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洛可可建筑风格,论文

论洛可可建筑风格,论文
论洛可可建筑风格,论文

论洛可可艺术风格

洛可可(Rococo)艺术风格产生于法国18世纪古典主义后期,并流行于欧洲。“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复合词,原意为建筑装饰中的一种贝壳型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被路易十五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洛可可风格流行于法,德,奥地利等国。对于建筑艺术来说,洛可可主要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最初出现在建筑的室内装饰上,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它是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逻辑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现的柔媚,细腻和纤巧的建筑风格。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

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洛可可风格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如房间或院落里不要方的墙角,出来园的,椭圆的,长圆的外,多边形的也要修成大圆角,并常常在各种转角处用装饰线脚软化方角,用多变的并常常被装饰雕刻打断的曲线代替僵硬的水平线。

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欢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及棕榈。这些题材不但用在墙面和天花板上,也用在撑架、壁炉架、镜框、门窗框、家具腿和其它建筑部件上,并且极尽模仿植物的自然状态。

在装饰材料上,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常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

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线脚繁复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

在色彩上,为了构成柔媚顺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喜用娇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线脚多用金色,天花板常涂上天蓝色,还常常画上飘浮的白云。

此外还喜欢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力图从装饰到小品、到室内物件的设置,显出豪华的高雅之趣。

然而,它的格调却因装饰手法的过于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气过浓,高洁之意不足;堆砌、柔媚有余,自然韵雅不足。所以,洛可可风格历来被认为是格调不高,侈糜颓废的建筑风格。

但是,由于洛可可风格注重功能,注重人的切身需要的一面,比起古典主义建筑来人性以及人情味更浓,所构成的建筑室内空间气氛更亲切宜人,所以,洛可可风格一俟产生,便很快风靡欧洲,到了德国,则更变成了超级洛可可。不仅如此,由于洛可可创造了更多新颖别致、精细工巧的片断,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的手法,特别是一些洛可可风格的客厅和卧室,非常亲切温雅,比起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建筑来更宜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绵延、影响至今。

柏林夏洛登堡的“金廊”和波茨坦新宫的阿波罗大厅可以说是

其登峰造极的代表作品。另外,洛可可风格装饰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让·奥贝尔设计)、巴黎苏比斯饭店的沙龙(1732,热尔曼·博夫朗设计)和德国波茨坦无愁宫。而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洛可可艺术的灵魂式人物是绘画大师弗朗索瓦·布歇。他在天花板、屏风、车把手、门的正面、首饰盒和瓷器上,可以说在任何地方,都绘制了牧歌式和田园曲式的爱情神话故事题材。布歇和蔼可亲,慷慨大方,注重享乐,受到男男女女的喜爱。他和自己的时代不断地交换看法,询问个人和这个时代应该做些什么来爱这些男女,并获得他们的热爱。他因此获得“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

代表洛可可雕刻最高成就的是受蓬帕杜夫人赏识的两位艺术家:皮加尔和法尔科奈。

让-巴蒂斯特·皮加尔(1714~1785)的代表作如《妆扮友谊之神蓬帕杜夫人像》和《爱神拥抱友谊之神》

与皮加尔齐名且是对手的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奈(1716~1791),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彼得大帝骑马像》。

18世纪法国艺术是洛可可的天下,而且,已经成为欧洲近代文明中心的法国宫廷,把这种靡丽之风传出国界,甚至传到中国的圆明园。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一些不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法则的因素而产生的,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必然后果。它的遵循理论是“师法自然”。人们都在谈论“师法自然”,但是,我们从现代角度去看,他们所谓的对自然的模仿只是让自然服从于社会的心血来潮,而这个社会并未完全做好使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在自然之中,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神秘醉意的准备。这时的艺术家们对贵族俯首帖耳,同时贵族阶级又要求他们唯命是从。法国人的这一发明使教会中心真正转向沙龙中心,而这时的沙龙已与过去不同,各种绘画展览都被称之为“沙龙”。画家、雕塑家、木刻家、铜板画家、珠宝商、金银器皿商、细木家俱商、理发师、裁缝、制靴匠,所有的人都对洛可可这种在结构脆弱的高雅文化基础上绽开的美艳之极的花朵趋之若鹜。在每个角落,在高谈阔论的男子和楚楚动人的女子周围,从木器、水晶器皿、糕点、大理石、地毯到陈列柜及里面的餐具,从四轮马车到轿子,从前厅到卧室,洛可可风格无所不在。这是上流社会的艺术,它滥用着并且吸干了艺术家们的殷勤,用窃来的爱情和移植的花朵分散了艺术家们的注意力。这种不断向上攀缘的结构尽管放射出璀璨的光辉,但它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周围,渐渐地疏远了其天然的源头。令人遗憾的现象出现了:这种蜿蜒缠绕的曲线,限制了装饰师们在空间中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并且总是把它导向为使人难以摆脱的社交活动服务的轨道,而这种装饰艺术正是顺应这一需要才得以问世的,它成了王公贵族的俘虏。

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审视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应该说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欢豪华风格者的代表人和组织者,有“众望所归”的特征。所以,才有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在贵族引起“共鸣”的时尚。也可以说,贵族们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当时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无不热心并亲自参加工艺活动,以至于这些举动有的达到令人讥笑和荒诞不经的地步。16世纪,当衰败的瓦卢瓦王的国王查理九世答应送给西班牙国王一支他亲自制作的枪时,那位西班牙大使为之惊诧不已。18世纪,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成天抱怨他

的丈夫沉湎在他的作坊中,甚至无暇顾及妻子,路易十六在他的作坊中潜心钻研的是钟和锁的奥秘。在这两例中我们似乎瞥见了那些把命运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角色不相适应的悲剧性人们。这些人在体力劳动中发现了一个聊以自慰的世外桃源。但这对于不理朝政的帝王来说却是不祥之兆。

风靡一时的奇想多变的洛可可风格随着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终止,被路易十五另一情妇杜巴利夫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是,洛可可风格的璀璨之处,自有它超时代艺术生命力所在,现代人都公认它是19世纪下叶新艺术运动的前奏。而那些幸存的艺术精品,至今还散发着光芒,并向人们述说着那个岁月的时尚和人们不知道的故事。

参考文献:

①王其钧,郭宏峰《图解西方古代建筑史》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

②王岳川《100个影响世界的伟大建筑》好读出版社

③刘明国《巴洛克·洛可可建筑》光复出版社1984年

④黄世孟,林明德《世界建筑全集》光复出版社1984年

中西古建筑的特点

中西古建筑的特点 论文摘要: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就 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 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

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谈室内设计中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

谈室内设计中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 作者:贺 权 指导老师:熊红丽 (海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系,海口 571158) 摘 要:当文艺复兴开始在欧洲广泛蔓延时,但在不同的地区之间的发展却产生不同的差异性。在室内设计中也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但其实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其中巴洛克、洛可可艺术便是其中重要的形态之一,在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下的室内设计中工艺水平达到空前的发展。 关键词:室内设计;巴洛克; 洛可可; 风格; 一.巴洛克、洛可可概述 巴洛克 (Baroque) 原是很大而形状不匀称的蚌珠,17世纪为欧洲的巴洛克样式盛行的时代,是对文艺复兴样式的变型时期。其艺术特征为打破文艺复兴时代整体的造型形式而进行变态,在运用直线的同时也强调线型流动变化的造型特点,具有过多的装饰和华美厚重的效果。在室内,将绘画、雕塑、工艺集中于装饰和陈设艺术上,墙面装饰多以展示精美的法国壁毯为主,以及镶有大形镜面或大理石,线脚重叠的贵重木材镶边板装饰墙面等。色彩华丽且用金色予以协调,以直线与曲线协调处理的猫脚家具和其他各种装饰工艺手段的使用,构成室内庄重、豪华的气氛 洛可可(Rococo )样式是继巴洛克样式之后在欧洲发展起来的样式,比起巴洛克样式的厚重特点,洛可可以其不均衡的轻快、纤细曲线称著,以及从中国和印度输入欧洲的室内装饰品曾给予影响。“洛可可”一词来自法国宫廷庭园中用贝壳、岩石制作的假山“洛卡优”,意大利人误叫成“洛可可”而流传开来。其特点为造型装饰多运用贝壳的曲线、皱折和弯曲形构图分割,装饰极尽繁琐、华丽之能事,色彩绚丽多彩,以及中国卷草纹样的大量运用,具有轻快、流动、向外扩展以及纹样中的人物、植物、动物浑然一体的突出特点。 图1-1 图1-2 图1-3 1、巴洛克、洛可可起源 1.1巴洛克起源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它的产生有很深刻的社会原因,16世纪末,意大利受到列强入侵,政局动荡,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相互勾结。教皇欲借外国势力,企图消灭人文主义思潮,推行反宗教改革,恢复宗教地位。艺术家队伍部分走向国王,教皇,宫廷,

洛可可服饰风格品析

摘要:本文以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含义、渊源及特点为切入点,介绍了洛可可风格在西方服饰上的体现进一步分析了洛可可时期男女装服饰元素,证明了洛可可风带给服饰领域的优雅、繁琐、富丽。通过对洛可可风格服饰设计的赏析,为现代时装设计及服装审美提供借鉴。关键词:洛可可;艺术风格;现代服装设计 引言 人们沐浴着现代文明的阳光,一种怀旧的情结正成为人们的着装需求,设计师们热衷追求古典情怀的人性空间。国际时装之都的时装秀及人们日常着装中,古典风尚的作品大行其道,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现代服饰是欧洲古典主义的审美趋向对现代服装设计影响的结果。

一、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含义、渊源 "洛可可(Rococo)"一词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色泽柔和,粉彩色系被大量运用、崇尚自然。洛可可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又称"路易十五样式"。它的形成过程受到中国庭院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服饰、瓷器、漆器等艺术的影响,又称"法国-中国式样",有人称洛可可风格为"中国装饰"。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爱迪生、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 在概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分别对西方建筑风格及中国建筑风格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体现建筑造型风格美的措施,最后反思我国在建筑风格(特别是民族风格)方面的问题。 1. 建筑风格概述 任何与艺术相关的作品都有风格可言,有些是以历史背景来分类的,如巴洛克风格以及后现代风格等等;有些是以个人色彩来分类,如莱特风格或罗丹风格等等;也有些更细微的分法,是以创作者个人不同时期为基准,如画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等等。对风格的探讨,研究者一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的共识为,风格是作品在外表形式上,利用共同的元素和固定的手法,而达成许多类似的组合。 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被人们所认知。就世界范围的大文化圈的空间区域来划分,建筑有西方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较晚近的欧洲建筑,至少从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建筑,已可以分出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和尼德兰风格等地方性建筑的细微区别。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朝鲜风格、东南亚风格又各不相同。仅以印度建筑而言,就有印度教建筑、印度佛教建筑及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等风格上的差别。而传统中国建筑,不仅有民族的差异,如西藏建筑、新疆建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等,而且有北方建筑、江南建筑、岭南建筑和荆湘建筑等的区别。 风格的另一种含义是把某个时代的重要文化标志、审美对象的美学效果等诸多因素集结在一个概念之中。我们说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国内正在盛行的“欧陆风格住宅”等等,都把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的或大量的建筑物所显示的特征,用风格二字概括。这类“风格”的说法,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年代问题,可以被认为是一套规范形式的应用,也可以专指某一时代的一种共同审美追求。 2. 西方建筑风格特征分析 在西方中世纪,先后经历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格建筑、哥特建筑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漫长的中世纪结束后,又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建筑、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还有以繁缛琐细而著称和洛可可建筑等不同风格。18~19世纪期间,一方面出现了专门复兴古老风格的建筑潮流,如希腊复兴建筑、罗马复兴建筑及哥特复兴建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将各种建筑风格作标签式的拼贴处理的所谓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从时代风格来看,古希腊建筑具有宁静典雅的风格,它与同时期的雕刻一致,甚至可以说,古希腊建筑具有当代雕刻的风格。我们看到不同的希腊神庙,便感受到形式(造型)上的一种特定风格,因为它们不但具备了古典柱子、楣梁、山墙、阶梯等共同元素,更因为这些共同元素是以一套建立在数字上的类似比例关系作为组合的手法,才使得它们得以成为一种建筑风格。[1]哥特建筑具有神秘朦胧的风格,它也与同时期的雕塑、绘画一致,甚至可以说,哥特的雕塑、绘画具有当代建筑的风格。现代西方建筑强调体量对比,造型简洁,突出空间组织,也与当代的抽象雕塑、绘画,以至文学、音乐是一致的。 具体来说,罗马式建筑的特征,一般是在窗、门和拱廓上广泛采用半圆形拱顶,以这种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可使建筑物牢固而美观。这种建筑艺术风格已被广泛用于桥梁、高架渠、大圆形竞技场以及凯旋门等建筑中。哥特式教堂保持了罗马式的十字形建筑平面,但它用尖的和斜脊的屋顶代替了罗马式的圆顶,在墙壁外面用大石柱加固墙壁,以承受斜脊屋的横推力。教堂内部是似框架式的结构柱,窗子占满了支柱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部由垂直线条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哥特式建筑的外表形高而直尖,显得巍峨飞耸,直插云天,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的特殊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不追求所谓的排场而求实惠,关心的是方便和舒适,精致的客厅和亲切的起居室代替了豪华的沙龙,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文艺复兴的

如何区分欧洲建筑风格

如何区分欧洲建筑风格 1)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众世纪1050-1550,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亚眠主教堂、科隆主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是其典型代表。 (2)巴洛克建筑风格。 1600-1760,他是几乎最为讲究华丽、装饰的一种建筑风格,即使过于繁琐也要刻意追求。 (3)洛可可建筑风格。耶苏会教堂 1750-1790,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4)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5)罗曼建筑风格 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6)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古典主义建筑是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潮流。丢勒里宫、鲁佛尔宫等。 (7)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巴黎的圣心教堂。 (8)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

“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及其风格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哥特式”(g。thic)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 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质是指一种无止息的驱动力,沉静是这个驱动力的目标。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寻找沉静、求取解脱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沉静和满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会于混乱的迷狂中,融会于超感官狂喜的强烈渴望,融会于一种悲怆,可以说哥特式灵魂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实际与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论家沃林格尔所言;“正是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突出的标志”,。”人们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并最终获得从感觉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无上自由感。 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 近代以来,欧洲的哥特式艺术热潮持续不断。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见证了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这种复兴是由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激发的,中间夹杂着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等因素。 源于19世纪早期的哥特小说,其要素包括神秘、厄运、死亡与家族诅咒等,从而使得“哥特”这个词汇与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关联。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英国的一些贵族乡绅热衷于在他们的庄园里复建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废墟,以满足怀古的幽情。自拿破仑战争以后,已然对文学和建筑产生影响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风格也延伸到了女装之中;在欧洲和美国,晚会上的珠光宝气开始渗透到白天,镶马赛克和浮雕宝石的饰针以及与之相配的珠宝逐渐流行,哥特式艺术成为当时激发浪漫主义艺术家强烈的非古典审美情怀的载体。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建筑风格论文:浅谈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

建筑风格论文:浅谈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摘要】回族是我国的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因此各地的回族在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方而表现出一种大同小异的状况。回族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作为回族宗教和文化中心的清真寺建筑上,民用建筑特点很少。 关键词:古典建筑;设计;风格 中国古典建筑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主要是因为她在建筑的各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她追求含蓄的艺术风格,强调自然山水的意境,突出图腾崇拜和封建礼教,在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追求含蓄的艺术 风格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的艺术风格与我国诗画的艺术追求有关,绘画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园林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而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园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的全景,这就会令人遐想,并引发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即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

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顿感美不胜收。 二、创造自然山水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有各种相应的建筑,但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建。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在建筑的命名上,引用诗词歌赋和景观相结合创造意境。苏州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因建筑外种植莲花,取深秋雨夜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与谁同坐轩取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逍遥意境。沧浪亭的沧浪歌、拙政园的见山楼又是一种野逸思想的追求。 三、突出图腾崇拜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

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 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滕海芳 学生姓 名: 艺术与设计 学 院: 艺术设计 专 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居住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要件。 城市建筑担负着为人们提供工作、学习场所以及生活住房的任务。建筑物的建造需与周围气候环境相适应,才能防御室外反覆变化的天气,创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建筑是为人类提供能够适应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气候、地理环境、文化的不同导致各个地区的建筑的形式功能各有差异,我国南北建筑亦是。 南北方在建筑上风格明显,各成系统,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而北方建筑多坐北朝南,通常呈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规则的庭院和宅屋,全靠大门和门楼不同的风采,通俗的说,南方建筑像别墅,北方建筑像商品房。建筑设计的不同让南北方民居成为代表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南方的吊脚、骑楼,北方的四合院、胡同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方建筑强调阳光,南方建筑强调通风,这两个字眼看似宽泛,却影响了建筑的体型设计,门窗设计和院落设计,北方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强调厚重朴实,这与北方人性格有关,包括用材上,尽量选择一些砖石为主的材料,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选材多采用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等,屋内设计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北人喜欢毛皮,耐寒。而南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作为南方人的我,睡毛皮则是不习惯的。 气候环境的形成跟所受到的气候要素,如 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降水量和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 大有不同,所以房屋建筑设 班 级: B1003 学 号: 0411100311

浅析洛可可风格

浅析洛可可艺术风格 摘要:衡量一个民族的水平高低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之一就是“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在艺术史领域里,曾有许许多多的艺术风格从人们眼前、身边掠过,但每一种艺术风格给人类留下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些风格本身持续了几个世纪留存在当时的社会中,它们跨越了时代,超越了时空的领域,至今还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有些风格却用它短暂的生命,用尽它的美丽给后人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洛可可风格就似后者,在它拥有短暂的75年里,留给后人许多华美的作品。本文通过对洛可可风格发展过程的论述,着重于分析建筑合绘画风格,希望能够带领人们进入洛可可时代,感受一个别样精彩的时代。 关键词:洛可可建筑、巴洛克、洛可可绘画、 一、引言 我很喜欢法国巴黎,喜欢法国的建筑,法国的氛围,法国的文化等等。在法国的建筑里,相比于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等,我比较偏爱洛可可风格,纤细,轻快,明亮,柔媚,细腻,可以用来修饰这一风格的词汇数不胜数。之所以喜欢它,也是因为这种风格突破了常规,给人们以视觉的冲击,所以笔者想就这一风格进行分析。 二、风格介绍 就像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兴起了巴洛克风格一样,法国古典主义之

后兴起了洛可可风格。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因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风行,亦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被路易十五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快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主要表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代表建筑为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凡尔赛宫的镜厅,代表画家为布歇、弗拉戈纳尔等。 三、风格建筑意义 洛可可建筑的外型满足于有节奏的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层简单的色调,而内部装潢则五彩缤纷,形式多样。最大特点是明显带有人生的享乐主义思想,它是人生现世享乐生活的舞台,主要体现在王宫贵族为自己修建的宫殿上。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十四种经典建筑风格浅析

十四种经典建筑风格浅析(1) 本文分析了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哥特式建筑、功能主义建筑、古典复兴建筑、古罗马建筑、浪漫主义建筑、罗曼建筑、洛可可风格、文艺复兴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有机建筑、折衷主义建筑等十四种经典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洛可可风格家具论文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室内设计基础论文 论文题目洛可可风格家具 系别艺术系 专业装潢艺术设计 学生姓名颜洋 学号2010050637年级2010级06班任课教师赵璐璐 成绩

洛可可风格家具 专业:装潢艺术设计学生:颜洋学号:2010050637 【摘要】洛可可式家具风格,是在巴洛克家具造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家具形式。它排除了巴洛克家具造型装饰中追求豪华、故作宏伟的成分,吸收并夸大了曲面多变的流动感,强调非对称性与女性化的线条美。以复杂的波浪曲线模仿了贝壳、岩石的外形,致力于追求运动中的纤巧和华丽,强调了适用中的轻便与舒适。它故意破坏了形式美中的对称与均衡的艺术规律,形成了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新风格。 【关键词】洛可可、非对称性、曲线美、用材 一、洛可可风格的起源 洛可可(Rococo)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一开始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时期,由于国家对工商业与文化实行奖励政策,还有法国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式的转变促使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文学艺术也随之蓬勃与兴盛。经历了男性理性时代的法国人开始渴望柔和暧昧的女性化情感,尤其是没落的封建贵族们,他们从路易十四时期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崇尚轻浮华丽的艺术,洛可可艺术便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主流艺术和社会风尚。并取代了巴洛克艺术风格。 洛可可一字是从法国字rocaille演变而来,原意是由贝壳或小石头制成的装饰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现代流行的说法,即为“细节”。还有一意即为贝壳工艺,指用贝壳、石子等做假山,或以旋涡纹、花饰为主的装饰形象,后来引申为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家具之中,贝形、卷曲形以及上述之花状纹、带状纹等均甚流行。 二、洛可可风格家具的特点 洛可可风格宛如中国的明式家具,以流畅的线条和唯美的造型著称。细腻柔媚,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漩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 如果巴洛克艺术是男性化艺术象征,那么洛可可艺术则是典型的女性化艺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不仅是洛可可艺术的保护人和倡导者,又是洛可可艺术的象征性人物,她引领了整个法国的艺术潮流,在她的推波助澜下,洛可可艺术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因此洛可可艺术又称蓬巴杜风格。 洛可可家具是对新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响应,强调生活的舒适性和愉悦感。 三、洛可可风格家具的色彩

洛可可式建筑

洛可可建筑的外型满足于有节奏的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层简单的色调,而内部装潢则五彩缤纷,形式多样。最大特点是明显带有人生的享乐主义思想,它是人生现世享乐生活的舞台,主要体现在王宫贵族为自己修建的宫殿上。 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比较:前者讲究线条的韵律感、量感、空间感和丰富而有变化的立体感,并带有绘画般的效果。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更讲究壁面的形式美,利用繁复多变的曲线和装饰性的绘画布满壁面,甚至利用镜子或烛台等使室内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喜欢用舶来品(如中国瓷器、日本漆器、东方丝绸与挂毯、非洲珠宝、意大利水晶灯等)装饰室内。 室内装潢通常以白色为底,利用花朵、草茎、棕榈、海浪、泡沫或贝壳等作为装饰的图案,带来一种异常纤巧、活泼的趣味,但却破坏了建筑的均衡、庄重和安定的感觉,尤其是使用金、白、浅绿、粉红等刺眼的色彩,更令人眼花缭乱,这种繁琐、矫揉造作的风格,实在是装饰艺术的极端。 代表作品:波夫朗(G.Boffrand , 1667~1754),巴黎《苏比玆宅邸》(1736-9,例如内部的公主大厅)。德国费斯堡(Wurzburg)住宅内的《凯瑟大听》(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筑师诺曼(B.Neumann,1687~1745)领导兴建,提埃波罗(G.Tiepolo,1696~1770)负责装饰天花板上的绘画(1753)。 代表作品 波夫朗(G.Boffrand , 1667~1754),巴黎《苏比兹宅邸》(1736-9,例如内部的公主大厅)。 德国费斯堡(Wurzburg)住宅内的《凯瑟大听》(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筑师诺曼(B.Neumann,1687~1745)领导兴建,提埃波罗(G.Tiepolo,1696~1770)负责装饰天花板上的绘画(1753)。丹麦皇宫.中国的圆明园也是标准的洛可可建筑。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多用自然题材作曲线,如卷涡、波状和浑圆体;色彩娇艳、光泽闪烁,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洛可可风格装饰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让·奥贝尔设计)、巴黎

建筑风格论文现代建筑风格论文

建筑风格论文现代建筑风格论文 浅谈西方现代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风格与理念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风格与理念,以及他的建筑风格与理念对今后全球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风格理念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美国的一位重要的建筑师。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通的赞扬,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他在建筑艺术范围内,赖特确有其独特的方面,他比别人更早地解决了盒子式的建筑。他的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既有内外空间的交融流通,同时又具备有安静隐蔽的特色。他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始终重视和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在赖特的手中,小住宅和别墅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类型变得愈加丰富多彩,他把这些建筑类型提到了一个新水平。赖特是二十世纪建筑界的一个浪漫主义者。

一、赖特的建筑风格 1.建筑风格 有机建筑是赖特反复宣扬的建筑观念,“活”的观念和整体性是有机建筑的两条基本原则,而体现建筑的内在功能和目的;与环境协调;体现材料的本性是有机建筑在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1.1 强调保持材料本色 赖特忠于天然材料的特质并将他们在建筑整体中充分地展露,成为人工物与自然之间的有力联系。他很善于利用材料和装饰取得与周围环境的内在联系。在设计中体现了砖、木的本来面目,它们都是与大自然相依的。 赖特认为最有人情味的材料就是木材。人们都愿意亲近木材,触摸它和欣赏它。木材因天然生长而形成美丽的纹理,这种木纹会带着光泽而显现出来,这正是木材最美妙的性质。所以赖特认为在建筑上运用木材就应注意表现这种天生丽质,而不是去掩盖它。他还反对在木材上刷上不透明的油漆,而主张要表现出木材的天然纹理和加工工

洛可可风格建筑论文

洛可可风格建筑论文 艺术设计1班:梁清云 1、意义与背景 洛可可艺术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多用自然题材作曲线,如卷涡、波状和浑圆体;色彩娇艳、光泽闪烁,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洛可可风格装饰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巴黎苏比斯饭店的沙龙和德国波茨坦无愁宫。而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2.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被路易十五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建筑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3、洛可可艺术的特质 ①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②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③色泽柔和﹑艳丽。 ④崇尚自然。 ⑤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母爱等。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

洛可可时期家具特点

简析洛可可家具装饰图案与风格 来源:金凯莎作者:金凯莎发布时间:2010-11-24 查看次数:3274 Rococo一词源于法语,原意是岩石与贝壳,两词复合指盛行于18世纪十五时代(1515-1774)的一种艺术和建筑风格特征,其特点是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多采用C形,S 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其影响遍及十八世纪的欧洲各国,绘画方面以法国画家布歇为代表,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的苏比斯府第和德国的波茨坦无秋宫为代表。 Rococo家具风格形成的原因: 从家具发展的角度来看,洛可可风格的形成,是着意修饰巴洛克风格的结果,同时,它亦受到法国和东方艺术的浸染,以及自然主义色彩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极端浪漫主义的形式,从更深次的角度来看,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一:政治的民主化,路易十四的去世,政治气候变的轻松,人们不再追求忠君,而追求生活的自由,人的自由,并用自由的曲线来表达自由的心情,二是反映在各阶层对路易十四好战作风的厌弃,三是新王朝女权呼声高涨的形势下,迎合了上层社会的爱好。四:18世纪初,不少贵族离开凡尔赛宫,开始在巴黎修建漂亮的住宅---府邸,但由于巴黎的房屋土地有限,且不规则,建筑师无法在住宅的外观下施展更多的才化,便在房屋的内部装饰和陈设上下功夫,尽可能的发挥个人想象力,以亲切和舒适为宗旨创造出一种装饰风格。巴黎这些精致的府邸代替了宫殿和教堂成为了潮流的领导者,并在这些府邸中形马了洛可可的建筑风格。

Rococo家具风格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对称,并以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形象作为主要的装饰语言,叶子和花交错穿插在岩石和贝壳之间,外形轮廓不规则的形式遮住了传统的结构,熟悉的雕刻形式与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图案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常见的装饰题材有植物类,玫瑰花,小花叶,球花,月桂树,芦苇,古典乐器等,弓,打猎和捕鱼的生活题材,神话和故事题材。 一般来说,洛可可家具强调表面的装饰设计,使人们的眼睛不注意那些矩形的连接部位,另外,还发展了青铜镀金,雕刻镀金,线条着色或镶嵌花线与雕刻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并适时吸收中国的风格特征,这些做法都致力于追求家具本身的纤巧与华丽,强调适用中的轻巧与舒适,以均衡代替对称,形成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新艺术风格,这类家具以青白色为主要基调,如同上流社会中贵妇们高贵的脸庞,在此基础上以雕刻件和石膏翻模件,金色的自由曲线,贴金彩绘与浮雕和圆雕进行装饰和点缀,并以硝基清漆罩面,这种精雕细作的家个构成了现实社会自由,轻松,浮华绚丽生活场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路易十五时期的法国,由于国王沉溺于凡尔赛宫中奢糜的生活,一切都为宫中的宠女所左右,形成了18世纪以女性为中心的沙龙文化全盛时期,这种小型的沙龙,往往是少数极为知近人之间的社交活动,因此,路易十五时期的家具更加小型化,女性化。 法国洛可可家具的最大成就,决不止于大量新型家具的创作,它的最大贡献就是将最高的美感与最大的舒适效果灵活的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完美的作品。其中靠椅和安乐椅是代表作。

洛可可风格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洛可可风格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1.洛可可风格相关介绍 1.1洛可可的概念 rococo是一种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流行在建筑与家具领域以装饰华丽为特点的艺术风格,俗称洛可可。辞海注:贝壳型是洛可可(rococo)的原意,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1717--1774)在位期间就十分推崇洛可可式艺术,因此也叫路易十五式。《法兰西大学院词典》说:这种奇异的设计风格出现在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 1.2洛可可风格概述 精致、华丽、优雅、甜美是洛可可式风格作品的普遍特点,又因其反应宫廷生活,而这一时期的上层社会普遍追求奢华享受,自然也造就了其美轮美奂、高端典雅的艺术特色,与此同时当时的法国正处在路易十四(1643-1715)统治的强盛时期向路易十五(1715-1774)统治的繁华时期过渡,所以,对当时整个欧洲各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被后世称为“路易十五式”的主要原因,直至今日,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依然可以在不少的家具、装饰品身上看到洛可可式的装修风格,尽管这种风格也经常会因其自带地娇柔妩媚、浮华无实的享乐主义特点而广受批判和质疑,但依然不能否定它对建筑、服饰、雕塑、工艺、美术等多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2.洛可可的风格元素以及特征分析 纤弱柔和、优雅繁琐、富丽堂皇是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女装的典型特色,为了打造一种奢华浪漫的视觉效果,当时的人们在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大量采用夸张、重彩、自然地表达方式,让繁复与柔美极致而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其装饰元素有以下特点: 2.1领部细褶、袖部装饰以及细部处理设计常饰以华丽花边、精巧刺绣、蝴蝶结、玫瑰花等装饰,这使得洛可可服装就局部特征设计而言具有典型古典风格的特色。 2.2形状不对称是装饰物部件的主要特点,c型、s型、涡旋型曲线纹是图案纹样的首选,而花环、花束、弓箭及贝壳也是图案纹样的常用之物,为了达到色彩绚丽多姿的效果,大量运用中国卷草纹以突出贝壳的曲线、皱褶和弯曲形构图分

建筑形态论文

建筑形态论文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西方人的建筑品味——对西方建筑形态的赏析 韩璐(园林二班)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把形、色、质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形成了新的建筑研究方向——建筑形态,“形”通常指物体的外在形状,“态”则指物体蕴含的神态,“形态”就是物体外形和神态的结合,可见建筑形态出了要获得美感,出了美观的外表,还需具备与之匹配的精神态势。 【关键词】: 西方建筑建筑形态建筑风格 正文 建筑是人为也为人的居住环境,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通过探究西方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领略西方生活情趣、文化精神和审美风格。 1 古埃及和古西亚建筑 金字塔具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筑。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定部呈锥角。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它被誉为当今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和世界八大奇迹之首。宗教信仰是金字塔

的催生剂,古埃及和古西亚通过恢弘的建筑来来反映权利的威武和显赫,企图在思想上达到帝国强化统治的目的。主要以石头为原料建造的金子塔雄伟浑厚,气势宏大而坚实。古埃及的建筑师运用庞大的规模,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是埃及金字塔富于立体感,棱角分明,成为经典。无论是旭日东升还是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照射在金字塔上发射出辉煌的色彩,像是古埃及人在诉说着对太阳神的敬畏。 2古罗马建筑 罗马斗兽场,亦译作:科洛西姆斗 兽场、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 马圆形竞技场等。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圆 形竞技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是古 罗马文明的象征。这里是为那些嗜血的 观众而建立的舞台,它们目睹了无数格 斗者及野兽的死亡。据说,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强迫数万犹太俘虏修建了这座占地2万平方米、可容9万观众的庞大建筑。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竞技场一直用于角斗和斗兽,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即使今天,站在圆形竞技场遗迹的附近,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两千年前疯狂的观众地动山摇般的呐喊。当年,古罗马着名的奴隶起义首领斯巴达克就是一名角斗士。竞技场中世纪时改成一个城堡,此后部分被毁,19世纪开始进行修复。罗马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着称于世。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建筑外立面高约5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