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发展

浅谈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发展
浅谈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发展

浅谈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发展

刘志强

(长春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130021)

摘要:本文提出当前宜居城市应该具备统一的内涵要素,那就是民主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并分别对于这三个内涵要素加以分析说明。重点阐诉当前宜居城市建设中被忽视的城市基层管理民主制度和市民参与的问题。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上,应从人治转到依靠法治的轨道上来。民间力量、及非政府组织与小区团体,也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安全性应该成为宜居城市的首要特征。而舒适性体现了人对于物质文化环境的合理追求,它也是宜居城市的必要特征。最后提出以上原则能切实贯彻在城市建设的行动中去,让我们身边的城市都能成为和谐城市、宜居城市。

关键词:宜居城市;城市民主;城市管理;市民参与

1、宜居城市—大家共同的目标

当前宜居城市成为广大学者和市民关心的热点,它反映出随着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以及

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国人对于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中国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过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发展方式,已经给我们当今和未来人民的生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和隐患。

宜居城市是地球村的居民在拥有生存和发展权的基础上,对于良好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

的共同希望和不懈追求。宜居城市是今后所有城市的发展目标和理想,不管是执全球经济商业牛耳的金融中心、潮流时尚之都、还是工业城市、文化古都,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城镇,他们对于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宜居性的追求是没有分别的,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h t t p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2、宜居城市的内涵要素

2.1、人的需要决定宜居城市的内涵

可以说,当今世界各国的自然人文环境各异,不可能制定完全统一的宜居城市评介标准,但宜居城市的内涵要素却是普遍一致的。其内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现代社会人的各种基本需求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其结构包括三个层次: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发展需求。生存需求是人最低级也是最基本的需求。享受需求包含了生存需求,但不仅是为了生活,因为人们

不满足于仅仅吃饱穿暖,在物质生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享

受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精神享受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发展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恩格斯在论及共产主义社会时写道:“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恩格斯讲的发展需求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的需求首先是指自己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实现的需求。第二,发展的需求还要求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第三,发展的需求还指创造和超越的需求。

我们通过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人的需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

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大致归纳为:人的需求决定了城市的产生,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又延伸了人的需求,创造了人的需求。城市不仅满足了人的需求,而且创造了人的需求,同时人的需求又引导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具有螺旋上升的特性。

2,2、宜居城市的内涵要素

总结以上城市发展和人需要的互动关系,分析当今国外宜居城市的案例评比,我们可以

总结出现代社会宜居城市的内涵要素,它包括:民主性、安全性、舒适性三个方面。他们涵盖了城市的政治、文化,经济各个层面。

首先,民主性作为当今现代文明社会的普世价值,应该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特征。 其次,安全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它应该成为宜居城市的首要特征。 最后,舒适性体现了人对于物质文化环境的合理追求,它也是宜居城市的基本特征。 评价应根据这三方面要素,根据不同的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条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h t t p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的具体评价指标。三者应互为支撑,不能有所偏废。否则就不能实现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必须用好城市画板上的这三中基本原色,描绘出宜居城市的色彩斑斓、气象万千。

3、民主性与宜居城市

民主性是宜居城市的政治基础和制度保证。他让城市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城市广大市生活安全舒适的保障,是当前宜居城市建设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环节。

民主性包括政府的管理制度、市民广泛参与城市发展的机制和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精神财富和持久的动力,应该体现在市政管理和规划中、体现在城市文化创造中、体现在市民的日常交往中。

3.1、政府管制与宜居城市

地方政府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城市政府建设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城

市是否宜居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它们直接面对市民的反应。弹性、开放与合作的能力是治理成功的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政府是经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要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光荣职责。具体应体现在: 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归根到底一切都应以便民、惠民、利民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是,目前许多政府部门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而是高高凌驾于人民之上,视自己是“人民的父母官”,喜欢搞“政绩工程”,劳民伤财,少数官员甚至贪污、腐败而成为人民的罪人。因此,加强城市政府建设是当务之急,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改变政府工作人员的意识,树立人民公仆的思想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其次,加强政务建设,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提高办事效率。再次,重大事情、公共设施建设,应该与民沟通,让民众参与决策。总之,在城市治理上,要营造一个透明开放的政治环境,从人治转到依靠法治的轨道上来,应建立多元的沟通途径,培育市民参与决策同时加强对政府监督。

3.2、市民参与和宜居城市

除了政府之外,其他作用者如民间力量及非政府组织与小区团体,也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广大市民要成为有能力的监督者,使城市空间资源的分配反映市民的需求,并顾及社会的公平性。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h t t p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市民不仅能意识到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也经常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之道。可以说,现代社会中非政府组织与小区团体常常成为反对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机器而牺牲生活质量或捍卫社会正义的先锋。

台湾的城市发展建设过程可以看成是通过促进城市民主,发展城市宜居性的典型案例。 2000年,亚洲周刊将台北评比为全亚洲第二适居的城市,其中民间团体、志愿者都市改革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向台北市政府呼吁制订垃圾减排、使用大众运输系统、重视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提出意见,呼吁都市空间的规划设计要符合人性、重视行人的空间质量,增加宽敞的人行道、骑楼空间及商业小区空间中的人行徒步区的

规划建设。这些行动对于改善城市的宜居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间团体的要求下从20世纪90年代晚期,台湾开始出现“参与式规

划”的潮流。借着乡村地区的“小区总体营造政策”及都市地区的“地区环境改造计划”。在小区及城市的公共空间改造上,发展了地方政府、规划师与建筑师等专业人士、小区民众、社会团体共同进行参与式规划的新模式。在台北,规划的空间主题包括了邻里公园的重新设计、荒地变公园、小区公共艺术、安全的步行交通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经过这个计划,台北市在过去将近七八年间共完成了100多个小区层级的空间改造项目,有效地提升了小区生活的质量,也改善了城市景观。

4、安全性与宜居城市

安全性是发展宜居城市的首要原则,城市是否安全,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关键因

素之一。现代城市由于其集中化、过密化,成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成为易受地震、洪水、环境污染、人为破坏打击的脆弱系统。因此,如果将宜居性作为一个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追求目标,那么它首先必须是一个安全的城市。

城市安全包括环境和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人身健康、资源供给、城市生产等,下

面分别简要说明。

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是指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不受污染或危害的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城市保持着一种完善的结构和健全的生态功能,并具有一定的自我环境调节与净化功能。

城市食品安全是指通过强化食品卫生的立法、监督和执法,保证食品、生活饮用水等与饮食相关产品的卫生安全,加强动物检疫工作,完善动物疾病监测、防治、检疫和监督体系,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h t t p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保障动物产品安全,从而全面确保城市食品的卫生和安全。当前我国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如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等,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可以设想一个城市里,当市民感觉吃的不放心,觉得到处都是假冒伪劣产品的时候,还能把这个城市和宜居联想到一起么?

城市社会安全是指城市在日常运转过程中具有的组织性、秩序性和稳定性,以及受到内部或外部干扰(如暴力、战争、自然灾害等)时具备良好的控制和应对能力,并能继续保持社会的稳定性、秩序性。这里主要指人身安全。一个好的城市不应该为恐惧的气氛所主宰,不应该有种族歧视和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歧视发生。事实上,当前许多城市里人的安全存在着

很大的问题,如:拐卖妇女儿童、入屋盗窃抢劫、以及大量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等。设想

人身要是没有了安全,人活在城市中终日人心惶惶,那这个城市肯定是不适合居住的城市。

城市生产安全,指安全知识宣传到位,生产环节监控有力,并将事故发生率控制在合理

范围之内。

城市经济安全,是指城市经济在受到各种外来威胁时,如自然灾害、通货膨胀及周期性

经济起伏波动时仍能保持正常运行和发展,保持城市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并能在国内外竞争中争取到有利的地位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具备健全的法治秩序完备的防灾与预警系统、

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和交通出行系统

5、舒适性与宜居城市

舒适性方面,国内外有许多好的标准和理论来定位评判宜居城市。这里引用北京大学景

观设计研究院俞孔坚的观点—所谓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个是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另一个是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宜居城市”不但应该有好的舒适的居住环境,即好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即好的人际环境和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它还应该包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健全的法治社会秩序,社会福利普及和充分的社会就业等。可以说,一个城市的绿化,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对于创造“生态宜居”城市是基础和前提,但与此同时我们在创造“生态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社会人文环境也是“宜居城市”的一个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h t t p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重要因素,而且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因素。

在舒适性方面,我们需要强调城市不仅是生产的城市、流通的城市、财富的城市,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活的城市、安居乐业的城市。打造宜居城市,当然不能顾此失彼、重生产轻生活,必须把安居乐业放到重要的地位上来考虑。我们必须从城市基本的社会单元社区做起。因为社区是人们工作以外人口大量聚集的所在,是人们一天中呆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社区就是社会的重要器官。如果社区居之舒适、环境优美、出行方便、服务周到、老少咸宜、社会安定、卫生、安全,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谐、欢乐,有益于健康和安居乐业,对社区产生归宿感、轻松感、安全感和家园感,那么,对于建设宜居城市

来说,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要重视社区建设,为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打好坚实基础。

6、小结

综上所述,当今的城市不再是大就是美。我们只要能把握住宜居城市民主性、安全性、

舒适性的三个基本内涵要素进行经营管理、规划建设,小的城市也同样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魅力。造福于当地居民,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城市的管理者、规划者与设计者,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新形势下要求我们运用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看待城市,培养合作创新的城市精神;同时认清自身肩负着的建设宜居城市的使命和机遇。总之,城市是因人而存在的,是以人为目的的,只有适宜人居住、生活和发展的城市,才真正可以被称为“宜居城市”。宜居城市属于居住城市里的每一个市民。

“我们只有携起手,才能共同建设一个充满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

家园”—这是联合国人居署提出来了,让它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并落实到城市建设的行动中去。希望我们居住的城市都能成为宜居城市,成为理想的家园。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h t t p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THE CORE PRINCIPLES OF THE LIV ABLE CITY

Liuzhiqiang

(Changchun Urban Planning Institute ,长春130021 China )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giving the main core principles about the livable city . Democracy, security and

comfortness are the three main themes interpreted in the article .on the democracy principle it give some specific reasons why the locale government authority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fundamental democracy system and the involvement of the neighborhood citizens on the neighbourhood development. On the security principle it should be give more attention when china’s social problems are so acute that could effect everyone in it .security should be the first principle in a livable city .on the comfortness principle .we must improve the living quality to satisfy the basic natural living needs and spiritual needs at the same time.

Keyword: livable city ; urban democracy ; urban management ; citizen involvement

参考文献:

[1] 黄丽玲. 宜居城市新议程与海峡两岸城市发展. [2] 李长春.中国明日的宜居城市规划研究.硕士论文.2006.4 [3] 王琳.宜居城市理论和影响因素研究.硕士论文.2007.6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h t t p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世界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若干新趋势和新理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总4203号 《经合组织国家的城市化趋势与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经合组织OECD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CDRF 合作项目 2010年3月10日 世界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若干新趋势和新理念 内容摘要: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空间分布格局已进入城市为主的时代。未来全球城市化步伐将呈现“南快北稳”的格局。大都市虽然举足轻重,但现有技术和产业条件下,发达国家一些大都市地区的扩展似乎触到了上限;而发展中国家将出现一批新的大都市群。全球化深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带动各国城市发展格局发生深刻、丰富而不对称的变化。城市竞争力日益取决于各种主体合作状况,以及在城市网络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全球政治觉醒呼唤着包容性城市发展政策。在这些趋势下,城镇规划和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理念等都在发生着重要变化。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发展趋势理念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空间分布格局,已经进入以城市为主的时代。城市化和城市自身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格局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过程。可以说,未来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特征和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一、影响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国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如地理和气候状况,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等,会影响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模式。除此之外,下列因素会在未来对各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 第一,全球化。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内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全球化背景下各类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但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看,要素流动格局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对称性,具体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动性远远高于中低端人才;资本的流动性远远高于劳动力的流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导航引领】 知识点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_______的需要,又不对_______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由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2.基本内涵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_______的增长,更追求_______的改善和_______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_______”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_______和_______,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_______,提高人类_______,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中,_______只是条件,_______才是目的。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_______,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_______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_______与_______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实现公平。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和。所谓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包括,可持续发展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是。 2.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与。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在不超越和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不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资源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如解决、等跨国界问题。 4.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推进的过程。目前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仍以发展为主要目标。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和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自学检测】 1.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 ) A.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社会的可持续发展C.生态的可持续发展D.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3.“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 4.“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和谐性原则

浅谈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首要问题。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骤增,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土地浪费等诸多问题与日俱增,在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这些问题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城市建设走上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国家和人民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city developing rapidly,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s the future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the primary issue. The original city scale unceasingly expands, the emerging cities increased, but following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degradation,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waste land by the day, and do well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se problems, so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came to a scientific,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countries and people’s concern.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但在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与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让城市建设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一个有效的措施。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 1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副院长(415100)潘能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任务目标,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湖南同德职业学院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探索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学院内涵发展方向 对每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但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学院党委、院委就此问题组织大家进行过多次的讨论,最终统一了如下认识: 1.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坚持质量优先。教育质量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数量的递增。我们注重每年招生不盲目追求数量的增多,每年招生2500人左右,有效避免了学生过于拥挤的现象。 2.在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上,坚持软件促硬件。办学既要重视硬件,更要看重软件。学院硬件的提升离不开资金,但软件(如管理、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的提升不仅是靠资金,更是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几年来,我们始终注重了抓软件不放松,使学院避免了过多负债,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3.在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上,坚持无形变有形。办学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凝练学院教职工团队的精神和作风。团队的高素质和凝聚力是无形资源。这种无形资源能创造出有形的财富。通过多年努力,我院基本形成了一支凝聚力强、比较稳定、素质较高的教职工队伍。 4.在机遇与挑战的关系上,坚持直面挑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的主动进取精神,使我院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校区(2100亩),为建设成为一所规范的高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根本,夯实内涵发展基础 办好一所学校,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些好的发展思路,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近两年来,为了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院出台一系列措施,概括起来是“二个六”。 一是教师“六过关”。①学历过关,每位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青年骨干教师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②教师资格证过关,每位教师必须获得大学教师资格证;③普通话过关,每位教师必须获得“二乙”普通话等级证书;④教师上符合职业教育理念的课要过关;⑤教师说自己所教的专业课要过关;⑥教师掌握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对应的一技之长要过关。 二是实施“六个一”工程。 1、一批教授进课堂

塑造特色文化 丰富城市内涵

塑造特色文化丰富城市内涵 一座现代城市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实力,二是魅力。魅力也就是文化,或称软实力。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主城工业大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了塑造区域特色文化,深挖城市文化内涵,学习借鉴杭州、上海等地做法,需要打造具有九龙坡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丰富城市内涵,这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形势的需要。 一、我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杭州重视文化建设是由这座城市的基因、自然禀赋、发展目标、发展阶段等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离开了文化,杭州就丧失了“立城之本”。对杭州来说,抓文化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核心竞争力,就是抓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就是抓城市发展的未来。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在具体做法上,他们深入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发挥和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切实抓好文化发展规划编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扶持政策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提升杭州文化建设的水平。。长期坚持“文化为魂”,注重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名城,把杭州建设成为一座先进文化渗透于血液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高素质城市。在大众化、通俗化上下更大的决心、做更多的文章,使杭州的文化建设既体现高端性,又体现群众性,既能创作精品名品,又能产生大众作品。 近年来国家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

在新形势面前,九龙坡区特色文化目前还存在着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的公共功能与市场功能定位不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力度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缺乏高素质的特色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对特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艺术形式和生产方式空前多样,文化管理方式和流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的挑战。 2.周边区县特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周边各区(县)近年来都在利用区域内较好的特色文化资源和人文环境,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构成了较大压力。 3.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九龙坡区经济的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发展必须适应现有的增长模式,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增长。 二、塑造特色文化是丰富城市内涵的主要途径 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内涵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突出表现,是城市的灵魂和支撑。塑造特色文化,就是要深入挖掘城市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并打造出精品和亮点,让其充分展现该城市特有的文化渊源,做到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精品和亮点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延伸性和现实性,从而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升

城市发展的理念

城市发展的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加速扩大城市范围,城市总体规划不断调整、修编,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和体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这给搞城市研究的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就是城市应该怎么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由于每一个城市在国家和所在区域中的地位不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不同;城市的资源和经济基础不同;城市的性质和文化特色不同,各个城市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前景,城市发展的理念应该是相同的,只有有了正确的理念,城市才能得到科学的、健康的发展。 一、城市发展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人。聚人为市,化市为城,人是城市和城市化的主体和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城市是人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载体。城市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城市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不其中的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城市发展要为市民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 工作是城市居民生存的前提条件,就业是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只有就业才能体现人的价值,只有就业才能施展人的才智,只有就业才能保证居民稳定的生活来源。因此,城市的发展主要是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满足城市中就业者的需要,过高的失业率必然会影响城市的

发展,就业岗位多于城市中的就业需求时,就会对城市以外来人口包括农村进城人口产生吸引力,推动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产业的选择会影响就业岗位的数量,对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来说,可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高档次产业,并带动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对大多数城市来说应该考虑到我国人口多、城市化压力大的特点,发展多种产业,既要发展就业岗位较少的先进制造业,也要发展劳动力较密集的第二产业,如建筑、服装、塑料、玩具等普通制造业;既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也要发展传统服务业以及休闲产业、旅游产业等,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这里要特别提出两点:一是城市在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展开新的布局,往往把一些传统的工业提升为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把城市中的落后工业迁出市区,这本来是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好事,但要防止中心城区居民就业岗位的大量缺失,造成中心城区的空心化;二是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把周边地区的村庄盲目并入城市,使一大批失地农民得不到真正就业岗位,无形中提高城市的隐形失业率。 (二)城市布局应尽可能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城市合理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尽量减少城市人群上下班的时间消耗和路途疲劳。1933年提出的《雅典宪章》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把居民的生活区与工作区明确分离。当时城市发展的规模都比较小,交通距离较短,所以《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和平衡布置”的城市布局,适合当时的城市发展要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距离越来越长,过分强调生活区与工作区的分离,必然会造成

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化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张目标的重心和焦点,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其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人口过度膨胀、资源严重缺乏和环境日益恶化等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途径 英文翻译: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d focu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y of our country city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lso is faced with population expansion, severe lack of resources and the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challenge.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urrent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环境、经济、社会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的内要因素的协调发展。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集地和经济活动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为一国发展的主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的框架下加以讨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开始活跃起来。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94环球论坛”作为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主体就是“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针对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等城市建设思想被提到日程上来。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环境问题对世界、全球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的问题日益严重。正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探索可行的对策是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缺乏、浪费,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紧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据查目前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尖锐。按中央提出的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仅有2700万亩土地可用于建设。能源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来我国原油年均增速超过8%。我国资源利用抵消和粗放有目共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缺乏适宜的人居环境。环境问题不仅恶化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家具了自然资源的人为短缺。 (二)经济结构失衡,增长过于粗放,缺乏竞争力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34.“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并回答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如何构思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不是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比如国民生产总值(GNP)人均1000美元,到那时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目标写入政治报告。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设想: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统一。邓小平把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调整为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宏伟目标。第二,坚持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相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第三,坚持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要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国

智慧城市的内涵与外延

智慧城市的内涵与外延 智慧城市的内涵与外延pjtime资讯组智慧城市的背景与定义一、背景胡锦涛主席于2003年提出“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要求建立“城市信息平台”。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随后,科技部于2010年开始在国家“863”计划布局,立项对“智慧城市”开展研究。2013年,住建部等国家部委出台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相关政策。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明确将智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创新发展的基本形态之一,随后,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指导原则、支持政策等。同年年9月,财政部发布会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要尽快形成有利于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发展的制度体系。二、智慧城市的定义智慧城市的特征包括智慧的经济、智慧的市民、智慧的管理、智慧的流动、智慧的环境和智慧的生活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形成城市智慧的整体。从社会学角度,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就是以社会经济繁荣为目标,以社会和谐稳定为前提,以民生幸福为考核标准,解决人与自然的

可持续发展,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我的认知和幸福感提升。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物联化和互联化的方式动态感知、分析和整合城市方方面面的数据,使城市中各个部分协调配合,在城市的经济、交通、通信、教育、环境、能源、安全、管理、服务、文化、医疗等方面实现更高效、更便捷的运作模式,极大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塑造良好城市整体环境,促进人和城市之间和谐沟通交互的新型城市形态。换句话说,智慧城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健全、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通畅、广泛、安全的信息共享,和有效、规范、科学的信息利用,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让城市成为和谐社会的中枢。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1.概念模型无论何种类型的城市,市民、政府和企业(包括组织)是智慧城市的服务主体,如图1所示。智慧城市中服务主体所涉及的活动包括文化、健康、教育、政务、建筑、金融、交通、资源、购物、旅游、环境、生活、环保和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如图2所示。智慧城市主要体现在各种城市活动的智慧性。对城市而言,所谓智慧,就是能够高速、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进行和完成城市服务主体所涉及的各种活动。或者说,智慧城市系统应该使城市服务主体能够及时得到所需的高质量服务。在各种城市活动中,政府、企业、市民三者

从“量”到“质”:现代特大城市发展理念转换

从“量”到“质”:现代特大城市发展理念转 换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范围内生产及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以特大城市为单位,参与全球竞争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战略选择。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特大城市的目标,如合肥、宝鸡、宜昌、桂林等地将建设特大城市列入其区域发展规划,河北省城镇化规划则明确提出在2020年将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秦皇岛、张家口、廊坊、沧州等8个城市建成特大城市。但究竟什么是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内涵,仍然是当前需要明确和厘清的问题。 现代特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 对特大城市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与现代城市发展史紧密相关。总的来看,特大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过程。 在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特大城市的形成与演变,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和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张。这对世界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许多不容回避的“城市病”问题。在一些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等,人口城市化与产业城市化的发展失衡,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缺乏相应城市产业的支持,最终形成“拉美陷阱”。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突出表现为人口过度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供给的失衡,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

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与聚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城市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城市治理探索。在欧美国家经历了逆城市化、郊区化潮流后,21世纪以来,在全球城市竞争范围国际化、竞争领域全面化、竞争程度激烈化的形势下,现代特大城市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现代特大城市的发展不再简单强调人口的集中,而更加重视城市质量的提升,特别注重高端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营造,重视自身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和作用发挥。 从国外特大城市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看,现代特大城市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支持,但不单纯是表现在人口规模和地理范围的城市概念,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形态。城市人口和面积较大,往往不一定就是富有竞争力的现代特大城市,或者说仅仅是表象上的特大城市,而非城市功能和城市价值上的特大城市。 现代特大城市的三个基本内涵 一般来看,现代特大城市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从全球范围看,现代特大城市一般都是对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高水平的现代特大城市往往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生产总值规模大,产业结构合理完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总体位于区域经济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在区域范围内具有支配性地位和推进性的区域单元。从世界范围看,东京、悉尼、首尔等特大城市对该国经济贡献率平均都达到30%以上,这些特大城市聚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篇一: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案 第二节 课标要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中,个人应具备的态 度和责任。学习目标: 1.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内容; 3.结合实例,理解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4.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思路: 把活动内容作为本届教学的开始,让学生进行讨论;(有条件的 学校

)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组织学生读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包括阅读材料),教师从“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加以引导,认真阅读“中国可持续发展框架”图,说明它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其中战略重点是发展经济,但须在保证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是中国最好的选择。读“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表,说明清洁生产的好处。归纳出具体的途径为: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实现清洁生产,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同时社会实现适度消费模式。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对比表 用案例2“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和案例3“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重点了解“某酒精总厂酒精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进一步说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进一步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知识结构图: 学时建议:两学时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相关网站: 生活经验:对家庭中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行为调查。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式学习学法指导: 1. 采用事例分析法分析和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过程,理解循环经济的意义。 2. 结合我国国情,通过与学生讨论理解中国走可持

浅谈城投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谈城投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陆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引起了国外广泛的关注。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纷纷组建了城投公司。正确认识城投公司产生运作的背景、理论基础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城投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城投工作者,我一直对城投公司的发展进行着思考。 一、城投公司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城市经营理念的产生并不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必然产物,而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治理模式。将一个城市看作企业的做法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美国的城市经理制,即市长由管理专家担当,在城市管理中推行企业的管理模式。随着城市经营在发展中的城市化中兴盛起来,主要用来解决城市快速集聚所产生的资金短缺与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问题。 我国城投公司的产生也约有十年时间,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一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向西,各大城市陆续都成立了城投公司。如此之举,大有城市建设非城投公司莫属之势。然而,不毋讳言,各地城投公司成立几乎无一离不开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理念的灌输。正是在“开发性金融”理念的指导下,以及先成立城投公司的实践中,后成立的城投公司便纷纷加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城市建设中。 二、城投公司的概念和特点 (一)城投公司的概念:

首先是按照《公司法》成立的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是城市资产市场化的载体,受城市政府授权或委托,统一负责城市资产投资和经营活动,担负着城市资产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的责任。 (二)城投公司成立的出发点: 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既是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又是城市建设的投资者,既是城市建设的经营者,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者的不合理格局。 将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结束城建基础设施投资与经营中的权责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1.是经营性项目,即具有收费能力并可取得合理利润,具有还贷能力的项目。这类项目可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如市政收费道路和桥梁等。 2.是准经营性项日,即收费偏低、无法完全收回投资,难以完全靠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项目。这类项目附带部分公益性,要通过政府适当贴息或政策优惠维持运营,如供水、供气、教育产业化、轻轨系统等。 3.是非经营性项目,即产品或服务无偿提供、无回报的公益性项目,建设这类项目是为了获取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市场调节难以对此起作用。 (四)城建项目的筹资形式三大类: 1.政府投入型(城建税费等财政预算收入,各级财政补助) 2.项目直接融资型(证券市场,特许权经营等)

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 2017秋季学期开学工作会议讲话稿: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质量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使得办学质量、效益与规模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只盯着中高考的学校是没有明天的;不盯着中高考的学校是没有今天的。 二是精细发展。将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养成教育、德育工作、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小事做成精品,细节做到极致,服务变成精神。 三是特色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牢牢树立“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将每所学校都办成富有个性和独特化的师生的精神家园,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是创新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是没有止境的,而且需要每个学校因校制宜、独辟蹊径、有所创造,需要追求卓越、永不满足,不断地改革、超越和创新,把学校整体水平持续推向一个新境界。

学校内涵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成才的途径和机遇,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追求状元变为追求群星灿烂,从追求一流考生变为追求一流学生,通过发展带学生身心的良好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 xx中学的前世今生都要求我们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是:学校要全神贯注抓质量,全心全意谋发展,全力以赴创特色,把xx办成立足xx本土有民意、有民心、有民众的学校;把xx办成影响教育圈内有名声、有名誉、有名望的学校,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路径是:打造名校。具体表现为:更新理念是前提,发展教师是关键,提高质量是核心,养成教育是基石,精细管理是策略。 二、新学期工作要求 (一)让办学思想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灯塔。“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就xx中学而言,一是选择xx,成就精彩,做最好自己。凡是走进xx中学的每一个学生,我们都有责任把他教好,为其以后的成长奠基,使其能够成就未的事业。这是承诺,这是自我加压,这是科学的学生观: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只有不同,没有不好。用希望的眼光看待学生:潜能生、希望生、可能生、变化生。

经营城市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

作者:顾戛良来源:论文网添加日期:07年09月11日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城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集中了23%的国民生产总值、34%的工业总产值和外资利用额度。城市还集中了几乎全部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和科技人才,加快了科技产业的步伐。这充分表明城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龙头。没有城市的发展,没有城市的现代化,也就不会有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的蓬勃发展必然会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城市不但要求要建设好、管理好,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不是单纯的投入对象、建设对象和管理对象,而且是可供开发利用的主体。经营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 一、经营城市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经营城市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传播并受到关注。什么是经营城市?目前有不同的概括和解释。笔者认为,所谓经营城市,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素质。其中,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土地、山水、空间等;基础设施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电力、道路、桥梁、通信网络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等;人文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政府资源等。由以上几类资源派生出来的资源还有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形象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等,这些都是可供经营的城市资源。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城市经营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丰富和扩大,新的资源将不断被开拓和产生,经营城市的内容将越来越广泛。 (一)经营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对管理城市理念挑战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推动城市发展?这仍然是一个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不再单纯由政府来推动,而更多改由市场推动。随着我国加入了WTO后,按照WTO规则,政府职能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管理方式转变。城市政府必须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把资产的投资和经营部分交由市场来完成,政府则专门从事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城市资产的监督、管理,从而促进政企分离,有效地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认为,经营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全球化对管理城市理念挑战所作出的正确选择,是突破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实现城市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思路。 (二)经营城市可以极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城市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投入大、周期长、公益性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较长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建设基本上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包揽包办,单一投资,形成了许多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载体,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成为城市之间争夺的对象。城市的土地、公共建设等资源,开始从非经营性资产逐步转化为可经营性资产,市场配置城市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提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政企分开,引进竞争,对大部分的城市资源实行市场化经营。当前,我国城市普遍处在现代化发展的大规模建设阶段,建设资金普遍紧缺。建设资金的来源既靠城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最新

第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课标要求】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基础积累】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可持续发展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 ①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②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提高人类 生活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自由、健康的社会环境。 ③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保证以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①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和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②空间上的公平,又称。 ③要求:之间,之间, 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 ①核心:指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 ②要求:人类必须保持、,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③目标:实现、、和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 ①核心: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各国、各地区、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探析

浅谈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在于控制和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理念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our countr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city planning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city construction, city planning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guarantee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ity society, economy,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china’s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he important role of city planning is to control and gu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ity planning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cit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引言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地两种不同地发展取向和发展目标.外延式发展是以办学规模地拓展和办学结构层次地延伸为主导地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导地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非是相悖或者是相互独立地发展方式,高校地发展需要外延式发展提供和奠定基础,同时又需要内涵式发展作为其发展地目标,两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针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对比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对于两者地区别研究比较系统地有靳启颖()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比较研究》,从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特点入手,主要从发展方式、实施时间、构成要素和发展地侧重点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做了相对比较全面地比较.刘占文()《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地思考》则是从两者内部联系地角度出发,分析了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协调发展道路,提出了两者地协调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地必然选择等观点.此外,邬大光()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应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卢连大、瞿振元等人()则坚持高校地内涵式发展选择,并提出了内涵式发展地途径.总之,目前针对内涵式发展或外延式发展地研究成果并不少,但对两者地对比研究还比较缺乏,并且不够系统和全面,但为我们以后地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文献阅读与对比研究,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对比提出了一些新地观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地区别: ,内涵不同 内涵式发展:所谓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挖掘原有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潜力来扩大高等教育地容量,是办学水平等软实力地提升,属于体制内扩张.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外延式发展:是指在原有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建立新地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这种新地高等教育系统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等方面均区别于精英教育系统.是办学硬件地提升和规模地扩张,属于体制外地扩张.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发展阶段与发展过程地不同 内涵式发展:年代末期,我国确立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地改革思路. 外延式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个争论未决,我国是在九五教育规划中才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等问题有了相对明确地量化指标.外延式发展相对短暂,是一种短期地、阶段性地、僵硬地急速扩张过程.例如:学校规模地扩建,硬件设备地添置等,有明确地目标,且相对容易实现,且实现周期较短.而内涵式发展则相对漫长,是一个长期地、持续地、动态地积累与创新过程.目标相对模糊,实现难度较大,且实现周期较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构成要素地不同[] 外延式发展地构成要素是以学校发展规模和速度为核心地,旨在反映学校人、财、物在量上地增长变化地各项数据,这些要素是可以被量化地有形资产,可以直接地观察和测评.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内涵式发展地构成要素则是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旨在反映学校整体水平地各个指标,这些要素是不可直接量化地无形资产,于无形之中形成又于无形之中影响和推动学校地发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发展侧重点不同 外延式发展主要围绕量来展开,是学校发展地数量表征,强调外在资源地补充、供给地扩大与配置地增加;内涵式发展则强调质地蜕变,追求质地层次与水平,强调院校内在资源地挖掘整合优化和配置,追求实现各种资源尤其是隐性资源向各类资产资本地转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发展方式地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