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挑战与对策_20140513095331_6706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挑战与对策

(西安欧亚学院胡建波)

【摘要】在借鉴欧洲国家、我国其他省市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欧亚学院发展的实践,提出迎接挑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陕西,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挑战;对策

陕西是高等教育大省,高等院校数量及学生规模一直稳居全国前列。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省高等教育已基本完成外延式发展目标,也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陕西省高等教育依据传统评价体系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高等教育的规模优势对陕西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作用未能充分显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厘清。陕西高等教育应立足实际,积极借鉴国外及其他省市发展经验,根据形势变化做出必要调整,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才能确保教育大省地位,实现教育强省及教育富民的战略目标。

一、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一)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1、高等教育规模。据陕西教育年鉴统计资料,截止到2013 年底,陕西各类普通高校共有94所(不含军队院校),其中“985、211”院校8 所,省属重点本科院校19所,新建本科院校29所,高职院校38 所。

自1998年至今,15年间在校研究生数量增长了近10.6倍,在校本专科生数量增长了7.5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1%,居全国前列。

2、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截止2012年,陕西省共有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布点2177个,高职专科专业布点1995个;共有博士授权高校16所,一级学科173个,硕士授权高校30所,一级学科448个,国家重点学科126个,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为第3-4位。

3、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是陕西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多年

来,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本科院校数量、学校办学条件等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1年,省政府又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通过资金扶持等方式,全面提升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力和水平。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看出,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规模在全国排名前列,并占据重要地位。

(二)对发展现状的思考

1、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应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即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会提高高等教育投入及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应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影响。据统计,目前陕西省人均GDP排名中游,在2012年才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且省内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靠能源化工等产业拉动增长,整体仍属于欠发达省份。随着1998年高校扩招和高校改革,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凸显,省属高校数量及学生规模急剧扩大,但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导致省属高校与部属高校、外省高校办学投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1999年之后升格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因历史短、积累少、缺经验、没方向,导致人才培养的资源基础和社会服务的组织能力都有待提升。

2、另外,据人社部门报告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2.6%,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51%。而陕西省教育厅发布的《2013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2013年陕西省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当年高校毕业生为281123人,供需比例为1:1.78。综合以上两组数据,不难发现在就业市场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员工”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本科高校所设专业过于理论化,且并非企业当下所急缺的,出现了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关注,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3位获得者经过深入研究,运用搜索冲突理论解释了大量失业与职场岗位空缺现象并存这一人力资源市场的悖论,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教授指出,教育发展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产业严重脱节,产生人力资源市场悖论的根本原因还是教育的问题。

3、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当反映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不能有效地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高等教育对社会系统不能很

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从现实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现象,就折射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和障碍,反映了目前高等教育和社会外部关系的失调,而这种外部关系的失调将直接波及并作用于高等教育的内部,要求高等院校要更加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变革。那么,陕西高等教育变革的切入点在哪里?

二、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背景研究

(一)欧洲高等教育发展及结构调整的启示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多个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等,都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科类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形式进行了调整,建立了“双元制”教育体系,即“H型”教育体系(见图2-1),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在上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文化创意、社会服务、信息技术技术等应用教育兴起,截止到2010年,欧洲本科及以上的应用技术大学占到高等教育院校总数的61%,,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达到8:2,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受到企业及社会的认可,以德国为例,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3.8%,学术型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4.3%。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相互匹配,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图2-1 “H型”教育体系

(二)我国启动地方院校转型发展试点

回顾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标志性事件有:1995年的“211工程”、1998年的“985工程”、2006年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等,而对于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比最大,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家层面未出台相关支持发展的政策,导致“地方院校发展没方向,学生就业没出路,社会发展缺人才”的矛盾突出。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工作,其中特别提到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表明国家层面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切实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又组织在河南召开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会上,山东、重庆、河南等省市介绍了其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并进行了交流。以上举措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将由学术型为主的发展模式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两大类型并行发展转移,这将深刻改变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格局,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次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三)陕西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应用技术大学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评价。其主要特征是“跨界”,即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技术应用、真实场景实践;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科学研究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其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区别(见图2-2)如下:

图2-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对比

纵观欧洲发达国家教育结构调整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是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中国高等教育需要融入区域产业发展,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诉求,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因此中央政府已经开始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于前述观点,陕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应该抓住机遇,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办学路径,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的选择。

三、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面临的挑战

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多,招生规模大,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力,但由于陕西省学术型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使得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未能成为政策导向及高校规划的重点。现在要顺利实现转型,需要从宏观到微观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领导力

领导力是活动而非人格特质是重要的思想,是动员团队进行适应性的变革的根本。李光耀曾经指出,“在过去的40年间,我观察到如果由优秀的、强有力的领导人掌舵,组织能取得非常大的进步”。管理团队的领导力对于一个组织变革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尤其在学术型高校众多、学术传统较深厚的省份,进行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难度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有前瞻性、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及具备较强的领导力的管理团队来推动。

(二)战略规划

高校的办学定位及战略规划体现了学校的治校理念和策略,对学校的办学行为、学生发展、学校未来发展等具有引领作用。陕西省现有地方本科院校48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29所。从众多院校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许多高校仍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定位趋同,发展错位;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也致力于培养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而自身又无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发展条件,发展困难重重;只有不到10%的院校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其中大部分学校虽然定位明确,但惯性发展,尚处于“自发自为探索阶段”,尽管有强烈的转型愿望,

但未找到突破口,困难较多,在实际办学中仍然沿袭传统本科办学思路,亟须指导和支持。

(三)产学合作培养

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地方本科院校没有或失去了行业背景,且缺乏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制度与鼓励政策,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不足。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社会效能低,企业合作意愿不高,合作层次低,大多在实习就业层面;实施深度浅,校企合作协议框架多,实质性合作不够;参与范围小,仅限于部分专业,没有形成规模。

(四)体制机制

陕西省目前按照“985、211”大学、省属重点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及示范高职院校的分类方式,进行教育经费及资源投入,而没有按照其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大量的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硬件投入高,教学成本高。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地方政府受财力限制,支持地方本科院校的力度有限,学校自身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弱,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学校发展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如招生自主权等,导致学校无法及时应对行业发展趋势变化,无法及时对接企业需求。

(五)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而忽视教师行业背景及实践能力,高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出了校门(作为学生)又进校门(成为教师);制度层面又不能有效引导教师进行必须的企业实践,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人才进入学校受到制度的制约。教师队伍视野、观念、素养和能力普遍与发展应用技术教育需要有一定差距。

(六)评价标准

在现行的新建本科院校评估体系引导下,许多院校纷纷将学术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指标要求面面俱到,削弱了学校的专业特色。学校的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实训、生产实习等集中大学时的实践类教学环节的比例明显不足;大一统的课程设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课程体系差别很小;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培养目标和规格的

描述大同小异,追求“宽口径、厚基础”而缺少个性,专业没有地方特色,没有行业特色,没有学校特色。

四、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及我国部分省市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经验,无一不是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主动转型发展中实现的。因此,陕西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是单项改革措施的简单相加,而是从提升领导力、完善战略规划、改革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是推动转型高校的实质性改革创新。

西安欧亚学院自2005年起,在应用型高校转型道路上进行了持续的探索。转型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5年以前,学校定位为教学型高校,强调以学校发展为本,学习、借鉴公办高校教学、管理经验,强调教学管理规范。二是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开始探索并践行应用型办学定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管理团队的领导力提升,以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改革内部管理体制,以战略为导向驱动各项事业发展,寻求教育教学思路调整和全面转型。

(一)提升学术部门领导力及组织能力

为了构建分院有效的学术领导力和行政领导力,学院选派强有力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充实到院系部门,实行以执行领导团队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各分院设院长或执行院长一人,全面主持分院的战略落实及常规工作;各分院引进享有盛誉的知名学者或业界专家担任分院名誉院长,发挥名誉院长的品牌效应和资源整合优势;借助本地区学科专家资源设立学术型组织“专家委员会”,在产学合作、教学方法培训、研究指导等方面提升水准;初步建立以专家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领导力及以执行领导团队为核心的行政领导力的互相配合、协调运行的良性机制,为下一步向分院、向教师授权奠定基础。

(二)围绕应用型培养定位,系统实施实践能力培养

学院以行业发展为导向,调整专业归属,为加快产学研合作创造了必要条件。2010年12月,学院按照“专业依托行业”的原则设置分院,将原金融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划分为会计学院、物流贸易学院、金融学院、管理学院,其中管理学院突出旅游、酒店行业方向。2012年5月,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名为文化

传媒学院,突出文化产业、新媒体行业方向。2013年12月,学院召开了第一届以“校企资源共享,共谋合作发展”为主题的产学合作发展论坛,云集了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的专家,分享经验,探寻合作发展新模式。

各分院、各专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将应用型培养定位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为最终形成适应民办高校发展特点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有效的基础,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具体做法有:

(1)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加强与第三方调查公司的合作,针对毕业生的职场表现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依据岗位胜任力模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各分院积极主动争取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2)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核心诉求和长远发展,重新定位培养目标,首要任务是培养现代公民,教与学的目的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包括多元价值观、批判性思维、沟通表达等人文素养。

(3)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学生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由服务于专业培养的通识课程、必要管用的学科基础课程、适用精干的专业核心课程、促进个性化学习的专业及跨专业选修课程等构成的多元、模块化课程体系。

(4)建立独立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产学合作、实验实训、工作室、小学期、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内外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服务。

(5)深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通过与国外高校在市场拓展、课程互认、学历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了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模式,促进教与学工作全面与国际接轨,并在课程研发、师资培养与培训等方面实现了突破。

(6)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立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的教与学平台,通过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改革,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学习进程提供资源支持和机制保证。

(7)重新定位学生工作目标,建立以咨询、服务、活动三大职能为核心的教学支持型的学生事务管理机制。

(8)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过程管理体系,通过委员会对学生、教师、员工、校友、课程、设备设施等环节进质量管理。

(三)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向分院充分授权

(1)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实施了基于授权的管控模式调整,将人事、财务等核心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增强二级学院的自主权,提升办学活力;配套完成了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原有24个职能部门整合为12个部门,行政人员精简48%,直接优化700万元用于追加教学投入。

(2)法人治理结构改革。2012年5月,作为陕西省章程修订试点的唯一一所民办院校,学院完善了新章程,明确了学院的公益性宗旨;完善了董事会会组织形式及议事规则,推进了专家治校和民主管理机制;显著加大了对教师和学生权利的保障力度。

(3)财务管理制度改革。配合授权管控模式调整,初步建立了教学支持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各业务能够依据责权利对等原则自主运营;实施“刀刃管理会计”计划,使教学投入年度平均增长率达到37.5%,人力资本投入年度平均增加25%;实施资产管理体系优化,解决学院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完善彩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系统提升教师业务技能

升本以后,欧亚学院面临中青年骨干教师不足,高层次人才和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短缺,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的问题。经过不断探索,学院对基于应用型定位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日益形成了清晰的认识,在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经验,并在分院试点的基础上,学院提出了“彩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第一层次: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和影响力的海内外知名教授、企业家、行业专家,是学院践行“应用型、新体验、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引导力量。

第二层次:学科、专业带头人,由省内知名教授和行业专家组成,是学院提升学术领导力的关键因素和核心力量。

第三层次:兼职教师和行业教师队伍,包括高校优秀教师和行业师资(高校教师50%+行业专家50%),后者是学院实施应用型教育的重要力量。

第四层次:专职中青年教师队伍,是学院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彩虹”规划清晰划分了四个层次人员的不同作用和地位,明确了各层次人员的来源和渠道,区别界定了其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解决了国际专家、学科带头人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同时,规划不仅从选、育、用、留四个维度,分类制定各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策略,还将各层次引进目标按年度分解到各分院、专业,并依据学院经费状况,制定相应的财务支撑模型。

为了保障“彩虹师资建设规划”的深入实施,学院还将制定“教师星级职业成长规划”,具体包括教师学历提升(博士)、职称晋升、绩效改进、SCL教学范式、实践能力、访问学者及领导力提升等多方面的辅导和提升计划,帮助教师规划职业未来,调动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改革创新的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5.学术部门实施波多里奇卓越绩效体系

2011年,经过部门绩效管理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各分院全面引入美国国家质量奖波多里奇卓越绩效考核体系,运用波多里奇指标体系框架,结合学院战略发展、分院自身规划及年度核心工作,制定绩效指标。具体指标围绕领导力,战略规划,对消费者和市场的关注,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以教师和员工为本,过程管理,结果等七个维度来设定,并制定详细的观测点和细分指标。指标设定体现学院管理重心下移的主导思想,加强分院独立性。在指标评价上采用第三方机构调查或认定、定性指标通过评级定量化等方式进行。

在近三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波多里奇卓越绩效体系有利于突出面向未来和长远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战略意图,是最能促进教育教学部门绩效改善的体系;是紧密联系学生、利益相关者和组织绩效的一套体系;能够为调整质量目标提供清晰的依据,从而使得指标本身能够被评估和修改以更好的支持教学发展,使学院的决策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下一步,学院将在波多里奇评价体系的思维框架基础上,借鉴更加符合应用型定位的台湾技职大学评鉴指标,进一步完善分院评估的指标及评估体系。

结束语

作为陕西省唯一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高校,以及全国唯一教育信息化试点的民办高校,学院将持续不断推进改革,深化产学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民办高校改变办学定位,由过去“大众化、低质量、同质化”的外部印象向“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的社会认识转变,为全国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胡建波,男,汉族,1963年10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兼院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教育学教授,民盟中央委员,省政协十一届委员、第三届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通讯地址:

名称:西安欧亚学院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欧亚路一号(西安欧亚学院办公室)

邮编:710065

联系人:赵健,029-********,1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