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张义军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张义军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张义军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小屯一中张义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3.通过本节学习,学会不要以噪声影响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

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生甲]噪声从哪里来?

[生乙]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生丙]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

[生丁]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戊]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噪声?

[师]同学们有很浓厚的求知欲,这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

[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问题1: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个理论可从下面的演示实验得到证实.

[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

[师]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生]仔细观察.

实验结果: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音叉声音的波形有规则.

问题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例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

问题3: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问题4: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

(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

(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

(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

(5)小商贩的叫卖声.

(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

(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

(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

(9)数学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

[师]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decibel,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请同学们观看“一些声强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感觉”录像,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师生共同活动:

1.0;30~40;70;90;150.

2.90;70;50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

[师]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生]阅读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

(3)鼓膜的振动.

问题2:

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问题3: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实验可用闹钟做声源.

(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处减弱噪声).

(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采用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

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

3.噪声的危害.

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

四、布置作业

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在活动课上和班里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细,采取的措施更好.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电子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教学目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学习习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引言:在我们物理课本当中,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属于我们中国人? 二、共同探究 (一)、介绍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我国古代人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介绍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 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介绍沈括发现的磁偏角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 (3)介绍张衡的地动议。 构思巧妙,堪称世界之最。 (4)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

在以邓稼先、钱学深为首的科学家协手努力下,我国先后试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并把卫星送上太空。今天更是实现了中国人的太空行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月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也将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从古至今的发明创造 (二)、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介绍“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介绍钱学森的事迹 钱学森,中国科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

最新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九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本节课为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数学思考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做好学生人人爱卫生的思想教育。 重难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渗透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的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 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 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 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 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 解: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 则解得 答:(略)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教学目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学习习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引言:在我们物理课本当中,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属于我们中国人? 二、共同探究 (一)、介绍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我国古代人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介绍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介绍沈括发现的磁偏角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 (3)介绍张衡的地动议。 构思巧妙,堪称世界之最。 (4)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 在以邓稼先、钱学深为首的科学家协手努力下,我国先后试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并把卫星送上太空。今天更是实现了中国人的太空行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月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也将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从古至今的发明创造 (二)、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介绍“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

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介绍钱学森的事迹 钱学森,中国科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为了报效祖国,放弃美国给于的各种优越条件的诱惑,励志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才回到祖国。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我国火箭技。术的腾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 (三)、通过特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速度——超速的危害。 (2)压强——超载的危害 (3)惯性——超载、超速的危害 (4)能源——节能的意识 (5)噪声的危害——在公共场所如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物理知识对我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影响(四)、通过危害社会的现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1)次声波——地震的危害。结合5.12地震测感受地震带给人类的危

初二物理渗透德育课程教案

初二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3.通过本节学习,学会不要以噪声影响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

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生甲]噪声从哪里来? [生乙]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生丙]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 [生丁]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戊]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噪声? [师]同学们有很浓厚的求知欲,这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物理德育渗透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德育活动 我参加工作十几年了,一心想教育好学生,既让他们学到知识又想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曾经以为德育仅仅是学校德育处、校领导、班主任的事情;德育一定是简单的说教、死板的管理,德育和教学是两个不相干的领域。我曾经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可是却发现在教学和管理这两个领域都举步维艰。常常是尽管承认“教书育人”,但在授课时怎样实施,却被忽视。我在改变、在摸索。慢慢的我发现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有效地进行德育教学,让这二者相辅相成。教学一旦与德育分隔开来,则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在这一代孩子身上,有很多难以说清的东西交织在他们身上,他们敏感、有主见、有时懒惰、有时缺乏意志、有时又特别有责任感,很难用精确的语言对孩子进行描述。为了很好地保护他们的敏感、保护他们的创造欲望、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让他们树立目标、坚定信念,我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吸取他人经验,提出让德育走进物理课堂,进行有效物理教学。 我现在教的学生大多十三四岁,有主意、有思想、接受东西快,但是普遍害怕吃苦、意志力不够、有点好高骛远,有时很叛逆、讨厌说教。如果我们老师只是枯燥讲课、简单说教,教学和管理都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让德育走进课堂。 例如:在物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一章,有大量非常好的德育素材。我精心备课,备好课内外的知识、备好学生、充分挖掘好德育素材,上课时因材施教,讲好物理知识的同时,实施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头查阅资料、认真阅读教材。他们有的组查“自己家附近噪声的来源”、“调查对周围邻居有什么危害”、“自己和周围的邻居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那些控制噪声的方法及措施”;有的组分析附近噪声的来源;有的组分析对周围邻居有什么危害,有的组调查“自己和周围的邻居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那些控制噪声的方法及措施”。上课时我让他们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并根据各种观点进行辩论。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控制噪声的思路,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渗透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料体现德育功能。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使德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自身特点,深情感染,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个人的感悟,深情感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教师就像一面镜子,用你的魅力、动作、言语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且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如: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优美的景象,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祖国这两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机械能;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也会联想到“潭清疑水浅”等优美的诗句。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借此来丰富语言,听其言,寓于心,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物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物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全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引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合作性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等。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或规律,如果光*教师口头传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

(完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显性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教师容易把握,德育较少,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料体现德育功能。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使德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学中紧扣教材实际,。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 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结合自身特点,深情感染,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是一种创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在教学中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迪学生思维。做到优

化教材中的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充分吃透教材,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使一个观点、思想因素,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个人的感悟,深情感染。鼓用你的魅教师就像一面镜子,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力、动作、言语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且挖掘 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如: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优美的景象,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也会了祖国这两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机械能;联想到“潭清疑水浅”等优美的诗句。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寓于心,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借此来丰富语言,听其言,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二、从知识点中孕育德育教学我们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找准某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学习 习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一、引言:在我们物理课本当中,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属于我们中国人? 二、共同探究 (一)、介绍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我国古代人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介绍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介绍沈括发现的磁偏角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 (3)介绍张衡的地动议。 构思巧妙,堪称世界之最。 (4)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 在以邓稼先、钱学深为首的科学家协手努力下,我国先后试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并把卫星送上太空。今天更是实现了中国人的太空行

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月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也将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从古至今的发明创造 (二)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介绍“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介绍钱学森的事迹 钱学森,中国科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为了报效

初二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初二物理渗透德育教育 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初二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3.通过本节学习,学会不要以噪声影响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

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生甲]噪声从哪里来 [生乙]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生丙]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 [生丁]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戊]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噪声 [师]同学们有很浓厚的求知欲,这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

初二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总结

初二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总结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教学,怎样才能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本学期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引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合作性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等。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或规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不断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一种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三、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所重点讲授内容的德育素材,进行教学的德育渗透,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13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一、教学背景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德育工作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这一主渠道,德育工作就丧失了主阵地,也容易形成空对空,失去实效性。 在物理教学中就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举一例说明。能量守恒是很重要的物理思想,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中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人们经过实践、思考、凝炼出来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它体现了物理学方法论思想,体现了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及物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模式。所以本节课我准备把人们认识过程展现给学生,以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热力学第一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 二、案例内容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即通过对物体做功或者经过热传递的过程都能改变物体内能,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以前我们还学习过电能、化学能等各中形式的能,它们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遵守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热力学第一定律 让同学们观看柴油机模型,活塞压缩气体,活塞对气体做功,由于时间很短,散热可以不计,机械能转化为气体的内能,温度升高,达到柴油燃点,可“点燃”柴油。引起学生思考:功、热量、内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书讨论(看教材第80页,共4段) 多媒体展示问题: (1)一个物体,如果它跟外界不发生热交换,那么外界对它做功与物体对外做功,会引起物体内能怎样的变化? (2)一个物体,如果外界与物体之间没有做功,那么物体吸热与放热会引起物体内能的怎样的变化? (3)如果物体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W、Q、△U的正负号如何确定? (4)W、Q、△U三者都有正负,它们的关系怎样? 同学交流,老师点拨讲评,认识达成共识。 答案:(多媒体给出) 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它表示了功、热量跟内能改变之间的定量关系。请同学们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释柴油机正常工作时压燃的原理。 2、能量的转化守恒定律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使物体的内能改变,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守恒,不仅机械能,其它形式的能也可以与内能相互转化,如电流通过电炉子发热,电能转化为内能(演示电炉子);燃料燃烧生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实验证明:在这些转化过程中,能量都是守恒的,由此引发了我们更深刻的思考。 再看一段录象:风力发电,电镀,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水电站,植物生长,风云雷电等,再观看准备的教具及学生带来的玩具。 多媒体再次打出讨论的题目: (1)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各种机器的作用是什么? (3)风力发电是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4)化学上电解食盐的过程,是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5)为什么说能量守恒定律是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 (6)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不能成功?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案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理教学案例——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案例) 姓名:王红艳 单位:得胜学校初中部 职务:高级教师 电话: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背景 为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内容。习主席对青少年寄予厚望。他说: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活动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他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迅速展开,各种媒体的介入,使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受到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因此,必须抓住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提高教师的认识,切实抓好德育工作。 作为学校教育,德育工作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也是我们各科教师的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作为物理教师,我在物理教学中积极树立德育观念,掌握了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和方法,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视频、社会调查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我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电与磁》第一节“磁现象磁场”时,通过介绍指南针,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本节课讲解“地磁场”这个知识点时,介绍我国宋代学者沈括发现的磁偏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在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的第四节“卫星通信”的教学中,介绍我国的“东方红三号”同步通信卫星,以及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介绍“神州十号号”和“神州十一号”的成功完成太空任务让世界瞩目。在学习第二十二章《能源于可持续发展》一章的第二节“核能”时,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早已爆炸成功,核电站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早已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电能。

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做法与心得

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做法与心得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教学,怎样才能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本人有如下几方面的做法和认识。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引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合作性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等。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或规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不断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一种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三、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所重点讲授内容的德育素材,进行教学的德育渗透,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关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物理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有介绍物理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等)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加以点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有关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等。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我相信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物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陈道平 物理知识中本身隐含着很多的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它们和现在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很多的共通点。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将它们挖掘出来,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德育效果于智育教育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和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在授课中自然贴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一、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世界观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世代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讴歌中国人在物理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 比如在第十八章第二节“核能”的教学中,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钱走后,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还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但是,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 在第十七章第三节“卫星通信”的教学中,介绍我国的“东方红三号”同步通信卫星以及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介绍“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的成功完成太空任务让世界瞩目。 以此类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看到祖国在飞速前进,立志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学习。这样做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利用物理史上的小故事让学生产生以服务人民为荣的人生观 在学习第十六章第一节《磁体与磁场》的教学中,“生活物理社会”中提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可以展开一下,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授第十八章第二节“核能”中讲到原子弹和氢弹。可以补充物理学家邓稼先在建国初期,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投身建设,参加和组织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因为中苏有关协议被苏单方面撕毁,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了。“研究战略核武器,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现在我们只能靠自己!”邓稼先对身边的年轻大学生们说。他还这样鼓励周围的年轻人:“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准发表论文。”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数十年来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让世人震惊。邓稼先从五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默默奉献了三十多年,为我国“两弹”试验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被人们誉为“两弹元勋”。正因为有这样许许多多心中有服务人民思想的人,才换来今天新中国的强大。三、用科学实例让学生建立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世界观 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正确的、最可靠的,也是最高尚的和最光荣的。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小屯一中义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3.通过本节学习,学会不要以噪声影响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

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生甲]噪声从哪里来? [生乙]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生丙]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 [生丁]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戊]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噪声? [师]同学们有很浓厚的求知欲,这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背景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德育工作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这一主渠道,德育工作就丧失了主阵地,也容易形成空对空,失去实效性。 在物理教学中就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举一例说明。能量守恒是很重要的物理思想,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中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人们经过实践、思考、凝炼出来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它体现了物理学方法论思想,体现了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及物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模式。所以本节课我准备把人们认识过程展现给学生,以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热力学第一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 二、案例内容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即通过对物体做功或者经过热传递的过程都能改变物体内能,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以前我们还学习过电能、化学能等各中形式的能,它们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遵守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热力学第一定律 让同学们观看柴油机模型,活塞压缩气体,活塞对气体做功,由于时间很短,散热可以不计,机械能转化为气体的内能,温度升高,达到柴油燃点,可“点燃”柴油。引起学生思考:功、热量、内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书讨论(看教材第80页,共4段) 多媒体展示问题: (1)一个物体,如果它跟外界不发生热交换,那么外界对它做功与物体对外做功,会引起物体内能怎样的变化? (2)一个物体,如果外界与物体之间没有做功,那么物体吸热与放热会引起物体内能的怎样的变化?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 育 本人在日常物理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做法大致如下: 一、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 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