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巴别塔——评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2009.04

重建巴别塔

——评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早春二月的江南,霏雨溟蒙,春寒料峭。然而,静坐一隅细品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内心却拂润着丝丝温暖,感受到清馨扑面的如缕春风。正如作者卡佛先生本人所言——“我希望保证,读者读完我的小说后,不会有受到欺骗的感觉。”卡佛做到了;他还说:“要是看到我写的小说,读者能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被它感动,并想到r自己的存在,我就高兴。”卡佛也做到了。

雷蒙德卡佛(R aym ond C ar ver,1938--1988)生于美国俄勒I X J州克拉斯坎尼小镇的一个蓝领之家,自幼家境贫困。1957年,年仅19岁的卡佛迎娶了当时只有16岁的玛丽恩伯克为妻,6个月后他们有了第一个女儿;翌年10月儿子出生,阿0刚20岁自己还是一个“大男孩”的卡佛俨然成为了一个四口之家的主人。此后,卡佛一家在美国各地颠沛漂泊,他与妻子共同为生计疲于奔忙。多舛的命运,困窘的生活,不仅没有压垮卡佛对生活的信念和希望,相反却成为其文学创作生生不息的叙述始源。卡佛于1961年开始发表小说,直到1980年,甚至是1983年蜚声文坛后,其物质生活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善。早年生活的窘迫和压力使他没有大段的时间来从事中长篇小说的写作,“只能写坐下来一次就能写完的东西”;还因经济拮据,居无定所,写作时“无时无刻不担心自己身下的椅子随时都会被人移走”。

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卡佛也承认其作品在某种程上都和自己的经历有关,他曾说:“你不是你的人物,但你的人物就是你自己。”身份卑微、长期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卡佛不仅深谙世事的艰辛,深感“小人物”的生存困苦,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信念的顽强,生命的不屈。他笔下塑造出众多平凡的“小人物”——工人、推销员、旅馆店主、家庭主妇、杂役、酗酒者、破产者、失业者……这些“小人物”,在卡佛细若微雕的笔触下栩栩

胡碧媛

如生——有时就如自己的邻家兄妹,工厂工友,办公室同事,甚至是感同身受的自己!这些“小人物”与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卡佛所谓“俗事儿”的平凡融混、缠结在一起,自成逻辑地运动展开,被赋予慑人心魄的生命质感和意义张力。

从早期的短篇小说集《请你安静些,好吗?》(W i l l Y ou Pl ea s e B e O uSt,恐伽?)到《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W hat W e T a l k n6D眦W hen W e 死肌86D以L ove)再到《大教堂》(C a t hedr al),卡佛始终给我们呈现出一种清晰而漫长的自我陈述。他笔下的普通小人物,如果说是人性展现的对象,毋宁说是一种中介。借助于此中介,卡佛本人与读者共同在记录、发现、觅寻本真寻常生活的诗意境界,并由此境界释出良知、体恤与悲悯。

被誉为“极简主义”最重要代表的卡佛,不仅是用慧眼洞察生活的智者,更是以文字言说生活的大师。如同将生活切片置于显微镜下剖析的病理医生,在反复斟酌、删简至骨的风格中,细腻、准确、生动地赋予文字以丰盈饱满的生命力。“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独特的视觉意象,虽没有笔墨的语言,但它与笔墨相互生发并产生独特的“蕴境”。通过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达到气韵生动、“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与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相似,卡佛的“极简主义”小说有着殊途同归的艺术之妙。《大教堂》中每一篇小说的端始,寥寥百字之内,卡佛就将读者迅速浸润在精心构建的小说叙事场域之中,使读者身临其境地参与小说人物、事件的交流与建构。将作者——小说人物——读者,以及写作与阅读时空勾连互通,共同建构着阅读意义之网的织造过程:短篇小说集《大教堂》的简约特征体现在篇幅、场景、人物、事件、语言等几方面。篇幅短小的有仅仅两三千字的《瑟夫的房子》,较长的《发烧》、《大教堂》也只不过余字。每篇故事的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