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

中国科学院

“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

(2014年7月7日经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

建设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我院60多年来的创新成就,高度评价我院是一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求我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为我院乃至全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四个率先”目标,是我国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是党和国家赋予我院的光荣使命,既是重大科技任务,也是重大政治任务。

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已进入决定性阶段,我院也正处于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创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只有抢抓机遇,加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影响和制约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激发创新动力与活力,加快实现“四个率先”,

带动和引领我国实现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制定并实施《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简称《“率先行动”计划》),作为统揽全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基础、优势和差距分析

中国科学院是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建院以来,始终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特别是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以来,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目前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具备实现“四个率先”、引领我国科技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具有在基础前沿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的创新潜力。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具有丰厚的学科积累和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方向也具备了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良好态势。近年来,在中微子物理、量子通信、高温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纳米科技、人类基因组测序、生命起源与演化等重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成果。2000年以来的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中,我院占三分之二。

——具有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自主研发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于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先进卫星、载人深潜等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在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高性能计算等领域,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引领;在农业、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和服务国家宏观决策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立足创新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成为我国宏大科技队伍的核心和骨干力量。一批科学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了关键和中坚作用,并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代表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通过“百人计划”和国家各类人才计划,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优秀科技人才。

——具有“三位一体”的组织优势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条件。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形成了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独特优势。建成了一批以大科学装置为依托的综合研究基地,拥有一批布局相对合理、功能比较完备、设施条件良好的科研平台和野外台站,并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建立了广泛的协同创新和战略合作网络。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院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四个率先”目标,还面临艰巨任务和诸多困难。

——对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战略重点凝炼

聚焦不够,集成力量发挥多学科优势、组织开展重大创新

活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重大原创性工作和成果还不够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有待增强。

——吸引和凝聚高端人才的竞争力不足,人才竞争流动机制不健全,安心致研的内外部环境有待优化,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机会和空间受限,骨干队伍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战略科技专家还不够多。一些科研人员文化理念还不适应创新发展的要求,缺乏持续追求卓越、协同合作攻关的精神。

——思想库建设缺少统一、共享的支撑和研究平台,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把握国家决策需求还不够敏锐,研究方法和组织管理方式不适应智库建设和发展的要求,高水平创新思想产出偏少,智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现代科研院所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科技评价和资源配置还不适应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要求,科研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碎片化发展等现象,管理能力和水平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还存在差距。

这些差距和问题反映了我国、我院科技领域布局、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阶段性特征,凸显出现行科技体制机制和创新生态系统与科技快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根本性矛盾,既具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着力加以解决。

综合分析我院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全面审视我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不仅有信心、有决心,而且完全有条件、有能力,通过全院上下努力奋斗,在未来15年左右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目标。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

实现“四个率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院的中心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我院科技体制改革都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性和坚定性,贯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出创新贡献,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追求学术卓越,以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发展,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跨越的指导思想,前瞻谋划,系统设计,积极思变,主动改革,以点带面,蹄疾步稳,才能逐步实现“四个率先”的目标。为此,着眼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左右,即建党100年时,高质量完成“创新2020”各项任务,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在我

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骨干引领作用。

第二步:到2030年左右,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为在新中国成立100年,也是我院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率先行动”计划》是“创新2020”的延伸和发展。其中第一步发展战略,在组织实施“创新2020”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和提升发展目标,深化和拓展发展内容,丰富和充实改革发展举措。到2020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在“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和方向,在一些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在若干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领跑者和开拓者,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骨干、引领和关键作用,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一批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性科技问题,为提升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方面,坚持立足创新实践、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适应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努力实现“十百千万”队伍建设目标,形成一支由数十位有世界

影响的科技大家、百余位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千余名拔尖科技人才、万余名骨干人才组成的创新队伍。向社会输送十万余名研究生和一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在“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方面,建成高水平科技智库的研究系统和管理平台,不断出创新思想,形成系列产出和学术品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科学前瞻的建设性建议,在国家科技规划、科学政策、科技决策等方面发挥权威性影响,成为国家倚重、社会信任、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科技智库。

——在“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方面,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管理科学的现代科研院所体制机制,将三分之一左右研究所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在部分优势学科领域形成5至10个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世界级科学研究中心,成为我国科学技术跨越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我们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和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做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基础性、关键性、前瞻

性重大创新贡献。

三、主要改革发展举措

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围绕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重大问题,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明确定位,创新体制,整合机构,强身健体;以调整优化科研布局为着力点,聚焦重点,协同创新,引领跨越,支撑发展;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科技智库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幅提升创新主体活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构建适应国家发展要求、有利于重大成果产出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

按照前瞻谋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院部机关科研管理改革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性质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较大力度的系统调整和精简优化,开辟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特区”和“试验田”,着力建设一流科研机构。2020年前,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4种类型,稳步推进分类改革,基本完成分类定位、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设计;到2030年,形成相对成熟定型、动态调整优化的中国特色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

1、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建若干科研任务与国家战略

紧密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创新研究院。坚持目标导向和需求牵引,选择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相关科研机构,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提升顶层设计、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能力,在牵头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突破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上,做出引领性、系统性重大创新贡献。2020年前,选择国家急需和具备条件的重点领域,组建5至10

个创新研究院;2030年前,再组建10至20个创新研究院。

2、面向基础科学前沿,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卓越创新中心。瞄准基础科学的前沿方向和重大问题,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择优支持一批有望5至10年达到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或研究所,集学科、人才、项目、平台建设于一体,组织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致力于实现重大科学突破、提出重大原创理论、开辟重要学科方向、建成国家创新高地。同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促进科教融合。2020年前,建设20个左右卓越创新中心;2030年前,在动态调整的基础上,建成30个左右卓越创新中心。

3、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大科学研究中心。依托我院已建成运行、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率开放共享、高水平国际合作、高质量创新服务的大科学研究中心,有效集聚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学、企业,

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协同创新。开展若干下一代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工作。2020年前,建设5至10个大

科学研究中心;2030年前,建成15个左右大科学研究中心,其中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建成若干国家科学中心,成为

我国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4、依托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一批具有核心

竞争力的特色研究所。面向部分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独特需求及特殊学科领域,做强一批学科特色鲜明、

队伍规模适度的研究所,通过院内外科教融合、与地方政

府和行业共建等方式,巩固和发展特色优势,增强核心竞

争力,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特色优势和成果产出不明显、长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所,进行撤并重组和结构

调整。

5、依据四类科研机构的不同定位,建立分类管理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借鉴国际一流同类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立和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创新研究院以满足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主要价值导向,实行政产学研共同参与的理事会治理结构,以国家任务和市场为主配置资源,以应用部门和市场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卓越创新中心以学术水平为主要价值导向,实行行政系统与学术委员会相结合的治理结构,以择优稳定支持为主配置资源,以国际同行评价

为主要评价方式;大科学研究中心以服务科研为主要价值导向,实行行政系统和用户委员会相结合的治理结构,以国家专项经费支持为主配置资源,以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特色研究所以学科特色为主要价值导向,实行相应的治理结构,以按机构支持和项目支持相结合配置资源,以同行评价和相关行业部门、地方政府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四类科研机构之间及与大学、高技术企业等其他创新单元,建立健全相互联系和衔接、紧密合作、动态转换的机制。

(二)调整优化科研布局,进一步把重点科研力量集

中到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

着眼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与使命,按照“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急迫需

求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尖端、前沿领域,围绕战略必争领域、

基础科学和交叉前沿、国防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

民生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等5大板块,突出重点领域和主攻

方向,调整优化科研布局,整合优势科技资源,组织科技

攻关与协同创新,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

6、瞄准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占领国际科技制高点。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卫星导航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保持国际先进科技水平,在国家太空实验室建设和空间站应用工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继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水平集

成创新和应用能力。发射系列空间科学卫星,建成海底观测网络和高端深海探测大型装备,研发一批先进的深部探矿设备等,全面提升我国“上天、入地、下海”的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大智移云”(大数据、智慧地球、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自主可控的系统软硬件、网络和信息安全、信息内容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新原理大推重比发动机、先进核能等领域,实现重大创新突破。

7、立足重要基础科学和交叉前沿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在新强子结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复杂体系的量子模拟、拓扑绝缘体、高温超导、中微子、脑科学、青藏高原、海斗深渊研究等重要方向,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原创成果,成为相关领域方向的国际领跑者。在量子计算、人工合成生命体、全脑仿真和脑机互联、3D与4D打印等新兴前沿,前瞻部署前沿探索和跨学科研究,培育和开辟新的学科方向,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提供战略储备。

8、加强国防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技术瓶颈。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要求,发挥国防科技重要战略方面军的优势和作用,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战略性、前沿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若干新概念武器装备,为保障我国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9、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开展技术研发和协同创

新,显著提升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研发市场竞争前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技术标准,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相关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并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引领未来产业发展。自主研制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科研仪器装备,成为国家科研装备研制创新高地,逐步改变我国科研仪器装备严重依赖国外的局面。组建若干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探索企业主导创新资源配置的新途径,在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可再生清洁能源、高性能计算、现代农业等领域,再培育出联想式高科技企业。

10、面向人口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急迫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加强新型生物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研发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开展“渤海粮仓”、“东北现代农业示范”等科技示范和推广工程,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研发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制新型药物和高质量低成本医疗器械,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大气灰霾等典型区域环境污染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问题研究,研发和推广面向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保护、建设与改善的新技术,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11、围绕五大板块和主攻方向,组织实施“一三五”规划和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国家重大任务。全面深入实施“一

三五”规划,推动研究所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凝炼一批有望在5年左右取得创新突破的重大任务,前瞻部署和培育一批重要前沿交叉研究方向,并在院层面聚焦60项左右重大突破方向。加快实施并持续部署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积极建议承担并高质量完成各类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围绕上述重点任务,组织开展跨所跨领域科技攻关,健全绩效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显著提升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12、探索建立新的资源统筹配置模式,促进科研布局调整优化。进一步强化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突出重点科研领域和重大科技任务,建立科学高效的人财物协同投入机制,克服资源配置的碎片化和效率不高等现象,提高投入产出效益。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要求,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改革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强化预算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引进第三方和社会公众监督机制,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三)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

13、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进一步提高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系统整合与完善我院现行各类人才计划,精简调整人才项目,实施“新百人计划”。建立“特聘研究员”制度,探索按需择优、因人而异地稳定支持和激励

领军科技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的新机制。重点在基础前沿领域,面向全球公开招聘所长等高层次学术职位。

14、积极推进院士遴选和管理制度改革,维护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改进院士候选人推荐(提名)方式,完善院士增选机制,强化推荐者责任,加强学术界内部评议。进一步优化院士队伍的学科布局,逐步提高中青年院士比例。健全院士退出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实行院士退休制度,规范院士兼职和相关待遇。进一步发挥院士群体明德楷模的作用,有效发挥院士在决策咨询、评审评估、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等方面的作用。

15、健全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用人机制,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根据科研活动规律,实行多样化的用人制度模式。加大人才合理流动力度,推行“有限期聘用”制度,健全机制、畅通渠道,调整和优化队伍结构。在卓越创新中心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为优秀青年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支持;提升技术支撑和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和改进博士后队伍建设,从目前的4300人发展到2020年的1万人。实施“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建立健全外籍人才用人制度,提升创新队伍国际化水平,外籍聘用人员占科研人员的比例从目前的1%提高到2020年的3%,其中基础前沿领域达到6%。

16、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探索科教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

人才之路。加强教育机构建设,建立知识学习、创新和传播相互促进的新模式,加快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支持上海科技大学建设。提升研究所培养创新人才能力,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加强与院内外大学人才培养合作。

17、优化创新生态系统,为科研人员安心致研、施展才干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创新文化建设,践行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倡导科学精神,树立优良科研道德和学术风气。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注重学术水平和实质贡献,改进科技评价工作,强化薪酬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改变重数轻质、重物轻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不良现象,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积极发挥科研人员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力,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设后勤支撑体系,深入实施“3H工程”。

18、创造条件,积极探索,逐步推进研究所去行政化改革。选择若干不同类型研究所进行试点,坚持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制度,完善和强化学术管理职能与机制,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在科研布局、资源配置和科技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通过试点探索,改革管理模式,提升制度文化,并在机构运行、干部人事管理、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研究提出配

套政策,使其更加符合科研活动的规律。总结分析试点工作的经验和问题,为国家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四)探索智库建设的新体制,强化产出导向,建设

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

19、统筹相关研究力量和资源,建立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发挥学部的主导作用,集成院思想库相关研究力量,有效吸纳国内外高端智力资源。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国家有关部门、学部及院内外科技、战略和管理专家组成。建立研究系统和管理平台,统筹相关研究队伍、项目、数据等资源,发挥“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和学科交叉、专家云集的特色与优势,健全统分结合、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富有活力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20、完善重大课题选题机制,提升战略研究和咨询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问题导向与趋势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聚焦科技促进发展(Science for Policy)和促进科技发展(Policy for Science),从科技规律出发前瞻思考世界科技发展走势,从科学技术影响和作用的角度研究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重大咨询、学科战略、重要领域战略、科技政策与文化等研究。

21、以重大产出为导向,持续推出高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形成咨询报告、月度快报、科技内参、年度报告和专题报告、有关学术刊物及数据库等系列产出。高质量完成党中央、国

务院和有关部门交办的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任务。统筹思想库产品品牌管理,建立研究成果质量把关和统一发布制度,规范成果管理与传播,成为我国科技界和政府的重要科技信息源和思想库。

(五)深入实施开放兴院战略,全面扩大开放合作,提升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

22、建设科技服务网络(STS Network),促进知识和技术成果的转移与转化、辐射与扩散。聚焦新兴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升级、现代农业发展、自然资源与生态保育、城镇化与城市环境治理等5个领域的市场需求,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转移转化平台,建设成套技术示范与转移、专项研发与联合攻关、委托研究与专项咨询、公共检测与平台试验、知识产权运营与管理等5个科技服务系统及不同类型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激励支持政策,引导科研人员带着成果、结合社会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创新创业。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示范应用,强化和革新现有产业,培育和创建新兴产业,到2020年实现为社会创造年产值逾万亿元的目标。

23、围绕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结合科研布局调整和研究所分类改革,在天津、河北规划建设新的研发园区和创新平台,加快北京怀柔科教园区建设。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创

新高地建设。围绕国家中西部和东北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

24、实施国际化推进战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围绕重大任务,突出重点领域,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一流科研机构的实质性、战略性科技合作,共同设立若干科研基金。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 AS)平台,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教合作,发挥我院在我国科技援外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快科教“走出去”步伐,统筹国际国内科教资源,建设若干海外分支机构。围绕全球共性挑战和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支持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组织中任职。适时发起成立“全球科研机构网络”,推动全球科技发展和合作。

25、建设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资源公共平台,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共享。健全科技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的制度和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向社会全面开放我院大科学装置、科考船、野外台站网络、植物园、标本馆、野生种质资源库、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与信息服务系统等科技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和保障水平。建立科技报告制度,推动公共资助科研项目数据、论文等成果开放共享。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服务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和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

四、所需政策支持(略)

技术创新管理论文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论文题目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 学生姓名吴文军 学号 20081307027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二O一一年一月五日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 吴文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44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预示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创新活动中的R&D(研究和开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主要量度指标GDP增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本文基于索洛模型提出用于测度研发(R&D)投入对GDP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根据江苏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二者的关系。 关键字:创新 R&D GDP 1、绪论 研究与试验发展(R&D) : 指为增加知识的总量( 其中包括增加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 ,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提高R&D经费的投入规模和强度是一个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已得到证实。美国政府近年来也指出: 研发投资来测定美国经济增长的方法能更好地解释目前无法解释的40%的经济和生产力成长, 但这还处在初步研究阶段。近年来,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自主研发的投入对科技、经济的贡献了。《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 的比例将达到2%, 同时也指出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看, “十一五”期间, 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省,尤其要在R&D经费上加大投资。本文基于索洛模型提出用于测度研发(R&D)投入对GDP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基于江苏省的数据,对R&D经费投入对GDP 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有关结论和建议。 2、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熊彼特( JosephA. Schumpeter) 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之后, 又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将这一理论加以运用和发挥, 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并在方法上强调发展观点和内在因素并重, 坚持用动态分析代替静态分析, 强调并采用历史、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熊彼特认为, 创新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是打破经济静止均衡状态、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它包括五个方面: 生产一种新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市场; 获得一种新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不是一种例行工作, 而是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的开拓以及对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实行了创新的企业在成本、质量、效率的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获得额外利润, 其他企业纷纷效仿, 一个领

中科院半导体所科技成果——基于LED灯光的光学无线控制系统

中科院半导体所科技成果——基于LED灯光的光学无 线控制系统 项目成熟阶段孵化期 项目来源863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 成果简介 该系统集照明、智能控制和通信功能于一体。它利用LED灯,在照明的同时作为光学无线通信的光源,可实现对办公设备、安全防范设备、家用电器、电动益智玩具、传感执行器等控制终端的光学无线智能控制。目前已开发出基于手机的控制软件,可以通过操控手机,借助灯光实现对家用电器等设备的全功能控制。 基于LED灯光的光学无线控制系统应用实景 技术特点 通信无电磁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 通信私密性强,安全性高;

与照明结合,无处不在、无须新建专用网络、节能和环保; 网络带宽高,可快速下载网上信息; 无需频率许可证。 专利情况已申请6项核心专利 市场分析 1、基于该技术开发的LED照明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克服传统智能家居系统需要布设控制总线的缺点,也可以克服基于电力载波技术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改造电器设备强电部分时会影响电器安全性的缺点,LED照明智能家居系统属于光学无线方式的智能控制,只要灯光照到的地0方就可以自由摆放受控电器,是最新型的控制方式,可定义为新一代的智能家居系统。该技术也可用于智能建筑中,实现对各种自动执行器终端的光学无线控制。 2、其应用的各项技术代表了当今国内外可见光通信的发展水平,可以作为科技展品,应用在科技馆,让观众零距离接触、了解节能减排的LED照明技术以及照明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的可见光通信新技术。 3、是LED灯具厂商增加产品功能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好机会。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入股 产业化所需条件 进行LED照明智能家居产品中试,投资开发示范工程项目,最少投资300万元。进行智能控制接口标准制定,与家用电器厂商一起制定行业标准,大概需要2-3年,投资100-200万元。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考研大纲(考研,复试,保研面试)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考研大纲(考研,复试,保研面试)本《半导体物理》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半导体物理学是现代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和电子状态;杂质和缺陷能级;载流子的统计分布;载流子的散射及电导问题;非平衡载流子的产生、复合及其运动规律;半导体的表面和界面─包括p-n结、金属半导体接触、半导体表面及MIS结构、异质结;半导体的光、热、磁、压阻等物理现象和非晶半导体部分。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书中基本定律的推导、证明和应用,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半导体的电子状态: 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和结合性质,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和能带,半导体中的电子运动和有效质量,本征半导体的导电机构,空穴,回旋共振,硅和锗的能带结构,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的能带结构,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的能带结构 (二)半导体中杂质和缺陷能级: 硅、锗晶体中的杂质能级,III-V族化合物中杂质能级,缺陷、位错能级 (三)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统计分布 状态密度,费米能级和载流子的统计分布,本征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杂质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一般情况下的载流子统计分布,简并半导体 (四)半导体的导电性 载流子的漂移运动,迁移率,载流子的散射,迁移率与杂质浓度和温度的关系,电阻率及其与杂质浓度和温度的关系,玻尔兹曼方程,电导率的统计理论,强电场下的效应,热载流子,多能谷散射,耿氏效应 (五)非平衡载流子

非平衡载流子的注入与复合,非平衡载流子的寿命,准费米能级,复合理论,陷阱效应,载流子的扩散运动,载流子的漂移运动,爱因斯坦关系式,连续性方程式 (六)p-n结 p-n结及其能带图,p-n结电流电压特性,p-n结电容,p-n结击穿,p-n结隧道效应(七)金属和半导体的接触 金属半导体接触及其能级图,金属半导体接触整流理论,少数载流子的注入和欧姆接触(八)半导体表面与MIS结构 表面态,表面电场效应,MIS结构的电容-电压特性,硅─二氧化硅系数的性质,表面电导及迁移率,表面电场对p-n结特性的影响 (九)异质结 异质结及其能带图,异质结的电流输运机构,异质结在器件中的应用,半导体超晶格(十)半导体的光、热、磁、压阻等物理现象 半导体的光学常数,半导体的光吸收,半导体的光电导,半导体的光生伏特效应,半导体发光,半导体激光,热电效应的一般描述,半导体的温差电动势率,半导体的玻尔帖效应,半导体的汤姆孙效应,半导体的热导率,半导体热电效应的应用,霍耳效应,磁阻效应,磁光效应,量子化霍耳效应,热磁效应,光磁电效应,压阻效应,声波和载流子的相互作用 二、考试要求 (一)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和电子状态 1.了解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和结合性质的基本概念。 2.理解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和能带的基本概念。 3.掌握半导体中的电子运动规律,理解有效质量的意义。 4.理解本征半导体的导电机构,理解空穴的概念。 5.熟练掌握空间等能面和回旋共振的相关公式推导、并能灵活运用。 6.理解硅和锗的能带结构,掌握有效质量的计算方法。

2013、14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半导体物理教程

一、简答 1、肖特基接触、欧姆接触 2、Pn 结作用、异质PN 结、同质PN 结区别 3、费米能级、判断杂质类型、掺杂浓度 4、PN 结激光器实现粒子数反转 5、光电导 二、Si 、GaAs 、GaN 晶体结构、能带特点、物理性质、应用。 三、霍尔效应,........ 证明R H = 四、Xy 方向自由,z 方向为无限深势阱1,、求本征能量2、能态密度3、如果三个方向都无受到限制,则1、本征能量 2、能态密度改变? 五、GaAs ,次能、最低能谷。。。。有效质量性质和意义,有效质量大小比? 2014 一、简答 1、以GaAs 为例说明几种散射机制?与温度关系? 2、迁移率μ,电导σ,H μ区别 3、PN 结光生伏特效应?光电池?画I-V 曲线? 4、Si 、GaAs 、GaN 晶体结构、能带特点、物理性质、应用。 5、温度太高。破坏晶体结构? 二、导体、半导体、绝缘体能带论 三、掺杂质。。。求E ?已知j p n μμρ,i ,。。。 四、轻空穴、重空穴有效质量及图,等能面为球面,E=(....)m 22 。。。。

一、Si 、GaAs 、GaN 晶体结构、能带特点、物理性质、应用。 1、晶体结构: Si 是金刚石结构,由面心立方中心到顶角引8条对角线,在其中互不相邻的4条对角线上中点放置一个原子,对角线上的4个原子与面心和顶角原子周围情况不同,是单原子复式格子。 GaAs (III-V )闪锌矿结构(立方对称性),与金刚石结构相仿,只是对角线上的原子与面心和顶角上的原子不同,(极性半导体/共价性化合物半导体)。 GaN 是纤锌矿结构(六方对称性,以正四面体为基础) 2、能带特点: Si 的导带极小值在K 空间<1 0 0>方向,能谷中心与 点距离是X 距离的 6 5 ,共有6个等价能谷,形状为旋转椭球。价带在布里渊区中心是简并的,有重空穴、轻空穴、自旋耦合分裂三个能级。导带底和价带顶在K 空间不同点,属于间接禁带半导体。

传递过程原理论文样本

简谈化工传递原理中的类似性 摘要 在化工行业的生产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单元操作,但是从原理上看就包括流体流动,质量交换,加热或冷却这三类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量传递,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本文通过分析化工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总结了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一些类似性, 并且讨论了这些类似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类似性 一、分子传递的类似性 描述分子传递的三个定理分别是牛顿粘性定理、傅立叶热传导第一定理和费克扩散第一定理。其数学描述依次为: 方程(1)和(2)经过简单的推导可变为如下方程: 在(3)(4)(5)三个方程中,我们可以分析发现以下的类似性: 首先,v,和D 都被叫做扩散系数,单位均为m2/s。它们是物质的动力学物AB 性,且三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其中u 为分子平均速度,为分子平均自由程。 其次,,, 分别为动量浓度梯度、热量浓度和质量浓度梯度。表明了三种传递都是以浓度梯度作为传递的推动力。 最后,,,都表示了某一物理量的通量,分别为动量通量、热量通量和质量通量。 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三种分子传递可以用统一的文字方程描述为: 通量扩散系数浓度梯度() 其中负号表示传递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我们将上式称为现象方程, 表明三种分子传递过程具有同样的现象方程。

二、对流传递的类似性 我们分析在平板壁面的边界层中, 摩擦曳力系数,对流传热系数h和对流传质系的定义式分别为: (7),(8),(9)三式可以变换如下: 分析上述三式,便可以得出以下的类似性: 第一,对流传递的动量通量、热量通量和质量通量都相应地等于各自的对流传递系数乘以各自量的浓度差,可以用如下文字方程表示: 通量(对流传递系数)(浓度差) 其中负号同样表示方向的差异。 第二,上述三式中的浓度差其实就是表示传递的推动力。 为动量浓度差, 表示动量传递的推动力。由于壁面的动量为,而),所以用“0”表示壁面动量。 为热量浓度差, 表示对流传热的推动力。 为摩尔浓度差, 可以看做对流传质的推动力。 第三,,, 均表示对流传递的系数,且单位均为m/s 。 三、三传类比的概念 在无内热源,无均相化学反应,无辐射传热的影响,由于表面传递的质量速率足够低, 对速度分布、温度分布和浓度分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可视为无总体流动,无边界层分离,无形体阻力等条件下,许多学者从理论上和实验上对三传类比进行了研究。 雷诺通过理论分析,最早提出了三传类比的概念,得出单层模型。雷诺首先假定层流区(或湍流区)一直延伸到壁面,然后利用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相似性,导出了范宁摩擦因子与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之间的关系式,即广义雷诺类比式如下: 或

砷化镓晶片表面损伤层分析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机构

稀有金属 CHINEXE JOURNAL OF RARE METALS 1999年7月 第23卷 第4期 vol.23 No.4 1999 砷化镓晶片表面损伤层分析 郑红军 卜俊鹏 曹福年 白玉柯 吴让元 惠 峰 何宏家 摘 要: 采用TEM观测与X射线双晶回摆曲线检测化学腐蚀逐层剥离深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SI-GaAs晶片由切、磨、抛加工所引入的损伤层深度。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上的差异,得出了TEM观测到的只是晶片损伤层厚度,而X射线双晶回摆曲线检测化学腐蚀逐层剥离所得的深度是晶片损伤层及其形成应力区的总厚度的结论。 关键词: 砷化镓 切片 磨片 抛光片 表面损伤层 Analyses of Surface Damage in SI-GaAs Wafers Zheng Hongjun, Bu Junpeng, Cao Funian, Bai Yuke, Wu Rangyuan, Hui Feng and He Hongjia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surface damage Layer in the SI-GaAs wafer induced by cutting, grining and polishing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rocking curve measurements after the wafer was chemically etched.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epth of surface damage layer of SI-GaAs wafer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ative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two methods is proposed. Key Words: SI-GaAs, Cutting wafer, Grinding wafer, Polishing wafer, Surface damage 许多重要的砷化镓器件及砷化镓高速数字电路、微波单片电路均在砷化镓晶片表面制造, 集成度越高,对表面的要求越严格。所以,材料表面加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器件的性能、成品率及寿命等。 半导体材料表面因切、磨、抛加工而引入的损伤层深度一直是人们深入研究的工作。加工后的晶片表面损伤层可能是由非晶层、多晶层、嵌镶块层和弹性畸变层等构成的多层结构[1]。 测定这些表面损伤层厚度的通常方法有恒定化学腐蚀速率法[2,3]、椭圆偏振仪[4]、透射电子显微镜[5]、光背散射[6]以及Knudsen[7]提出的X射线双晶摆动曲线观测腐蚀剥层晶片表面损伤层法。但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采用X射线双晶回摆曲线检测化学腐蚀逐层剥离损伤层深度与TEM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了材料加工过程中 (切、磨、抛) 引入的损伤层深度。根据两种测量结果的差异,得出了TEM观测到的只是晶片损伤层厚度,而X射线双晶回摆曲线检测化学腐蚀逐层剥离损伤层深度是晶片损伤层及其形成应力层的总厚度的结论。

中科院微电子所介绍

招生简介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是一所专业从事微电子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国立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技术总体和中国科学院EDA中心的依托单位。微电子所本着“惟精惟一、求是求新”的办所精神,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承担重点科技攻关与产品开发任务,一方面拓展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领域,发展交叉学科方向;同时通过全方位合作积极推进成果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推动产业发展。微电子所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高技术研究机构,成为我国IC技术和产业领域一个技术创新基地和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促进国家微电子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微电子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4年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职工62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高级研究人员91人,上岗研究生导师7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4名),在读研究生近300多人。 主要研究方向:1.硅器件及集成技术;⒉微细加工与新型纳米器件集成;3.微波电路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4.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通信与多媒体片上系统芯片、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电子封装)。 本专业一级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交叉与综合性学科,跨专业学习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与潜力,因此微电子所欢迎并鼓励微电子专业及通讯与通信工程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软件类、光电技术、物理与应用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报考。 除招收普研(学术型)外,我所还计划在电子与通信工程(代码:430109)和集成电路工程(代码:430110)两个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我所2011年度研究生招生仍为国家计划内公费。 专业代码: 080903 专业名称: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与导师 w 硅器件及集成技术 该方向为一室、九室、十室研究方向,主要从事CMOS及SOI CMOS器件与集成电路、功率器件与集成电路、高可靠性器件与集成电路、微系统及集成技术研究等的研究、设计、制造及测试。这些研究室一直致力于硅基器件与集成电路主流工艺技术的研究, 曾先后完成“VDMOS功率器件”、“0.8微米CMOS工艺”、“亚微米SOI CMOS电路的研究”、“0.35微米CMOS集成电路关键技术”、“0.1微米级CMOS FET”等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硅器件、电路与工艺技术研发能力,并在诸多技术方面一直保持着国内领先地位。目前正在致力于下一代纳米级的 CMOS新结构器件与电路、新工艺技术、高可靠性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与新型MEMS器件与集成,以及先进电子封装技术的研究。 导师简介 韩郑生男 1962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杜寰男 1963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欧毅男 1975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罗家俊男 1973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孙宝刚男 1969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李多力男 1977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朱阳军男 1980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万里兮男 1955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曹立强男 1974年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陈大鹏男 1968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文武男 197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 和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介 一、A类先导科技专项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是中科院在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基础上,瞄准事关我国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的,是集科技攻关、队伍和平台建设于一体,能够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的战略行动计划。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确认中科院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 1.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2011年中科院已将其列为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之一。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实施以来,在“细胞谱系的建立与发育调控”、“功能性细胞获得的关键技术”、“人工组织器官构建”、“干细胞应用策略的集成研究”四个项目取得的阶段性进展。 2.未来先进核裂变能 中科院于2011年启动了"未来先进核裂变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其中ADS嬗变系统项目和钍基熔盐堆(TMSR)核能系统项目作为其两大部署内容。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以加速器产生的高能强流质子束轰击靶核

(如铅等)产生散裂中子作为外源中子驱动和维持次临界堆运行,具有固有安全性。ADS系统的中子能谱硬、通量大、能量分布宽,嬗变长寿命核素能力强,既可大幅降低核废料的放射性危害,实现核废料的最少化处置,同时还有能量输出,可以提高核资源的利用率,被国际公认为核废料处理的最有效手段。 钍基熔盐堆(TMSR)核能系统项目研究目标是研发第四代裂变反应堆核能系统,计划至2020年之前建成2MW钍基熔盐实验堆,形成支撑未来TMSR核能系统发展的若干技术研发能力,并解决钍铀燃料循环和钍基熔盐堆相关重大技术挑战,研制出工业示范级钍基熔盐堆,实现钍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核能的综合利用。 3.空间科学 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后,中科院即启动实施的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将部署以下7个研究项目。(略) 4.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作为2011年首批启动的A类先导科技专项之一。该专项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国际谈判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最佳途径选择等重大科技需求,有效组织中科院和相关高校及部委相关单位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的陆地碳收支定量认证、碳增汇潜力与速率、增汇技术与措施以及未来全球增暖情景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不确定性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由此形成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增汇、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数据资源体系、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在温室气体

中科院微电子所硕博连读培养方式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2009-10-12 | 编辑: | 【大中小】【打印】【关闭】 为加强我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一步提高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相关文件的精神,并根据我所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如下: 培养目标 我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理想。在攻读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格。 学习年限 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学位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从事学位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为二年至三年。正常情况下,如不能按时毕业者,若完成学习任务,论文答辩未通过,作结业处理。确实由客观因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必须由导师提出申请,经研究生部核准,可延长半年至一年,延长学习的时间不计算学制。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3年半,论文工作必须结合本职工作。硕士学位研究生一般不得提前毕业。 培养方式 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性政治、思想、纪律和理想教育相结合。对硕士生除开设必修的政治理论课外,还应加强形势、政策、理想、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 贯彻学位课程和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硕士生既要系统地学习理论,也要接受独立从事科

学研究的实践锻炼。贯彻指导教师负责带教和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导师应该从政治思想和业务学习两方面关心和教育硕士生。 指导教师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原则和要求,结合研究方向,制定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对学位课程和论文作出具体安排。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本人学习计划,选修课程必须征得导师或学科点学术秘书的同意;完成学位课程学习计划后,必须在一学期内完成调研工作并转入论文正式工作。 建立每学年年终评比奖励优秀研究生制度,对品学兼优的研究生进行表彰和奖励,以鼓励先进,在研究生中形成积极上进的气氛。 研究专业 我所攻读硕士学位专业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学)。 课程学习 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学位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公共必修课应按国家统一设置; ?专业必修课六门,按一级学科范畴设置,体现本专业和知识面宽的特点;并设置本学科实验技能方面的课程; ?必修课应相对稳定,课程内容比较成熟,覆盖面较宽,符合本学科发展要求; ?避免与本学科课程中设置内容上的不必要重复;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加强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课程设置要有一个合理的知识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研究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激励在学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强化研究生的职责义务意识,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奖助学金管理指导意见》〔院发学字(2010)95号〕的文件精神并结合研究所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 第二章奖助学金发放对象 第二条凡学籍关系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为过程所的研究生,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献身科学事业,立志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学业成绩优异或在科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绩效突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及团结协作精神者,均可享受奖助学金。 第三条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执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章奖助学金结构及发放标准 第四条奖助学金分为普通博士生、硕博连读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三个层次设立。 第五条奖助学金包括发放项目和抵扣项目。 发放项目由普通奖助金、等级奖学金、三助奖酬金(即“助研/助教/助管”酬金)、补贴四个部分构成,其发放标准详见“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奖助学金一览表”:

表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奖助学金一览表(单位:元/月) 2

注:1. 专业学位硕士生和普通博士生三年级以上(不含三年级)研究所不再负责提供奖助学金 2. 研究所已提供的研究生住宿、医疗等补贴,均由“暗补”变成“明补” 3. 硕博生自入学开始为博士预科阶段,享受博士预科待遇;硕博生通过中期考核后正 式转入博士阶段,享受博士待遇。硕博生未能通过中期考核的转为硕士培养,学习年限为四年,且应返还为其多支付的相关费用(与同级硕士研究生相比) 4. 生均:代表课题组的所有研究生平均值。应发合计按研究生工作情况可上调和下调。 应发合计包含伙食补贴。 抵扣项目包括住宿费、伙食补贴、医疗保险等。 第四章等级奖学金和助研奖酬金的发放 第六条等级奖学金的发放与研究生考核相挂钩。经课题组考核被评选为优秀或合格研究生者享受等级奖学金。对于学习工作不努力且屡教不改、考核成绩为不合格、或有违规违法行为的研究生,等级奖学金予以核减或停发。 第七条助研奖酬金面向担任助研岗位并做出工作贡献的研究生设立。 第八条课题组应将助研岗位及相应职责要求在内部予以公开,研究生须经导师同意后申请助研岗位,并与课题组负责人、教育办签署岗位任务书。如有调整,于每月的20日前报教育办。 第九条受聘助研岗位的研究生,须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课题组考核。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减发或停发助研奖酬金: 1.不能履行岗位职责或工作考核不合格者; 2.不能按计划完成开题报告或论文进度者; 3.不遵守所内规章制度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者; 4.无故不参加研究所组织的重要活动者;

中科院所有研究所

北京市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力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遥感应用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计算机与控制学院 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系 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华大教育中心 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国家科学图书馆 微电子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电研究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信息工程研究所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筹)天津市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河北省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山西省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辽宁省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吉林省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上海市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传递过程原理作业题和答案(原稿)

《化工传递过程原理(Ⅱ)》作业题 1. 粘性流体在圆管内作一维稳态流动。设r 表示径向距离,y 表示自管壁算起的垂直距离,试分别写出沿r 方向和y 方向的、用(动量通量)=-(动量扩散系数)×(动量浓度梯度)表示的现象方程。 1.(1-1) 解:()d u dy ρτν = (y ,u ,du dy > 0) ()d u dr ρτν =- (r ,u , du dr < 0) 2. 试讨论层流下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三者之间的类似性。 2. (1-3) 解:从式(1-3)、(1-4)、(1-6)可看出: A A A B d j D dy ρ =- (1-3) () d u dy ρτν =- (1-4) ()/p d c t q A dy ρα =- (1-6) 1. 它们可以共同表示为:通量 = -(扩散系数)×(浓度梯度); 2. 扩散系数 ν、α、AB D 具有相同的因次,单位为 2/m s ; 3. 传递方向与该量的梯度方向相反。 3. 试写出温度t 对时间θ的全导数和随体导数,并说明温度对时间的偏导数、全导数和随体导数的物理意义。 3.(3-1) 解:全导数: d t t t d x t d y t d z d x d y d z d θθθθθ????=+++ ???? 随体导数:x y z Dt t t t t u u u D x y z θθ????=+++???? 物理意义: t θ ??——表示空间某固定点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dt d θ——表示测量流体温度时,测量点以任意速度dx d θ、dy d θ、dz d θ 运动所测得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Dt θ——表示测量点随流体一起运动且速度x u dx d θ=、y u dy d θ=、z u dz d θ =时,测得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4. 有下列三种流场的速度向量表达式,试判断哪种流场为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 (1)j xy i x z y x u )2()2(),,(2θθ--+= (2)y x z x x z y x )22()(2),,(++++-= (3)xz yz xy y x 222),(++= 4.(3-3) 解:不可压缩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为:0u ?= (判据) 1. 220u x x ?=-= ,不可压缩流体流动; 2. 2002u ?=-++=- ,不是不可压缩流体流动; 3. 002222()u y z x x y z =??≠??=++=++= ,不可压缩 ,不是不可压缩 5. 某流场可由下述速度向量式表达: (,,,)3u x y z xyzi y j z k θθ=+- 试求点(2,1,2,1)的加速度向量。 5. (3-6) 解: y x z i j k Du Du Du Du D D D D θθθθ =++ x x x x x x y z u u u D u u u u u D x y z θθ=+++???????? 0()()3()xyz yz y xz z xy θ=++- (13)x y z y z θ=+- y y Du D θ = 23(3)(3)3(31) z z z z Du D θθθθ =-+--=-

中科院半导体所科技成果——基于TDLAS技术的气体传感器

中科院半导体所科技成果——基于TDLAS技术的气体 传感器 项目成熟阶段生长期 项目来源公益行业(气象)专项资金 成果简介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器吸收光谱技术(TDLAS)的气体传感器,是结合光电子学,光谱学,以及微弱信号处理等高新技术的气体传感器系统。该设备与传统的气体传感器装置(电化学法,气象色谱法,吸附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精确的测量数据,更快的响应速度,以及在线实时测量等特点。 通过内建程序及显示屏,可以实时显示当前的待测气体浓度,以及各测量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标准的RS232通信接口可以方便的向上位机传输实时测量数据。通过光纤和电缆的延伸,可以进行远端在

线测试。通过可更换的气室选择,完成不同环境下的测试任务。并且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定制气体(H2O、NO、CH4、HF)的测试。 技术特点 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通过向待测气体发射特定波长的激光,并对穿过气体的激光信号进行解调,分析气体的组分和浓度。利用光吸收技术进行气体浓度测试,不会对气体组分造成影响,并且响应速度很快,可以进行实时监测及数据采集。通过延长的光纤和电缆,可以将传感器深入到人身无法达到的地方及环境,进行远程测试。 专利情况 多项专利技术申请中,其中已授权1项。 市场分析

根据我们目前的调研情况,目前能够很容易检测的气体包括H2O、NH3、NO、HF、HBr、HI、CH4,其中H2O和HF的检测灵敏度可以高达100个ppb,是目前同类型传感器中灵敏度最高的检测手段。上述气体都是化工生产、气象监测、特种气体测量(如SF6中的水汽测量、矿井的瓦斯监测等),因此该类传感器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另外,目前国家在环境监控非常重视,其中一些危险气体的检测缺乏体积小、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的传感器技术,因此该技术还能在国家安全和环境控制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合作方式技术入股 产业化所需条件 企业提供厂房、基础建设、资金、可靠性试验设备、人员配合。

中科院各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外)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 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 *药物研究所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公派留学人员办理出国审批手续须知-中科院过程所人事处

公派留学人员办理出国审批手续须知 出国留学人员,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即将踏上出国学习、工作和从事合作研究的征途。为了帮助出国留学人员做好出国前的准备和顺利办理出国手续,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委托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服务中心留学与境外培训发展部承办院公派出国留学和境外培训工作。现把公派留学人员办理出国手续须知印发给你们,供派出单位和留学人员参考。 一.院公费留学人员办理出国审批手续所需申报的材料 1、中国科学院出国访问学者、研究生申报表 2、中国科学院公费出国留学录取通知书原件 3、PETS5考试成绩单原件(留学半年及半年以上人员) 4、JW108表(一式四联)办理因私普通护照; 已有有效护照者,请提交护照复印件 5、政审批件两份(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6、对方邀请信或大学入学通知书原件及其中文翻译件 7、赴美国需有“DS-2019”表复印件(即原来的“IAP-66”表) 8、赴日本需有在留资格认证书 经人教局审批后,返还下列材料: 1、中国科学院出国及赴港澳任务批件(二份) 2、经济担保书(需留学人员本人填写) 3、JW108表的第一、三联 4、政审批件原件 5、报到证(留学半年及半年以上人员) 二.单位公派留学人员办理出国审批所需申报的材料 1、派出单位同意派出的正式公函 2、中国科学院出国访问学者、研究生申报表 3、JW108表(一式四联)办理因私普通护照 4、政审批件两份(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5、邀请信复印件及译文(需注明国外生活费来源) 6、赴美国需有“DS-2019”表复印件(即原来的“IAP-66”表) 7、赴日本需有在留资格认证书 经人教局审批后,返还下列材料: 1、中国科学院出国及赴港澳任务批件(二份) 2、JW108表的第一、三联 3、政审批件原件 三.办理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国际会议审批所需申报的材料 1、关于批准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国际会议项目的通知(原件) 2、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国际会议项目会回执(原件) 3、国际会议邀请信(复印件) 4、会议注册费文件(复印件) 5、会议日程表(复印件) 6、政审批件(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2016年中科院微电子所考研复试经验 -----新祥旭考研辅导

2016年中科院微电子所考研复试经验 准备了10个月,初试发挥不是很好,393,今年分都高,我差不多十七八名吧,但复试后总排名变成第一了,给大家说说经验。 准备考微所是去年三月八号开始的。有点早,但是大一混到大三,该玩的都玩了,对自己说是时候学点了,但老实说大三下学期看不下去书,每天学4个小时吧,一去自习室就想睡觉,但那个学期让我生活习惯改了过来。暑假和我女朋友出去住的。每天学8个小时,效率很高。然后暑假开学后突然质变了,学习效率超级高,差不多一天能学10个小时。学啊学啊到了冬天,发现身体因为学习变得不行了,总生病,反正最后两个月就没消停。最后浑浑噩噩的考完了。寒假回家玩了一个月,开学查成绩,发现过复试了,很开心。 开始准备复试。复试要看好多书,数电模电信号。我看了一天模电就放弃了。因为模电可是补考了两次才抄过去的。完全看不懂,于是下定决心看器件工艺方面的,差不多五六天就看完了吧。这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复试就这样岂不是太简单了,后来发现的确是这回事,复试的时候老师的确会问点没学过的东西。这时候我受我们班长的诱导,说一个微所博士说微电子十室搞22nm工艺的牛人多,挺虎的。于是我开始看工艺,看论文。先上微电子所官网看看他们室的方向有哪些,然后就是下论文看论文。找那种总结性的论文。这样能看懂。然后呢,好好做笔记,对新东西一定要了解,后来复试的发现太有用了。 说说复试经历吧,我复试前就猜应该复试会问些不一样的东西,要不然还不如考专业课卷子呢,后来李博老师也是这么说的。果然第一天下午复试出来的人好多都发现问的问题很怪异,有些不是很好答,书上都找不到。对了,复试通知上说,复试主要考基本原理和知识面,这就要求不能只会书上的东西。第二天轮我复试了,还好,竟然不紧张。进去了,鞠躬,说老师好,然后坐下来自我介绍,后来同学说我自我介绍的时候身体晃来晃去的。这个自我介绍太重要了,你要靠这个介绍让老师问你学过的东西,我对老师说我对新的东西总有兴趣,

中科院过程所的化工原理大纲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化工原理》考试大纲 本《化工原理》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艺、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重要应用基础课程,以传递过程(动量传递、传质和传热)为主线,涵盖了化学工业中涉及的主要单元操作过程。要求考生掌握研究化工工程问题的方法论,掌握各单元操作过程原理和设备性能,能够进行定量过程计算和基本的工程设计,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2.掌握单元操作过程的典型设备的特性,并了解基本选型能力; 3.掌握主要单元操作过程的基本设计和操作计算方法; 4.能够灵活运用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单元操作常见问题。 二、考试方式与时间 硕士研究生入学《化工原理》考试为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考试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流体流动 1、考试内容 (1)流体运动的考察方法、流体受力和能量守恒分析方法;(2)流体静力学及压强测定;(3)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4)机械能守恒及伯努利方程的应用;(5)流动型态(层流和湍流)及判据;(6)流速分布及流动阻力分析计算;(7)因次分析方法;(8)管路计算;(9)流速和流量的测定、流量计。 2、考试要求 掌握流体流动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及流动规律,包括流体静力学和机械能守恒方程。能够灵活运用流体力学基本知识分析和计算流体流动问题,包括流体流动阻力

计算和管路计算。 (二)流体输送机械 1、考试内容 (1)主要流体输送机械的类型及特点;(2)离心泵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特性曲线、流量调节、组合操作、安装和汽蚀现象;(3)往复泵的类型、工作原理、流量调节和特性曲线;(4)其它主要化工用泵(正位移泵和非正位移泵)、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和真空泵的主要特性。 2、考试要求 了解各类化工用泵的主要结构、原理和主要用途。掌握离心泵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流量调节和安装。能够进行涉及泵的基本计算。 (三)液体的搅拌 1、考试内容 (1)搅拌器的主要类型;(2)混合机理;(3)搅拌器的性能;(4)搅拌功率;(5)搅拌器放大。 2、考试要求 了解搅拌器的主要结构、流体混合特性和表征,了解搅拌设备的基本设计和放大。 (四)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及过滤 1、考试内容 (1)单颗粒、颗粒群和颗粒床层的特性;(2)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及简化模型;(3)过滤原理和分类;(4)过滤过程的数学描述及计算、滤饼的洗涤;(5)压滤和吸滤设备、离心过滤设备。 2、考试要求 了解颗粒床层的特性和流动压降计算。掌握过滤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程式及应用、不同过滤方式的操作计算。了解典型过滤设备的结构和特点。 (五)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 1、考试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