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2010年4月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Ap r12010

第26卷 第2期 Journal of Si m ao Teachers’College Vol126 No12 

论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黄 炜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理论教研室,云南 普洱 665000)

[摘 要] 运用企业文化和市场竞争的理论,结合经济环境来研究并说明企业文化的建设及创新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和探讨当代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突出当代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有机融合的趋势,说明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及战略性地位,使企业认识到必须把企业文化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思考。

[关键词] 文化;企业文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59(2010)02-0060-04

一、绪论

竞争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方式。今天,竞争从市场发挥作用的方式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扩展为一种无所不包的信条,一种席卷全球的意识形态,其中,文化的因素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以往,人们或许把企业文化建设看成是管理的要求,把它看成管理文化。但是,在当前即将全面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整个社会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企业管理已由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进入更高的文化管理境界。

二、主要概念及内涵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渊源

企业文化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是美国的一些管理学家总结日本管理经验之后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而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企业大量进入美国市场,抢走了美国企业在本土的市场份额。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理论就是研究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成果。

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人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他对日本企业研究后提出: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一观点引起了管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事企业文化的研究。在随后的2年时间里,美国又连续出版了3本企业文化的专著,连同威廉?大内的著作一并构成了所谓的“企业文化新潮四重奏”,帕斯卡尔和阿索斯合著《日本的管理艺术》,在这本书里,作者更深入地阐述了日本企业所特有的企业文化。同年,也出版了彼得斯W迪尔与阿伦?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在这本书里,作者以日本的经验为基础构建起了企业文化的理论框架。而托马斯W彼得斯和罗伯特W沃特曼,《追求卓越》一书则开始运用企业文化的理论框架研究美国企业的成功经验。

日本企业和管理学界在美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日本企业管理的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静悄悄的企业革命”和“现代管理的成功之道”。东西方企业管理界的学者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排名前500名的大企业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到

06① [收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黄炜(1970~),女,云南澜沧人,中共普洱市委党校讲师。

现在有近1/3破产或衰落了,著名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40年,大大低于人的平均寿命。这些大企业早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培养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诚如美国管理学者汤姆?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说:“一个伟大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理论最早出现于美国,而其作为一种主流的管理思想则最早出现于日本。作为管理哲学的企业文化,它是管理实践的结晶,又是管理科学的发展,其基点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管理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运用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营造整体的企业人生,使管理从技术上升为艺术。

(二)企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企业文化,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可以说企业文化所反映的是一个具体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和企业的物质文化等四个层次构成的。

1、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家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是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本来只有人才具有精神,企业精神这一概念的自身就是把企业人格化了,它是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的、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也是企业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企业精神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经营优势和精神财富,它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正如I B M 的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所说: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较取得何等成就,主要决定于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内在动力,这些比技术水平、经济资源及组织机构、革新和选择时机等重要得多。

2、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企业的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与企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企业的经营体制和企业的管理制度等问题。企业的法律形态体现了社会大文化对企业的制约和影响,反映了企业制度文化的共性。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则体现了企业各自的经营管理特色,反映了企业制度文化的个性。

3、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从人员结构上划分,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的经营决策方式和决策行为主要来自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在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中,最受人敬重的是那些集中体现了企业价值观的企业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

4、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显著的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企业文化不仅体现在产品服务以及技术进步这些物质载体上,还通过厂区建设,包括生产环境的改造,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等诸多方面来体现企业的物质文化。

首先是生产环境的改造,生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的情绪与心理。企业如果绿化好、厂容美、环境清洁整齐,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

16

黄 炜: 论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和凝聚力,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优秀的企业特别注重为员工创造优美的工作环境,并把它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文化设施建设。人有多种需要,不仅仅是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精神需要。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需要的追求愈加强烈,求知、求美、求乐等心理迅速发展,构成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忽略的课题。建立和完善员工的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是许多优秀企业的重要物质文化内。企业人文文化与企业科技文化虽然在涉及的领域和各自的功能上有所不同,但作为企业文化的子系统,它们都存在着某些共性特征。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的发展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可能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有导向、规范、约束、凝聚、融合等作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换句话说,企业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通过一个文化的引导、规范、约束来激励员工,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效率。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有重要作用,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1、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

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例如,海尔1984年开始创业,当时还是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所有制小企业。当时很多员工羡慕国有企业的很多优惠政策,说:我们不得“天时”。1984年建厂,是在平了一片坟地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离火葬场较近,当时员工上班没有活干,有的员工看着火葬场的大烟筒说:“我们这个厂是火葬场的八车间”。言外之意,这个厂早晚要完蛋,因为年年亏损。有的员工说,我们不得“地利”; 1984年上半年,企业还有800多名员工,到了下半年,剩下不到700人了,人心涣散,不得“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都得不到,很多员工对这个企业丧失掉了信心。就在1984年的12月26日,现任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成为青岛电冰箱厂的厂长。他上任后,大胆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倡导新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在他的领导下,海尔倡导了“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否定自我,创造市场”等新观念不断映入员工的脑海,不断转化为员工自觉的行动。

企业文化一旦被员工认同了,就能指导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正是由于海尔企业文化的不断形成,不断转变和影响着员工的思想观念,最终把所有的海尔人凝聚在一起,迸发出海一样的力量,不断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在短短的16年时间里,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所有制的小企业成了一个跨国公司。

2、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文化注重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海尔有一种“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用人激励机制,“三工”就是“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和“试用员工”。不同等级的员工,工资福利待遇不一样。“优秀员工”的基本条件是干部、中级以上职称的管理、技术人员以及车间的班组长,这是集团的骨干力量,大约占集团的25%左右。工人中的多数是“合格员工’、还有一小部分只占10%左右是“试用员工”。这“三工并存,动态转换”不是终身制,你今天是“优秀员工”,明天出现了很大失误,工作做的不好,你就可能下转为“合格员工”,“合格员工”再不注意,那就可能成为“试用员工’,“试用员工”就很危险,就快下岗了。反过来,“试用员工”干的比较好,他仍然可以往上转,变成“合格员工”。这个“动态转换”使每个人都想成为集团的骨干力量,成为“优秀员工”。比如有些很累、很脏的活,在青岛市招工不大好招,他们就到郊区去招一些职业高中生。这些农村出来的孩子他们愿意干,刚进厂的时候是“试用员工”,有很多在工作中表现非常好,成为了“合格员工”,有的“合格员工”后来当了车间主任,有的当上分厂厂长,成了“优秀员工”,成了集团的骨干力量。

3、企业文化的协调作用———使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得到统一

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相互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

在海信,“创造完美,服务社会”是最高准则。所有海信人都明白,“创造完美”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服务社会”作为海信的道德要求不容亵

26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渎。海信的服务宗旨是“天下事,客户的事是头等大事”。在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它被修正为“用户永远是对的”。在海信电器售后服务中心工作的年轻姑娘,每天要接到消费者打来的五花八门的投诉电话。事实上,很多电话属于“电话骚扰”的范畴。有的消费者在电话里说了一些不负责任、不理性、甚至是威胁的话,有的则对接听电话者进行谩骂与人身攻击。“作为服务人员,就应该时时刻刻为广大消费者着想。”一位姑娘说,“哪怕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不能在电话里与消费者较短长。因为,消费者是上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永远是对的。”正是“创造完美,服务社会”的企业文化统一了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使售后服务更加完美。

4、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使员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得到统一

例如:海尔集团的“砸冰箱”事件,不仅使海尔成为了当时关注质量的代名词,同时也使全厂员工的质量意识有了普遍提高。

5、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使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得到延伸

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有很多企业通过品牌来塑造企业的形象,如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拨款140万美元用于选定商标,组织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和统计学家耗时6年,对55个国家的语言、民俗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1万多件草案,最后选定“埃克索”这一誉满全球的商标。这一商标展示了公司的形象,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公司业务不断得到拓展延伸,涉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石化产品、发电、燃煤及矿产等,遍布全球200个国家,埃克索美孚公司成为全球著名的石油公司。

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有句名言:“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关键在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决定企业命运,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沃土。因此,如何利用企业文化的建设来促进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延功.论企业文化的构建[J].商城现代化,2007,(23).

[2]周杰.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3):65 -66.

[3]杜丽华.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企业文化[J].经济师,2005,(5):167.

[4]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张雄龙,黄子经.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2000:96.

[6]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52-57.

[7]于国祥,陈家振.国内外企业文化论述精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84~97.

[8]沈恒泽.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探索[M].武汉:改革出版社,I992:91~101.

[9]林平凡,詹向明,等.企业文化创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86.

[10张宗源,黎永泰.企业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11]邹广严.管理之魂———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12]华锐.新世纪中国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13]徐艳梅,孙中柱.企业文化———管理之魂[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89.

36

黄 炜: 论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