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D-based virtual file system

BSD-based virtual file system
BSD-based virtual file system

Dr. Magy Seif El-Nasr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www.360docs.net/doc/9018687411.html,/SeifEl-Nasr/

magy@https://www.360docs.net/doc/9018687411.html, University Email:

Pennsylvania

State

IST Building, Office 316E Tel: (847) 372-4489 (cell) University Park, PA 16802 Tel: (814) 865-6166 (Office)

R ESEARCH I NTEREST

My research focuses on building computational models to facilitate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visual

design in interactive narratives, including games, interactive drama, and interactive stories. This field

spans many areas in both computer science, perception, psycho-physics, and the performance arts,

including computer graphics, visual percep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gents research, systems, drama,

acting, lighting, photography, camera movements and framing, and directing.

The problem of visually presenting an interactive scene is an important and complex problem. Visual

presentation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 composition of camera angles, lighting, and placements of objects

impact certain perceptual properties, which acquire narrative functions, such as visual attention, visual

tension, and perceptual depth. Visually presenting an interactive scene, however, is a very complex and

daunting problem, because many design details, including character positions and the dramatic

significance of an event, are not known at design time. My research addresses this problem by devising

computational models based on visual perception and cinematic and theatrical design theories to automate

the process while allowing artists to guide the model’s decisions whenever necessary.

I am interested in continuing my work and explore several topics, including gestures and communication,

character motion and behaviors, frame composition, character blocking, and camera movement. In

addition, I would lik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and utility of such expressive techniques on the interaction

within an interactive scene.

E DUCATION

Ph.D. Computer Science, June 2003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LE – Expressive Lighting Engine for Automating Lighting Design for Interactive Narrative

Prof. Ian Horswill, advisor

M.S. Computer Science, June 1998

Texas A&M University

Modeling Emotion Dynamics in Intelligent Agents

Prof. John Yen, advisor

B.S. Computer Science, June 1995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BSD-based virtual file system

Prof. Amr El-Kadi, advisor

P ROFESSIONAL E XPERIENCE

Assistant Professor,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Fall 2003 - present

Courses Teaching: IST412 – The Engineering of Complex Software Systems

IST411 – Distributed Object Computing

IST402 – Design of Interactive Immersive Environments

Instructo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all 2002 (part-time, 20 hours a week)

Operating Systems CS 343 team-taught with Fabián Bustamante (Assistant Professor,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Teaching,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pring 2002 (part-time, 20 hours a week)

Interactive Narrative CAT 380 team-taught with Mary Poole (Lecturer, Theatre Department)

Teaching Assista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00-2002 (part-time, 20 hours a week)

Courses: CS370 – Computer Game Design with Prof. Ken Forbus, CS343 – Operating Systems with Prof. Jennifer Schopf

Research Assista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99 – present (part-time, 20 hours a week)

Software Engineer -Analyst and Designer, Texas A&M University, summer 1999 (part-time, 20 hours a week)

Designed and developed a new electronic accounting system for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Assistant Lecturer, Texas A&M University, Summer 1998 and Summer 1999

Courses Taught: CPSC411 – Operating Systems, CPSC325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aching Assistant, Texas A&M University, 1997 – 1998 (part-time, 20 hours a week)

Courses: CPSC411 – Operating Systems with Prof. Riccardo Batatti, CPSC325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Prof. Bruce McCormic

Graphic Designer/ Sound Editor, Cairo, Egypt, 1995 - 1996

Worked as a graphic designer for an advertisement company. Created animated characters for 2-3 minute advertisements, edited advertisement clips, and added and edited sound content.

Teacher, Cairo, Egypt, 1995 - 1996

A WARDS/G RANTS

?2nd Best Paper Awa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 Storytelling, 2003

?Research Grant, CIRA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Arts Research), 2001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ACM, Autonomous Agents Conference, 1999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Texas A&M University, 1999?Award of Excellence, Graduate Student Council, Texas A&M University, 1998

?Leadership Award,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Texas A&M University, 1999

P UBLICATIONS

Refereed Journal Papers

Magy Seif El-Nasr, John Yen, and Thomas R. Ioerger. FLAME - Fuzzy Logic Adaptive Model of Emotions.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vol. 3, pp. 219-257, 2000.

Magy Seif El-Nasr. Interactive Narrative Architecture based on Filmmaking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Games and Simulations. Vol. 3, no. 1, March 2004.

Magy Seif El-Nasr and Ian Horswill. Automating Lighting Design for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ACM Computers in Entertainment. (to appear)

Refereed Conference Papers

Magy Seif El-Nasr. A User-Centric Adaptive Story Architecture – Borrowing from Acting Theori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Computer Entertainment Technology ACE 2004, 2004.

Magy Seif El-Nasr and Ian Horswill. Real-time Lighting Design for Interactive Narrativ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 Storytelling, 2003. (This paper won 2nd best paper award) Magy Seif El-Nasr and Ian Horswill. Expressive Lighting for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Expo – Special Session on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for

Gaming, 2003.

Magy Seif El-Nasr, T. Ioerger, and J. Yen. PETEEI: A PET with Evolv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roc.

of Autonomous Agents ’99, WA, 1999. (This paper won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Magy Seif El-Nasr, T. Ioerger, J. Yen, D. House, and F. Parke. Emotionally Expressive Agents. Proc. of Computer Animaiton ’99, Geneva, Switzerland,1999.

Magy Seif El-Nasr and M. Skubic. A Fuzzy Emotional Agent for Decision-Making in a Mobil Robot.

Proc. of Fuzz-IEEE 98, 1998.

Magy Seif El-Nasr and John Yen. Ag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Fuzzy Logic. Proc. of the 1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Fuzzy Information, 1998.

Jianwen Yin, Magy Seif El-Nasr, lunyu Yang, and John Yen. Incorporating Personality into a Multi-Agent Intelligent System for Training Teachers. Proc.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1998.

Refereed Workshop Papers

Magy Seif El-Nasr, Rashaad Jones, and Michael McNeese. A Scalable and Extensible Interactive Scenario Architecture for Distributed Command and Control Simulations, Proceedings of 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Symposium, 2004.

Magy Seif El-Nasr. Story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for Interactive Drama. Working notes of AAAI Spring Symposium, CA, 2002.

Magy Seif El-Nasr, Thomas R. Ioerger, and John Yen. A web of Emotions. Proc. of Workshop on Emotion-based Agent Architectur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 ’99, 1999.

Magy Seif El-Nasr, T. Ioerger, and J. Yen. Learning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Agents. Working notes of AAAI fall symposium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L, 1998.

Dwi Hendratmo Widyantoro, Jianwen Yin, Magy Seif El-Nasr, Lyyang Wang, Anaa Zacchia, and J. Yen.

Alipes: A Swift Messenger in Cyberspace. Working notes of AAAI Spring Symposium, CA, 1999.

Other Publications

Magy Seif El-Nasr. Modeling Emotion Dynamics in Intelligent Agents, Master's Thesis,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Texas A&M University, 1998. (Master’s thesis).

Magy Seif El-Nasr. Automatic Expressive Lighting for Interactive Scenes. PhD Thesis,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03. (PhD Thesis).

In Preparation

Magy Seif El-Nasr and Ian Horswill. Lighting Design as a tool for visual attention in 3-D Interactive Environments. (to be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Game Development)

Magy Seif El-Nasr. A tool for effective lighting design for unpredictable dynamic 3-D environments. (to be submitted to International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I NVITED T ALKS

?Visual Design Authoring Tools, EDC/Center for Children and Technology, NY, Dec, 2003

?Visual Intelligence for Interactive Narrative, IBM T. J. Watson, NY, Dec, 2003

?Virtual Environments Research,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ober 2003.

?Expressive Lighting an Adaptive lighting design tool for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stitute for Creative Technologies (ICT), 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 July 2003

?Expressive Lighting for Interactive Narrativ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March 2003

?Expressive Lighting for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March 2003

?Expressive Lighting for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Iowa, February 2003

?Expressive Lighting and Interactive Narrative, Tele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January 2003

S OCIAL/C OMMUNITY A CTIVITIES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odal Interfaces (ICMI), 2004.

?Co-Chair of AAAI Spring Symposium 2002 on AI and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On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Intelligent Games and Simulation.

?On Editorial Board, ACM Computers in Entertainment.

?Reviewer, Journal of Game Development.

?Reviewing Committee, The World Multiconference on Systemics, Cybernetics, and Informatics 2003, 2002, and 2001

?Program Committe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 Storytelling, 2003

?Communication Officer, Graduate student Council, Texas A&M University (1997-1999)

?President,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 Student Associ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1997-1998)

?Communication Officer, Aggie Women in Computer Science (AWICS) (1996-1998)

?Member of IEEE

?Member of IGDA (International Game Developers Association)

?Member of AAAI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ber of ACM (Association of Computer Machinery)

R EFERENCES

Ian Horswill

Associate Professor,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890 Maple Avenue, Evanston, IL 60201

Email: ian@https://www.360docs.net/doc/9018687411.html,

Fabián Bustamante

Assistant Professor,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890 Maple Avenue, Evanston, IL 60201

Email: fabianb@https://www.360docs.net/doc/9018687411.html,

Mary Poole

Theatre Depart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mail: m-poole@https://www.360docs.net/doc/9018687411.html,

Annette Barbier

Associate Professor, Radio/TV/Film Depart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mail: abarbier@https://www.360docs.net/doc/9018687411.html,

Ken Forbus

Professor,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890 Maple Avenue, Evanston, IL 60201

Email: forbus@https://www.360docs.net/doc/9018687411.html,

Andrew Ortony

Professor,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890 Maple Avenue, Evanston, IL 60201

Email: ortony@https://www.360docs.net/doc/9018687411.html,

Brian Smith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Email: bsmith@https://www.360docs.net/doc/9018687411.html,

John Yen

Full Professor,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Email: jyen@https://www.360docs.net/doc/9018687411.html,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这些对象可以是人,是物,也可以是文献记载或其他文字资料等;数量可以是一个、几个,也可以是成千上万个。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重要的不在于是何种属性或数量多少,而在于通过这些对象特征的研究所获取的研究资料,能够达到科学研究应具有的可能性要求。此外,研究还需考虑现实性和客观性,即实际研究是否可行,是否有对大多数对象进行研究的能力等。不同特点和不同性质的研究课题及不同的研究者,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上不完全相同。而确定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到研究效率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精确性,所以研究对象的确定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确定对象的方法主要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其他还有个案研究等。 1.总体研究. 总体一词含有总数、全体的意思,在统计学中指的是规定范围内一切按特定特征所描述的人物或行为反应的集合体。它可以是学生、教师,也可以是学校、家庭等。这是所说的总体研究是指对研究范围中的全体进行的研究,区别于个别研究和抽样研究。我国在1982年进行的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就是典型的总体研究。某一地区对所有中小学生实施体检,调查中小学生患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及学校里每学期对全体学生进行的视力普查,也都属于工作性总体研究。 总体研究应根据课题的要求与限定,把总体的范围定出来,即把属于总体的对象和不属于总体对象的界限能清楚地划分。例如,对某市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某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是属于总体的对象,与非总体的对象的界限是明确的。但是如果某学校要研究初二年级成绩差的学生,则可以用分数线把研究对象界限划定出来。 总体研究虽然具有许多优点,诸如能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获取资料的精确度高;容易得到研究对象的协助等。但是,相对地说,在教育研究中,总体研究特别是大范围中的总体研究,运用还是不多的。这是因为总体研究在研究对象数量很大时,研究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往往无法达到,获得资料的手段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的深度。 事实上,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借助教育统计方法,有许多研究没有必要运用总体研究,而可以进行抽样研究。

人类学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 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 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蔡元培) 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关注深入的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3、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之关联(事实与理论) 社会调查是指:政府或个人组织对社会间事件的调查。如民生、物价、治安、政府公信力等领域。 社会学调查指:通过社会调查所得的结果与不同组织或个人调查结果相比较,了解两方或多方意见共同研究。 4、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新中国建立后,苏维埃学派对我国的民族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原始社会研究、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定义与识别。所谓经济文化类型,乃指“一定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它在历史上形成于处在相似的社会经济水平,并居住在同样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不同民族中”。林耀华等后来将之修改表述为“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这一理论的深刻意义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它为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共同体的分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因为同样的经济文化类型可以独立出现在远隔千里而又无直接交往的民族中,这种超越地域性的特征使它与语言的发生学分类法以及社会形态分类法等一样,都成为民族学家认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的科学工具。 其次,依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原因,使我们能够科学地认识汉族与诸少数民族的共生关系。

有关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3 今天有幸参加了嘉兴市教科研基地学校教科室主任研修的第一次活动。上午聆听了朱建人处长的指导性讲话,以及两位优秀教科室主任的经验介绍,有很大的触动。下午在阮望兴所长的主持下,对课题报告的撰写进行了交流、互动,本人也借此机会上台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在交流和阮所长的点评中,受益匪浅。 在交流、点评中,我还觉得有一个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什么是课题研究的对象。 经网络搜索,在关于“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的大量网页中都有如下的说法:“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 里面研究对象就是××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中学生,而不是小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 在大量的课题研究方案中,对课题的研究对象的阐述也大多是基于上述的理解。 2.社会研究的对象 社会研究的对象是指被研究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或者是研究所指的其它社会单位,一般包括社会中具体的个人、家庭、社区、各类专门人群以及各类组织等。 在理解什么是社会研究对象时,必须要注意区分“研究对 象”与“研究内容”之间的不同,以及“研究对象”和“调 查对象”概念的差异。 首先,社会研究对象在概念上不同于研究内容。社会研究 的内容是指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而研究对象 则是指特定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范围中的任何社会单位。 其次,“社会研究的对象”与“社会调查的对象”也是不同的概念。前者的对象应该是社会中某类群体或组织的总体。后者是指社会调查活动中直接访问和观察的单个对象,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 在用从单个的调查对象所得的资料推论总体情况时,要注意区分类别概念和集合概念。类别概念是指由具有相同属性或特性的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类别,只代表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年老或残疾)的人所构成的类别。对于类别概念的事物,可以用其全部和多数成员的特征去推论整个类别群体的特征。 相比之下,对用集合概念来代表的集合体则不能做这样的推论。集合概念是指由一些分子所组成的几何体。

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区别

课题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区别 我们在撰写课题申报书或课题开题报告时,通常要确定课题的研究对象,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但是,在理解什么是课题研究对象?什么是课题研究内容时,很多老师无法正确理解,无法区分“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之间的不同,下面就来详细谈谈课题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之间的区别。 研究对象是指被研究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或者是研究所指的其它社会单位,一般包括社会中具体的个人、家庭、社区、各类专门人群以及各类组织等。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这些对象可以是人,是物,也可以是文献记载或其他文字资料等,数量可以是一个、几个,也可以是成千上万个。在教育研究中,研究对象通常是人,如:学生、教师、家长等,有时候也可以是学校、教研组、学科组等各类教育教学组织。 一个课题名称的标准的表述范式应该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也只有在合理选择和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研究开展的可行性。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中学生,而不是小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 科学合理的选择研究对象是教育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与研究目的、内容密切相关,而且还直接关系到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同时它还涉及到整个研究的费用以及应用范围。一般来说,如果研究对象仅仅是个别的或少数人(比如: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小课题研究),通常不存在抽样问题,因为研究对象的总体差不多就是研究的直接对象。但是一些省级、国家级或较大的规划课题设计的研究对象总体比较大,有时趋于无穷(比如:涉及全国或全省),这时候要将课题规定的所有对象都拿来进行研究往往是难以做到的,也没有必要,因此需要运用某种科学合理的方法来选择部分的研究对象,这样的程序和方法,用一个专业术语表示就是“抽样(Sampling)”。抽样(Sampling)就是从一个总体(population)中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sample),然后用这一样本的结果去推断总体。

中国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 一、人类学(Anthyopological)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研究对象: 1、人(man)——生物人organism、文化人cultrate[k?lt??'rɑ:ti]、社会人 2、文化——人所创造的文化(Culture)包括物质文化(包括受人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3、广义具象——包括体质人类学(人体学)、考古学(史前学)、语言学、文化(社会)人类学 狭义具象——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4、各国的本土特征不同:(英美)(欧洲) 狭义具象: 北美:文化人类学 英国:社会人类学 欧洲:民族学 因此,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只是各国的称呼不同,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样的。即: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中国——先后受到欧洲和北美的影响,学科名称和术语使用一直没能统一。各种划分出入较大。 1)学科分类上:一度将人类学划归生物学。1992年,人类学被划为民族学下,成为其七个二级学科之一。后经修订,人类学又被划归社会学之下,成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其中一些独立学科被打散在不同一级学科之下。不同称呼但内容相同的学科被划分在不同学科之下。如:民族学仍然为一级学科文化人类学放在民族学的括住内。 2)误解也比较多。如:民族学被等同为“民族研究”、少数民族研究。汉人社会研究则被拉入社会学之中。 3)公众形象与认知度非常低。 中国长期把人类学等同于“古人类学”。古人类学主要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这个印象与我们中国50年来知识谱系的规定有关。人类学还给外界一种接近于“ 考古学”的形象。似乎只是对古物或原始的东西感兴趣,有一种好古主义的心态。这恐怕来自以前中国人类学的“南派”(蔡元培),他们上个世纪30-40年代,以中研院为中心,做古语言、古文化、古民族研究。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过人类学系主任,因而考古成了中国人类学的一种公众形象。人类学的第三种形象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科依据。人类学的这三种形象,不能说是公众对于人类学的歪曲。可对行内人来说,我们所做的,与人们印象中的,还是有所不同。 对人类学的认知也比较低,不仅不被公众认知,也不为大学、学者认知。 4)学科内部缺乏共同学术语言和价值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大家公认的基本阅读书目,缺少共同关注的概念体系。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历史原因。学科命名实际上也是一种秩序构建。人类学被介绍进中国就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学科秩序。以民族学(欧洲大陆)、文化人类学(美国)或社会人类学(英国)的名称进入中国的人类学,形成了不同学术特点的南派与北派。新中国建

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

第一节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 一、修辞 什么是修辞? “修辞”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出现的并不多,到了现代,使用的频率才逐步提高。修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那个事物:一是指人们对它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前者是客观存在物;后者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我们把前者称之为“修辞”,而把后者称之为“修辞学”。 客观存在:修辞 修辞 主观认识:修辞学 在给修辞下定义的时候,首先应当把这两者区分开来。到底什么是修辞呢?修辞,就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所有方法、技巧,以及调整语言的一切活动。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修辞学是语言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修”与“辞”本来是两个词。它们何时开始连用的?从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它们最早出现在《易》经的《乾·文言》中:子曰:“君子进德修业也。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这儿“修辞”的含义,与今天理解的不同。唐代孔颖达疏:“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因此,“修辞立其诚”是从政治的要求出发,作为君子居业的条件提出的。宋代王应麟解释说:“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困学纪闻·易》)认为指的是既要求有内容、情感的真实,又要求言辞、文辞富有文采。 之后“修辞”两字连用,在古代是指修饰、整理争讼用辞的本领,最初主要指口语表达的技巧。到了现代则既指调整和修饰书面语,又指调整和修饰口语。 “修辞”不能混同于“修词”。“词”应指一个个具体的词儿;而“辞”指的是语辞,应包括词句和篇章,两者不能混用。 二、修辞现象 (一)什么是修辞现象 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具体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石建华 学号:2008241068 中国人类学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介进来,至今已经走过100年的历程了。20世纪5年代之后我国出现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中不少是从已有的社会学或者民族学研究机构中析分出来,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原北京大学社会学所改名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快改变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在费孝通等老一辈人类学学者的推动下,从9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先后独自或者与国内的厦门大学等其他几所高校的人类学研究机构联合,连续举办了五届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有力地推进了人类学的发展。 虽然90年代之后,随着80年代留学西方国家的新一代社会学年轻学者的陆续学成归国,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重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特别是SPSS、统计软件包)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但是与此同时,“运用西方人类学方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本土培养的年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他们似乎更能熟练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研究范式有助于研究者加深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术研究,他们试图利用“人类学的知识、概念和策略来解决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性的问题”,

借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福祉,这样就出现了应用人类学。而此时,人们也发现人类学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策略和方法,人类学家因之享有“解决麻烦的能手”的声誉。况且现在的人类学家也普遍意识到,人类学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所关注的只是小型的非西方社区,因此有必要重构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纳入研究的范畴。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都发现人类学学科研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些学科自身所意识不到的问题。人类学因之而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 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的人类学界,真正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很少。这在客观上又限制了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个文化非常多元的社会,中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的现代化社会变迁为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研究场景。针对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于社会学的事实,人类学应该主动积极地融入对社会主流的变迁趋势的研究,以扩大其学科影响力。由于人类学惯于应用定性研究方法来研究小规模的社区,而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相互并存的典型二元结构社会,事实证明,要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使用定性研究方式更为合适。实际上,人类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不仅为农村社会学者,而且也被其他学科比如农村政治学者、历史人类学者所广泛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目前中国人类学者就完全停留在自己学科的领地里,陶醉于本学科的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如前所述,教育研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等(参见第二章)。不同类型的研究不但应用不同的设计模式,而且在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变量的设计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设计时,首先要明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研究。 研究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选择研究方法。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实验法、理论研究法等等,选择恰当有效的研究方法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要使所选择的研究方法相对正确和合理,就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选择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在教育研究的各种方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秀方法”。哪一种或哪几种研究方法对实现研究目的最有效,就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要验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效程度,证明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方面优于传统的方法,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要考察几百年来直观性教学原则在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和方法上的演变过程,那么就要用历史研究法;要了解当前有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就需要用调查法;要比较美国和中国课程开发模式上的差别,就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二)根据研究课题内容的性质确定研究方法 不同性质的课题内容也是确定用什么类型的研究方法的重要依据。如有的内容更适合于用量化的方法,有的内容更适合于用质化的方法。研究学生的成绩与学生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调查和测验的方法。而研究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看法,就更适合于用质化访谈的方法进行。 (三)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育研究的每类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不能互相替代。这就是所谓各种研究方法的独立性。在注意每种方法的独立性的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难度较大的课题中,往往需要几种方法的互相结合、配合使用,以发挥各自的长处,从多个角度研究问题。例如,在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课题中,就既要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演变做回顾、梳理,又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特点进行把握,分析,还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编制的课程、教材进行实证的研究,以检验课程、教材的实施效果,并为课程的修订积累资料。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教育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活动。为了提高教育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更好地探索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过程的发展规律,必须用恰当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如何确定研究对象的问题主要涉及到抽样的方法与技术,这是进行研究设计、制定研究计划的重要一环。善于进行科学的取样,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抽样是从所研究对象的全体中,按照某种规则抽取一部分被试的方法。在进行调查、观察、实验等研究时,研究者总是想使自己的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但往往研究对象的全体数量很大,不可能对全体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只能对其中一部分对象进行研究。这一部分对象如何选择,怎样才能保证对这一部分对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以适用于他们所代表的全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选取研究样本。无论是量化的研究还是质化研究,抽取合理样本都是十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一、人类学 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 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第一节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什么的?这是我们首先要解答的问题。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人文社会科学。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经数千年的人类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的积累之后,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才于18世纪中叶正式诞生。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也是随着美学思想的不断积累和美学学科的逐渐形成与发展而逐步确立的。 一、美学的历史和现状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类从何时开始具有“美”的观念?美的观念从何时开始引导和影响人类生活?美学是何时产生的?美学从何时起对人类审美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这是诱人遐想而又令人备感亲切的问题。1 人类的审美意识几乎是和人类一同产生的。原始人脱离动物状态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已出土的原始劳动工具和原始人的装饰品表明,人类在原始阶段就具有朦胧的审美意识。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随着人类审美实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提出了观点较为明确的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若干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美学是在人类美学思想逐步积累的基础上诞生的,这是美学研究者们的共识。我国的美学思想发端于先秦时期,老子、孔子、《易传》作者、庄子、荀子等,在其著述中提出了“道”、“气”、“妙”、“兴、观、群、怨”等美学范畴和“大音希声”、“充实之谓美”等美学命题。西方的美学思想发端于古希腊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和谐与比例”、“秩序”、“匀称”、“整一”等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称为最早的欧洲文艺美学经典著作,亚里士多德也因此被称为“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经历了先秦、两汉的发端期,魏晋南北朝至明朝的展开期,清代之后的美学思想体系形成期,其间涌现了大量蕴涵美学思想的史、传、评、注、文论、画论、诗论、词话等著作。自古希腊时期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直被奉为欧洲文艺理论的经典之作。在此基础上,西方的美学思想也经历了中世纪的停滞期、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解放与发展期、17~18世纪的美学思想体系形成期。直到18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才在前人的美学思想基础上创立了美学学科。 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被称为“美学之父”。他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这个词的原意是“感觉学”。鲍姆嘉通在普鲁士哈列大学任教时,继承了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人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并将其系统化。在此期间,他发现已有的哲学体系中,逻辑学是研究人的理性认识的,伦理学是研究人的意志的,唯独没有哪一门学科研究人的感性认识,他认为这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大缺陷,因此,他才提出应该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并开始致力于该学科的研究和创立。1750年,他正式使用“A sthetik”这个术语,出版了他的《美学》第一卷,阐释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以及他对美感的认识。2同年,他在其任教的哈列大学开设了美学课程。因此,这一年被认为是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纪元。自鲍姆嘉通之后,西方美学又涌现出了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一批著名美学家,他们沿用了美学这 1参见于友先:《美学漫谈》,2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参见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3~4页,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复习题第1章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1、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源自于希腊语,含义是“人的学问”。然而,人类学的具体内涵,必须要放到它所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学科进程中来理解。早期的人类学关注人论哲学的讨论和人的生物特性的研究,而到了19、20世纪,“文化”的研究成为了人类学的核心主题。基于今日现有的知识上考察人类学的内涵,可以说:人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这包括所有时代和所有地方的人,包括人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创造。人类学通常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中的“他者”进行全面的考察,基于考察撰写“民族志”,用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最终展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或者试图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理论。 2、试解释文化和culture的含义。 英文中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本意是“耕耘/种植”。这不仅指“种植庄稼,饲养家畜”,也含有“照料家庭,培育道德”之意。后来,culture一词逐渐指心灵道德或艺术修养的成就和状态。这里强调culture是与nature(自然)区别开的人的创造。 在现代语境中,中文“文化”一词首先可以作为culture翻译成中文时的对等词来理解。中国传统上,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看出,作为“人的创造”的culture,中文里含义相同的应该是“人文”。“文化”一词,在传统上具有“用…人文?来教化”之意,这与culture本来的动词性含义是相通的。中文里“文化”更强调“人文”的教化方式。 3、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跨文化比较(cross-cultural comparison)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通则的方法。 跨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而且,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尽管各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存在差异,然而他们总会有共同的可供分析的单元与要素。还需相信,“通过习得当地人的语言,民族志工作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同时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 根据黄树民的归类,人类学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大致有三:隐含式的比较法、两元文化比较法和多元文化比较法。 4、简单概括一下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 人类学的四大分支学科包括:体质/生物人类学(Physical or Biological Anthropology)、考古人类学(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和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或民族学(Ethnology)。 体质/生物人类学研究古今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特别是人类体质特征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类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它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跨时空的文化连续性的考察,来理解人类本身。 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实践。它主要研究人类世界各地语言的使用,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奠基者:拉菲托《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 古典进化论学派 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是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盛行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成熟的标志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心性一致,即人类心里一致说,人们都朝一个地方想。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它却把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解释为发展阶段的不同,从而为文化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埋下了理论种子。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 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 也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视阈; 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 宾塞社会进化论。 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统计法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人。《原始文化》、《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法的 应用》 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是通过不断进化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是 相继相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生:万物有灵(全部宗教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称;继嗣制度;产翁制:由母系向父系转变;婚俗:抢婚和外婚制。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 摩尔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对易洛魁部落联盟的研究,首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 亲制度》 原始社会分期理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确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氏族制度的发现: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是一次发展的几个阶段,最终形成民族。 家庭史的研究:首次从亲属称谓制度来研究家庭和家族制度;家庭发展:“血缘”家庭,伙婚制家庭(普纳路亚),偶婚制家庭,父权制/母权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其他学者:德国人类学之父:巴斯蒂安:人类心里一致说 瑞士的巴霍芬:母权论,标志着家庭史研究的开始 英国的麦克伦南:内外婚姻制度:母权制先于外婚制 英国的卢伯克:第一个提出残存法思想;宗教阶段理论 英国的弗雷泽:首创“社会人类学”一词;《金枝》:关于人类智力发展连续性和 进步性的理论:人智力发展经历了巫术阶段、宗教阶段、科学阶段 传播论学派 产生于19世纪末的传播论学派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文化的传播与借用,而非独

3.研究对象及其特点描述(2014)

3、研究对象及其特点描述 (1)研究对象的定义。研究对象就是指要研究的具体事物的一部分或多个部分或全部。不论研究对象是事物的一部分,或者是事物的多个部分,或者是事物的全部,研究对象可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描述就可,大可不必长篇大论,但要将其特点描述清楚并不容易。 (2)研究对象特点的描述。若要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就较不容易描述,不同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写法,差异很大,但要一般应写清楚研究对象的位置、范围、数量、形状(各种定量尺寸)、结构或构造、现状及历史情况、有何优点和缺陷。 (3)描述“研究对象”时注意事项。①善于选择并认识“研究对象”;②针对要研究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尽可能详细描述研究对象,不要遗漏重要的特点;③不要用模糊、笼统的不确定方式描述研究对象;④有人建议采用“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方法描述研究对象。 (4)示例 例1“研究对象”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就要介绍如下内容:研究区域位置、范围、地形地貌条件、气象条件、现有水资源量(地表水、地下水、调水等)、用水部门水资源分配现状、存在哪些问题、为解决什么问题要做水资源优化配置? 例2“研究对象”为某均质土坝坝顶变形预测,就要介绍如下内容:大坝名称,流域面积、库容、各种水位(如校核水位、正常水位等)、坝型、坝体结构(如坝顶高程、坝高、迎水坡及背水坡坡比等)、建造方式(大坝建筑时间、填筑方式、填筑期数、碾压方式等)、坝体与坝基地质结构及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渗透情况、现有大坝质量情况(可根据填土含水率、干密度描述,比如将坝体分为差、较好、好等)、大坝有何缺陷(如渗水、滑坡、塌陷等,历史上大坝出现何种隐患等)、大坝变形情况。

人类学学科及其研究对象

人类学学科及其研究对象 目录 一、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Anthropology=人类学 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 体质/生物性 社会与文化 语言 历史范畴 二、人类学的四大传统分支 体质人类学 古人类学:人的出现及进化 现代人类的生物性差异 考古学 史前考古学: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 历史考古学: 语言学 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学科 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科学。 关于“文化”:生计、社会制度、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感情等。 关于“社会”:结构、组织、关系及活动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可视为人类两个同等重要且密不可分的系统的统一体。(格尔茨) 应用人类学 三、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基本原则 普同论:世界上现存所有的人类都是同一属性,任何一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进化。 全貌论:给出一个“局内的”关于社会文化的全貌图景。 整合论: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 适应论:人类和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即人类的生存在于适应环境)。 文化相对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价值,一切文化都是相对的,平等的。 三、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人类学研究者的位置 主位(emic)与客位(etic) :主位指披调查者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客位指调查人员等外来者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对同一事物,两者看法可以截然不同。

人类学者:不干预,不干扰研究对象的事务和生活;不给对方带来危害;客观公正地记录,反映情况;田野调查时论文的源泉。等等。 三、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以民族志为例) 文献收集整理、梳理——对所研究的人、地和问题有一个总体的先期认识。 田野调查 调查前的准备:资料、调查提纲、调查工具、人员组织等 调查中:原则、道德、调查提纲、方法 调查后整理及编撰 撰写论文(或专著) 回到田野(人类学的应用与实践) ——如此反复。 四、人类学者 要求: 身体健壮、甘于寂寞、受过专业训练、操守学科道德、心绪平静。 工作地点:研究机构、田野 挑战: 长期异地作业、需要适应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任何条件下工作,有时会有危险。 收获: 耐心、与不同人及环境全天候打交道的能力、较为全面和缜密的思维能力、对人和文化的宽容和理解。 未来的实践者 五、非专业者的素养要求 一定的训练 一定的意识 一定的能力 一定的准备 六、人类学分支学科 经济人类学 生态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 教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 医学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都市人类学 应用人类学 等等等等……

发展研究_人类学的历程

发展研究:人类学的历程 杨小柳 提要:本文评述了自上世纪70、80年代,人类学发展研究兴起以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类学发展研究以本土知识为基点和主题,并致力于处理发展中涉及的权力关系,其中大体可以分出三大潮流:一是采用福柯式的话语分析手段解构发展;二是立足于本土知识研究,倡导自下而上的参与发展模式; 三是继续和延伸发展的话语分析,证明并展现发展实践中存在着的多种发展话语。第一类研究带来的强大批评力量令人类学在发展面前束手无策,而后两类研究的兴起则旨在缓解前一类研究带来的发展话语的解构。西方人类学发展研究的成果为中国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中国人类学者留下了诸多有待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发展 人类学 本土知识 权力 一、过程:发展、发展人类学和发展的人类学 发展(develop)一词至17世纪才正式出现在英语中,在此之前的词形是disvelop,本意为打开、展开;18世纪时,这个词为新兴的生物学所用,用以指涉人类心智的发展,因而与进化(ev olution)一词关系紧密;19世纪,“发展”成为社会科学古典进化论的关键词之一,特别用于解释经济变迁,尤其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变迁过程;这一含义在20世纪日益普遍化,二战以后“发展”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概念,并且成为世界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Raym ond,1983Π1976:102-104)。这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项目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欲望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第四点计划”(以对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计划来支持和争取第三世界国家)以来,针对落后国家的直接经济援助项目成为推广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20世纪的50、60年代,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这些发展项目集中体现了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思想。这种发展模式在实践当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如文化冲 881

社会人类学

1.社会; 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制度和关系被形塑的状态 2.文化; 文化是一套概念意义系统,人们借助这些系统来交流和维持并发展有关生活的知识及态度。 3.地位和角色; 地位:个体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 角色:是人们对特定位置上的人的行为的期望 4.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语言不仅反映现实,而且造就现实。不同语言造就了不同的世界观。 5.能指与所指; 符号的形式即为能指,即能够支撑某种意义的成分,如语言的声音、形象。 符号指示的意义内容即为所指,即语言的意义本身。 6.文化区; 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或多个社会群体 7.文化类型 指由某些经过选择并有相互作用关系的文化元素构成的文化特质丛,用于类分同文化区的文化差异。 8.辐辏进化 具有不同传统文化的人群进入同一地区相同环境时产生的文化趋同现象 9.平行进化 具有不同传统文化的人群进入不同地区相似环境时所独立形成相似文化的现象 10.觅食/攫取经济 即狩猎-采集经济。部落社会的主要生计方式之一。以野生动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一种人类早期历史上主要的生活方式。 特点 1.流动性强,在一定区域内,按一定路线进行,人数较少。 2.以性别年龄为基础分工,不存在阶级分工。 3.个人财产简单,获得荣誉机会平等。 4.是有限目标的经济。 5.具有灵活的群组,有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的形式,继嗣多为两可继嗣。 11.恰亚诺夫规则 当资源转换主要是为了全家人消费时,那么家庭成员消费越多,人们就会更加努力的从事劳动。 12.互报 1.维系和创建社会关系的交换,是一种道德经济。 2.概化互报、平衡互报、负化互报三种形式。 3.互报作为一种平衡手段和储存手段,维持社会关系和结构。 13.平表婚 叔伯兄弟的子女之间通婚。 目的1.与自己了解和信任的人结婚生活2.加强某团体法人力量和地位。 14.选择婚 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在既定的婚姻范畴中挑选自己的配偶,婚姻制度仅是一个可通婚的范畴,这种不受婚姻范畴所限制的婚姻就叫选择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