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_巴金

第十二章_巴金
第十二章_巴金

巴金——青春激情的赞歌

本章重点:

?分析觉慧、觉新形象

?《家》(《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点

青年巴金和晚年巴金

一、生平及创作:

现代;1928.9-1937.7;1937.7—1949.9

当代:1949—1966;1966-1976;1978—1986 二、创作思想的形成

巴金手迹

三、两类创作题材及代表作:

不同历史时期的巴金

1、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灭亡》《爱情三部曲》

2、描写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腐朽与罪恶的系列创作。《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

四、《家》的杰出成就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1933年)

(一)创作动机——对封建大家庭罪恶的控诉与批判。(二)《家》的思想内容

(三)封建大家庭高家崩溃的动力

①内力:自身的腐朽与变异——两类不孝子。

②外力:五四新思潮的剧烈冲击。

①+②→③封建旧制度必将灭亡,新生活必将胜利。

(四)人物形象:

巴金众兄弟与母亲合影像

第一代——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第二代——克字辈:“堕落的一代”,是高家不肖子的典型,以克安、克定等人为代表。

第三代——觉字辈:#觉新、#觉慧、觉民

第四代——觉新之子海臣(海儿)

#觉慧形象:——“大胆而幼稚的叛徒”

电影《家》中的觉慧与鸣凤

总: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

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作者通过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

1、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其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具体有三个方面: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五四”运动。

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

再次,在爱情追求中摒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2、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残留着出身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在接受新思想影响的过程中,还没有来得及消除自身所受的封建意识的影响,在思想行为上呈现出相互矛盾的状态。

首先,对封建家庭斗争并不十分坚决,有气馁的时候。

其次,在爱情上有不自觉的封建等级观念。

总之,觉慧是20世纪初,在新思潮冲击下由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人,是封建主义大胆的、勇敢的

叛逆,也是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手模及其倡议建造的中国现

代文学馆

#觉新形象:

觉新代表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形象;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而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

1、觉新性格的形成有其思想根源:

首先,封建大家庭中长子长孙的地位。

其次,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长期毒害所造成的结果。

再次,从五四文化思潮中吸取了了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影响。

2、觉新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概括了封建末世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他的悲剧说明:对于封建恶势力只能奋起抗争,争的人格的自由和独立,以及爱情的幸福,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

觉民形象——则代表利己主义者,他追求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与琴结合,为此他反抗封建家庭,出走逃婚。

其它人物形象

(五)艺术成就:

童年时的巴金与其四哥

《家》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将高家

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或缩影来写。

2、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

3、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叙事在激情宣泄中进行。

4、擅长运用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

5、精微细腻的心理描写。

四、叙述笔调渐趋冷静、客观的《春》《秋》

《春》《秋》作品封面

五、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化及其标志

巴金与妻子萧珊

早期:1929—1941;主观色彩浓厚,风格多样,热情是其作品中最稳定,最有价值的东西。《激流三部曲》

后期:1942—1949;热情收敛,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在客观写实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寄托人生理想,风格朴素、自然。《寒夜》

表现:

1、家庭的含义发生变化。

2、作家由塑造英雄形象向平凡的小人物转化。

3、作家人道主义思想本色显现。

参考书目:

●巴金.百年激流——巴金回想录.南海出版公

司.2000年版

●陈思和、李辉.巴金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陈思和.人格的发展——巴金传.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2年版

读巴金的随想录有感

读巴金的《随想录》有感 巴金四川成都人,现代杰出代表作家、翻译家,著译甚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寒夜》,散文作品《随想录》五集等。 《随想录》五集,即《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一百五十篇,四十二万字。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帐。”文艺界人士认为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 我看得这本是《随想录》的第一集,曾经只是听说过这本书,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看。这本书刚一借到手里,我首先看了总序,总序里巴金是这样说的:我年过七十,(写于1978年11月1日)工作时间不会多了,在林彪和“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我被剥夺整整十年的大好时光,说是要夺回来,但办得到办不到并没有把握。我不想说空话,多说大话。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我先写一本小书:《随想录》。我一片一片的写,一篇一篇的发表。这些文字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并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呐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看了这几行简短的文字,我对巴金是深感同情的,同时又是十分佩服和赞许的。我为中国有这样的作家而感到自豪。我知道作为一名作家,在当时“四人帮”时期他们受到了无比巨大的打击和迫害,对这一点我是非常同情他们的。同时看到巴金用直白却又有穿透力的几句话说明他要写《随想录》的原因,我看出了,他内心充满了憎恨与愤慨,从而用文章来吐露他内心的愤怒。 谈《望乡》,再谈《望乡》。望乡?不知道,看了第一句话我才知道是一部日本影片。当时那个年代他们都认为这是一部“黄色电影”,应该禁播。我虽然没看过这部电影,但是我认为这肯定不是什么“黄色电影”,我想在当时那种还被封建思想笼罩的社会中,说是“黄色电影”肯定是人们太敏感了,太虚张声势了。巴金说他喜欢这部电影,而且认为是部好电影。巴金这样说,是通过电视机看的,我流了泪,我感到难过,影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阿琦的命运像一股火烧我的心。而且巴金写道,他没看一次这部影片就受到一次谴责,仿佛有人在质问:你有没有做过什么事情来改变那个、那些受苦人的命运。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巴金那种崇高的社会责任心。巴金是通过谈《望乡》来告诉人们,我们的青年并不是看见妇女就起坏心思的人,他们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新中国的成立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不需要把他们放在温室里来培养,来保护。让他们看删减后的《望乡》,这是极其可悲的民族虚无主义。我们欣赏的应该是《望乡》中人物坚强的性格,和面对生活的勇气。了解我们要杜绝的东西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说到“四人帮”江青读书很少还敢大放厥词,觉得就她看过西方文学,别人都没看过似的,只有在“四人帮”下台之后,我们才可以把头伸到圈圈外面看。一看就知道我们不是天下第一,而是落后一二十年。所以,究竟是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咬紧牙关、往前赶上好呢,还是把门关紧、闭上眼睛当“天下第一”好呢?“四人帮”对西方名著一番“清洗”之后,西方作品实在是少得可怜。看到这些,我愤慨的想,这不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吗?简

10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尹康庄教授课堂课件

第十章茅盾 一.生平及主要创作 茅盾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在第一个十年中,他主要以文学批评家显身文坛,另有些散文创作;进入第二个十年,他接过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创作主张并加以发展,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这就是“社会剖析小说”,使之成为左翼小说的创作主流,也使第一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在他手里走向成熟,他也同时成为排名鲁、郭之后的现代文学公认的巨匠。 创作于1927年秋至1928年春的三篇具有意蕴连续性的中篇《幻灭》、 《动摇》、《追求》又称《蚀》三部曲。作为分别以主人公章静离家投身时代革命洪流后的“幻灭”,方罗兰在革命处于变动和曲折时的“动摇”,和张曼青的教育救国、王仲昭的新闻救国以及章秋柳、史循的自我麻醉式颓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们的“追求”屡屡失败,等等,真实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现实风貌,知识分子的奋斗与迷惘以及创作主体的心路发展历程。到了1929年,作者又开始摆脱现实剧烈变动后的矛盾和苦闷,走过《虹》的桥梁,进入了创作的新阶段,写下了“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尤其是《林家铺子》等标志左翼小说创作高峰的作品。抗战爆发后,他写出了长篇《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走上岗位》。创作于1941年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则是他在小说艺术创新中的又一部力作。1942年的未完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又似乎有意“荡开一笔”,侧重去描写世纪初至五四前的中国社会,虽然未写完,但对社会巨大变化之前的种种征兆的揭示以及其在各个社会阶段人物心灵世界中激起的波澜却已跃然纸上。1945年创作了他唯一的剧作《清明前后》,主题是对《子夜》的延伸,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描写更具真实感、细腻性。1948年的长篇《锻炼》是《走上岗位》的进一步展开,揭示了抗战背景下的广阔社会生活与阶级矛盾。建国后,已经身为国家部门领导人的茅盾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写下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却再无创作,只是在1974年试图续写《霜叶红似二月花》,却已失先前的风采。 二.《子夜》 1930年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有人说中国已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左翼知识分子则反驳说中国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作为左翼作家中坚之一的茅盾则“要用形象的语言艺术的手腕来表现社会现象的各方面”,《子夜》应运而生。

读巴金《随想录》教学反思

读巴金《随想录》感想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那时对巴老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乐哉? 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

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第一节:老舍创作道路: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猫城记》、《离婚》 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 “京味”,语言传神,极富表现力。 一、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1、老派市民: 《二马》老马 《牛天赐》牛老四 《离婚》张大哥 《四世同堂》祁老人 2、新派市民(洋派青年) (1)西崽:蓝小山《老张的哲学》丁约翰《四世同堂》 (2)纨绔子弟:《离婚》张天真 《四世同堂》祁瑞丰、冠招弟 3、底层市民 《月牙儿》母女《骆驼祥子》祥子 4、理想市民(侠客兼实干家) 《老张的哲学》赵四 《赵子曰》赵景纯 《二马》李子荣 《离婚》丁二爷 《四世同堂》天佑太太、韵梅、钱默吟 “京味”与幽默 2、揭示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官样”文化特征: “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1、受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 2、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三、老舍的语言艺术 ①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②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语文学性统一起来。 第二节《骆驼祥子》 1、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一、强者沉沦的悲剧: 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二、悲剧原因: ①客观: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车场主女儿虎妞的诱骗 ②主观: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

第一节巴金创作道路 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他的 前期共12部中长篇小说,60多部短篇小说 ⒈前期题材: (1)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 (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如《家》。 ⒉巴金前期小说代表作: ①处女作:《灭亡》,是立志献身的年轻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 主人公杜大心,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富有正义感和献身精神,又狂热而脆弱,加上错误理论的引导,在狂热、盲目、幼稚的斗争中无谓地牺牲了自己。 ②《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③《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 “激流”的含义: 1919年至1924年,中国正处与一个风起云涌的历史转折时期。作品反映在这一历史激流中,一方面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 ⑴高老太爷 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⑵觉慧 封建专制的叛逆者,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对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 ⑶觉新 ◆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性格:委曲求全、懦弱顺从 有责任感,忍辱负重 ◆是新旧交替时代的承载者 ⑷其他人物形象: 鸣凤:纯洁刚烈 梅芬:温顺驯良 瑞珏:善良厚道 冯乐山:荒淫残忍 四老爷:狡猾贪婪 五老爷:腐化堕落 四太太(王氏):阴险奸诈 (二)《家》的艺术结构 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三)《家》的艺术风格——青春型 真诚热烈的青春之歌。 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 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 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 第三节 《憩园》: 旧主人:杨梦痴(杨老三),儿子杨小寒 新主人:姚国栋,儿子小虎 第四节《寒夜》 《寒夜》的艺术风格——深沉 题材:小人小事 基调:悲哀、忧郁 主题:探讨人性、揭示人生世相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陆续读完了巴老664页的《随想录》,感触良多,巴老他以病弱之躯写得如此艰难,而我却懒散地读得拖沓。心里不禁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从《随想录》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痛感“今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家长作风还占优势。”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随想录》中让我感动的是巴老对自己以前行为的深刻反思。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只有伟大的人才会在自己出名以后还干敢于自我批评。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煎熬。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还有他跟风而上发过言。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我认为这不是他的错,而是时代强加于他身上的痛。 《随想录》中让我学习到的是要说真话。说真话,几乎是一百五十篇文章中篇篇都涉及到了。这让人更深地体会到,一位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文学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的一切。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伤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事实证明了老人的担心不是多余。当我们看到今天处处呈现的由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假冒伪劣事例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断整治不断出现变着花样的虚假问题的局面的时候,不能不对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担忧感到钦佩。只是这种钦佩也是苦涩的。 《随想录》让我最最佩服的,是巴老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三番五次地住院。但他要“弥补”社会的愿望十分的强烈,向读者说出

巴金在自己的随想录中说过 青春演讲

巴金在自己的随想录中说过.“人不是点缀太平的.而是工作的,正因为有了荆棘,才需要我们在荆棘中开辟道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平平坦坦过完一生是毫无意义的。要建立自己的天地,让成为主宰自己的主人。这一切都不可以空想,要靠实际行动、勇气、智慧、毅力才能实现。可是这条路不好走。放眼望去它若隐若现,只有一条荆棘丛生、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小路。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我们必须果断的选择这条路。从我们降生到世上那一刻起,注定要经历一翻彻骨寒。有人要逃避磨难,导致被小小的寒气所封杀。 我走在这条路上,永不后悔。我赤着双脚.用双手扒着荆棘,荆棘的锋芒和我的肌肤一次次零距离接触,伤痛让我一次次动摇决心,但我固守阵地,决不动摇!强忍伤痛依然义无反顾的朝目的地前进。虽说伤痛时常让我疼痛难忍。我却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伤痕弥合留下了不少疤痕,每一个伤疤都是一次挫折,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都是一次成长的标志,所以我不悲伤,坚定的走下去。只有在这样的道路上我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荆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信心、没有勇气走下去,半途而废。没有荆棘的道(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s://www.360docs.net/doc/9917782478.html,,请保留此标记。)路,没有挑战性;没有挑战的人生,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人生,生不如死!!荆棘的道路上成就有勇气、有自信、有智慧、有梦想的人!荆棘的道路上锤炼了人的意志,荆棘的道路上打磨了人的梦想。走在荆棘的道路上,用古人仁的经验告诫世人,成功的人必须有成功的路,成功路上必定坎坎坷坷、荆棘丛生,荆棘丛生必定能苦其心志。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荆棘便不会阻碍我们通向成功。相反,荆棘是我们成功的垫脚石,磨难使我们越挫越勇。在荆棘丛中开辟道路!我要在荆棘中开辟道路! 这就是我的人生,像滔滔江河一泻千里,奔腾向前,不论山高路远,将咆哮着、冲刷着、呼啸着、激越着,卷起千层波浪,无所畏惧不怕征途艰险冲向波澜壮阔的蔚蓝色大海。 精彩的人生就是这样,闪烁最耀眼的光芒,绽放最美丽的花朵,播撒爱的阳光雨露,彰显人性最完美的瑰丽风采,披荆斩棘、跨越高山、渡涉大河、迎着狂风暴雨去实现最辉煌壮丽的理想。有路,沿着路走,无路,也要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通道来,哪怕汗水浸透大地,哪怕血染江河湖海,哪怕道路曲折艰辛,哪怕前程有狼虫虎豹妖魔鬼怪,呼吸不止,奋进不息 本文《最新大学生青春励志演讲稿》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s://www.360docs.net/doc/9917782478.html,。

巴金《秋夜》阅读答案

秋夜巴金(一)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问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二)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三)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四)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五)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六)“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七)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念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八)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九)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来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十)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十一)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十二)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十三)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十四)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秋夜的梦。(十五)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十六)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1956年9月1.文章第(一)~(五)段描写的梦境中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和神态有哪些特点? 2.描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雨大作,“屋子里灯光黯淡”,有什么作用? 3.从第(五)段来看,文章写“先生的心一直是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主要意图是什么?试说出两点来。 4.第(六)段中“不要离开我们!”“我决不离开你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5.(1)第(六)段“忘记我,……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中的话包括三层意思,试将每层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不超过10个字。(2)这段话中句子的语气是怎样逐步变化的?有什么作用?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阖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摘要;从巴金《随想录》的写作目的出发,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随想录》部分作品,从作品中浅析作者的思想变化及深化过程,从其思想层面论述《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点思想深化过程文学意义 正文; “作为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巴老每一步都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思想解放运动本身也不是知识分子发动的,也不是五四文学的传统,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国策,是党在反思“文革”教训以后重新带入的一条党的路线,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自觉地选择了这条开明的路线,他们支持这样的路线,自觉地参与战斗,参与这样一个把中国推向进步文明的未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想录》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今天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在我们重新研究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永远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所以巴老永远不会过时。”------【1】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随想录》塑造了忏悔的“我” 《随想录》每一篇都以真话感动着读者,以对十年“文革”的强烈控诉震撼人们的心灵,又以虔诚而深刻的自我解剖与忏悔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的思绪,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随想录》的思想主题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5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先谈谈给予我触动最深的《怀念萧珊》【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301。这篇悼文,既保持着作家以真情动人的惯有风格,又充满了血与泪的痛楚,从而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悲壮、激愤的色彩。对萧珊逝世,巴金痛苦已极,悲愤不已,近乎狂怒地质问苍天:“为什么不让我先死:”“她究竟犯了什么罪?”作家甚至迁怒地责备起自己:“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更不该生儿育女。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作家的种种悔恨与自责,是满腔激愤的流泻,是压抑已久的爱和恨的迸发,对毁灭文化,毁灭“美”的“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含血带泪的控诉,提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永远记取的告诫。尽管作家回忆叙述的言辞是那样的平易、舒缓,然而“辞愈缓而情愈切”,通过这些质朴无华的词句,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再谈谈《小狗包弟》【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308。文章开头写作者如何得到包弟,且并和包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为了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作者出卖了包弟,把它送上了解剖台。

2021年【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300字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随想录读后感300字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一)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___,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 ___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 ___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 ___,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现在终于知道 ___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 ___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且那勇气必须在短时间内仓促生成、拔地而起,何其困难? 我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真实生活,就这样无法承受,可见,我要走的路不是普通的长,我要建的楼不是普通的高,现在唯有勤勉勤勉再勤勉,除了埋头疾追没有任何方法。他的痛苦我们无法减轻,那么就让他的痛苦成为教诲我们的导师吧,愿他的作品和灵魂的价值里也有我们的一分贡献,我们愿意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永远存在。 约10年前,巴金先生去世了。前几天,我在书店见到了作家出版社再版的五 ___订本《随想录》。捧起《随想录》,一个形象越来越清晰、熟悉,那就是可亲可敬的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的名字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在历史课上,他似乎属于 ___的旧时代,属于着名的激流三部曲。对我们这些吃汉堡、听MP3的一代而言,他已经很遥远了。对我们而言,他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符号,属于某段过去的历史,和我们的现时代并无关联。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综述 《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备受瞩目的最重要的作品,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这本书是巴金一生的心血。巴金先生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回忆文革时期自己,说的错话,办的错事,对朋友的怀念,对读者的歉意,对自己进行反思。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用自己的实例为世人敲响警钟。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经典语录 我觉得我开始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 一个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越多,他为人民服务的时间就越少。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遭受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着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 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 我走惯了“人云亦云”的路,忽然听见大喝一声,回头一看,那么多的冤魂在后面“徘徊”。 我不相信鬼,我也不相信神,但是我却希望真有一个所谓阴间,在那里我可以看到许多我所爱的人。 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事。 是作家,就应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我不需要刀刺,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正如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所言“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而

第十二章 巴金

第十二章巴金 一、巴金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浅谈巴金《随想录》的特点

浅谈巴金《随想录》的特点 摘要:新时期,巴金有三个字非常闪光——说真话”,《随想录》是巴金新时期的代表作,堪称是一部讲真话的大书,被誉为五四以来,继鲁迅的杂文之后,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出现的第二高峰”,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随想录》作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散文珍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 关键字:随想录;巴金;特点;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是在用真实的话语来表达燃烧在他心灵的深情,真”情”美”就是这部著作的特点。 一、真实自然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这是人尽皆知的,巴金的《随想录》自然也不例外。读过《随想录》就会明显感受到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乃此巨著的生命之所在。《随想录》正是巴金用全部的,真实的,坎坷的人生境遇来倾吐的作品。坚持用真实现身说法,充满真情的流露,奉行着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被推崇为当代散文的巅峰”,就是因为他的每篇散文里,句句都是情感真挚的真心话。 《随想录》中提到的都是真人真事。巴金是从十年浩劫这场噩梦的折磨后重新站起来的老者,噩梦中充斥着谎话、空话、浮夸,没有个人真正的思想,也不许有个人真正的思想。所以从恶梦中惊醒后,这位老者认为自己应该义无反顾地讲真话”。他在《随想录》中说,他在十年浩劫中承认过四人帮”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甚至在批斗会中也说过打倒巴金”的话,也说过一些无辜者的坏话,因此他时常提到欠债”还债”等诸如此类的话,如今他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要讲心里的话,正是这位老者的心声。老舍的惨死,妻子的含冤离世;为保全自己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桌等等事件的陈述是老人在无力地呐喊——文革博物馆是用多少受难者的血与泪建起来的”。[1]在《文学的作用》中,巴金说: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这就提示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学的作用——塑造灵魂,塑造的过程要讲究方法。一句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就指出了创作需要深入生活寻求发现创作题材,这是一个合格作家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 《随想录》中有很醒目的三篇随想《小端端》《再说端端》《三说端端》。端端是巴金老人的外孙女,三篇文章从上小学的端端谈到上中学的端端,可见巴老对外孙女是多么疼爱。这三篇谈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教育。巴金认为外孙女学业负担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可取,家长的启发辅导对孩子非常重要,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大好时光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多玩玩,张扬个性,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书。这种教育理念到今天也是很先进的。 二、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是巴金《随想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对故友或亲人的怀念是《随想录》的一个重要主题,早已过古稀之年的巴金就自己的记忆所及,对师长、朋友和亲人进行追述或怀念,朴素平淡的字里行间流动的是真挚的感情,散文《怀念萧珊》当属最佳之作。刘锡庆曾经评论:巴金的‘怀人’楚楚动人,特别是《怀念萧珊》,正气磅礴,情如泉涌,全然是用血和泪流成的‘圣文’。不仅祭奠了亡妻,同时也祭奠了所有在浩劫中殇逝的英魂。”巴金用渗着血和泪的文字深情哀悼含恨死去的妻子。萧珊的善良美丽和她在文革中遭受到的非人折磨,留给人们深长的思考。在《怀念老舍同志》《怀念鲁迅先生》等怀念性散文中,在《把心交给读者》《说真话》《愿化泥土》等议论性散文中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感情。张丽君有过这样的评论:这些情,有的是怀念曾经与他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发妻的,有的是纪念文坛挚友和前辈的,而更多的是抒发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对正义和真理的爱。这种爱正是强烈感情的源泉。”巴金说过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而这种发泄和倾吐的情与爱让读者常常感受到一种高尚人格力量的震撼。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中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之说,美国的苏珊?朗格也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巴金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与倾注恰好印证了这些观点。巴金《随想录》强调了人的独立思考精神。在《随想录》中巴金意识到,在文革”中自己是奴在心者”的精神奴隶,认为这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最大悲痛。在《真话集?十年一梦》中引用林琴南翻译

读巴金《随想录》有感

读巴金《随想录》有感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那时对巴老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乐哉? 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

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巴金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 巴金(1904—2005) 第一节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早在1936年,鲁迅就称他是“一个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姓李,原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大地主家庭里。四、五岁时随父亲到广元县“住过两年”。辛亥革命后回到成都,直到1923年。他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这个封建家庭里度过的。 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在广元县当过知县。母亲陈淑芬,是个贤淑慈爱的女性。巴金在幼年时从母亲那里接受了“爱一切人”的教育,从与仆人和轿夫的接近中看到了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从封建家长制统治下兄弟姐妹受礼教的迫害以至死亡的生活里感受到了重压。这一切使年幼的巴金产生了朦胧的反抗意识和摆脱封建统治的渴求。 巴金自幼表现出性格中善良、多愁的一面。母亲陈淑芬贤淑慈爱,对他影响很大。 文学所受的影响:曾祖、祖父都出版过诗集,父亲非常喜欢看戏。(过节的时候经常请唱戏的到家里来唱戏。13岁时父亲去世。) 这种性格对他早期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应该是有必然的联系。 散文《最初的回忆》:我每次回溯到我的最远的过去,我的脑子里就浮现了母亲的面颜。 我的最初的回忆是跟母亲分不开的。我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温柔的声音。 母亲亲自教他们背词。 1919年9月,在“五四”精神鼓舞下,他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这个“铁丝笼”,迈向了社会。先进入成都青年会补习学校学习,1920年考入了成都外语专科学校学英文。这期间,他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以及爱玛.高德曼的《无政府主义》等文章。同时参加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秘密团体“均社”,出版刊物,鼓吹反抗封建制度,为人类美好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1923年春,巴金进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1925年夏到上海,开始文学活动。此时,他研究了安那其主义,并翻译了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面包与自由》。1927年1月,二十四岁的巴金去法国留学。他在法国的两年中,除了学习法文外,还根据英译本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前半部),并大量阅读了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惠特曼的作品,进一步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的教育。1928年巴金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连载于1929年的《小说月报》。《灭亡》以1925年孙传芳在上海的军阀统治为背景,写一群青年盲目地去和反动统治者斗争,最后灭亡的故事。小说的主题在于说明,凡是曾把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全部要灭亡,而凡是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也要灭亡。这反映了巴金当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还没有认识,对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也不甚了解,受无政府主义影响比较严重。 1929年1月,巴金从法国回到上海。他除了北上京华,东渡日本和去煤矿作过短期的调查外,大部分时间住在上海。1931年,他写了《新生》——《灭亡》的续篇。这部日记体的中篇小说,以主人公李冷自述的方式多表现他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转变过程以及他为理想信仰献身的事迹。比《灭亡》有了进步但仍带有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 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写于1930年,巴金以“五卅”事件为背景,描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吴养清“在这事件中多少有点盲目的活动,以及由活动而幻灭,由幻灭而觉悟的一段故事。”作者的用意在于鼓舞青年继续奋起抗争,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1931年到1933年间,巴金完成了长篇小说《家》(激流三部曲之一)和《爱情三部曲》:

巴金随想录名句经典语录大全

巴金随想录名句经典语录大全今天有人喜欢表示自己一贯正确,三十年,甚至六十年都是一贯正确。我不大相信。我因为自己受了骗,出了丑,倒反而敢于挺起胸来“独立思考”,讲一点心里的老实话。我在文化大革命中有很大的收获,“四人帮”之流贩卖的那批“左”的货色全部展览出来,它们的确是封建专制的破烂货,除了商标,哪里有一点点革命的气味!林彪、“四人帮”以及什么“这个人”、“那个人”用封建专制主义的全面复辟来反对并不曾出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把种种“出土文物”乔装打扮硬要人相信这是社会主义。他们为了推行他们所谓的“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不知杀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今天我带着无法治好的内伤迎接“五四”运动的六十周年,我庆幸自己逃过了那位来不及登殿的“女皇”的刀斧。 ——巴金《随想录》 五十一年前我在马赛住了十二天,听那位姓李的朋友讲过伊夫堡的事,它在我的脑子里只是一个可怕的阴影,一个囚禁犯人的古堡。回国以后才知道这里关过米拉波,才知道大仲马写《基度山伯爵》的时候,为他的英雄挑选了这样一个监牢,他当时经常同助手到这个地方来做实地调查。 ——巴金《随想录》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随想录》 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开花? 即使大家都在探索,目标也不尽相同. 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由简单到复杂,而不是由复杂到简单.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 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 作家不过是一种职业,一个工作岗位.作家不是一种资格,不是一种地位,一种官衔. "经历了十年悲剧之后,我们应该感到,今天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有意义了." "十年的动-乱卷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但它卷不走我们心中比青春更美好的东西." 但愿想是一回事,认识又是一回事;实践是一回事,效果又是一回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