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_高技能人才_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_郭扬

基于_高技能人才_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_郭扬
基于_高技能人才_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_郭扬

旬刊总第319期

TotalNo.319一、问题的提出———培养目标表述上的变化,造成高职教育课程目的定位不够明晰

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出发,一般认为课程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安排的总称,亦即学习者在学校和学习机构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在我国,“

课程”一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并具有教学科目及其讲授顺序和时间的含义;到宋代更发展成为既包括知识传授和技艺训练又包括封建伦理道德培养在内的大概念,与今天我们对课程的广义理解相类似。基于这种广义的“课程”概念,课程是作为达到一定预期教育的结果(即培养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案,也就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从人类知识经验和实践活动中选择出一部分适合特定教育对象的内容,并加以精心组织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义的“课程模式”也可认为与目前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义,即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为实现某种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它是对某类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简单地说,它主要包括“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基本问题。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以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念归纳而言,教育的核心在于课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模式,而课程模式的核心则在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不同类型教育的课程目的,正是该类型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标志。因此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开发,首先必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究竟“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然而,“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这个概

念在我国出现以来,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上几经变化,造成目前高职院校对于高职教育课程目的的具体定位还缺乏十分明晰的统一认识。仅从近十年来官方发布的正式文件来看,1998年,教育部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

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2000年初,《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004年教育部发布《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又变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则进一步把“高技能人才”阐释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事实上,对于高职教育培养“

高技能人才”的官方表述,学界存在着很大争议。因为我国历来是将“高技能人才”作为“高技能等级人才”的同义词或简称,即技术工人系列中的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承担高等学历教育任务的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课程。我们可以像成批量地培养出学术型或工程型人才的高校和高等教育课程一样,成批量地培养出这种“高技能等级人才”吗?显然,我们的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课程客观上并不具备这种条件和能力。那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不是“高技能人才”呢?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开发是否应该以“高技能人才”作为其课程目的呢?这是我们首要面对的问题。

二、我们的认识———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课程目的并不矛盾

培养目标,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决定意义和导向作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研究”,课题主持人:郭扬,课题批准

号:DJA010337。

作者简介:郭扬(1961—),男,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晨(1973—),男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

究所所长助理、助理研究员。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

扬,张

(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上海

200032)

41

用,它集中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规格上,即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可以说,教育部从1998年提出培养“实用人才”、2000年提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到2004年提出培养“高技能人才”、2006年提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表述上的调整,既说明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规格和重点的逐步明晰,也证明了政策制定对现实的反映。但是由于对这些不同的表述缺乏具体的理论解释,难免使广大高职院校在对高职教育课程目的的理解上产生疑问,从而给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开发带来困难。

因此,进一步明确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高职教育课程目的的进一步确定,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开发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前提。笔者认为,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符合国际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有学者指出,人才分类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则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直接为社会谋取利益的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技术型人才主要运用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来工作,而技能型人才主要依赖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来工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教育类型在国际上一般称为狭义的“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校教育类型则叫做“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这两类学校教育加上相应的非学历培训即构成了“技术与职业教育及培训”(Technicaland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简称TVET),相当于我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广义的“职业教育”,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大职业教育”。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此做过专门的解释:“我们说的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

那么,作为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TVET这一广义“职业教育”(或称现代“大职业教育”)所涵盖的培养目标体系中,具体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特定任务呢?从国际比较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狭义“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中等职业学校承担,高等职业院校大多属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从我国的历史上看,从清末实业学堂的“授高等工(农、商)业之学理技术,使将来可经理公私工业事务(农务产业、商务及会计),及各局厂工师并可充各工(农、商)业学堂之教员管理员”,到民国时期专门学校的“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和专科学校的“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从新中国成立后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到1998年教育部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再到2000年正式将高职高专教育统一确定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清晰地定位于实施“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上,这与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相一致的。

进而言之,当前强调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实要求,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总体目标是否矛盾呢?笔者认为并不矛盾。近几年来,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宏观指导,2004年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将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明确定义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培养目标表述上的调整,反映的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人才的需求重点,同时也说明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宜单一化。应该看到,我国的高职教育培养重心逐步“降低”,除了培养技术型人才,同时也将部分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这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但是需要看到,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不能再狭义地理解为就是专指“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而应广义地理解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如果说他们仍属于技能型人才之列的话,也绝对不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高技能等级人才”,而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一代“高技能人才”。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这里明确将高技能人才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第一种“技术技能型”,主要是指传统的“高技能等级人才”,即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具备精湛技能水平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他们是通过长期的职业岗位实践经验积累造就而成的,这不是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就能够培养出来的;第二和第三种“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则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素质的新型高技能人才,由于他们的综合技能素质水平是无法用单纯的技术技能等级来衡量,因此我们可以将他们定位于新一代高技能人才之列。

事实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总目标,而这里所说的“技能型人才”显然不仅仅是指狭义“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所培养的技术

42

旬刊总第319期TotalNo.319

工人类人才,同时也应包括狭义“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在内。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我国人才队伍的基本分类,前者属于非专门人才队伍的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工人系列,后者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则属于专门人才队伍之列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所谓“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对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统称,通常现实中也将其界定为接受过系统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由此,正如我国的“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广义的大概念与国际上通用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及培训”(TVET)一词同义,可以同时包括狭义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一样;这种现代“大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也应当理解成是一个广义的大概念,可以包括狭义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在内。这样,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既属于狭义的“技术型人才”,又属于广义的“技能型人才”,便可以从概念体系上得到合理的解释。至此,高职教育的课程目的即可明确定位于相当于培养作为狭义“技术型人才”的“高技能人才”。

三、改革的思考——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目的,要求课程模式开发走创新之路

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更替,要求职业教育从培养“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式的传统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培养以创新为灵魂的新一代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升级换代”,首当其冲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率先实现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能级提升,其聚焦点就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即课程模式开发的创新。首先,在课程目的的定位上,要进一步明确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向;其次,在课程观念的认识上,要看到新一代高技能人才是对传统技能型人才内涵的发展与完善,不能把培养“技术型人才”与培养“技能型人才”割裂开来,而应兼顾“规范”和“创新”两个方面;其三,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抓住学科本位的课堂中心模式向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转型,探索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

(一)现代高技能人才的几个特征:导引课程模式开发的目标指向

重新回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上来,究竟什么是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我们认为,就内涵而言,高技能人才首先属于广义的技能型人才范畴,所以与其他类型人才相比,突出强调的是技能,“技能为根”,这是高技能人才的本质属性;而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相比,新一代技能型人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既脱胎于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又完善和丰富了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创新为魂”,突出强调的是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主要表现出现代技术型人才的几个特征,并使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开发从中得到启示。

特征之一:对职业环境和岗位目标的全面认识。现代

高技能人才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在生产实

践中变被动为主动,从一线技能操作者变成技术应用创新

者。因此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具体岗位和局部生产环节规范

化操作技能,而且更需要对生产流水线上的各个环节进行

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到用头脑

驾驭机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根本动力在于

对职业岗位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自己人生

意义的充分认识和进取精神。这是支撑新一代高技能型创

新人才从“手巧”走向“心灵”的动力源泉和思想基础。对于

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启示是,注重“职业岗位群”能力

的培养,应该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观基础。

特征之二:对技能的掌握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新一

代高技能人才的本质属性是现代技术型人才。我们知道技

术型人才的创新必须依靠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而理论技

术和智力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又源于对经验技术和动作技

能的熟练掌握。尤其是技能训练的实践表明,受到练习次

数、质量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同一职业技能往往会形

成不同水平层次的操作结果,而“勤能补拙”、“熟能生巧”是

技能传承的基本规律。因此,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是开启智

力技能大门的重要基础。对于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启

示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重视加强实践课程。

特征之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兴趣。随着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

要求高技能人才在精通单项技能的同时,具有能够通过终

身学习和跨学科获取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专业领域拥有较为扎实的知识框架以及跨学科的广泛

兴趣,是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开发的又一基础。对于高职

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启示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要注重培

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

特征之四:既“十分听话”,又能“有所甄别”。有了娴熟

的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广泛的兴趣,高技能人才还

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力。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时,

他们既能够遵循技能传承的一般规律做到“十分听话”,又

能对心里所见所闻加以“甄别”,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

所以然”。这是高技能人才智力技能成熟的思维基础。对于

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启示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要

训练动手能力,更要训练动脑能力。

特征之五:既“很守规矩”,却又“敢于突破”。由于对所

从事的职业所应具有的超乎常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技

能人才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又要具备突破传统的勇气和

理想。如前所述,“有所甄别”是他们智力技能成熟的重要

特征,那么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寻求事实的真相、探求真

理的答案,则是此类人才智力技能成熟的又一表现,标志

着他们创新人格的形成。对于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启

43

高技能人才的特征

创新的基础对高职教育课程的要求对职业环境和岗位目标的全面认识思想基础培养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技能的掌握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技能基础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知识基础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既“十分听话”又能“有所甄别”思维基础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既“很守规矩”又“敢于突破”人格基础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既“十分勤快”又“勤于学习”发展基础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既“特别能干”还能“参与合作”

生存基础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示是,要认识到“创新的勇气”是高技能人才的必备品格,应高度重视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并将其渗透到课程发展过程中。

特征之六:既“十分勤快”,又“勤于学习”。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一招鲜吃遍天”的传统技能型人才生存空间缩小,技能传承的方式已从原先“

师徒相传”的一次性、封闭式传授,转变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持续性、开放式学习;师傅的传授从“言传身教”转变为“教学相长”,徒弟对技能的学习从“被动传承”变为“主动体悟”。因此,要求高技能人才具有“勤于学习”的素质,能够边工作边学习,工学结合、

工学交替,在工作中终身学习。对于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启示是,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持续性”是造就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特征之七:既“特别能干”,还能“参与合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没有人能够包打天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沟通合作越来越成为共识。因此,能够参与团队合作,在团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团队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乃至能够带领或者组建团队去解决实际难题,成为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对于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启示是,由于“

团队精神”是成就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因此要加强团组式教学,面对团组而不是个人开展学习成绩评价。

(二)“

规范”与“创新”并举:明确课程模式开发的基本思路高职教育培养新一代高技能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面对信息化和工业化双重叠加的基本国情和特殊历史阶段,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的推进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现代高技能人才决不意味着对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否定,而是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强调“规范”与“创新”并举,加强高技能人才创新素质的培育。

首先,高技能人才的外延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层次来看,既有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有对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在数量上更加庞大。按照“人人皆可成才”和“人人皆可创新”的科学人才观和创新观,“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外延是丰富的,不仅仅包括技术员、技术师这样的狭义“技术型人才”,也包括各行各业的各级各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如以“知识”为标志的高素质知识型技术工人、现代服务业实务专门人才和现代农业实用专门人才,等等。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其外延的“

多元化、多层次”特征,提供“

层次丰富、覆盖面广”的教育服务,为社会培养出同时拥有“规范”的动作技能和“创新”的智力技能,能够在生产一线直接进行技术活动,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

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基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厘清内涵和外延,明确了什么是新一代高技能人才问题后,就要回答如何培养这种高技能人才。从对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分析中可以发现它是由技能型人才转型而来。因此,不能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与培养技能型人才对立,更不能另起炉灶,而应建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之上。这就是说,要在确保技能型人才的“

规范性”特征基础上,加入现代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性”特质。从而把传统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升级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术教育”。我们认为“规范”与“创新”并举,是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路。

第三,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从“

规范”抓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基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是源自于对技能的反复实践。精湛技能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体悟的过程,不可能凭空造就,必须从基础抓起。而技能型人才与其他人才之间,以及受过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的从业人员和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之间,其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职业技能的“规范性”。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技能的“规范”是技能型人才的典型特征,即使培养以掌握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技术型人才,也同样离不开“规范”的训练。

第四,高职教育培养“

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夯实“创新基础”。应当看到,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是一项涵盖高职教育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实践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所能提供的,可能只是高技能人才成长道路上的“职前教育”那一部分,也有可能只是其“职后进修”中的某一时段。在“学习培训”和“工作实践”之间的不断往复和终身造就,是高技能人才成功的共同路径,高职院校提供的“技术教育”应该努力夯实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础。根据前述高技能人才的几个特征,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开发中应有针对性地重点抓好不同侧面基础能力的培养,如下表所示:

(三)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模式开发的重要举措

一个有效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二是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目的的确定毕竟只是课程模式

44

旬刊总第319期TotalNo.319

开发的第一步,如何使确定下来的课程目的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关键在于积极推进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创新。因此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不仅是推进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整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个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大体可以反映在组织形态和教学形态两个方面。校企合作办学,无疑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组织形态;而工学结合的非连续学程,则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教学形态。从李斌等典型的新一代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道路来看,其接受教育的过程往往不是在系统学制下的封闭式学校教育,而是呈现出一种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学习、工学交替、终身造就的特点。由于是身处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李斌们”需要直接从事产品制造或其他基层实务,并解决生产和工作现场的种种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是其掌握理论技术的重要基础,而这恰恰是在学校教育中所无法完成的。因此,只有采取工学交替的非连续学程,使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两者融于一体。

在这方面,德国培养技术员(Techniker)和师傅(Meis-ter)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德国企业中的技术员和师傅都是典型的技术型人才,他们都来源于技术工人(Facharbeit-er),但却已不再是技术工人,而是成为架设在技术工人与工程师之间的一座桥梁,承担着技术沟通、技术转换、技术管理等技术应用性工作的重任,国际上一般称之为“中间人才”(MiddleMan)。德国的师傅培训和技术员培训都明确规定,必须建立在“双元制”技工培训和职业实践经验的双重基础上。在德国,只有通过三年左右的“双元制”培训合格毕业后并在企业中至少工作两年的技术工人,才有资格进入二年制全日制技术员学校(Fachshule/Techniker-schule,一般为国立专科学校);而要进入师傅学校或师傅培训班(Fachshule/Meisterschule,多数为业余的专科学校),则需“双元制”毕业后至少要在企业技术工人的岗位上工作三至五年才可以。这种具有鲜明德国色彩的“职业继续教育”(BeruflicheFortbildung),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使用的概念,正是建立在狭义“职业教育与培训”(Voca-tionalEducation/Training,即Berufsausbildung)基础上的“技术教育与培训”(TechnicalEducation/Training,相当于Techniker-/Meisterausbildung)。它既属于广义“职业教育”(TVET–Technicaland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即Berufsbildung)的范畴,又突出了以工学交替的非连续学程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明确目标。

如果说办学模式的改革,重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外部形态建设;那么教学模式的改革则触及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核。这就是突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的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探索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

规律的,以技能为根、创新为魂的新型课程模式。从发达国

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的成功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的

课程改革实践来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高技能人才培

养的有效模式。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工作过程

导向的项目引导式教学法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

创新能力,尤其是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能力”有着得天独

厚之处;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作为项目课程

中一种比较普遍而典型的形式,是围绕完成该任务所需知

识和技能来构建课程框架和展开教学的,它使学生能够更

深入到实践环境中;而工作过程导向式的课程则可以抓住

生产过程中最核心、本质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

解决生产中层出不穷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

力,使学生能够从曾经完成过的项目或工作任务中获取相

关的经验和技能。

实践是创新之本,创新是实践之魂。顺应时代变革的

需要,以培养现代高技能人才这种新型技术型人才为目

标,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根、创新为魂,探索高技能人才

培养的新模式,对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开发具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宣海,沈晓明.教育:塑造未来奇迹的创造者[M].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杨金土,孟广平等.对职业技术教育若干问题的基本

认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1.

[5]夏建国,郭扬.职教课程模式开发[M].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2.

[6]魏所康.培养模式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车明朝

45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培养目标有层次、类别、范围的限定。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各类各级教育都是适用的,都需要达到的。各类各级教育又有它特定范围的培养目标,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工程型人才,中等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中级职业技术人才。各类各级学校的各专业又有其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如护理专业培养护士,会计专业培养会计。本章是从教育类型的角度来讨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确定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条件的制约和规定。如产业革命以前的封建社会中,不可能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区别。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传统文化也必定会对培养目标的确定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目标也不可能是恒定不变的。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必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它属性的具体化,是它社会功能的直接体现。高职培养目标既是分析社会需求的归结,又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开端。所以它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途径与质量指标也不可能明确。因而,高职培养目标的研究至关重要。本章首先对世界各国的高职培养目标进行比较研究,然后结合国情再探讨我国的高职培养目标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一)美国 美国的高职学历教育分两个层次,一个是2年学制,可得副学士学位;另一个为4年学制,可得学士学位。前者主要由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承担。美国《国防教育法》在谈到初级学院与技术学院时指出,这类学校属于“主要提供一项2年的教学计划而办理的高等学校”,“这项教育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来在需要懂得并运用工程、科学或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工程、科学或其他的技术领域中当技术员或从事半职业性工作”。例如,美国俄亥俄州欧文斯技术学院(Owens TechnicalCollege)规定的电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使学生达到生产、研制、仪器使用、试验、安装及维修等技术人员水平,既具有专业工程师,也具有熟练技工的某些知识和技能”。 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学习工程领域内常用的机械和机械材料,保证学生适应技术人员工作所必须具有的有关知识,受到设计、制造、试验和生产机械(装置)及其维护操作等训练,以便协助工程师工作”。美国高职4年学制,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前2年完成副学士学位课程,此时也可参加工作。如果要继续深造,那么再续读2年,获学士学位。2年学制毕业生一般担任技术员工作;4年学制毕业生担任技术师工作。例如美国普渡大学的机械工艺专业副学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生产工艺术程序、机器安装、维护和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等方面的产品制造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胜任如实验室技术员、工程师助手、工厂维修人员、产品设计助手和工艺人员工作。随着经验的增加,可能提升到诸如工业生产管理者、工艺设备设计者、技术采购员、生产调度员和成本预算员的位置”。“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后,学生将自动取得学习机械技术学士学位的入学资格”。“机械技术专业的副学士学位毕业生有资格取得工程技术员的证书”。普渡大学机械技术专业学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为:“2年制机械技术计划的毕业生,有资格进人下2年的‘补充’课程计划学习,以取得学士学位。本计划旨在满足工业生产的进一步需要。所选择的实践和应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的管理与交际技能,以及提高技术训练水平、扩大专业知识范围”。“机械技术专业学士学位毕业生有资格取得技术师证书”。

(完整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附 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行中、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 二、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以5年为主。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行学分制,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实行弹性学制的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体例框架 1

与要求制订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有关总体要求,对接行业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具体参考以下表述,结合中、高职实际和专业实际研究确定。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需要,具有......素质,掌握.....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电子商务)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最全版

(电子商务)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 思考

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内容和困难 摘要:当前,多数欠发达地区只借助比较优势战略发展经济,速度太慢。要加快发展,必须采取科技优先战略;而科技优先战略的落实,只能选择科技模仿创新这条唯壹之路。科技模仿创新它仍必须模仿移植发达地区的科技发展环境,因此这不只是壹个单纯的科技内容的模仿创新问题,而应该是壹个以科技为中心的整体模仿创新。从这壹角度切入,本文对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内容和困难,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模仿创新作用、内容、困难 壹、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见重模仿创新 欠发达地区为什么要见重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指落后者在模仿学习率先成 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思想和行为、经验和技术、方法和设施等壹系列成功因素的基础上再行谋求改革创新,从而达到跨越式赶超率先成功者之目的——笔者认为:模仿创新是欠发达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壹途径,其理由如下。 近年来,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总体上仍保持着原有的发展差距,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对此,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壹些成果表明:当前多数欠发达地区是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主要借助于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这可能是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壹个重要原因。 比较优势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某壹个国家或某壹个地区在制订经济政策时,应着眼于当地的优势资源实行比较优势战略。但任何壹种经济理论都有壹些运用的前提条件。将比较优势理论运用于农业经济时代,具有优良的经济发展效果;但运用于工业化时代,效果将会处于递减之中;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对人财物的集聚效应、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率,都超过了仅着眼于当地现有资源的比较优势战略。因此,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在当今世界和中国经济的转型时代,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上,必须着眼于科技创新,实施科技优先战略,只有这样,才可能力争在科技上缩短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地区的目的。 实施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壹是科技自主创新,可是,当下我国多数欠发达地区,普遍受到区位、人才、资金、设施、观念、制度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目前仍不具备合格的、面向市场需求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即使在某些欠发达地区拥有较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但这些科技研发力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松散;体制约束、改革滞后,使市场机制在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中的作用很弱,或者其科技研发及其成果的市场适应程度不高,或者其空有精尖的科研成果,但却找不到充足的投入。结果表明科技自主创新在欠发达地区行不通。 当欠发达地区以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却使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而当又试着想以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壹,选择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来发展经济,仍然走不通之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之路应指向何方?笔者认为: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二是科技模仿创新,应该走科技模仿创新之路,它最贴近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际,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赶超发展的壹条捷径。何谓科技模仿创新?简而言之,就是在科技模仿的基础上作出科技创新,当欠发达地区以发达地区丰富而众多的、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方式及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1)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江庆翘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理性认识姓“高”和姓“职”的关系,正确看待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项任务,认为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更全面理解,并提出职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办学定位包括多个方面,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结构定位、服务地域和行业面向定位、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等。在这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属性之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定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一定目标的人才。不同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适用性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学性质和特色的基础,是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学校以教学改革为首的各项改革不可须臾偏离的“主心骨”。所以,它是办学者第一要明确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它是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当前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它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质。这也就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通常所讲的姓“高”、姓“职”的问题。 有一种认识,认为在上述两种属性中,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姓“职”,然后才是姓“高”。这种认识产生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当时这样提,一是为了防止将高职院校办成普通意义上的专科学校,办成“小本科”;二是想要突出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对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办学实际中的各类矛盾日渐突出的时候,回头来看,这并不是一种冷静、理智的认识。 为什么非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种属性区分主次呢?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既姓“职”,又姓“高”,两者同样重要。 姓“职”,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类别。姓“高”,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层次。也可以认为就像是在一个二维坐标系当中,横坐标是教育类别,纵坐标是教育层次。在教育类别上,区别有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在教育层次上,区别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职业教

(完整word版)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 1、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 答: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一种高等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强调: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按照职业分类,根据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2、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应用性、适应性和开放性。 3、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内涵主要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 (2)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 (3)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更加讲求实效,减少相关课程内容重叠,注重改造重组,侧重实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计算机应用,英语和人文等综合素质教育为支柱。 (5)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 (6)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7)建立以就业率、就业质量、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多元投入、优胜劣汰的产学合作机制。 4、高职教育目标是什么? 答:高职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数以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包含哪些内容? 答:(1)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3)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4)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5)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6)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7)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导向_练琪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6期 SUN Y ATSEN U N IVERSITY FORU M,V o l125N o16200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导向* 练琪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科学定位与正确导向。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 类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其社会 定位应注重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 的切身利益,而且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结合;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792(2005)06-0447-03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从高职学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高职院校定位不清。按照现实情况来说,真正掌握应用技术的大学生应该比纯掌握学术理论的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而大量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就业岗位,出现供需矛盾,关键还是高职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各类企业生产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二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导向不明确。高职学生是面向就业还是面向升学(专升本),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还是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是面向大城市还是面向广大乡镇和农村,是面向企业还是面向自谋职业,这些都是确实需要办学者和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6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0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正确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业务规格的准确定位,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基本特征: 其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本科、专科教育等同。前者属于职业类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后者属于科研类教育,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高职教育是相对于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上,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 *收稿日期:2005-09-10 作者简介:练琪(1974-),女,广东新兴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关系到整个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地位。本文从高职教育大众化、技术理性思想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希望可以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标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属性是由其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决定的。在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和评价方式方面存在诸多争议,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面对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职学校必须从根源上重新思考和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 1.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寄予培养技能型人才精英的厚望,然而高职教育大众化的现实与人才精英的教育理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现实面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由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向人力资源开发方向转变,之所以要做出这种转变,是基于以下原因。 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生源的多样化和入学方式的多元化造成了学生的成长动机和成才基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原来单一的精英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变得不切实际,同时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才目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突出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和角色定位。 基础教育的改革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较为滞后,精英教育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教育,不能为高职教育提供足够的优质生源。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精英教育分流的产物,还不具备作为学生选择性成才的一种渠道,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实际上是精英教育的被淘汰者,他们在学校里经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属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盲点区域。要想将这样的生源培养成技能型精英人才,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此,高职教育目前还不具备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这种理想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人力资源开发。 2.技术理性思想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技术理性是指对科学技术与理性的推崇,它注重操作、功能、工作效率,高职教育中技术理性的渗透虽然为职业教育带来了高效率,但它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技术理性思想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混淆了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将技术这种从属于手段和工具性的东西当成了教育的目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 1.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种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 2.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是职业针对性,这是其本质属性;二是大众性;三是产业性;四是社会性。 3.职业教育之本是什么? 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4.以服务为宗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5.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核心与难点,重点是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6.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突破口是什么?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突破口。 7.要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应如何转变观念? (1)转变人才观念,把劳动技能型人才作为宝贵的人才来对待; (2)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树立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技术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鼓励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3)树立先进典型,大力表彰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视劳动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8、职业教育的“三个转变”和“两个加强”是什么? “三个转变”是转变办学思想、转变办学机制和转变办学模式;“两个加强”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9.如何认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0.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11.高职教育对教师有何要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专业课教师要深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积极参与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 12.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13.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什么? 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目标 的 确定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发表时间:2010-08-05T11:31:47.500Z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4月上旬供稿作者:王公强[导读] 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王公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014)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自创办以来,已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61-01 0 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到目前为止,高职教育发展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于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科学合理的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做起。 1 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1 高职教育的地位有人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次等品”,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是本科教育的附属品,是为高考进不了“正规”高等院校的学生创办的教育,在办学水平上低于其他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由于在校时间短,所学的知识是本科教育的压缩,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这些对于高职教育的观点都是有偏见的。高职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产生的,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发展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合理布局,弥补了人才培养“高技能”的空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 1.2 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过去我国高等院校主要设置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支撑。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物流、电子商务等一些新型产业中,高职人才的培养走在了其他高等教育的前列,为这些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资源,为社会和谐进步谱写了新篇章。 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2.1 人才定位较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追求人才的“第一线”,认为高职人才的培养就是培养一线的操作人员,完全注重“技能”,将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而忽略了“高等”二字,没有充分地将“高”和“技能”相结合。 2.2 高素质体现不全面在素质培养中,只重视能力素质,而忽略了职业素质。虽然众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中,都明确的列出了人才的职业素质,但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高职业素质”培养难以落实。 2.3 将知识的“够用”理解为“实用” 在人才培养中,对知识的学习过分追求“够用”,认为“够用”就是“实用”,只注重眼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人才长远发展对知识延续性的要求。 3 科学合理的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3.1 认清目标准确定位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思想,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色,定位于培养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一线岗位要求和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3.2 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普遍认为要重视“能力本位”,但在确定能力时,究竟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前者注重学生当前就业的需要,而后者为学生持久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认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应着眼于当前的就业需要。 3.3 科学地认识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使得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的更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从大职教观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出发,要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将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独立地获取知识及技能上,使学生学会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另外,为了顺利完成生产线上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高职学生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4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高职教育的发展弥补了高等人才在区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创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充分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结合学院优势,创办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当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还应重视学院师资力量、学生就业等问题,要随着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迁移”。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2,(8). [2]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3]张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要做的功课还很多.中国教育报,2009,8,17.

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文档精选文档

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 一一以新疆高等工业专科学院为例 杨智勇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与层次)方面的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指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种类、规格和要求。〔日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的认识。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体现出五个特点,即规格的高层次性、素质的综合性、技能的专业性、发展的持续性和服务的区域性。规格的高层次性体现在总体要求上,即人才必须是高技能的,且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技之长;素质的综合性是指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价值观,又要有作为“职业人”的良好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技能的专业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即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发展的持续性表现在对人才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上,即培养的人才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其能力能够在以后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这既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纵向提升,也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横向扩展;服务的区域性是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该区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为进一步阐明这一极富特色和内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下面拟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层面进行淦释。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经过发展,这一学说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教育学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是指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同时还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状态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几方面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人的片面发展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3.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这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z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方面,还包括思想、道德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不等于丧失个性发展,它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体现综合素养,还要有所专长。因此,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又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将就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之中. 二、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对于智力的结构,有人主张单因素说,有人主张二因素说,也有人主张多因素说。多元智能理论是多智力多因素理论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它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师滕叶 在20世纪80年代初13所职业大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目前已占据了中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跨跃发展和引导高职院校健康发展。但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还是相当短,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个问题仍在不断摸索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考和研究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不同历史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 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时期的阐述不尽相同。现就不同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典型表述进行梳理,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探讨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解放初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规定专科学校“培养高等专门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普通高等工业学校举办的两年制专修科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员”。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教高[1991]3号)中指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1996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先满足第一线和农村地区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该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3年,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概念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概 念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什么是职业的培养目标 (一)职业培养目标的概念 所谓的培养目标,就是各级各类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内容和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概言之,就是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从定义划分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培养方向,也就是学生在未来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二是培养规格,即学生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应达到的相应资质和水平。对于前者,因其是由的最终目标所决定的,所以没有太大的改变。更值得关注的是培养规格方面,因为培育规格的内容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专业设置、教学体系等各个环节,决定着我们需要培养一个拥有怎样素质的人,而这恰恰也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 人才规格是培养教学方针详细、客观的组织。我国职业教育规格方面的目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如早期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一是用于和个性之发展;二是准备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促进生产力之准备。20世纪80年代,随着职业教育的重新规复,国家提倡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第一线工作的“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 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具体说来,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三大要素。 知识要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知识的一部分,有人提出,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原则和目前的知识就够了。我认为这个提法是不够完善的。先不说这个提法是否合理,但它提到的“足够”这个词容易产生歧义。在实践中,不同层次的老师的理解会产生严重的误解和偏差。“足够”是很难把握其程度,很难以量化评估的词语。所以我不主张这一原则。职业教育,实现全面和可持续的人类发展,我们不能忽视人们专业理论和学习文化的基础知识。 能力因素:包含详细的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适用于全部职业的一般性职业能力也就是关键能力。其主要功能一般包括自我保健和自我约束,学习和发展,交流的能力和协作的能力,收集能力和处理信息,和完成任务,耐寒和抗挫折能力的能力,以及应急反应能力,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否发展成一个“工具”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劳动者。不仅要有生存的能力,还要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关注人发展和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素质因素:包括道德和文化素质,敬业精神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我们的文化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且还可以提升自我修养的精神。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该热爱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连接起来;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修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必要的创业能力;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本领。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基本知识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基本知识(二) 一、问:什么是深度访谈? 答: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问,是一种相对无限制的一对一的会谈,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情感。 深度访谈是评估专家在评估过程的现场考察阶段,用以采集信息、调查核实的主要方法。评估专家根据事先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校长汇报”、“专业剖析”、“自评报告”、“学校发展规划”、“特色品牌专业建设规划”中,以及在现场考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学校薄弱环节的核心问题,以学校领导、各部门中层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作为被访谈对象。对被访谈对象作启发式的交谈与询问,了解问题的实质,掌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以达到开阔思路、启迪思维、探究成因及解决问题和传递正确的评估信息的目的。深度访谈的结果将对评估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评估中,不同学校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深度访谈的对象、询问的问题及重点也可能不同,专家将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确定深度访谈的内容及访谈对象,所以无法事先掌握访谈的题目。有时专家为证实某一问题,会从多个方面去了解,所以所问的问题不一定就是被访者负责的工作或内容。虽然不能预先了解访谈的题目,但只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就可以在评估过程中更好、更准确地回答专家的问题。

二、问:深度访谈的目的是什么? 答:1.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是否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与执行。即对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学习理解得怎样?执行得怎样? 2.通过深度访谈与学校进行平等交流,了解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思路和办法,即通过深度访谈对学校进行“诊断”和“开方”。 3.引导高职院校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涵建设上,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实现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目标。 三、问:深度访谈有什么特点? 答:1.平等、开放。即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深度的分析。 2.基本教育思想与基本管理方式与所有人谈;纯专业问题与对口人员谈。 四、问:深度访谈的人员范围有哪些? 答: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职工、学生、用人单位。 五、问:专家深度访谈的方法有哪些? 答:新评估方案的评估方法是:平台+考察。平台是指“数据采集平台”,考察是现场考察。现场考察以深度访谈为主,视实际情况辅以专业剖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