“所有人都不喜欢吃水果”这中就两个命题就属于上反对关系,他们之中就必定有一句话是假话,当然也可能同时为假话。(2)下反对就是两个命题中必定有一个为真,可以同时为真。直言命题中下反对关系也有三组:“有些是”和“有些非”,“有些是”和“某个非”,“有些非”和“某个是”。例如,“有些人完成了作业”和“有些人没有完成作业”两个命题即为下反对关系,他们两者必定有一句是真话,当然也可能都属于真话。 2、反对关系的应用 反对关系的主要应用是在于真假话问题,往往题干中给出几个命题,其中有真话有假话,如果两个命题存在反对关系,那么这类型问题解决起来就很简单了。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具体的题目呈现: 例1.某单位一共有43个人,单位员工在讨论关于员工的来自的省份,得到了如下几个结论: (1)单位上有些员工来自湖南省;

(2)单位上有些员工不是来自湖南省; (3)人事部的老张来自湖南省; 经过具体了解发现,上述结论中只有一个是真的,那么以下哪项结论必定为真: A,人事部老张是来自湖南省 B,该单位43个员工全部来自湖南省 C,该单位43个员工全部都不是来自湖南省 D,该单位一半以上的员工来自湖南省 【解析】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题干中的前两个断定的逻辑结构属于“有些是”和“有些非”的结构,属于我们在上文中所提到的下反对关系,则两个结论中必定有一个为真,由于题干中为真的结论只有一个,所以第三个结论“人事部的老张来自湖南省”这一结论一定错误,所以老张一定不是来自湖南省,进而可以得到反对关系中的“有些非”必定为真,则“有些是”必定为假,则可以得到该单位所有的员工都不是来自湖南省,答案C为正确答案。 总的来说,反对关系在考试中较为常见,如果涉及到真假题中出现有这一关系,我们就可以利用反对关系的特性快速解题,快速选出答案。 行测可能性推理复习资料:力度比较 一直以来,可能性推理都是行测逻辑判断部分的重点必考题目,很多同学在学可能性推理的时候有这样一种感觉,理论学起来简单易懂,但是一旦做题,总是一错一大片。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众多削弱、加强的选项中总是成功避开了那个最能削弱、或最能加强的正确选项。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可能性推理的“选项力度比较”。 角度一:必然性>或然性 主要从语言的表述上进行区分。“必然性”即表述比较绝对的选项,例如含有“一定、肯定、必须”这样表述绝对化字眼的选项,这样的选项

[行测]逻辑判断之可能性推理解题技巧

为什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设有判断推理题型?判断思维能力是人的思维能力的核心部分,其涵义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自己拥有的知识、思维进行判定、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能力。通过对一个人的判断推理能力的判定,能够反映出他对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联系的认知能力的高低。而国家公务员所从事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对象、内容都是非常复杂的,且工作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作为国家公务员,其判断推理能力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为完成日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国家公务员的录用才将判断推理作为一种基本的测试题型列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20XX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逻辑判断主要测查的是报考者对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演绎和归纳的能力,其中理解是基础,演绎和归纳是重点,需要报考者有清晰的思维。 根据逻辑判断的题目要求,解题时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假设正确,即题目所说的话无论是否和实际相符,都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②不需附加任何说明即可推出,这就提醒考生在解题时不要主观臆断,附加自己的想法,而应以题干内容为准。 从历年考试真题以及大纲中所给的例题可以看出,20XX年逻辑判断部分的考查内容将仍然以可能性推理为主,一般会出现六大题型(即

削弱型、加强型、前提型、结论型、评价型和解释型)中的3-4种,但重点依然会是削弱型题目,这类题目是批判性思维在考试中的典型应用。此外,也会适当考查必然性推理题目,主要涉及复言命题推理和分析推理类题目,这类题目可以更好地考查报考者是否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 针对逻辑判断部分的考试特点,我们在备考时要重点把握可能性推理的六大题型(削弱型、加强型、前提型、结论型、评价型和解释型)及各自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前提型题目,在20XX年国考中共考察了5道,前提型可以归为支持型题目中。做削弱型、加强型题目首先要对题干论证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其中的关键词来分清论点、论据以及题干的论证方式,还要准确辨别选项间的削弱或加强程度。而必然性推理部分虽然所占比重较小,却是解题的基础,考生要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选取快速有效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方法有三: (1)熟记规则。答题时应考者应熟记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结果决不能超出前提所规定的范围。因此,在解答此种试题时,必须紧扣题干部分陈述的内容,正确答案应与所给出的陈述相符。 (2)查找中心句,简化题干,找出题干内部联系。现在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部分的题干越来越长,不仅考查了判断推理能力,还考查了阅读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把题干简化,找到中心句。例如,20XX年真题,“近来,网上出现了一则有关”公务员绿色出行“的报道,即A市教育局通过添置公务自行车,是的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不再派汽车,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公务汽车使用率,B是环保局负责人看了这则报道,认为引进公务自行车能缩减财政开支,于是决定也采取这种做法。以下哪项

行测五大题型答题技巧

行测五大题型答题技巧 ? ??? 1、判断推理——快速定位,不纠结!(分值:约27分) 判断推理包含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四个部分。大概有40题,占题目总量的30%左右,因此重要性不言而喻。判断推理的难点在于阅读量信息量总体较大,我总结出来的解题技巧就是短时间内快速定位所考题目类型及考点,依据考察点解题思路筛选答案,不纠结于各个选项。 ? ? (1)图形推理 刚开始接触,会觉得有些图形推理杂乱无法,毫无头绪,其实梳理归类,基本考点无外乎四类: ? ?①图形构成元素相同的,考元素平移、旋转或翻转; ? ?②图形构成元素相似的,考叠加或遍历; ? ?③图形构成元素看似凌乱的,考属性或数数; ? ?④折纸盒和拆纸盒。 ? ?例题属于第一类,考查移动(位置变化)。图中只有两种元素,小圆圈和线段。小圆圈的移动规律很明显,每次都是逆时针移动两格。而线段的话,我们首先要想到它的旋转角度,但是这一题角度无规律,所以我们应该想到的是端点的移动,经过观察,线段端点(此题有两个端点,一个跟小圆相连,这里说的端点是指与小圆不想连的端点)是每次顺时针移动一格,故答案为D。 ? ?? ?图形推理并不复杂,我们要牢记上面四个考察方向,分析规律,培养敏感性。拿到题目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分辨出它到底考察哪个方向,变化规律是怎样。 (2)定义判断 ? ?? ?例题:瓿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和盛水器,亦可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圆体,敛口无颈,广肩,大腹,圈足,带盖,亦有方形瓿。根据上述描述下列器具中哪一个是瓿? ? ?? ?例题是说明了瓿的定义,考查描述和图片的对应。我们抓住“圆体,敛口无颈,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描述信息,并结合排除法。A、C均有颈,排除;D项不是广肩、大腹,排除,故答案为B。?? ? ?? ?做定义判断题,要找准关键词,对比选项,运用排除法,最优原则,选一个符合关键词最多的、相对最好的选项,无需过于纠结。

判断推理解题技巧:朴素逻辑的快速解题方法

判断推理解题技巧:朴素逻辑的快速解题方法 1、排除法 所谓排除法就是,我们可以根据题干的已知信息去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这样做题快还准。 例题1、李赫,张岚,林宏,何柏,邱辉五位同事,近日他们各自买了一辆不同品牌小轿车,分别为雪铁龙,奥迪,宝马,奔驰,桑塔纳。这五辆车的颜色分别与五人名字最后一个字谐音的颜色不同。已知李赫买的是蓝色的雪铁龙。 以下哪项排列可能依次对应张岚,林宏,何柏,邱辉所买的车? A.灰色的奥迪,白色的宝马,黑色的奔驰,红色的桑塔纳 B.黑色的奥迪,红色的宝马,灰色的奔驰,白色的桑塔纳 C.红色的奥迪,灰色的宝马,白色的奔驰,黑色的桑塔纳 D.白色的奥迪,黑色的宝马,红色的奔驰,灰色的桑塔纳 【解析】A。已知题干的确定信息为五辆车的颜色与人名最后一个字谐音的颜色不同。那么可知,林宏不买红色车,排除B。何柏不买白色车,排除C。邱辉不买灰色车,排除D。 例题2、大学毕业的张、王、李、赵4人应聘到了同一家大型公司,每人负责一项工作。其中一人做行政管理,一人做销售,一人做研发,另一人做保安。已知: ①张不做行政管理,也不做保安; ②王不做行政管理,也不做研发; ③如果张没有做研发,那么赵也没有做行政管理; ④李不做行政管理,也不做保安; ⑤赵不做研发,也不做保安。 由此可以推出: A.张做销售,李做研发

B.赵做研发,李做销售 C.李做销售,张做研发 D.李做研发,赵做保安 【解析】C。由①②④可知,张王李不做行政管理,只能是赵做行政,排除BD。由③可知,后假前假,赵做行政管理就能推出张做研发,所以排除A选C。 排除法对于朴素逻辑来讲是个很好的方法,也是大家常常忽略的方法,所以大家要经常练习使用哦。

逻辑判断推理技巧大全

逻辑判断推理技巧大全 一、演绎推理 1. 指的是通过一些的前提来论证从而推断出某个结论。 2. 基本原则:头脑清空原则(按人家来,不要按自己的来) 题设为真原则(人家题设说的是绝对不可怀疑的) 形式统一原则 3. 解题步骤:(1)看问题,定题型; (2)看题目,做简化; (3)据技巧,得答案。 4. 演绎推理的分类: (1)论证类 ——加强论证型 ——减弱论证型 (2)结论类 ——形式推理结论类:侧重规则的考察 ——日常推理结论类:侧重脉络的考察 (一)形式推理结论类 1. 分类:有真有假型;翻译推理型(强调对于肯定确定信息的认识);排列组合型(匹配型的题型);集合运算型(很像数学的一种题型) 2. 有真有假型: (1)首先看矛盾;其次看包容;然后看反对;最后带题中(实在不行就代入排

除法) (2)矛盾关系:必然一真一假,两者构成整个全集,如生和死; ——A:其矛盾关系为否A A且B:其矛盾关系为否(A且B)即否A或否B A或B:其矛盾关系为否(A或B)即否A且否B A能够推出B:其矛盾关系为A且否B 所有:其矛盾关系为有的不 必然:其矛盾关系为可能不 ——即首先要寻找矛盾关系,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真假结论来得出其他几个关系的真假,从而得出相应的最后答案 ——能用在很多地方,不光是在这里。比如说在后来的削弱关系中,矛盾是最强的削弱关系 ——构成矛盾关系的主体一定相同,这是观察矛盾关系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3)包容关系: ——当不能发现矛盾关系时,我们就要看包容关系,即寻找看几个关系之间是否存在包容。 ——即要寻找包容关系,几个关系如果为包容关系,则他们同时为真或为假(这和矛盾关系刚好相反),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真假结论来得出其他几个关系的真假,从而得出相应的最后答案。 ——若A能推出B:则包容关系为若A为真则B为真+若B为假则A为假 只有一真,则A必为假——即“一真前假” 只有一假,则B必为真——即“一假后真”

逻辑判断题型分析与解题技能

逻辑判断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 此种题型是在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请你根据这段陈述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能够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的结论。 逻辑判断主要考察的是应试者逻辑推理判断的能力。从作题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做逻辑判断题目必须紧扣题干内容,以题目中的陈述为依据,根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法则推出正确结论。题中的陈述是被假设为正确的,不要对其作出怀疑或否定,给自己解题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对于逻辑判断题目中比较难的,多种条件相互制约或是数理逻辑的题目,可以忽略其具体情境,在草纸上抽象出其数理模型,加以逻辑运算这样比较容易得出结论。下面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题来分析一下如何做这种题目。 解题技巧 1、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 2、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3、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用你自己设计的符号来表示推论过程,帮助你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确结论。 逻辑方正 A判断:全称判断,所有s 都是p 例如“一切鲸都是水栖哺乳动物”。 E 判断:全称否定,所有s 都不是p 例如“所有被子植物不是裸子植物”。 I 判断:特称肯定,有些s 是p 例如“有的水生动物是用肺呼吸的”。 O判断:特称否定,有些s 不是p 例如“有的鸟不是会飞的”。

1.A命题(所有S是P)与E命题(所有S不是P)之间的关系,例如: 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共青团员。 我班所有同学都不是共青团员。 二者决不能同真,即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但二者可以同假,即当一个假时,另一个可真可假。这种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逻辑上叫做“反对关系”。 2.I命题(有的S是P)与O命题(有的S不是P)之间的关系,例如: 我班有的同学是共青团员。 我班有的同学不是共青团员。 二者不能同假,即一个假时,另一个必真;但二者可以同真,即当一个真时,另一个可真可假。这种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关系,逻辑上叫做“下反对关系”。 3.A命题(所有S是P)与O命题(有的S不是P),正命题(所有S不是P)与I命题(有的S是P)之间的关系,例如: 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共青团员。 我班有的同学不是共青团员。 二者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逻辑上叫做“矛盾关系”,即一真一假。又如:我班所有同学都不是共青团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