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

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
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

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

来源:磁铁 https://www.360docs.net/doc/ad34559.html,

摘要:魏了翁继承朱熹,兼重象数义理,以辞、变、象、占为《易》之纲领,力图融会程、邵易学。他深研邵雍易学,提出“性善之义具于《易》”,并对河图洛书、先后天易学源流及有关分歧作了进一步考证,得出图书相通的结论。魏了翁重世教,学术以济世为旨。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卒谥文靖。魏了翁是继“东南三贤”之后,南宋最为重要的派人物。黄百家称:“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1](卷81)他私淑朱熹、张栻,又与陆九渊之子陆持之成为益友,吸取了心学以心为万事万化本原的思想,同时又“兼有永嘉经制之粹而去其驳”[1](卷首《序录》)。他兼融众家,促进不同思想的融会与发展,洛蜀之争“遂合其统”[1](卷71)。魏了翁在易学上同样如此。一、承朱熹之绪余,象数与义理并重 ; 魏了翁私淑朱熹,早年又受程颐《易传》熏陶,主张自得之余,亦承朱熹融会众家之法,力图集成出新。他认为:“辞、变、象、占,《易》之纲领,而繇、彖、象、爻之辞;画、爻、位、虚之别;互、反、飞、伏之说;乘、承、比、应之例,有不知则义理阙焉。”[2](《中篇》)[3](卷33)《周易·系辞》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所以,辞、变、象、占为易道根本,舍其一即有阙失。“《易》书广大包天地,辞、变、象、占都一致。世儒造入各不同,有一于此均为功。”[4](卷6《四川茶马牛宝章大季修杨子墨池以书索题咏》) 繇辞即卦辞,与彖传、象传、爻辞一样是认识、了解《易》

的基础,舍其一不得《易经》之全;卦画、爻画、画位及爻之变是认识卦爻象、理解卦爻义的桥梁(按“画爻位虚”,魏了翁于《广平李氏观画所见序》中解释说:“《易》言六画、六爻、六位、六虚,是四者相近而不同。盖爻者动也,专指九六,则父母之策也。画者卦也,兼七八九六,则包男女之策也。总而言之,画即为爻;析而言之,爻与画异。画之见者又为位,爻之变者又为虚,故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位从爻而为虚也。曰六画成卦,六位成章,虚从画而为位也。然其实皆自奇偶之画始,奇偶则太极之分者也。”载《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54),舍其一而《易》画不全,《易》象难明。互体、反对、现于外之飞与藏于内之伏是汉人常用的解《易》方法,不明其义,汉代象数易学不可通晓;阳乘阴、柔承刚、相近两爻相比、内外卦相对之爻相应,是王弼等解《易》的基本条例,不知其理,魏晋隋唐义理易学难明。正因为这样,魏了翁审查《周易》经传及前人解《易》之法,得出象数义理必须并重的结论,并将之作为理解研究《周易》的一条基本原则。四库馆臣据此说:“盖其大旨主于以象数求义理,折衷汉学、宋学之间。”[5](卷3《周易要义提要》); ; 将这一原则比况于本朝的情况,魏了翁又得出:“易学则义理、象数俱当留意,合程、邵而贯之,乃为尽善。”[4](卷36《答杨次房少张》)程颐著《伊川易传》,以理学解《易》,为当代义理易学典范。“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4](卷36《答丁大监黼》)邵雍发伏羲之秘,提出先天后天之说,著《皇极经世》等书,为当代象数易学的榜样。“先天之学,秦汉而后惟魏伯阳窥见此意,至华山陈处士图南始发其秘。一再传而为邵子,建图著书以示人曰:‘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皆生于心。’呜呼!众人以《易》观《易》而滞于《易》,邵子以《易》观心而得乎心。滞于《易》则象数、文字然耳,得乎心则天地万物与我一本也。”[4](卷62《书潼川柳彦养墓碑阴》)合二者而一,则融象数义理于一,当代易学亦可得而一之。 ; 正因为如此,魏了翁认为程、邵,乃至

朱熹均有所偏,指出: ; 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轻议。第其间有当用象数、变、互,不容脱略者。如《履》之眇、跛,《屯》之马,《大壮》之羊,此类分明是互体;如三年、十年、三百户之类分明有数,只作义理说固可,若更推明变、互,尤为详密。想老先生非不知此,特欲以遏其流弊耳。朱氏《易》则大概本诸邵子,《启蒙》明述先天图,而赞《易》之词谓“邵明羲《易》,程演周经”,此意可见。曾亲闻辅汉卿广之说,《易》须是识得辞、变、象、占四字,如“初九潜龙”云云,此辞也;有九则有六,此变也;“潜龙”即象;“勿用”即占。人谓《本义》专主占筮者,此未识先生之意。某每以此看《本义》,诚是精密。邵子无《易》解,不过《观物》、《经世》、《先天图》诸书,《击壤》诗中亦多有发明先天处。参以汉上《易》,则程、邵之说尤明。第汉上太烦,人多倦看,却是不可废耳。[4](卷36《答丁大监黼》)

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

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史 ——浅评《四库全书总目?易部小叙》 在《四库全书总目?易部小叙》(以下简称《小叙》)中,纪昀仅 用 280 个字的篇幅就概述了从易学产生到宋代几千年的易学发展史, 实际上它勾勒出了我国易学发展的轨迹,对易学发展中的流派、研究 方法等作了中肯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总叙》的核心内容为“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 儒者沿彼,学凡六变”,通过论述“六变”,阐明经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同样,在《小叙》中,以“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为中心来论述 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 一.关于易学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小叙》曰: “而《易》则寓于卜筮······盖犹太卜 之遗法” 。在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面对自然界和人本身, 人们软弱无力,故“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通过占卜, 人们趋利避害、祈求赐福。《尚书·洪范篇》载: “汝则有大疑,谋及 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可见,占卜在人们生产生 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周易》一般为史官所垄断, 发展水平不高,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还因《周易》为卜筮之书而免于 火灾。到了秦代,《周易》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统治者利用政权,使 《周易》一步一步走向神学化。 第二阶段, 《小叙》曰: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 禨 焦,入于 祥” 。西汉初年“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 (见《汉

书·刘歆传》),这个时期,易学得到了充分发展。据《汉书? 儒林传》, 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家之《易》皆祖田何,大 谊略同,惟京氏为异。京房受《易》于梁人焦延寿,在著作《孟氏京 《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 《京氏段嘉》十二篇中都体 房》十一篇、 现出以纳甲、八宫、世应、飞伏、五星四气等妄言灾异内容。故《周 易》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摹仿自然,发展到了预测自然, 甚至进一步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了统治思想的一个工具。 第三阶段,《小叙》曰: “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 。《周易》传到宋朝的陈搏、邵雍,再一次变成以河图、 不切于民用” 洛书探究天地奥秘的书,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 演愈繁,于是《周易》就不适合民用了。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年之久, 《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 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 “王弼尽黜象数, 说以老庄” 。 汉人讲 《易》, 第四阶段,《小叙》 曰: 依象解辞, 句句都要附会《易》象。而八卦之取象,除《说卦》所载 之外,汉人又补充了很多“逸象” ,仅就我们所知,即有荀氏九家“逸 象”三十一种(见《经典释文》),并被朱熹采入《周易本义》,虞氏 五世家传孟氏《易》学,其八卦取象更十倍于荀氏九家之《易》,八 卦共有三百三十一种取象。在这种情形下,王弼一扫汉人象数之说, 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主张言《易》最重得“意” ,提 出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新观点。于是出现义理一派。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2-8 9:52:15 点击:1 [摘要]苏轼游弋于诗文翰墨,其中的批评思想丰赡渊深,他提出“无适而不可”的艺术融通思想; 主张“形不可失,理更当知”的形神观; 倡言“自然清新,简远疏淡”的审美旨趣; 强调“法而无法,萧散自适”的艺术创作,此种批评思想都根源于其博通圆融之哲思。 [关键词]苏轼; 诗文; 艺术批评; 儒释道 苏轼集儒释道于一身,融诗书画为一体。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承继前人,又博广独到,在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上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艺术批评思想散见于他的诗、文、铭、记和书画题跋之中,涉及到的艺术门类主要包括书画、音乐戏剧、园林等。他的艺术批评思想建基于其哲学根基,参悟于其人生阅历,对于苏轼而言,艺即道,艺即人生。 一、艺之融通无碍,无适而不可艺之融通的批评思想早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开篇《叙画之源流》中就有体现,其中张彦远将书画之源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河图洛书”,并认为河图洛书是古先圣王禀受天命之得,其流传更是天之祥瑞所至,这样书画自然是同出于天并传达天地圣人之意的不可或缺的形式。经过唐五代的发展,到北宋时期,苏轼不仅主张“书画同体”,力倡诗文、书画、琴艺等融通,而且认为艺之“写意”是要抒发作者之意,强调作者之意与天地之意自然地契合,而不再是天意之规范,也不再完全附庸于社会,这种文人精神的高扬逐渐内化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 苏轼在诸多的艺术批评中明确提出艺之融通的思想,最为熟知的“诗画本一律”的观点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明确提出,并依此评画。如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论王维的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 P. 2209) 在《王维吴道子画》中评价二者的作品言道: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2]( P. 109 -110) 苏轼赞赏王维的诗画境界和创作特征,这不仅有助于王维在画史地位的确立,而且将“诗画一体”的理论内化为文人画的精神品质。 “诗画一体”观不仅着眼于艺术欣赏,且深入到艺术创作,如在《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中,苏轼抓取到诗画创作的共同性,一是“生成变坏一弹指,乃知造物初无物”,强调艺术创作如同天地宇宙万物的创生,即如“天地造化”一般,自然而独创、块然而生; 二是艺术构思都具有“迁想妙得”之特质,“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并以“画中有诗”再三强调画师与俗士创作的区别; 其三,此《枯木歌》中对诗画创作共同性的强调进一步把绘画提升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苏轼“艺之融通”的思想并没有局限在诗画方面,在《跋君谟飞白》中讲道: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__不别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也,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世之画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谟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乎?[3]( P. 2181)这里的“物一理也”落实到艺术层面就是“艺一理也”,只要能“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绘画不受颜色的限制,不受外在物象的拘辖,书法不受各种书体的局限,也就是说书画艺术从本然上就是融通的。苏轼以医之不能分科为例,形象地说明艺术亦如生命,具有生命的整体性、融通性,不可分而治之。 苏轼艺之融通的思想是建基在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的深刻体悟之上的。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位思想博通者,各种思想的吸纳使其圆融通达,其中《周易》对苏轼的影响很大。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寂寞闲愁”中开始注解《周易》,一直到生命垂危时仍念念在兹。苏轼认为宇宙就是一个抽象的“一”的存在,《易经》之“易”即是“简易”,是天地万物的简之又简的极致,即是“一”,即是“致”:“致,极也。极则一矣,其不一者,盖未极也。四海之水,同一平也; 胡、越之绳墨,同一直也。故致一而百虑皆得也,夫何思何虑!”[4]( P. 376 - 377) ,又曰:“《易》曰: ‘天下之动,正夫一者也。’夫动者,不安者也。夫惟不安,故求安者而托焉。惟一者为能安。天地惟能一,故万物资生焉。日月惟能一,故天下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他成为儒学的祖师。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孔子外,有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其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其三、尊崇孔子。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对尊奉孔子为祖师。 耶利米”咔撸⒐ㄑЪ摇⒄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177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著作《政府片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改革主张。1789年发表了《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震。 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

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曾师从荀子。入秦后,先为客卿,后升至廷尉。统一中国后,任丞相。秦始皇死后,与宦官赵高奉胡亥为帝。后被杀。 李斯是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坚持思想文化专制;二是提出“督责之术”。前者排斥广大士人们,从而削弱了秦帝国的社会基础。而且李斯颁布《焚书令》,毁掉了文化典籍,禁锢了人们思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后者强化了君主的个人独裁,阻遏了统治集团其他成员参政议政的可能,这就使得秦统治者的统治与应变能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帝国的速亡。 .19世纪法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状况如何? 革命后的法国社会,阶级矛盾愈趋尖锐复杂,政局动荡反复,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空前激烈。法国社会长期的政治动荡催生出众多的政治思想流派。

狄德罗

狄德罗 百科名片 狄德罗 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日),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1751年——1772年)。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其它著作包括《对自然的解释》(1754年)和《生理学基础》(1774年——1780年)以及一些小说、剧本、评论论文集以及写给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才华横溢的书信。 中文名:德尼斯?狄德罗外文名:Denis Diderot 别名:狄德罗国籍:法国出生地:Langres 出生日期:1713年10月5日逝世日期:1784年7月30日职业:文学、文艺理论家毕业院校:巴黎大学主要成就: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品:《百科全书》 目录 个人简介 生平著述 哲学思想 美学思想 艺术成就 教育理论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朗格尔天主教耶酥会中学,有一个学生常常以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他以优异的成绩使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望。和所有天下

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是有一天,这个中学生忽然对他父亲说,他不想上学了。父亲没有责备儿子,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场去吧,以后就当个制刀匠。”此 狄德罗Denis Diderot 后这个中学生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场里成为一名工人。可是他接连5天为制作一把柳叶刀忙得团团转,还是毫无结果。父亲一声不吭。中学生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但是父亲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第5天快过去了,父亲同样心平气和地问道:“怎么,干不了吧?”这个中学生一言不发。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冲冲地上学校去了。后来这个中学生成为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论和文艺理论方面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就是狄德罗。他主编的《百科全书》引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狄德罗的父亲是明智的,他没有强迫儿子到学校去,而是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事实使狄德罗明白了其实学习才是他最恰当的选择。让每个人通过教育获得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中完成自己最适宜最喜欢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工作,也许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作为家长,对子女总是有很多期待,希望他学习成绩好,希望他在学校里出类拔萃,这既可以使子女有好的前途,同时自己脸上也有光彩。于是人们常常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在 狄德罗Denis Diderot 子女身上,特别是当子女的状态与自己的期待发生错位的时候,往往要求子女服从,而没有考虑子女的想法和实际,轻易地教训子女:“你不对。”或者说:“你距离我们的目标太远。”1745年,法国出版商邀请狄德罗将英国百科全书译成法文,狄德罗

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优秀范文5篇_议论文

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优秀范文5篇 【篇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800字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篇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900字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去“人定胜天”。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1988年,75位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

苏轼哲学思想

从苏轼的文学作品看他的哲学思想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所谓?诗必李杜,词必苏辛?由此可见苏轼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苏轼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他的文学中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哲学。先概括地说苏轼的哲学可谓是?融通三教?,也就是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释,道?三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介绍苏子最先接触的儒教思想。 佛 苏轼接触和学习儒家思想主要是父母家教以及古代的各种圣贤书,他的儒教思想核心为?忠君爱国??以民为本??慎思笃行?和?止于至善?。在他的思想里忠君就是爱国,这也是古代人的思想限制所在,苏轼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时代,而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虽然也少有战事,但基本是和平的,所以他的诗词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的作品不多但是情感也是很强烈的,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就是表达苏子对灭亡西夏的雄心壮志。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以民为本?体现在那首诗中。看这首《山村五绝》他是怎样为民请命的: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这首诗是说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带着吃食领着孙子去城里交?夏税?和?秋税?,还要数次去请贷并偿还青苗钱,缴纳助役钱,结果劳作整年而手无分文,但是农民要在城里白白耗费半年的时间,唯一的收货就是跟着去的儿童学会了城里的口音。这首诗很明显是批评当时的青苗法和免疫法,自然成为?乌台诗案?的?重要证据?。这也直接的显示了苏轼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敢于进言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除了政治方面的表现,还有?纯文学?方面的,在写诗作文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办公公文除外)要求尽善尽美,他描写老农,文人,豪士和自己的生活都相当细致到位,一下子就抓住了事物本质。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诗从肺腑出,出则肺腑愁?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仅要求自己的作品细致准确还要传神,文学或者艺术作品最终的不就是传神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论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论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儒”,从来都是一个高频词。因为,它代表着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儒家,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是众所公认的。而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当然少不了儒家经典的研究。毕竟,儒家经典也是儒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诗经》教以言语文学,《尚书》教以政事,《礼记》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易经》《春秋》教以道义是非智慧。 在稍浅地了解过儒家经典之后,我们现在就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条主线真正研究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了。 首先是横向主线: 一、伦理学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人要有抱负而有毅力。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二、政治学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三、历史学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四、经济学 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五、科学观 儒家不重视分科领域专业知识的研究。子曰: “君子不器。”朱熹的解读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是儒家轻视专门人才的思想根源。明代撰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也是六次科举不中,才转而研究科技专业知识的。

狄德罗哲学中的自然神论思想浅析

狄德罗哲学中的自然神论思想浅析 通过分析法国资本主义革命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哲学家狄德罗的自然神论思想,结合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的神学观点,以阐明狄德罗朴素的自然神论的哲学理论和观点。为宣传科学与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狄德罗;自然神论;哲学思想 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自然科学取得了不少成就。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所宣扬的那种上帝创造万物的言论被彻底怀疑,教会和传教士给人们灌输的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言说不再是亘古不变的了,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这一专门研究神学体系的传统模式被打破。社会不断发展,神学体系受到冲击。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日益上升为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时期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在其哲学思想方面,敢于打破传统的神学占统治地位的“主流”局面,敢于引导在当时看来是“异端”的思想,着意抨击封建制度和作为这种制度帮凶的僧侣政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科学水平的发展程度上看来是难能可贵的。其哲学体系囊括了自然观、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及科学哲学等方面。自然神论思想在狄德罗的哲学体系中影响深远。 一、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自然神论有如下特点: 1.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 2.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 3.自然神论者也反对“预言”的应验和“神迹”作为上帝存在的根据 二、狄德罗的<哲学思想录》所认为的自然神论 《哲学思想录》系狄德罗写于1746年,早于他担任法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总编辑的时间(1751—1772)。故而这篇文章反映了狄德罗早年的自然神论的思想,他的自然神论思想既肯定了神的存在,又反对教会所宣传的神作为一种存在又不存在的客观实在干涉和影响着万物的生存与发展。 《哲学思想录》的自然神论观点 “自然不说谎,承认神的存在,不过是我们的偏见”。狄德罗认为。字宙的运行必然遵守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却与神的安排、神性的参与毫无关系,纯粹是建立在物质的原始本性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神的存在只是造物时期的事情,在地球上有生命伊始,生生不灭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上帝便退出,不再参与下一环节的过程。在狄德罗的自然神论中,他认为基督教宣扬的神存在于万民之间,只是对人民群众的一种欺骗。 狄德罗用一个反证指出了他的观点:“是谁把这些痛哭流涕的死尸都关在这些牢狱中的呢? 是谁罚他们受这些苦的呢?是他们触犯了的上帝?.”说明上帝是一个威严、高高在上而看不到人间冷暖的客观存在,是一个残忍而不关心世问疾苦的神。然而上帝却是“一位充满了善心的上帝?.”,然而“一位充满了善心的上帝竟会欢喜把自己浸在眼泪里!这些恐怖不会伤害他的仁慈吗?”由此看来,上帝只不过是一个被宗教用来愚民的工具,是凌驾在人民头上的无形的法度。因此,“不应该把上帝想象得太好,也不应该把他想象得太坏。”在封建主义的中世纪的欧

爱我中华教学设计doc

《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之一 作者:洪丽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3、自学生字词词语,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歌曲《爱我中华》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点明本单元主题 1、板书单元主题:民族之花

2、读了民族之花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3、预习后对这一单元有了哪些了解? 二、歌曲导入,整体感知 1、放歌曲《爱我中华》 同学们可以听,也可以边听边唱。 请同学来谈谈刚才听歌曲或唱歌曲的感受。(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谈出自己的一点感受就可以。) 2、介绍创作背景和作者 这么熟悉的、感人的歌曲,除了会唱,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教师适时的补充介绍。 三、感情朗读,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歌词,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朗读。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四、细读感悟,美读背诵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六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比作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枝花,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不管是谁,不论他走到哪里,他最舍不得、最爱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次提到这句话? (4)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可联系刚结束的奥运会谈谈自己所知道的,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最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曹坤丽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墨子》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列德:以德行安排位置。 (2)农与工肆之人:指指农夫、工匠和商人。 (3)断予之令:给予其决断的权利。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 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 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三、温馨点击。 介绍《尚贤》及《墨子》。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尚贤上》选段。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_牛秋实

第29卷第1期 (2014)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1Vol.29 (2014)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 牛 秋 实* (许昌学院社科部,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苏轼对易学的兴趣,始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锒铛入狱期间。当他流放儋州之后,苏轼完成了《苏氏易传》。由于苏轼受到易学思想的熏染,从苏轼早年就形成的追求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来看,对他通达放浪的思想性格有深刻的影响。苏轼以易学为基础,以其多样化的著作如散文、诗歌、词、绘画、书法等表达他宽广的胸襟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极大包容。宋人如苏轼辈研究易学,好发为宏论,故学术风格导致写诗议论转多,有时会使得诗风在奇趣之下顿失诗格,所以居儋州期间苏轼在师法唐诗风格之下便不得不转而师法魏晋,以渊明为诗,这就是诗歌的流变与延续使然了。 关键词:苏轼;易学;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4)01-0036-05 在北宋时期,理学家们在对待科举的态度上极不一致。理学家认为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之文,有害于道。但是在苏轼看来,那种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个人艺术修养的教育也可以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事实正是,“为文”完全可以是一种道德实践形式。宋代儒家学者,十分重视研究儒学经典,他们热烈地讨论经典中间的许多知识问题。“五经”仍然是他们所关注的重要经典。如宋儒的《易》学的研究,就有范仲淹的《易义》、胡瑗的《周易口义》、石介的《周易解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张载的《横渠易说》、程颐的《伊川易传》、朱震的《汉上易传》、胡宏的《易外传》、朱熹的《周易本义》与《易学启蒙》、张栻的《南轩易说》、杨万里的《诚斋易传》等等,宋代那些著名的学者、理学家们,几乎没有不研究、讨论《周易》的。宋儒是如此关注《周易》,人人研究并讨论《周易》,是想通过重新阐释《周易》来构筑自己的经学体系,或者像苏轼那样,构建其基于儒家的诗学思想体系,完成自己的学术夙愿。徐建芳《苏轼与〈周易〉阴阳观》[1]注意到了苏轼作为易学研究者对其文艺创作的影响。他的另外一篇文章《〈周易〉谦德对苏轼的影响》[2]注意到了易学对苏轼道德践履以及诗学创作的关系,但是都失之于浅陋,笔者认为,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丰富而独特的精神蕴藏,传统的易学思想中的自然观对其文学观念的影响,只有了解了苏轼居儋州时的易学思想,才能理解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以及由经典著作中获得的学问对他的诗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为文之中存在着苏轼的一种对“道”的深刻理解。 一、苏轼居儋州的易学及其哲学观 苏轼对易学的兴趣,始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锒铛入狱期间。当他流放儋州之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易学的研究之中。当时岭海地区文化落后,书籍稀缺。东坡在儋州时最大的痛苦不是缺少食物,而是无书可读。情急之下,他的儿子苏过便动手抄书。后来幸亏友人郑嘉会从惠州寄来一批书籍,东坡大喜过望,父子两人一齐动手,把书籍整理上架,从此与这些得来不易的图书朝夕相对。有了书籍,东坡便动手续写《易传》[3]177-178。在此穷困厄运频遭打击之后,苏轼完成了《苏氏易传》。《苏氏易传》完成之后,苏轼在一封信中提到他注释《易经》的寓意:“就使无取,亦足见其穷不忘‘道’,老而能学也。”[4]宋儒的研究经典,“至于经文的训诂,虽委曲求全地保存古说,但宋儒不但轻视古训诂,而且就是经文也怀疑。例如欧阳修的疑《系辞传》,修及苏轼兄弟的毁《周礼》,指摘《尚书》的缺点,晁说之的斥《诗序》,司马光、李觏的难《孟子》。宋人虽是对于古传说,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以定是非曲直的。在千载后欲把千载前的事从证据或道理上去论证的,虽是哲学的,却不是历史的。两汉人全然避掉活动头脑去推论,在这点虽是谨厚,然也是误解自明。故宋儒的方法,全然是不可舍的,因为经学归纳、演绎两方都成必要”[5]225。可见苏轼都对易经的研究总是带有自己的创获。苏轼认可并采纳了老师欧阳修的观点并写道:“《易》者,圣人 * 收稿日期:2013-03-26  作者简介:牛秋实(1968—),男,河南洛阳人,历史学博士,许昌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苏轼易学思想初探

苏轼易学思想初探 ——以《东坡易传》为例 付俊龙 (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摘要: 苏轼的文化价值理想本于易学的普遍原理,追求天与人的整体和谐。这是由易学传统世代相传承长期凝聚而成的理想,并且由易学传统朝外横向辐射,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理想。苏轼对易学的理解有他独特的个性,他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及时代的特殊感受纳入此理想中,使之充实丰满,有血有肉,成为自己毕生真诚追求的对象,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原动力。这成为我们理解苏轼哲学思想的一个基点。 关键词:苏轼;易学;东坡易传;卦辞 Su Shi Thought - To "Dongpo Yi Chuan" as an example Abstract: Su Shi's cultural values and ideals of this was to lear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the pursuit of days with people's overall harmony. This is easy to learn the traditional intergenerational cohesion formed the ideal long-term commitment, and to learn the traditional outwards from the horizontal radiation,as the Chinese people in various areas of spiritual ideals. Su Shi's right to learn in understanding his unique personality, with his own unique life experience and time into this ideal of a special feeling to make it enriched plump, flesh and blood become his lifelong pursuit of the object in good faith, an everlasting spirit of the driving force.This became our understanding of Su Shi's philosophy of a point. Key words: Su Shi ;Yi Chuan learn Dongpo ;Hexagram ;Statement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久远的博大中,正因为一些卓越的文人,才使这渊远的文化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便是一个最具魅力的文化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尤以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 便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苏轼便是这一文化特征最集中的代表。 他的人格是复杂的,儒家、道家、佛家杂取而互用,所以单凭一方面的理解很难客观评价苏轼一生的行迹的。学术界一般认为,苏轼是杂家,兼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而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从苏轼后期(从贬官黄州到去世)的著作,《易》、《书》、《论语》这些儒家经典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始终在占主导地位。苏轼

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

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 王艮和泰州学派 王艮(1483—1541),初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人,学者称他为心斋先生。他创建的泰州学派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学派。他灶籍出身,做过小商贩,布衣终身,著有《王心斋先生全集》。三十八岁时造访王阳明,听讲“致良知”,认为是“倡明绝学”,遂拜为师。早在师事王阳明之前,王艮就以“某谈格物”而自命与“王公论良知”不同。到晚年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他的格物论被称之为“淮南格物”。王艮基于“天地万物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浑沌一元”的一元论出发,提出“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答问补遗》)的命题。他解释说,一物有本有末,而吾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所谓格物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本与末之间的关系。王艮一反理学倡导的“格物穷理”和王学的“格物”、“格心”以求达到对封建道德伦理纲常的格求而“存天理,去人欲”,而是把“格物”落到了由端正自身出发的对于天下国家“正”的实处。由此出发,他提出“修身立本”、“反己自修”、“正己物正”等强调完善自我的观点,显示出他的“格物”说与传统格物说的不同。由此,王艮进而提出“尊身”、爱身和保身的观点,主张人己平等和爱人思想。王艮的“安身”,除了物质条件的安,还要求人格道德上的“尊身”。他说:“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须道尊自尊,才是至善。”(《答问补遗》)他把“身”等同于“道”,从身、道统一出发,提倡尊身立本,把“尊身”与他所倡导的“百姓日用之学”的“道”相结合,并给予了辩证的说明。为了“尊道”,还必须爱身和根据客观的险恶条件做到“明哲保身”、“爱身如宝”。尽管王艮的格物说不符合阶级社会的现实,且还保存了大量封建伦理思想,如推崇孝道等,但他的“尊身立本”思想,却展示了他重视人身,提倡平等、爱人等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特点的新的思想观点。 此外,王艮的《乐学歌》将乐与学联系在一起,也是他的一个创造。他认为,人心本体就是自然,自然之乐是生机畅通的表现;而学是为了发展人心本体的自然之乐,故“百姓日用即是学”。学的方法是简捷明了、不费力气而无边快乐。故而他反对烦琐的读经解经,提倡到百姓日用中去学,这在当时无疑是离经叛道之言。他重视讲学,说:“经世之学,莫先于讲学以兴起人才者”(《语录》)。他的讲学对象主要是下层百姓、士农工商,后又发展到中上层知识分子。他以“百姓日用之学”取代正宗儒学,提倡“人人共同共明之学”①①王一庵:《会语正集》。,以达到“人人君子”,故而讲学遵循“有教无类”,颇有发展平民教育的趋向。 王艮和他创建的泰州学派,以其“百姓日用之道”和“淮南格物”说的独具新意的早期启蒙色彩和“异端”旗帜,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被李贽称之为“真英雄”的王艮,他所创建的富有平民色彩的理论,虽不能摧垮专制的封建统治,亦无力冲决封建伦理纲常的藩篱,但是他的闪烁着启蒙色彩的理论,他以“万世师”自命的“狂者”风格和鼓动家、传道者的热忱,以及从事平民教育、传道讲学而终身不入仕途的“气骨”,却深得下层百姓的拥护,而且成为泰州学派的思想传统:徐樾“解官善道”而后死在战场,颜钧不入仕途、终生讲学而又遭诬陷,罗汝芳一生遭排斥,何心隐“以布衣倡道”而惨遭杀害。正如《明儒学案》所说,泰州学派“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钧)、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可见,对封建统治的叛逆精神以及独具的早期启蒙思想色彩,正是泰州学派的根本特征。泰州学派的这一思想特征,对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影响①。 泰州后学何心隐 何心隐(1517—1579),字夫山,江西吉州永丰人。他曾得省试第一名,因随颜钧学“心斋立本之旨”而不参与科举考试。他怀着建立一个家家富足、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以家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4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4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老子《道德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学习体会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共同勉励,促进我们高职教育深入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学习《道德经》,对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家认为“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道家对规律的认识,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对规律的科学认识,从小的方面说,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它的真正涵义是,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们学习老子这句话

后,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能以自己的原则去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而是在积极与善人和圣人交往,向善人和圣人学习的同时,也要与不善之人交往,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为善人。如果我们的社会真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一个和善社会,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幸福,享受人生的快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德经》中很有影响力的句子,也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人物的成长,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就,都是从细小做起,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不断耕耘。任何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就必须记住老子这句话,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认真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步迈进,那就能干出一番事业,不虚度人生,实现辉煌。 各位领导、老师们,教师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成长前进的领路人,身为教师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责任。所以,在当前中央号召加强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中,我们教师要静下心来,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要多学习《道德经》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提高自身素质,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篇2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

试论胡瑗的“明体达用”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启示

试论胡瑗的“明体达用”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启示进入大学,才第一次听说了胡瑗这位伟人。对他我也只是听其名,未闻其事。幸运的是,这个学期我们多了一门课——“中外教育家选讲”。通过这门课,王志林老师给了我们全面了解里“明体达用”的伟大思想的机会。 胡瑗(993-1059),字翼之,江苏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是我国北宋初年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开宋代学术先河的重要人物。与孙明复,石守道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因祖居陕西安定,被门人学者尊称为“安定先生”。他一生躬行实践从事教育,开宋代理学先河,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于一身,倡导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提出了“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明体达用”等教育主张,揭示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改革。继承并发展儒家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创造了闻名后世的“苏湖教法”。形成了沉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教育改革影响深远,不仅揭开了宋代官学改革的序幕,且其余波在此后半个世纪一直荡漾不息。他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实践,不仅对当时而言是一种创举,而且就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有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地方。 胡瑗出生于一个数世为官的名门家庭,具有良好的家学渊源。胡瑗幼年聪颖,勤勉知学,专意于修习儒家经典,七岁能写作文章,十三岁时便通读五经,他受父辈的教育和影响,不仅早慧,而且志存高远。虽然家庭生活及学习条件差,但他求学之至不减。青年时期的胡瑗,有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常“以圣贤自期许”,又具备专一,踏实的学习态度。他为人好学有礼,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学问上。对儒家经典及百家之言全部认真研读过并且细心体会,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瑗的主要著述《周易口义》内容及其丰富,文义明晰,解释详尽,开创天人性命的学风。在讲述《周易》的过程中,他阐述了他的“体用”思想。他说:“天者,乾之形;乾者天之用。故圣人于此垂教,欲使人法天之用而不法天之形,所以名乾而不名天也。且天之形象,人之魂魄也,天之用象,人之精神也。”体、文、用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儒家的伦理原则是精神修养的必备要素,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人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在胡瑗的影响下,当时学风为之一变。”一反唐末五代逃避正统文化,浮华无用的空疏,变得敦厚笃实。 胡瑗所说的“明体”,就是要明白“君臣父子礼乐历世不可变者”,也就是封建伦理道德。其思想基础是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性者,天所禀之性也,人禀天地之善性,至明而不昏,至正而不邪。至公而不私。”人由正变邪,主要是因为有“物”的诱惑,有“情”的作用,“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之来,皆由物诱于外,则情见于内,故流之于邪情。”要制止邪情的萌生就要向圣人学习,因此,他极其重视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明体”就是遵循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树立人格尊严,内重修身,外立师道。 在中国教育制度史上,。以“明体达用”为指导思想,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创立的“苏湖教法”第一次在同一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第一次将实用学科与儒学经典放在同等地位上;第一次创立并实施分科教学和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学制度史上,“早于世界各国400年之久”。可以说,“苏湖教法”是胡瑗先生对中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乃至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特别贡献。欧阳修、朱熹、黄宗羲、秦绶章对“苏湖教法”十分推崇,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其教学之法最备”,“先生教人有法”,“盖就先生之教法,成就人才,最为得当”,“法最称善”。这“最备”、“有法”、“得当”、“称善”是对“苏湖教法”最恰如其份的评价。近代陈青之教授把“苏湖教法”誉为“富有人间兴味的教育”和“活的教育”。胡瑗先生的“苏湖教法”内涵极其丰富,它包括分科教学法(分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奖激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人格感化法、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