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美“文化交融”电影中的文化误读现象——以《花木兰》、《功夫熊猫》和《金陵十三钗》为例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特别推荐——文化传播

解读中美“文化交融"电影中的

文化误读现象

——以《花木兰》、《功夫熊猫》和《金陵十三钗》为例

王欣茹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201804)

摘要:电影是最能透视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电影都频频融入对方文化,形成了中美电影独特的“文化交融”景观。研究发现,在中美电影的文化交融

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国对异质文化的误读现象:美方电影中常出现对中国深层文

化的有意识误读,即运用美国文化的符码系统来编码中国的文化符号,其实质表达的是

美国文化的精神意涵;而中方电影面对美国强势文化的单向灌输,渴望在文化的交融中

展示中国文化,却容易出现扭曲自身文化、误读美国文化的尴尬境地。

关■调:电影文化文化交融误读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是

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一种重要

的文化载体。由于各国文化渊

源和历史背景的不同,电影无

论是在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

亦或是现代文化内涵的呈现

上,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

面貌。电影源自于西方国家,

是西方工业分化的产物。在中

国,电影是名副其实的舶来

品。而美国电影,或日好莱坞

电影,是中国早期电影的一个

重要先师。在短短一百年历史中,好莱坞电影凭借其精湛的商业化操作,迅速完成了对全球电影市场的帝国式统治,对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或借用中国文化的外壳诠释美式文化,或运用美式叙事结构展现两国文化的交融。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频频融入美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视觉盛宴。这种中美电影的“文化交融”是经济时代商业驱

动的结果,也是全球

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

间交流和对话的必然

趋势。然而,在中美电

影的文化交融中,均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

国对异质文化的误读

现象。

一、文化与误读

1871年,泰勒在

<原始文化>一书中首

次尝试从人类文化学的高度定义和总结人类的文化现象:“从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文化或日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无论是知识、信仰还是习俗、习惯,文化的可习得性和继承性依赖于一系列“符号”和“符码”。

在符号学中,符号是一种社会内部通用的表现形式,包含能指(si gni f yi ng)和所指(s i gni f i er)两个部分,前者代表符号本身,后者代表符号表达的精神意涵;符码则是将符号串

2。13年第11期(总第111期)l东南传播

n

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