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观点摘抄

《学会提问 批判性思维指南》

《学会提问 批判性思维指南》核心观点摘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诱惑、歪曲、欺骗无处不在。在时代红尘滚滚向前的同时,每个人都需要面临不断地选择。不然,要么我们将沦为垃圾信息的“收容场”,“乐享其中”而又有着无处不在的困惑。然而,又如何做出合适的选择?是靠直觉?经验?亦或是诉诸权威?对此应该不难回答,理性的思考才是现代人困惑的最后庇护所(也许还有艺术,然而这不在本论题的讨论范围之内)。本书即是在此方面的一次系统性回答。



 第1章 提出正确问题的益处

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新事实和观念。对此,我们需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尽量形成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我们也应该将自己的好奇心与质疑具体化、系统化,让理性成为人生的习惯。

◆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前者强调知识的获得,后者强调与知识的积极互动。(两种方式可以取长补短)

◆ 淘金式思维最好的策略是能够提出批判性的问题,并学会终结“正确答案”的神话。

◆ 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因此,在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前提是理性思维,诚然感性生活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生取向),需要谨记不要让太多情感的卷入。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开放地接纳者,信念是可以随时修改的,不断地趋向真理才是唯一的目的(真理也许只能趋向,而不能占有,这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

◆ 微弱的批判性思维:维护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特点是封闭和自我;强烈批判性思维:敢于将批判性问题用于自身,评估所有的观点和信念,追求真理和美德。
演讲和写作的目的是交流,而非说服。



第2章 什么是论题 什么是结论?

◆ 论题是会话和讨论过程中所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种类有:描述性论题(有关事实的描述)、说明性论题(对怎样做和对与错、好与坏的回答)

◆ 结论由推理产生,起源于原因(注意区分结论和观点,后者仅是主观判断)。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 理由+结论=论证

◆ 理由的类型:“事实”、研究结果、事例、统计数据、专家和权威的支持、个人证明或推荐、比喻及类推。

◆ 尝试给出推理分析图(理由和结论之间的组织关系)

◆ 在写作和演讲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词语、句子、段落及提示语来说明论证之中的逻辑关系。



第4章 哪些句子有歧义

◆ 在理解重要词

语和句子的含义之前,无法对观点做出反应。(例:全球变暖需要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做出限制。何为“生活方式”?)

◆ 论证的过程中需要寻找有歧义的多义词,如自由、禁书、幸福等。

◆ 寻找关键句:关键句是你在决定赞同或反对作者之前必须弄清的词句(例:电视暴力对社会有不良影响)。

◆ 必须养成“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的提问习惯,而不是“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需要坚持思考“这些词语或句子是否有不同的含义”。

精彩举例:幸运牌香烟能满足你所有的要求,并且每支只含有3毫克焦油,口感舒适。何为“口感舒适”?可以是温和的烟草味,也可以是浓重苦涩的烟草味,而这要取决于你个人的口味和喜好。

人权的歧义:就业、健康服务和足够的住房;言论、宗教和信仰自由。

◆ 定义是否有效需要取决于标准的比较。

◆ 写作和演讲需要主动澄清关键词歧义信息。



第5章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 价值观:是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假设:是一种没有明确表述的信念,它支持外显的推理。

◆ 价值观冲突与假设:非法药品会引起暴力和其他犯罪(价值观假设:公众安全比选择自由更重要)→结论:消遣类药品不应合法化。在支持一种价值观的同时,另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会遭到贬低。

◆ 价值观假设是具有情境性的。

◆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个人责任-公共责任;竞争-合作;效率-稳定。

◆ 作者的背景、结果是确定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 寻找具有本质性的价值观。例:沙漠中的水资源:水资源具有未来价值→环保、两代人之间情感的传承→环保。

◆ 个人写作和演讲建议:寻找自己的价值观假设。



第6章: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 描述性假设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念。(例:你会从某教授里学到很多东西,原因:他的学生都称赞他的报告)。

◆ 在寻找假设的过程中,必备的工作是填补这些缺失的“空白”来重构推理。一旦对整个论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就能够更好地发现其优点和不足。

◆ 寻找描述性假设的线索:坚持思考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差距;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把自己当成演讲者;换一个角度(否定者的角色);认识到原因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他途径;避免使用不完全确定的原因作为假设。

◆ 个人写作和演讲建议:承认自身的假设,并做出解释。



第7章 推理中存在谬

误吗?

◆ 推理谬误的方法:

1. 人身攻击;

2.滑坡谬误: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够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情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

3. 妄求完美:错误地假定,如果使用某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4. 移花接木谬误: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使用两个或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确定被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5. 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的支持就是合理的;

6. 诉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7. 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8.使用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只有两个选择;

9.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错误的,那么它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今天不可能是星期四,因为我的论文还没有完成呢)

10. 命名错误: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你爸爸行为为什么如此怪异?—他正处于中年危机期)
11. 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观点。

12. 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转移原来的论题。(为什么又晚了一个小时才回家—你总是责怪我!)

13. 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

14. 过于泛化

15.错误类比

16. 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17. 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和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金额能是有关联的。

18. 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一个共同的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19. “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错误



第8、9章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 我们需要对“事实”的声明作出批判,因为它往往是假的。
事实性声明主要有:描述性结论;支持描述性假设或说明性结论的理由;描述性假设。
对某项事实的声明,要首先问“我为什么要相信它”,要区分事实和主观断言。接着要问:“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一些问题:
你的证据是什么?证据在哪里?你肯定它是真实的?你如何知道它是真实的?你为什么相信它?你能证明吗?


◆ 证据是被信息交流者所共享的明确信息,传达信息人用它来支持或证明一项事实的可信度。证据的主要类型有:直觉、个人的经验、他人的证词、权威的意见、个人的观察、案例、科学研究、类比。
1. 直觉作为证据:直觉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准确的,但不可信)
2. 个人经验作为证据:容易有“概括草率谬误”,容易以偏概全。
3. 他人证词作为证据:容易受选择性、个人兴趣、被遗漏信息、人为因素的影响,证据不可信
4. 权威意见作为证据:权威是否受过专门训练?专业是否对口?有无长时间的研究?是不是第一目击者?有没有个人需要、预期、普遍的信仰、态度、价值观、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5.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绝无“纯真之眼”,观察是有目的和预期的,不是无偏见“现实的镜子”
6. 科学研究作为证据:是最可信的信息来源之一,但是……研究质量有天壤之别;研究结果常常自相矛盾;研究结果不能证明结论,顶多只是支持结论。(例:研究结果表明……应改陈述为:研究者认为,其结果表明……);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和需要影响中立性;研究者常常简化研究结论;研究事实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不同研究的人为性不同(研究控制的“有意化”);研究者在经济收益、地位、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会影响结果。
研究需要问的问题:该研究报告的来源质量如何?该研究得到他人验证了么?是否遗漏了“不需要”的信息?研究者是否有歪曲结果的理由?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为的?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和扩展范围有多大?调查手段是否存在偏差或失真?
对研究结论的泛化程度取决于研究者选择被试的数量、广度、随机性。要对“过度泛化”保持警惕!

调查和问卷容易出现偏差,原因有:被调查者不一定城市,问题可能模糊不清、具有倾向性(措辞容易有诱导性),问卷的长度容易导致人疲劳
7. 案例作为证据:过于生动的案例容易感染我们的情绪,并转移人的注意力。需要不断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