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成及演变

汉字的形成及演变
汉字的形成及演变

汉字的形成及演变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作为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唯一能够流传下来且生命力强大的文字。因此研究汉字的形成及演变就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关于汉字的形成

(一)有关汉字的起源的传说和记载

1、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顾命·传》中以为:“伏羲王天人,龙马出何,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八图。”《河图玉版》又以为:“苍领为帝……临于元息洛洞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报之。”这种文字神赐的说法当然更不可信。考之于今传的河图洛书的图文,只能算是一种数字游戏,可以说与文字毫无关系的。

2、结绳说

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结绳记事阶段,应该是可信的。《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周易正义》引郑玄注:“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然,结绳记事功能是极其微弱的。从整个结绳体系的本质看,应属于一种实物助记符号,与作为社会全民使用的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文字,根本不是同一层次上的东西。它不仅不能算作汉字,而且也不可能发展为文字。

3、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乃至秦汉都颇为流行。《吕氏春秋·君守篇》说:“苍领作书”。其他如《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都有相同的记载。文字不可能是由一两个人独立创立的,它应该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但由仓颉造字说我们大致可以推知,汉字的产生大约在黄帝时代稍前,而黄帝时代,曾经由史官仓颉主持,进行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字同一工作。

(二)汉字的真正来源——图画文字

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文字是从图画发展而来的,或者说文字是图画符号化的产物。

我国考古工作者,曾经发掘原始社会遗物时,发现了陶器上一些精美的图画,这些图画可以说是当人类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时,仍有个别少数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状态,他们还处于图画文字。例如:云南纳西族直到解放后才使用象形文字。

随着社会的更进一步向前发展,劳动事务越来越繁忙,需要记录下来传播开去的事儿越来越多,人们没有功夫去画那些细致的图了,就把它逐步简单化。图画简化的过程就是它的旧质要素逐渐衰亡和新质要素逐渐增加的过程,也就是它逐渐脱离图画的范畴而变为具有固定的读音、能表达一定意义的独立符号。这种符号就是早期的文字。汉语的“象形文字”,如日、月、山、水、目、口等就属这一种。这种文字由“文字画”演进而来,并未完全摆脱“文字画”的因素。如日长园便象其圆,月多缺便象其缺,山突出其峰,水突出其纹,目有珠,口有角,牛突出其角之长,羊突出其角之弯等。但他们都经过了“飞跃”,产生了质的变化,巳经不是图画而是文字了。这种文字最初自然是各自制造的,因此有些字包括好些种形体(写法)。这些形体不一的字后来经过整理统一,便形成了全民性的共同工具。例如:

迄今所能见到的,真正形成体系的汉字最早的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二、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是殷商时代公元1130多年—公元前1100多年间通行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字体,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这种文字有不同的名称。有的着眼于其用途,称作贞卜文字或甲骨卜辞,强调占卜,有的着眼于出土地点,称作殷墟文字或殷墟书契,有的着眼于书写方法,称作契文或契刻文字。

从结构上的特点来看,因为甲骨文是用刻刀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的,所以笔画普遍细而直,多用直笔、方笔,基本上仍属于直线的组合体,但在结构上要比陶符更为复杂,除单体字外,还出现了许多复体字;此外,由于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在象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手段,其表意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增强。

(二)金文

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措意这种字体称作金文。南周出土的铜器以铜鼎最多,所以又称钟鼎文。文字学所指金文一般指周代金文,两周铜器铭文是两周文字的代表。

从结构上的特点看,与甲骨文相比,形体结构变化不大,形体态势变化大,圆润浑实,中间杂有肥笔,这是根据书写工具和所依附的材料不同造成的。西周晚期形体的象形性减弱,符号性加强,肥笔变成线条笔势匀圆、整齐,具备小篆的雏形。

下列字例“车”,前为甲骨文,后为钟鼎文:

(三)六国文字

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即战国古文,它是上承商周甲骨文、金文,在诸侯割据条件下形成的区域性的温习殊体。形体很不统一,笔划草率,简体、俗体不量涌现,秦统一之后,废除了不与秦文合者。

(四)秦国文字

这里的秦国文字指大篆和小篆。

1、大篆

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大篆泛指小篆之前所有的古文字,狭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春秋、战国的秦系文字。文字学上都是狭义的大篆。

秦系大篆:(有三种)

(1)籀文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班固自注:“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

后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说法把《史籀篇》里流传下来字叫籀文,也叫大篆。

(2)石鼓文

唐初,陕西凤阳县,发现了十个馒头状的石头,上面刻写了四言韵文,内容是关于帝王打猎的事,形状也略像鼓形,所以把它叫做石鼓文。石鼓文字形很繁复,也是大篆的一种,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所用的汉字,共491个字。

(3)诅楚文

战国后期秦国的石刻,内容是诅咒楚人的,所以称诅楚文。

以上三种都出自秦国,其结构特点接近,字体笔势整齐,且圆转匀称,比小篆结构繁复。

下列例字,前为甲骨文,后为大篆:

2、小篆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文字虽属同一符号体系,却各具地方特色。秦统一后,鉴于各地字体差异带来的交流上的困难,在丞相李斯等的倡议下,秦始皇下令以秦国文字为标准,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文字统一改革,废除了各地的异体字,以中央政府规定的文字———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这就是“秦篆”。秦代的小篆较之先前的古文字,在形体上比大篆简单,结构上比金文整齐,字形略呈长方形,上密下疏,线条匀称,婉转圆润,在写法上有较严格的规范,它在基本消除了文字异形现象的同时,也为后来汉字向方块字形的演变确定了方向。因此,统一的秦篆是汉字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下列例字,前为大篆,后为小篆:

(五)秦国后的文字

秦后的文字,从汉字体势来说属于今文字范畴,主要包括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1、隶书

隶书是秦汉时代通行的字体。由于小篆是秦始皇敕命制定的国家标准书体,所以秦代政府机关的正式文件按规定都必须用小篆来书写。但小篆笔画圆转,曲线较多,书写麻烦,不便于在短时间内书写大量文字,有些在政府机关做抄写工作的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为了写得快些,往往把圆转的笔画简化成易于书写的方折,将曲线改为直线,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简单而便于书写的新字体——隶书,包括古隶、今隶。

(1)古隶

又称秦隶,是在古文字阶段经过长期孕育而成的,是汉字由小篆演化到今隶的一种过渡性字体。古隶直接起源于六国古文和潦草的小篆。对早期的大篆也有所继承,同正式小篆在社会上并行。其结构特点是笔势趋于方正平直,书写方便,在民间流行。

(2)今隶

又称汉隶,是在古隶基础上演变和发展的。西汉中业后,隶书变为正规字体。结构特点是笔势舒展,带有波势、挑法。(所谓波势、挑法,就是在撇捺长笔划上表现出波折、上挑等俯仰的形状,由于笔势向外分开,像八字那样,后人又称八分)。

今隶与小篆相比字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把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直、屈、撇、捺、挑、勾的笔划,字体方正平直,极大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隶书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文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古人称为“隶变”。

下列例字,前为小篆,后为隶书:

汉隶比小篆简便,但笔势波折书写不便,因而又有了草书与其通行。草书流畅、便利,但体势草率难以辨认,于是又产生了楷书。

2、楷书

又叫真书,正书,是汉隶直接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到东汉末年时已经成熟,魏晋以后广为流传,成为主要字体。

其结构特点是:综合了隶书、草书的长处,勾撇定型,改变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划平稳,去掉了隶书的波折。笔势收敛,改变了汉隶向外摊开的笔势,由扁方型变成竖长方。

3、草书

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章草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实际上市隶草,东汉章帝把这种隶草叫章草。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了章草的波折挑法,全字楷书化,而为楷书的速写体。

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在唐代兴起,字体诡奇急速,变化多端,达到难以辨认的程度,所以只能作为一种书法艺术,供人欣赏,无实用价值。

4、行书

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楷书写得快一些,像人连续举足而行,于是成为行书,有“真书如立,行书如行”的譬喻。

行书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楷书、今草盛行之时,行书既受今草直接影响,又保存了楷书的笔法,因此凡是收敛笔势,接近楷书的称作行楷,放开笔势,接近草书的称作行草。行书比楷书写得快,效率高,由比草书易于辨认,集中了楷、草的优点,实用价值不在楷书之下,同样受到折后重视被广泛应用,晋宋以来成为手写体的主要形式。

述汉字书写形体上的变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文字方面与反动统治阶级进行不娜斗争的反映。在广大劳动人民的推动下,几千年来,汉字沿着由繁化简,变难为易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

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其形成与演变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及影响。中国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仍能延续至今,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应该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相信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字必将在国内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篇文章是结合当下公认的观点学说、有关参考文献及老师教授内容所成,如有部分雷同,敬请见谅笔者的知识浅拙。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基本介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详细介绍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但是在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

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专题论文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知识 论文题目: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学号: 2011700226 姓名:尹学威 学院: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 班级: 1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班 日期: 2013年5月14日

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后来有作改进。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然后是金文、六国古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到汉朝时才被取名为“汉字”,唐代时汉字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即楷书。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一样,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形体的演变体现了汉字体系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文字资料中,同一个字的形体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变得面目全非。然而,汉字形体的演变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约制,一个是简易律,另一个是区别律。 简易律是对汉字形体进行简化。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即由图绘变为线条、由象形变为不象形、由较繁复的符号变为较简单的符号。它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因为人们发明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使用。 在汉字形体的简化过程中,最重大的变革有两次: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命李斯等人作小篆,废弃六国异文,这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规范化运动,也是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文字简化运动。二是在汉字完成了隶变之后。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关键,同时也是汉字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简化过程。 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1、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降低了写实性,增强了抽象性,便于书写。这种简化方式常用在古文字里。一些描绘事物实体形状的字,本来就象那个客体对象的形状,如马、羊、鱼、雀等字,后来也都线条化了,成为纯粹的文字符号了。又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人声,象人抱禾回家,正是丰收之象,因而有年成、成熟的意思。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学习资料单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一、汉字的起源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的最原始的记事方法为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人们不得不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记事,比如用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图画记事就是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特征勾画出来。书画同源,虽然绘画促进了文字的产生,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而且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使得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使人能够认识,原始的文字就这样出现了。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此后,汉字经历了由商周时期的金文,西周后期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到唐朝的狂草、楷书、行书等的发展过程。 汉字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各自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独有的书法艺术。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宋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即现在我们的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的演变规律 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刚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其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演变一直在持续,其总趋势是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符号化,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其演变规律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笔画的线条化。从甲骨文到篆字的古文字阶段,笔画逐渐形成直笔和圆转两种。隶变以后逐渐形成笔画匀称、线条统一的楷体字的笔画系统。 二是字形的符号化。汉字历史上曾有“六书”造字理论,即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以便于分析和理解汉字的读音和意义。这种做法不是把汉字作为符号,而是将其作为表达意义的图形组合来看待。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从篆书

科技的发展与汉字字体的演变

科技的发展与汉字字体的演变 陈楠楠 200892610102 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汉语系08级01班 每次网上聊天或者写作业用电脑打字时,我特别喜欢用各种电脑字体设计字体格式。板正的宋体、大气的黑体、工整秀丽的楷体、厚重的隶书,还有华文新魏、华文楷体、华文隶书、华文琥珀等,各种漂亮的电脑字体中,我最喜欢的是华文行楷。它兼具楷体的工整秀丽和行书的洒脱随性。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汉字字体的发展史。在汉字的6000多年的发展史中,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再到隶书、草书、楷书以及行书,再到后来的印刷体、现在的电脑字体,我们看到汉字字体的发展是与其书写材料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书写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说科技的发展进步对汉字字体的演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看汉字字体的发展过程以及科技的发展进步促成书写材料的进步对其发展的影响。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现在我们看到甲骨文的字体风格,明显带着刻画的痕迹。这跟它的载体—甲骨的材质密切相关。 殷代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同甲骨文一样,金文的特点同样局限于其载体青铜。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篆书之所以写成长体,则因为竹简是窄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是所公认的最早的汉字见于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卜辞,但汉字的产生肯定远早于殷商时期。山东大汉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有许多不同形体的图形符号和刻画符号。它们都能按照古文字的规律释读,因而被多数古文字学家定为文字。大泣口文化的陶器符号,大约出现于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依文献记载推算,大致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当。另外,近年来在山西襄汾陶寺附近,也出土一些4000年前的带文字的陶片。当然,这些文字与汉字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能曲折地反映了汉字草创的某些情况,但文字起源于结绳、契刻和图画,乃是后世学者公认的定论。《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些“书契”和图画,一旦有了比较固定的意义、读音和形体,并且能够被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所理解时,就具有了文字的性质,而成为最早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其起源当然不会例外。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弩、镜子和煮 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马蹄印”为源灵感。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二)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二) 汉字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岁月和汉字所经历的实际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发展的几个规律和趋势: ㈠汉字在表意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不断地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当意义发生变化或符形笔势化以后,改造自己的符形和对字义的解释,以创造形义统一的新局面。例如,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变化后,汉字终是及时调整它的义符,使之适应事物的特点。“”本是“石”。火药发明后,形体演变为此“火”的“炮”。“快”本是“”而为“”,交通发达后,马不再代表最佳速度,形体便演变为从“心”的“快”等等。再如,当原初造字意因符形演变而淡化,汉字便采取添加意符的方式来增强其表音功能。象形字加义符的如“纹”、“”等等,会意或形声字累义符的如“”、“援”、“歌”等。这些都说明,汉字终要最大限地在符形上增加意义信息,来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 第二、由于书面语与口语互相转化(口语出,?书面语说出或出),语音信息一时之间会变得异常强烈,?加之有些抽象意义的词因义构形又比较困难,因此汉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产生了一批同音假借字,即,不再为某些词构形而借用同音字为符号。例如:“戚”的本义是“斧子”而借作“悲戚”字,“舍”的本义是“房舍”,而借作“舍”字,“介”的本意是“甲介”而借作“疆介”字等等。但是,表意的汉字对这些脱离意义的音化符号有“排”作用,为时不久,它们便加上了相关的义符,分别叫作“”、“”、“界”等,再度义化。正国为如此,汉字中的假借字身形声字转化,成为一种规律,在形声字中是利用一部分声符作为别词手段的。 ㈡汉字在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符形进行调整,以实现简繁适度的演化造型。 汉字职能的发挥,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成的,这就是书写和认识。就书写而言,人们终是希望符号螽易写;而就认识而言,人们又希望符号出满易识。然而越简化,就越越易丢掉信息,给带来困难;追求信息量大、区别度大,又难免增加符形的繁度,给记录增加负担。二者的要求是的。汉字就在二者的矛盾中相互调节,以追求简繁适度的造型。从甲骨文演变到小篆,随时都可以看到这种矛盾与调节。例如,四双脚围绕一个域邑,形象满,表意度高,但书写则不便,改为雨脚作“”,意义又不很明确。最后加“□”作“”,不失本义而简繁适度。 在不影响表意与别词的前提下,汉字终是不断省去多余的分符与笔画,来减少书写的困难和减轻记忆的负荷。例如,大篆里,很多从的字者从,小篆则一律减成,“集”曾写三个“”,到小篆里,将这些多余的重迭都减省了。可见,有限度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趋势。 ㈢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简化自己的构形体系。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学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妇),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

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高一(18)班周博儒吴国标 指导老师:郑炳光(潮州金山中学历史组) 作为一名中国人,汉字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在当今社会,汉字,作文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我国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正是有了汉字这座文明的桥梁,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愈来愈广泛地向全世界传播,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那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汉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在其发展史中有过怎样的演变?人们是如何完善汉字的?汉字对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具有怎样的深远影响?而它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我们将一同探讨。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简省、具规模的汉字了。 (一)汉字的构成 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文字组成,即人们所说的“六书”。中国文字创造之初,虽与埃及相同,都是由图画、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但其进化情况却不同。中国文字的演化,始终维持着原始的绘画或符号内容,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时,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象形,即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体而成的。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保留着原始的绘画特征,并反映自然界的真实形象。 2、指事,这种构字方法,是用文字来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的。 3、形声,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例如“河”、“湖”二字,均以“水”为形,字义与水有关;而后半字的“可”“胡”,则与读音相同或相近。在近代的艺术创作及平面设计上,亦不难找出利用“形声”手法的设计。 4、会意,其字的构成原则,是将两个原有字之字义联系起来而派生一个新字义,从而产生一个新字。如“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 5、转注,转注的含义在于用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例如“考”、 “老”二字。古时考可作“长 寿”解释,两字相通,意义一 致,故这类字称为转注字。 6、假借,“假借”字,即 一字两用。原来本无此字,然 而有些新的意义又无字表达, 于是就把这种尚无字可以表达 的意义赋与一个原有的字。如 借当毛皮讲的“裘”字,作请 求的“求”即是。 (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但汉字的起源确切年代仍是历史之谜.。但与此相关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则流传了四五千年。汉字的发明于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它应该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体系的完备也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期积累造就的。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有3500历史的殷商时期,构成汉字的甲骨文体系就已经发达和完备。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货币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小篆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据传汉字最早在黄帝时候就已经出现。传说黄帝时期,有一位叫仓颉的大臣,他可以画出许多的图形符号,各种的图形符号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义,后来他创造的符号就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自古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大概就是源于此,而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文字神”。但是,文字的繁大,造字绝不是一时一人就能完成的。其实,早在仓颉以前,各部落应该就已经有了许多表意的符号,只是各不相同罢了,仓颉应该只是加以统一与整理,而后人则说是仓颉造字。这样中国的文字就产生了,这样看来中国文字的产生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现在可以看见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甲骨文是刻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的中国文字。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最原始的文明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所以人们把文字记录的载体选择为动物的骨头,而这同时也是中国人就地取材的这一个思想方式的反映。这些甲骨文在后世被人们当做龙骨来医治疾病,尽管这种方式被我们现代人看作是迷信,但是这一思维的确延存了数千年。这些“龙骨”在清代被欧洲考古学家发现,当时就引发世界轰动,到今天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见证物。 金文是指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因为中国从夏朝开始就进入青铜器时代,而现在出土的很多青铜器上都刻有一些文字,又因为周朝人把铜叫金,所以现在就叫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它的使用持续到秦国末年,随着籀文的出现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籀文,就是大篆,是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其原有的大篆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后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后来因为小篆写起来的一些缺点,带来的不方便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较易书写的新字体:隶书,起初隶书在下层和民间流传,后来则逐渐取代了小篆的位置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史料记载,小篆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唐人张怀《书断》称李斯书法:“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世人尊其为“小篆之祖”。小篆的出现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奇异知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的理念。“○”是“ ”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的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π=3.14159……),“π”是物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中国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後,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後,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1古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後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9,是于1958年设计的。

(完整版)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 1.总论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 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独有的七种结体方式:甲金篆隶楷草行,简谓“七体”。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整理出六种构造条例(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史称“六书”。 汉字是造物对中华民族的偏爱,它不仅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而且有别于拼音文字,它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而没有中断,汉字在其中起到的承传作用功不可没。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辐射影响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甚至全球寰宇。 缅怀过去,当感恩,展望未来,怀信心。

语言的产生——口头交流 语言和文字关系密切,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为了交流的便捷,也许在劳动中喊出第一声号子,也许模仿大自然发出一个声音,也许无缘无故自然而然产生了口头交流的方式——语言。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在《易.系辞下》中有记载,结绳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其意图是用来计数或者记录事件发生点,以便通过结绳数来提醒记忆,该方法在上古时期的中国、秘鲁、印地安皆有用过,在现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依然沿用。

传说仓颉造字——草创文字 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类的学习和继承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由于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急需要一种能用于书面使用的工具。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及其作用

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及其作用 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

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报告 464班刘永美研究课题: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的缘起: 文字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能记录下来,正确地传承下去;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发展;正因为有了文字,科技才能不断进步;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才能被记载,减少了重复的研究等不必要的麻烦。文字记载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使无形的东西在有形的文字的记录下变的清晰而有意义,所以文字的产生,更快的推动了人类的社会文明,更快的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时间的延伸,汉字也在改变着,更加的简洁,方便我们的使用。我们作为汉字的使用者,更应该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汉字。 故,我们小组决定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作为研究学习的课题! 研究该题目的意义: 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人类书写语言的符号和跨时间、跨地域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文字记载了人类的知识与社会活动,是一种更精确更易保留的沟通形式。文字的出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后世人少走弯路、减少了重复研究。文字对于文明的传承和交流具有深远意义。时间虽无形,却对文字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字能记载岁月、保留时间,而时间可以使文字更加完善、更加通俗易懂。但是,时间也是文字的一个破坏因素,正如大自然风化金字塔,时间也正腐蚀着文字,腐蚀着文字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时间总是赋予文字新的含义,新的理解,让有的文字失去了原有的美感与意义,甚至是理解的上的误差,有时甚至造成了对于文化的误解。即使是同样的文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解读,一些语言的精髓也就很难被后世人所理解,所以人们应更重视文字的这种历史力量,更关注它的发展与传承。 研究计划: 该报告的完成方式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③向老师咨询 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方式查找、归纳、整理,最后总结出该学习报告。 该报告中引用的资料、图书: 课内:语文书历史书 课外:《中国通史》《文史百科》 通过这次研究得出的结论: 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当今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应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是流传到现代的唯一的历史硕果,是文字家族中的最老的寿星。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发展需要历经时间的考验。汉字作为中国人衡量文化精华的标尺,深深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自然而然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图腾。从甲骨文起源,金文的出世,到大篆,小篆的飘逸,再到隶书,行书草书的刚劲,最后到我们如今最为广泛使用的优美的楷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高一(18)班周博儒吴国标 指导老师:郑炳光(潮州金山中学历史组) 作为一名中国人,汉字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在当今社会,汉字,作文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我国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正是有了汉字这座文明的桥梁,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愈来愈广泛地向全世界传播,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那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汉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在其发展史中有过怎样的演变?人们是如何完善汉字的?汉字对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具有怎样的深远影响?而它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我们将一同探讨。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简省、具规模的汉字了。 (一)汉字的构成 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文字组成,即人们所说的“六书”。中国文字创造之初,虽与埃及相同,都是由图画、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但其进化情况却不同。中国文字的演化,始终维持着原始的绘画或符号内容,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时,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象形,即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体而成的。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保留着原始的绘画特征,并反映自然界的真实形象。 2、指事,这种构字方法,是用文字来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的。 3、形声,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例如“河”、“湖”二字,均以“水”为形,字义与水有关;而后半字的“可”“胡”,则与读音相同或相近。在近代的艺术创作及平面设计上,亦不难找出利用“形声”手法的设计。 4、会意,其字的构成原则,是将两个原有字之字义联系起来而派生一个新字义,从而产生一个新字。如“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 5、转注,转注的含义在于用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例如“考”、“老”二字。古时考可 作“长 寿”解释,两字相通,意义一 致,故这类字称为转注字。 6、假借,“假借”字,即 一字两用。原来本无此字,然 而有些新的意义又无字表达, 于是就把这种尚无字可以表达 的意义赋与一个原有的字。如 借当毛皮讲的“裘”字,作请 求的“求”即是。

(完整word版)《汉字的演变》习题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一、填空 1、在我国,文字产生之前,古代的先民们是以的方法来记事的。 2、时期流行时代“”的传说。 3、我国的文字是由逐渐演变而来的。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有它们的痕迹。 4、甲骨文是保存在代甲骨上用以记载情况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5、东汉时,文字学家,编写了一部《》,其中阐述了构字的四种方法,即、、和。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汉字从甲骨文发展而来 B、金文比甲骨文更加规范 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期 D、大篆形成于西周的晚期 2、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文字是() A、刻画符号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纸形文字 3、假设一下,如果你是商朝时负责占卜、观星相的官员,那么你记载占卜情况时所用的文字和材料是() A、甲骨文、运物骨骼 B、甲骨文、竹简 C、小篆、竹简 D、小篆、丝帛 4、汉字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如果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金文②隶书③楷书④小篆⑤草书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⑤③ C、①③②④⑤ D、①④⑤③② 5、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称为() A、小篆 B、甲骨文 C、钟鼎文或金文 D、隶书 三、识图与分析 1、仔细认读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图一属于什么文字?它与今天的汉字有何联系?它对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有何作用?(2)图二属于什么文字?其代表作品是什么?今天我们研究它有何作用? 2、读汉字的演变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片提示,写出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2)欢哪一种字体?对照图片,把你最喜欢的那种字体临摹出6个字。 答案: 一、1、结绳 2、战国黄帝仓颉造字 3、刻画符号 4、商、占卜 5、许慎说文解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二、1、C 2、C 3、A 4、B 5、C 三、1、(1)图一属于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今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2)图二属于钟鼎文,也叫金文,其代表作品是虢季子白盘。钟鼎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2、(1)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2)自由回答,自由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