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转化

细菌的转化
细菌的转化

细菌的转化

【实验原理】

(一)DNA的转化

转化这一概念来源于遗传学:细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吸收外源DNA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叫转化。细菌处于容易吸收外源DNA状态叫感受态。用理化方法诱导细胞进入感受态的操作叫致敏过程。重组DNA转化细菌的技术操作关键就是通过化学方法,人工诱导细胞进入一个敏感的感受状态,以便外源DNA进入细菌内。

感受态的制备方法很多,如CaCl2法、Hanahan法、超级感受态法和电转化法,相比之下,CaCl2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转化率一般能达到5×106-2×107转化子/μg 质粒DNA,可以满足大多数的实验要求,为人们广泛接受,很多尖端实验室仍然在使用。这项技术始于Mandel和Higa1970年的观察,他们发现细菌经过冰冷的CaCl2溶液处理及短暂热休克后,容易被λ噬菌体DNA感染,随后Cohn于1972年进一步证明质粒DNA用同样的方法也能进入细菌,其原理是细菌处于0℃,CaCl2低渗溶液中,菌细胞膨胀成球形,转化混合物中的DNA粘附于细胞表现,经42℃短时间热冲击处理,促进细胞吸收DNA复合物,在丰富培养基上生长数小时后,球状细胞复原并分裂增殖,被转化的细菌中,重组子中基因得到表达,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可选出所需的转化子。

(二)重组子的鉴定

重组质粒转化宿主细胞后,还需对转化菌落进行筛选鉴定。利用α互补现象进行筛选是最常用的一种鉴定方法。现在使用的许多载体都具有一段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及其编码α肽链的DNA序列,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端的短片段(146个氨基酸),宿主编码的 片段(缺失N端的β-半乳糖苷酶)和质粒编码的α片段各自都不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但它们要以通过片段互补的机制形成具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分子。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与失去N 端的β-半乳糖苷酶突变体互补,这种现象称为α互补。由α互补而形成的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用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显色测定出来,它能将无色的化合物Xgal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产物5-溴-4-靛蓝。因此,在IPTG

(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下(诱导lac启动子下游的lacZ’基因),携带着lacZ’基因的质粒载体转化了染色体基因组存在着β-半乳糖苷酶突变基因(ω片段)的大肠杆菌细胞后,便会产生出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在含有X-gal的培养基平板上形成蓝色菌落。而当有外源DNA片段插入到位于lacZ’中的多克隆位点后,就会破坏α肽链的原阅读框,从而不能合成活性α肽,而导致不能形成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因此含有重组质粒载体的克隆往往是白色菌落。

【材料、仪器和试剂】

一、材料和仪器:低温离心机,超净工作台,

二、实验材料

1. 大肠杆菌DH5α(株系)

2. 培养基

(1) LB液体培养基

(2) LB固体培养基。

3. 抗菌素

氨苄青毒素(Amp)用前在无菌试管中,用灭菌水配制,母液浓度为100

毫克/毫升。

4、50mmol/L CaCl2溶液:称取无水氯化钙2.8克,加重蒸馏水500毫升,分

装于150毫升三角烧瓶中,每瓶50毫升,灭菌20分钟。

5. X-Gal: 20mg X-Gal/1ml DMF (二甲酰胺溶解) ,-20℃保存。

6. IPTG: 24 mg IPTG/1ml (灭菌水溶解),滤菌过量,-20℃保存。

【操作方法】

一、DNA的连接

(参见T-vector实验手册)

二、受体感受制备:

1.取一环新鲜的E.coli DH 5α菌落于2毫升LB试管中,在37℃振荡培养过夜(约16小时)。

2.取0.3毫升上述菌液(O.D600 ?1.5)转接到30毫升LB三角烧瓶中(接种量按菌液浓度而定,一般在1%左右),振荡培养2-2.5小时(OD600 =

0.2-0.4)。

3.取1毫升测OD,余下的菌液于冰浴10分钟,4000rpm离心5分钟,收集菌体。

4.把菌体悬浮在50mmol/L预冷的CaCl2中(约10毫升左右),冰浴10分钟,4000rpm,离心5分钟,收集菌体。

5.再将菌体悬浮在1-2毫升的50mmpl/L冷CaCl2中。使菌液浓缩15倍(30毫升→2毫升),置冰水浴上作为转化用的受体菌菌液(即感受态细胞)。

三、细菌转化:

1.用预冷的Tip头,分装200μl感受态细胞至预冷的Eppedorf管中。

2.加入10 μl(重组)质粒DNA。

3.将Eppedorf管用手弹匀,于冰水浴30分钟至1小时以上,在这个过程中,可轻轻摇动Eppedorf管2-3次,以防菌体沉积在管底,但振荡不要太激烈

和次数太多,以免影响已连接好的DNA在受体表面的吸附。

4.将Eppedorf管转入42℃水浴1分钟,这种受体菌极短暂的热刺激,有利于DNA的吸附,提高转化效率。

5.再于冰浴2分钟,然后再向管中加入900微升LB溶液混匀,37℃水浴或摇1个小时(LB培养液中不要加抗菌素,以利于转化表达)。

6.于5000rpm, 离心5分钟,弃上清,用10 μl升LB悬浮沉淀,重组转化可多加至400微升。

(四)倒皿铺平板:

1.在预制的LB琼脂的平板上(含50μg/ml氨苄青毒素),加20μl的X-gal (20mg/ml)和4μl IPTG (24mg/ml)溶液,并用灭菌玻璃推子(酒精

灯上烧后冷却),均匀涂布于琼脂凝胶表面。

2.将已转化的感受细胞均匀涂在平皿上,将平皿放置在37℃温箱30min,至菌液被培养基吸收。

3.倒置平皿37℃,培养12-16h,至菌落出现,其中白色菌落含重组DNA 质粒。

【要点提示】

1、受体菌培养时间为OD550=0.2-0.3(5-6×108细胞/毫升)最好,也是转化的关键。

2、转化所用的试剂如CaCl2要求很高,要注意试剂质量与浓度。一般50-100

mmol/L CaCl2处理可获得最高转化率。

3、菌体在溶液的pH为6.0时最适宜。

4、转化操作用的Tip头和离心管必须经4℃预冷。

5、受体菌细胞与DNA浓度之比为:1.6×108细胞:1ng。连接DNA的体积

至少是感受态细胞体积的5%,多余的连接液可存于-20℃,有需要转化时再用。

6、受体菌细胞与DNA混合培养时间为1小时最佳。

7、从-70℃贮存的原始菌种进行培养制备感受态,转化效率高。

8、感受态细胞十分的脆弱,应避免不必要的搅动、离心和震荡。

9、受体菌对表面活性剂非常敏感,用的玻璃、塑料器皿都必须严格冲洗。

10、连接后的DNA溶液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后,一定要在冰浴条件下操作,如果

温度时高时低,转化效率将极差。

11、42℃热处理也是关键,动作要快,水浴温度要准确。

12、DNA连接液的盐浓度较高,与细胞混合时要加以稀释,因为高盐浓度会影

响转化率。

13、所有的菌液涂皿操作,只需一根玻璃涂布棒,用95%酒精在火焰下灭菌冷

却后即可用。注意避免反复来回涂布,因为感受态细菌的细胞壁有了变化,

过多的机械挤压涂布会使细胞破裂,影响转化率。

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原理

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原理 实质是基因重组 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在对数期后期(生长后期)约40分钟内处于“感受态”,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比其他时期大1000倍。此时,R 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感受态因子是一种胞外蛋白,它可以催化外来DNA片段的吸收或降解细胞表面某种成分,从而使细胞表面的DNA受体显露出来(也可能是一种自溶酶,可特异性地结合双链DNA)。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供体菌)自溶,释放出自身的DNA片段(已经失活,但双链结构尚存在,分子量小于1×107,约含15个基因),称为“转化因子”。当“转化因 子”遇到感受态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时,就有10个左右这样的双链片段与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的“感受态因子”位点相结合,在位点上进一步发生酶促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5×106的DNA片段,然后双链拆开,其中一条降解,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与受体菌染色体组上的同源区段配对,并使受体染色体组的相应单链片段被切除,从而将其替换,于是形成一个杂种DNA区段(它们间不一定互补,故可呈杂合状态)。随着受体菌染色体组进行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两个,其中之一类似供体菌,另一类似受体菌。当细胞分裂后,此染色体发生分离,于是就由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出S型肺炎双球菌的后代。这个过程称为原核生物的转化,其实质是基因重组。 转化之所以会发生: 一、因为R型与S型的DNA可以同源区段配对,形成杂合细菌,通过分裂生殖形成R型和S型两种后代,不象许多人认为的(R型直接变成S 型); 二、无荚膜的R型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保证了S型的DNA可以进入。反之则不会发生:S型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若人为除去荚膜,培养出无荚膜的后代,它就同时丧失了毒性,变成R型,当然就会有了感受态。

大肠杆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

大肠杆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 第一天: 1.将适合菌株(如XL1-Blue, DH5α置于LB或其他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在37°C 下过夜培养 2.高温灭菌大的离心瓶(250-500ml以备第二天摇瓶用 3.准备几瓶灭菌水(总量约1.5升,保存于冷冻室中以备第二天重悬浮细胞用 第二天: 4.转移0.2-1ml过夜培养物至装有500ml LB(或其他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的1-2升挡板摇瓶中 5. 37°C下剧烈振荡培养2-6小时 6. 定时监控O.D.600值(培养1小时后每半小时测定一次 7. 当O.D.600值达到0.5-1.0时,从摇床中取出摇瓶,置于冰上冷却至少15分钟(需要的话这种方式可以存放培养液数小时 8.细胞在4°C 5000g下离心15分钟,弃上清液(如需要,沉淀可在4°C的10%甘油中保存一两天 9.用灭菌的冰水重悬浮细胞。先用涡旋仪或吸液管重悬浮细胞于少量体积中(几毫升,然后加水稀释至离心管的2/3体积。 10.照上面步骤重复离心,小心弃去上清液 11.照上面步骤用灭菌的冰水重悬浮细胞 12.离心,弃上清液

13.用20ml灭菌的、冰冷后的10%甘油重悬浮细胞 14.照上面步骤离心,小心弃去上清液(沉淀可能会很松散 15.用10%甘油重悬浮细胞至最终体积为2-3ml 16. 将细胞按150μl等份装入微量离心管,于-80°C保存 转化方法: 1. 在冰上解冻电感受态细胞添加1-10μl DNA ,冰上培育约5分钟 2. 添加1-3μl DNA ,冰上培育约5分钟 3. 转移DNA/细胞混合物至冷却后的2mm电穿孔容器(无泡中 4. 加载P1000,准备好300μl LB 或2xYT 5. 对电穿孔容器进行脉冲(200 欧姆, 25μFd, 2.5 千伏(检查时间常数,应该在3以上 6. 立即添加300μl 的LB或2xYT至电穿孔容器中 7. 37°C下培养细胞40分钟至1小时以复原 8. 转移细胞至适当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中的影响因素 1、感受态细胞的概念 重组DNA分子体外构建完成后,必须导入特定的宿主(受体细胞,使之无性繁殖并高效表达外源基因或直接改变其遗传性状,这个导入过程及操作统称为重组DNA 分子的转化。

R型细菌如何转化成S型细菌

R型细菌如何转化成S型细菌 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在对数期后期(生长后期)约40分钟内处于“感受态”,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比其他时期大1000倍。此时,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感受态因子是一种胞外蛋白,它可以催化外来DNA片段的吸收或降解细胞表面某种成分,从而使细胞表面的DNA受体显露出来(也可能是一种自溶酶,可特异性地结合双链DNA)。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供体菌)自溶,释放出自身的DNA片段(已经失活,但双链结构尚存在,分子量小于1×107,约含15个基因),称为“转化因子”。当“转化因子”遇到感受态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时,就有10个左右这样的双链片段与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的“感受态因子”位点相结合,在位点上进一步发生酶促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5×106的DNA片段,然后双链拆开,其中一条降解,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与受体菌DNA的同源区段配对,并使受体DNA的相应单链片段被切除,从而将其替换,于是形成一个杂种DNA区段(它们间不一定互补,故可呈杂合状态)。随着受体菌DNA进行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两个,其中之一类似供体菌,另一类似受体菌。当细胞分裂后,此DNA发生分离,于是就由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出S型肺炎双球菌的后代。这个过程称为原核生物的转化,其实质是基因重组。 转化之所以会发生: 一、因为R型与S型的DNA可以同源区段配对,形成杂合细菌,通过分裂生殖形成R型和S型两种后代,不象许多人认为的(R型直接变成S型); 二、无荚膜的R型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保证了S型的DNA可以进入。反之则不会发生:S型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若人为除去荚膜,培养出无荚膜的后代,它就同时丧失了毒性,变成R型,当然就会有了感受态。 三、真核生物的细胞膜表面结构与原核生物的大不相同,不会发生转化(转化本身只发生在同种菌株间或近缘菌株间)。我们可以放心去吃想吃的东西,包括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 四、S型可以变成R型吗?当然可以!产荚膜细菌由于有黏液物质,菌落表面湿润、有光泽、黏液状,称光滑型—S型(smooth);无荚膜细菌由于无黏液物质,菌落表面干燥、粗糙,称粗糙型—R型(rough)。自然状态下通过基因突变来完成,不是转化。人工方法是诱变,物理、化学方法都行,变过来的还能再变回。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doc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 S DNA R 型 糖类 + 型 相互对照 ○ 1DNA 是遗传物质 细 蛋白质 脂质 细 ○ 2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菌 DNA 分解物 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论: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二、有关碱基数量计算的归类与应用 1. DNA 分子自我复制的碱基配对 A-T,G-C,T-A,C-G 。 (2)“转录”中的碱基互补配对:A-U,G-C,C-G,T-A 。 (3)“翻译”时的碱基互补配对:A-U,G-C,U-A,C-G 。 (4) “逆转录”时的碱基互补配对:A-T,U-A,G-C,C-G 。 3. DNA 复制过程中的碱基数量计算

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 (1)复制n次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数为a(2n-1); (2) 第n次复制,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4.碱基比例的运用 由核酸所含碱基种类及比例可以分析判断核酸的种类。 (1)若有U无T,则该核酸为RNA。 (2)若有T无U,且A=T,G=C,则该核酸一般为双链DNA。 (3)若有T无U,且A≠T,G≠C,则该核酸一般为单链DNA。 三、与中心法则相关的几个问题 1.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为: RNA 蛋白质(性状) (1)在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基因) mRNA 蛋白质 (2)在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传递方向(如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 DNA mRNA 蛋白质 (含胰岛素基因) (3)含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的 为 RNA DNA mRNA蛋白质 (4)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寄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基因)mRNA蛋白质 (5)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RNA蛋白质 2.中心法则体现了DNA的两大基本功能 (1)图中○1体现了对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它是通过DNA复制完成的,发生于 亲代产生子代的生殖过程或细胞增殖过程中。 逆转录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结论的有关解释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出现S型活细菌的可能性及排除 Yong037整理 实验目的: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 实验材料:小鼠、肺炎双球菌(S型和R型)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第一组说明R型肺炎双球菌无毒性,不会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二组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三组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无毒性,不会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四组说明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将R型细菌转化形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 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第四组出现S型活细菌的可能性及排除: 1、基因突变:R型活细菌和S型活细菌均有三种亚型:I-R型、Ⅱ-R型、Ⅲ-R型和I-S型、Ⅱ-S 型、Ⅲ-S型(构成各亚型S细菌荚膜的多糖存在差异);格里菲斯通过实验发现,某亚型的S型菌通过连续的多代培养,其中极少数可能突变成相应亚型的非致病的R型肺炎双球菌,即I-S型—I-S型、Ⅱ-S型一Ⅱ-R型、Ⅲ-S型一Ⅲ-R型;他还发现,向小鼠皮下注射大量R型活细菌,有时可获得相应亚型的S型菌;即R型肺炎双球菌与S型肺炎双球菌只能发生同型突变。格里菲斯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的是Ⅱ-R型菌与加热后杀死的Ⅲ-S型菌,将它们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培养,最终在小鼠体内只分离得到了Ⅲ-S型的活细菌。如果S型菌是R型菌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则分离得到的应该是Ⅱ-S型细菌,而实际得到却是Ⅲ-S型的活细菌,故第四组出现的有毒性的S型菌不是R型菌通过基因突变而来的。 2、S型细菌“复活”:加热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且该过程不可逆;也会使DNA变性:加热会使氢键断裂,DNA双螺旋解开成单链,当温度缓慢降低时单链又可以重新形成双链,称为DNA复性,但蛋白质变性失活后,降温也不可能再恢复其功能,所以,加热杀死的S菌的蛋白质失活了,生命活动就不可能再恢复,而其DNA还是有作用的;再者,1933年,阿洛维将Ⅱ-R型细菌和Ⅲ-S型细菌的无细胞提取液(所有完整细胞、细胞碎片、荚膜分子都通过离心和过滤从提取物中去掉)混合,培养皿上仍长出了Ⅲ-S型细菌。这否认了R型细菌以某种方式使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复活”。 3、转化(基因重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在对数期后期(生长后期)约40min内处于“感受态”,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比其他时期大1000倍。此时,R型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感受态因子是一种胞外蛋白,它可以催化外来DNA片段的吸收或降解细胞表面某种成分,从而使细胞表面的DNA受体显露出来(也可能是一种自溶酶,可特异性地结合双链DNA)。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供体菌)通过自溶过程,释放出自身的DNA片段(已经失活,但双链结构尚存在,分子量小于1×107,约含15个基因),称之为“转化因子”。当“转化因子”遇到“感受态”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时,就有10个左右这样的双链片段与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的“感受态因子”位点相结合,在位点上进一步发生酶促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106~5×106的DNA片段,然后双链拆开,随后其中一条链被细胞膜上的核酸酶降解,降解产生的能量协助把另一条单链推进受体细胞(该过程称为DNA的结合和摄取),与受体菌DNA上的同源区段配对,并使受体菌DNA的相应单链片段被切除,从而将其替换,形成一个杂种DNA区段(它们间不一定互补,可能呈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关键词:细菌转化细菌转化 一.实验目的 1 .以 pGLO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为例,学习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验证 DNA 是遗传物质,加深对中心法则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 CaCl 2 法 ( 化学转化法 ) 和电转化法。本实验是用 pGLO 细菌转化试剂盒中提供的 pGLO 质粒来转化大肠杆菌,所用方法为 CaCl 2 转化法。 pGLO 质粒: pGLO 质粒上主要含有两个基因,一个为编码绿色荧光蛋白 (GFP) 的基因,一个为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此外,该质粒还整合有一个特殊的参与受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基因调控体系,转化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只有在培养基中存在阿拉伯糖时才能启动表达。转化子细胞将在不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呈白色而在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显绿色荧光,这种荧光在长波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

三.实验材料 受体菌:K12 HB101 质粒: pGLO plasmid 转化液( CaCl2 ) 氨苄青霉素( amp ) 阿拉伯糖( ara ) 培养基:固体 LB 、液体 LB 接种环、移液器等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平板:每组: 1 块 LB 平板, 2 块 LB/amp 平板, 1 块 LB/amp/ara 平板 2. 准备感受态细胞:用250 μ l 无菌水或转化液悬浮试剂盒中提供的大肠杆菌菌粉,此即感受态细胞。 3. 活化受体细胞:挑取 1 环K12 HB101 菌液,于 LB 培养基上 37 ℃活化16-24h 。 4. 转化: 1)在两只无菌离心管 上分别标 记 +DNA, -DNA 。 2)在上述两管中分别 加入 250 μ l 转化液。 3) 迅速置于冰上。 4)各挑取活化好的受 体菌的一 个单菌落,悬浮于两管 转化液中。 5)在标有 +DNA 的管 中加入一 环质粒 DNA ,而标有 -DNA 的管中不加。 6)将上述两管于冰上 放置 10min 。

转化摇菌提质粒

转化摇菌提质粒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一、感受态细胞XL-1转化实验 (1)5ng DNA+100μl感受态细胞XL-1于离心管中,混匀,冰浴30min。 (2)42o C, 45s。 (3)冰浴2min。 (4)涂布于固体LB平板上(含50mg/ml 氨苄青霉素, 37 o C预热)。 (5)放入37 o C恒温孵育箱,待液体吸收完全后,倒置孵育16-18h。 (6)保鲜袋密封后,倒置放于4o C冰箱保存。 二、菌液的培养与质粒的提取 1.每个样本挑取5个细菌,进行摇菌,提取质粒。(一个细菌一支管) 在50ml离心管里加入5ml液体LB和5μl 50mg/ml氨苄青霉素,用200μl枪头挑取过夜培养LB平板上的单克隆,枪头打入离心管中,置于37o C摇床,250r/min培养16~18h,质粒提取。(老师,这里要先挑取一个细菌进行摇菌后再分成五支离心管重新摇菌,还是直接挑取5个菌落直接摇菌) 质粒提取(采用天根质粒小量多次提取试剂盒提取,步骤如下): (1)吸附柱中加入500μl平衡液BL,13000rpm离心1min。倒掉收集管中废液,吸附柱放回收集管,备用。 (2)收集5ml菌液,13000rpm/min, 离心10min,收集沉淀。 (3)加入500μl溶液P1(含RNase A), 使用涡旋振荡器彻底悬浮细菌细胞沉淀。 (4)加入500μl溶液P2, 温和地上下翻转6~8次,使菌体充分裂解。(5)加入700μl溶液P3, 立即温和地上下翻转6~8次,充分混匀,此时会出现白色沉淀。 (6) 13000rpm/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分次加入过滤柱中(800μl/次)。(7) 13000rpm离心2min后将上一步得到的滤液分次加入吸附柱中(800μl)。 (8) 13000rpm离心1min,弃掉滤液。 (9)加入500μl去蛋白液PD, 13000rpm/min离心1min后弃滤液。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习题集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2010·江苏生物,4)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 解析早期人们认为: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不同生物差异的直接原因;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承担者,与生物性状密切相关;蛋白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引起了结构的不同,因此不同氨基酸的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后来发现,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差,易变性失活,并且不能自我复制,而DNA比蛋白质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答案 C 2.(2012·福州质检)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如下: ①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将有毒的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③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实验①、实验③可作为实验④的对照 C.实验④中的死亡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毒性不能稳定遗传 D.重复做实验①与④,得到同样的结果,说明S型活细菌由R型活细菌突变而来 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可以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但不能证明DNA是转化因子,A错误;在体内转化实验中,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B正确;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是因为其接受了S型细菌的DNA,属可遗传变异,C错误;该实验所涉及的变异为基因重组,D错误。 答案 B 3.(2012·广东六校联考Ⅱ)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细菌转化,单克隆挑选及摇菌

细菌转化,单克隆挑选及摇菌 1.接种50~100ul菌液于5 ml LB试管中,37℃250转/分震荡约3小时,至OD600≈时停止振荡(透过管能看到手指要挑选细菌活力强时) 2、取离心管与菌液放冰浴冷却15min 3.将细菌转移至的离心管中,4℃,4000转/分离心15min(防止菌体破裂),弃上清液 4.以1ml (倍菌液体积)预冷的CaCl2重悬细菌沉淀,冰浴30min,4℃,4000转/分离心15min,弃上清液 5.用250μl(倍菌液体积)预冷的CaCl2重悬细菌沉淀 质粒DNA加入到感受态细菌中,轻轻旋转几次以混匀内容物,冰上放置30分钟 7.将离心管放入42℃的循环水浴中,90秒 8.将离心管置于冰上,10分钟 9.加入200ulsoc 培养基(加入了葡萄糖等物质,比LB培养基更营养,更利于热激后细菌恢复),200转37℃45min,同时将培养平板放入孵箱 10.用一无菌玻璃推板轻轻将转化的细菌均匀地涂于培养基上。(玻璃推板充分火焰消毒,待充分冷却后再进行涂板,可将推板贴在平板盖内侧,再用手隔板盖感觉温度) 11. 37℃培养箱中正置平板,待液体完全干后再倒置平板,培养16小时,将平板取出4℃放置约2小时后观察。挑选单个肉眼能见菌落,

坐上在平板上做上标记(菌落不易太大,否则有杂菌混入,培养箱中培养不超过16个小时) 12、在超净台内,将细菌挑入LB培养基,一个菌落一支管,180~200转/分钟过夜(12~16个小时,以菌体浑浊为佳)。抽取质粒(抽取质粒时每支LB管也应对应相应的EP管) 备注 LB培养基制备 蛋白胨1%(g/ml) NaCl 1% 酵母粉% 到此配方为LB培养基(液体) 若配制平板则加琼脂粉% 氨苄青霉素的储存浓度是50~100ug/ul,使用时稀释1000倍, 以下步骤在超净台进行, 培养液高压灭菌后,待容器不烫手时加入氨苄,轻摇混匀,倒入平板,每板大约20ml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令狐采学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关键词:细菌转化细菌转化 一.实验目的 1 .以pGLO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为例,学习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验证 DNA 是遗传物质,加深对中心法则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CaCl 2 法 ( 化学转化法 ) 和电转化法。本实验是用pGLO 细菌转化试剂盒中提供的pGLO质粒来转化大肠杆菌,所用方法为CaCl 2 转化法。 pGLO质粒: pGLO质粒上主要含有两个基因,一个为编码绿色荧光蛋白(GFP) 的基因,一个为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此外,该质粒还整合有一个特殊的参与受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基因调控体系,转化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只有在培养基

中存在阿拉伯糖时才能启动表达。转化子细胞将在不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呈白色而在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显绿色荧光,这种荧光在长波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 三.实验材料 受体菌:E.coliK12 HB101 质粒:pGLO plasmid 转化液( CaCl2 ) 氨苄青霉素( amp ) 阿拉伯糖(ara) 培养基:固体 LB 、液体 LB 接种环、移液器等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平板:每组: 1 块 LB 平板, 2 块 LB/amp 平板, 1 块 LB/amp/ara平板 2. 准备感受态细胞:用250 μ l 无菌水或转化液悬浮试剂盒中提供的大肠杆菌菌粉,此即感受态细胞。 3. 活化受体细胞:挑取 1 环 E.coliK12 HB101 菌液,于 LB

转化,摇菌,提质粒.

一、感受态细胞XL-1转化实验 (1)5ng DNA+100μl感受态细胞XL-1于1.5ml离心管中,混匀,冰浴30min。 (2)42o C, 45s。 (3)冰浴2min。 (4)涂布于固体LB平板上(含50mg/ml 氨苄青霉素, 37 o C预热)。 (5)放入37 o C恒温孵育箱,待液体吸收完全后,倒置孵育16-18h。(6)保鲜袋密封后,倒置放于4o C冰箱保存。 二、菌液的培养与质粒的提取 1.每个样本挑取5个细菌,进行摇菌,提取质粒。(一个细菌一支管) 在50ml离心管里加入5ml液体LB和5μl 50mg/ml氨苄青霉素,用200μl枪头挑取过夜培养LB平板上的单克隆,枪头打入离心管中,置于37o C摇床,250r/min培养16~18h,质粒提取。(老师,这里要先挑取一个细菌进行摇菌后再分成五支离心管重新摇菌,还是直接挑取5个菌落直接摇菌) 质粒提取(采用天根质粒小量多次提取试剂盒提取,步骤如下): (1)吸附柱中加入500μl平衡液BL,13000rpm离心1min。倒掉收集管中废液,吸附柱放回收集管,备用。 (2)收集5ml菌液,13000rpm/min, 离心10min,收集沉淀。 (3)加入500μl溶液P1(含RNase A), 使用涡旋振荡器彻底悬浮细菌细胞沉淀。 (4)加入500μl溶液P2, 温和地上下翻转6~8次,使菌体充分裂解。 (5)加入700μl溶液P3, 立即温和地上下翻转6~8次,充分混匀,此时会出现白色沉淀。 (6)13000rpm/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分次加入过滤柱中 (800μl/次)。

(7)13000rpm离心2min后将上一步得到的滤液分次加入吸附柱中(800μl)。 (8)13000rpm离心1min,弃掉滤液。 (9)加入500μl去蛋白液PD, 13000rpm/min离心1min后弃滤液。(10)加入600μl漂洗液PW, 静置5min, 13000rpm/min离心1min后弃滤液。 (11)重复步骤10。 (12)13000rpm/min离心2min,彻底去除柱子中残留废液。 (13)将DNA吸附柱放入新的离心管,悬空滴加100μl无菌双蒸水,静置5min。13000rpm/min离心1min,所得到的液体即为高纯度的DNA 溶液,置于-20o C保存。 七.定点突变的鉴定 质粒提取后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1.1.6亚克隆 对成功突变的突变体和质粒载体进行双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按照胶回收试剂盒步骤回收载体和目的片段,用T4连接酶进行目的片段和表达载体的连接,产物转化细菌感受态细胞,挑取阳性克隆,按照质粒试剂盒说明书提取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鉴定,送质粒进行测序鉴定。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教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细菌被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通过对细菌繁殖方式的学习研究,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复习细菌的分布情况。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 哪里有细菌,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细菌吗? 二、探究新知 (一)细菌的发现 1、质疑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 解细菌呢? (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书本P71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以下的重要信息。 ①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 ②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证明细菌的由来并提出巴氏消毒法)。 3、小结: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二)细菌的形态: 1、质疑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 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2、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三种形态有一个理 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三)细菌的结构: 1、质疑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 怎样呢? 2、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总结细菌的 结构的特点。

细菌的转化与平板筛选

实验概要 本实验介绍了细菌的转化与平板筛选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实验原理 感受态是指细菌处于容易吸收外源DNA的状态。转化是指质粒DNA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人细菌的过程。其原理是细菌处于0℃,CaCl2低渗溶液中,菌细胞膨胀成球形。转化混合物中的DNA形成抗DNA酶的羟基—钙磷酸复合物粘附于细胞表面,经42℃短时间热击处理,促进细胞吸收DNA复合物。将细菌放置在非选择性培养基中保温一段时间,促使在转化过程中获得的新的表型(如Amp r等)得到表达,然后将此细菌培养物涂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选择性培养基上。 重组质粒转化宿主细胞后,还需对转化菌落进行筛选鉴定。利用α互补现象进行筛选是最常用的一种鉴定方法。现在使用的许多载体都具有一段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及其编码α肽链的DNA序列,此结构称为lac Z'基因。lac Z'基因编码的α肽链是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端的短片段(146个氨基酸)。任何携带着lac Z'基因的质粒载体转化了染色体基因组存在着此种β半乳糖苷酶突变的大肠杆菌细胞后,便会产生出有功能活性的半乳糖苷酶,在IPTG(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后,在含有Xgal(5-溴-4-氯-3-吲哚-6-D-半乳糖苷)的培养基平板上形成蓝色菌落(半乳糖苷酶能将无色的化合物Xgal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底物5-溴-4-靛蓝)。而当有外源DNA片段插入到位于lac Z'中的多克隆位点后,就会破坏α肽链的阅读框,从而不能合成与受体菌内突变的β半乳糖苷酶相互补的活性α肽,而导致不能形成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也就不能分解Xgal而显蓝色,因此含有重组质粒载体的克隆往往是白色菌落。 主要试剂 1. 0.1mol/L CaCl2溶液 2. LB液体培养基及LB固体培养基 3. 氨苄青霉素(Amp):用无菌水配制成100mg/mL溶液,置-20℃冰箱保存。 4. Xgal:将Xgal溶于二甲基甲酰胺,配成20mg/mL,不需过滤灭菌,分装小包装,避光贮存于-20℃。 5. IPTG:取2g IPTG溶于8mL双蒸水中,再用双蒸水补至10mL,用0.22um滤膜过滤除菌,每份1mL,贮存于-20℃。 主要设备 1. 超净工作台

细菌的转化

细菌的转化 【实验原理】 (一)DNA的转化 转化这一概念来源于遗传学:细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吸收外源DNA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叫转化。细菌处于容易吸收外源DNA状态叫感受态。用理化方法诱导细胞进入感受态的操作叫致敏过程。重组DNA转化细菌的技术操作关键就是通过化学方法,人工诱导细胞进入一个敏感的感受状态,以便外源DNA进入细菌内。 感受态的制备方法很多,如CaCl2法、Hanahan法、超级感受态法和电转化法,相比之下,CaCl2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转化率一般能达到5×106-2×107转化子/μg 质粒DNA,可以满足大多数的实验要求,为人们广泛接受,很多尖端实验室仍然在使用。这项技术始于Mandel和Higa1970年的观察,他们发现细菌经过冰冷的CaCl2溶液处理及短暂热休克后,容易被λ噬菌体DNA感染,随后Cohn于1972年进一步证明质粒DNA用同样的方法也能进入细菌,其原理是细菌处于0℃,CaCl2低渗溶液中,菌细胞膨胀成球形,转化混合物中的DNA粘附于细胞表现,经42℃短时间热冲击处理,促进细胞吸收DNA复合物,在丰富培养基上生长数小时后,球状细胞复原并分裂增殖,被转化的细菌中,重组子中基因得到表达,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可选出所需的转化子。 (二)重组子的鉴定 重组质粒转化宿主细胞后,还需对转化菌落进行筛选鉴定。利用α互补现象进行筛选是最常用的一种鉴定方法。现在使用的许多载体都具有一段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及其编码α肽链的DNA序列,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端的短片段(146个氨基酸),宿主编码的 片段(缺失N端的β-半乳糖苷酶)和质粒编码的α片段各自都不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但它们要以通过片段互补的机制形成具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分子。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与失去N 端的β-半乳糖苷酶突变体互补,这种现象称为α互补。由α互补而形成的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用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显色测定出来,它能将无色的化合物Xgal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产物5-溴-4-靛蓝。因此,在IPTG

八年级生物细菌的结构教案.

八年级生物细菌的结构教案 2019-02-03 一、教材简介: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单元的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细菌》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的知识之后,自然要想到细菌的结构,因此本节微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是《细菌的结构》。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这一堂微课时,主要从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直截了当导入课题,然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老师展示细菌的图片聚焦细菌的结构特征进行讲解。通过教师展示“细菌、动植物细胞图片”比较三者的不同,一步一步将“细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不同”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突破“细菌的结构”这个重点问题。通过教师展示“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突破“细菌的营养方式”这个重点问题。通过问题的、形式面向学生,让学生聚焦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设讣特色是力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推断分析,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而且细菌结构看不见,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细菌的结构图片和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因此本节课我将细菌的结构图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图片相比较,将细菌营养方式展示给学生,将思维的可视化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态细胞制备和细菌的转化

感受态细胞制备和细菌的转化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a)从冻存管中挑取细胞在LB培养基平皿上划线接种后过夜培养; (b)挑取单克隆菌落至5 ml LB培养基中,37℃,220 r/min振荡培养过夜; (c)把菌液按1:100(视浓度而定)转接入50 ml LB液体培养基内,37℃, 200 r/min培养至OD600≈0.5 (大约3小时),此时菌液呈现半透明、云雾状; (d)把菌液冰浴冷却10-15 min; (e)于4 ℃,4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菌体; (f)用30 ml冰预冷的0.1 mol/L CaCl2-MgCl2溶液(80 mmol/L MgCl2,20 mmol/L CaCl2)重悬细胞沉淀,于冰上操作; (g) 4 ℃,4000 r/min离心10min; (h)每50 ml初始培养物用2 ml冰预冷的0.1 mol/L CaC12重悬细胞沉淀; (i)加入860μl 50%甘油,混匀,按50μl/管分装于1.5 ml无菌离心管中,液 氮速冻,-80℃保存。 大肠杆菌的热激转化 A. 取出感受态细胞置于冰上融化,加入5μL连接产物,在冰上放置15min; B. 将离心管放置42℃水浴,热击90s后,迅速将离心管转移至冰浴,放置1-2min; C. 每管加700μL LB(或SOC)液体培养基,于37℃摇床220 rpm温育60min; D. 4000r/m室温下离心5min,弃上清,菌体用剩余的50μL液体重悬菌体,涂布于含相应抗生素的LB的固体培养基上; E. 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过夜(12-16 h)。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a)从冻存管中挑取农杆菌在YEP培养基(含50mg/L Rif)平皿上划线接种后 过夜培养 (b)挑取单菌落接种于5 ml含50mg/L Rif的YEP液体培养基中,28℃,振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知识点全新

细菌和真菌知识点 基础知识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①配制培养基 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 ④恒温培养 3、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一定的生存空间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 5、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 ①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②细菌的分布很广泛。 6、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 7、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脏衣服协议发霉。 8、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9、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0、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 11、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 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12、细菌的结构特点: 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附属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13、掌握细菌结构示意图。 14、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 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 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15、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转化(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关键词:细菌转化细菌转化 一.实验目的 1 .以pGLO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为例,学习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验证DNA 是遗传物质,加深对中心法则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转化(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CaCl 2 法( 化学转化法) 和电转化法。本实验是用pGLO细菌转化试剂盒中提供的pGLO 质粒来转化大肠杆菌,所用方法为CaCl 2 转化法。 pGLO质粒: pGLO质粒上主要含有两个基因,一个为编码绿色荧光蛋白(GFP) 的基因,一个为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此外,该质粒还整合有一个特殊的参与受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基因调控体系,转化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只有在培养基中存在阿拉伯糖时才能启动表达。转化子细胞将在不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呈白色而在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显绿色荧光,这种荧光在长波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

三.实验材料 受体菌:E.coli K12 HB101 质粒:pGLO plasmid 转化液(CaCl2 ) 氨苄青霉素(amp ) 阿拉伯糖(ara) 培养基:固体LB 、液体LB 接种环、移液器等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平板:每组:1 块LB 平板,2 块LB/amp 平板,1 块LB/amp/ara平板 2. 准备感受态细胞:用250 μ l 无菌水或转化液悬浮试剂盒中提供的大肠杆菌菌粉,此即感受态细胞。 3. 活化受体细胞:挑取1 环E.coli K12 HB101 菌液,于LB 培养基上37 ℃活化16-24h 。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细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细菌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正反两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学习, 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法设想 1.直观教学法: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学法指导 1.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比较法:通过分析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细菌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观察更进一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展示腐烂水果的图片)你熟悉这种情形吗?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讨论交流:细菌,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对它了解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一些认识。 二、探究新知 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呢? 阅读课文:请你阅读书本P71-P72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