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料教学设计

史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料教学设计
史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料教学设计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授课年级:高一授课班级:1班

一、课标规定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三、学情分析:

虽然初中时期学生对于本课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比较肤浅片面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同时分析问题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特点,围绕本课的主线,以小组问题探究为主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史料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条理性、系统性形,成对知识的全面性理解。但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知识的拓展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四、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

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在本单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上承夏商周三代,下启两汉,对于学生全面学

习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以及在今后的各个朝代中不断完善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课内容与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相映成趣,使学生对于东西方早期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对比。

2.知识点和线

本课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制度这个中心线索,主要介绍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秦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秦律》的颁布、长城、驰道的修筑、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以及最后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等内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板书

六、教学过程

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可。?——《史记》

阅读材料6,了解皇帝制度的由来。

材料7:?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阅读材料7,总结出秦朝时期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二)三公九卿制

材料8: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阅读材料8以及图片,理解秦中央官职的特点通过课本内容简单了解九卿的职能。

材料10:秦朝政府的组织图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秦朝当方的官僚机构。

通过对图片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秦朝这套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11: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

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材料14:公元前212年,始皇下令?堑山堙谷?

(今陕西淳化)直通北方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

千米的?直道?。?直道?修成以后,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成阳赶到九原。

阅读材料11-15,秦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七、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点

高一历史《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的确立》知识点 .纵观百家 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主干知识的处理方式基本一致,都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介绍。细微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人教版的知识线索更加清晰,对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运行机制介绍得更加明确,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分析得更加透彻;人民版教材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秦王朝的政治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人教版、人民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干知识。 2.百家之长 秦朝中央机构的运行特点: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秦朝还在当时被称为“西南夷”的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郡县制的特点: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

式。……郡县制的建立……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概念阐释 1.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三皇,一说是伏羲、神农、黄帝;另一说为天皇、地皇、泰皇;还有一说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一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另一说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2.三公九卿 秦王朝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执政机构,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三公”之下有“九卿”,负责各重要部门的具体事务。所有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概不世袭。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有关秦朝的知识,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时有所了解。我们一起回忆秦统一的过程,先是灭了离秦国近的国家,韩、赵、魏,后灭了楚、燕、齐,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同学们想一下,秦朝之前是春秋战国,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给秦朝带来了什么样的教训。周王室衰微——应加强中央集权 诸侯争霸——应限制地方权力 秦朝建立了什么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板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新课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学习提纲,有下面这几个内容学要大家来完成。(下面全是板书)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 1、秦朝统一的条件: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3、地方——()的全面推行1、郡县产生的时间: 2、内容: 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点: 4、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官僚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同学们,你们先根据课本来总结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请同学来回答,谁还有补充的。还有一点就是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 秦统一后,吸取了周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本节课我们主要讲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说一下皇帝称号的来历。你来说一下,说的非常对,他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称为“皇帝”。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并根据材料来总结出皇帝制度的特征: 材料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皇位世袭)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皇权至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独尊) 我们从皇帝称号以及皇帝制度的特征能总结出皇帝制度的本质是什么呢?(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那如何在中央和地方行使皇权呢?首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知识完成中央官制的学习提纲。找同学来说一下,秦朝中央官制有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三公九卿: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大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各项事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三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都是为皇权服务。) 在中央行使了皇权,在地方面对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的帝国,地方该如何区管理呢?群臣展开了激烈的谈论,我们一起来看资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史记》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 说说这两个人分别主张是什么,秦始皇最后采取了谁的建议?请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来完成学习提纲。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至此秦朝金字塔式的官僚体系建立,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官僚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是: 作用是:

历史必修二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十年高考汇编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2018.11·浙江高考·5)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3.(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 4.(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2016·上海高考·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6.(2015·江苏高考·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第2课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知识结构】 【自主复习】 一、了解背景: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了解: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的表现: 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皇帝制: ①基本特征: 表现:A、(地位的不可逾越) B、(亦即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②作用: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和权力的不可转移。 2、中央制度: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三公之间关系: 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②三公九卿制特点:

3、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实行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发展。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旧的统治秩序必然遭到破坏,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2、地方有郡县两级 郡守:最高长官 郡:郡丞:辅佐郡守管理行政和刑狱事务 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 县:县令(长)、县丞和县尉: 乡:乡吏 里:里典 3、郡县制特点: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总结:秦朝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教材金字塔结构示意图) 三、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 1、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目的:为 2、秦法: ①实质是 ②作用: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有重大作用,但严刑峻法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四、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1、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彻底打破了 五、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措施:修筑万里长城 修建驰道、直道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整顿风俗 ②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以及形成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合作探究】 1、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灭亡? 2、柳宗元回答说: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2.3 3.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导火线,口号,历史意义) 4.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3个原则) 5.历史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 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7.1929-1933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影响) 8.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影响) 9.福利国家的作用 10.全球化趋势加强 11.经济全球化的评价(积极,弊端)

1.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来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切不断加强和完善。 2.1)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导火线:巴黎外交失败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历史意义:1)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导军。 3)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阶级中去 4)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4. 1)联邦制原则: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大权。各州在不违反宪法的情况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2)三权分立原则: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 3)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5.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6.新航路的开辟:(史实,影响)殖民扩张:(荷兰,英国,影响) 一工:(开始,动力,影响)二工:(条件,成果,影响) 7.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贫富差距大限制消费能力的增长,信贷消费造成市场繁荣的假象,使得企业盲目生产,股市投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影响:严重破坏经济,大量工人失业,造成社会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威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各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嫁接危机,加剧市场紧张局势 8.背景:“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内容:1)整顿财政金融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3)调整农业生产 4)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5)通过社会立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1)经济:是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2)政治:缓和社会矛盾,抑制法西斯势力,维护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3)世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开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新模式 9.建立“福利国家”保障低收入阶层,有利于稳定社会,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10. 1)科技发展是根本动力2)交通和社会进步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3)两级 格局瓦解为全球化扫清障碍4)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5)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强有力的推动 11:1)积极:有利于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发展机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弊端: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加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全球的不稳定性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测试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测试题 一、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请回答1~3题。 1.公元前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 )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 国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春秋开始的时间是 ( ) A.公元前770年 B.公元前771年 C.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 3.下列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有 ( ) ①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②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③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时有出现④有的诸侯国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兼并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为巩固统一,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4~6题。 4.由下图可以看出,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6.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 ( ) 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

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7~10题。 7.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8.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辖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0.秦朝之所以能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产力的大发展 B.国家实现统一 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D.秦朝推行法制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一o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指————————————。 (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何意义? 12.简述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13.阅读下列两幅图:

秦朝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秦朝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1、积极作用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③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④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渐渐落后于西方的局面。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央:君主权利越来越大地方:中央集权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受限制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中国的统一但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经济上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萌芽但也提供了较稳定的生产环境:文化上阻碍了进步文化的发展:一系列的闭关政策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主要因素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积极的:推翻了帝国主义的傀儡清政府,推翻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创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改良了社会风气!!! 消极的:没有改变中国的两半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当然这就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具有软弱性,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反对势力太强大也是有原因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资产阶级代议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有理论付诸于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支柱;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稳定了统治秩序;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扩展到亚洲,产生了广泛影响;其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纲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本阅读分析、归纳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特点和影响。 2、通过课本阅读记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理解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课本p8图片中央到地方结构示意图) ⑴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 ⑵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于中央政府,受中央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时空定位】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 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 文化:思想专制,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太学出现;科技文化发展。 【课堂学习】 一、历史条件: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6概括出分封制衰落和瓦解的表现有哪些? 2、阅读材料概括: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条件(提示:从四个角度展开,历史教训、理论基础、政治前提、个人作用): 春秋时期周王室实力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力量强大,“楚王问鼎”反映出分封制破坏,诸侯国的改革纷纷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了郡县制(商鞅变法特别典型)。秦始皇统一后深感分封制的弊端,吸收战国时期的新制度。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发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王嬴政是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其运用正确的战略灭六合一,建立起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其又雷厉风行的推行着专制制度巩固着他的帝国统治。

【高考历史必修一】1.1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卷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纲解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商朝的政治制度及特点;②西周分封制、宗 法制的内容、特点和作用;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②秦朝中央官僚 机构的构成及特点;③郡县制的运作及影响;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 响。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基础落实】 一 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 (1)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2)王位传承方式有和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色彩。 3.行政管理 (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 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 3.内容 (1)分封对象:、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核心内容:和人民。 (3)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诸侯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等。 4.影响 (1)积极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局限性:受封的诸侯享有相当大的。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王权衰弱,遭到破坏。 三 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和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用父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最大特点:。 4.内容 (1)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2) 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 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考点深化】 一、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分封制的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教学设计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11中学尹文 一、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材分析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具有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本课以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教学内容包括“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始皇帝与三公九卿”、“废分封,置郡县”等三目,实际上主要讲述“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两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②理解: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③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④探究: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本课知识结构 西周王室衰微与宗法分封制遭破坏 大一统与从群雄割据皇帝制和中央机构 秦朝中央到大统一 集权制度争霸战争与诸侯国的兼并 的确立 战国时的政局变化与变法 中央集权制 的确立地方政权和其他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师口授,与学生互动交流完成教学任务,讲授法、探究教学法。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1)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 1秦始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建立这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官制? 2如何评价始皇及其所创的制度? 【导入新课】 (1)以近年来火爆的影视穿越剧作为切入,如《穿越时空的爱恋》、《寻秦记》、《神话》、《宫》这一系列的影视穿越作品。并重点以《寻秦记》的相关剧情为入口,直接进入本课讲解。 (2)背景(条件): 客观上:1、诸侯混战,加强各地的交流联系,民族交流、融合。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使秦国统一所消耗的精力减少。 3、诸侯长期混战,人民生活困苦,渴望和平。(民心所向) 主观上(秦国): 1、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历代秦王的励精图治。 2、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重视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 (3)过程:先后十年,灭掉了韩(230)、赵(228)、魏(225)、楚(223)、燕(222)、齐(221)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4)意义:(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融合、对外关系、历史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岳麓版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理解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概念。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提高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度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课时安排:课时 导语:复习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与影响?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使周王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是到了春秋时期,旧有的统治秩序被打破,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那么,诸侯割据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结束的?怎么样才能真正地保证王权不受威胁,保证王权永远至高无上?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 、春秋时期()诸侯力量增强,大宗取代小宗()尊王攘夷,大国吞并小国。春秋五霸的形成 、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大夫政变。如公元前年发生的三家分晋和公元前年的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争霸及地理位置()各国变法。以公元前商鞅变法为代表

、秦朝的统一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经过多年的奋斗,于公元前——年,赢政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统一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变法彻底、赢政的个人魅力等 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征为权力的高度集中) 、“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赢政统一六国,意气风发,非常得意,觉得功劳盖世,所世有李白作: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始皇帝”的由来: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秦王赢政改称“皇帝”,并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其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三公九卿的设置(第页)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 、废分封、置郡县 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嬴政坚决否定了分封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郡。秦代的地方机构共分为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的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设若干个县,置县令(长)、县丞和县尉。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选拔制度:中央任命 考察制度:()中央派官员考察()上计(地方定期汇报) 法律制度:“轻罪重罚”的方针。法律苛密,刑法不下余种,如宫、笞、坑等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赢政下令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为加强境内的联系,又拆除了阻碍交通的关卡、堡垒,修建了驰道和直道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使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整顿各地的风俗。 、影响 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学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学习时应该注意归纳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各朝代的中央集权提供了范本。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习题巩固: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背景; 2、能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5个方面)和基本特征。 3、能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学习重点】 1、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及难点突破】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学法指导】 从公元前356年(战国中期)商鞅变法起,秦国逐渐成为一个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法治国家——一个只有数百万人口的封建诸侯国(战国时各诸侯国总人口为二千万左右)。经过近120年的持续发展,到秦王嬴政(前259-前210)亲政时(前238),秦国已经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此后的20多年里,嬴政以韩非的思想为指导,最终灭掉东方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进行政治制度的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了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秦帝国(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教材,解决下列问题 1、简述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背景。 2、列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5个方面)和基本特征。 3、列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 4、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课后反思与感悟(4分钟) 1、【自学测评】(; 2、材料阅读: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为郡小吏,

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47岁的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前210年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 请回答:作为秦朝丞相,李斯有哪些主要职权?据材料哪些内容可知秦朝的丞相位高权重? *基础知识归纳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崩溃,这是中央集权制确立的前提。 ①的力量逐渐强大,原则遭到破坏,取代的现象频繁发生,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地位。 ②打着“”旗号进行战争,使逐渐被吞并,到春秋末期,虽然,但基本上已的天下了。 2、战国时期在各国的改革中废除了一些旧制度,实行了一些新的制度(如郡县制),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借鉴。 ①不再满足,先后,不少大国出现了夺位的政变; ②由于,各国不得不在等方面进行变革,其中,国的变法收效最为明显。 3、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经过,秦国逐渐,经过一百多年的角逐(前359-前221),秦国先后消灭等国,于年结束了局面,建立了的大帝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主要内容(5个方面): 基本特征: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秦王改称,将等大权总揽地一人之手; ②实行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由为主组成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等方面处于既又状态,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之手。 ①三公指,其职责分别是:;他们的关系是 ②九卿指的是;他们分管着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 ①郡是设三个重要官职; ② 真实历史情景体验&必修I、II、III知识整合 秦国的崛起是从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的。 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登基。根据《史记》记载,当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 立的史实。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背景 (1)春秋时期 ①一些贵族擅自分封,小宗不断取代________。 ②周王室逐渐失去____________的地位。 (2)战国时期 ①战国中期以后,国君先后改称“______”。 ②为增强国力、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 除旧制度。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 2.过程:秦国先后消灭韩、____、魏、____、____、齐等国,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统一的大帝国。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 (1)皇帝制度 ①开端:秦王________改称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特点:________至上,大权总揽;实行“家天下”的______________。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辅佐________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负责________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 ________。 ②九卿分管国家和________的各种事务。 ③作用:中央官员相互配合牵制,军国大权由皇帝 最终操纵。 (3)郡县制度:地方分______、______两级,郡设郡守、郡丞、郡尉,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以下设 ____、____等基层机构。 (4)选官制度: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秦法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____________。 (2)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____________的基础。 (3)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后世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________的控制。 (4)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________影响深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学生姓名授课日期 教师姓名授课时长1小时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上海会考和高考要求均为B,为理解程度。 一、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灭六国以后,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拓展】春秋时代末期,社会变革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方面的变革已经有详细论述。随之而来的是政治层面的变革,旧贵族纷纷退出权力中心。例如,齐国的田氏取代西周时分封的姜氏;晋国的大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国君,形成了独立的韩、赵、魏三国。各国为了应对频繁的战争,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革。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大国基本上兼并了周边的小国,并且开发了周围的土地,由此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基础。“区域性的统一”这一提法非常重要,它经常是新的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必经过程,例如三国的割据和南北朝的对峙各自为晋和隋的统一奠定基础。 【拓展】虽然战国七雄进行变法的时间有所差异,变法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有一种向中央集权靠拢的倾向。在中央政府表现为强化国君的权力。这种强化既可以是制度

上的,也可以是操作上的,例如申不害辅佐韩昭侯以术、势驾驭臣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才能、功劳任用官员。例如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在地方政府表现为建立中央垂直领导的地方政府,即地方官员直接由中央任命,而非世袭,而且税收等经济收入由中央掌管。这可以从“县”字本意入手进行解释。先秦时“县”同“悬”,因此在地方设置“县”就意味着它是从中央向下“悬挂”的一级政府。最早设县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但是楚国在战国时期因为封君太多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反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拓展】可以适当解释中国古代发展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原因。一个思路是从文明形态入手。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大河流域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农业耕作,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一家一户生产为生产单位的小农,典型的分工形态为男耕女织。分散的小农无力组织实施巨大的农业灌溉等水利工程、弱小分散的村社组织也无力抗衡外族的进攻,加上大河流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应运而生。为了管辖庞大的国家所建立起来的制度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全国听命于国君,中央政府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各地官员由中央直接委派。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概莫能外。 【拓展】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法家理论的特点就是关注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将一个国家打造成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为: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政策。但是商鞅的政策自一开始就有很多问题。最典型的就是他“轻罪重刑”的思想,例如他规定“弃灰于道者刑”、“什伍连坐”。本来是一个很小的不当行为,却因为政府要加以严酷的惩罚,而使得善良的人民不得不起来反抗。因此,法家在这里体现出一种非常严重的“书呆子气”,社会秩序不是靠严酷的法律就能维持的,真正保障社会秩序的,是法律的既定性,即对违法行为予以制裁的确定性。 二、中央官制 秦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长,御史大夫负责监

高中历史说课稿:《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高中历史说课稿:《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