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饮酒_组诗_玄风与艺术人生_兼论陶渊明的人格探索及诗风特征_李展

_饮酒_组诗_玄风与艺术人生_兼论陶渊明的人格探索及诗风特征_李展
_饮酒_组诗_玄风与艺术人生_兼论陶渊明的人格探索及诗风特征_李展

·文学研究·

《饮酒》组诗、玄风与艺术人生

———兼论陶渊明的人格探索及诗风特征

李 展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要] 《饮酒》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文章通过解读文本阐释了陶渊明的人格探索过程,该过程与魏晋玄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并达到了魏晋人性的极致;同时,当他以诗歌反映这种人性探索的时候,终于达到了人生艺术化的极高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 陶渊明;《饮酒》;魏晋玄学;诗化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6)05-0072-03

作者简介:李展,男,山东寿光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泰山学院中文系讲师。

《饮酒》是陶渊明著名的一组诗,共20首,然而直到现在我们也无法确切知道这组诗写作的年代。其说大约有如下几种说法:一,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二,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三,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四,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五,义熙十二三年说,即416-417年说。[1](P212)这些说法各有自己的依据,一时难以核其基准,如果就403年的说法,那么陶渊明的实际年龄在39岁,龚斌先生的《陶渊明年谱简编》采取诸家之说,而判定为48岁,即最后一种。这样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的说法的差距竟达十年。①平时对于陶诗《饮酒》的学习往往集中在第五首,诉说陶诗的平淡冲和的气象云云;研究深入一点的往往结合魏晋玄学,说一点概况,讲一点生存的痛苦;但有的研究学者指出,《饮酒》具有个体存在的本体论性质,[2]这自然已经非常深刻,但又仿佛过分,因为《饮酒》不过一种道具,实现生命存在的手段而已。这些都不能令人满意。

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三引汪洪度曰:“二十首总冒,却从达观说起,可见非胸次豁达,不得轻言《饮酒》也。”[3](P214)而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言不必撄情无常无定之衰荣,惟知其古今皆若此,故但饮酒可也。以衰为主,以荣培说,其理乃显”。[3](P214)但是,汪氏的论述并不符合陶渊明的情况。实际上,在明代袁宗道探讨陶渊明的性格特征时,就指出陶渊明的性格狷狭,与时忤逆,假若不退耕栖隐,根本就不可能生存下去,言下之意,陶渊明决非胸次豁达之人。[4](P23)而方东树的观点在于通人达士不必在意古今衰荣无常之变,唯有如此方知《饮酒》之趣,而乐天知命。但是,陶渊明恰恰对于衰荣非常在意,努力想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综观《饮酒》这组诗,我们发现,《饮酒》的陶渊明只是外表平淡冲和,但也并非“猛志故常”,而是处于深刻的心理解构、人格转型的探索时期,处于矛盾而渐趋稳定的过程形态。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思想认识这时一直处于变动状态,“疑”的观点成为他的认识核心,而“变”的方法成为他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整组《饮酒》诗就是诗人借酒论道的自我解脱产物,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演变轨迹,体现的正是魏晋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出路问题。

其实,《饮酒》的序言明确指出,“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自娱;纸黑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无论如何,我们无法回避其中强颜欢笑的悲哀,秋夜已长,偶有名酒,借以销哀,如此而已,哪有半点豁达之意!但是同样我们无法回避的是,陶渊明的理性精神的强大,他分明意识到人生的悲剧性,已经落入无可奈何之境,惟有借醉可以泯忧。这种人生探索,属于精神性质的,只有自己明了其荒诞性质,任何别人都无法代替而实现自己。于是,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哲学家的影子,但是陶渊明的可贵之处在于《饮酒》与他的感性知觉密切相关,诗人的品位很好地协调了形而上的哲学品格。《饮酒》就是这么一组具有哲理性,同时生活实感特别强的好诗。

诗人对于以往意义的怀疑与解构是以对生活的感受作为出发点的。“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饮酒其一),尽管老庄哲学早已参透了生死问题,但是对于个体必须加以领悟,可以说这是作者的一大领悟,也就是对于生活的重新发现。人世间衰荣无常,寒暑代谢,作者把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表面非常达观,自作达人,但“逝将不复疑”却揭示了作者的反复、犹疑、彷徨的生存处境。酒不过是一种媒介,日夕欢持,不过强颜欢笑苦中作乐而已。这种怀疑的精神在《饮酒》(十二)又被鲜明地提出:“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我们不能忽视陶渊明面临进退取舍的艰难抉择,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云:“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唯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3](P251)归隐有明显的惧祸成分,但正如有的学者说,《饮酒》并非单纯出于政治目的,[2]萧统曾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5](P335)确实,陶渊明的饮酒有种对于某种生存方式的心态寄托,而这点无疑是以他对于现实的失望与怀疑作基础的。“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路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十一)这种怀疑,即对于以往人生价值的犹疑与解构,就是整个《饮酒》诗的基础。

陶渊明之所以面临进退取舍的抉择矛盾,原因主要在内不在外,概括说就是对于自己原先的生存价值作出了全面的怀疑与否定,与此同时进行了艰难的人生探索,它分几个方面进行:

 2006年 第5期兰 州 学 刊No.5 2006 总第152期L 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52

一,对儒教的功业观及其附着的善恶观、名节观的否定。如“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其二)“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其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其二十)二,对于道教的成仙说作了否定,肯定了道家物化迁移的变化观点。“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但是陶渊明吸取了道家的物化学说,即“纵身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种变的观点成了解构儒家学说的有力武器。三,由此,得出他对于仕途的坚决拒绝。“迂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其九)四,对于归隐的模糊取向,这里包含陶渊明独立人格的发现、确认,及其孤独的悲哀。陶渊明的名节观念很重,即使对儒家作了否定,但对于隐逸人格还是有所肯定的,“青松在东园,群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其八)然而以后怎样呢?“蔽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其十六)“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其四)这些情况都说明隐逸并不能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但是儒家的价值观念既已遭到解构,不能隐逸又能何去何从呢?时代没有也不可能给予陶渊明以明确的答案。五,诗化人生的发现。这是陶渊明最后的落脚点,也是魏晋人格发展的极致。《饮酒》其五就是这样的好诗。

为了明了《饮酒》的艺术力量,我们必须结合陶渊明对于人性的探索以及最后的价值定位,进行解说。

我们知道,从陶渊明的时代上推大约100多年的正始年间开始,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玄学家,他们用“辨名析理”的方法大谈“性与天道”,提出“贵无”与“崇有”、天道与人道、孔老圣人、自然与名教、言意象等命题。其中原因,主要由于政治的空前阴暗,导致大批名士的清谈风气出现。3世纪40年代以后,夏侯玄、何宴、皇甫谧、嵇康、阮籍、向秀、王弼、钟会、王戎等人相继出现在思想史中,标志着玄学时代的到来,由此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魏晋玄谈风气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思辩能力,但由于特殊的社会原因,玄谈家及其影响所及的魏晋名士们,基本上以一种扭曲的人格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他们觉醒了,但是无路可走,于是人生的苦闷、忧虑、恐惧、彷徨、放达、任诞等诸种人格变异形态,纷纷呈现,后人把这觉醒的、具有特殊表现的人生形态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②陶渊明已经处于晋朝易代之际,但是魏晋名士的人格定位与人性探索并没有完成,我们说陶渊明的理性精神就是接继魏晋风流的余风而来,表现出鲜明的辨析精神。

陶渊明的理性精神最明显又具有哲学意味的是《形影神》一组诗,作于414年,分为序、形赠影、影答形、神释四个部分。大致内容就是对于人生的困惑的解答,因为人无论贵贱贤愚,莫不营营而惜生,但是形影之苦,无以为释,最后以神顺自然而截止。这组诗是有感于庐山高僧慧远《形尽神不灭论》和《万佛影铭》而发。虽然如此,这组诗却提出了陶渊明的哲学思考,明显不同于慧远的佛学见解,陶渊明也没有参加慧远、刘遗山等组织的白莲社,历来研究陶渊明思想者,都非常重视这一点。一般地说,形代表肉体,影代表名声,神就是精神,也就是说陶渊明讨论的正是道教的成仙、儒家的名教与佛教的神不灭的魏晋玄学的后继问题。但是,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历来分歧很大。陈仁子、黄文焕、沃仪仲等人认为此诗的主旨是强调立善,何焯、吴瞻泰等认为是道家委运自然说,近人陈寅恪别创新解,提出新自然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自然说。惟其为主自然说者,故非名教说,并以自然与名教不相同。但其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而不似阮籍、刘伶辈之佯狂任诞。……又新自然说不似旧自然说之养此有形之生命,或别学神仙,惟求融合精神与运化之中,则与大自然为一体。因其如此,既无旧自然说形骸物质之滞累,自不致与周孔入世之名教说有所触碍……”[3](P69)应该说,陈寅恪比较准确地把握了陶渊明的精神实质,但是陈的结论实际忽视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于陶渊明自身,就是单纯以精神融入自然。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样造成精神与肉体的割裂,恰恰无法使人真正地完成这种融入自然的可能,所以才造成形与神的矛盾,而这正是陶渊明想要解决却无法解决的。这种形神割裂使得陶渊明在《饮酒》诗中矛盾、游移、举棋不定,虽然基本渐趋明朗,但终究无法解决自身问题,这是陶渊明深刻的内省过程,即人性的探索过程。虽然原先的生存意义已经被否定,特别对于儒家的仕途之路(吾驾不可回),但是由于无法根本解决人生问题,他没有能力继续从事复杂的人事活动,只好归隐。

然而,这种割裂是由于理性精神的过分强烈造成的,当陶渊明一旦放弃了那么巨大的理性认识的执着追求以后,反而不经意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即将感性精神作了诗化的精神提升,同时向下落实到生活当中的时候,较好地弥补了形神的割裂问题,并且达到了魏晋人格的极致。陈寅恪先生的结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成立。在魏晋玄学初期,人们追求的风尚不但在思辨,而且在形体的修炼,如何宴等就服食五石散等药物,讲究修饰容颜,他的面容特别白皙以致皇帝认为他是否涂抹了白粉。又如夏侯玄特别讲究,有人羡慕他的风神希望能够与他坐在一起,当时人认为简直如同蒹葭与玉树一般。这种外饰非常重要。到了后来,政治更加阴暗,魏晋名士精神方面变得异常痛苦,诸如阮籍之流常常饮酒一醉数月,以避祸患,至于途穷车返恸哭而还,而刘伶醉酒,则常使人荷锸尾随其后,死便埋之。这些种种人生变态达到了精神扭曲的极致,任性放达,非常人所及。但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看不出这种形态,他固然不去参加政治,甚至学人团体白莲社也不参加,有的只是在家的思考、务农、看孙子,闲暇时的饮酒、赏菊、写诗、访友。他表现的外在形态是平和的、和谐的,虽然喝酒,然醉不放诞;虽不知音律,但常操琴曲;虽拒绝仕进,然决不抵排。真是渐渐作到了“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的这种自我定位的准确完成,使得他最终摆脱了身心分裂的矛盾,完成了魏晋士人孜孜追求的人性形态,相比原先的“身在魏阙,心在林下”或者“身在林下,志在魏阙”的生存状态,还原了人性的本真,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由《归去来兮辞》知道,陶渊明直到晚年还有徘徊游移之心,这是他的名教情结作怪,所以在《饮酒》组诗表现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饮酒》这组诗并非一时所作,而现代诗集对于诗作的安排顺序并非与作者的创作时间完全一致,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发现《饮酒》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第五首在整组诗的创作中是具有艺术颠峰意义的作品。

73

 第5期《饮酒》组诗、玄风与艺术人生

与当时整个社会思潮相联系,文学界的发展必然受其玄学思辨的影响,体现在文学流派的分流上,便出现了讲究形式华美的形式主义文风,代表作家为陆机、张华、潘岳等人,而与之几乎完全对立的则是玄言诗的出现,代表人物为孙绰、许询,他们的诗中反映了浓厚的老庄思想。后人对于玄言诗的评价不高,如钟嵘《诗品序》曰:“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5](P308)但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对玄言诗的功绩应予公允评价,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它将诗歌的思维引向了更高的层次,不就事论事,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得诗歌意义高妙微奥,虽然没有完成诗境的开拓,但中国诗歌正是从中学会了如何吸收哲理入诗,从而达到高妙精微的境界的。另一方面,正是玄言诗孕育了山水诗,但几乎没有人说玄言诗与田园诗的关系,因为田园诗的开拓者是陶渊明,这是否会污蔑了他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常巨大,结果是陶渊明本真人格的完成,玄言诗更以诗歌的形式启发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这二者的结合便使许多明白似话的诗歌出现,初看无奇,细察则意味深长。如《饮酒》十五:“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所以无论宇宙、人生、穷达、素抱都是道家常用的概念,但是作者因为寄托着自己的人生领悟,又有真纯的人格魅力,所以细察还是别有滋味的。陶渊明的《饮酒》诗当中很多这样的句子,如“行止千万端,谁知是与非”,“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等等,包含哲理,蕴涵真切,毫不做作,绝假纯真。没有蕴涵哲理的诗歌不是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的诗歌有或浓或淡的思考痕迹。

但是,陶渊明的很多好诗不但蕴涵哲理,而且回归到社会生活本身,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饮酒》其五就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首,前人与近人已经有很多论述了。起始四句这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尹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偏”之义乃属魏晋玄学范畴,魏晋隐逸之风盛行,玄学改变了隐居逃于江海之上以避世的旧观念,指导人们不执着于外在形迹,而去追求心境之超然无累。倘内心超脱,则隐于市朝与隐于岩穴无异。陶渊明的写法是相当具有理趣的,本来不过说盖了一口房子,却说“结庐”,而且“结庐”还有不在“人境”的吗?但这是对于世俗沉沦的一种反拨,“境”字寓意高远,“喧”字暗指世间之俗,这样就与我们的日常拉开了距离,同时暗示已经不与官场的人物来往了。然而大家又都熟悉,这种陌生化艺术效果并非凭空得来,而是长期的玄学修养的结果。这种“心远地偏”之意是魏晋名士追求的胜义,这种理趣的高妙已经隐寓在世俗常物之中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是“无我之境”的高妙境界,其中原因苏轼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他在《东坡题跋》卷二《题渊明饮酒诗后》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见”字之所以高妙,就在于作者无意之间抬头见山,如果换成“望”字,则是有意注意,主体的呈现使得物我浑化的高妙境界全无,弄得“神气索然”,哪里还是“无我之境”?这里仍然体现了“玄意高远”的魏晋高致,后世那可企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人认为“飞鸟”是作者对于自由的象征,笔者认为这并不符合全文的连贯意义。固然陶渊明在很多地方都提到飞鸟与羁笼的比拟关系,但是综观全篇,作者仍然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看到了飞鸟相与归还的景象。他们的自然的生存状态打动了作者,契合了他的心灵,正因自然,才具真意,刚刚要说,却已经忘记说什么了。这还是魏晋的“玄意幽远”。因为“言意之辨”在魏晋名士的圈子,成为核心命题之一,它从庄子发展而来,“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才能得道,“言语道断”,这几乎成为了一种共识,这与后来的禅宗特别相似,陈寅恪说陶渊明与禅宗的近似关系是有相当的道理的。陶渊明在这里的贡献是,诗歌即象(非相)离象(非相)。原因还是心远,王士祯准确地指出了这点。他说,“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3](P222)

但是,陶渊明的诗歌还有“即相即象”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就完全把人生艺术化了,这样的作品同样反映着陶渊明的纯真人格,更加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意义。如“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这种白描式的描写并非只是艺术的传神,而与人格密切相关。有的学者说服食秋菊是时尚,即使这样秋菊的高洁与人格的高洁还是相关,菊与人同化了。“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这是也是《饮酒》的诗句,这种诗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襟怀的纯真,以及纯真照耀下的人生状态,生活及其意义是有机的统一的,决不像西方现代派艺术表现的荒诞。其他还有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等。种豆得草,不以为耻辱的事情,反而乐在其中,这种反常的现象并非作者表达的内容,而其中的艺术韵味正体现了作者的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作者正是通过反常的描写达到超俗的目的。这样的作品完全把自己融合在大道之中,艺术是媒介,从而达到“即象即相”,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就是“纵身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总之,《饮酒》组诗反映了陶渊明的人生探索与艺术追求,揭示了自己艰难的人性探索,是魏晋名士人格的进一步发展;而在诗歌的创作中,反映了玄学与玄言诗对于陶渊明的深刻影响,同时,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即艺术人生化与人生艺术化互相为用,对于克服人的现阶段的异化状态,具有深远的意义。

[收稿日期] 2005-11-29

注 释

①陶渊明年谱多达二十几种,但是可以确定的只有陶渊明的卒年,颜延之为陶渊明作《陶征士诔》明确记载“元嘉思念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而生年众说不一,因此对于作《饮酒》诗的实际年龄分析,只有相当的意义。

②葛兆光先生在其力作《中国思想史》第四编,曾经以“玄意幽远”为标题,揭示三世纪时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的转折,儒家话题的终点成为玄学的起点,学术的演化深深影响了魏晋名士的生活取向,产生了游戏人生与文学诗性的双重态度。

参考文献

[1]龚斌.饮酒.“笺注”.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戴建业.个体存在的本体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4).

[3]龚斌.饮酒.“集评”.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袁宗道.读渊明传[A].三袁随笔[C].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5]转引郭绍虞等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C].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责任编辑:王望〕

74兰 州 学 刊总第152期

大学语文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及习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二、重点词语及易错字 1、结庐:建造房屋 2、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3、问君:这里是作者自问 4、尓:这样 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6、相与:共同,一起 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义 8、辨:通“辩”,辩解,分说。 易错字:喧篱辨

三、翻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建造房屋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在东篱下随手采几朵菊花,悠然之间望见美丽的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归巢的鸟儿结伴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又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四、内容及主题 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平和;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闲适,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五、赏析: 1、理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思想意蕴。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第五首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作者】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二十九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途不定,先后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这样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因抱负不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于彭泽县令上任仅80余日,便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决然弃职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隐居生活。《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考知识点全扫描

饮酒(其五)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中心思想】 《饮酒》(其五),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原诗】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心无杂念,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本诗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简洁自然,婉曲含蓄。诗人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和所要追求的蕴藏在镜像之中,给人以很深的启示。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陶渊明,字,号,又名(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 ,自称。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家、辞赋家、家。(4分)2.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3.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是()(3分)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C.“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一体。 4.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 5.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6.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陶渊明《饮酒》分析、注释

饮酒(其五) 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结庐①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③何能尔④?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⑤见⑥南山⑦。 山气日夕⑧佳,飞鸟相与还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注释】 ①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②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③君:指作者自己。 ④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⑤悠然:自得的样子。 ⑥见:看见(jiàn),动词。 ⑦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⑧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⑨相与还:结伴而归。 【作品分析】 《饮酒·其五》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思考与练习】 1.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和生活状态?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链接】 宋·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明·孙鑛《文选瀹注》 卷十五云:“此诗大是妙境,第点出‘心远’、‘真意’,翻觉亦有痕。”

陶渊明饮酒赏析

【篇一】陶渊明饮酒赏析高中诗歌鉴赏题相关材料汇总2 高考语文诗歌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技巧高考复习指导(高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

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

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其五)陶渊明

饮酒(其五)陶渊明 执教者郑建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诗中酒”,借鉴中华诗词大会的“飞花令”环节,由两位同学上黑板展示古诗词中含酒的诗句,从而自然的导入新课。(板书文题及作者) 二、作家及作品 陶渊明,又名陶潜,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私谥靖节,后世称为“靖节先生”。 三、我会读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全班诵读课文。 四、我会感悟(明诗意,析句子)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这里的“车马喧”并不是指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是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的东西。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只要心远离尘俗,自然觉得住处僻静(设问)。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

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对全诗的总结,点明诗歌的主旨。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要说出来,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了。“真意”指的是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趣。 五、我会品味(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很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七、作业安排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法大视野》中,与此诗有关的作业。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

陶渊明《饮酒》之五赏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她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人品高洁,生性淡泊,她就是真正的隐士,虽然她也曾做过几任小官,但那都就是为解生活之困不得已而为之,每次出仕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任彭泽令仅81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她束带相迎,她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安身立命于田园,开始了她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此后再也没有涉足过官场,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就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饮酒》诗组中的第五首,也就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情趣。它的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与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就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您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就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就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就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与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渊明爱菊,既就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就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目录 目录 (1) 摘要与关键词 (1)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1)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3)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 (4)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分析 (8) 参考文献 (12)

[摘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古典诗歌题材。他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家事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思想密不可分。陶渊明在其独特的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引导下,运用质朴的诗歌语言,描绘躬耕自资的劳苦与欣悦,冲淡自然的表现田园生活的淳真与美好,既抒发个人的志趣(《归园田居》),有寄托社会的理想(《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高远,对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新自然说意象意境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魏晋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里,所处时代,是南渡的东晋王朝末期过渡到刘宋,形成南北朝的乱世分裂时代。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解体,专权乱政,军阀征战,生灵涂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道家、玄学、佛教等各种思想逐步兴盛,影响到文学方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的《诗品》)的玄言诗赋大盛其时。 青少年时期,陶渊明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但他博读书典,志向宽广:“读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怀有“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的政治抱负,并且受到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思想、玄学清淡之风的影响,养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品格,凭借其“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自由个性,创作出了质朴自然,意境高远的田园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 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3年(公元365年),他28岁以前的经历已经难以考证,只从《五柳先生传》的自述中推想其于贫苦生活中读书不辍。太元18年(393年),于29岁时初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②”其后“躬耕自资”闲居五六年。隆安3年(399年),35岁,任刺吏桓玄属吏,两年后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桓玄篡晋后,刘裕出兵讨伐,陶渊明曾任刘裕幕下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年),41岁,为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同年8月改任彭泽令,但于11月,为官80余天即弃职返里,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词》及《归园田居五首》。自此以后,直至终老,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 ①颜延元.《陶微士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 ②沈约.《宋书隐逸传》.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图文稿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陶渊明《饮酒》之五赏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人品高洁,生性淡泊,他是真正的隐士,虽然他也曾做过几任小官,但那都是为解生活之困不得已而为之,每次出仕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任彭泽令仅81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安身立命于田园,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此后再也没有涉足过官场,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饮酒》诗组中的第五首,也是最着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它的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在不经意间抬头时,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体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导语:饮酒其五陶渊明 拼音版, 陶渊明的诗, 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 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 需要反复体会。 对于少年人来说, 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 真正懂得。一起学习一下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饮酒其五陶渊明翻译,饮酒其 五陶渊明赏析吧! 以下是小编整理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的资料, 欢迎阅读参考。 1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yǐn jǐu qí wǔ 饮酒其五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jié lú zài rén jìng,ér wú chē mǎ xuān。 结 庐 在 人 境 ,而 无 车 马 喧。 wèn jūn hé néng ěr?xīn yuǎn dì zì piān。 问 君 何 能 尔? 心 远 地 自 偏。 cǎi jú dōng lí xià,yōu rǎn jiàn nán shān。 采 菊 东 篱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shān qì rì xī jiā,fēi niǎo xiāng yǔ huán。 山 气 日 夕 佳, 飞 鸟 相 与 还。 cǐ zhōng yǒu zhēn yì,yù biàn yǐ wàng yán。 此 中 有 真 意, 欲 辨 已 忘 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2 饮酒其五陶渊明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3 饮酒其五陶渊明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 决心归隐田园, 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参考答案: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3.东晋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参考答案:12、(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导语:饮酒其五陶渊明 拼音版,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一起学习一下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饮酒其五陶渊明翻译,饮酒其五陶渊明赏析吧!以下是小编整理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yǐn jǐu qí wǔ 饮酒其五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jié lú zài rén jìng,ér wú chē mǎ 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wèn jūn hé néng ěr?xīn yuǎn dì zì piān。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cǎi jú dōng lí xià,yōu rǎn jiàn nán shān。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shān qì rì xī jiā,fēi niǎo xiāng yǔ huán。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ǐ zhōng yǒu zhēn yì,yù biàn yǐ wàng yán。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2 饮酒其五陶渊明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3 饮酒其五陶渊明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诗的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采菊”四句,即由“心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情感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情感 摘要:古有诗经:“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 以敖以游”(《邶风·柏舟》)。后有曹操把酒言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自古诗中便有,然而在陶诗前,虽然众多诗人提到酒这一事物,但只是激发情绪的兴奋物,并不代表特定的感情。而酒到了陶渊明手中,却不仅仅是酒。酒中掺杂了太多诗人的情感,有喜有忧、有乐有愁。酒瞬间有了感情和意义,令读者在品诗品酒的同时深深地被诗人非凡的人格魅力与才气学识征服。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明确将饮酒诗确定为创作主题的诗人,饮酒诗创作以其全面的思想内容,自然的艺术风格,成为同类创作中难以逾越的巅峰。明代萧统在《文选。陶渊明文集》序中评价道“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1】在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所收录的126首诗中,除《饮酒》二十首外,《止酒》《述酒》外,还有很多题不言诗,但是实际上是饮酒或与酒事相关的诗歌40多首。如万伟成所说的,“酒诗的真正成熟,始自陶渊明”。【2】本文重点研究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蕴含的具体情感。 一、借酒抒情,渴望自由,坚守高尚品格。 陶渊明天性好自由,性本爱丘山,诗中的酒常常是是陶渊明渴望自由表达愿望的寄托物。酒可以使人迷醉,使人放松,陷入自由无羁的状态。在酒里,陶渊明轻易地实现了寻找自由的愿望。酒就是他逃避社会超逸现实的工具。在《饮酒》二十首中第九首:“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老父言,禀气寡其谐。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表现诗人不违初衷而随世浮沉,并再一次决心保持高洁的志向,隐逸避世,远离尘俗,态度十分坚决。 酒就是陶渊明最安心的自由天地。酒中没有黑暗没有倾轧,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天堂。在《饮酒》二十首中第十三首中,陶渊明更是借醉者之口将自己愿醉不愿醒的希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两个不同的人常常一起喝酒,一个长年独醉,一个终年独醒。醒者醉者互相嘲笑对方,说的话也完全不相干。陶渊明要以长醉不醒的方式,向混浊的现实表示兀傲的态度,在醉中忘却人世间的所有烦忧,在酒中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度,在酒中幻筑一种想象的真实存在的时空。 二、借酒来表达对人生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 从汉末到南北朝,由于汉朝灭亡,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外部征战连年,人为的因素威胁到人的生命,使人感到前途迷茫,甚至连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也大唱“人生几何”。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交替之际,诗中这类感慨就有很多。如《饮酒》其三曰:“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2]。《形赠影》曰:“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2] 。《杂诗》曰“人生无根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艺术特色:平淡而醇厚。情景理的融合。 译文: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赏析: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