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文化对比分析

中蒙文化对比分析

交流对象:敖顿其木格、宝乐其其格(蒙)

调查者:莘瑞芳(中)

地点:内蒙古师范大学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蒙古国与中国相邻,尽管在生活习惯和习俗上有相当一部分相互影响和渗透,但是,其中也有许多不可逾越的文化障碍,在许多方面对相互交流造成了无法消除的影响。请看下面的事例。

事例一:有一位蒙古国的同学问给自己上课的中国老师:老师,你有孩子吗?老师说有啊。这位同学又问:你结婚了吗?老师说肯定结婚了啊,不结婚怎么会有孩子呢?这位蒙古国的同学很尴尬,也很不理解结婚和生孩子有什么关系。

对比分析:(其木格)在蒙古,结婚和生孩子是两码事,二者没有必然的关系,完全可以自由安排。并不是非得结婚了才可以要孩子,也可以不结婚不举行婚礼不办结婚手续,自由的生活在一起,生儿育女,这和结婚后生孩子是一样正常的。没有结婚生的孩子,生活完全没有任何影响。两人生活若干年之后可以再结婚,也可以一直不结。如果分手,孩

子随母亲,一般不给父亲。

而在中国,结了婚之后才能要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正常上户口,正常入学。也有不结婚生活在一起的,但是一般不能要孩子,这时如果生孩子,孩子是黑户口,会影响孩子的将来。如果想要孩子一定要提前办好结婚手续。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蒙的婚育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交流中的误解。

事例二:

其木格邀请我们去她的住处吃蒙餐,吃饭前给我们倒茶,并要求我们把茶全喝完了再吃饭。我问:是不是吃饭的碗不够,要用这些喝茶的碗来吃饭?其木格说:不是碗不够。她说,这是蒙古国的习俗,喝茶一定要喝尽,如果没喝完,是不好的,这样意味着你的幸福流走了。所以一定要喝完。

对比分析:通过这种喝茶的习惯,我们可以体会到蒙古人与我们不同的茶文化,这其中更多的渗透着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中国,喝茶不必喝尽,要时刻保持茶杯里的水,客人一直喝,主人就会一直倒。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可以把茶放着,但只要客人还在,主人要时刻保持着茶杯里的水是温热的。只有客人走了,才停止续茶,茶水才会放凉,所谓“人走茶凉”,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事例三:

我经常看到敖顿其木格和宝乐其其格在走路时,或一起坐着时,时不时的相互握握手。有一次,我无意中脚踩到了宝乐其其格的脚,我连声说对不起,而她却笑着伸出手要跟我握手,我很不理解。

对比分析:敖顿其木格解释说,在她们国家无意碰到到别人的脚,要跟人握握手的,是一种友好的表示。

不同的是,在中国,如果碰到或踩着别人的脚,是要表示歉意。

总结对比:

通过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中蒙之间存在着很多诸如此类的文化差异。以下是我通过和敖顿其木格的交流,以及查阅资料,经敖顿其木格的帮助,所得出的中蒙文化差异的一部分内容。尽管不很全面,但对于日常的中蒙交流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中蒙不同的待客礼仪:

在蒙古,喝茶吃饭一定要坐着,不可以站着。接东西的时候,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老人给孩子礼物的时候是用双手,这时候孩子也要用双手接,否则会被老人骂作不礼貌。

陌生的人来了,一定要倒奶茶,拿奶制品吃,但不会主动留下客人吃饭。相熟的人来了,如果倒奶茶时表示不喝,就可以不倒,会留客人吃饭。送客人离开时,主人不必出门,只送到门口就可以了。如果是特别要好的朋友可以边走边聊,送得远一些。

在中国,接东西一般也要双手,但单手时不必在意用哪个手。而且老人给孩子东西时不必双手。中国人待客用的是茶叶泡茶,以及糖果瓜子。喝茶时或坐或站,依关系和当时的情况而定。

2、中蒙不同的婚礼细节:

牧民举办婚礼朴实、庄重、不兴彩礼。可是,接亲和送亲的马队很讲究。结婚这天,男方接亲队伍到达女方住处后,围着女方住地的蒙古包转一圈停车或下马,不能直接走到门前。先进新娘父母的蒙古包。首先向父敬酒,再向其它长辈、亲友一一敬酒,并双方互送礼品,接着便开始喝酒唱歌,新娘事先要藏起为,接新人要先找新娘。找到新娘后,接亲队伍簇拥拥着新娘启程,两支队伍一边奔驰,一边欢歌笑语,形成一条欢乐的长河。

新娘到后,让新郎和接亲的队伍一齐围着男方的蒙古包转圈,这时女方来的人寻找借口,说男方有所怠慢,不让新娘下马,男方的人再三劝说,双方纠缠不休。突然男方一名骑手冲来,夺过新娘的马缰绳,把新娘领到早已准备好的蒙古包里。给新娘重新换装梳头,装扮得华丽漂亮。婚礼完毕,两家人在蒙古包里分开坐下,向男方父母敬奶,同时赠送牲畜。这时女方来的人用诗

歌说唱父母双亲抚育女儿成人所付出的心血。接着参加婚礼的人尽情饮酒,尽情歌唱。而进餐时,女方家人则以最难分割的羊颈和肘敬新郎,令其按骨节一次性分割,可谓难解难分,寓意先做难后和美。

在中国,彩礼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有特别的讲究,接亲时,新娘不会藏起来,但是接亲的人要通过一道道的门,出示“开门封”即红包,以及回答各种问题,才能进入新娘的房内,接走新娘。回新郎家的时候,一定不要走原路,要换另外一条路走,这意味着不走回头路,婚姻也不会失败。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要有把门的,不让新娘进门,新娘要冲破重重阻力进入新房之中,人们也要到新房中闹洞房。

婚礼时,新郎的父母要给新娘见面礼,新娘从这一刻起改口叫爸妈。

3.中蒙不同的春节习俗:

在蒙古,除夕晚上一定要多吃,吃饱,蕴含着身体强壮,而且希望新的一年都是这样丰衣足食。

春节早上要早起,要在太阳出来之前起床,因为佛教中的天神会在这一天太阳升起前数人,起晚了就数不到自己了,不吉利。

拜年时:长者的胳膊放在年幼者的胳膊上,然后,长者

亲幼者的双颊,并说祝福的话。如果是同龄人,可以互相握手,或胳膊各自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交互叠放,以表祝福。晚辈给长者拜年没有压岁钱,有时晚辈还会孝敬给长辈钱。

过春节,一般要吃包子,有的地方也吃饺子,但以吃包子为。此外,还要吃年糕,年糕做成三五七九层,意味着一层幸福,一层痛苦,交叠摆放,但要以幸福结束。一般只做三层五层,只有在85岁生日时才做九层,有的特别有钱的人家也做九层。年糕在初一不吃,只摆放着,如果吃,也只吃上面放的糖和奶干。过完春节,一般到初三算是春节过完,初四就可以开始一层一层吃年糕了,有时能吃几个月。

春节还要吃烤全羊,说是烤全羊,但没有头和腿,只有身子。初一不吃年糕,但可以吃烤全羊,吃之前父亲要先碰一下,表示自己已经动手了,然后其他人可以切下一小块吃,但不能吃完,过完春节,初四开始可以把它吃完。

春节的时候,总统和总理先互相拜年,然后要去寺庙为全国人民祈祷,接下来要去看望蒙古国最老的长者,表达关心和敬重。

在中国,除夕晚上一定要做很多东西,留到第二天吃,而且饭菜也不要吃完,要剩一些,寓示着:年年有余。在春节时,家家都要买很多鱼,也是年年有余的意思。第二天早上,也要早早起来,去给亲戚朋友拜年,拜年以鞠躬和磕头为主,另外还有作揖。长辈此时会给小孩子压岁钱,表示小孩子又长了一岁。中

国的春节最重要的是饺子,也吃包子,但以饺子为主。

4、中蒙不同的饮食

蒙古食品主要有三类,即肉食、奶食、粮食。牧区菜很少,常食葱、韭、蘑菇、白菜、圆葱、萝卜等。肉食为主,牛羊肉居多,也有猪肉。以肉做成各种食品。其木格说,因为那里天冷,不吃肉过不了冬,身体也会不好,会感冒。烤全羊,这是在非常隆重的上等宴会上才能有的肴馔。烤成后放在大盘中,上席让客人观赏。然后撤下来,皮和肉分开,切成片重新上桌供食用。吃时可随意用荷叶饼夹着肉和葱、酱等佐料吃。外皮酥香、味美肉嫩。(在水里煮的)手扒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

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吃奶食、肉食、炒米(蒙古语为蒙古勒巴达,或包勒圣巴达),晚上吃手把肉、面条、饺子等。蒙古人喜欢饮酒,其木格说自己在家也经常会喝马奶酒,夏天的时候外面到处都卖,就像中国的啤酒一样,喝的人很多。

奶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奶食有黄油(蒙古语称为协日陶斯)、白油、奶皮子(蒙古语称为乌如木)、奶豆腐(蒙古语称为胡乳达)、酸奶酪等。其中黄油、白油、奶皮子是奶食中的佳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其木格说:奶皮洒上糖夹上面包,好吃极了。制作因地区不同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例如奶干,其木格说,有酸一点的,是东部的口味,有甜一

点的是西部和南部的口味。

蒙古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酸马奶和奶酒。奶茶(蒙古语为苏台柴)是主要饮料,一日三餐都有,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饮料。奶茶营养丰富,具有提神、开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奶酒,又叫蒙古酒马奶酒(蒙古语称作乞戈或艾日戈),马奶酒解热止渴,营养丰富,是招待贵客的上等饮料。常饮马奶酒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

而中国的食品以米面为主,蔬菜多样,肉类齐全,酒类繁多,酒文化底蕴深厚。平时吃的有面条,包子,饼,米饭,各种菜,各种肉,靠海的地区,还以各种海鲜为日常食物。

5、中蒙不同的传统节日

除了以上说过的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在蒙古还有一个特别隆重的节日,就是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举办时间是每年的7月11日,除了摔跤在乌兰巴托内举行,其它两项,赛马和射箭在草原上举行。开慕时,总统会到场,发表讲话,宣布那达慕开始。

那达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一直在草原上流传和发展,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

和射箭的竞技赛。现在,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

其木格说,现在那达慕还举办有女子射箭比赛,青少年摔跤、射箭等。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好汉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在中国,传统的比较重大的节日,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清明以扫墓为主要内容,祭拜死去的亲人,寄托哀思。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小孩子带五彩线和香袋。中秋,吃月饼,全家团圆。重阳节,以登高郊游为主,近几年又被定为老人节,这一天要表达对老人的关心和爱。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蒙不同方面的文化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的众多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有的在跨文化交流中并不构成障碍,有的却很容易造成交际失败。

只有深入了解双方的文化,重视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障碍,从而在交流中避免误解情况的发生,才能使交流顺利融洽的进行。

八、住房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故称“穹庐”、“毡帐”或“毡房”,现也称“草原人家”。

历史上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牧民选择了最适宜的住所——蒙古包。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包门朝南开,包内正北中间是长者或贵宾的位置,西边是客

人的位置,东边是家人就坐的和做饭的地方,东南是炉灶。现在,大多数牧民有两座蒙古包,一座往人,一座作仓库或做饭烧茶做奶食品。随着生产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已有好多牧户搬进砖瓦房,实现了定居游牧。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农牧民已普遍居住砖木结构的房舍

五、音乐

二胡、马头琴等是蒙古民族独具特色的乐器。

《敖包相会》是赋予典型特色的民族歌曲。

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马步最具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蒙古人的传统乐器是马头琴。其演奏技法成熟完备,表现力非常丰富,既可表现蒙古族粗犷豪放、浩瀚深沉的性格,又可表达出圆润婉转、如歌如泣的效果

蒙古音乐舞蹈具有民族特色,舞蹈节秦欢快,歌曲悠长高亢,马头琴旋律优美。每当节日和喜庆的日子,牧民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

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蒙古国民族歌曲“长调”

蒙古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

可以说,蒙古长调演唱艺术是代表蒙古歌唱艺术最高成就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蒙古歌唱家代代相传,口承心授,使长调成为具有成熟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艺术不同的结构和要素。

六、服饰:

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一种古老、传统服装。袍子宽大,

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领、衣襟、袖口皆用漂亮的花边点缀,作有艳丽的镶边

其木格说哈达不是随便送的,否则就失去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特别重要的贵客,例如国际重要友人,才会敬献哈达。习俗中,也有一些忌讳。如车辆进牧民住地要慢行,马鞭子进包前放到门外,或挂在门外,不能用脚碰,进门后坐在右边等

蒙古族的名字没有名和姓之分,如果觉得名字太长也可以省去其中的一部分来称呼,哪一部分顺口好听,就叫哪一部分,葬礼:女孩子出嫁后,去世,离婆家较远,可以和姥姥姥爷葬在一起

生日礼物没有什么特别的忌讳,中国人生日不送钟表不送茶具,也吃生日蛋糕

2、孩子出门前,家里老人亲右脸,然孩子回来后,亲孩子左脸,意思:一定要安全回来

3、蒙古人忌讳别人触摸自己的头部和帽子;帽子不能仰着放,死人的帽子是仰着放

4、与客人正式会面或共同进餐要衣着整洁,男士应着

西装打领带,女士应化妆并佩戴首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