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8 兰亭集序

“巫合之众”?

2012年第7期《国学》,刊有《报喜不报忧的代价》一文,说的是宋钦宗任用奇人郭京

率军抗金的故事。其中写道:“这队伍里有卖狗皮膏药的和尚道士,有犯色戒犯贪戒的贪污犯与劳改犯,也有靠捡垃圾过活的犀利哥等,一同组成了一支巫合之众。”

将“乌合之众”误成了“巫合之众”。

“乌”,指乌鸦;“乌合”指像乌鸦那样群集。“乌合之众”,比喻临时杂凑、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巫”,是古代以降神、祈祷、占卜、治病为职业的人,特指女巫。郭京率领的抗金队伍,人员虽说杂乱,但肯定不都是巫师。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杨昌俊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曾为征西将军庚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手,世人合称为“二王”。 相关知识

王羲之典故

东床坦腹:一次,太尉郗鉴派人去王家求婚。王家子弟既兴奋又紧张,个个精心修饰,

矜持地等候挑选。唯有王羲之充耳不闻,依然袒胸露腹,自由散漫地吃着东西。郗鉴得知后大加赞赏,便将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人各有体:相传王羲之酷爱张芝的草书,日夜摹写。一日晚上,竟不由自主地画到了妻

子的背上。郗夫人醒来见王羲之这么投入,就笑对他说:“人各有体,不以自身为体,在别人身上画什么!”人各有体!品味言外之意,王羲之深感醍醐灌顶,最终创造了新体。

1.注音

(1)修禊. xì (2)癸.

丑 ɡuǐ (3)流觞. shānɡ (4)激湍.

tuān (5)管弦. xián (6)虚诞.

dàn (7)齐彭殇. shānɡ (8)放浪形骸.

hái (9)游目骋.怀 chěnɡ (10)临文嗟.

悼 jiē (11)???会.稽kuài 会.晤huì (12)?????曲.水qū曲.

子qǔ

(13)???会稽.jī稽.首qǐ (14)???感慨系.之xì系.

鞋带jì (15)???期.望qī期.

年jī (16)?????趣.舍万殊qǔ趣.谈qù 2.写对字形

(1)?

??形hái 骸hài 骇人 (2)?????游目chěnɡ骋怀pìn 聘任 (3)?????hu ì惠风和畅huì慧眼独具 (4)?

??流shānɡ觞彭shānɡ殇

“刀”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上像刀柄,下像刀头。金文和小篆都像一把刀形。

“刀”的本义是兵器,也有一种钱称为“刀”或“刀布”。

“刀”是个部首字,有“刀”和“刂”的两种写法:前者如“分”“切”“剪”“劈”

等;后者如“列”“刽”“刺”“刻”等。

背景链接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

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

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王羲之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

同。宋代米芾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脉梳理

乐?????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畅叙幽情游目骋怀→痛?????快然自足老之将至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悲?????临文嗟悼喻之于怀今之视昔后之视今

一、阅读《兰亭集序》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 答案:全,都

(2)列坐其次.

答案:旁边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答案:繁盛

(4)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穷尽;乐趣

(5)信.可乐也

答案:实在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引以为

..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

..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

今义:次要的地位。

(3)所以

..游目骋怀

古义:表凭借,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群贤.毕至

答案:形容词作名词,贤德之人

(2)少长

..咸集

答案:少,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小的人;长,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大的人

(3)一觞.一咏

答案:名词作动词,喝酒

(4)所以游.目骋.怀

答案:游,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奔驰

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句式: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举行修禊活动。

(2)引以为流觞曲水

句式:省略句

译文:从中引出一条供流觞用的曲折水流。

5.[文言虚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亦足以.畅叙幽情

连词,用来

6.下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本文是一篇记游抒怀之作,本部分描写兰亭景物抓住特征,用粗线条勾勒,格调淡雅。

B.本部分写盛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和流觞情景。

C.本部分写天气好,人心乐,盛会难得,段尾突出一个“乐”字。

D.本部分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生之乐的喜悦,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死之痛作铺垫。

解析: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7.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二、阅读《兰亭集序》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夫人之相与.

答案:交往

(2)虽趣.舍万殊

答案:趋向、取向

(3)情随事迁.

答案:变化

(4)尤不能不以之兴.怀

答案:发生、引起

(5)况修.短随化

答案:指寿命长

(6)终期.于尽

答案:至、及

(7)未尝不临.文嗟悼

答案:面对

(8)其致.一也

答案:思想情趣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俯仰

..一世

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2)或取诸怀抱

..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3)亦将有感于斯文

..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指文化或文人

3.[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4.[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答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

(2)死生亦大.矣

答案: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悟言一室之内

句式:省略句

译文:在室内面对面交谈。

(2)当其欣于所遇

句式:状语后置句

译文:当他对遇到的事感到高兴。

6.[文言虚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或取诸.怀抱

答案: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

(2)向之.所欣

答案:“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

(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答案:“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

(4)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答案: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录其.所述

答案:“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分析概括]

7.“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答案: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悟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8.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名家视角]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上下求索】

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探究思路]

抓住相关内容→体会其中包含的对人生的态度

[探究结论]

答案: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兰亭集序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

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译文: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缘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微写作训练

请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昨夜的一场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静静地看人来人往,叶绿叶红,不知疲倦的心,游弋在红枫的森林。前世为着今生的相逢,不愿过奈何桥,不愿喝孟婆汤,化做一滴清露,挂在枫叶间,浸润着枫叶,陪着它寂寞,陪着它燃烧。且让那一树一树的火焰化做古筝,让我的三千青丝为琴弦,在这样一个寂静的黎明,为你,柔柔地弹奏一曲,红枫是暗夜里跳动的火焰,青丝是前世的印记,你,是无法忘却的今生。那筝声,只有你听得懂,因为昨夜我并没有醉,是这满树的灿烂惊醒了沉睡千年的梦,梦醒时,我仍然无法把握那份等待的情缘,无法看清那一瞬间的情殇。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B)

A.虚诞.(dàn)癸.丑(kuí)万殊.(shū)峻.岭(jùn)

B.彭殇.(shānɡ) 会稽.(jī) 形骸.(hái) 悟.言(wù)

C.哀悼.(dǎo) 禊.事(xì) 驰骋.(chěnɡ) 契.约(qì)

D.嗟.叹(jiē) 流觞.(shānɡ) 激湍.(tuān) 曲.(qǔ)水

解析:A项,“癸”应读ɡuǐ;C项,“悼”应读dào;D项,“曲”应读qū。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与《兰亭集序》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

A.清流急湍惠风和畅放浪形骸应带左右

B.群贤毕至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取诸怀抱

C.所知既倦情随世迁修短随化畅叙友情

D.若合一契喻之于怀世殊事异幕春之初

解析:A项,清流急湍——清流激湍,应带左右——映带左右;C项,所知既倦——所之既倦,情随世迁——情随事迁,畅叙友情——畅叙幽情;D项,幕春之初——暮春之初。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

..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

..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依,随着)

C.①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

..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解析:D项,致:思想情趣。

4.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解析:例句的“诸”是兼词,“之于”的合音。B项,兼词,“之于”的合音;A项,形容词,各,众;C项,兼词,“之乎”的合音;D项,代词,相当于“之”。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解析:C项,应为“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6.下面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B)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解析:B项,《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言。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7~10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惠风:和风

B.所以游目骋.怀骋:奔驰

C.虽趣.舍万殊趣:快走

D.况修.短随化修:长

解析:C项,趣:通“取”,趋向,取向。

8.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B)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

③当其欣于所遇④映带左右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

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

③状语后置句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

③状语后置句④省略句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当其欣于所遇”的一组是(B)

①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⑥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表现视听的享受,通过下文“信可乐也”,可以确定符合“当其欣之所遇”;故排除C、D两项。②综观全文,作者此行深有感慨也符合“当其欣于所遇”;

⑤表现寄托情怀,自由地生活,通过下文“快然自足”可以确定符合“当其欣之所遇”。故排除A项。

10.第二段段末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

答案:(1)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及长,辩赡.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冠:位居第一

解析:B项,目:认为,品评。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D)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意甚悦,固.求市之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当举群相.送耳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吾尝终日而.思矣

解析: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A项,均为兼词,于之;B项,均为副词,一定;C项,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A.以骨鲠

..称

B.尝与同志

..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

D.而羲之竟不顾

..

解析:A项,“骨鲠”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项,同志:文中指“志趣

相投的人”;今义:多用于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C项,名誉:文中的意思是“声望,声誉”,即好的名声;今义:名声,泛指社会评价或指“名义上的”;D项,不顾: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今义:不照顾,不考虑。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C)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解析:D项,“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是“王述对此深以为遗憾”。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答案:王羲之喜好高雅,注重衣着饮食,修身养性,不喜欢在京城居住,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答案:如果别人像他(张芝)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不如他。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喜好高雅,注重衣着饮食,修身养性,不喜欢在京城居住,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志趣相投的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拿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里去,看

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别人像他(张芝)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不如他。”

骠骑将军王述从小就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了一次,就再也不登门了。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还是没来拜访过,王述深以为遗憾。

三、语言运用

17.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解析: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题干要求——概括其“主要贡献”的要点。相关信息主要是:“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材料用分号分隔成三个方面,可以方便地勾画、勾连。

答案:(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18.请将下列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的排比句。

俗话说:“江山也要文人捧。”凭借文学作品捧红景点的例子数不胜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竟使绍兴城的菜地和民居成为名胜古迹,天天游客如云;兰亭,原是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4公里的兰渚山下的一座普通小亭,由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名闻天下;南京的秦淮河,则因有了俞平伯、朱自清等同题散文被收入语文课本而名声大噪。像这样由语文而促进旅游新产品开发的事例不胜枚举。

答案:(示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使“兰亭”这座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的普通小亭名闻天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绍兴城的菜地和民居成为天天游客如云的名胜古迹;被收入语文课本的俞平伯、朱自清的同题散文使南京的秦淮河名声大噪。

兰亭集序学案及答案

兰亭集序学案及答案 【篇一:《兰亭集序》导学案带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二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 言知识。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自序),也有的是别人所写 (他序)。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 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 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 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2、古汉语知识梳理 (1)注音 岁在癸丑会稽修禊事也清流激湍流觞游目骋怀.......(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引以为流觞曲水.... 所以游目骋怀.. (3)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映带左右.... 所以游目骋怀,.. (4)古汉语句式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引以为流觞曲水(); (5)一词多义 次列坐其次余船以次俱进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6)翻译句子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 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7)熟语积累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整体感知】 课文第一二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 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 了集会者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三四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 言知识。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 蕴含的积极情绪,探究作者的生死关。 【自主学习】 古汉语知识梳理 (1)注音 放浪形骸感慨系之临文嗟悼彭殇..... (2)通假字 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 (3)词类活用

高中的兰亭集序教案3篇

高中的兰亭集序教案3篇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兰亭集序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兰亭集序教案一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及反思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及反思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下面是我为你带来《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 1.理解背诵 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 2.由美文到美书 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 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8 兰亭集序

第8课《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梳理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晓畅文意。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诗人“乐”“痛”“悲”的不同缘由 学生核心素养与价值观: 1.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探讨归纳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2. 以读悟文,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并辅之以点拨、讨论,引导学生在读中品 情悟理。 3、结合“乐极生悲”的抒情特点,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教学重点: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归纳作者在文本中“乐”“痛”“悲”的不同缘由。 2、让学生从课文、导学案背景资料出发,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难点: 1、联系所学,挖掘“乐极生悲”背后所隐藏的“忧患”意识 2、从中国文人的“忧患”传统出发,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千年前,王羲之邀友人兰亭雅集,留下千古名篇;千年后,我们相聚一堂,共赏名篇千古。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古人早已相邀,我们又何不走近兰亭,共“感”美文呢? 二、教学目标 1、疏理词句,晓畅文意 2、以读悟文,体悟情感 3、以情为导,探究人生 三、检查预习 镜像展示学生导学案的完成与修正情况,挑选典型错题进行点拨。 典型错题: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1)“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例如“马之千里者”;(2)“仰观”的宾语是“宇宙”而不是“大”,“俯察”的宾语是“品类”而不是“盛”。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是数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把死和生当做一样的”,“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把长寿与短命当做等同的”。所以整句的翻译为“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做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翻译为“……的原因”,全句翻译“他们抒发感慨的原因是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这里的“他们”都是指“前人”与“后人” 四、走进文本 1、世人都说《兰亭集序》是因王羲之行云流水的字而出名,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在《兰亭集序》这篇文章里还寄寓了作者不同一般的人生体悟。 现在请大家诵读全文,感受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的心情变化?(请于原文中找到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作出标记) 小结:王羲之的情感经历了“乐——痛——悲”的变化过程。 五、合作探究 1、兰亭集会本是一件极其风雅的事情,可为什么作者却会产生“乐”“痛”“悲”这三味杂陈的复杂情感呢?请大家结合文本,集中讨论,尝试着来探究一下王羲之此时“乐”“痛”“悲”的不同缘由。(请于原文找到相关语句)(第一组“乐”,第二组“痛”,第三组“悲”) (1)乐——有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贤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我们这里除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外,还多了一乐“群贤毕至”。所以,此时的王羲之岂不乐哉?乐的是拥有。 可是,转眼间,王羲之却由乐转痛,痛的又具体是些什么呢? (2)痛——无 年老无觉: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情趣无定: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事物无常: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生死无避: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这一段,如果学生对于“痛”体悟不深,建议多读两遍)

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答案

《兰亭集序》 【复习目标】 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知识积累】 一、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趣舍万殊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列坐其次 (2)是日也 (3)向之所欣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极视听之娱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 修竹: 3. 列坐其次: 4. 所以游目骋怀: 5. 极视听之娱: 6. 信可乐也: 7.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8.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9. 趣舍万殊: 10. 欣于所遇: 11. 快然: 12. 曾不知老之将至: 13. 及其所之既倦: 14. 感慨系之: 15. 向之所欣: 16. 以之兴怀: 17. 昔人兴感之由: 18. 临文嗟掉: 19. 喻之于怀: 20.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1. 其致一也: 五、一词多义 之 ①所之.既倦 ②以之.兴怀 ③夫人之.相与 ④极视听之.娱 所 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或因寄所.托 ③录其所.述 一 ①若令一.契 ②其致一.也 ③因知一.死生为虚诞 ④一.觞一咏 夫 ①悲夫. ②夫.人之相与 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①死生亦大矣。 ②欣于所遇 一、翻译下列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默写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此地有,;又有,, ,列坐其次。 3、虽无,一觞一咏,亦。 4、是日也,,,,,所以,,信可乐也。 5、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6、虽,,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7、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8、况,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三、课外文段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机杼:织布机。机杼之物:指劳作得来的东西。)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甚有恩惠。寻除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子弘安、弘智,并知名。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清苦:守贫刻苦 B、在州四年,考绩连最考绩:考试成绩 C、访禾主酬直而去酬直:偿付价值 D、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改操:改变品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框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是() A、隋高祖受禅,(高祖)转齐州别驾。 B、公清若水,(百姓)请酌一杯水奉饯。 C、其左右马逸入田中,(轨)暴人禾。 D、轨于是劝课人吏,(轨)更开三十六门。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汝等宜以为诫——你们应该把我的话作为告诫。 b)水火不与百姓交——像水和火一样不和百姓交往。 c)轨驻马待明——赵轨停下马等着看明白。 d)人赖其利——人们都依赖这个水利设施。 5、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轨廉政作风的一组是:() ①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 ②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③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④抚缉萌夷,甚有恩惠。 ⑤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赵轨少年好学有操行。隋朝时任齐州别驾,他把掉在己家的桑葚归还邻人,并借此 教导儿子不侵占非劳作所得之物。在任四年,政绩很好。 b)隋高祖征召赵轨入朝为官,百姓感其清正以杯水为他饯行。在京师他奉诏令参与政 事。后被任命原州总管司马。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

1、导入: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大得孔子赞赏。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春风沂水的三月,在那崇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亲密的朋友携手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那该是何等怎样的乐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的长河,走进那兰亭,一起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过渡句:《兰亭集序》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王羲之其人及其写作背景。)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在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集序》。 (提问:什么是序呢?) 明确:一般放在书或者文集的前面,是说明书籍著述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过渡句:《兰亭集序》不仅是一幅书法极品,誉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更是散文中的佳品,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诵读、理解去探究文字的丰富的内涵。)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们认真听一下录音。 (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停顿、字音) 2、学生齐读 (指导学生的朗读) (过渡句: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文意的理解,首先应该是字词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并尝试翻译,请特别注意老师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的字词及划线部分。)4、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梳理字词 5、品读课文,读出情感 (过渡句:字词的梳理,可以说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接下来我们请男生读一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勾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乐 作者为何而乐呢? 1、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 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翻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 2、美景:山、水、天气 比较王羲之笔下春景与其他文人笔下的的春景的不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明确: 《忆江南》和《晚春》写的是花红水绿,尽显春色之浓艳;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

第三单元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一般要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我们可以按照文章段落的构成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并简要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鉴赏景物,体会情感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重在写景及表达感情。首先要浏览全文,确定写景的语句,其次分析景物特征,并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3.探明义理,把握意图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并不单纯是为写景,大多都会借写景或游历阐明一定的道理或寄寓明确的写作意图。阅读文章时,要重点把握体现义理或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也就是作者游览后的心得、感想。 4.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借助阅读分析,对作者在文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的思想进行概括。 第8课兰亭集序

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的涟漪。圣地会稽,诗文相遇;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墨香飘逸,竹林葱郁,溪水汩汩,把酒临风,赋彩天地。只是俯仰之间,一切皆为陈迹,而羲之你,却用诗意书写自己。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你拿着毛笔,挥洒泼墨,传世的墨迹——《兰亭集序》,终于赋成,它也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 王羲之(303~361),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气,屡屡召其为官,他都辞谢。初为秘书郎,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集会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二)教学步骤。 1、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着于世的《兰亭集序》 2、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二课时) 第一课时 I、教材分析 1.本文是一篇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又因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作者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2.两晋时期,骈丽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作者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II、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专题的学习,学生的文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疏通文句的工作交给学生,教师在旁指导写作共同完成,本文主要在欣赏王羲之“飘若浮云,游若惊龙”的书法的同时,品味《兰亭集序》中清淡的风貌,朴实的语言,从文中写景的16个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到抒发“死生亦大矣”,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III、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叙述、议论和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3.背诵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IV、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等文言现象,初步体味王羲之在这次集会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难点:深入体味王羲之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对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但是有力地批判了在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在东晋时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V、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和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修禊”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兰亭集,就是与会41人诗作的结集。王羲之还当场精书了这篇序文,这就是有名的《兰亭序》法帖。手迹为行书,笔画圆润挺拔,风格流丽妩媚,是书法史上的珍品。唐初为唐太宗所得,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瞻仰下,这位书法圣人的“真迹”。 二、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王景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明确:乐——痛——悲(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四、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 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兰亭集序》导学案(附答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体会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历程。 3、体会作者感叹人生苦短、时不我待较为积极的人生观。 4、积累本文的优美词句,并尝试运用。 二、时代背景导读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三、基础知识导学 (一)、文学常识 1、有关序跋” 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序” 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2、《兰亭集序》作者______ ,字_______ ,_________ (时期)琅邪临沂人。 有______________ 之称 (二八朗读课文,掌握下列重点词句: 1、给加点字注音,并翻译词句 会墮()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癸()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浪形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趣()舍万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文嗟()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教案

本单元的文体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另外,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注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胜意迭出,辞句美妙。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释句的意义。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文言知识点,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3.背诵全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景志国 【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 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 (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 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兰亭集序教案及板书

兰亭集序教案及板书 有关《兰亭集序》,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 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 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 , 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 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 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 “痛”感, 并进一步想到“前人”、 “后人” 对“生死” 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 万古同悲”之叹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 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 、 课 程 标 准 的 “ 实 施 建 议 ” 部 分 载 有 “ 古 代 诗 文 ……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 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 ”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
1/8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梳理本文情感脉络,全面把握本文思想内容。 3.探讨王羲之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梳理情感脉络,探讨王羲之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对生死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探讨。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品读,师生互动,学生讨论,以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读《牡丹亭》,读到杜丽娘的两句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时候,竟生出些许惆怅。是啊,良辰不再,美景已逝,一片好的心情难以寻觅,令人快乐的往事已如云烟,怎不令人黯然神伤?我听邓丽君唱“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时候,竟自默默流泪。其实,杜丽娘之叹,邓丽君所唱之伤,早在东晋时代的王羲之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里就已经有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板书课题“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简介王羲之。) 二、教师导读课文 三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后注释和借助工具书,能流畅翻译文本。 四、基础检测 抽查五名学生翻译下列句子的情况。 1.引以为流觞曲水考查点:省略句式,古今异义。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2.所以游目骋怀考查点:固定格式。“所以”在此处是“借以”“用来”的意思,此外,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是“的原因”“的根据”“的方法”等等。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考查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与”的意义。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考查点:考查“以”的意义和用法;考查“兴”的意义。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者将“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强调,“以”是十八个虚词中意义和用法十分特殊的两个虚词之一,“以”即使同时可以解释为“因”和“因为”,用法也有可能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虽然都解释为“因”和“因为”,但词性可能完全不同,词性不同,用法必然不同。在这里,陈老师给大家交代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以”管住一个词或一个名词短语,“以”就是介词;如果“以”管住一个完整的句子,“以”必然是连词。由此看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的“以”是介词,而“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是连词。 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考查点:考查介词结构后置。这个句子,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很可能翻译成一个被动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个句子如果去掉“有”字,可以翻译为被动句,保留“有”字,则句子中的“于”就要翻譯为“对”。 五、学生齐读课文 读的时候找出反映作者情感脉络的三个词。 六、要求学生梳理情感脉络 明确:乐——痛——悲 教师板书: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七、学生齐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提问:文段中哪些句子突出“良辰”?哪些句子突出“美景”?哪些句子突出“乐事”?哪些句子突出“赏心”? 明确:良辰(“暮春之初”)。这为什么是良辰呢?和早春相比,少了料峭的寒意,和夏季相比,没有炙烤人的炎热。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乐事(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这既是高雅的生活,也是快乐的生活。赏心(“亦足以畅叙幽情”“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八、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过渡:真是乐极生悲啊,作者乐之后,产生了怎样的人生之痛呢?提问:大家能将人生之痛的四个原因说出来吗?(教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一个学生只回答其中一个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