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展室观后感

生命意义展室观后感

针灸学院10康复班陈馨浓

今天3月30日,是我第3次来到这个展室了,每次来都带给我好多感动与教育。这是遗体捐献者们遗嘱一次又一次的洗礼着我的心灵,他们生前从事的工作并不相同,有革命老前辈,有知识分子,有工人,农民,医务工作者,尽管他们的社会地位等不尽相同,但他们遗嘱的嘱托是同样的有份量,他们的道德境界同样的高尚,他们的精神同样的令人敬畏,同样的永垂不朽了。

其中有几份遗嘱,使我久久难忘。其中一篇是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捐赠者于1990年所立下的,从其中我们不能看出他的身份,但那些朴实的话令我深深感动,他说:“我有幸来到人类这个群体,降生在中华民族这块大地上,回顾六十六年中,我对她索取的多,奉献的少,虽然自己想要再有所奉献,但已力不从心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这块大地啊!与您永别我感到无限的惋惜,因为我不能看到您光辉的未来!唯一的希望是您能发挥五千余年的中华民族文化而得以流传千古,使您伟大的文化普照全世界。”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这位捐献者怀抱着一颗挚爱祖国母亲的心灵,一心想要为母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许他已是病魔缠身,但是对祖国的热爱早已使他无所畏惧,使他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陈缰旧锁,勇于探索洁白如玉的精神世界。因为生前有太多的不舍,有太多的热忱,死后愿为祖国,愿为医学事业献出自己的全部,我被他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

还有一份是一位书法家的遗嘱,他的“生前助人为乐,死后仍要助人为乐”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本人一生不吸烟,不饮烈性酒,不赌博,不熬夜。”大家都知道一个无不良嗜好的健康机体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愿将自己能用的脏腑挽救患者,来个生死之交,觉得也颇有诗意。”他是一个艺术家,可以用艺术化的眼光正视死亡这么可怕的事情。“助人为乐”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做到却又不那么容易了,助人是每个人都会干的事情,但是如果以这为乐趣,超越生死,就是一个非常艰难但又无比崇高的事情了。我们也许无法做到这样,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那种助人的精神,作为国家的未来,我们身上肩负着前一辈人的寄托,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责,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精神上提高觉悟,从行到上乐于奉献,乐于助人,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国青年。可以看出上面两位是知识分子,在这里还有一位建筑工人的遗嘱,也许他的学识不那么高,但他的精神境界很高,他的形象变得和高大,让我们对他,对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写道:“我死后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要花圈,不要骨灰盒,不接受礼物,不穿寿衣”,自愿将遗体全部捐献供医学研究使用。

还有一位不知名的捐献者,短短的几句遗嘱中却是给人震撼最大的,我在这里想将这几句遗嘱书写下来:“1、本人志愿无条件捐献遗体,献给医学事业,为祖国医学发展做最后一点贡献(包括眼球)。2、病故后所余医药费不报销3、病重不抢救,不要浪费国家药品,如患偏瘫的不能治疗的疾病,不许旁系亲属或执行人给予饮食维持生命。”这三句遗嘱每句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医药费不报销,不浪费国家药品,我想这十几个字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可以说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这样大公无私的情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个人可以不计得失,甚至不计生死。我觉得当我们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或者与社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呢,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豪言壮语,其实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斤斤计较,多一点为他人考虑的心思。

当然,在这次参观中,还有许多人的遗嘱,每个人都令我深省,比如一些老党员,一生热爱祖国,钟爱党的事业,自愿无偿捐献遗体。还有教授,老师,拿出积蓄成立爱心基金,帮助他人。比如朱宪彝教授,生前克己奉公,兢兢业业,死后自愿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为了医学,为了教育,等等。我们扪心自问,比起他们,我们为社会做的是不是太少了。我觉

得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医学院的大学生,我所做的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更要提高自己的觉悟,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做一名将来对得起社会,对得起病人,现在对得起医学生这个称谓的人。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时时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也许我们做不到前辈那样,但是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人服务,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我这次参观后的感想。虽然来过3次,但感觉每次体会得会更多,感谢党组织给我这个机会接受生命的洗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