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三江学院2015-2016学年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对

策研究的调查

学院: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许彩标

组长:何紫婉

组员:石海丹杜娟娟颜晓琳胡萍王蓉

2016年5月

一、调查背景

本次实践选取了南京六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并对它们背景进行调查研究:

1)雨花台烈士陵园

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3)渡江胜利纪念馆

4)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5)总统府

6)中山陵

1.雨花台烈士陵园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丘陵中岗,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面积1.13平方千米。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广场、纪念馆、纪念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纪念亭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这二十二年中,约有近十万的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的志士、爱国人士在此被杀害,壮烈牺牲,这里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1950年,南京人民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在这里兴建了雨花台烈士陵园。

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因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故又称江东门纪念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江东门纪念馆是为铭记侵华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而筹建,是中国人民承段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年接待人数达803.4万余人次,自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至今参观总人数突破6000万人次,来自美、日、德、英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人士近300余万人次,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博物馆。

3.渡江胜利纪念馆

渡江胜利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南京渡江战役胜利而建造的。1979年4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在下关热河路广场中心,建设了渡江胜利纪念碑,1984年4月在挹江门城楼成立渡江胜利纪念馆。2009年4月为纪念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长江之滨、秦淮河口,新建了渡江胜利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由主馆区、渡江胜利广场、渡江胜利纪念碑、挹江门城楼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00余平方米。

4.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东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街道两侧,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属于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

在这里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10个月零4天的谈判。1954年筹建,1960年起内部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原址封闭。1977年11月,重新对外开放。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间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机关驻地。30号、35号是当年代表团领导成员周恩来、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邓颖超和南京局组织部长钱瑛住处。17号是代表团办事机构驻地。

5.总统府

南京总统府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现已辟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南京总统府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5万余平方米,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江南园林,也有近代西风东渐时期的建筑遗存。其历史可追溯到明初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清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在此基础上扩建为天王府,屡废屡建,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后来又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南京总统府自近代以来,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或与这里密切相关,一些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动过,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6.中山陵

中山陵自1926年1月动工,至1929年主体建成。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运抵首都南京。三天公祭结束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中山陵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石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如为便于孙中山先生家属守灵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

慕庐、存储奉安大典纪念物品的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

二、调查目的

南京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红色旅游业在国内发展很快,具有故事性、学习性,参与性等旅游特点,并且具有较高革命意义。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业有利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人民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相辅相成,它不仅直接刺激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餐饮、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而且能够为工业、农业、建筑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梅园新村纪念馆资料室副主任吴小宝说道,南京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在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市内各景点、遗址分属不同的部门,长期“单兵作战”,没有能够串成成熟的线路,市场开发比较薄弱。雨花台烈士陵园的黄进处长也表示,打破区划和行业界限,多方协作,才能打造“红色旅游链”。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够让中华儿女重温革命、牢记历史、继承光荣传统传承中华精神,还有利于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生力量。

南京红色旅游资源品位高、存量大、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优势。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南京市巨大的旅游资源潜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加快培育旅游产业,早日建成一个现代化“旅游名市”,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调查通过对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总统府,中山陵这六个代表性的地方,进行红色旅游文化利用与研究的分析并概述其红色资源得特点及开发现状,提出南京市进行红色旅游开发的一些设想,并浅谈其文化、政治及经济意义。

三、调查内容

(一)南京市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1.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南京红色旅游孕育着巨大商机,国家旅游局为大力推广红色旅游,确定了全国12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胜利纪念馆等4个景区(点)也在其中。很多红色景点风景优美、旅游资源并不匮乏。

2.实施“旅游旺市战略”,打响红色旅游品牌

2009年,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从挹江门城墙上搬到三汊河长江边,展览内容从过去的几百件增加到几千件,并新增了红色风帆、渡江战役总前委雕像、渡江第一船“京电号”等大量实物景点,成为南京红色旅游一个新亮点,自从南京滨江风光带开放,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已从过去的100万人增加至180万人并将逐渐增加。

3.与其他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地域组合协调

红色旅游需形成“旅游链”,串联开发

目前南京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比如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等,然而,市内各景点、遗址分属不同的部门,长期“单兵作战”,业内人士表示,南京有14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红色景点大部分为纪念馆(碑)、名人故居、陵园公墓等,只有联合才能打造出南京红色旅游的品牌。比如联手南京周边红色景区,打造全新的“红色旅游链”,让红色之旅焕发新的光彩。纪念馆还将打造红色旅游套餐产品,比如人们到井冈山参加红色旅游要吃野菜,到渡江纪念馆则可以品尝当年战线上各地的小吃,黄桥烧饼、扬州长鱼面、无锡馄饨、武昌鱼,并在纪念馆的模拟仓体验各种战争场景,让游客真正做到深度游,而不是单一的走马观花。红色线路的商机还是很大的。可以推出了纪念馆、旧址游览等红色旅游景点,还可以把临近的风景名胜组合进线路中,使得游客在充分接受教育的同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南京各红色旅游景点虽被要求纳入红色旅游线路,但要发展的路还很长。

梅园新村纪念馆资料室副主任说到,南京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在革命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市内各景点、遗址分属不同的部门,长期“单兵作战”,没有能够串成成熟的线路,市场开发比较薄弱。雨花台烈士陵园的黄进处长也表示,打破区划和行业界限,多方协作,才能打造“红色旅游链”。渡江胜利纪念馆的万武宏馆长也表示,南京红色景点中,大部分为纪念馆(碑)、名人故居、陵园公墓等,只有联合才能打造出南京红色旅游的品牌。

南京理工大学旅游学专家冯根耀指出,简单的线路串联无法代替产品的深度开发。只有联手省市周边红色景区,打造全新的“红色旅游链”,把不同景点串起来,才能让红色之旅焕发光彩。随着南京市红色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整合初见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配套设施逐步

完善,南京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也在突现,如竞争力不强、新兴旅游产品发展不足,旅游资源开发用地受约束、郊区县旅游业相对落后,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发展滞后等。

四、调查程序和方法

调查程序:

一、确定课题;

1.研究方向:

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2.调查研究的价值: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兴起的,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

二、参考文献

《东南文化》《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理论导报》《旅游纵览月刊》

南京市旅游局.南京市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政府.南京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1年远景规划

三、拟定调研提纲,制定实施方案

①调研的目的

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为江苏省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物保护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分析江苏省南京市的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的现状入手,强化革命遗址和史实,把其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和保护一批红色旅游重点,造就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整合优化若干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形成景点景区和线路联动发展的红色旅游整体框架。

②确定调查的目标群体

南京市三江学院主校区在校大学生

③确定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的互动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对策。

①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单向调研活,主要是由项目调查人员通过直接观察,进行实地记录,以

获取所需的资料。这种方法采取跟踪观察的形式在不同的地点连续进行,以获取动态的数据记录,供调研人员利用。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从而对调查对象作整体评价。

②询问法询问法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行为,一般分为口头询问法和书面询问法。采用口头询问法时,由项目调研人员直接通过语言与访问对象进行交谈,从交谈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书面询问法是调研人员事先制定出了调查表,以当面填写的形式收集信息。

③实验法实验法是将调查对象随机地分成若干组,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实验条件中的若干变量,以此来观察条件变化后的各种反应,从中找出各种反应的差别。

④调查内容:

(1)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发展得基本情况即现状调查,例如a级景区有哪些、接待能力如何、是否有红色遗址的恢复以及是否有革命实景演出等。

(2)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的优势分析,例如是否拥有有利的红色资源、有利的政策环境、区位交通的相对便利等。

(3)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经济水平、服务设施、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内容。

⑤人员安排

(1)调查背景:石海丹

(2)调查目的:颜晓琳

(3)调查内容:王蓉

(4)调查程序和方法:杜娟娟石海丹

(5)组员分工:胡萍

(6)总结:何紫婉

⑥时间安排

(1)第3-4周,小组成员完成分工情况

(2)第5-6周,小组成员实施调研

(3)第11-13周,撰写调研报告

(4)第14周,上交实践成果并汇报工作

四、调研的实施

*调研的具体实施?问卷法

问卷内容包括调研课题题目、简要说明情况、主题以及调查单位,以当面填写的形式收集信息。*调研的实施?访谈法

由项目调研人员直接通过语言与访问对象进行交谈,从交谈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记录。(具体实施情况见附件)

五、组员分工

课题成员组成员:

课题组负责人:何紫婉

课题组成员:石海丹、杜娟娟、颜晓琳、王蓉、胡萍

课题组成员介绍:

何紫婉,女,三江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二年级学生,同时是国贸B班班长,预备党员,商学院治保部成员,做事认真、严谨、务实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说:说校运动会、手抄报大赛、主题班会、十大写手、定向越野,大学生创新大赛,ocale跨境电商实践活动等等活动。

石海丹,女,三江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二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杜娟娟,女,三江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二年级学生,大二时由于表现突出被选为商学院辅导员助理,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认真负责。

颜晓琳,女,三江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二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为人幽默开朗。

王蓉,女,三江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二年级学生。同时是国贸B班的心理委员,入党积极分子,学校清雨大学生法律与权益中心的副部长,省高校法援联盟三江法援中心第二负责人。胡萍,女,三江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二年级学生,同时时国贸B班文娱委员,商学院辩论队队长。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石海丹——调查背景,项目主要负责人负责摄影、记录、收集相关材料,项目策划;

杜娟娟——负责拟出调研问卷、统计和分析调查问卷等;

颜晓琳——调查目的,记录、收集相关材料,项目过程的主要记录人;

王蓉——调查内容,记录、收集相关材料,项目过程的主要记录人;

胡萍——进行组员分工,撰写活动报告的执笔人;

’何紫婉——正文整理,制作成果,负责项目设计、主持、调研和完成整个项目,并代表本小组作成果汇报(将各组员收集的资料整合汇编)。

总结

南京是一座国内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增强,旅游者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红色文化旅游由于满足了旅游者了解异地(异质)文化的需求受到旅游者关注,成为南京旅游的未来热点。通过对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南京市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针对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粗略的思考:

(一)南京红色旅游应该做到整合开发,点面结合

紧密结合资源的特色,开发新型旅游产品,抓住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教育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出能够突破传统媒介,多种方式并存的体验式旅游。例如:加强科技模拟重现革命场景、大型红色歌舞表演节目定时演出、增加游客的体验项目。在淡季时特别推出新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缩小淡旺季差别,分解景区高峰期的人流压力;另一方面,因红色景区大多数免费参观,通过打造特色产品,可增加景区的经济收入。

锻造红色景区产业链,针对于灰色灰色关联度测评结果,红色旅游景区在食、购、娱方面的吸引力较低,应加强景区内的餐饮服务,全方位设计红色旅游纪念品,将景区的功能作用全面发挥,寓教于游,把教育与游览、趣味性相结合,做到整合开发,点面结合。

(二)抓住机遇,再次掀起南京红色旅游的新高潮

“十五”期间,南京市的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同时,旅游资源的整合也初见成效,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发展环境日趋改善。除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外,近些年来,南京的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一批特色旅游产品被推出,如江心洲、傅家边、迎湖桃源、帅旗农庄、横溪陶吴农业旅游区等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金箔集团、南京卷烟厂、南京云锦研究所3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建成,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胜利纪念馆等红色

旅游经典景点的对外开放。同时,还举办了十运会、世界华商大会、名城博览会、国际梅花节等一系列重大节庆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还进一步促进了南京旅游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抓住这个特别的机遇,带动南京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规范南京红色景区管理,以国家4A级景区标准精心打造南京旅游景区提高景区服务人员素质,红色旅游景点与一般旅游景点相比,其从业人员的素质应更高,因此在人员选拔、任用上要把好关,注重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服务意识方面,使工作人员成为景区宣传的有利窗口,进一步提升景区吸引力。

红色旅游景区联合发展,打造特色路线,以革命教育为背景,产品较为单一,要吸引更多客源,可以与其它景点形成联合体,增加游览的多样性。在成为旅游强市的同时,南京市还要争取进入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为此,就要下大力气提高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建立起一支起点高、技术精、诚实可信的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同时,还应优化城市旅游交通条件,美化城市红色旅游环境,完善红色旅游标识,改善红色旅游厕所和停车场,进一步健全完善红色旅游咨询、集散、购物、急救等服务网络,倾力打造适应游客需求的人性化的城市旅游环境。

总之,南京市红色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整合初见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配套设

施逐步完善是提升南京旅游形象,增加南京旅游知名度的必要策略。

调查报告照片

附件:问卷调查表及问卷结果统计

关于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尊敬的游客:您好,我是三江学院的学生,了解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目前的发展状况和问题及未来的发展优势,开展此问卷调查。我们将会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形成真实反映调查情况的报告,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感谢您的配合!

1、您了解南京市的红色旅游吗?

A.了解

B.一般

C.不了解

2、您觉得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周边的环境如何?

A.很好

B.一般

C.很差

3、您觉得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服务态度如何?

A.很好

B.一般

C.很差

4、南京市红色旅游资源多以展览馆、纪念馆的形式向游客开放,您认为这种游览方式________

A.过于单调

B.还可以接受

C.很不错

5、您希望红色旅游景点举办什么活动?

A.放映抗战电影

B.举办历史歌舞剧

C.举办历史文化节

D.其他________

6、您认为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如何?

B.很好B.一般,有待提高

C.很差

7、您认为此景区发展红色旅游有哪些优势?(可多选)

A.历史的纪念意义

B.风景优美

C.门票等收费合理

D.其他_______

8、您认为此景区发展红色旅游有哪些不足的?(可多选)

A.旅游资源单调

B.纪念品缺乏吸引力

C.服务质量差

D.服务设施差

E.缺乏自己可参与的活动

9、您认为南京红色旅游文化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环节?(可多选)

A.旅游饭店

B.旅游景区

C.旅游交通

D.旅游购物

E.旅行社

10、如果您还没有体验过红色旅游,您是否想进行?

A.非常想

B.比较想去

C.不太想

D.一般

E.完全不想去

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表

随机抽取100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图表所示,可以发现,在软、硬件等方面都存在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是一些游客认为旅游景点在陈展设计上形式单一,缺乏差异性、创新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二是在教育方面,供游客看的多,灌输的多,生硬的介绍描述多,而游客直接参与的少,只见其物,不见其思想和精神;三是某些地方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交通不便,进出景区景点很不方便,时常造成人员拥挤现象。

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红色旅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针对当前一些发展红色旅游重视不够的情况,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红色旅游的认识,把红色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2、加强宏观指导与协调,整合各部门和各方面的资源。明确每一个景区的特色、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以避免各景区景点盲目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

3、提高景点的陈展水平和讲解员素质,更好适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红色旅游几乎遍及全国,竞争日益激烈,旅游行业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注重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南京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红色旅游。

从西塘古镇来看目前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从西塘古镇来看目前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却是文化产业弱国。说明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仅以西塘为例,西塘作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民居建筑特色显著,文化底蕴深厚。但同时物质旅游所造成的拥挤的旅游环境、低层次的旅游内容、残缺的文化气息和过度的商业化氛围、旅游特色同质化等现象泛滥,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西塘开发问题特色 西塘古镇,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处的浙江省嘉善县。古镇内有9 条河道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 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被人们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到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古镇区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多处,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西塘有众多的弄堂,最有特色的就是石皮弄,以白色的墙身和狭小空间而得名,最窄的地方只有0.8m。狭长窄小的空间给人一种“一线天”的视觉感受。景区内地势平坦,河流网络纵横交错,自然环境十分幽静,低矮的建筑层层重重依水而建,充满了小桥流水、炊烟人间的江南情调。 2003年的一份“居民对西塘古镇旅游开发的态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表示支持,但普遍认为开发力度不够、层次较低;当地居民参与程度不够;政府对于旅游开发态度谨慎,较好地保存了古镇的原始风貌。但是,2006年到2007年间西塘旅游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在政府积极运作下,旅游开发程度较三四年前有了很大提高,并通过系列国际性活动,西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另一方面,西塘旅游也呈现出众多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通病。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地重视与解决,西塘旅游便无法可持续发展。 1.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过度的商业化活动打破了古镇宁静的环境。宁静的环境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商业活动却毁灭了这一传统优势。古镇中,仅西街这一主要旅游线路上就新开设了饭店、旅馆、咖啡店多达二三十家,另外,各种商铺遍布全镇。各商家之间产生竞争,店员在街上拉拢顾客,“小桥、流水、人家”的那份宁静,顿时烟消云散。 2.旅游商品西塘特色不浓 嘉善黄酒的产地就在西塘,西塘黄酒已成为国宴用酒之一,更是中国酒文化上精彩的一笔,西塘黄酒作为西塘的特色商品当之无愧。但是各经营户自主经营,缺少系统的品牌运作,品牌效益不明显。 西塘的特色菜和小吃已遍布江南各地,但古镇中的饮食服务管理缺乏成效,食品质量不高。西塘小吃看起来琳琅满目的,实际的品质差强人意。由于常年来自上海、杭州、宁波、南京等江南城市的游客人数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西塘的美食特色失去了吸引力。有些一日游的旅可能觉得西塘很不错,但是再深度体验的话,西塘没有可以给游客展示的了。同样的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马海霞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关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建构, 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的行业分析、区域分析、比较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等。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偏重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关注较少;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以及缺少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研究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8)01-0089-0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自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以来,为适应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想。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于是关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加。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各国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研究的具体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国内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日益显示 出对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业等的积极作用。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针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本质特性、范围划分,结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析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联系区别,介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解决方案及发展对策。 (一)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构建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概念,一直成为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依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范畴。我国文化部将文化产业界定如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 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 程恩富提出,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文化资源可分为文化自然资源和文化社会资源,还可以分成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无形性、地域差异性、更新和发展性、无限性的特点。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并使文化生产顺利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与活动。开发的实质是尽可能的发现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劳动加工使其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产品。开发有两种形式:单项文化资源开发和多项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 吴圣刚提出, 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 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性、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李东红、杨利美认为,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和,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样重要。资源有价,文化资源的“自然成本”与“使用成本”,应纳入文化资源消耗型企业的成本与效益核算。以文化为资源基础的产业,必须为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付费,把生产能力的增长建立在科学的资源观之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收稿日期:2007-09-14 作者简介:马海霞(197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经济学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8年3月 第29卷第1期 Mar.,2008Vol.29,No.1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一、 资源:属于经济学概念,原指取之于自然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现在常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具有“有用性”和“基础性”两大最基本的属性。 旅游资源:属于资源的一种,是伴随现代旅游活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概念,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管理过程中被逐步深化认识,但尚未取得一致认同。 旅游资源三大要点:①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②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③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存在形态) 旅游资源的客观存在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的争论,一是物质与精神的争论,即旅游资源既有物质的、有形的。二是自然与开发的争论,即旅游资源既包括未开发利用的,也包括已开发利用的。 2、旅游资源富有旅游吸引力(价值功能) 首先,旅游吸引力体现了旅游资源作为资源的最基本属性。 其次,旅游吸引力决定了旅游资源的范围。 第三,旅游吸引力决定了旅游资源的效益。 3、旅游资源具有中和效益性(价值功能) 如果旅游资源被有效地开发利用,那么它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带来社会和环境效益。 4、旅游资源是动态发展的(存在形态) 旅游资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发展的概念。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功能特征——吸引性 2、空间特征——广泛性、区域性、固定性 3、时间特征——节律性、动态性 4、类型特征——多样性、综合性 5、经济特征——价值的不确定性、利用的永续性 6、文化特征——美学行、知识性 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天然性(形成) 2、生态性(状态) 3、地带性(分布) 4、变化性(时间) 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人为性(形成) 2、民族性、地域性(分布) 3、时代性(时间) 4、精神性(内涵) 5、阶级性、阶层性(层次) 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 旅游休闲需求(休闲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旅游动机或需要)→旅游消费活动(旅游者)→旅游开发活动(旅游业)→旅游产品→旅游经济 可持续旅游发展: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需要,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学的需要。

历史文化资源商业开发

历史文化资源商业开发 中日对比的思考 老师要求去写历史文化资源商业开发的利弊,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没有什么利弊之分,只有做的好与不好。而且我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真的不如外国做的好。动漫《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出现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我不想去谈及美国,毕竟在我看来它是一个没有太多历史的国家,而且他的主要文化产业也不是放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上。所以,我就来把中日做一下对比,看看中日在这方面的差距。首先声明,我只是怀着一颗师夷长技的心来分析,希望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下面的这些文字。 我先论述我总的观点,那就是中国历史文化资源远远不是日本能比的,日本文化资源开发程度不是中国能比的。引用韩寒的一句话“文化大国往往成为不了文化强国”。 首先来说实体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那作为中国,就不得不说我们一直在炫耀的“四大名著”,由四大名著最先引申出的文化产业就是影视业,央视版的四大名著尤其是《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实,世界上最早的西游记和水浒传都是日本最先拍摄的。但是因为其中加入的日本文化传统太多,不符合中国的价值观念,所以引进之后都被禁播了。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不得不去拍一部自己的名著。在这里,你可能会说,不是还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吗。当然,红楼梦以其中国风味,日本是很难利用的,但是说到三国。我不知道在央视版三国之前日本有没有出现三国类的影视。但是日本却把三国演义开发为别的产业,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动漫业和游戏业。日本在上世纪,就诞生了几十部三国类的漫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三国志》,而后被拍成动画,里面的剧情百分百还原小说,在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甚至很多人把他当作历史书来看,而从三国志演变出的游戏更是不计其数,《吞食天地》系列和《三国志》系列在中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FC还是街机还是PSP还是PC,人们都认识那个长毛寸却没有胡子的张飞。而不是中国的那个抠脚大汉。三国文化在日本的普及比在中国普及要早的多,日本人也热爱三国文化,他们怀着崇敬之心去发展三国文化,无论怎样,最起码都是精品。再看看中国,三国类的游戏太多太多,各种粗制滥造,没多少人去玩,还有央视拍的动漫版的《三国演义》,在片头中更是有好几个日本人的名字。魔法士系列干吃面中有很多动漫人物卡片,而其中的三国和水浒人物,皆是出自日本人之手。要是将这种利弊加以分析,只能说中国在历史文化的商业开发上永远占不到先机,而中国的跟风力量却特别厉害。于是从一无所有到遍地开花,只是一眨眼的功夫,这中文化发展中的偷工减料不言而喻。 说完了实体化的历史资源,再来说那些无形的历史资源,也就是文化传统文化节日等等。中国的文化传统保留地很好,但是发展却有些尴尬,别的不说,就我们曲阜的孔子——这一中华民族文化源头在今天喊得再响却没有多少人来问津便很能说明问题,其实中国人心中对于名人的归属感还是不那么强烈的。个人认为传统文化名人或者节日发展比较好的就是泰山和端午节。因为泰山把文化和爬山这项旅游形势结合了起来,而端午节把屈原和赛龙舟的形势结合了起来。这样就是以名人的效应发展成了节日盛会,远远比单唱名人要好很多。中国能拿出手的文化节日盛会不多,但是不代表没有,其实,很多文化盛会没有发展起来,反而日本做的比较好,最有名的就是鉴真和郑成功,鉴真东渡,现在在日本还有其金身寺庙等等,而郑成功在日本更是被追封加赐,但是在中国。看似发展不错,却都被打压过,一个是游日

课题结题汇报稿 《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结题汇报材料 醴陵市姜湾小学(左权红军小学)课题组 【基本信息】 课题类型:重点资助课题 承研单位:醴陵市姜湾小学 立项号:HNETRO201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研究起止时间:2011年9月—2015年6月 课题主持人:胡文权、张细明 课题组主要成员:胡文权、张细明、谢美玲、张元英、周妮、刘豫红、王娟、杨爱武、刘舒琴、陈飞、文林、陈远春、谢花全 一、问题的提出 1.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开发具有浓厚“乡土味”的校本课程资源,设计解决课程资源因受地域限制不足的现实问题。 2.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醴陵文化独具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长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缺乏认识、不够重视,再加上开发与运用的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因而导致了适合教育教学的乡土文化资源匮乏,特别是小学生对旧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家乡文化知之甚少。 3.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师生提供了更加快捷的信息收集渠道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乡土资源,将乡土资源引入课程,根据教育教学需求,建设乡土课程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的一个创举。 二、课题研究目标 1.进行有序、合理、科学的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与习惯。 2.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能力。 3.在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与发展,逐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三、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访问法、图书报刊资料查阅法、网络 1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综述论文.docx

成功承办了99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 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首 次突破200亿,达到204 亿,比1998年增长49。 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 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 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云南素有" 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 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 个方面1、多样性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 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 在海拔764~6740 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 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 更是

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评述

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评述(一) https://www.360docs.net/doc/a1573672.html,/s/blog_59f78ef30100alkk.html (2008-09-03 15:31:59)转载▼标签: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杂谈分类:文化深呼吸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创造活力”、“文化软实力”、“文化权益”、“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新名词频频闪现。这些新名词体现了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这说明在国家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高。这既是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人民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的要求。十七大把文化和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给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文化产业化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步骤,因此,研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理论综述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一样,培育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一定资源的占用、加工和开发。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关注的是精神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化,就是如何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转变成可用于市场交换的商品和服务,最终使文化资源蕴含的经济价值被挖掘出来,形成物质财富,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1。 吕庆华在其研究中指出,文化资源是现实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朱来常引用法国人即可的名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作书名,说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经济战略意义。冯久玲认为文化是资本,文化是好生意。亚洲应充分利用古老的文化资源(资本)进行产业运作,创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全面推动亚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程恩富探讨了文化作为一种资源的物质、精神属性。 任敏从“文化资源大国与产业小国”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的缺失。开放的心态才能造就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化这个问题上,借鉴就是无偿借用;谁的借鉴能力强,谁就会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作用,与现实的文化创新能力成正比。王仲尧4提出了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两个不同点:一是文化资源可以被无偿使用;二是文化资源可以被反复使用,具有独特的叠加效应。在有些情况下,越被开发利用,越充盈丰富。同时,文化资源也具备与自然资源的共性,都要依赖特定的开发过程、技术手段。文化资源不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研究报告-最新文档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1、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是这些教育事业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则在重视发展本国教育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发展各学校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共享。这样的开发与共享使各个学校之间虽然在地理上相对孤立,可在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上确保持着相互借鉴,使用,学习,完善的紧密关系。通过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的研究使得这些国家在对国 民的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从我国研究的现状来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是整体提高同一地区乃至全国教育教学水平的重大 举措。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与实现共享案例的研究是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国家、地方教育部门及一些发达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重视,认识到课程资源对教育的重要性,中央电教馆还组织了相关的课题研究,中国教育名家李希贵先生率先在潍坊实行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这些成果有效地解决了语文教学资源的问题。 3、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有利于解决新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资源平台,实现以“教”为主向以

“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从学校发展来看,我校是一所具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良好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办学方法一直沿袭下来,使学校在咸阳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教育技术和各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教育教学中潜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尤其是近几年,教师队伍老龄化,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这使得学校在同一科目的教学上出现了一定的差距。这不仅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不利,而且对于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发展更为不利。如何将老教师的优质资源传授给年轻教师,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如何将现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一定的途径在学校范围内实现共享;如何最大限度、最高效的发挥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效能,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校网络设施和信息技术装备的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的研究课、公开课和教研教改活动大量开展,但由于缺乏资源共享意识缺乏。很多时候教师需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一堂课的数字化教学,当这堂课结束后,这些数字信息搁在一边,其他教师在上同一内容时没有充分利用该课件,造成资源浪费。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校园网络初具趋形,学校各办公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网络已连通,都能互联共享上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_李孝坤

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4 Vol.21No.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李孝坤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文章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描述,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693(2004)02-0076-03 Exploitation of the C 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 ountry Tour LI Xiao-kun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Chongq 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China) Abstract: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is the core of the country tourism resources.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by taxonomy and comes up with the model and strategy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country tour;sustainable develop ment;model;strategy 乡村地域(包括农村和城市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可见,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种,是指乡村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包括物态、礼态、心态等内容。它具有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个性。 (1)自然性。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产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宽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2]。 (3)纯真性。旅游业是一种产业,因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经营者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对乡村旅游文化少加干预,保持其纯真性。如家庭旅馆是当地农户把闲置的农屋稍加整理,不豪华、不高档,但干净、卫生、舒适、安全。这样,无论其外观还是室内设计风格都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并且游 收稿日期:2004-03-15 作者简介:李孝坤(1962-),男,四川西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南京研发用地

南京研发用地 江苏省南京市近日制定并执行科技研发用地基准地价,这在全国开创了科技研发用地规范管理的先河。 南京市是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今年南京市委又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此相应,介于商务办公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的科技研发用地在城市中的规模比例不断扩大。 据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中明确了工业、商业、居住用地等主要用途的宗地评估方法,对科技研发用地的评估则缺少具体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各地执行混乱,地价参差不齐的局面,如何通过合理的地价管理,在支持科技创业的同时,实现科技研发用地的规范管理,成为国土资源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南京市局在以往商业、住宅、工业等地价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直接用于科研设计、生产研发的用地,制定了全市科技研发用地基准地价。南京市将全市科技研发用地划分为六个土地级别,每个土地级别设定相应的基准地价标准,基准地价水平从20万元/亩至157万元/亩不等,根据容积率进行修正时,一级地最高标准达到263万元/亩。在级别基准地价的基础上,还根据各科技产业园区的区位条件、产业集聚程度、开发程度等因素,专门确定了各科技产业园区的土地挂牌出让起始价标准。为鼓励科技研发用地集约利用,基准地价以容积率1.5为基准,其他容积率条件按楼面地价进行修正。同时,规定容积率小于1.5的按容积率1.5的地价标准执行,容积率高于4.0的按4.0执行。 为防止以科技研发为名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南京市将科技研发用地基准地价分为自用型和可销售型两种,明确规定所建房产为科技研发企业自用,土地不得分割转让及分割抵押,地上所建房屋不得分割转让销售及分割抵押。可销售型地价标准主要针对土地受让方为园区或政府投资平台的情况;其他主体取得的科技研发用地需分割转让或销售的,挂牌出让起始价在可销售型地价标准基础上再上浮80%。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罗清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系 北京 101101) 【摘要】 近30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陆续开发和完善了全国各地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的需求,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高品质要求促使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方法等必须有新的变化和调整。该文对此做了新的界定和建议。【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原则 方法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罗清(1965-),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创意文化旅游、旅游经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并愈趋成熟,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成为现代人们的首要选择,依照我们过去的开发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旅游需求。采取合理的原则和方法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1 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特殊资源,具有明显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地理环境要素所具有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分布的特征,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它又具有历史人文的特征。旅游资源是指: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旅游经济收入的来源,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才能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开发利用吸引游客,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和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逐渐增多,游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对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或开发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才能不断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所谓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发展旅游业,实质在于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提高其吸引力,使旅游资源变成现实的旅游吸引物,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开发,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开发,就是根据域条件,运用资金和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和建设,使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并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而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展开的,为了充分有效地挖掘旅游资 源本身的价值,在选定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必须进行一系列旅游环境建设、旅游产品设计的开发工作,使旅游资源所在地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和接待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资源开发就是旅游开发的核心,成功的旅游开发必须首先要有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成败决定了整个旅游开发的质量。 2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文化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同时也要符合文化事业的开发规律,才能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就是指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可以将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界定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原则、美观原则、市场原则、特色 原则、 和文化原则。①旅游产品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生态、可持续的实践,保证经营活动不会使环境退化;旅游开发中应对当地社区和居民做出持续的贡献;旅游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破坏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②协调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理性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者正确处理现实与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强调整体效益,关注生态环境,注重社会公益,全面协调和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复杂关系,使旅游业得以全面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追求经济效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做到投资省、收益快、效益高。同时,旅游业既是一种文化性的经济产业又是一种经济性的文化产业,还是一种与环境生态密切相关的资源耗费型产业,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即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保证旅游区居民及旅游者的生活秩序的安定与和谐,更要保护好旅游区域的环境生态。 ③美观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就是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设计和开发中应该充分运用美学的原理,将自然美、艺术美及观念美有机地融合进来,创造一种诗意的旅游环境,让游客置身其中,得到全方位的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力争做到旅游区布局和谐,旅游线路流畅,旅游氛围融洽。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城都宽街改造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历史街区与城市格局的联系,造成城市文脉的延续在流失。改造城市历史街区,是对历史空间的重新营造,呼唤历史场所精神的回归。本文将以成都市宽窄的改造为例,阐述旅游资源的优化升级对旅游业及其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的前身是清朝时期驻守的八旗清兵的军营宿舍,宽巷子提供给军官居住,士兵混居在窄巷子。后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宽巷子慢慢发展成达官贵人居住的“高尚社区”。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是在对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础上的一种开发性行为,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特有的历史建筑遗存,在城市发展中营造富有独特地域感、历史感的城市空间,让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代发展的作用。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保护 45个明清院落式建筑、三条不同主题的街道,再现了老成都生活的怡然和闲适,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崭新“名片”。成都宽窄巷的改造案例在诸多方面为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项目总体规划 规划目标:使区域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展现老成都原真民居形态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集历史文化

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的成都特色商业、文化礼仪民风民俗、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表现当代成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活”的人文场景,成为成都恭迎八方来客的都市第一会客厅。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被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不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宽窄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为做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项目聘请清华大学作为保护区保护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机构。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 三、分区定位与业态布局 宽窄巷子的核心概念是“宽窄巷子,最成都”,成为“成都生活标本”,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薛群慧张晓萍来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添加日期:09年12月29日 一、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理论出发点 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历来是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相辅相承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注意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排外,唯我独尊的思想,认为凡是本民族文化都是最好的,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愿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二是认为一切外来文化都是先进的,全盘照搬照抄,抛弃了本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内涵,从而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正确处理好古今的关系。在利用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也涉及到如何对待古今关系问题,在这里也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思想方法论:一是厚古薄今,二是厚今薄古。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就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在对待文化遗产上,报复古主义,认为凡是民族文化就是古代文化,传统文化,摈弃现时代的创新、发展的民族化、民俗风情,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上出现了仿古潮流。如在你追我赶的“仿古”热潮中,许多地方无视中国《文物保护法》和世界《威尼斯宪章》中关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理应遵守的若干规定,使一些历史上曾有,后来荡然无存古建筑和滕王阁、牡丹亭等纷纷死而复生(尽管专家认为十有八九属非驴非马建筑)。二是厚今薄古,这是对待文化遗产上的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糟粕,而全盘否定,完全抛弃。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仍然存在这种倾向;现代的才是进步的,才有吸引力,从而抛开民俗的历史继承,标新立异另搞一套。正确对待民俗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就是保留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精华,抛弃和克服民俗文化中落后、消极的成分。然而在开发和利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实践中,存在着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混杂,甚至把糟粕当精华的现象。如在某些旅游景点,不同程度上甚至主要是以封建迷信内容和庸俗低下的趣味来吸引游客。例如在根据《西游记》、《封神榜》等名著而建造的宫、园、山、殿等场所,不是正确地去表现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与黑暗作斗争,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主导精神,而是着力表现作品中居陪衬地位的宿命论,因果报应等迷信的乃至恐怖的和色情的东西。 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如今人们已对“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是大有可为的一个旅游项目”形成了共识,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遵循哪些原则去开发,有5个方面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赋存的价值水平,包括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年代,它产生时间越早,历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层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现实环境的差别程度。由于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就是求异、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强烈,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对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规模度指旅游资源在同类的雄伟、磅礴程度,可构成一系列旅游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