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

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
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

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

龚文龙(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2000)

【摘要】文章通过把脉中国对外贸易思想演进过程,洞察当前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新动向,并结合当前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提出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新方向。

【关键词】中国; 对外贸易; 思想史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Gong Wenlong

(Yiwu industrial &Commercial college, Zhejiang Yiwu 150028)

【Abstract】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idea,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idea, with the insight of the current thinking of the new trend of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and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ign trade.

【Key words】china; foreign trade; the evolution of idea

一、引言

入世以来,我国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的保护逐步放开,对外贸易取得很大的成绩。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增长23.5%,连续6年增长20%以上,首次跃上2万亿美元的新台阶,目前已跻身于世界对外贸易大国之列,继续稳居世界第3位,出口名列世界第2位。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有了新进展。中国经济开放程度逐步提高,资本流入规模大,吸引外资能力居世界前列。

但是,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末端、“世界工厂”、贸依存度过高为本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潜下了巨大的风险。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仍存在“贸易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相对落后,货物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条件恶化,吸引直接外资多,对外直接投资少,行业开放不平衡,程度依然偏低”等差距。

下文对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演进进行简要回顾,提炼当前中国对外贸易主导思想,从而提出今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努力方向。

二、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演进

(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朝贡贸易、垄断贸易。

汉武帝想缔结西域小国联合对付匈奴,派张蹇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揭开了中国对外贸易这一新篇章。对外贸易思想源于为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实现国家间军事联盟。丝绸之路开始了以陆路为主的对外贸易,当时对外贸易是国家间相互赠答式的朝贡、赏赐属于特殊类型的贸易。在唐代,中国成为当时亚洲各国商业往来的中心,对外贸易无论从规模,范围,交换的频繁程度,都比汉代发展。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社会分工不高,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贸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还只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补充,因而,各国的对外贸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仍不高,各地区之间的贸易仍具有很大程度的局部性和不稳定性。

朝贡贸易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对外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为满足统治阶级贪欲、享乐,对外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和各州的特产及手工业品,如金银、丝绸、香料、瓷器、宝石和呢绒等,与改善人民生活无关,因此更加加重了对人民的压榨。在明朝中期因“倭害”而宣布禁海,清朝初期,康乾盛世是中国一跃成为疆域异常辽阔,物资丰盛的大国,滋生了皇室孤高风气而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贸易在这个阶段由于国家

的命令限定而暂停,但是走私贸易却在社会的一隅逐渐风行。

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从作为结交国家间军事同盟的手段开始,到朝贡、赏赐式国家间合作交流互通有无形式,渐渐演变为为满足皇室权贵奢华享乐追求以牟利为主的官营和私营两种形式的商业行为(私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严格管制,所以可以定义这一阶段为官营垄断贸易)。

(二)近代扭曲了的中国对外贸易思想——掠夺性的对外贸易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旧中国独立自主封建垄断性的对外贸易转变为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的半殖民地性贸易的开端。

外国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到特权,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重要变化,贸易主要方式是暴利控制下的殖民贸易,显示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些特征,殖民主义者用武力、欺骗手段实行掠夺性贸易。中国在本国对外贸易中丧失了自主权,听凭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摆布。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可以恣意对中国进行商业掠夺。对外贸易的进行不是互利的,而是中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遭受残酷的经济侵略。清王朝从投降到媚外,对走私听之任之,对减免税,予以“府从”。这样,旧中国的对外贸易,便走上了半殖民地性地对外贸易道路。

外贸的半殖民地属性表现为:首先,外国洋行控制了中国的外贸经营权,中国对外贸易实际上成为同在华外国洋行的贸易。其次是违禁贸易合法化和恣意走私。鸦片战争后,外国洋行对中国更加肆无忌惮地输出鸦片和从中国掠卖华工。然后是丧失了税则自主权。进口税率一再大幅度缩减。对于低税率,外国侵略者还不愿缴纳,他们凭仗特权,以租借为据点,以武力为手段,明目张胆地猖狂走私,逃避缴纳税款。再者在出口商品品种构成,以外国资本主义的需要为转移。他们以中国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市场,中国的进口就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就以农副矿产品为主。中国既是毛织品的进口国,又是羊毛的出口国,便是品种构成变化中半殖民地属性的一个明显例证。最后是不等价交换上。外国资本主义为掠夺中国人民,对输入中国的商品,按远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对从中国输出的商品按远低于价值的价格购买。在这样不平等关系下,可以说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扭曲,完全依附于帝国主义列强,是半殖民地性质的,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三)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对外贸易思想——国营贸易

1949年后结束了殖民性质的社会,中国贸易揭开了崭新的历史。与这段时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对外贸易总体上是在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下的国家垄断性质的。外贸经营权归国有外贸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和国家未经允许不得从事进出口业务。

建国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孤立政策,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解放前长年战争造成工农业生产的重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思想主要是基于恢复国民经济,组织物资交流,帮助调剂供求,稳定市场物价,发展工农业生产,迅速建立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贸易,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同时“大跃进”的“左”倾思潮,十年文革的动乱,国家间政治关系风云变幻,是对外贸易出现了大起大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处于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状态,而且受到国家间政治亲疏关系的影响。外贸活动只是商业流通活动中调剂余缺、支援国家重点发展项目的辅助手段,在国民紧急发展的总体布局地位有限,处于辅助地位,作用有限。

(四)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思想——自由贸易

高度计划经济发展的严重弊端初现端倪,它把人民置入了一个平均但缺乏效率的贫困漩涡中;同时国际背景下大分工,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凸显,迫使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的大浪中,来摆脱贫困谋发展。从此,对外贸易逐步摆脱作为国民经济“调剂余缺”的辅助地位转变为对改革开放起重大影响的战略地位。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独立发展,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

赖,生产原料的来源和产品的销售都需要国际市场的支持,贸易的发展把生产水平高的国家和生产水平低的国家都卷入了国际商品的交换领域中来。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贸易的管制逐步放开,贸易思想也是基于国际分工理论,利用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及本国生产的比较优势,发展自由的对外贸易,任何私营通过申请注册都可获得进出口权。发展是硬道理,对外贸易成了联络各国经济交往的纽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从而保证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国家间的竞争从战争的硝烟和掠夺的暴力形式,伴随着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从一国拓向了全球,转向了结合本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攫取更多效率收益,从而谋求经济实力的增长。而经济实力为政治的博弈提供了竞争的资本。

三、结论

从单纯的互通有无变成了以牟利为主的商业行为,到扭曲性的掠夺行为,再到平等自由交易行为;从作为政治合谋的手段,到满足统治阶级享乐奢华生活的互通有无,到殖民掠夺性的扭曲贸易,到单纯调剂余缺,受政治关系影响波动较大的特定时期的国营贸易,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保全经济实力,甚至是政治席位上的大国地位,再到充分获取全球范围内资源流动和国际化分工好处的自由贸易,纵观中国对外贸易思想演变过程,贸易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彻底的变迁,当前贸易思想朝向资源配置全球范围的配置优化,更文明,更和谐,更注重国家的软实力,更注重贸易的持续性,。

因此,基于这一对外贸易新思想,中国应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协调发展;全面稳健地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进行持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浚源,任迺文等.中国商业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2] 王绍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 解永强.谈谈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特征[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4] 闫冬梅.中国对外贸易的强国之路[J].江苏商论,2008(3)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X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X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X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X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X的X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行的国际贸易是否自由无关。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还是保护其关键取决于一些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足以称雄世界以后,才会愿意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同时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论调。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21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路途并不会非常平坦,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试卷一及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试卷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1个选项是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应继续巩固和深度开发的出口市场是()。 A.西方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C.港、澳地区 D.俄罗斯、东欧国家 2. 商品的国际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国际价值是由()决定的。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比较差异 C.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3.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 A.服务出口 B.货物出口 C.对外承包工程 D.对外劳务合作 4.自1995年以来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是()。 A.轻纺产品 B.机电产品 C.石油 D.农副产品 5.当今国际贸易中对企业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认证最具权威性的标准是()。 A.《ISO14000系列标准》 B.《CAC标准》 C.《CEN标准》 D.《ISO9000系列标准》6.我国的现行汇率制度是()。 A.有管理的、单一固定汇率制 B.有管理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 C.有管理的、双轨浮动汇率制 D.有管理的、自由浮动汇率制 7.出口退税是指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与流通中所缴纳的()退还给出口企业,以增强出口竞争力。 A.企业与职工个人所得税 B.进口关税与企业所得税

C.增值税与消费税 D.进口关税与增值税 8.进出口商品价格是指()。 A.进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 B.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价格 C.进出口商品的国外价格 D.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价格之差 9.下列不属于我国出口商品对外作价原则的是()。 A.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作价 B.符合国别地区政策 C.要体现销售意图 D.低价倾销,占领市场 10.《对外贸易法》规定的首要原则是()。 A.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原则 B.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原则 C.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的原则 D.对外贸易促进原则 11.对外开放政策作为我国基本国策最终得到确立并被写入()。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 B.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C.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 D.中共十四大报告12.我国对外开放的起点是()。 A.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B.建立经济特区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放陆地边境城镇13.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是在()。 A.“六五”计划末 B.“七五”计划末C.“八五”计划末 D.“九五”计划末14.为了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我国于1999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2)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贸易顺差是否越多越好?贸易顺差对贸易有什么影响? 不是越多越好, 影响:1、外汇储备增加,2、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3.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4.拉动经济增长,外在风险同时增大,5.贸易摩擦加剧。总之,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外在风险,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2,中国的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原因: 1、从贸易方式上看,集中在加工贸易, 2、从地区结构看,贸易顺差集中在美欧国家 3、从贸易主体看,非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 4、从商品结构上看,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5,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要素禀赋6、国内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7、大量外资企业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安排生产解决办法: 减少顺差关键在改变“三低”现状:即改变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资源价格低的现状。其他措施:(1)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 (2)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 (3)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 (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 (5)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方面做一些具体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讨论: 你认为广西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如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对广西的贸易结构有什么影响? 核心要点:1,广西处于贸易顺差,初期初级产品占主导位置,但是目前正逐步向工业制成品转变。 2,影响:优化产业结构、改进北部湾经济区各个国家的贸易关系、扩大广西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加就业、优化出口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等等。 3,加工贸易在中国的状况?加工贸易的作用? 状况:略 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2.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 3.优化出口结构 4.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5.扩大了劳动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含答案)

期末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对外贸易制度的性质是由它所依附的()的性质所决定。 A 社会经济制度 B 社会政治制度 C 社会民主制度 D 社会法制制度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政策是()。 A.利用 B.没收 C.改造 D.限制 3、我国对外开放是向()开放。 A.发达国家 B.所有国家和地区 C.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D.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4、在对外开放政策内容中,决定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范围的是()。 A、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B、发展出口贸易 C、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D、利用外资 5、()年,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A 1978年 B 1985年 C 1992年 D 1991年 6、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 A、服务出口 B、货物出口 C、对外承包工程 D、对外劳务合作 7、完善售后服务对我国下列哪种产品出口市场的巩固与扩大最为重要()。 A、农产品 B、矿产品 C、机电产品 D、纺织品 8、现阶段,我国出口市场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出口市场格局的()。 A、多元化 B、集中化 C、细分化 D、平衡化 9、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原苏联引进的技术有()。 A.200多项 B.300多项 C.156项 D.84项 10、以下不属于技术贸易的方式的是()

A、商品出口 B、许可证贸易 C、直接投资 D、工程承包 11、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于什么时候()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2、中美是什么时候建交的() A、1972年 B 、1973年 C、1974年 D、1979年 13、履行国际间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的基础是实行()。 A、对外贸易垄断制 B、自由贸易制度 C、保护贸易制度 D、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14、我国现行海关税则中所采用的商品分类目录是()。 A、联合国标准商品分类目录 B、我国自定的商品分类目录 C、布鲁塞尔税则商品目录 D、国际商品编码协调制度 15、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出口产品应退税种为()。 A、所得税与消费税 B、增值税与消费税 C、关税与增值税 D、消费税与关税 16、按照效益、公正、公开的原则,从1994年起我国对部分出口商品配额采取了()分配。 A、行政 B、招标 C、计划 D、平均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实施的时间是()。 A、1994年7月1日 B、1994年5月12日 C、1992年7月1日 D、1992年5月12日 18、中国的外汇管理() A、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方针 B、对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 C、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D、最终目标是实现外汇收入结汇制,银行售汇制 19、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是适应()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建立起来 的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摘要]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介绍了中国从汉朝至明清时期不同朝代对外贸易的情况,以及当时统治阶级采取的措施,阐明了对外贸易在我国古代经济中的作用。并根据古代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效果对现代贸易提出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海上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包括中央及内地人民与沿边各族统治者和人民的互市,以及同境外各国的贸易往来。春秋战国以来,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各诸侯国之间以及与边远地区各民族之间不断地进行商品贸易往来,有的商品还辗转销往境外各国。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两汉时期——对外贸易的开端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严格地说应该是从西汉武帝时开始的。西汉时期,中国对外联系分为两路,一路是从陆路通西域,被称为“丝绸之路”;另一路是从南海通往沿海地区,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丝绸之路”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西汉与西域中亚各国的贸易往来。 出于政治的需要,汉朝廷在同西域和中亚各国的贸易中,采取优惠的政策,如在与匈奴互市中不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准输出的铁器和铜钱,都允许与西域和中亚各国的贸易中输出,且无数量上的限制;对来汉朝进行贸易的使臣和商贾,由专司外事的机关大鸿胪负责接待。正是由于给予外商这样优厚的礼遇,所以东汉时,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商朝贩客,日频于塞下”。贸易往来相当频繁。这也为汉以后各王朝与各民族及境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奠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汉朝廷对东亚邻近各国(如朝鲜、日本)开展了对外贸易,他们获得了中国的丝织品、漆器、铁器以及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在南亚,海上交通与贸易关系也得到初步发展。汉武帝时,中国商船曾开往马来半岛、缅甸西部沿海和印度南部东海岸。 二、隋唐时期——对外贸易的兴旺发达 唐朝建立以后,随着封建政治经济趋于鼎盛,对外贸易也日益兴旺发达,并纳入正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七条道路通往国内外贸易市场。但由于陆路常为少数民族阻断,贸易须经多次转手,再加上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航海、造船技术发达,于是对外贸易逐渐转为以海路为主。 唐政府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对外贸易管理工作: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市船司,由中央委派专职官员负责掌管水路贸易。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有许多固定的贸易场所,以使边境地区各民族之间与邻近国家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私人出入边境参与贸易活动,须得到政府准许,发给证明方准出入。 出于国防及经济效益的考虑,唐朝对于陆上贸易限制相当严格,如兵器不得私有且不得私自渡关。法律只许在官府监督下进行互市,即在边境定点设置若干互市监,使中外商人在其监控下进行以物易物的互市。相反,唐朝对海路贸易颇为鼓励、开放,允许外商来华自由贸易,世代定居中国从事海运贸易,同时还在通商城市划定地区,供外商居住、营业。唐太宗贞观十七年颁布诏令,对外国商船贩至中国的龙香、沉香、丁香、白豆寇四种货物由政府抽取10%的实物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项外贸征税法令。 随着唐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和他们的家眷不断增加。在京城以及各市舶口岸,都居住着许多外国商人和他们的眷属,尤以广州、泉州两个口岸最多。唐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在外商居住的地区,设立蕃场,由唐政府指定专人管理。唐代广州“蕃场”最盛的

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最近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基本内的容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大家知道,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1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过去10年是中国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也是与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10年。在总结纪念“入世”十周年活动的背景下,我们首次发布《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就是通过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让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对外贸易。我们也希望通过发表对外贸易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历史性进步,表明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态度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实现对外贸易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由前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约1.3 万字。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取得的成绩。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口商品已经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化。与此同时,中国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进出口市场格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回顾并阐述中国政府通过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采取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和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率先趋稳回升,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而且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此外,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阐明一国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主要由其经济结构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并不刻意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中国政府为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协调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中国坚持与不分大小、贫富的所有贸易伙伴发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阐述了中国政府推动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努力。通过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等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力争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简而言之,白皮书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改革进程,阐明了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澄清了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源,阐述了中国政府为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构建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努力,以及为此已经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政策、措施。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值得关注的问题 1、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哪些亮点?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弹指一挥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有完全过去。但实践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在dang zy、guowy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历史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既认真地履行了承诺,又充分享受了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参与了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电大作业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形成性考核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级:

一、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量 2.专门贸易体系: 二、判断 ()1、我国的对外贸易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2、对外开放的最根本内容是引进外资。 ()3、旧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和等价交换。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调剂余缺的辅助地位。()5、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 ()6、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从价值形态上论证我国发展经贸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7、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中的“绝对差异”是指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两国中有一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价值均绝对低于国际价值 ()8、无论是存在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必须同时进行进出口双向循环一国才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益。 ()9、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实现对外事物形态的转换,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要素比例要求,实现高水平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10、按照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如果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则必是因为其在某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高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劳动生产率。 三、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不是按企业管理形式分类的外贸企业?() A、总经理负责制 B、书记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C、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D、生产企业经理负责制 2、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对象国分类的国外对华贸易摩擦?() A、隐蔽性贸易摩擦 B、制度性贸易摩擦 C、遏制型贸易摩擦 D、连琐反应性贸易摩擦 3、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商业信用?() A、出口商对进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 B、保险公司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 C、进口商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 D、经纪人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 4、下列哪一个不是我国对外贸易宏观调控的依据?() A、根据我国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管理对外贸易活动 B、依照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国际经贸协议要求,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控 C、依据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和外交利益需要,调控对外贸易活动 D、依据我国外交政策,调控对外贸易活动 5、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外汇收入结汇制内容?() A、结汇范围 B、出口贸易外汇收入的结汇 C、出口收汇核销规定 D、出口分红 四、简答题 1.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 2.服务贸易的特点。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演变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演变 事业单位考试中,文史常识的考察一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时政热点紧密相连,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稳定上升,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是存在一定的贸易偏差。回顾历史,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我们本期将会以历史时期为线索,梳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演变。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开始时期。这段时期内,由于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加之与西域的交通的沟通,中国与西亚和欧洲国家的贸易开始发展,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更是将中国的产品运到了西亚大秦等地,为了方便对外贸易的管理,国家还设立了大鸿胪进行管理。 唐宋时期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唐代的长安更是当时亚洲的经济中心,世界各地商人往来,唐宋政府更是设置了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段时期内中国主要对外贸易的国家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等国家。 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和红海沿岸,沿途所经之地都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明朝的海上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建立了朝贡贸易。但明朝中后期由于国力衰微,倭寇不断骚扰,明朝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到清朝时期,延续了明朝类似的做法,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只留了广东十三行来进行贸易,并且严格把控对外贸易,至此古代对外贸易进入了萧条时期。 【小试牛刀】在宋代,为了繁荣同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贸易,设立的专门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A.理藩院 B.市舶司 C.宣政院 D.门下省

【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政府机构。A选项理藩院是清朝为统治少数民族,解决西藏等少数民族的管理问题设立的最高权力机构;B选项市舶司是唐宋时期,政府在广州等地设置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机构;C选项宣政院是元朝政府为了管理佛教和西藏地区事务设立的机构;D选项门下省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分,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本题涉及对外贸易,B选项符合。故答案为B。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 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且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壹、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壹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能够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壹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能够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和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和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壹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和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壹)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壹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壹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和国际贸易发展。WTO是壹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和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仍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和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且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壹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大纲(2004—2005学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大纲 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卷试题的出题范 围。 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五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以下是大家在备考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但请大家在复习时不能只关注这些知识点,应该尽可能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否则做题时会感到模棱两可,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同时,这些知识点可能无法直接从课件中找到答案和全部解释,需要大家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总结和概括。涉及题目本身的具体问题,请通过答疑信箱向本课答疑教师提出。 第一章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对外贸易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 二、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客观地位。 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辅助地位的原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三、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国际分工理论 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简要分析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利用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应坚持的原则。 3、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论证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国际价值理论 1、国际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2、简要分析在怎样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双方才能实现互利。 3、用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论证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从实物形态上论证我国发展对外经贸的必要性 1、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含义。 2、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论证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第三章实行对外开放与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对外开放的内涵 1、对外开放政策的含义。

最新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摘要: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中国对外贸易特点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五)我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我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并积极的推进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六)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七)出口加工区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了推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国家加强了对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促进了出口加工区的健康发展。国的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

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 1.对外贸易结构基本概念与现状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流向现状的思考) 一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类: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和进出口贸易方式。 1.1 进出口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组成部分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和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贸易结构更为重要) 据商务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到1995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85.6%,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在此基础上,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并在2006年上升到93.6%,表明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的进口也保持持续的增长,但和出口商品结构相比,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不甚明显。(浅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 1.2 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 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是指一国的进出口的国别差异。其反映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

1.3 进出口贸易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保持稳步增长,其年均20%的增长率略高于同期总出口额年均19%的增长率,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大约50%增长到53%。(浅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 我国的对外贸易从贸易商品结构上看,有形商品(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无形商品(服务和技术)贸易发展滞后,其中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偏低,目前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中国的弱项或竞争力差的产品。从贸易方式结构上看,中国商品出口一半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2/3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中国加工贸易本身还处于低级阶段; 从贸易区域结构上看,长期以来,中国外贸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这一方面增加了对外贸易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其灵活性和竞争力。(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流向现状的思考) 2.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对外贸易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旧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经历了一段长达100多年的屈辱史。18世纪末期,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加速向全球扩张,以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当时,中国仍然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向中国开展了罪恶的鸦片贸易,并发动了鸦片战争。此后,在列强的不断侵略下,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先后对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除给予侵略者割地赔款、开辟租界、在华驻军、领事裁判等政治军事特权外,还给予协定关税、海关管理、内河航运、兴建铁路、设立银行、开矿设厂等各种经济控制特权。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也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力,完全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帝国主义在中国大肆掠夺资源,倾销产品,通过不等价交换,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 3. 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对内节制资本和对外统制贸易”的基本政策。首先,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及其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控制。 其次,没收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并逐步对私营进出口商进行社会主的改造。再则,人民政府按照“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的方针,在国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姓名:郑玉霜 班级:工商管理132 学号:1311020213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 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 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 6 倍,进口额从 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 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 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2009 年首次出现减少,为 1961. 07 亿美元; 2010 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 2009 年的低迷为 1831. 0 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 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是一国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加入WTO、以及现在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来谈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系。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对外贸易保护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采取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 1949-1978年,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原苏联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于一体,统负盈亏。具体来说,根据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的规定,我国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工作原则和方针。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贸易部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基础。1957年对私营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进出口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结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政企合一的外贸体制。进出口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出口实行收购制,进口实行拨交制,盈亏由国家统负。“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冲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都被视为“管、卡、压”,受到批判和全面否定。但总体上,进出口贸易仍然在国家的集中安排下,继续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进行。(当时最大的外贸公司是华润公司,它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公司在港澳以及东南亚的总代理,成为新中国与世界贸易沟通的第一架桥梁。上世纪70年代,华润公司的对港贸易总额高达700亿港元。) 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倡导贸易自由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了商品经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 (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在这一阶段,国家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包括对外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自主化改革,这样加上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 与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政策相比较,这一阶段的贸易政策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此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为国家统治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