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2014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2014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2014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评卷题组长

第1题

【考察内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

1.各校都加强了背诵的落实,虽然涉及较多长篇目,尤其是《离骚》,总体完成情况仍较好。但学生个体差异大,仍有一些空白卷,属于自我放弃。

2.虽然六个句子中没有难字生僻字,但因为对词义理解不到位,粗心大意,随意性太强,出现大量同音字形近字。对于此类错误,只有想不到,没有写不出。

例1:第一句“修”写成“休”,“初”写成“示”字旁。

例2:第二句漏掉虚词“亦”,“叙”写成“序、绪”。

例3:第三句“银瓶乍破”写成“银屏炸裂”,“浆”写成“将”。

例4:第四句“托”写成“拖”,“脱”,,“遗”写成“遣”,“余”。

例5:第五句是错字最密集的句子,“盏”的上半部出现各种奇怪的笔画,“两”写成“二”。

例6:第六句“不敢”写“未敢”,“逾约”写“逾越”,“愈约”等等。

3.一些学生书写潦草,笔画不清晰,扫描后笔迹模糊,似是而非,介于可给可不给,给阅卷存在较大困难。若是两个老师评卷,可能就会出现差异。

【教学建议】

1.多轮复习过后,学生的态度比较端正,不肯背诵的人数是很少的。在“扫雷”式复习的过程中应从口头转移到笔头,避免“有口无心”式记忆。学生的低级笔误持续不断,而且是出现在常见字,电脑普及后带来的“提笔忘字”现象应引起反思和重视。

2.强调书写规范清晰,笔画写清楚,不连笔,力求让老师一目了然,避免无谓失分。

第5题

【考查内容】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倒装句。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存在问题】部分考生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不足。忽略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

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间”、“倍”和“是”。“行吟田野间”,是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翻译出“间”和“倍”字。

“间”是常见实词,课内能找到很多例句,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其表示有时的意思。但学生翻译为“间隔、间隙、间断、期间、其间、抄小路”,属于不理解,生搬硬套。“倍”是通假字,有些学生看不出来,翻译为“加倍地”。“是”作为“这”,也是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掌握。

还有很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语意支离破碎,不符合生活常识。

第(1)句——

得2分的例句:

(子厚)期间驾车拄着拐杖行走在田野间吟诗。(“间”翻译成“期间”,不给分)

得1分的例句:

坐车在田野小道间行驶吟作。(“间”和“曳”没有翻译)

第(2)句——

得2分的例句

老师死了却又不忍心辜负他,这又是一件可赞美的事。(“倍”翻译成了“辜负”不准确。)

得1分的例句

老师死去后而不忍背叛他而走的人,是可以嘉奖的。(该考生正确地翻译出了“嘉”字的意思。“倍”解释”为“背叛”不是特别准确,“这”没有翻译出来。)

得0分的例句

大师虽已去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与他争胜。(要求翻译的三个关键字词没有翻译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翻译)

【教学建议】

温习整理课内重要知识点,明晰实词义项,记住典型例句;结合课外练习和模拟训练,强化常见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重视实词120个的重要义项的落实。

文言翻译首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意思;其次要落实字词,以直译为主,对于原句中带有文言特殊用法的,包括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偏义复词等,务必要做到字词句有落实;第三要追求“雅”的至高境界,在“信”、“达”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的要求,调整修饰句子表达,使之流畅,表意明确。

得分较差的考生,可以适当作一些语段翻译训练,注意实词、虚词、句式、用法以及文下注释和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注重在语境中准确理解,关注古今字词实实对应,尽量避免含混与遗漏,及时修订自己翻译错漏,积累成功翻译经验。

第6题(平均分约3.19分)

第(1)小题

【考查内容】要求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这道小题所考的问题其实就是看考生能不能把这首诗真正读懂。

【能力层级】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为B。

【评分细则】除所给答案外,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细则作了如下补充:(1)答“心留”者属误读,此题不给分;答“身心俱留”者除非表述非常到位可给1分外,其他也判0分;(2)后面的理由两个点,各1分,学生答到以下要点均可给分:①题目中有一“阻”字,为风雪所阻之意,从此处可以看出是身留不是心留;②若为“心留”,词的上片中又何来“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之语?③从整体上看,此词表达的情感显得凄清而哀愁(感伤与惆怅),所以应为“身留”而不是“心留”。以上要点,学生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各给1分。

【存在问题】

1.读不懂诗歌,完全会错意。

0分卷:

“心留”。因“心留”而锁眉。有许多回忆,忆旧游,怀念旧游,做梦也梦不到那处景,于是只有“心留”,才有那份愁。

评析:第一小问即回答错误,属于没有把诗歌读懂这一类,除非后面的表述非常漂亮,一般都是0分了。

2.对诗歌的解读部分准确,导致不同程度的扣分。

1分卷:

词人是“身留”。作者孤自一人泛舟飘泊在雪中,四周一片孤寂,不禁使作者回想起往事,心紊早以不在孤舟之上,早以飘向远方,而又因路途遥远,只好身留此地。

评析:该生就第一小问判断正确,但后面的原因阐述不得要领,所以判1分。

2分卷:

词人是“身留”。①词中提到“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这说明诗人是心不在焉的;②“忆旧游”

说明此人是在回成忆以前的事,所以说是“身留”而不是“心留”。

评析:该生判断正确,后面的理由答对了一点,所以判2分。

第(2)小题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评分细则】此题的评分标准除按参考答案所给的评分标准外,阅卷场作了如下补充:(1)虚1分,只要答到花丛、柳荫、小楼、轻舟、梦境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2)实1分,只要答到寒风、孤舟、灯影、寒水、黄云、夜雪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3)中心思想或是主要情感1分,除了答“突出了词人怀念往昔和感伤现实的情怀”之外,学生的答案里只要出现了“凄清、冷清、哀愁、惆怅”这一类的关键词即可,但语句需通顺,不可出现病句;(4)此词上下两片均可认为是先虚后实,学生能够点出这一要点并能略作阐述也可给2分,如果能总结归纳正确诗歌的主旨情感则再给1分。

【存在问题】

1.答题缺乏章法,层次不清,答非所问:

0分卷:

例1、作者形容看到的景观奇妙、壮观,是在梦里都没有看见过的,而现实看到的却是真实,一切都难以想象,让人难忘看到的景象。

例2、以虚幻的梦境体现词人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从现实中“湿透木棉裘”体现了词人在对过往的追念,在梦中落泪却打湿了枕头。

例3、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风拍小帘”、寂静无人的船泊之夜的实景,并通过此景联想了过去的回忆和纷飞的大雪和雪中梅花这一虚景,体现了词人满腹的忧愁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评析:这些答案基本上完全属于断章取义,胡乱附会自说自话,可能写了很多,却没有得分点。这也是没有把诗歌读懂的表现。

2.大意基本理解,也知道一点答题的套路,但因为缺乏训练,导致得分很低:

1分卷——

例1:词中以拟人的修辞写法,虚实结合。白欧问我泊孤舟是虚,白欧仿在对问他,而对闲影忆旧游则是实!梦也梦不到,梦中的景象是虚的,漠漠黄云,湿透的衣服却是实,令人如梦初醒,毛塞顿开。

例2:词人运用虚实结合来表达旧时游梦境的场景。词人对风拍打着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冷清清,回忆起旧时游行一花外楼和柳下舟,而现时却是漠漠黄云和寒水空流。下雪和梅花来表现出词人的忧愁和伤心。

评析:这些答案都沾边,但也只能是沾边,因何处分,因何失分,学生自己可能并不清楚。这是对诗歌的理解欠缺准确所致。有的学生照着抄写也会抄错,如把“鸥”写成“欧”等错误实际上是其语文素养不高的表现。

3.不会知人论世,对词作者缺乏基本了解,导致对作品感情的分析出现差错。

1分卷:

例1、词的上半片为实写,下片为虚写。实写作者身处孤舟独自守着烛灯回忆,虚写昔日的游玩是多么美好。虚实结合烘托出作者的孤寂之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气氛,表达出作者希望建功立业和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是心留还是身留,而后自问自答。这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唯有白鸥相伴的惨凄之感。实写灯晕、闲影,用冷清清等表达诗人寂寞难耐独守空房的怅愁之感。下雪无法泊舟,此处写泊孤舟是虚,着重表达一个“孤”字,更是表达了女词人的孤独之感。

2分卷:

例1、词人通过“楼”“舟”等实景联系到自己的“梦”虚景。通过“雪”“梅”等实景,联系到“愁”

虚事,表达了词人怀念旧游,身在心愁的思想感情。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虚写与白鸥的对话在,在梦中观景。实写风拍打着帘灯起舞,却是冷冷清清,渲染了寂寞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孤单、幽愁之情。

评析:作者蒋捷是宋末词人,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在他那些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他乘船阻雪于荆溪,其间所表达的应该是惆怅情怀。学生可能对作者不熟悉,但应该在淡淡的哀愁中看到他内心的凄清、惆怅与哀愁。当然,把这首词当作是一首闺怨诗来解读明显是误读了。

【教学建议】加强精炼,形成套路,主观试题客观作答。

纵观近几年福建省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高三后期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成的诗歌解读程序: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比如说这首词题目里的“阻”字就意味深长:何谓“阻”?为何“阻”?搞清楚了这个字,整首词的感情倾向应该可以判定得出来;“荆溪阻雪”四字更是把季节、地点、事件、情感等端倪都露了出来。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学会认真审视诗词的标题;

二、知人论世,挖掘内涵

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这首词的蒋捷是宋末词人,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联系宋代的时代背景,再想想蒋捷这个人的生平事迹,要赏析这首词中思想感情应该不是难事。当然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这首词里白鸥、孤舟、寒风、小帘、灯晕、闲影、花外楼、柳下舟、清梦、寒水、黄云、棉裘、夜雪、梅花等意象,有实景,有虚景,共同营造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节奏悠扬,笔调活泼,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忆和洒脱的情趣,即兴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学生如能把握这些意象,其词意境不难领会。

四、分清题材,区别风格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从诗歌题材看,有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怀古诗、羁旅怀乡诗、山水田园诗、即景叙事诗等。这一首词从题材上来说可以看出是一首羁旅诗,部分学生把它当作是闺怨诗或是山水诗来读,应该是题材不清所致。

五、了解形式,赏析手法

诗歌往往是借助某些表达手段来表现的,我们就要去分析它们的特点,看它们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手法

入手。此次考试明确要要求学生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可以说就是对其写作手法鉴赏的考查,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要学生对诗歌有兴趣,又了解一定的命题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定会事半功倍,拥有制胜的利器。

第8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和要求,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考生可以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任选一题作答。这样的命题方式体现了对这两部中国文学巨著的重视,又顾及了男女考生阅读偏好的差异。

【能力层级】A级。

【存在问题】

(1)放空不写。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百分之四十的考生简答题放空。放空比例如此之高,说明不少考生对试题所给情境感到陌生。尽管命题者已通过注明回目的方式来帮助考生回忆,但对不看原著只读梗概的学生来说,也是无济于事。

(2)张冠李戴。

如把庞德与庞统混淆,把晴雯当成金钏儿、香菱。

例1:曹操对庞德没有特别信任,后经谋士许攸的推荐,曹操顿时醒悟。然庞德一心想为刘备效忠,便借此为曹操献上一计,要曹操下令将所有的大小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好让战士们作战时如履平地。曹操听后照做了,但诸葛亮已采用火攻赤壁的战略。大风将大火吹来,曹操众将烧死,曹操军队伤亡惨重。(0分)

例2:曹操不让庞德担任先锋是因为他做事欠考虑。庞德率兵出军,死于落凤坡。(0分)

例3:丫头告诉宝玉金钏成为芙蓉花神。当晚宝玉来到池边,为金钏儿摆上祭品,来祭奠金钏,并亲自写下了一首《芙蓉女儿诔》流泪诵读,认为她真的成了芙蓉花神。(0分)

例4:这丫头虚心向宝玉讨教,并要宝玉教他识字看书。为此,宝玉当夜找来各类书籍,教香菱看书识字。后香菱又向黛玉学书,黛玉教她李杜唐诗。一开始香菱写得并不好,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断练习,终于有点像样子了,黛玉形容她痴、疯、魔。(0分)

(3)凭空臆想

例1:因为曹操听了自己随从的意见,担心庞德领兵出征后不受自己控制,会叛变投敌。后来庞德来见曹操,得知曹操不相信自己,拔出佩剑,跪在地上想要自杀以表忠心。后被曹操拦下,并且相信了庞德,让他出征。(0分)

例2:曹操使用激将法,故意说庞德敌不过对方,引起庞德的争强好胜之心。庞德因为让曹操挑起了争强好胜之心,决定打败对手。庞德领兵与敌方交战,勇力过人,极力想证明自己,发挥出了实力,挫败了对手。(0分)

例3:这丫头随后向宝玉谈落花。为此,宝玉当夜整理落花,然后把花收集起来葬在花圃里,用来祭奠花神。(0分,把“葬花”的情节移植过来了。)

例4:宝玉当夜悲伤至极,将晴雯埋在花坛下,并写了祭文《芙蓉女儿诔》,一夜悲伤流泪。(1分,宝玉埋晴雯?)

(4)重心偏离

例:丫头说她一定是作一样花的神了。宝玉当夜吊唁晴雯,并为她作《芙蓉女儿诔》。(2分)晴雯受王善保家的挑唆,被冤枉成勾引宝玉的狐狸精,赶出贾府。晴雯身染重病卧床在家,宝玉前去看望,晴雯哭诉,把指甲齐根绞下,并和宝玉交换袄穿。当夜,晴雯就死去了。(题目问的是“为此,宝玉当夜做了什么事”,该考生却把重心放在答之前的“晴雯之死”。)

(5)生硬套题

例1:曹操不让庞德当先锋,是因为他的性格易骄傲自满,刚愎轻敌,而命于禁共同前往。曹操命

庞德与于禁进攻襄阳,庞德立功心切,将大军驻于低谷中,关羽观其地势与天气,最终决定放水淹七军。曹军被杀得打败,最终于禁投降,庞德被杀。(0分,不看题目,硬套关羽“水淹七军”的内容。)例2:这丫头随后顶撞宝玉,这丫头指晴雯。因为晴雯将宝玉的扇子跌折,还与宝玉顶撞。当晚宝玉赴宴回来后,见晴雯还在气头上,就将一大堆名扇给晴雯撕了,最后晴雯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把“晴雯撕扇”搬过来了)

(6)泛泛而答。

例:曹操怕庞德有叛心,所以不让庞德担任先锋。曹操原想让庞德担任先锋,他因担心庞德有叛心,办事不利,所以幡然醒悟,纳下先锋印。后来庞德因曹操不肯重用而赌气,然而却忠心于曹操,替曹操攻城杀敌。(曹操为何怕庞德有叛心?庞德是如何“与大王出力”的?没有写出一个要点,得0分)(7)要点疏漏

例1:因为庞德的兄弟在刘备阵营谋事,曹操担心其叛变,故不让其当先锋。庞德后来与于禁一同进攻关羽,却遭遇关羽水淹七军,被俘。关羽招降,庞德誓死不降,而于禁却投降了,庞德始终忠于魏,最终殒命。(3分,情节要点①②未提及)

例2:因为庞德的兄弟及旧主马超均在蜀军中担任要职,曹操因此不信任他,怕他反戈,所以不让他当先锋。庞德抬棺出战,与妻子儿女告别,以表示死战的决心。曹操才让他当先锋,与于禁一同对抗蜀军。(2分,情节要点③④⑤未提及)

考场优秀答案示例:

例1:

(1)庞德之兄与庞德的故主马超此时正辅佐刘备,于禁提醒曹操提防,操醒悟,纳下庞德的先锋印。(2)庞德备下棺椁,与于禁前往樊城对抗关羽。庞德射中关羽一臂,迫使关羽暂时收兵。但最后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则拼死战斗,誓死不降而被斩首。(5分)

例2:

(1)丫头口胡诌晴雯死后成了芙蓉花神。(2)宝玉作了一篇诔文,名曰《芙蓉女儿诔》,并备了晴雯素喜的四样吃食,于黄昏之时命丫头端至芙蓉前,自己把诔文挂在芙蓉花上,泣念诔文祭奠晴雯。(5分)

【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摒弃投机心理,全面梳理。

要让学生明确,文学名著阅读的简答题,除了考查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情节外,还考查与主要故事情节发展、主要人物命运密切相关的重要情节,以及非主要人物在名著中极具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事件,例如本次考查的关于庞德的情节。

2.讲究识记方法,让学生掌握抓主线、联想、比较等强化记忆的方法。

如以刘备集团的兴衰为主线,以三大战役为节点梳理,使全书主要情节了然于心;又如由34回“的卢救主”联想到63回的“的卢妨主”,由“单骑救主”联想到“截江夺阿斗”,做到前后情节梳理明确,不混淆。

3.强化审题训练,明确答题方向。

简答题一题两问,设问具体,切入点小,且题干往往对要求叙述的故事情节有所提示,因此,要指导考生根据提示锁定叙述目标,然后针对所问答出故事要点,而不必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也不必拘泥于原著的细枝末节。

第9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综合能力。本题从《论语》《孟子》中各选取一段,让考生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并简述孔子、孟子的话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本次试题对疑难词句作了详尽的注释,已经帮考生解决了文字障碍,关键在于理解。

【能力层级】C级。

【存在问题】

1.曲解文意。

例1:

(1)仁者爱人,人人平等。(0分)

(2)孔子的话侧重于因材施教,而孟子的话侧重于环境施教。孔子认为人应该以他的才华去学习,而孟子则认为一个人的才华是因环境而来,在好的环境,不管好坏的人都应该得到他人的施教。(0分)例2:

(1)均主张因材施教。(0分)

(2)孔子更注重教育应当从有天份的地方入手,而孟子则更注重要从贤德、中庸方面去寻觅人才。(0分)

例3:

(1)两个观点的共同之处都在于人和。(0分)

(2)孔子的话侧重于达到仁的根本是人和,孟子的观点侧重于“能者多劳”。(0分)

例4:(1)要有教无类,对于不贤能的人一视同仁,要教育。(0分)

例5:(2)孔子更侧重于自身的反省,通过自己与他人对比来使自己进步。而孟子则强调外界的影响,只有外界达到了,才会反作用于自身。(0分)

例5:(2)孔子的侧重点是偏向有才的人,而孟子是偏向无才的人。(0分)

2.空泛概括。

例1:(1)都在讲述人能否达到“仁者”的条件。(0分)

例2:(1)都是讲促成仁礼贤德的方法。(0分)

例3:(1)共同之处是体现了儒家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0分)

例4:(1)如何成为贤才。(0分)

3.以翻译代替提炼、分析。

例1:都是强调贤能的人在自己做好之后要帮助不贤能的人。(1分)

例2:孔子认为想要使自己立足于世,就要使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要的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这就是实现仁的方法了。孟子认为要使合乎中道的人教育不合乎道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没有才能的人。(2分)

考场优秀答案示例:

例1:

(1)孔孟都强调在自己合乎中道通达而立于世的时候也要推己及人,帮助他人。(2分)

(2)孔子强调了自己立世也要帮助别人立世,自己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强调的是行仁的一种方法;而孟子同时也提出自己已合乎中道,有才能时要帮助不及自己的他人。他不仅强调了教育他人,推己及人行仁义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达到更高境界的方法和不照此做带来的后果,相比孔子更进一步。(4分)

例2:

(1)做到推己及人,自己先要具备贤德,才能要求别人也具备。(2分)

(2)孔子认为仁人应该做到推己及人,要以身作则,才能为别人所效仿。若做到这样,便是仁的开端了。孟子认为合乎中道的人应该教育不合中道的人,要是他们没有做到这样,那么便违背中道,有伤德行,便与不贤能之人一样,强调贤人要教化不贤之人是他们的义务。(4分)

例3:

(1)推己及人是“仁”的方法。(2分)

(2)孔子侧重点在于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也要帮助别人达到,此为“仁”的方法。孟子的侧重点在于贤能的人要教育熏陶不贤的人,才能达到德行的标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4分)例4:

(1)两个选段皆指出君子应当推己及人。(2分)

(2)孔子侧重从自身行为规范来谈论推己及人,孔子认为有仁德的人想显达、立身也会使他人如此,推己及人是接近仁德的方法;孟子侧重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孟子认为合乎中道的人应该教育、熏陶不合中道的人,这样才能达到德行的要求。(4分)

【教学建议】

1.把握孔孟思想的核心。

文化经典考查的是思想,要引导学生把握孔孟思想的核心。可借助《国学基本教材》和我市高二学年所用的文化经典选修教材梳理。

2.理解文本内容

理解文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要让学生过好文言翻译关,尽可能读懂文本。教师可对两部文化经典中的文言知识作适当点拨、归纳,让学生在读懂文化经典的同时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

3.规范答题

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我省近年高考文化经典试题,注意参考答案的构成,发现、改进自己答题的不足,做到规范答题。

第11题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阅读是一个发现中心思想的过程,文章第一段为了表明作者“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一件易事”这一中心,从说理文重要性、必要性入手说起,接着分析社会现状,从而得出结论。

11题得分较低,平均1.5分,得分率50%,错误点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不理解题目的含义,不知道思路题回答的样式,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的词语。再结合小题分数,论证的思路就很清晰了。不少学生不分层次,有的甚至用箭号表示。

第二,学生不理解题目的要求,按照平时的做法,回答成作用题。如例子1和例子6,个别学生甚至看错题目要求,不是分析第一段思路,而是分析全文思路。导致该题不得分。

第三,回答不够具体,如:“通过日常生活引出话题”“最后作者通过分析该现象造成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联系作者自己对说理文的一些看法”“并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提出观点”如例子2、3、4、5,划线地方未点出具体的内容。该点无法得分。

第四,学生能够看出该段的论点,但回答不完整,表述不准确。如例子7“作者首先说明“摆事实、讲道理”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例子8“以生活中离不开说理引出说理文的写法,举出一些说理文好写的言论。”,例子9 “先举出说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等均不够准确,无法得分。

得0分——

例1:文章开门见山,列举一系列说李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为下文说理作铺垫;然后作者提出对说理文写作疑问、困惑,引出对说理文的看法,为下文具体阐述作铺垫,点明论题,照应题目,为全文奠定基调。

例2:首先,通过日常生活引出话题,说明说理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然后,作者摆出说理文的一些现象。最后作者通过分析该现象造成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3:第一段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讲明何为说理文,并举几个例子,引出说理文怎样写的问题。接着联系作者自己对说理文的一些看法。

例4:作者先总写说理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引出说理文应用如此广泛的论题。然后说明人们对怎样写说理文研究颇少在写自己对说理文的一些看法。

例5:先分析社会现象,再提出自己问题,并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提出观点。

例6:扣住主题,说理要“摆事实、讲道理”,从而展开说明,为下文作铺垫。

得1分——

例7:作者首先说明“摆事实、讲道理”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次。提出说理文该怎样写的问题,最后作者结合自己写作经验说明写说理文并不是一件易事,是非常难的。

例8:开头以一句俗语引出本文要讲的内容对象,然后,以生活中离不开说理引出说理文的写法,举出一些说理文好写的言论。例子后推翻这些观点,引出说理文并不好写的观点。

例9:①先举出说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②引出如何写说理文这一问题;③从自身的角度来表达写好说理文并不容易从而为下文做铺垫。

得2分

例10:先通过一系列的事实说明说理的重要性,再进行对比,提出问题“说理文怎么写”,从而引出说理文不好写的观点。

第12题

该题得分较高,平均达到2.2分,约有50%得满分,错误点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看不懂文章思路,胡乱抄写。如例子1和例子2.。

第二,学生抓不住段落中心,第四段的开头句“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关系”是对第三段的小结,而不少学生只是胡乱从第三段分析句子中抄写一句,导致该点无法得分。

如例子3

第三,失分点最多的是第二点,答案是“说理文要追求简洁”。而不少学生抄写第一句“说理要透,透在话说得中肯,轻重层次摆得妥当”,该句是作者分析,不是观点。还有的学生只抄写“文章要有裁剪”这一句,导致该点无法得分。

得0分——

例1:①把全篇文章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誊写出来,那是极其稀有的事;②“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看法是片面的;③说理要透,文章要裁剪;④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

例2:1.要把道理说清楚,2.对说理要有个零星片段,经过一番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3.用语言表达出来,4.将文章裁剪。

得1分:

例3:①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看法是片面的。②认为说理文需要裁剪,话要中肯,说理层次应得当。③认为要写好说理文,还是要动一点感情。

例4:作者主要阐述了三个看法:①说理要透彻,轻重层次要妥当。②文章要简洁,要表现命意,③文章要进行裁剪,裁剪要割爱。

得2分

例5:①对自己道理先有零星片段想法;②整理思维;③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命题;④动用一点情感和形象思维。

例6:①说理要透彻,②文章要裁剪,③要动用情感来提高说理文的地位,④思想和语言要保持辩证关系。

得3分

①思想和语言要维持辩证关系,要想得全面,写得明白。②说理要透彻、中肯、轻重层次摆的妥当,行文要简洁。③写说理文要富有情感,读者感动才能发生兴趣。

甲类文本

第14题

【考查内容】分析文学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要求在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阐明作用。

【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存在问题】

1.不分主次,机械套用术语。

1分例:

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与背景;交待故事的主角;以寒冷凄凉的场景为下文老人的遭遇作铺垫。(环境描写的作用很多,结合文本内容,应优先考虑最具表现力的。比如本文中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都对小说内容的表现有着突出效果,而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人物等与之相较就显空泛,针对性不强。)

0分例: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交待了时间和起因,更好地过渡到下文。(未能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一味机械套用术语。)

2.生硬挖掘,过度解读。

2分例:

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权贵社会的冷酷作铺垫。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面对严寒的冲击,坚冰却毅然挺立,暗示贫苦人不向恶势力低头。

0分例:

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写火车站外天气情况,暗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题干问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考生应立足该类题型的答题规范。断章取义,抓住某一具体景物而附会其深意,或脱离语段的情境,一味深挖,向主题靠拢,都是不对的。)

3.表述不规范,语意不明或不畅。

2分例:

暴风与坚冰写出海湾环境的恶劣,烘托出老人生活的艰辛,同时也刻画出凄凉孤苦的氛围,同时推动剧情发展,为下文老人去食堂取暖做铺垫。(一般说“烘托人物……的性格或心境”,不说“烘托生活的艰辛”;“渲染……的气氛”,不说“刻画”气氛;该例在表述上用语不规范。)第15题

【考查内容】本题从探究标题的合理性入手,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小说的深层意蕴的能力。

【能力层级】F级,探究。

【存在问题】

1.列举理由角度单一,仅在同一角度重复赘述。

3分例:

不同意。本文的主人公是那位老人,用“饥饿的彼契”各种表现来突出老人“人穷志不穷”的形象。文中当别人施舍,老人不许彼契去吃。以及不肯要多给的面包可以看出老人“人倒志不倒”。文章通过彼契痉挛地吃而老人却没有吃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老人高大的形象。所以文章标题不应为“饥饿的彼契”。(该例仅从老人是小说的主要人物的角度来支持标题的合理性,缺少不同角度的挖掘,因果分析上也有不严谨之处。)

2.文不对题,强加因果。

1分例:

不同意,小说主要揭示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人即使生活艰苦,但坚决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后来女售货员的施舍老人却接受了,说明老人的生活实在非常艰苦。(答题应立足于为什么不同意“饥饿的彼契”作为小说标题。而该例在理由的陈述上文不对题,因果关系不成立。)乙类文本

第14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传记类文本中某个语段的作用,涉及表现手法的考查和结构分析。

【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存在问题】

1.文体基本特征把握不准确。

2分例:

文章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用很多数据来表明邓波儿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迷的爱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为下文她长大后遭遇的困难作铺垫,与之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其不幸命运的思考。(“列数字”、“举例子”等属说明文的概念,在传记类文本阅读中表述应有所不同。)

2.忽略手法分析,答题不完整。

2分例:

通过人们的举动,表现邓波儿的影响力;引出下文对她人生经历的描述。(分析语段在内容上的作用,应首先着眼于语段中极具表现力的手法,手法先行,然后具体分析其艺术效果。)1分例:

通过邓波儿在6岁时收到很多礼物,间接表现红极一时的邓波儿的影响力以及人们对她的喜爱。(只考虑该语段在内容上的作用,而忽略了在结构上的作用,造成失分。)

第15题

【考查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能够提出观点,并从不同角度阐明理由。

【能力层级】F级,探究。

【存在问题】

1.观点骑墙。

4分例:

我认为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因为她成名后便没有了真正的童年,每天都在片场中与人周旋度过;也因为6岁的形象深入人心,长大后的她失去了吸引力;幸运的是童星秀兰的身份使她在联合国工作顺利。(由于观点骑墙,阐述理由时就要均衡兼顾,论析皆不充分。)

2.论析角度单一。

3分例:

我认为6岁成名对邓波儿来说是不幸的。首先成名带来没有隐私的生活,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快乐;其次,6岁的小孩应该是在玩乐中度过,不应每天在训练当中度过;再次童年对每一个来说都是可贵的,一旦错过了就是遗憾。(该例论析时皆从6岁成名对邓波儿童年生活的影响入手,缺少角度的变化。)3.语言不够准确客观,描述性语句较多,抒情色彩浓厚,用语夸张。

2分例:

6岁成名对邓波来说是何其不幸。每个人都喜欢她童年天真烂漫的样子,却接受不了她渐渐长大。就像是把一个人高高地捧上天空,又摔在地上,过去的光鲜亮丽瞬间熄灭,对她恐怕是无情的打击。再加上日后残酷的命运一次又一次打击她,她的结局可谓悲惨。所以,我认为这对她来说是不幸的。

4.脱离文本,自说自话。

2分例:

不幸,出名未必要趁早。对于邓波儿这类人来说,出名意味着她过早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并迷茫于世俗功利的风尘。命运应由自己把握,我命由我不由天,也不由谁,即使是父母。成年那一刻,我们的关系就淡化了,他们无权要求我做多余的事。邓波儿成名过早,作为公众人物,失去了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大不幸!

【教学建议】

1.本次考查涉及环境描写的作用,语段的作用,标题合理性探究,及对文本某方面内容的探究,属常规题型,有法可依,但在答题过程中,发现考生对考点熟悉度低,理解能力弱,遗漏、生搬硬套、过度解读等现象较多,下阶段复习中常规题型的答题范式仍需要反复强化。

2.强化踩分意识,看分答题,对于答题点比较多的题目应力求要点全面,表述精确。

3.探究题,观点要求表述完整规范,态度明确,不可骑墙。论析要充分,切忌模棱两可。本次考查观点表述上未作严格要求,但建议提醒学生不可简单以“不同意”、“同意”、或“是幸运的”、“不幸的”作为观点,正确的表述应是“我同意(或不同意)以‘饥饿的彼契’作为文章的标题”,或“6岁成名的经历对邓波儿来说是幸运的(或不幸的)”。

4.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根据不同文本给予不同的方向指引,本次小说文本的探究题若从人物、情节、主题、读者的角度分别思考答题方向,还是较容易找到充分的理由的,避免只抓住一个角度,反复赘述。

5.强化探究题的语言规范,表达力求准确客观。

第16题(1)

【考察内容】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

1.“收敛”的“敛”应该属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汉字,难度值几乎为零,但仍有学生放空或写成“脸、廉、殓”等形近字。

2.书写不规范

【教学建议】

强调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校)注意夯实基础,常见字要写得规范清晰,态度端正。

第16题(2)

【考察内容】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

【存在问题】

该题型属于福建特色,在各地区校级试卷中频繁出现,学生应不陌生。高三上的市质检采用选择题形式考察辨析病句,降低难度,有些学生可能是蒙对的,但得分率并不高,。本次提升为辨析并修改,造成大面积失分。

1.不理解“病句”的概念,把改病句当成改词语,随便地改动一下,甚至把对的句子生生改成病句。

例1:把“别具匠心”改成“别具一格”,“构成各种画面”改成“构成各种元素”,“次第”改成“依次”。

2.不了解六种病句类型,因此无从“对症下药”。尤其是对介词很不敏感。应该属于训练不足,见题太少,对典型试题毫无感觉。

例2:“楼台亭榭、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看到顿号,能思考有没有顺序的问题,但看不出是并列关系,就随意地调整。

例3:把“除山石树木外”改成“除了山石树木以外”,“更扩大”删去“更”,“因此”改成“虽然”或“但是”。

3.能找到病句,但无法修改正确。可以得1分。

例4:把“对于”改成“对”,“对于……来说”,仍然是介词结构,一样导致主语残缺。

【教学建议】

要强调病句类型的教学,属于重难点,不妨再讲一次。加强修改病句训练,可以把选择题改成主观题,精讲精练。

第18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此类评价性题目上,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阐述自己的观点,答案不求唯一,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答题时切忌脱离所给材料,随意作答。

【能力层级】E级,表达应用

【存在问题】

1.观点不完整,答为“我认为这是对的,可不对的”的现象依然存在。

例1: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方言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不应忘本,也不能将我国古文化遗失。我认为年轻人应勇敢说方言,不应怯于说方言。所以我想年轻人不应怯于说方言。

2.表述的观点和陈述的理由不统一。

例1:我认为应鼓励年轻人怯于说方言的现象。首先,方言是本土的语言,是经古至今的,拥有文化传统的,年轻人应当继承文化的遗产并传承于后代,而不是怯于说方言。其次,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难免会遇到嘲笑,年轻人应大胆地说方言。对不同的方言,大家应相互尊重。

3.观点不完整,没有具体的分析,几条理由间缺乏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的层次安排,条理不清晰。

例1:我认为年轻人不应怯于说方言。方言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不应忘本,也不能将我国古文化遗失。我认为年轻人应勇敢说方言,不应怯于说方言。所以我想年轻人不应怯于说方言。

4.理由不充分,观点阐述不够明确,只是表明一种态度或情感倾向,

例1:我认为年轻应该对说方言有一种热爱。它代表着当时的文化,我们年轻人应把这种文化传下去,中国语言文化中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一种方言。对于方言我们不应胆怯。能说纯正方言的人才

是纯正的本地人啊

5.审题不清,偏离题目要求。不说自己对“对年轻人怯于说方言”的看法,只是引用材料里的内容,证明这一现象是真实的。时评题,往往要求“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加以阐述”,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明确观点,然后就原因、理由等等作简要阐述,该生只是对试卷所给的材料本身作说明,在答案中没有给出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例1:年轻人怯于说方言的现象随着朝代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严重了。首先95.9%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怯于说方言的年轻人,说明现在“年轻人怯于说方言”的现象颇为严重。其次,受访者中,“80后41.01%比70后占40.1%要略多,说明“年轻人怯于说方言”的现象随朝代发展越来越严重。可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普通话的普及,越来越多人怯于说方言。

例2:我的看法是赞同。首先,社会调查中,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045人进行的调查,而且有95.9% 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怯于说方言的年轻人。其实,37.1%的人表示身边能说纯正方言的年轻人不多。最后 80后和70后人的人相比,说方言的人也越来越少。所以可以看出现在说方言的年轻人是不少的。

6.审题不清,答题顺序错乱。时评题,往往要求“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加以阐述”,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明确观点,然后就原因、理由等作简要阐述。

例1:①随着时代的进步,说方言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有些人觉得说方言不时尚,所以就不想说了。②现代中国也提倡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一些人也改掉了说方言的习惯。③我认为普通话要讲好,方言也不能丢。④方言给许多家庭带来一种亲切感,使家更温暖,和睦。

【教学建议】

《2014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指出:“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以鲜明的观点、简明的语言评说某一事件。”考查学生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度,语言表达要求简明、连贯。

简明,指语言简洁明了,能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连贯,指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文气顺畅。

时文评说是立论的缩微,考查“怎么想、怎么说”,检测“怎样表达观点、怎样陈述理由”。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开放的,可以有多种观点(甚至截然相反),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高中生应关注时代、社会,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分析问题,培养理性思维的批判精神,该专题对此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促进作用。

教学不能只抓“一句话概括内容”这种题型,应从本质上理解这一小题的命题立意,学会准确理解和概括材料内容的方法。指导考生进行时文短评训练,要引导学生表达看法观点要鲜明,针对具体对象说出自己明确见解或主张,要呈现的是自己认识水平,而不是好恶、喜乐等情感态度;简要阐述要在内容合理的基础上追求表达的简明扼要,连贯顺畅。教学要抓好有层次地阐述理由的训练,虽然高考并没有规定要答出两条理由,但考生如果能从两个角度阐述理由,一来可以保证字数,二来可以体现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也可以避免说废话的现象。

第19题(写作)

一、题意分析

本则材料呈现的是名花和塑料花之间的矛盾。名花鲜艳姣美却容易枯萎,塑料花经济耐久却只能在角落做摆设,二者各有优劣。名花处于“醒目处”,瞧不起处于“角落”的塑料花。从二者的言语交往看各自意识里都只感到对方的缺点。从二者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来看都是讽刺嘲笑而非善意的沟通。因此,从探究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矛盾的办法入手都算合理的立意。本则材料是寓言式材料,要注意合理映射社会现实。审题的关键词是“包容、尊重、沟通、和谐、理性、自我认知、价值冲突”等。

二、写作角度

下面这些角度都可以视为切题:

(一)从情节冲突入手(名花、塑料花的相互攻击)

1、要有包容精神,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摒弃对他人的攻击嘲讽,理性化解矛盾。

3、对话与沟通才能产生和谐。

4、和谐来自于彼此价值的承认与尊重。

5、实用的人生和审美的人生各有各的价值,主流精英和边缘草根各有各的位置。看清自己的价值,认准自己的位置。

(二)从“名花”的角度入手(名花对塑料花的讥讽)

1、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

2、不以一己之见排斥异己,不以个人的价值观苛求他人。

3、尊重他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三)从“塑料花”的角度(塑料花的反击)

1、被无端攻击不应忍气吞声,但怎么反击则体现智慧,也体现境界。

2、理智地对待批评讽刺,语言暴力只能带来彼此更深的伤害。

3、要学会欣赏自我,也要学会欣赏他人

三、作文硬伤

1.观点不明或骑墙,没有自己基本的立场。2.以叙代议,罗列材料,缺乏分析。3.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4.不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展开人物对话。5.语言散文化倾向。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

存在问题分析:

1.没有整体立意的意识,不从名花和塑料花的矛盾入手,而是对其中一种展开联想式思考。比如,名花枯萎了,所以它没有笑到最后,进而推论出只有笑到最后,才会笑得最甜。比如,塑料花是假花,所以,无论如何,假的总不如真的美丽。假固然是塑料花的特征,但不属于材料中所表述的塑料花的特质,而是属于写作者主观联想出来的特点。

2.材料到观点之间没有分析推理,主观给出一个结论,强行贴上某个观点。引述材料之后,不作分析,只是很主观地给出一个结论,比如,只有坚持,才能成功,只有坚持,生命才会绽放美丽等等,凭什么说材料中的塑料花具有坚持的品质呢?

3.无视材料,另起炉灶,主观认为自己写的是扣题的,实质相差十万八千里。还是有相当部分同学不明白材料的功用,另起炉灶,整篇文章找不到对材料的分析语。

4.说理的各层次之间没有明显逻辑关系,说理段相互处于游离状态。典型的是各段的分论点之间形成一种表面的排比,比如“只有认清自己才会更美”,“只有认清自己才会更成功”,“只有认清自己生命才会有意义”,乍一看都和材料有点联系,但实质上各分论点之间是相互游离的,有拼凑的痕迹。这里不是一味否定分论点排比的写作方式,只是使用这种形式时要思考分论点排列的逻辑关系,怎样构成合力来为自己的论证服务。

5.审题合理的基础上,不知如何论述,一个意思反复陈说,以例代议。表达能力或思考能力的欠缺导致语言注水的情况明显。这暴露了部分学生在素材积累和运用上的软肋。

6.套题,把曾经见到过的优秀作文简单套用过来,比如诚信、信仰、坚守等。任何一道作文题都有其个性,考场上千万不要被“似曾相识”的感觉蒙蔽,主观以为“就是一样的作文题”。当然,写作的构思允许触类旁通,某些平时写过的内容可以借鉴使用,前提是你要看清作文试题的个性所在,才能做出合理的变通。

7.书写,标点等规范问题还是比较突出。文体不清的问题较上次统考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不完篇的人数还较多。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刚刚800字,可能存在作文时间偏紧,构思不充分的问题。

选择记叙文的同学不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材料扩写或变相扩写。

2.编造故事但类比失当。

3.扣题只在表面,无法诠释内蕴。

4.叙述的节奏感,细节表现力差。

附类型卷

1、生命平等与生命宽容(66分)

花园中的名花固然娇艳欲滴,但却不能持久;塑料花诚然稍逊姿色,但却经济耐久。两种花代表了两种生命形态,相去各异无法一概而论。

生命皆平等,皆有其价值。每一种邢形态都为造物者所赐,都是上帝的宠儿。文明也是如此。东方文明讲求平和安稳,相安无事,对器物要求经久耐用,对爱情要求天长地久;西方文明是活跃冒险的海洋精神,讲求演变进化与技术革新。双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安能有高低优劣之分?因而对于花园中花朵们的争论,各执一词的双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日而语”当为“相提并论”)然而,为什么还会出现双方矛盾相互讥讽呢?我想,这是不平等不宽容导致的恶果。名花摆于醒目处,享受人类的赞美与追捧,而塑料花冷落于花园角落,加之名花“不宽容”的讥讽,这导致塑料花也越来越不宽容了。生命皆平等,但在社会的弱肉强食中,往往会分化为三六九等。西欧卡尔文所提出的“先定论”就赞成这种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认为一部分人是上帝的“弃儿”,生来就是受压制的。因而由“先定论”为依据的弱肉强食随着地理大发现以殖民掠夺、屠杀的方式袭卷而来。西班牙探险队队员科斯尔克说:“铲除一种文明,就如同随手摘下路边的向日葵。”这是一种文明凌驾于另一种文明之上的罪恶,是文明不宽容而转化的文明暴力,是对生命皆有其独特价值的粗蛮否定。

那么如何避免此类价值冲突的矛盾呢?是塑料花的反击,以恶制恶吗?不,当然不是。不宽容不平等的恶果以不平等不宽容的方式解决容易造成两败俱伤。要倡导双方(或者多方)相互尊重,来寻求达到“共同价值观”。名花与塑料花都是花园中的摆设,都是为了使园子更美好更有生机,这是他们的“共同价值观”。文明之间倡导尊重、相互借鉴、融洽相处于整个文明多元的环境中,即享有“共同价值观”。这好比中国古代儒、佛、释(应为儒、道、释)三教并流,又好比美国三权制衡原则——相互制约但又共同维护自由民主等等。(类比失当,三权制衡并不意味着价值冲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生命形态亦如此。我们都是大地的孩子,都是上帝的宠儿,宽容与平等是每个生命形态所需要和推广的。

点评:破题简洁、清晰、准确。整体思路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结构清晰,以问题为导向,串联行文思路,有相对严密的逻辑链。持论有根,能自然地从材料中导出自己的看法;分析有据,论据使用显示了开阔的视野,且对论据的分析指向精准,导出的结论很有说服力。虽然在表达上个别词句还有不准确不妥帖的现象,个别例子经不住推敲,但瑕不掩瑜,本文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很讲规矩的议论文。

2、参差多态,良善为核(66分)

名花美丽高贵,因而嘲笑塑料花的平凡普通。塑料花经济耐用,因而反讽名花的脆弱易谢。两者看似各有道理,实则是用自己的价值观绑架了他人,于是彼此成为彼此眼中的嘲讽对象。

然而,需知,主人的花园里既有名花也有塑料花,上帝的花园里也该并存不同的价值取向。罗素语:“参差多态方是幸福本态。”允许参差多态的价值观,人世才会更美。

名花与塑料花都未意识到这点,他们正如当下的众人一般,强求一个普世的价值观。

这种单一的价值观是存在的吗?需知世态纷繁多样,不同的评价标准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我

们不能说其中之一便一定是错。企图制定一个唯一的价值观便如想缔造一个乌托邦一般狂妄,如希特勒一样独裁,都是试图用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思考代替所有人的,这种掠夺他人思考权力的行为,无疑是有悖人权的。因此,正如名花与塑料花两者都没有权力对他者进行高低评判一般,没有任何一个人或群体有权制定一个单一的价值观。

甚至,假设这种单一价值观能够存在,其必然导向一个与美好相悖的结局。需知,矛盾才是进步的源头。正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使得世界能在两个极端之间寻得平衡,稳定前进。不同的价值观起的就是互相监督、互相补充的平衡作用。若花园里只有名花,那终将枯萎不能持久,若花园里只有塑料花,那花园便失去生机,缺乏美的价值。人世既需要经济耐用的实干主义者,也需要心存美丽的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缺一不可。而一个单一价值观主导下的整齐划一的世界诞生的单向度的人,无疑将使世界停滞不前甚至堕入深渊。

不过,我们虽然倡导不同价值观的共存,却绝不等同于相对主义的拥护者,正如花园里可以有名花与塑料花,但不能有毒藤与野蔓。良与善的价值观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相对主义者的模糊对错界限是不可取的。(何为相对主义者?作者是否是想说包容并非无底线纵容?表达不清,作者想进一步完善自己思考的目的没有达到)

因而,我认为,只有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参差多态,并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将美与良善作为始终的核心,在此前提下,才能进取,世界这个花园才会更缤纷多彩。

点评:这是一篇扎扎实实说理的文章,没有炫目的文字和技巧,但条分缕析,逐层深入,咬定问题不放松,一探到底,这是议论文中难得的思维品质。作者并不是简单地举例证明自己的看法,而是在不断的辩证分析中加强自己观点表达的严密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体现了难得的思辨意识。虽然论述还不够丰满,显得“骨感”了一些,虽然有些文字还不能十分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考,但你看得到作者怎样一层一层地逼迫思维向深处抵达,你看得到作者的思考是怎样透过材料的现象深入本质。

3、和而不同(56分)

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君子之间志同道合,但尊重彼此间的差异,不追求方方面面的一致,小人则反之。我深以为然,世间万物本各异,不必深究他人异处。

名花讥讽塑料花是摆设,塑料花亦反击称名花不经济,不耐久。事实上,无论名花还是塑料花,都是用来为生活增添情趣,只不过名花有芬芳,塑料花更持久罢了。而这些差异不过生来就有,本无嘲笑讥讽之处。

在一次采访节目中,韩寒被问及对上个世纪著名作家冰心、老舍等人的看法,韩寒竟公开表示老一辈作家文笔不够精炼,文采也不及档次,颇有不屑之意。虽说其见解不无道理,但韩寒作为新时代有影响力的作家,应该深明文学作品的差异乃时代差异所致,不能简单以当代眼光论断,而应以开放的胸怀,包容作家风格之间的不同。相反地,音乐人三宝的态度便显得谦逊和包容,理解不同流派的音乐。

宗教信仰上,更应该懂包容差异,追求和平。延续了数十年的巴以冲突,阴霾至今还未完全消散,这种对差异的排斥,造成的只是该地区人民无尽的苦难,以及种族、信徒之间的隔阂。

而闻名于世的圣城耶路撒冷,则堪称践行“和而不同”的典型。耶路撒冷被三大宗教同时奉为圣地,每年来此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信徒带着对信仰的忠诚来到这里,大家只为寻求心灵的净化与灵魂的安宁,彼此尊重不同的信仰,以和我重,共同维护圣地的神圣和高洁。

当今社会,价值观念亦趋于多元化。这是个标榜个性,注重个人,追求自由的时代,但不意味着冷若冰霜。我们要尊重不同个体间的不同思考。鲁迅先生同意卡莱尔所说的,未曾彻夜痛苦的人是不足以语人生的。现在你若彻夜痛哭,要是跟人说是同为失意,也许他立马来安慰你;要是说是因为思考人生,没准他就带你去看医生了。

其实这样不太好。人就像个蛋,观念像石头,石头虽然坚硬,但蛋才是生命。你要包容别人的思想

比你深遂,允许别人与你不同。

点评:开篇切题简洁准确。主体部分的三个事例典型,能很好地诠释自己的主张,表达也很流畅,可惜这三个事例有同质化之嫌,并没有在思考上进一步拓展。最后部分作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呼应自己文章开头的主张,只是,石头鸡蛋的类比并没有把想说的意思说清楚。总体来说,文章结构清楚,立论合理,论证详实,体现了一定的分析水平。

4、尊重他人特点百花齐放(56分)

今天我们走在大街上,会很自然地发现每个人都各具特点、有所不同,或穿着,或爱好,或职业,或理想。没有人会想着选出一个完美的形象让所有人模仿,因为人与人之间本就不同,各司其职、稳中又各展其才,正如花园中名花与塑料花都不可缺少一样。

名花雅致,在醒目处吸引着人们的啧啧称赞;塑料花经济耐久,在花园的角落填充着花语与鲜艳。园主不会只放名花或只放塑料花,正如人们不会只吃肉或只吃米饭一样。我们因而在生活中也应尊重各自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世上没有无刺的玫瑰。”达到极致的美是不存在的,同样,世上也没有哪一种理论、准则、人格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也正因此,我们更偏向追求多样、多元的生活观、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与我们接触的人或事或熟悉或陌生,都是有所差异的。我们不必为了求同从众而戴上一样的面具,使人际交往成为一场可笑的假面舞会。相反,“求同存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更有利于每个人的价值实现,也更进一步反映在文化传承与发扬,国民心理的进步上。

先秦时诸子百家学术交流、文化繁荣的情景至今引人遐想。有的孤傲清高,有的济世爱民,有的专注实用,有的能言善辩。难道我们要因某些学说远离世故就加以嘲笑?因不济政治就置之不理吗?的确,我们并没有,也因此还能感受到千年前文化碰撞的激动与魅力。人也是如此,姚明不会嘲笑史铁生不能行走。博尔特不会嘲笑鲁迅短跑太慢,每个人都各具特点,专注与发扬自身的价值,在各自的行业中发光发热,社会的车轮才能前进不滞。

快节奏的生活已容不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流次序,更多的是“同台竞技”各展才华。多元化的时代也给了我们广阔的舞台与无限种可能。“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本就不是求同的动物,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才是我们完善自我、贡献社会的渠道。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希望我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能量,与他人多样的能量一起,汇聚成多彩的“百花齐放”的景象!

点评:文章开篇两段切材料分析得出自己的主张,立意鲜明准确,只是在表达上有重复之嫌。第三段正面说理充分,思考有质量。第四段使用例证,但不单纯堆砌,而是和分析能有机结合。最后两段联系现实,发出呼吁,回扣篇首主张。从结构上看,层次清楚,从表达上看,流畅生动,从分析来看,详实有力。只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还是只表达了一层意思,议论的纵深感稍逊。

5、别拿豆包不当干粮(56分)

名花比塑料花鲜艳美丽,塑料花却比名花经济、耐久。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那么塑料花只能在暗处当摆设吗?不是。因为在我们看来,不好的事物,也会有它宝贵的价值。

一样都是花,名花的价值在于它娇贵,生机勃勃,具有鲜美的色彩。而塑料花虽没有那么诱人,总归是有一些形状颜色的。况且它们还能长生不老,伫立不倒。这不就是塑料花的价值么?两者相比,那塑料花倒也不输什么。所以请那些“名花”别把“塑料花”当废物看。

王宝强,黄渤应该算是大众较为熟悉的演员了。他们当然不是“塑料花”。但是,你看到他们功成名就时,你可曾知道王宝强当年在北京电影学院门口“蹲点”,就是为了一个龙套戏?黄渤年轻时走遍

大江南北卖唱而付出的艰辛汗水?当然,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不知道的人只知道他们是“名花”、“干粮”,而未曾想过他们也是从“塑料花”,“豆包”中蜕变而来的。(此例很有价值,可惜作者的议论分析出偏了。“塑料花”和“名花”是不同类的,各有各的价值而已,无论怎么努力也变不成花园里的名花。不妨拿女神范冰冰和豆包王宝强来比,强调影视花园里各种类型的花的价值)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一件事物或者一个生命体,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潜力与能量。然而人们都不会去在意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必要的东西,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只为惊醒少数人。

人总是这样,看别人像个傻子,就认为别人是傻子。但也不排除他真是傻子的可能,但傻子有时也会一鸣惊人。

“脑残”的周伟登上了《最强大脑》的舞台,俨然从一名傻子变成一位精英,并且代表中国出战西方国家。他很好地证明了自己,诠释了一个卑微的生命绽放的光彩。借此契机,也反映出了人的心理,如果你是在大山里见到他,那么他只是一位无用之人,但你在舞台上看到他神奇的大脑进行运算时,又会觉得他是一位旷世奇才。

所以,我们不能靠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与能力,因为“墙角的花,在你孤芳自赏时,世界便小了。”我们的世界小了,是因为我们过于片面。以至于不能看清别人真实的内心。

卢梭说过,我不反对你的观点,但不剥夺你说话的权力。(引用有误,是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是的,人与人之间就应该这样,“塑料花”也可以美化、装扮环境,豆包也可以填饱肚子,我们多多换位思考,不要盲目听信自己的直觉。因为“塑料花”也可以做出惊世骇俗之事,你否定的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

点评:这是一篇看来比较质朴的文章,但看得出来作者是一位生活的有心人。没有高大上的素材,没有“深奥玄虚”的道理,甚至有些地方表达也不够准确,但它依然可算作一篇较好的说理文。作者切题干净利落,立论有根有据。主体论证虽然是常用的例证法,但作者用例说理的意识很强,而且,看来普通的例子因作者的分析意识用活了。结尾部分作者还能对自己的分析进行深化总结。结在“你否定的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巧妙地呼应了开头作者的观点。结构意识有了,分析意识有了,道理说准了,即便显得“朴素”一点,又有何妨?

6、不应在事业有成时讥讽别人(49分 )

材料中名花对塑料花的讥讽嘲笑,而塑料花反击道:你们有我们经久耐用吗?名花的骄傲只是一时的。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刻嘲笑别人。而塑料花虽然普通,但它也有价值。我们不应该在事业有成时讥讽他人。不应该认为自己是名花,身份高就讥讽塑料花。

前一段时间,我刚好看完一部电影。一位美国士兵要派去别的国家打仗。当回来时,因战绩出色被授予奖章。瞬间成了名人,为许多公司代言,上报纸,上电视。有一天他去酒吧喝酒结帐时没带钱,便说这间破酒吧,就这点钱还要付,看不起这酒吧的店主,嘲笑他们一辈子就开酒吧,只会赚些小钱。便砸了这酒吧。士兵第二次打了败仗回来,失去了双腿只能一辈子坐轮椅。他再来到那酒吧喝酒。那店主一眼就认出了,就讥讽他是废物,是报应。不卖酒给他喝。这士兵也像名花一样在自己顶盛(应为“鼎盛”)时期,瞧不起别人。最后这士兵的好日子也不长久,换来别人的讥讽。

还有一家科技公司也经常讥讽比它烂的公司。有一次,有一个不知名的代工公司找这家科技公司的老总,表示想为其公司生产零件,帮他们代工,希望科技公司能给它们订单。这科技公司便讥讽他们是不知名的代工商,还想接我这著名的大公司订单。后来,这知名的公司因找的代工商因代工生产的产品质量有问题而破产了。而起先那家不知名的代工商因产品质量得到许多大公司订单,业绩不断好转,股价也升了不少。当那家科技公司再次找到当时不出名的代工商时,代工商便回击它,让你当时讥讽我,这回我不接你订单。这家科技公司因在事业有成时讥讽他人,最后落得破产的下场,也受到代工商的回击,并不接他们公司的订单。

像名花和塑料花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但这也反映当下的社会风气。也许你正在人生的顶盛(鼎盛)时期,正是事业有成之时,嘲笑那些不如你的人。这种风气是不好的。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当好日子过去时,当初被你看不起的人也看讽刺你现在的落破。(落魄)

我们应该要有好的心态,不要丈(仗)着自己事业有成或有优势时嘲讽别人。心态要摆正。只有这样,当你落破时,也会受人尊敬,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当自己在事业有成时应帮助弱者,而不是嘲笑,讽刺弱者。因为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我们应该要有好的心态,不应在自己事业有成时,在自己强盛时,嘲笑,讽刺弱者。

点评:能引述材料,准确地审题立意,开门见山是此文能评上三等上的关键,尤其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该考生还能适当地进行分析——为什么事业有成时不能讥讽他人以及应该有怎样的心态。本文的结尾虽然没有深化自己的观点,但至少能呼应文题,首尾圆合。当然,此文的不足之处亦很明显,例子不典型,两个例子都有编造凑数之嫌,叙多议少,语言不简练,缺少文采,没有论证的力度。还有一些常用字的书写错误,也给阅卷老师留下语文基本素养不高的第一印象。

7、美丽(42分)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的。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素

真花美,美在于鲜艳,而假花美,美于争艳不在一时,却又有那不谢之蕾,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当真花在嘲笑假花时,高傲之心蒙蔽了她的双眼,却没有发现假花虽不及她的美。但却可以有不谢的生命,而假花在反击真花时,愤怒充斥了其内心,而她却了忽略了花儿本身就是供人欣赏,不艳丽何来赏识。不言自明,缺少发现就缺少美。

伯牙与子期,一位善琴,一位明理,伯牙之琴音高莫如深,也惟有子期善于发现,并通其真理,伯牙也同样发现了世间知己独此一人。当子期死后,伯牙甘愿拆琴不再续弦,发现令其二人成为了知己,也发现其各自的美丽,也成就了这一段令人传诵的佳话。善于发现就是选择了与美同行。

善于发现,善于与美丽同行。在浩浩历史长河之中,善于发现者才会发现美丽。

当三闾大夫抱石与江水相拥,当荆轲面对夕阳高吟着:“风萧萧兮……”当屈原为真理纵身一跃,我不禁感慨,当人们都畏惧死亡之时而他们却为心中的理想,发现了死亡的美丽与生命只有坚守方可不朽。他们发现的不仅仅是那人类对于理想的坚守的珍贵,更发现了自己的美丽,为理想而献身的美丽。

在我们生活之中缺少发现,只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的狭窄,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地微小,让我们不再被美丽所环绕。

当我们与同学相争,却忘记发现自己的脸不再和善;当我们与老师相争,却忘记了发现我们自己的看法的不足;当我们与父母相争,却忘记发现父母的头发为我苍白而我们却不明白礼与孝。是否要等到我们发现,才会明白悔之晚矣。善于发现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让生活中充满和谐的美丽。

善于发现,善于与美丽同行,发现世间的美好,发现世间的和谐,发现这世间美丽的一切。

我愿意发现,因为我热爱美丽。

点评:该考生从“善于发现”入手,基本贴近题意,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能紧扣材料,抓住矛盾,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概括;第五自然段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能从反面切入,第六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但如果该考生能更明确地指出摒弃对他人的嘲讽,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与材料主旨会更加契合,挖掘也会更深刻。

此文的题目与文章主旨的吻合度不高,容易造成误判;第一自然段提出观点,但表达不够准确到位;第四自然段引用名人的例子不恰当,有贴标签之嫌;结尾也很仓促无力。此文大多在一个平面上滑动,试图以举例来说服读者(可惜例子也不太准确),缺少层层深入地思辨,缺少以理服人的写作意识。

“当我们与同学相争,却忘记发现自己的脸不再和善……”精心组织的排比句可惜是病句,缺主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