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橙的变色机理

甲基橙的变色机理
甲基橙的变色机理

以HIn 表示指示剂的酸式,In -表示其碱式,在溶液中指示剂可达到

平衡。

-++=ln ln H H

甲色 乙色

[][][]a H In K HIn +-= [][][]a K In H HIn -+=

溶液的颜色决定于指示剂碱式色型与酸色型浓度的比值。对一定的

指示剂而言,在指定条件下是a K 是常数,因此[]

[]In HIn -只决定于

[]H +,一般地说:

① 若[]10[]In HIn -≥ 溶液呈碱式色,即

[]/10,1a a H K pH pK +≤≥+。 ② 若[]0.1[]In HIn -≤ 溶液呈酸式色,即

[]/0.1,1a a H K pH pK +≥≤-。 ③ 若11a a pK pH pK -<<+溶液呈混合色。

④ []1,[]a In pH pK HIn -== 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附录表6中列出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大多数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为1.6-1.8个pH单位,但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只有1.3个pH单位,为什么?

pK ,其理论变色范围应在2.4~4.4之间。若配制一甲基橙的 3.4

a

系列不同pH的缓冲溶液,各加入1滴甲基橙指示剂,目视可发现当

pH<3.1时,溶液呈红色;pH>4.4时溶液呈黄色;pH在3.1~4.4范围内,溶液呈橙色。将目视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称为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由于人眼对黄色及红色的敏感程度不同,导致甲基橙的pH变色范围为3.1~4.4,且不同人对同一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的观察也不同。例如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也有报道为3.2 - 4.5或2.9 - 4.3。最常用酸碱指示剂甲基橙、甲基红、酚酞和百里酚酞的颜色变化与变色范围要熟记。

红色酚酞溶液逐渐褪色的原因探究

红色酚酞溶液逐渐褪色的原因探究 摘要对红色酚酞逐渐褪色的原因进行了实验探究,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从中发现:这种红色酚酞醌式结构能够自动转化为无色酚酞甲醇式结构,其转化速度随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而加快,此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而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在一定的碱性条件下(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30%时),无色酚酞甲醇式结构的热稳定性比红色酚酞醌式结构的热稳定性差。 关键词红色酚酞自然褪色原因探究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许多化学实验问题可作为实验探究课题,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当无色的酚酞溶液滴入到碱性溶液(如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溶液)中时,无色溶液立即变成红色。随后,红色溶液又逐渐地褪成无色,而且褪色的速度有快有慢。对于这种异常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曾在课堂上就此问题提出设问,但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可归纳为3个方面:(1)红色酚酞结构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2)红色酚酞溶液与空气接触时,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其溶液的pH降低到8以下,红色酚酞结构又转化为无色酚酞分子结构;(3)红色酚酞结构自动转化成另外一种无色酚酞结构。究竟哪种推测正确、合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对此,我们组织了学生分组展开实验探究,并从中获得了正确的解释。 1实验用品 1 %酚酞溶液,稀硫酸(1∶4),氢氧化钠溶液(1%、5%、10%、20%、30%、40%、50%);大试管10支,酒精灯1盏,试管夹1支,橡皮塞5个。 2实验探究 酚酞是一种弱的有机酸,也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在溶液里,随着溶液酸碱性的变化,酚酞分子结构发生转化而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无色酚酞结构红色酚酞结构。这种转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学生对此很熟悉。在碱性溶液中,红色酚酞为什么会逐渐褪色?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教学案例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为什么会消失

教学案例: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为什么会消失? 在上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的学习中,为了探究酸和碱能否反应,在演示课本P193活动与探究实验1时,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溶液立刻变红,振荡后颜色却消失了,这一简单的实验超出了超乎预想的现象,学生对此不解,“为什么还没加稀盐酸变红的溶液就褪色了?”面对这种异常现象,我也感到很突然。为了排除偶然想象,我又重新做了一遍实验,可变红的溶液又一次褪色了,学生已经按奈不住了,议论纷纷,我也在不断思考酚酞褪色的原因。突然,我灵机一动,“既然学生从实验中发现了异常现象,何不通过实验证明一切。”于是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溶液的红色消失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大胆猜想,并设计出能证明你们猜想的具体实验方案,下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我的话音刚落,平静的课堂沸腾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 我将同学们提出的猜想总结如下: 猜想1 可能是烧杯不干净,烧杯内壁沾有酸的缘故。 猜想2 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猜想3 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的缘故。 猜想4 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使酚酞褪色的缘故。 …… 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一取干净的烧杯再做一遍实验。 方案二如果酚酞变质了,则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就不会变色,所以猜想2错误。(或重新配制酚酞试液,再进行实验验证。) 方案三如果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所以猜想3错误。 方案四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赶出其中的氧气,再在加热后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以隔绝氧气。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虽没有完成,但我和同学们尝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快乐,我和他们在课堂上一起争论,一起探讨,学生那种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感染着我,我也享受着其中的快乐。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课下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明白酚酞褪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电致变色材料研究进展

电致变色材料研究进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电致变色材料研究进展摘要电致变色材料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智能材料之一。本文简述 了电致变色机理及特点,简要介绍了无机电致变色材料(WO3)和有机电致变色 材料(氧化还原型化合物、金属有机螯合物、导电聚合物)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变 色材料,电致变色材料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及其研究现状。 关键词电致变色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应用现状 变色现象是指物质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对光的反应的改变。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比如变色龙,它的体色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 改变。人们感兴趣的是一类具有可逆变色现象的物质,即可利用一定的外界条件 将它们的颜色进行改变并且在另外一种条件下将其还原。目前发现的变色现象主 要有4 类: 电致变色、光致变色、热致变色和压致变色,其中又以电致变色研究得最为深入。 电致变色是指在外接电压或者电流的驱动下,物质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 而引起颜色变化的现象。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物质的化学性能(透射率、反射 率等)在可见光范围内产生稳定的可逆变化。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 电 致变色材料中电荷的注入与抽出可以通过外界电压或电流的改变而方便地实现, 注入或抽出电荷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材料的致色程度,调节外界电压或电流可以控 制电致变色材料的致色程度; ( 2) 通过改变电压的极性可以方便地实现着色或 消色; ( 3) 已着色的材料在切断电流而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况下,可以保 持着色状态,即具有记忆功能。因此,电致变色材料应满足以下各个方面的要求: (1) 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可逆性; (2) 颜色变化的响应时间快; (3) 颜色 的变化是可逆的; (4) 颜色变化的灵敏度高; (5) 有较高的循环寿命; (6) 有一

过氧化钠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的实验分析

过氧化钠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的实验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教材第四章碱金属的第4个演示实验,给盛有Na2O2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当检验完O2后,再加数滴酚酞试液,其现象并不完全像教学参考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而是红色消失。对于此种反常现象,有过两种不同的观点。实际情况怎样?本文通过下述实验,给出一种解释,供参考。 二、实验过程 1.反应原理 Na2O2溶解于水及酚酞在溶液中的显色机理分别用下式表示 Na 2O2+2H2O2NaOH+H2O2 2H 2O22H2O+O2↑ 2.酚酞与NaOH作用 称取NaOH,配制pH从14~8的不同溶液。取这些溶液各1mL于试管中,各加2滴酚酞试液,当溶液pH≥14时,经振荡,红色消失。往该无色溶液中逐滴加稀H2SO4(0.1mol/L),当pH≤13时,红色复现,继续滴加至pH<9,红色又消失。此时再加2mol/L的NaOH溶液,当pH≥9时,红色复现,pH≥14,红

色又消失。由此可推知,当溶液的碱性过强(pH≥14),加入酚酞,红色的消失是因为酚酞红色的酿式结构转化为无色的羧酸盐式结构。所以,使酚酞显红色的最佳pH范围应为13~9之间。 3.酚酞与H2O2作用 为模拟给Na2O2溶液中加入酚酞以后红色消失的现象,我们找出在碱介质中,酚酞与H2O2的作用条件及变色机理。 取pH=11的NaOH1mL和30%的H2O22滴于一支试管中,然后加酚酞1滴,出现红色,振荡,红色消失。为避免残存的H2O2对后续反应的影响,可加入重金属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作为催化剂以加速H2O2的分解。给上述溶液加入MnO2,除掉过量的H2O2,静置后,上层澄清溶液红色不复现。再取pH>14的NaOH 溶液,做类似实验,我们将上层清液取出,给它回滴稀硫酸,使该溶液的pH限定在14~8之间,红色仍然不复现。下面是给1mLNaOH溶液中加2滴30%H2 O2后,再加1滴酚酞试液,不同pH溶液红色消失所需要的时间(min)。 以上现象表明,在酚酞显色范围内,随pH降低,褪色时间延长,并且红色一旦消失,再加酸或碱调节溶液的pH,红色也不复现。 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如下:根据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各型体分布系数公式δB-=K a/([H+]+K a,对于酚酞,其K a=7.9×10-10,当[H+]=1×10-12mol/L(pH=12)时,经计算,红色的醌式含量达到99.98%(可不考虑醌式向羧酸盐式转化)。随着[H+]增加,溶液中的醌式含量降低。对于H2O2,在碱性条件下发生酸式电离:H2O2H++HO2-K a=1.8×10-12HO2-具有强的氧化性,其电极反应为:HO2- +H2O+e3OH- E Bθ=0.87V当pH=12时,据分布系数公式计算,知HO2-已占64.3%。随着pH降低,HO2-含量也降低,氧化能力随之降低。这就是为什么pH在13~9之间时,pH越小,褪色速度越慢的可能原因。即H2O2使红色酚酞

酚酞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

酚酞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 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为无色①,在碱性溶液中为紫红色是读者熟知的现象。现在进行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1 把酚酞溶液滴入NaOH溶液(浓度>2mol/l),显现红色,在振荡过程中溶液退成无色。为了验证这个退色现象是否系空气中CO2溶解所造成的(就像用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以酚酞为指示剂,当呈现浅红色时表示滴定已达终点,后因CO2的溶解,溶液退成无色),往无色液中再滴加酚酞。如果现象是:呈无色液,示原先退色是CO2溶解之故;若呈紫红色,表明溶液仍为碱性(即使有CO2溶解问题)。实验现象是,再次滴入酚酞,溶液呈现红色,振荡过程中又退成无色。若再滴入酚酞,溶液再现紫红色,振荡??表明酚酞在稍浓(>2mol/l)些NaOH溶液中为无色。 酚酞在不同溶液中呈现的颜色: 实验2 把酚酞液滴入浓H2SO4,呈现橙色,不论振荡多长时间,其颜色不变。若把橙色液倒入大量水中,得无色液。 其实酚酞在不同的条件下,因结构的改变而呈现4种相应的颜色(见图)。 通过酚酞颜色随条件而变的事实是想强调: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现象,当条件改变时,现象可能有相应的改变。为了加深这个印象,再进行一个实验。 实验3 取少量I2置于蒸发皿中微热,预先用两根玻璃棒分别用水“粘住”淀粉试纸和碘化钾淀粉试纸,置于I2蒸气中。现象是:碘化钾淀粉试纸先显色,而且颜色比淀粉试纸呈现的颜色要深些。表明碘和淀粉的显色反应和有无KI有关。现已证实:在有I-时,将和I2形成I-3、I-n(n=5、7……),较易进入淀粉的结构②而显色。 条件变了,性质(现象)可能随之而变,在化学上是很普遍的。一般化学实验中的条件指:试剂的浓度,溶液的酸碱性,试剂的相对用量,加试剂的先后顺序,温度及是否加催化剂等。 ①关于“酚酞变色机理”可参考:童沈阳、金霞,化学通报8,52(1988)。 ②关于碘和淀粉显色,请参考:黄佩丽《无机元素化学实验现象剖析》,第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酚酞试剂遇水产生白色沉淀的研究

酚酞试剂遇水产生白色沉淀“异常现象”的探究 高若曦1,范艳花2,姚智萍2 (1.陕西省西安中学;2.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摘要:酚酞试剂滴加到蒸馏水中产生了白色沉淀,通过一系列实验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探究,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说明了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酚酞;化学;变色;性质 一、问题的提出 酚酞的变色范围为:pH 介于0~8.2,无色;pH 介于8.2~12.0,粉红色;pH>12.0,无色。而蒸馏水显中性,pH=7.0,把酚酞试剂滴加到蒸馏水中应该显无色,且溶液透明。然而,在一次实验中却发现,将酚酞滴加到蒸馏水中出现了白色沉淀。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针对这种“异常现象”,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找出了原因,现做一介绍。 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得知,酚酞是一种有机弱酸,为白色或微带黄色的细小晶体,分子式为C20H14O4,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因此通常把酚酞配制成酒精溶液使用。常见的酚酞试剂配制方法有以下三种:(1)0.1g 酚酞溶解于100 mL 60%乙醇;(2)0.05 g 酚酞垣50 mL乙醇垣50 mL 水;(3)每升90%乙醇中溶解1g 酚酞。 实验探究1:用上面三种方法配制酚酞指示剂(实验所用药品均为分析纯,下同),取2 mL 逐滴加入到10 mL 蒸馏水中,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发现,使用常见方法配置的酚酞试剂,遇蒸馏水未出现白色沉淀,考虑到酚酞是有机物,难溶于水,猜测浓度大的酚酞溶液遇水可能会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探究2:配制较大浓度的酚酞溶液,取2 mL 逐滴加入到10 mL 蒸馏水中。实验现象如下表: 上述实验现象说明,浓度较大的酚酞溶液遇水确实会出现白色沉淀。那么酚酞的浓度到底多大开始出现白色沉淀呢? 实验探究3:分别配置9 种不同浓度的酚酞乙醇溶液(浓度分别为0.001g/mL、0.002g/mL、0.003g/ mL、0.005g/mL、0.01g/mL、0.015g/mL、0.02g/mL、0.03g/mL、0.04g/mL),取2mL 逐滴加入到10 mL 蒸馏水中,实验现象如下:当酚酞浓度达到0.01 g/mL 时有少量白色沉淀,浓度从0.015~0.04 g /mL 均有明显的白色沉淀。 上述实验显示,当酚酞浓度达到0.01 g/mL 时,便有少量白色沉淀生成,达到0.015 g/mL 时,就有明显的白色沉淀生成。

关于酚酞变色现象解释

酚酞变色机理 酚酞变色范围是 pH8.2--10.0, 酚酞在强酸性(如浓硫酸)环境中呈现桔黄色,酸性及中性环境无色, 碱性(pH8.2--10.0)呈粉红色,强碱性环境无色。 ======================2009年8月11日 修正====================== 鉴于因为搜索"酚酞变色范围"的浏览量激增,特添加以下内容 酚酞在各种pH 下的颜色如下图: 1. 强酸性环境中的橘黄色 2. 酸性环境中的无色 4. 碱性环境中的红色(8.2-10.0) 5. 强碱性环境中的无色(>10.0)

8.2 6. 网上找到的反应原理(点击看原图) ====== 照片由"彩色实验室"提供====== 2010年9月10日修正

图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9b19035815.html,/f?kz=1129090520# 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在pH<8.2的溶液里为无色的内酯式结构,当pH>8.2时为红色的醌式结构. 酚酞的醌式或醌式酸盐,在碱性介质中很不稳定,它会慢慢地转化成无色羧酸盐式;遇到较浓的碱液,会立即转变成无色的羧酸盐式.所以,酚酞试剂滴入浓碱液时,酚酞开始变红,很快红色退去变成无色. 实验表明酚酞在大于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呈现无色,当遇到氢离子后即可变回红色. 另外,酚酞在强酸性溶液中(例如98%浓硫酸)会呈现橙色. 以上资料摘自《酚酞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中学化学资源网. 阅读以下内容可能浪费您的时间。 ==================本部分内容于 2010年2月4日修正===================

电致变色材料知识

电致变色材料 电致变色定义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用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器件称为电致变色器件。 电致变色材料 电致变色材料分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的典型代表是三氧化钨,目前,以WO3为功能材料的电致变色器件已经产业化。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有聚噻吩类及其衍生物、紫罗精类、四硫富瓦烯、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以紫罗精类为功能材料的电致变色材料已经得到实际应用。 电致变色的工作原理 电致变色材料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使材料的颜色发生变化。 电致变色器件的典型结构 器件结构从上到下分别为:玻璃或透明基底材料、透明导电层(如:ITO)、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存储层、透明导电层(如:ITO)、玻璃或透明基底材料。 器件工作时,在两个透明导电层之间加上一定的电压,电致变色层材料在电压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颜色发生变化;而电解质层则由特殊的导电材料组成,如包含有高氯酸锂、高氯酸纳等的溶液或固体电解质材料;离子存储层在电致变色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起到储存相应的反离子,保持整个体系电荷平衡的作用,离子存储层也可以为一种与前面一层电致变色材料变色性能相反的电致变色材料,这样可以起到颜色叠加或互补的作用。如:电致变色层材料采用的是阳极氧化变色材料,则离子存储层可采用阴极还原变色材料。 电致变色技术的应用 电致变色智能玻璃在电场作用下具有光吸收透过的可调节性,可选择性地吸收或反射外界的热辐射和内部的热的扩散,减少办公大楼和民用住宅在夏季保持凉爽和冬季保持温暖而必须消耗的大量能源。同时起到改善自然光照程度、防窥的目的。解决现代不断恶化的城市光污染问题。是节能建筑材料的一个发展方向。 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双稳态的性能,用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不仅不需要背光灯,而且显示静态图象后,只要显示内容不变化,就不会耗电,达到节能的目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与其它显示器相比具有无视盲角、对比度高等优点。

酚酞的红色为什么会褪去

课堂实录
酚酞的红色为什么会褪去
■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吴玉山
一、实验内容
人教社(2003 年 6 月)版高中化学第 3 册,实验 3: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扩展。
实验中,事先滴了酚酞的饱和食盐水呈现出红色, 但酚酞的红色很快褪去。许多同学发现了这一现象,刘 妍同学又试着补滴了几滴酚酞,但呈现出的红色很快又 褪去了。与刘妍同组的王恺同学对此现象产生了质疑, 当即向老师提出此问题。 王恺:我们在电解液中滴入酚酞, 溶液开始变红, 但 红色很快又褪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随笔:发现这一现象的同学很多, 但真正在意的同 学却较少。学生平常碰到这种情况,要么不以为然,要 么怀疑自己操作有误或怀疑实验器材坏了,很少把这个 现象作为一个问题看待。 】 教师有意把实验内容与同学们在此实验中发现的这 一现象联系起来。 师:嗯!大家是否注意到,酚酞在通电后变红,但 红色很快又褪去了? 众学生(颔首示意) :注意到了。
二、实验目的
巩固、加深对电解原理的理解,练习电解操作。
三、实验步骤
在电解池里装入饱和食盐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用导线把碳棒、电池、电流表与铁钉相连。接通直流电 源后,看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并观察电解池内发生 的现象,用湿润的 KI 淀粉试纸检验阳极放出的气体。
四、课堂实录
2003 年 9 月 12 日,湖南省常德市一中高 219、220 班的同学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实 验。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偏转,两极上产生气体,阳极上 产生的是有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的 气体。
2 4
栏目编辑:张 琨 E-mail:tg3@nettime.net.cn

氧化镍薄膜电致变色特性及机理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氧化镍薄膜电致变色特性及机理研究 作者:杨百勤, 张玉杰, 袁跃华, YANG Bai-qin, ZHANG Yu-jie, YUAN Yue-hua 作者单位:杨百勤,袁跃华,YANG Bai-qin,YUAN Yue-hua(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张玉杰,ZHANG Yu-jie(陕西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陕西,咸阳,712081) 刊名: 化学世界 英文刊名:CHEMICAL WORLD 年,卷(期):2005,46(7)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9条) 1.Carlsorr T A Photoelectron and Auger Spectroscopy 1976 2.张旭华;陈国平氧化镍电致变色薄膜的XPS研究 1997 3.吴永刚;吴广明;倪星元电子束蒸发化镍的电致变色性能[期刊论文]-应用科学学报 1999(02) 4.吴永刚;吴广明;倪星元氧化镍薄膜在含Li+电解质中的电致变色特性 1999(02) 5.郭薇;谢中维Sol-gel法制备氧化镍电致变色薄膜研究[期刊论文]-功能材料 2000(06) 6.杨百勤;张玉杰氧化镍薄膜的制备与分析[期刊论文]-化学世界 2004(12) 7.王德宪谈谈溶胶-凝胶浸镀法的某本原理 1999(03) 8.Carpenter M K;Corrigan D A Photoelectro-chemistry of nickel hydroxide thin films 1989(04) 9.Carpenter M K;Conell R S;Corrigan D A The electrochromic properties of hydrous nickel oxide 1987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郭薇.谢中维So1-Gel法制备氧化镍电致变色薄膜研究[期刊论文]-功能材料2000,31(6) 2.刘明志.徐绍华.戈安芳.袁坚.程金树掺杂PEO的WO3电致变色薄膜的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23(7) 3.黄佳木.徐爱娇.穆尉鹏.HUANG Jia-mu.XU Ai-jiao.MU Wei-peng Ni掺杂WOx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期刊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26(2) 4.张敬阳.袁心强明溪蓝宝石改色机理探讨[期刊论文]-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3) 5.杨百勤.张玉杰氧化镍薄膜的制备与分析[期刊论文]-化学世界2004,45(12) 6.热处理对氧化钨薄膜结构和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4,24(z1) 7.黄佳木.施萍萍.张新元工艺参数对WOx薄膜电致变色特性和结构的影响[期刊论文]-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3,22(10) 8.段潜.刘大军.何兴权.王立杰.邹颖溶胶-凝胶法制备WO<,3>膜的电致变色特性研究[会议论文]-2001 9.黄佳木.徐爱娇.蔡明.杨孟锦.HUANG Jia-mu.XU Ai-jiao.CAI Ming.YANG Meng-jin Wox-Ti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 引证文献(1条) 1.王丽阁.李剑锋.李国卿.马明涛纳米晶结构NiOx薄膜Li+致色性能研究[期刊论文]-真空 2008(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b19035815.html,/Periodical_hxsj200507005.aspx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详案:酚酞溶液会变色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详案:酚酞溶液会变色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强调 科学教育首先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现象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望。大班科学活动《找动物》是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把化学实 验活动引进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领域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让化学科学 走近幼儿所做的一次尝试。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化学实验活动 视为幼儿之“禁区”,认为要创设适合孩子们感知化学科学的条件、 环境,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其实并不然,通过我们的尝试发现,任 何一个活动,只要老师在活动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预设,都不 会离孩子太远,就如本次活动,我不是追求一种严谨的化学实验程序,而是把侧重点放在让幼儿感知化学变化的奇妙上,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捉迷藏”的游戏形式,贯穿活动始终,不仅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浓 厚的探究兴趣,而且让幼儿初步涉入化学的领域,真正感受到世界的 奇妙。 活动目标: 1.运用化学小魔术,充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2.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了解酚酞溶液遇到另一种药水(稀碱溶液)会变成红色的现象,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活动准备: 1.稀碱溶液、酚酞溶液、清水。 2.毛笔、杯子、双面胶;

3.水彩纸数张,教师示范画一张(事先均用彩笔画好树林、房屋等,用毛笔蘸取稀碱溶液画狐狸、老虎、大灰狼隐藏在树林中,晾干),白 纸数张(事先用稀碱溶液画上小动物,晾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做化学小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一张已用稀碱画了小动物的白纸,问:“纸上有什么?”“有小动物隐身在白纸里,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请出来?”(幼儿 自由畅想)。 2.教师演示: 提问:“老师用什么方法把毛毛虫请了出来?” 3.引导幼儿对水和酚酞进行比较(用试一试、看一看、闻一闻的方法) 教师小结:刚才老师请毛毛虫用的不是水,而是一杯神奇的药水,它的名字叫酚酞。 二、幼儿实验并交流。 1.老师为每位幼儿提供了一张隐藏着小动物的白纸和一杯酚酞溶液,让幼儿自已动手,把小动物请出来。 2.幼儿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3.幼儿互相交流实验结果。 4.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实验过程。 提问:“你请出来的小动物是谁?你是怎样把它请出来的?” 5.引导幼儿归纳得出结论。 提问:“这些小动物都是什么颜色?是谁把它们变成红色的?他们 是怎样隐身的?”

实验探究溶液变色原因

化学实验探究课教学设计 ----新制氯水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原因的探究 主讲教师:梁艳芳 指导教师:王站立 单位:巨鹿县第二中学 2012-11-25

化学实验探究课教学设计 ----新制氯水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原因的探究 一、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化学课程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中,学生学习了氯水的成分及其性质。知道氯水中的次氯酸因具有强氧化性而能使有色物质褪色,有同学就提出是否可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是因为次氯酸的强氧化性而退色,还是因为酸碱中和而使碱性减弱,溶液褪色?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本节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学中采用了“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树立敢于对问题探究的精神,培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氯水的性质,知道氯水可以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但不是很清楚溶液褪色的原因。知道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技能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但对科学探究的方法还不是很明确。基于学生具备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化学观,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来探究本课题还是可以实现的。现有阶段对于酚酞的结构的变化,不要求学生弄明白。 三、三维目标 1、知道氯水的成分、性质及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色 的原因。

2、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体验 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通过本节课的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树立敢于对问题探究的精 神,培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氯水的成分、性质及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色的原因。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性,利用已有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六、实验仪器和药品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实验药品:酚酞溶液、NaOH溶液、新制氯水、PH试纸。 七、问题解决设想 ①若是氯水的酸性所致,即氯水的加入仅是消耗了OH-,使溶液碱性减弱,从而使溶液红色褪去,则再往褪色后的无色溶液加入NaOH 溶液,溶液应可再变红。 ②若是氯水的强氧化性所致,由于氯水将变红的酚酞氧化成无色物质,则必须破坏酚酞原有的分子结构,即这种氧化漂白是不可逆的,因此,再往褪色后的无色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溶液不可能再变红。

酚酞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变色复杂性探讨

2004年2月 第10卷第1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Feb .2004Vol .10NO .1 酚酞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变色复杂性探讨 刘四运,吴新民,陈平,张静平 (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 安徽池州 247000) 摘 要:文章通过酚酞指示剂与不同浓度、不同类型的酸碱反应事实和理论探讨得出:酚酞作为一种常用指 示剂,不适宜直接检验强酸或强碱;酚酞指示剂与强氧化剂会产生氧化反应,失去指示剂功能;酚酞溶解性极低, 在酸碱滴定过程中用量必须有限制。 关键词:酚酞指示剂;酸碱滴定;变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260(2004)01-0063-03 酚酞作为一种常用指示剂,广泛使用于酸碱滴定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然而,酚酞在强碱中由红色迅速退为无色,而在浓酸中也会变色,在稀酸溶液中酚酞滴加过量造成沉淀,使溶液变成白色浑浊。对这些现象及其形成机理未见文献报导。本文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并从变色机理方面加以探讨。 1 实验事实 1.1 实验用品:酚酞(1%),浓H 2SO 4,浓HCL ,浓HNO 3,NaOH 的饱和溶液,NaOH (6m ol/L ,2mo l /L ,lm ol /L ,0.5mol /L ,0.05mol /L ),Ca (OH )2的饱和溶液,NH 3H 2O (2mol /L ),H 2SO 40.1mol /L 。 1.2 实验步骤及现象 用试管分别取上述酸碱2ml,按下列步骤滴加酚酞试剂,可得下表实验结果酸溶液 H 2SO 4(浓)HCI(浓)HN O 3(浓)H 2SO 4(0.1m ol/L )酚酞(1滴) 橙黄色无色产生棕色气体,溶液黄绿—绿色无色酚酞过量 橙红色无色产生棕色气体,溶液黄绿—绿色乳白色沉淀(3滴)酸液稀释乳白色沉淀乳白色沉淀乳白色沉淀 溶解滴加N aOH 溶解,溶液变红溶解,溶液变红不溶解,不变色溶液变红 从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如下结论:(1)酚酞与浓硫酸形成颜色反应,酚酞分子结构并没有破坏,反应可逆。(2)酚酞与氧化剂浓HNO 3形成颜色反应,酚酞分子结构破坏,反应不可逆。(3)酚酞在强碱溶液中形成无色反应,反应有可逆性。(4)酚酞在稀酸和中性溶液中不变化。(5)酚酞在碱溶液中产生颜色反应随浓度增高稳定降低。 2 理论探讨 酚酞是具有弱酸性、弱还原性的白色晶体,是4,4-二羟基三苯甲醇-2-羧酸的内酯,晶体无色,几乎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在稀酸和中性溶液中,酚酞分子中三个苯环与一个SP 3杂化的中X XX XXX 作者简介:刘四运(1963-),男,安徽望江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教师,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03-12-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