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商榷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商榷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商榷

文言文重要注释

九上九下文言文知识点 《陈涉世家》 1苟富贵,无相忘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发闾左適戍渔阳4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5失期,法皆斩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7“天下苦秦久矣8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9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10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岳阳楼记》(2010) 一字词解释 1 以物喜,25 二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属予作文以记之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4朝晖夕阴,气象万千5此则岳阳楼之 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6览物之情,得无异乎?7日星隐曜,山岳潜形;8去国怀乡,忧谗畏讥9沙鸥翔集,锦鳞游泳;10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4微斯人,吾谁与归? 《醉翁亭记》 1其西南诸峰2望之蔚然3山行六七里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5作亭者谁?6 名之者谁?7饮少辄醉8醉翁之意不在酒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1云归而岩穴暝12野芳发而幽香13佳木秀而繁阴14而乐亦无穷也1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16临溪而渔17杂然而前陈者18宴酣之乐,非丝非竹19觥筹交错,20颓然乎其间者21树林阴翳,2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3而不 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4太守谓谁? 二语句翻译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8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中学文言文注释商榷

例之一: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其中“志”字,古文注译本都解释为“作标志”之类的意思。如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志:作标记。”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注:“志:记,这里指作标志”。如果渔人是在道路上行走,处处作标志是容易做到的,合情合理。可是,文中已写明“得其船”,也就是说不是在道路上行走,而是划船走水路。这样,处处作标志恐怕就不是容易做到的了。他每作一次标记,不可能在水中做标记,必须得把船靠岸,停下,再下去作记号。大家试想如果是你在行船你会这么做吗?还不如直接在心里默默记住。作为经常从事捕鱼的人,这样的事情应该是习惯性动作,不会愚蠢地不断停船下去做记号。所以,将“志”解为“作标志”之类是不合情理的。“志”在古代汉语中除去“作标记”之类的意思以外,还可作“记”解,如《辞源》修订本“志”的第三义项是:“记识事物。通‘识’、‘誌’。……”《辞海?语词分册》释“志”说:“记,记在心里……”根据“志”的词义和《桃花源记》所写的内容,“处处志之”的“志”应是“记识事物”、“记在心里”的意思。原文那几句是说:渔人从桃花源里出来,找到自己的船,划船而归,他在归途中心里记下河边可作标志的景物。 例之三: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周大璞等《古文观止注译》译为:“寄托蜉蝣一般的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说:“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将“粟”译为“谷粒”。苏轼的话后来演变出成语“沧海一粟”。 “粟,嘉谷实也。”——《说文》本义:粟子,谷子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贾谊《论积贮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李斯《谏逐客令》 只要认真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这样解释不妥当。大海并不是农田,海里不生长谷子,哪里来的谷粒、米粒?成语有“九牛一毛”、“大海中的一滴水”,因为牛身上有毛,大海中有水,所以我们没觉得不妥。大海与米粒根本没有内在联系,将二者扯在一起,是不合情理的。实际上,“粟”由谷粒之类的意义可引申为指颗粒如粟之物。沙粒如粟,故粟可以指沙。《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郭璞注云:“细丹沙如粟也。”《实用大字典》“粟”的第四义项是“沙也”。《康熙字典》“粟”字条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据此,“沧海一粟”当是说大海中的一粒沙。 例之一:①《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②“臣不胜受恩感激。” 按:两句中的“感激”教材都没有注释,很可能认为不需要注解,大家对感激这个词太熟悉不过了。教师教学用书中此句的译文是:“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而这就是个错误了。《辞海》:“感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2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登高》

高中语文优秀古文教案

高中语文优秀古文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初探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思考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以后,教材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大纲对古诗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有许多不同,因此许多学生对高中古诗文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古诗文。如何做好初高中古诗文衔接的教学,使初中毕业生迅速适应高中古诗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下面笔者就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价值 【篇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小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其所占比重和初中语文教材相比大大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随之有了较大的增加,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文言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结合自己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1、注重预习。自主合作,适当点拨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必须强调“预习”这一环节。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同时强调合作,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有的课文由于年代久远,今天的中学生对其中的部分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语法习惯(主要是文言句式)、运用典故等都相当陌生,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文的讲述中,共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知识),最后由教师解决学生

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方孝孺的《越巫》讲述了越巫假称能驱鬼治病,到处向人夸耀,骗人并取人钱财。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越巫文言文原文越巫 作者:方孝孺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集》 〔明〕方孝孺 越巫文言文注释1.诡:欺诈,说假话 2.赀:钱财

3.瞷:窥视 4.角:一种动物的角制成的吹奏乐器 5.妄:荒诞,荒谬 6.幸:侥幸 7.恒:常常,经常 8.号:大声哭喊 9.稍:稍微 越巫文言文翻译越地有个巫师谎称自己善于驱除鬼怪,有人生病就设立法坛,吹号角,摇铜铃,蹦跳腾跃,大声呼叫,好像跳胡旋舞那样来作法驱鬼。病人侥幸有了好转,吃喝一番,拿了人家的财物离去;如果病死,就用别的理由来推托,总归不让人相信自己法术的虚妄。他经常向人自夸说:“我善于惩处鬼怪,鬼怪不敢与我对抗。”有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少年恼怒他的荒诞,探听好他夜里回家,约了五六个人分别躲在路旁的树上,相距各一里左右,等候巫师经过树下,便用砂子石块投击他。巫师以为真的是鬼,马上拿出身边的号角,边吹边跑,心里十分害怕,脑袋胀痛的越来越重,走路也不知道自己的脚踏在什么地方。稍为往前跑了一段路,惊慌略微安定了一点,树上的砂石又像刚才那样乱掷下来,他再拿出号角来吹,却慌得吹不出声音,于是就更急忙地往前跑。又到了前边,还是像刚才一样,他害怕得两手发抖、呼吸屏塞,再也拿不住号角,号角掉了他就摇动铜铃,一会儿连铜铃也掉了,只好大声喊叫着赶路。一路上听到脚步声和树叶摇动、山谷回响的声音,他都以为是鬼,高声向人呼喊求救,音调十分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与商榷

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与商榷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中的注释内容历来都有值得指瑕与商榷之处,有的是通过新编教材对旧教材的改正,有的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错误与不妥之处,还有的是文言文研究人员所提出的值得商榷修改之处。教材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字词的注解与文章选段的出处,这些错误与不妥之处需要及时加以纠正修改,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与正确性,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本文通过阐述教材注释中失误之处与值得商榷之处,希望对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起到帮助作用。 标签: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商榷 初中语文通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2016版教材,总共编有124篇文言文,与之前的教材相比较,文言文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也是为了实现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文言文的注释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辅助方法,因此要确保注释内容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避免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因为注释的问题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存才问题和疑虑的地方,在下文中一一指出,以供大家参考讨论。 1、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失误之处 1.1字词注解失误之处。 在语文文言文课文的注释中,有些字词的注解存在明显的失误之处。《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一句,对于“傍地走”的注解为并排跑,而依据《新华字典》中对于“傍”字的解释,为靠近、临近、接近之意,并没有并排的含义,因此对于“傍地走”的正确注解应该为贴着地跑,再结合原句上下文的含义,这样的注解也十分通顺、合理。《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一句,对于“秀”字的注解为开花,指滋长之意。但是依据《新华字典》中对于“秀”字的解释,为美好、秀丽之意,并且此句中的秀字与后句中的“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的秀字意思相同,所以原句翻译为“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更为妥当。还有《愚公移山》中提到的“河阳”,注解为黄河北岸,源于江南作阴,江北作阳之故。但是依据《辞海》中的注解,“河阳”为古代地名,既如今的河南孟州一带,河阳的地名因为在黄河北岸而得名。因此,课文中的注释应该加以明确。 1.2教材选段失误之处。 语文教材文言文课文选段的失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文言文出处标注错误,《五柳先生传》的注释标注为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陶渊明集》。但是通过与出版社的查证,发现人民文学出本社所出版的《陶渊明集》是于1956年在北京出版刊印的,1983年是在湖北进行的第8次翻印。按照通行的书籍出版、印刷的原则规范,除非再次印刷与原版相比在内容上进行了大幅的修改,否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用字及注释

常用字注释 安:①安宁,安定;②稳定,稳固;③安逸,安乐;④安心;⑤安放,设置;⑥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哪里 比:①并列,挨着;②副词。接连地;③勾结;④及,等到;(①~④旧读bì)⑤顺从,和顺;⑥比较。⑦比喻 鄙:①周代基层行政区划,五百户为鄙;②边疆,边缘的地方;③庸俗,浅陋;④看不起,轻视;⑤谦词。谦称自己。 兵:①兵器,武器;②军事,战争;③军队 并:①合并,吞并;②一起,一并;(除③外,其余念bìng)③bǐng。通“屏”(摒)。抛 弃;④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⑤并行,并列;⑥一起,一齐;⑦bàng(棒)。依傍,沿着;⑧合并,兼并; 策:①竹制的马鞭子;②竹杖,拐杖;③成编的竹简;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⑤策问。⑥计策,计谋;⑦古代占卜用的蓍草。; 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 乘:①驾车,驱马拉车;②登,升;③趁着,凭借;④压服,欺压;⑤追逐;⑥计量,计算;⑦shèng(剩)。春秋时晋国史书叫做“乘”;⑧shèng(剩)。量词; 从:①跟随;②顺从,听从;③参与;④由,自;⑤堂房亲属;⑥副,与“正”相对;⑦ zòng(纵)。南北方向。⑧zòng(纵)。放纵,纵容;⑨【从容】1.不慌不忙,2.怂恿,鼓动人做坏事; 殆:①危险;②近于;③副词。大概,恐怕;④通“怠”。懒惰; 道:①路;②规律,道理;③指道家,道教;④主张,思想,学说;⑤从,由;⑥说,讲; ⑦dǎo(导)。引导;⑧dǎo。通,疏导;(⑦、⑧后写作“导”)⑨量词;⑩古代行政区域名;堵:①古代建筑墙的单位 而: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②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 承等关系。③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④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⑤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⑥如,像; 凡:①凡是,表示概括;②总共,一共;③平凡,平常; 方:①方;②古代代称面积的用于,“方十里”即纵横十里;③方向,方位;④地的代称;

高中语文之文言文翻译——实词全面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实词全面整理 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需要同学想一想,默记一下。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亲附) 3、孔子曰:“吾与点也”。(《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招致) 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魏公子列传》)(介绍,引见) 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责备) 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魏公子列传》)(遗憾) 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 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陷入困境) 12、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礼物) 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传》)(礼物) 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 15、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归附)(遗憾) 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 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购:悬赏捉拿】 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羽本纪》)(交游,交往)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改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 改版 报告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xx年,我校由语文教研组余桂彬等同志申报的语文课题《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经省专家评审,顺利立项;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普通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效率不高、少慢差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培养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此,我受课题組的委托,作开题报告。敬请专家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可是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师教学文言文方法单一,缺乏

教学策略,为了准确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课题组从学习兴趣、教材、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缺少文言文的积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应试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文言文学习的“少慢差费”,即“学生理解的少,学生掌握得慢,占用的课时多(费时),效果比较差。”不少教师手足无措,大大影响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科的教学效果。实施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就占了不少的份量。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课题组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对自己以及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反复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力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究,以期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研究 文言文的体裁虽然有很多种,但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即它们的文 字虽然简洁但意味深长,许多文章都寄托了作者特殊的情感。而这些文言文流传至今,是我们探索了解古代先人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 是当今学生接触先人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所以我们一定要将文言文的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时常因为无法理解文章内容的意思而无法得知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时候文言文中的注释就成为学生和老师学和教的第一助手。教材的编写是一项严肃、严谨的工作,每一套出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都是经过众多教材编辑工作者经过各方探讨、总结,最后编订的结果,其准确率可以说是非常高的。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当然也是如此,但由于给文言文作注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项工作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极易出现不准确的注,而注释的不准确性又会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所以对文言文注释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六本教材和高中五本必修教材的主要内容为对象,对中学文言文中的注释进行研究。以中学文言文中的注释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文言文注释研究作了一个总体研究,了解文 言文注释的现状及发现中学文言文注释研究的目的;其次对文言文注释的内涵进行了探究,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了中学文言文篇目的分布情况;接着就是对中学文言文注释中出现值得商榷的地方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出现偏误的原因;最后将中学文言文注释放入教学实践中, 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去利用文言文注释。在结语中,则概述

研究的初衷,即希望能为完善文言文注释贡献微薄的力量,使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注释更利于配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

七年级文言文注释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过中不至(到达),太丘舍(不再等待就走了)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当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客问元方:“尊君(敬词,指别人的父亲)在不(同“否”)?”答曰:“待(等待)君(敬词,指您)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丢下,舍去)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义,信用);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拉)之(代词,指元方),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不尊君在不通否表示询问 待君久不至副词,表示否定 去离开:待君久不至,已去 到……去学校 距离:相去甚远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指子侄辈的年轻一代,小辈)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高兴)然(什么的样子)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兄女曰:“未(不)若(如)柳絮因(凭,乘)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高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高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摘要:目前,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因为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什么兴趣。同时由于文言文中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没有文言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文言文却很重要,不管是升学考试,还是将来自己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3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比重越来越大,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古代生活之多姿、欣赏古代文学之精美,积累沉淀古文化知识,强化人文主义教育,提高文化品位。同时文言文在高考中的比重也很大,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前提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力军,是课堂的主体,

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叶圣陶也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的去想,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教师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每节课里,我通过故事导入、实物演示、讨论引入的方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在课堂中,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我还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及内容。与此同时,我还组织同学课前翻阅古代汉语词典,然后进行讨论,进入课题。通过以上的方法,通过形象的导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得同学主动爱学。 2.重视文言文-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

一、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 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教学程序设计几个主要程序的设计说明: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课文学生情境。 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项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引出发散思维。比如可能的几种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可从是否成就帝业、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否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视角,展开讨论。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3、古今异义(婚姻、非常、今人、细说等) 4、为的用法 5、成语识记(人为……、大行……、秋毫……、劳苦……)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分析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分析 摘要:文言文注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重点和难点,注释的恰当与否对文言文教学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文言文注释中经常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分析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为将来文言文教学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问题分析 我国古代典籍记录形式是文言文,虽然在“五四运动”以后开始普及白话文,但传承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原则,因而各类教学大纲还要去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文言文的阅读比重逐步较大,因而在现代教育中,让学生读懂和理解文言文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目标。 1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常见的问题 1.1注释术语使用不当,导致注释混淆:在探究注释不当问题时,需要介绍何为语义注释,其实语义注释严格上说是表述或者现实文言文词的概况义的句子或者局面含义注释,体现方式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严格对译形式。语义注释相对应的是文意注释,主要涉及范围是陈述词句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内在含义,主要是客观语义包含主观内容。 1.2注释缺乏准确性 1.2.1需要详细的地方注释趋向简单:部分注释的简单,让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产生误解,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课时,有这样一句话“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与项羽曰:沛公欲亡于关中”在课文下面有着明确的注释左司马,官名。但是很多高中学生都质疑过左司马是什么级别的官级,后来学习中才逐步了解,其实左司马不是一般程度的官级,是掌管整个军中事物、执行军法、参与作战计划的一个重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级别,所以是具有极高地位的官级,处于这样重要位置人员成为内奸,刘邦回去后才会马上诛杀曹无伤。如果课文在注释时能够详细的讲明情况,学生在理解课文时能更为深入的理解学习细节,更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主旨。 1.2.2无需注释的地方详细注释:在课文中一些比较简单的注释在文章中有过介绍,其实在后面就无需仔细说明。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课时,有这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 天下之事以①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②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 公,立谈之间③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④而去,何移⑤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 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 能⑥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⑦于烛之武之利,弃晋 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⑨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释】 ①以,因。②连兵,联合出兵。③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工夫。④置戍,指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 ⑤移,改变。⑥讵(jù)能,岂能,怎么能。⑦怵,恐惧。⑧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⑨ 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翻译】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 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 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臵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 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 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 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 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 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 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必修2 《<诗经>两首》课后文言文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毛诗序》) 【翻译】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 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 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五册文言文注释汇总汇编

《烛之武退秦师》(一P16)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因为贰:从属二主 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假如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犹:尚且 4.许之(答应了这件事)许:答应 5.郑既知亡矣既:已经 6.越国以鄙远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7.焉用亡郑以倍邻 焉:何用:介词,表原因倍:增加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9.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10、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11、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许:答应给予济:渡河 1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弱 13、唯君图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15、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凭借敝:损害 16、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 17、以乱易整易:代替 18、吾其还也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荆轲刺秦王》(一P18) 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谒:请 4、秦王购之千金购:重金征求 5、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 7、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8、秦王必喜而善鉴臣善:好好地 9、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把:握,抓住揕:刺10.燕国见陵之耻见:被陵:侵犯、欺侮11.偏袒扼腕而进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1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拊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13.以试人,血濡缕濡:浸湿,沾湿 14.人不敢忤视忤:逆 15.往而不反,竖子也竖子:对人的蔑称16.入不测之强秦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17.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几处文言注释商榷

朱诵玉 文言翻译讲究“信”、“达”、“雅”,也就是准确、通顺、优美。其中“信”是前提。而现行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文言注释,却有多处令人费解,有些则是明显的错误,剖析商榷如下。 商榷一: 《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之“趣舍”。 商榷二: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人教版课标教材将“北涉玄灞”注释为“往北走渡过灞水。涉,渡。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看其来似乎没有错误,但一细究就会发现,这是有问题的。“涉”显然是动词,注释中也将“涉”解释为“渡”。既然这样,“北”就应当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应解释为“向北,往北”,而注释却是“往北走”,这就将“北”看成动词了。故应将注释中的“走”字删掉。方位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作动词,关键是看其后有无动词。其后有动词,方位名词就作状语;其后无动词,方位名词就作动词。苏轼的《赤壁赋》里就有现成的例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和“东”均作状语,解释为“向西”“向东”。“顺流而东也”中的“东”就是用作动词,解释为“向东去”。 商榷三: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乱易整,不武”。 教材将其注释为: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之后军队的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 此句之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的意思是很明白的,而此句的注释即使结合前两句来理解,也还是让人看不明白。这是因为教材对“乱”“整”的解释不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乱”解释为“自相冲突”,将“整”解释为“步调一致”。杨金鼎主编的《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将“乱”解释为“指秦晋自相攻击”,将“整”解释为“整齐,这里指秦晋和,步调一致”。两者观点是一致的。据此,也可解释晋文公说此话的用意了,那就是晋文公认为,秦晋本来是一起围攻郑国的,现在秦国和郑国结盟了,晋国再去打秦国,有悖晋国初衷,再说也是不划算的,不合用武准则的。 据此,应该将该句译为:用(秦晋)自相攻击代替(秦晋)步调一致,这是不符合用武准则的。 商榷四: 《荆轲刺秦王》中“愿足下更虑之”。 问题是由“更”的读音引起的。是读“gēng”呢,还是读“gèng”?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对“更”的解释有两个义项在此处均能解释得通,更(gēng),改变;更(gèng),再。而教材恰恰把这两者都用上了,教材的注释是: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在句子的翻译时将“更”解释为“再”,按此就应读“更(gèng)虑之”;在对“更”的单独注释时,又是“改变”,按此就应读更(gēng)虑之。 那么到底读什么?这就要看句子意思和上下文意思了。读音不同,直接影响到词、句、文的意思;而词、句、文的意思又决定着字的读音。 如果“更”读“gēng”,那么,就是动词“改变”,“虑”就应当是名词,应解释为“心思、意念、想法”,“之”就是助词,无实义。该句可译为“希望您改变想法”。 如果“更”读“gèng”,那么,就是副词“再”,“虑”就应当是动词,应解释为“考虑”,“之”就是代词,指代荆轲打算用献樊於期的头接近秦王的做法。该句可译为“希望您再考虑这件事(是否妥当)”。 那么,太子丹是希望荆轲改变做法呢,还是希望荆轲再考虑考虑呢?联系上下文,我们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