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

从目的论看《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
从目的论看《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2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3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4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5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6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7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

8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9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1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2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in Middle School

13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

14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5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16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

17 从委婉语的研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18 The Victims of Upper Clas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Heroes of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19 会话含义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20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

21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

22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23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ranslating San in Chinese Idioms

24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25 《鲁滨逊漂流记》--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

26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27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28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

29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30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31 从中英广告词中分析概念隐喻

32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33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34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35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

36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37 从海尔的品牌成功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品牌战略

38 功能对等理论下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成语翻译研究

39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40 论美国总统新词

41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42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3 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在美国》

44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

45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46 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

47 关于《飘》的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

48 Cultur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49 浅析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勃莱特的形象

50 从人性论分析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

51 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

52 怎样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

53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54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55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56 科技英语新词的翻译研究

57 论小说与电影《最后的大亨》的叙事特征

58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59 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哥特式特征分析

60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

61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62 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63 浅析商务金钱语汇的翻译

64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65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66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67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68 从功能对等的理论看英语歌词的翻译

69 英国湖畔派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译

70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

71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72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73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浅析网络书店的营销策略—以当当网为例

74 论《荆棘鸟》中拉尔夫的形象

75 对《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分析

76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77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

78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

79 中学生英语阅读语义障碍和其教学应对策略

80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81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82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

83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

84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

85 母语负迁移对中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86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

8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

88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

89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90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的研究

91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92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93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94 On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Fuzziness i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sthetics

95 广播英语的语言学分析

96 How Chinese Culture Affect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s Of Martial Arts

9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98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

99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

100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101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

102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

103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10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Values Based on Friends

105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106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

107 An Analysis of Beauty and Uglines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of Oscar Wilde

108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109 浅析中英日常交际用语的语用差异

110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主义

111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11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113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

114 一个女性的悲剧—从人性角度浅析苔丝的悲剧

115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

116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117 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

118 The Greatness of Jay Gatsby—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of The Great Gatsby

119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120 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

121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

122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

123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124 苔丝悲剧的原因与托马斯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

125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

126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

127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128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129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130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131 从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商标翻译与其意象的对应性

132 从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133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134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

13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6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137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

138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139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

140 浅谈《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41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142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

143 隐喻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功能

144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

145 英汉感谢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146 中式菜名的英译

147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148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Needs Theory to Analyze Sister Carrie’s Destiny

149 中英道歉语及应答差异

150 从餐桌礼仪中的非语言交际角度看中英文化差异

151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

1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3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

154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

155 中英文谚语的对比

156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157 《鲁宾逊漂流记》中殖民主义思想浅析

158 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翻译的跨文化研究

159 《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对完美主义的质疑

160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

161 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夕阳》为例

1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女性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163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164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165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166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

167 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的运用

168 PPT课件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169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170 《嘉莉妹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171 On the Differences of Jocasta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Jin Suo Ji

172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173 《傲慢与偏见》基本婚姻观背后的世纪英国社会历史因素

174 《觉醒》中的爱与死亡

175 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从黑色幽默解读《毛猿》

176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77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

178 论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主人公雅夏犹太身份的探寻179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180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

181 浅析中美商务沟通中的恭维语

18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3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184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185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186 “P模式”在初中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

187 对比分析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188 从句法模式论英语公益广告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

189 功能对等与商务信函翻译

190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191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

192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19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94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

195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196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

197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198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199 女权主义评论视角下的《金色笔记本》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_

大众文艺 212 摘要:英文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将西方文化融入精彩的剧情之中,受到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喜爱,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起着导向作用的电影片名。因此一部英文电影要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并获得认可,其影片名必须成为该电影的“点睛之笔”。本文将从文化影响翻译方法及策略的角度,浅析大陆、香港、台湾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各自特点。 关键词:文化;翻译;电影片名 一、引言 文化,包罗万象,错综复杂。迄今为止,对于“文化”一词,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维基百科最新的解释为:“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1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人们对于文化的定义会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更侧重于精神层面,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相互了解各自的不同文化,我们才能推进经济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全世界的共同繁荣。 中西方国家由于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文化交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很大障碍。当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遭遇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当“重义气轻利益”的中国思想遭遇“重物质轻人伦”的西方标准,必将火光四溅。然而,英文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将西方文化融入精彩的剧情之中,受到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喜爱,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但是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起着导向作用的电影片名。片名对于电影来说起着 “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一部英文电影要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并获得认可,其片名的翻译举足轻重。 评判一部汉译电影片名好坏的标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片名是否忠实于原作内容,反映原作的主题和风格;其次,片名是否言简意赅,表述清晰,“一针见血”;第三,片名是否符合华语观众的观赏习惯,按照汉语的标准来表述;第四,片名是否吸引眼球,或幽默,或生动,或具有感染力。总之,理想的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该以既能保留原作内容,又能符合译入语的文化特征为标准。另外,还要考虑其商业价值,不要忽视目标观众的期待。所以对于英文影片片名的翻译来说,要做到形神兼备具有相当的难度。即便是同源于汉语文化的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由于其不同的历史经历,也孕育出了不尽相同的文化。译者从各 自的文化视角出发,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同一部英文影片在两岸三地上映时,往往拥有截然不同的汉译片名。以下将从文化影响翻译方法及策略的角度浅析两岸三地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各自特点。 二、大陆地区文化与片名翻译1.社会文化背景 大陆地区传承了比较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该文化体系蕴涵着丰富的儒家、道家及佛教文化色彩,总结其特点有三:一是和谐之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内部凝聚的文化,该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和谐至上,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结合;二是兼容并蓄,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封闭自固的,也不是一种批判的文化,现今在大陆地区流行的“韩流”、“日系”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总是以一颗包容的心,接纳外来文化;三是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儒家思想“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的境界,强调慎独自修、至诚尽性、忠恕宽容。 2.片名翻译特点 正是在和谐、兼容、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驱使下,大陆的翻译者们多半拘谨且小心,不愿轻易改变原片名的结构,片名翻译通常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且往往比较中性,极少带有煽情、暴力或夸张的色彩。这也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尤其是“信”在大陆地区片名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应用。然而这种“信”往往只是从字面上传递了原片名的信息,并没有起到赋予原作第二次生命的作用。大陆译本只有在直译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深入地雕琢,使之成为兼具时代特征和影片内容精髓的译本,才能真正成为经典译作。 例如,由著名演员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美国经典冒险喜剧电影“Rain Man”, 在大陆被译成了《雨人》,看似对原名绝对“忠实”的译本,其实丝毫没有传达影片的任何内容和信息,甚至让观众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谓的“直译”瞬间变成了“死译”。究其原因是没有弄清影片英文名的由来及电影的主旨。看过电影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其实是由于主人公雷曼咬字不清,总是错把自己叫成“瑞曼”,才有了“Rain Man”。而另一个译本《手足情未了》,是比较合适的版本。充分体现了片名的信息功能,影射了该剧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同时“情未了”又兼具了美感功能和吸引力。显然是值得推荐的译本。 当然,大陆的 “直译”式片名,也会造就一些佳译。例如:1997年上映的经典美国大片“Titanic”,香港当时将其译为《铁达尼号》,而中国大陆引进此片时,将其翻译成了后来大 从文化角度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王 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突出的评价资源。反之,不同评价资源的整合也在建构不同的语类结构。英语新闻也带有撰稿者一定的主观倾向性,评价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工具,即通过作者对各种评价资源的运用,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正确解读新闻报道。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如能将评价理论适当引入来解读语篇,相信将会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J.R.Marin & Davi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明瑶. “新闻语篇态度资源的评价性分析及其翻译”, 《上海翻译》,2007(1). [3] 李国庆 孙韵雪. “新闻语篇的评价视角—从评价理论的角度看社论的价值取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7).[4]姜望琪. 《语篇语言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张健.《英语报刊阅读教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语言学研究?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翻译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反映本族文化的镜子,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一定的翻译策略进行指导以实现顺畅的文化交流。翻译目的论包含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以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为例,探究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标签:目的论;文学翻译;《傲慢与偏见》 一、导语 传统的翻译理论大多以原文为中心,把“信”或“原文中心论”作为评价翻译的最高标准,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性,认为译文应该是原文语言符号的转换,尤其对于文学翻译,更要忠实于原文。而翻译目的论则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实践的首要出发点,是评价译文的首要标准。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目的论更重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在不同翻译目的的要求下,译者对原文不必“亦步亦趋”,非“信”不可。文学翻译是一个特殊的翻译领域,本文将结合《傲慢与偏见》的英汉译本进行实例分析,探索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 年代后期的德国,由Hans Vermeer提出。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是翻译理论史发展的重要变革,表明译者开始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而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不再占主导地位。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翻译目的论发展了具有创新性的翻译观,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它认为翻译并不是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具体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预期目的是衡量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需要在进行翻译实践之前确定下来,它反映了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翻译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多元化,是一种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实用性的解构主义理论模式。 三、《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点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奥斯丁的杰出作品,是一部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长篇佳作。文章以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爱情为主线,揭露了物质在人际关系、婚姻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作品文笔细腻,主题深刻而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奥斯丁通过情感交流、人物对话等方式或讥讽或褒贬地刻画出不同的人物特征。首先,文章语言具有幽默讽刺效果。例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是在陈述“有钱的单身男子都需要一个妻子”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广告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n Wuthering Heights 2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 3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4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 5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 6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 7 《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9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0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11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12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分析 13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14 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15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16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17 数字在汉英文化中的对比与翻译 18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日常用品》中三位美国非裔女性的自我迷失 19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 20 从四个主要人物的叙述结构来分析《蝇王》的主题意义 21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22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23 和谐与冲突: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研究 24 以仪式理论阐释《宠儿》中的“宠儿” 25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26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27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28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29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 30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31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32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 33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34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35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 36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37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38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3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悲剧的成因分析以及对当今青少年的启迪 40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 41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42 《远大前程》匹普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悲剧命运成因之比较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摘要】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结合电影 片名的特点,分析了其翻译的目的和原则,归纳总结 了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翻译策略翻译技巧 一、前言 电影片名不仅是电影凸显主题,向观众传递影片 中心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具有特定的商业目标,保 证票房收入,宣传、推广电影的一种商业名片。因此,它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两种特性,而通过电影片 名翻译,不仅要实现其艺术价值,更要实现其商品价值。好的电影片名对电影而言,是点睛之笔,甚至比 电影海报或广告宣传更为有效,能够快速地吸引观众 的注意力,增加票房的收入,是一种强有力的商业宣 传手段。 二、电影片名的特点 电影片名一般有三种特点,从语言层面上分析, 电影片名首先要简洁凝练。它就像是透视电影的眼睛,对电影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反之,若是用比

较长的句子作为电影片名,观众往往记不住,也丧失 了其推广宣传的功能。其次,电影片名要通俗易懂。 电影若要迎合这个观众群体的口味,必须要让这些千 差万别的观众与电影之间产生共鸣,因此,电影片名 要避免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尽可能地通俗一些、大众一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接地气”。最后,电影片名要生动优美。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让他们 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买票观影,就要使电影片名既 生动又优美。生动又富于美感的电影片名具有强烈的 票房感召力,让人一看到电影片名就立刻产生买票入 场的欲望。 三、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1.直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之一,即忠 实原则,我们首先考虑对电影片名采用直译的方法。 忠实原则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要体现原文的风貌,而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可以决定译文 对原文忠实的形式和程度。直译法恰恰就符合这一原则。有些电影片名其实就来源于影片的故事内容、情 节或主人公,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片名,译者就可以采 用直译的方法,既保持原片名的内容,又能够与源语 形式保持一致,同时也易于被目的语观众接受。如:E.T.《E.T.外星人》;Empire《帝国大厦》Duck Soup《鸭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 解说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梅盛王晨婕 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

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就为译者“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3]。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 在目的论框架下,本文将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具体要求整合成以下三个方面: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博物馆解说词一般包括该馆的概况介绍、最新资讯信息、展品与史料介绍等。从译文文本功能来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兼具信息和操作功能,旨在为国外参观者提供准确而详尽的博物馆信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译文接受者是以“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5]为主。由此,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视为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原则:1.以服务外国游客为导向,译文能准确地传达博物馆相关信息,并且做到通俗易懂;2.以顺利实施跨文化交流为主旨,即译文能有效帮助外国游客观赏博物馆所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饮茶之人爱喝茶的种类,便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对通过典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笔者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中关于茶名称的翻译对比,探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以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茶文化;英译茶之名;动态对等;翻译目的论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神农时期,茶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文化、思想领域又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茶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二、《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更可贵的是他是借茶来烘托其中的人物性格。同时,也呈现了清代的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这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目的(如为了金钱);(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为了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1]。从以上的三种阐释中,我们重点来谈谈译文的交际目的。在这一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者在翻译中的核心地位。一部译品能否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目的是什么,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思想,只有在目的明确后,翻译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初衷与反响才能相结合。译者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确立翻译的意图,以向读者传播介绍为手段进行翻译。要学会跳出文本的小圈子,站在读者与文化的大圈子中去进行翻译。只有把目的、对象都明确了之后,翻译时便能游刃有余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就是说自己始终起到纽带的作用,是一个传输文化思想与情感的媒介,不要带着要让作品成为经典的功利的思想去翻译,也就是要脱离文本[2]46。 四、茶之名体现人之性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广告翻译

O武七卷总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广告翻译 刘 英1,2 ( 1.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2.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广告英语用词优美独 到,句法洗练而内涵丰富,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意义,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作为广告英语的翻译就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本文结合广告英语的特点,探讨在目的论翻译理论指导下如何达到翻译广告英语的三条原则,即忠实性、吸引性和可接受性,从而在广告翻译实践和广告翻译理论之间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广告英语;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广告翻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31X(2008)01-0036-03 收稿日期:2007-09-25作者简介:刘英(1981-),女,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研修班在读,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一、引言 广告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各个国家为了争夺世界市场,竞相向全世界推销本国产品,英语广告作为国际通行广告日益盛行了起来。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广告进入中国,如何翻译英语广告,如何实现广告目的语的内容上的忠实性、形式上的吸引性和文化情感上的可接受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翻译理论界在过去的研究中,由于长期受传统“信、达、雅”原则的约束,简单地认为翻译即不同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鲜有学者敢于从理论上冲破藩篱,因而忽略了所译文本的功能,即翻译行为本身的目的性。与文学及其他类型的文本相比较,广告翻译的目的性更为明显,但是,传统理论对广告翻译的研究和解释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译文的语言常常一味重形似而轻神似,语言平淡乏味,缺乏艺术感染力。因此,研究广告翻译必须从理论上把广告翻译行为与广告文体的目的性本质联系起来。以目的论来解释和指导广告翻译,其优势在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广告翻译的目的性本质,明确广告翻译的意图,使译者能通过综合考虑各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完成广告翻译的商业行为,从而修正了传统的 “信、达、雅”原则,确立了新的广告翻译原则,给广告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实现广告目的语在内容上的忠实性,形式上的吸引性和文化情感上的可接受性。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德国,该理论提出“任何翻译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或者说都是要实现一定的功能的,而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往往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还要考虑译语与原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即是说,传统翻译理论中居于首要位置的‘信’、‘忠实’或‘对等’都要服从于翻译目的或功能”。由此可见,功能派是以目的论为其核心理论的。目的论最初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Vermeer)提出,其理论确定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 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首要法则。“目的法则”指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此目的法则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概括为三种:“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以及某种翻译方法或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了目的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同时,它还强调忠实原则(fidelityrule),并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化(poly-criteria) ?工商管理? Journal ofWuhanInstituteofTechnoogy O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八年第第一期(第三十一期)36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 八 年第七卷第一期总第三十一期O O( )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谈关雎的英译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谈“关雎”的英译 摘要: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打破了翻译语言学派中原文至上的观念。译文忠实原文不再是译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原文只是为译者提供了信息。决定翻译过程和结果的是翻译的预期目的。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译者和译文的重要性都有所提高。本文以詹姆斯?理雅各以及汪榕培的“关雎”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分析两个英译本,以期说明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结果都会有所不同。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目的;关雎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GuanJ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Abstract: Skopos theory changed the concept of original text being the first priority held by the linguistic schools. Faithfulness is no longer the first concern of the translator. The original text just provides information to the translator. It is the purpose that determines the procedures and results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ed texts is enhanced. In the light of Skopos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James Legge’s and Wang Rongpei’s English translationsof Guan Ju as examples 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vary because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purpos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Skopos Theory; purpose; Guan Ju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策略

内容摘要: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告及广告翻译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日益重要。本文在阐释功能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的基础上,针对广告翻译的本质和特殊性,从目的论视角就“译文的语体、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商标和口号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告及广告翻译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日益重要。本文在阐释功能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的基础上,针对广告翻译的本质和特殊性,从目的论视角就“译文的语体、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商标和口号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功能目的论;广告;翻译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日益扩大。伴随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进入我国的同时,中国的商品也开始走向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所有的厂商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更好地介绍给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企业的营销策略很多,广告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策略。一则优秀的广告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更大的效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告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广告的翻译就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以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为指导,探究企业广告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目的论 目的论是德国的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功能为导向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是在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71年,赖斯提出了理想的译文应该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的思想。但是在她后来的翻译实践中,这种理想化的对等有时难以达到,甚至是不希望达到的。因而,赖斯又提出了译文的功能特征应优先于对等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赖斯的学生费米尔进一步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了功能派的主导理论——目的论,并确定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首要法则。 目的论以人类行为理论为基础,以原文的目的为翻译准则,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费米尔认为,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略,“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文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根据目的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为此,译者应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目的性为原则,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可见,目的论为广告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二、广告翻译的本质和特殊性

基于功能目的论的电影片名翻译

基于功能目的论的电影片名翻译 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集商业、文化和艺术等因素于一身的再创作。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探究直译和意译两大翻译方法在具体实例中所起之功效,并力图对当前电影片名翻译中存在的“一名多译”及其他不规范的翻译现象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解读,以期为今后的电影片名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从而使电影译名在忠实传递影片信息和文化的同时,亦能兼富美感,并顺利实现其商业价值。 标签:功能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直译意译 一、引言 电影不仅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娱乐形式之一,也是一门商业性与文化性兼具的现代视听艺术。电影片名作为影片呈现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不仅具备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还承担着对电影的宣传和推销作用。精彩的片名往往有助于吸引观众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进而帮助实现其商业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贺莺,2001) 在现阶段翻译界,学者虽已从多个角度对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尝试和探究,但综观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文献,仍存在三大不足之处。其一,电影片名的翻译究竟是应当就“片名”本身而论,还是应当结合电影情节和内容;其二,当前电影片名的翻译依然存在诸多译名并存的现象,正可谓是“一名多译,良莠不齐”(贺莺,2001);其三,电影片名翻译作为一种应用型文体,其究竟应当注重“求真”,还是落脚于“务实”?因此,本文将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力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方法来探究直译与意译在片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针对其中出现的“一名多译”及其他翻译不规范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以促进电影译名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二、功能目的论与电影片名功能介绍 功能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派学者汉斯·弗米尔和克里丝汀·诺德等人创立的一种理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将“目的”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之中,并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目的往往决定翻译策略或手段。同时,目的论者认为,在“目的论”的三大法则中,目的法则和忠诚法则作为普通适用法则,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且忠诚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仲伟合,1999)。就具体的翻译目的而言,电影片名翻译作为一种应用型翻译,往往以实现市场利益最大化为依托,即“务实”总体上高于“求真”:增加票房收入必然是其首要考虑的因素。(周领顺,2014) 依据功能目的论,电影片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和交际行为,其功能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指称)功能、表情功能和感染(诉求)功能(Nord,2001)。信息功能即传递电影信息,包括其内容、情节和主题的表达;表情功能

从功能目的论看字幕翻译

从功能目的论看字幕翻译_以美剧_绝望的主妇_为例下载本文 导读:Vol.25No.1从功能目的论看字幕翻译,——以美剧《绝望的主妇》为例,首先简述我国字幕翻译的现状,然后浅析字幕翻译的特点,以美剧《绝望主妇》为,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浅析影视字幕的相关问题及其策略,详细阐述了译者以译本功能及目的作为根本原则来指导其翻译策略选择的过程,有字幕的属性,影视屏幕上的英文字幕文字是一闪而过的,这种实现信息功能的特定方式,对字幕翻译形成了另一个制约,在进行字幕翻译的时 第25卷第1期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25No.1从功能目的论看字幕翻译 ——以美剧《绝望的主妇》为例 杨成青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系,浙江杭州,310023) [摘 要] 首先简述我国字幕翻译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浅析字幕翻译的特点,以美剧《绝望主妇》为 例,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浅析影视字幕的相关问题及其策略,详细阐述了译者以译本功能及目的作为根本原则来指导其翻译策略选择的过程。[关键词][作者简介] 字幕翻译;功能目的论;翻译策略;绝望的主妇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杨成青(1970-),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化。 有字幕的属性。将两者综合,则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一)时间限制性 影视屏幕上的英文字幕文字是一闪而过的,平均的停留时间在一到两秒之间,并不像文学作品上的文字,读者可以前后反复地阅读欣赏,在没有理解的地方可以回读。这种实现信息功能的特定方式,对字幕翻译形成了另一个制约。译者必须保证这种递进式的信息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

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就为译者“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3]。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 在目的论框架下,本文将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具体要求整合成以下三个方面: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博物馆解说词一般包括该馆的概况介绍、最新资讯信息、展品与史料介绍等。从译文文本功能来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兼具信息和操作功能,旨在为国外参观者提供准确而详尽的博物馆信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译文接受者是以“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5]为主。由此,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视为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原则:1.以服务外国游客为导向,译文能准确地传达博物馆相关信息,并且做到通俗易懂;2.以顺利实施跨文化交流为主旨,即译文能有效帮助外国游客观赏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以及发布的各种信息,同时激发其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下文将根据诺德(nord)自上而下翻译问题的分类模式,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其文化和语言两大层面的翻译问题,依照笔者所提出的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原则,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剖析宁波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 二、宁波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层面翻译问题 博物馆解说词里常常会出现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若只是简单机械地采用音译的方式,则势必无法让外国游客了解这些专有名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试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2011年第4期总第169期 林区教学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No.42011General No.169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王立莉 (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哈尔滨150030) 摘要:简要回顾了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依据金融英语的主要特征,针对金融英 语翻译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金融英语特征;金融英语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1)04-0066-02 收稿日期:2011-02-2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金融学会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金融外语在黑龙江省金融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立莉(1969-),女,吉林大安人,副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研究。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和数量的不断 壮大,涉外金融业务也日益增加,由此与对外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金融英语学科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金融英语的翻译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探讨的话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金融英语的翻译提出了一些翻译技法。本文尝试从翻译目的论着手,探讨利用这一翻译理论,为金融英语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 德国学者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这一理论,它彻底突破了以原文本为中心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理论,奠定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 重要里程碑。Skopos 在希腊语中意为“目的” 。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法则” 。根据目的法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 “目的决定手段”(张美芳,2005)。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 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 ——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 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张美芳,王克非, 2005) 此外,“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法则、 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 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也常被称为对原文的 “忠实”。语内连贯指的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的意义,它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弗米尔认为,语际连贯或忠实应从属于语内连贯,同时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文军,2006)。在弗米尔看来,翻译中的最高 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 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译入语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它对翻译采取前瞻的态度,使得译文在完成译语情境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同时,翻译目的论是以读者为中心或者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因此对金融英语 这种“信息型”功能文本的翻译特别适合。 二、金融英语的特征 金融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近几年逐步从商务英语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宏观经济运作、金融法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贷、银行会计、外贸等诸多专业,文字种类包 括担保抵押、 往来书信、债券发行、法律文件、通知、公告等,语言表达具有独特的专业语言特点和风格。 1.金融英语的词汇特征 金融英语最显著的特征是专业词汇丰富,专业术语广泛。一是有不少通用英语中的词语出现在金融英语中具有特定的词义;二是有大量的金融英语特有的专业词汇;三是专有名词多;四是缩略语使用频繁;五是金融英语中许多核心词非常活跃,搭配能力强,既常以固定搭配出现,具有搭配的独特性,又频频出现于不同的语域,具有使用的灵活性;六是金融英语中运用专业词语构词法派生的新 词语很多(冯长甫, 2007)。2.金融英语的句式特征金融英语中长句较多,句中常常插入短语、从句等限定、说明成分,形成冗长而复杂的句式结构,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这些结构复杂的长句在业务信函中不仅能表达复杂的意义,使行文显得严谨,而且使主要信息以词序的形式得到强调,增强了行文的正式程度。例如:O-ver the whole of 2010,GDP in the OECD area expanded by 2.9percent ,significantly up from the sharp decline of 3.5percent recorded in 2009,the OECD report showed ,confir-ming what economists previously predicted that the recovery trend is sure ahead though uncertainties linger in an unbal-anced way.这个句子既有宾语从句、主语从句,又有让步状语从句,还有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结构非常复杂。 3.金融英语的语法特征总的说来,金融英语的语法相对比较简单。时态通常以一般现在时态为主,语态则常用被动语态,这是因为被动语态的使用具有结构紧密、语义准确、表达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在金融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不必指出行为发 — 66—

基于目的论的英语广告翻译

基于目的论的英语广告翻译 摘要近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伴随这一趋势翻译行 为也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翻译理论也不能充分解释日渐复杂的翻译活动,对于广告这种特殊文 体,传统翻译“信、达、雅”三原则也已经不能够适应。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明确指出翻 译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基于目的论的目的性、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弥补了“信、 达、雅”原则的不足,进而确立了广告翻译的新原则,达到了广告自身所要求的宣传力度和传播效 果。 关键词目的论广告翻译忠实目的性原则 1. 引言 广告,源于拉丁语advertere,意思是吸引大众,诱导它们聚焦于某一主题的手段,也就是说,广告是利用媒介向一定范围内对象进行信息传播,实现商家推销商品、服务,传输其观念的目的,且建立于付费基础之上。当今社会,空前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已经深入家家户户,同时,它作为商家促销商品的一种重要媒介,重要性日渐显著,伴随而来的广告翻译也显得相当重要。广告翻译,是翻译领域的一个分支,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地位是不能被忽视的。“信、达、雅”原则,是衡量译文优劣的最高标准。“‘信、达、雅’原则,信,就是忠实,它是评测译文好坏的第一标准,除此之外,译文在忠实原文形式和内容的前提下,要求做到语言流畅优美,也就是严复所提出的‘达’和‘雅’”(张景华,2003)。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翻译实践中,“信、达、雅”原则难道就能完全适应?尤其在广告这一特殊文体的翻译中。广告翻译是人类跨文化交际行为,更是译者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广告翻译本身的目的性和复杂性,译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译,因此,传统翻译忠实第一和便值得商榷”(黄梨,贾和平,2009)。由此可知,广告翻译在目的论指导下更能体现出其的本质,且基于目的论的基本原则,提出最佳的翻译方法。 2. 翻译目的论 2.1 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指出文本功可以作为译文的评判标准”(于卫,2014)。换言之,译文好坏除了包括原语特征的分析结果,还必须将译文在功能上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基于这一因素,“汉斯?弗米尔(1978)第一次提出翻译目的论,也就是我们所熟悉功能学派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人类行为都是有明确目的的,所以翻译是目的性活动”(VERMEER,HANS)。“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认为翻译是“为达到相应目的而进行的相应活动,并把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读者的角色和翻译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播途径列为重点分析的因素”(刘浥泓,2013)。诺德提出了“功能+忠诚”原则。功能指的是译文达到预期的目的与否,忠诚则指符合原文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