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的修复和创伤愈合

损伤的修复和创伤愈合
损伤的修复和创伤愈合

损伤的修复——————————————————————————————————

再生

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损伤处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纤维性修复

肉芽组织

瘢痕组织

创伤愈合

皮肤创伤愈合

骨折愈合——————————————————————————————————

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repair),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修复过程起始于损伤,损伤处坏死的细胞、组织碎片被清除后,由其周围健康细胞分裂增生来完成修复过程。修复过程可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形式:①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regeneration),如果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②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以后形成瘢痕,故也称瘢痕修复。在多数情况下,由于有多种组织发生损伤,故上述两种修复过程常同时存在。

第一节再生

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及病理性再生。生理性再生是指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例如,表皮的表层角化细胞经常脱落,而表皮的基底细胞不断地增生、分化,予以补充;消化道粘膜上皮约1-2天就更新一次;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又由基底部细胞增生加以恢复;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胞的寿命长

短不一,短的如嗜中性粒细胞,只存活1-3天,因此需不断地从淋巴造血器官输出大量新生的细胞进行补充。本章乃指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即病理性再生。

一、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细胞增殖周期由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分裂前期)和M期(分裂期)构成。在生理状态下,静止细胞处于G0期。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细胞周期的时程长短不同,在单位时间里可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的细胞数也不相同,因此具有不同的再生能力。一般而言,低等动物比高等动物的细胞或组织再生能力强。就个体而言,幼稚组织比高分化组织再生能力强;平时易受损伤的组织及生理状态下经常更新的组织有较强的再生能力;除了主要由非分裂的持久细胞构成的组织外,多数成熟的组织都含有保持分裂能力的静止细胞,当其受到刺激时,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

1.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这类细胞总在不断地增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被覆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这些细胞的再生能力相当强。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在细胞增殖周期中处于静止期(G0),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1),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这类细胞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等;还包括原始的间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它们不仅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原始间叶细胞还有很强的分化能力,可向许多特异的间叶细胞分化。例如骨折愈合时,间叶细胞增生,并向软骨母细胞及骨母细胞分化;平滑肌细胞也属于稳定细胞,但一般情况下其再生能力较弱。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属于这类细胞的有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不论中枢神经细胞及周围神经的神经节细胞,在出生后都不能分裂增生,一旦遭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失。但这不包括神经纤维。在神经细胞存活的前提下,受损的神经纤维有着活跃的再生能力。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一)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以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粘膜如胃肠粘膜的上皮缺损后,同样也由邻近的基底部细胞分裂增生来修补。新生的上皮细胞起初为立方形,以后增高变为柱状细胞。

2.腺上皮再生腺上皮虽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但再生的情况依损伤的状态而异:如果有腺上皮的缺损而腺体的基底膜未被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如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被完全破坏,则难以再生。构造比较简单的腺体如子宫内膜腺、肠腺等可从残留部细胞再生。肝细胞有活跃的再生能力,肝再生可分为三种情况:①肝在部分切除后,通过肝细胞分裂增生,短期内就能使肝脏恢复原来的大小;②肝细胞坏死时,不论范围大小,只要肝小叶网状支架完整,从肝小叶周边区再生的肝细胞可沿支架延伸,恢复正常结构;

③肝细胞坏死较广泛,肝小叶网状支架塌陷,网状纤维转化为胶原纤维,或者由于肝细胞反复坏死及炎症刺激,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形成肝小叶内间隔,此时再生肝细胞难以恢复原来小叶结构,成为结构紊乱的肝细胞团,例如肝硬化时的再生结节。

(二)纤维组织的再生

在损伤的刺激下,受损处的纤维母细胞进行分裂、增生。纤维母细胞可由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变而来,或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分化而来。幼稚的纤维母细胞胞体大,两端常有突起,突起亦可呈星状,胞浆略呈嗜硷性。电镜下,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核蛋白体,说明其合成蛋白的功能很活跃。胞核体积大,染色淡,有1-2个核仁。当纤维母细胞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并分泌前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变成长梭形,胞浆越来越少,核越来越深染,成为纤维细胞(图2-1)。

(三)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

软骨再生起始于软骨膜的增生,这些增生的幼稚细胞形似纤维母细胞,以后逐渐变为软骨母细胞,并形成软骨基质,细胞被埋在软骨陷窝内而变为静止的

软骨细胞。软骨再生力弱,软骨组织缺损较大时由纤维组织参与修补。

骨组织再生力强,骨折后可完全修复(参见第三节)。

(四)血管的再生

1.毛细血管的再生毛细血管的再生过程又称为血管形成(angiogenesis),是以生芽(budding)方式来完成的。首先在蛋白分解酶作用下基底膜分解,该处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形成突起的幼芽,随着内皮细胞向前移动及后续细胞的增生而形成一条细胞索,数小时后便可出现管腔,形成新生的毛细血管,进而彼此吻合构成毛细血管网(图2-2)。增生的内皮细胞分化成熟时还分泌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形成基底膜的基板。周边的纤维母细胞分泌Ⅲ型胶原及基质,组成基底膜的网板,本身则成为血管外膜细胞,至此毛细血管的构筑遂告完成。新生的毛细血管基底膜不完整,内皮细胞间空隙较大,故通透性较高。为适应功能的需要,这些毛细血管还会不断改建,有的管壁增厚发展为小动脉、小静脉,其平滑肌等成分可能由血管外未分化间叶细胞分化而来。

2.大血管的修复大血管离断后需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但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而由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

(五)肌组织的再生

肌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弱。横纹肌的再生依肌膜是否存在及肌纤维是否完全断裂而有所不同。横纹肌细胞是一个多核的长细胞,可长达4cm,核可多达数十乃至数百个。损伤不太重而肌膜未被破坏时,肌原纤维仅部分发生坏死,此时嗜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进入该部吞噬清除坏死物质,残存部分肌细胞分裂,产生肌浆,分化出肌原纤维,从而恢复正常横纹肌的结构;如果肌纤维完全断开,断端肌浆增多,也可有肌原纤维的新生,使断端膨大如花蕾样。但这时肌纤维断端不能直接连接,而靠纤维瘢痕愈合。愈合后的肌纤维仍可以收缩,加强锻练后可以恢复功能;如果整个肌纤维(包括肌膜)均被破坏,则难以再生,需由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

平滑肌也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前面已提到小动脉的再生中就有平滑肌

的再生,但是断开的肠管或是较大血管经手术吻合后,断处的平滑肌主要是通过纤维瘢痕连接。

心肌再生能力极弱,破坏后一般都是瘢痕修复。

(六)神经组织的再生

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补,形成胶质瘢痕。外周神经受损时,如果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则可完全再生。首先,断处远侧段的神经纤维髓鞘及轴突崩解,并被吸收;近侧段的数个Ranvier节神经纤维也发生同样变化。然后由两端的神经鞘细胞增生形成带状的合体细胞,将断端连接。近端轴突以每天约1mm的速度逐渐向远端生长,穿过神经鞘细胞带,最后达到末梢鞘细胞,鞘细胞产生髓磷脂将轴索包绕形成髓鞘(图2-3)。此再生过程常需数月以上才能完成。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者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它组织阻隔,或者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轴突均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成为创伤性神经瘤,可发生顽固性疼痛。

三、损伤处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就单个细胞而言,细胞增殖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周期出现的一系列变化是基因活化与表达的结果,已知的有关基因控制细胞生长的包括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及细胞分裂周期基因(cell division cycle gene)等。然而机体是由多细胞组成的极其复杂的统一体,部分细胞、组织丧失引起细胞再生予以修复,修复完成后再生便停止。受损组织修复的完好程度不仅取决于受损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同时也受许多细胞因子及其他因素的调控。目前已知影响损伤处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与再生有关的几种生长因子

当细胞受到损伤因素的刺激后,释放一些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刺激同类细胞或同一胚层发育来的细胞增生,促进修复过程。尽管有许多化学介质都可影响细胞的再生与分化,但以多肽类生长因子最为关键。它们除刺激细胞的增

殖外,还参与了损伤组织的重建。以下介绍几种已被公认并能分离、纯化的重要生长因子。

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来源于血小板的α颗粒,能引起纤维母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生和游走,并能促进胶质细胞增生。

2.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 生物活性十分广泛,几乎可刺激所有间叶细胞,但主要作用于内皮细胞,特别在毛细血管的新生过程中,能使内皮细胞分裂并诱导其产生蛋白溶解酶,后者溶解基膜,便于内皮细胞穿越生芽。

3.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从颌下腺分离出的一种6kDa多肽。对上皮细胞、纤维母细胞、胶质细胞及平滑肌细胞都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4.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许多细胞都分泌TGF。TGF-α的氨基酸序列有33%~44%与EGF同源,可与EGF受体结合,故与EGF 有相同作用。TGF-β由血小板、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它对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依其浓度而异:低浓度诱导PDGF合成、分泌,为间接分裂原;高浓度抑制PDGF受体表达,生长受抑制。此外TGF-β还促进纤维母细胞趋化,产生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抑制胶原降解,促进纤维化发生。

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最初从肿瘤组织中分离提纯,对肿瘤血管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也可促进正常胚胎的发育、创伤愈合及慢性炎症时的血管增生。VEGF还可明显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进而促进血浆蛋白在细胞基质中沉积,为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长入提供临时基质。由于仅内皮细胞存在VEGF受体,故其对其他细胞增生的促进作用都是间接的。

6.细胞因子(cytokines)细胞因子也是生长因子,例如白介素I(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刺激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TNF还能刺激血管再生。

此外还有许多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神经生长因子、IL-2(T细胞生长因子)等,对相应细胞的再生都有促进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在损伤部位,多肽生长因子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并激活该受体使其具有内源性激酶活性。后者使大量底物发生磷酸化,当然这些底物是参与信号转录和第二信使生成的。通过激酶的扩大效应激活核转录因子,启动DNA合成,最终引起细胞分裂。在体内,细胞的增殖又受周期素(cyclins)蛋白家族调控,当周期素与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ycline-dependent kinase,CDK)形成复合体时,涉及细胞分裂的有关蛋白质的磷酸化将受到抑制,进而控制了细胞的分裂。可见机体存在着刺激增生与抑制增生两种机制,两者处于动态平衡,如刺激增生机制增强或抑制增生机制减弱,则促进增生,反之增生受到抑制。

(二)抑素与接触抑制

与生长因子相比,对抑素(chalon)的了解甚少。抑素具有组织特异性,似乎任何组织都可以产生一种抑素抑制本身的增殖。例如已分化的表皮细胞能分泌表皮抑素,抑制基底细胞增殖。当皮肤受损使已分化的表皮细胞丧失时,抑素分泌终止,基底细胞分裂增生,直到增生分化的细胞达到足够数量和抑素达到足够浓度为止。前面提到的TGF-β虽然对某些间叶细胞增殖起促进作用,但对上皮细胞则是一种抑素。此外干扰素-α,前列腺素E2和肝素在组织培养中对纤维母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增生都有抑素样作用。

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或部分切除后的肝脏,当肝细胞增生达到原有大小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至堆积起来。这种现象称为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细胞缝隙连接(可能还有桥粒)也许参与接触抑制的调控。

(三)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任何组织都占有相当比例,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细胞连接在一起,借以支撑和维持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尽管不稳定细胞和稳定细胞都具有完全的再生能力,但能否重新构建为正常结构尚依赖ECM,因为后者在调节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方面发挥更为主动和复杂的作用。它可影响细胞的形态、分化、迁移、增殖和生物学功能。由其提供的信息可以调控胚胎发育、组织重建与修复、创伤愈合、纤维化及肿瘤的侵袭等。组成ECM的主要成分有:

1.胶原蛋白(collagen)目前已知胶原蛋白有10余种,它们分别存在于不同组织的细胞外基质中,除作为组织和器官的主要支架外,对细胞的生长、分

化、细胞粘附及迁移都有明显的影响。此外,它还能启动外凝系统,参与凝血过程。

2.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蛋白多糖是构成ECM的主要成分,它能把多种细胞粘合在一起形成组织或器官。它参与体内的凝胶和溶胶体系,对物质交换、渗透压平衡等起重要作用,因而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生长与分化。

3.粘连糖蛋白(adhesive glycoproteins)包括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等。FN可与ECM中各类成分结合及介导细胞间粘附,还可促进细胞铺展,而细胞铺展是细胞增殖的条件,FN浓度越高细胞增殖越快。LN主要存在于基底膜的透明层,对细胞的粘附、移行和增殖均有影响。

损伤修复过程中,ECM经代谢调整,其成分也会有所改变,如Ⅲ型胶原减少而Ⅰ型胶原增多,使修复组织能力增强。然而实质脏器慢性炎症时,该脏器的某些间叶来源细胞(如肝脏的贮脂细胞,肺泡隔间叶细胞)可增生、激活、转化为纤维母细胞,最终引起ECM过度增多和沉积,器官发生纤维化、硬化。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

纤维性修复首先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局部的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并填补组织缺损,以后肉芽组织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修复便告完成。

一、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一)肉芽组织的成分及形态

镜下可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对着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新生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核体积较大,呈椭圆形,向腔内突出,其数量较多。在此种毛细血管的周围有许多新生的纤维母细胞,此外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图2-4)。炎性细胞中常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嗜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能分泌PDGF、FGF、TGF-β、IL-1及TNF,加上创面凝血时血小板释放的PDGF,进一步刺激纤维母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巨噬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能吞噬细菌及组织碎片,这些细胞破坏后释放出各种蛋白水解酶,能分解坏死组织及纤维蛋白。

肉芽组织中一些纤维母细胞的胞浆中含有肌细丝,此种细胞除有纤维母细胞的功能外,尚有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因此称其为肌纤维母细胞(myofibroblast)。纤维母细胞产生基质及胶原,早期基质较多,以后则胶原越来越多。

(二)肉芽组织的作用及结局

肉芽组织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有以下重要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肉芽组织在组织损伤后2-3天内即可出现,自下向上(如体表创口)或从周围向中心(如组织内坏死)生长推进填补创口或机化异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如1-2周),肉芽组织按其生长的先后顺序,逐渐成熟。其主要形态标志为: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性细胞减少并逐渐消失;部分毛细血管管腔闭塞、数目减少,按正常功能的需要少数毛细血管管壁增厚,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纤维母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最后变为纤维细胞。至此,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且逐渐转化为老化阶段的瘢痕组织。

二、瘢痕组织

瘢痕(scar)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此时组织由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纤维束往往呈均质性红染即玻璃样变。纤维细胞很稀少,核细长而深染,组织内血管减少。大体上局部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硬韧并缺乏弹性。瘢痕组织的作用及对机体的影响可概况为两个方面。

1.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有利的一面①它能把损伤的创口或其他缺损长期地填补并连接起来,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性;②由于瘢痕组织含大量胶原纤维,虽然没有正常皮肤的抗拉力强,但比肉芽组织的抗拉力要强得多,因而这种

填补及连接也是相当牢固的,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其坚固性。如果胶原形成不足或承受力大而持久,加之瘢痕缺乏弹性,可造成瘢痕膨出,在腹壁可形成疝,在心壁可形成室壁瘤。

2.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不利的一面①瘢痕收缩。当其发生于关节附近时,常常引起关节挛缩或活动受限;当其发生于胃肠道、泌尿道等腔室器官时,则可引起管腔狭窄,如胃溃疡瘢痕可引起幽门梗阻。关于瘢痕收缩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其中的水分丧失或含有大量肌纤维母细胞所致;②瘢痕性粘连。特别是在各器官之间或器官与体腔壁之间发生的纤维性粘连,常常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功能;

③器官内广泛损伤导致广泛纤维化玻璃样变,可发生器官硬化;④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又称肥大性瘢痕。如果这种肥大性瘢痕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地扩延,称为瘢痕疙瘩(keloid)(临床上又常称为“蟹足肿”)。其发生机制不清,一般认为与体质有关;也有人认为,可能与瘢痕中缺血缺氧,促使其中的肥大细胞分泌生长因子,使肉芽组织增长过度有关。

瘢痕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在胶原酶的作用下,可以逐渐地分解、吸收,从而使瘢痕缩小、软化。胶原酶主要来自纤维母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因此,要解决瘢痕收缩和器官硬化等的关键是在细胞生长调控和细胞外基质等分子病理水平上,阐明如何调控肉芽组织中胶原的合成和分泌,以及如何加速瘢痕中胶原的分解与吸收。

第三节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为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

一、皮肤创伤愈合

(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最轻度的创伤仅限于皮肤表皮层,可通过上皮再生愈合。稍重者有皮肤和皮下组织断裂,并出现伤口;严重的创伤可有肌肉、肌键、神经的断裂及骨折。以

下以皮肤手术切口为例叙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并可以此类推粘膜的创伤愈合。

1.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出,故局部红肿。早期白细胞浸润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3天后则以巨噬细胞为主。伤口中的血液和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很快凝固形成凝块,有的凝块表面干燥形成痂皮,凝块及痂皮起着保护伤口的作用。

2.伤口收缩2-3日后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于是伤口迅速缩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伤口收缩的意义在于缩小创面。不过在各种具体情况下伤口缩小的程度因伤口部位、伤口大小及形状而不同。伤口收缩是由伤口边缘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的,而与胶原无关。因为伤口收缩的时间正好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时间。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大约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毛细血管大约以每日延长0.1-0.6mm的速度增长。其方向大都垂直于创面,并呈袢状弯曲。肉芽组织中没有神经,故无感觉。第5-6天起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其后一周胶原纤维形成甚为活跃,以后逐渐缓慢下来。随着胶原纤维越来越多,出现瘢痕形成过程,大约在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可能由于局部张力的作用,瘢痕中的胶原纤维最终与皮肤表面平行。

4.表皮及其它组织再生创伤发生24小时内,伤口边缘的基底细胞即开始增生,并在凝块下面向伤口中心迁移,形成单层上皮,覆盖于肉芽组织的表面。当这些细胞彼此相遇时,则停止迁移,并增生、分化成为鳞状上皮。健康的肉芽组织对表皮再生十分重要,因为它可提供上皮再生所需的营养及生长因子。如果肉芽组织长时间不能将伤口填平,并形成瘢痕,则上皮再生将延缓;在另一种情况下,由于异物及感染等刺激而过度生长的肉芽组织(exuberant granulation),高出于皮肤表面,也会阻止表皮再生,因此临床上常需将其切除。若伤口过大(一般认为直径超过20cm时),则再生表皮很难将伤口完全覆盖,往往需要植皮。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及皮脂腺)如遭完全破坏,则不能完全再生,而出现瘢痕修复。肌腱断裂后,初期也是瘢痕修复,但随着功能锻炼而不断改建。胶原纤维可按原来肌腱纤维的方向排列,达到完全再生。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

根据损伤程度及有无感染,创伤愈合可分为以下二种类型。

1.一期愈合(healing by first intention)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这种伤口只有少量的血凝块,炎症反应轻微,表皮再生在24-48小时内便可将伤口覆盖。肉芽组织在第三天就可从伤口边缘长出并很快将伤口填满。5-7天伤口两侧出现胶原纤维连接,此时切口达临床愈合标准,可以拆线。然而肉芽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仍继续增生,胶原纤维不断积聚,切口瘢痕呈鲜红色,甚至可略高出皮肤表面。随着水肿消退,浸润的炎细胞减少,血管改建数量减少,第二周末瘢痕开始“变白”。这个“变白”的过程须数月的时间。一月后覆盖切口的表皮结构已基本正常,纤维结缔组织仍富于细胞,胶原组织不断增多,抗拉力强度在3个月达到顶峰,切口数月后形成一条白色线状瘢痕(图2-5)。

2.二期愈合(healing by second intention)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这种伤口的愈合和一期愈合比较有以下不同:①由于坏死组织多,或由于感染,继续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这种伤口只有等到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再生才能开始;②伤口大,伤口收缩明显,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多量的肉芽组织将伤口填平;③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也大(图2-6)。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损伤的程度、组织的再生能力、伤口有无坏死组织和异物以及有无感染等因素决定修复的方式、愈合的时间及瘢痕的大小。因此,治疗原则应是缩小创面(如对合伤口)、防止再损伤和感染以及促进组织再生。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包括全身和局部两个方面。

1.全身因素

(1)年龄:青少年的组织再生能力强、愈合快。老年人则相反,组织再生力差,愈合慢,此与老年人血管硬化,血液供应减少有很大关系。

(2)营养:严重的蛋白质缺乏,尤其是含硫氨基酸(如甲硫氨酸、胱氨酸)缺乏时,肉芽组织及胶原形成不良,伤口愈合延缓。维生素中以维生素C对愈合最重要。这是由于α-多肽链中的两个主要氨基酸—脯氨酸及赖氨酸,必须经羟化酶羟化,才能形成前胶原分子,而维生素C具有催化羟化酶的作用。因此,维生素C缺乏时前胶原分子难以形成,从而影响了胶原纤维的形成。在微量元素中锌对创伤愈合有重要作用,手术后伤口愈合迟缓的病人,皮肤中锌的含量大多比愈合良好的病人低,因此补锌能促进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锌是细胞内一些氧化酶的成分有关。

2.局部因素

(1)感染与异物:感染对再生修复的妨碍甚大。许多化脓菌产生一些毒素和酶,能引起组织坏死,溶解基质或胶原纤维,加重局部组织损伤,妨碍创伤愈合;伤口感染时,渗出物很多,可增加局部伤口的张力,常使正在愈合的伤口或已缝合的伤口裂开,或者导致感染扩散加重损伤;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也妨碍愈合并有利于感染。因此,伤口如有感染,或有较多的坏死组织及异物,必然是二期愈合。临床上对于创面较大,已被细菌污染但尚未发生明显感染的伤口,施行清创术以清除坏死组织、异物和细菌,并可在确保没有感染的情况下,缝合创口。这样有可能使本来是二期愈合的伤口,达到一期愈合。

(2)局部血液循环:局部血液循环一方面保证组织再生所需的氧和营养,另一方面对坏死物质的吸收及控制局部感染也起重要作用。因此,局部血液供应良好时,则再生修复较为理想。相反,如下肢有动脉粥样硬化或静脉曲张等病变,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时,则该处伤口愈合迟缓。

(3)神经支配:正常的神经支配对组织再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麻风引起的溃疡不易愈合,是因为神经受累致使局部神经性营养不良的缘故。植物神经的损伤,使局部血液供应发生变化,对再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4)电离辐射:能破坏细胞、损伤小血管、抑制组织再生。因此影响创伤的愈合。

二、骨折愈合

(一)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骨折(bone fracture)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骨的再生能力很强。骨折愈合的好坏、所需的时间与骨折的部位、性质、错位的程度、年龄以及引起骨折的原因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经过良好复位后的单纯性外伤性骨折,几个月内,便可完全愈合,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骨折愈合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图2-7)。

1.血肿形成骨组织和骨髓都有丰富的血管,在骨折的两端及其周围伴有大量出血,形成血肿,数小时后血肿发生凝固。与此同时常出现轻度的炎症反应。由于骨折伴有血管断裂,在骨折早期,常可见到骨髓组织的坏死,骨皮质亦可发生坏死。如果坏死灶较小,可被破骨细胞吸收,如果坏死灶较大,可形成游离的死骨片。

2.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折后的2~3天,血肿开始由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肉眼及X线检查见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约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透明软骨的形成一般多见于骨外膜的骨痂区,骨髓内骨痂区则少见。

3.骨性骨痂形成上述纤维性骨痂逐渐分化出骨母细胞,并形成类骨组织,以后出现钙盐沉积,类骨组织转变为编织骨(woven bone)。纤维性骨痂中的软骨组织也经软骨化骨过程演变为骨组织,至此形成骨性骨痂。

4.骨痂改建或再塑编织骨由于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紊乱,故仍达不到正常功能需要。为了适应骨活动时所受应力,编织骨经过进一步改建成为成熟的板层骨,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以及骨小梁正常的排列结构也重新恢复。改建是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

(二)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凡影响创伤愈合的全身及局部因素对骨折愈合都起作用。此外,尚需强调以下三点。

1.骨折断端的及时、正确的复位完全性骨折由于肌肉的收缩,两断端常常发生错位或有其他组织、异物的嵌塞,可使愈合延迟或不能愈合。因此及时、正确的复位是骨折完全愈合的必要条件。

2.骨折断端及时、牢靠的固定骨折断端即便已经复位,由于肌肉活动仍可错位,因而复位后的及时、牢靠的固定(如打石膏、小夹板或髓腔钢针固定)更显重要,一般要固定到骨性骨痂形成以后。

3.早日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保持局部良好的血液供应由于骨折后常需复位、固定及卧床,虽然有利于局部愈合,但长期卧床,血运不良,又会延迟愈合。局部长期固定不动也会引起骨及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关节强直等不利后果。为此,在不影响局部固定情况下,应尽早离床活动。

骨折愈合障碍者,有时新骨形成过多,形成赘生骨痂,愈合后有明显的骨变形,影响功能的恢复。有时纤维性骨痂不能变成骨性骨痂并出现裂隙,骨折两端仍能活动,形成假关节。

(李玉林)

主要参考文献

1.Werb Z. ECM and cell surface proteolysis regulating cellular ecology.

Cell,1997,91:439~442.

2.Solo T, Malkela M, Kylmaniemi M, et al.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

and –9 during early human wound healing. Lab Invest.1994,70:176-182.

3.Martinez-Hernandez A, Repair, regeneration, and fibrosis. In Rubin E and Farber

JL,eds. Pathology.3rd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Raven, 1998. 76-103.

4.Martin P. Wound healing-aiming for perfect skin regeneration. Science,

1997,276:75-81.

5.Nicholas NN, Peter JP, Richard LG.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mediates

angiogenic activity in early surgical wounds. Surgery,1996,119:457~465.

6.Folkman J. Tumor angiogenesis. In Mendelsohn J, et al.eds. The molecular basi c of

cancer.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1995. 206-232.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资料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学生在童年期有过创伤性经历后在学习、生活中总是不能表现自我,大部分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就像在人生历程中埋下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因为一些其他诱因造成爆发,不仅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还会伤及他人,成为社会的一个隐患。 一、童年期创伤概念的界定 在DSM-IV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nogsma进行了有关儿童虐待描述,将童年创伤作了以下具体界定:第一,患者童年情绪上痛苦,产生了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表现出分裂现象(心因性的神游症、多重人格、恍惚状态、人格解体)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第二,患者童年曾受过虐待(包括肉体、性或情感方面)。第三,患者父母工作太忙、不在身边忽视患者在躯体或感情。第四,患者童年生活混乱,父母有心理疾病、反社会行为,经常乱交异性伴侣,患者在儿时频繁更换看护人,多继父母兄弟姐妹、年纪较小时背负经济压力。第五,患者父母苛刻、完美主义,经常贬低、过多批评使患者感到威胁,或者有些监护人过分虔心某种宗教或信条。第六,患者形成与早期痛苦生活经历有关的压抑愤怒、非理性恐惧、低自尊、抑郁或焦?]不安等行为。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影响

在儿童时期,童年创伤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躯体虐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由轻(青肿、擦伤)到重(骨折、内脏出血、昏迷),甚至是器质性损伤和器官脏器功能性损伤,乃至生命垂危”。上述损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造成终生伤残。大量相关心理治疗实践研究显示,患者早年若遭受过不良刺激,极易产生持久影响,现已有许多案例显示,部分心理疾患甚至躯体疾病归咎于童年期心理创伤。 (一)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 患者在婴幼儿、童年期受到虐待、情感忽视,造成了扣带回、杏仁核、眶前叶、海马回的损伤或代谢异常,形成共情缺陷,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相关调查显示,在儿童期受到严重虐待的儿童产生对抗社会的暴力行为的几率较大,受虐儿童的人格异常发生率是正常儿童的4倍。儿时受躯体虐待的成人行为粗暴残忍,常出现激越行为,反社会人格增多且犯罪趋势较一般人高。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易诱发抑郁症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患者在成年后是否产生抑郁问题可以根据儿童期心理创伤进行预测。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会增加成人期患抑郁风险,有48.5%的抑郁患者童年期都经历过创伤。 (三)缺乏共情能力 一些患者童年期受过情感虐待或情感忽视后缺乏共情能力,对人冷漠。一则真实案例发生在我国四川省,两个孩子被母亲关她从小遭受情感这位年轻母亲在孤儿院长大,在家里活活饿死,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复习过程

第一章 1 【单选题】(2分) 当心理学家向咨询者娓娓道来,讲述深刻道理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在(C)。 A.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咨询者。 B. 纯粹立足于理论进行分析。 C. 帮助咨询者认识自己内心深处。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2 【单选题】(2分)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D)方式控制自己的动物本能。 A. 道德 B. 法律 C. 文化 D. 以上三者都是 3 【单选题】(2分) 语言成本往往意味着相关群体使用的语言具有相对较高的排外性,较明显地体现这一特点的场景有(D)。 A. 情人悄悄私语。 B. 物理学家们之间激烈的争论。 C. 老中医手写的药方。 D. 以上三者都是。 4 【单选题】(2分)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而言,男性似乎比女性更乐于谈论国家大事、社会新闻等等,这是因为(C)。 A. 女性天生缺乏深刻思考的脑力。 B. 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禁止女性思考这些问题。 C.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生活中琐碎的事里。 D. 以上三者都对。 5 【单选题】(2分)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所谓老人的存在(C)一种负担。 A.一定是 B.一定不是 C.有可能是 D.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二章 1 【单选题】(2分) 情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往往给人以甜蜜的感觉,但是过度的依赖也有危险的隐患,这是因为(D)

A. 社会功能的完全替代。 B. 任何关系都有断裂的可能。 C. 在过度的依赖中难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D. 以上三者都对。 2 【单选题】(2分) 依赖的最好状态是(A),各方保有相对独立的人格。 A. 依而不赖 B. 赖而不依 C. 又依又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3 【单选题】(2分) 过多的爱和替代也会带来某种(A)。 A. 剥夺 B. 依赖 C. 自由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4 【单选题】(2分) 当孩子逐渐拥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单纯地认同家长的想法时,家长最妥当的做法是(C ) A. 严厉地要求孩子遵从自己。 B. 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 C. 适当地给予孩子自由,遵从其想法。 D. 完全地放松对孩子的管理,任其成长。 5 【单选题】(2分) 孩子的成长,一定会经历一个对家长(A)的过程。 A. 去理想化 B. 理性化 C. 个性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三章单元测试 第三章 1 【单选题】(2分)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比较强势,那孩子在外面更容易表现出( B )的行为 A. 防御性 B. 攻击性 C. 胆怯 D. 轻蔑 2 【单选题】(2分)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包括两种不同的过程和结局—再生和纤维性修复 一、再生(regeneration):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一)再生的类型 1、完全再生:指再生细胞完全恢复原有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再生:经纤维组织发生的再生,又称瘢痕修复。 (二)组织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大多数这些组织中,再生是由可向多个方向分化的干细胞来完成的。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进入G2期。如肝(肝切除、病毒性肝炎后肝组织的再生)、胰、涎腺、内分泌腺等。还包括原始的间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2)腺上皮再生:其再生情况以损伤状态而异。腺上皮缺损腺体基底膜未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完全破坏时则难以再生。 2、纤维组织的再生: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在刺激作用下分裂、增生。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软骨起始于软骨膜增生,骨组织再生能力强,可完全修复。 4、血管的再生: (1)毛细血管的再生:生芽方式。 (2)大血管修复:大血管离断需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 5、肌肉组织的再生:肌组织再生能力很弱。横纹肌肌膜存在、肌纤维未完全断裂时,可恢复其结构;平滑肌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主要是通过纤维瘢痕连接;心肌再生能力极弱,一般是瘢痕修复。 6、神经组织的再生: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外周神经受损时,若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可完全再生;若断离两端相隔太远、两端之间有瘢痕等阻隔等原因时,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四)再生的调控:机体内存在着刺激与抑制再生的两种机制,二者处于动态平衡。 1、与再生有关的几种生长因子:PDGF、FGF、EGF、TGF、VEGF、CK等。 2、抑素(chalon)与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抑素具有组织特异性。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的现象称

病理学:组织损伤与修复

第三章:组织损伤与修复 机体是由细胞、细胞间质和体液构成的统一整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不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保障正常的生命活动。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细胞和间质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时,机体启动一系列机制应对环境的变化(这些反应可以有利于机体对抗不利环境,也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伤使疾病进一步发展),并相应地导致其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致病因素一般都会导致机体物质代谢障碍,而这种环境和功能的变化在组织细胞的形态学上可以表现为两类情况:一种是进行性变化,包括细胞的肥大、增生、再生以及组织的机化和钙化。另一种是退行性变化,包括:萎缩、变性和坏死。 变性(含:颗粒样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等几类) 以下,我们着重讨论细胞的损伤:即退行性机能变化。进入讨论前,我们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病理现象都是在病变过程中的一个片断,他们通常是动态的、有相互联系的,而非静止的、孤立的。所以我们要记住:观察到的病理变化既是凝固的功能,又是发病过程的快照。 同样的,机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也会发挥其修复作用,产生代偿、再生、化生、机化、钙化等反应,维护功能、对抗疾病,这些内容将在随后的章节进行讨论。 第一节:萎缩(Atrophy) 概念: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或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注意应与其他两个概念相区别即发育不全(Hypotrophy)和不发育(Aplasia)。 发育不全:是指器官、组织不能发育达到正常体积,原因可以是血液供应不良、特殊营养成分缺乏或先天因素。 不发育:指一个器官不能发育,器官可能完全缺失或仅余一结缔组织构成的痕迹性结构物。 例如:人类胎儿畸形中的无脑儿可以说是其脑部发育不全(没有大、小脑),同样也可称为大脑不发育。而萎缩的例子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成年后患脊髓灰质炎引发的下肢萎缩。 根据萎缩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生理性萎缩(physiological atrophy): 概念:也称年龄性萎缩,当动物到达一定年龄时,某些组织器官即发生萎缩,生理机能自然减退。如:胸腺、扁桃体、法氏囊、性腺、子宫、乳腺的萎缩。这类组织器官受到机体内部基因、激素等影响而发生萎缩,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萎缩是不可逆转的。(衰老可以说是一种全身性的生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Pathological atrophy): 概念:是指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组织器官的萎缩。根据萎缩的性质可分为减数萎缩(指组织器官的细胞数目减少)与单纯萎缩(指细胞数目不减少,而细胞体积减少)。 根据萎缩的范围,又可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注:在生理性萎缩中同样可以分为减数萎缩、单纯萎缩、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这是与病理性和生理性萎缩不同的分类方法。 全身性病理性萎缩 发生于长期的营养不良或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如:结核,鼻疽,恶性肿瘤,寄生虫病以及造血器官疾病等。此时机体表现为贫血、消瘦和衰弱。全身组织器官高度萎缩。 首先是脂肪组织可减少90%,其次是肌肉,可减少45%,再次是肝、脾、淋巴结。大脑、心脏的萎缩很不明显,肾上腺等腺体基本不萎缩。这种萎缩中机体仍然设法保障关键的

[教学设计]病理学实验教案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实验1 第2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与组织适应、变性的常见类型及形态变化。 2、掌握坏死的形态变化及其后果。 3、掌握肉芽组织的镜下形态。 大体标本目录: 1、心脏褐色萎缩 2、脑萎缩 3、肾萎缩(肾盂积水) 4、心肌肥大 5、脂肪肝 6、脾凝固性坏死(梗死) 7、肾结核干酪样坏死 8、脑液化性坏死 9、足干性坏疽 10、脾被膜玻璃样变 病理切片目录: 1、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 2、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3、肝细胞脂肪变性 4、细动脉玻璃样变 5、脾被膜玻璃样变 6、肉芽组织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心脏褐色萎缩:心脏体积变小(正常心脏大小相当于本人的右拳),心外膜微皱似增厚, 冠状动脉弯曲呈蛇行状。心肌切面呈棕褐色,左心壁稍薄。 2.脑萎缩:大脑标本(蛛网膜及软脑膜已被剥除),两半球对称,脑回变窄,脑沟变深、变 宽,尤以额叶为明显。本例脑萎缩系脑动脉硬化所致。 3.肾萎缩(肾盂积水) :肾脏体积增大,切面见肾盂及肾盏明显扩张,肾实质萎缩变薄, 皮髓质分界不清,多数标本可见肾盂出口处(或输尿管内)有结石嵌顿。试根据标本分析肾皮质属哪种萎缩?其发生机理如何? 4.心肌肥大:心脏体积明显增大,重量增加;切面左心室壁明显增厚(正常1cm左右),乳 头肌明显增粗;心腔扩大不明显(向心性)。 5.脂肪肝:标本为肝脏的冠状切面,体积略为增大或正常,边缘较钝,包膜光滑(如标本 在新鲜时切制,可见因肝实质肿胀而出现的包膜外翻现象),肝组织呈黄色,有油腻感,质地均匀。 6.脾凝固性坏死(梗死):脾表面坏死区边界清楚,周边出血带为棕黄色;切面见坏死区为 三角形或楔形,灰白色,质密而干燥。其立体形状为锥体形,尖端指向脾门,底位于脾的表面。 7.肾结核干酪样坏死:肾脏体积增大;切面:肾实质呈多灶性坏死,坏死物灰白至淡黄色, 质松软、脆;坏死物经输尿管排出后继发空洞形成。 8.脑液化性坏死:大脑冠状切面,内囊附近之脑组织发生大片不规则液化、坏死,状似豆 渣或破絮样,质软,大部份液化脱失,仅残留疏松之絮网状结构。 9.足干性坏疽:标本为外科截除之肢体,足趾、足背、足底均坏死,皮肤呈黑褐色,坏死

《创伤心理学》即将出版-主编 施琪嘉,曾奇峰代序

《创伤心理学》即将出版-主编施琪嘉,曾奇峰代序 ----记忆,也许,是需要遗忘的,充满痛苦的方式。也许,也是减轻苦痛的最好方式!《创伤心理学》主编:施琪嘉校编:盛晓春童慧琦参编:谭红周娟王海峰熊亚敏陈静黄晶晶吴江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在高倍显微镜下,人类受精卵形成的那一瞬间极其壮观。精子仿佛是一条巨龙,用头部穿破卵子的外壁,并且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创口。在精子进入之后,这个创口自动愈合,一个伟大的生命就开始慢慢生长了。我们无法得知精子给卵子造成的“创伤”会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只知道,不管从事实还是从象征层面上来说,这一过程都显示,生命是从创伤开始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生命是从出生开始的,因为他们会在每一年的生日庆祝,而不会去纪念阴阳之精华相遇的那个事件。即使是这样,生命也是从创伤开始的,因为生产对母体和胎儿都是巨大的创伤,子宫壁上的创面、婴儿腹部上的伤疤和殷红的鲜血就是明证。某些心理学派用特殊的方法可以让人回忆起出生时经过狭窄产道的挤压感和恐惧感,这更是纯粹的心理的创伤了。这还仅仅是开始。从子宫温暖、安全的环境中来到这个冷暖不定、灾祸莫

测的世界上,创伤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由创伤伴随的。或者说,没有创伤就不会有成长。生命从创伤开始,也会以创伤结束。在肉体的生命的灰烬上,精神的生命也化为一缕青烟而去,世界又回到了没有这一生命出现过的从前;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这一生命也许并没有真正离去,因为他或者她至少部分地会以创伤的形式永远地留在亲友的心中。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是所有想以生命的形式在这个世界上走上一遭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命运。这些创伤本身不一定会制造疾病,我们甚至可以说,经历这些创伤还是形成健康心灵的必要条件。无法想像,完全没有经历创伤的生命会是多么地幼稚、软弱和变态。但还有一些创伤却是应该被消除和避免的。因为那些创伤会制造疾病。比如人格上不成熟的父母无意中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伤害会在家族的系列中制造一代又一代的不幸;还比如不恰当的社会规则对个体的伤害,这样的伤害直接制造了集体的悲剧。生命本身注定的创伤倒也罢了,命运之外的额外创伤竟然可以更加地无情和惨烈,直教人生不如死甚至不如不生。能够减少和修复人类命运之外的创伤的良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知识,关于创伤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在创伤中成长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减少创伤的不良后果的

软组织损伤、修复、以处理

软组织损伤、修复、以处理 (一)急性期(发炎反应): 1、会经历的症状:肿胀、发红、发热、休息时疼痛及功能丧失、测试关节活动度时动作会出现疼痛,而是病患在动作活动到范围末端前会出现防御性收缩;若伤及关节时会出现关节渗液 2、动作指引:①选择性的休息、冰敷、压迫和抬高;②)在无痛的关节体位下,执行温和的关节振动;③在疼痛限制范围内执行适当计量的被动运动,适当计量的间歇性肌肉收缩和电刺激;④按摩亚急性期(增生、修复与愈合): (二)亚急性期: 1、会经历的症状:①在允许的关节活动末端会产生疼痛;②水肿减少但仍然存在;③若伤及关节,关节渗液会减少但仍存在;④在固定不动的关节部位会产生软组织、肌肉或关节的挛缩;⑤因减少使用或疼痛产生肌肉无力;⑥患处或相关区域的功能性使用会减少 2、动作指引:①检测组织对动作产生的反应,若有疼痛或发炎加剧,需要降低动作强度;②逐渐增加关节每天自由活动时间,并且随着支持肌肉肌力增加,减少使用辅助器具;③在疼痛限制的范围内,由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协助式,再到主动关节活动;④会涉及的结构,逐渐增加疤痕的活动性;⑤若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增加相邻关节的活动;⑥刚开始时,在病患忍受的范围内进行多角度的等长收缩运动,并小心施加无力;⑦当关节活动度、关节内动作和愈合改善时,进展到增加重复次数的等张运动;⑧执行渐进的强化肌力运动及稳定运动,并监测患者的反应;⑨在不加剧症状的情况下愈合组织的恢复从事低强度的运动 (三)慢性期(恢复功能期): 1、会经历的症状:①软组织或关节挛缩及粘连会限制关节活动度或关节内动作;②肌肉表现力降低--无力、耐力及神经肌肉控制不良;③减少患处的功能性使用;④预期活动中无法正常的功能表现 2、动作指引:①针对紧绷组织执行牵拉技巧;②运动进展:由次到最大无力;阻力向心、离心收缩、承重和非承重的特定运动;由单一平面到多平面;动作由简单到复杂;近端控制下加强远端活动能力;安全的生物力学;以慢性执行运动,由低重复次数到高重复次数,逐渐增加强度、速度和时间

试验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实验一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大体和镜下标本的病变特征 2.掌握不同类型坏死的大体表现 3. 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 二、实验内容 (一)大体标本观察 1.脑萎缩:脑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脑回变窄,脑沟变宽。 2.心脏萎缩:心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呈深褐色或棕褐色。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呈蛇行状迂曲,切面心壁变薄。 3.心脏肥大:高血压性心脏病时,心脏重量增加,左心室心肌代偿性肥大,左心室壁增厚,可达2.0cm ,乳头肌、肉柱增粗。 4. 肾细胞水肿:肾脏肿胀,包膜紧张,重量增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灰白混浊,失去正常光泽,似沸水烫过。 5.肝脂肪变性:肝脏增大,边缘钝圆,包膜紧张;切面稍隆起,边缘外翻;色淡黄、质软、有油腻感。 6.脾凝固性坏死:脾的近表面区域见一个或多个边界清楚、锥体形的梗死区(凝固性坏死),锥体的底位于脾表面,稍凹陷,尖端指向脾门。切面见呈梗死灶呈楔形,土黄色或灰白色,均匀一致,质致密而干燥。 7. 淋巴结干酪样坏死:淋巴结体积增大,切面正常淋巴结结构消失。新鲜干酪样坏死为淡黄色,质地松软、细腻,状似干奶酪样或豆腐渣样(固定后及陈旧性干酪样坏死呈灰白色)。 脑回变窄 脑沟变宽

8.足干性坏疽:足自其远端起始发生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干固皱缩,呈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 9.足湿性坏疽:足明显肿胀,湿润。呈暗绿或污黑色,与正常组织间无明显分界线。 10.肺脓肿(液化性坏死):肺切面可见单房之脓肿,脓液已流失,腔较大,边界清楚,有一较厚的脓肿壁,由灰白色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二)病理切片观察 1. 肾细胞水肿:首先找到肾小体,区分肾小体周围的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观察: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界限不清,凸出于腔内,以致管腔狭小而不规则;胞浆内有伊红染色的颗粒,颗粒细小,大小较一致。部分胞浆已崩解脱落入管腔,细胞核清晰。肾间质中毛细血管受挤压。 2.肝细胞水肿:此为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之切片。肝细胞因胞浆内水含量增多而明显变大,胞浆淡染,称胞浆疏松化;有的肝细胞胞浆透明,称气球样变。肝细胞核的形态大致正常。肝窦受压变狭窄。 3. 肝脂肪变性:肝小叶的结构尚存在(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体积增大、变圆,胞浆内出现了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脂肪滴空泡(该空泡处原为脂滴,制作石蜡切片时被有机溶剂溶去)。有的空泡细小、量多,分布在核周围,有的融合成一个大脂滴空泡,将肝细胞核压向边缘,形似脂肪细胞。肝窦受压、变狭窄。 4.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内有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之间为纤维母细胞和各种炎细胞,纤维母细胞胞体呈圆形、椭圆形或星芒状,胞浆丰富,略显嗜碱性,胞核体积大,染色淡,可有1~2个核仁;炎细胞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5.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玻璃样变性的结缔组织,纤维细胞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变粗,彼此融合,形成均质的梁状或片状粉染、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 6. 血管壁玻璃样变: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细动脉,如脾中央动脉、肾入球小动脉等。此为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下凝固,形成均匀红染的无结构状物质,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又称细动脉硬化, 7.宫颈腺体鳞状上皮化生:宫颈管粘膜部分粘液腺泡腺腔尚可辩认。部分宫颈管粘膜固有的柱状上皮被复层鳞状上皮取代,鳞状细胞分化成熟,腺泡腔消失,细胞团周围有完整基底膜。腺泡之间结缔组织内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心理学

浅谈社交心理与人际交往 摘要: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想要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地与各类人员进行交往和信息沟通,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交手段和技巧,了解一定的社交心理才能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水平。 关键字:人际交往、社交心理 当今社会经济于文化高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紧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魅力也显得越发重要。大学生步入社会,首先面临的就是各种场合下的应酬。这个时候就是对我们人际交往能力的考验。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具有较高的问候素质,同时对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要求也较高,只有文化素质,社交能力同时具备,大学生才能在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这就是说,人总是在与他人的联系和交往当中生存、发展的。 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简短的一句话,可以领悟到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成功的重要性。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人际交往与沟通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社会不是抽象,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教员交往、沟通中融洽相处,这就为自己减少烦恼,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2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到,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远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是人类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功能。 2. 熟悉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 二、实习内容 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观察、病例讨论。 大体标本组织切片 肉芽组织肉芽组织 皮肤伤口愈合皮肤瘢痕 骨折愈合骨折愈合 三、大体标本、组织切片观察要点 (一)肉芽组织 基本病变要点 1. 肉眼形态: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似鲜嫩的肉芽。 2. 组织学形态:显微镜下观察肉芽组织应有以下特点 (l)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肿胀; (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成纤维细胞; (3)常有大量渗出液及各种炎症细胞。 标本观察 组织切片:(图3-01a、b、c、d)该组织取自溃疡底部肉芽组织。①表面一层为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其下方为肉芽组织,最深层为瘢痕组织。②肉芽组织中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及多种多样的细胞。③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数量多,血管腔狭窄。血管之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核椭圆形、染色浅淡,有的可见核仁,此外可见各种炎细胞。 思考:肉芽组织有哪些主要功能?其发展如何? (二)皮肤创伤愈合 基本病变要点 1. I期愈合:皮肤切口处形成较整齐而窄的瘢痕。组织切片可见瘢痕处的表皮较薄,表皮下有少量的胶原纤维。 2. Ⅱ期愈合:皮肤伤口处瘢痕大且不规则。组织切片见该处皮肤中有大量玻璃样变性的胶原纤维。. 标本观察 病史:女性,30岁。1年前作剖宫手术。伤口愈合良好,产后半年发现腹部手术切口处疼痛、变硬,触及硬结。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行手术切除。 大体标本:(图3-02)皮肤组织正中有一手术瘢痕,长约5cm,呈线型,对合整齐,色泽较正常皮肤稍浅,愈合良好。 (三)骨折愈合 基本病变要点 1. 血肿形成; 2. 骨折断端间有纤维性骨痂形成,透明软骨形成; 3. 骨性骨痂形成; 4. 骨痂改建。 标本观察 大体标本:(图3-03)长骨中间区呈梭形膨大。膨大处中央有一横行骨折线,其周围由灰白色纤维组织和淡黄色骨样组织形成骨痂,骨折部位因骨痂形成而膨大,新骨形成处致密,无骨髓腔形成。此为骨性骨痂期。 四、病例讨论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32岁,因胃溃疡穿孔行修补术。术后10天腹壁皮肤切口大部分呈整齐的线型瘢痕,远端约2cm手术切口未愈合,肉芽组织增生突出两侧皮

早年心理创伤危及儿童心理成长

早年心理创伤危及儿童心理成长 精神分析重视早期的创伤对后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是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所造成。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会使孩子养成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会使孩子长大后产生冷淡、自卑等心理;如果孩子在一个经济条件差的环境成长,有可能会形成自卑的心理……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到位,孩子初期的性格形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父母在管理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放纵,一是过于严厉。这两个极端都不行。 父母过于溺爱和放纵的孩子,他在关键期建立了一种铭印作用,养成了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尤其是隔代教育,容易出这方面的问题。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被人认为无能力而放纵孩子。人的好些动机是潜意识的,是巨大的潜意识在左右着人的行为。从精

神分析来分析,作爷爷奶奶的可能认识不到。孩子在一个过于溺爱的家庭里养成了即时满足的人格。如果不即时满足,就会不满意。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尽管后来长大了,环境改变了,但由于铭印作用,仍然不知不觉地按早期的模式处理。比如,一个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家人的绝对的关爱和顺从,到了学校班级里几十个人,一个宿舍里也5、6个人,为什么大家要事事让着你呢。但他自己不明白,他还是用过去的模式处理现在的问题。所以会与人形成许多冲突。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另一个方面,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也不行。你对他严厉,他也学会严厉,你对他冷酷,他也学会冷酷。从而形成冷淡、冷酷、自卑、偏激的心理,很危险。大家看一下许多反社会人格的人,追溯他的成长史,许多都是父母从小对他没有爱心,管教太严,没有得到过好的待遇,所以他学会的只是严厉残酷仇恨虐待。 早期的铭印作用,就是这样。我昨天看电视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位养父对养女从小非常严厉苛刻,女儿长大以后,就联系了朋友要杀死养父。但雇佣的杀手杀错了人。这个女儿当然要接受法律的审判,受到惩罚。这个案例又一次说明了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和严厉对孩子心理造成的扭曲。 当然一般人可能都有一点心理创伤。这是精神分析的另一个术语。早年的心理创伤会影响到后来,甚至终生的发展。现在许多做父母的重视孩子身体生理上的成长而忽视心理上的抚养。 精神分析恰恰在这方面,重视早期的创伤对后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是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所造成。心理学家考察起来,问题有很多,我们今天举几个方面。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在这些方面有没有创伤,经历过这些事情没有,有没有影响。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一个人在幼时的家庭经济情况怎么样很重要。如果经济不好,做父母的往往容易怨天尤人,对未来失掉信心,对他人表达不信任、怨恨和仇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往往造成心理的创伤,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对社会对他人形成不信任甚至仇恨的心理。

第2章 损伤的修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名词解释 1. 再生 2. 接触抑制 3. 肉芽组织 4. 一期愈合 5. 瘢痕疙瘩 二、判断题 1. 组织损伤修复后都可以完全恢复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2. 肌细胞属永久性细胞。 3. 静止期细胞是指在生理状态下处于G1期的细胞。 4. 一般而言,幼稚组织比高分化组织的再生能力强。 5. 心肌细胞属稳定细胞。 6. 脑的神经细胞损伤后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来修补完成。 7. 细胞损伤后能否重新构建为正常结构依赖于细胞外基质。 8. 纤维性修复必须通过肉芽组织的增生才能完成。 9. 瘢痕组织形成后对机体有利无害。 10. 一般手术伤口5-7天拆线的原因是此时伤口内已形成肉芽组织。 11. 骨折后愈早锻炼,对骨折愈合愈有好处。 12. 肉芽组织的肉眼观呈颗粒状的原因是其内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存在。 13. 心肌梗死后及时治疗,心肌细胞可完全再生。 14. 黏膜糜烂常通过瘢痕修复来完成。 15. 肝部分切除后肝细胞可以通过再生来恢复原来的大小。 16. 神经细胞受损后可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17. 肉芽组织内没有神经,因此用刀切也无感觉。 18. 皮肤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都有炎性反应。 三、选择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细胞中哪种细胞的再生能力最强?

A. 肝细胞 B. 唾液腺 C. 心肌细胞 D. 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 E. 神经细胞 2. 下列哪种细胞不是不稳定细胞? A. 移行上皮细胞 B. 表皮细胞 C. 淋巴造血细胞 D. 肝细胞 E. 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 3. 下列那种病变或其进一步发展与肉芽组织无关? A. 胃溃疡 B. 血肿 C. 血栓 D. 静脉石 E. 肺脓肿 4. 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刺激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的细胞是 A. 纤维细胞 B. 淋巴细胞 C. 巨噬细胞 D. 红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5. 肉芽组织的结局是 A. 填补缺损 B. 纤维化 C. 抗感染 D. 能产生细胞外基质 E. 分泌大量生长因子,调控细胞再生 6. 肉眼观察肉芽组织呈颗粒状的主要原因是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1 下列各种细胞再生能力最强的是: A.表皮细胞 B.平滑肌细胞 C.肾小管上皮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软骨母细胞 2 下列具较强再生能力又有很强分化能力的细胞是: A.表皮细胞 B.呼吸道粘膜被覆细胞 C.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D.原始间叶细胞 E.内分泌腺上皮细胞 3 下列能促进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是: A.层粘连蛋白 B.肿瘤坏死因子 C.干扰素-α D.肝素 E.前列腺素E2 4 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A.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增多 B.炎症细胞消失 C.玻璃样变 D.毛细血管闭合、退化 E.纤维母细胞减少 5 关于创伤一期愈合正确的是: A.无感染故无炎症,仅有表皮再生,无肉芽组织生长 B.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C.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D.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E.无感染故无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6 关于再生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一侧肾脏摘除后,另一侧肾脏体积增大 B.胃肠道粘膜缺损后由表层上皮增生修补 C.神经细胞通过脱髓鞘后再生 D.分化低的组织再生能力强 E.横纹肌损伤均不能再生 7 一期愈合的手术切口,一般在术后多长时间可拆线: A.第3天 B.5-6天 C.2周 D.3周 E.以上都不是

8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再生时近端轴突每天可伸长10mm. B.神经纤维断离两端超过3.5cm时,才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C.伤口直径达10cm时,表皮难以再生,而必需植皮 D.肉芽组织形成时,毛细血管每日延长0.1–0.6mm E.以上都不是 9 维生素C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是: A.促进含硫氨基酸吸收、合成 B.促进前胶原分子形成 C.促进胶原纤维的交联 D.促进胶原原蛋白的合成 E.抑制胶原纤维的形成 10 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因素不包括: A.严重感染 B.电离辐射 C.含硫氨基酸缺乏 D.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E.手术缝线 11 下列各组织哪一种再生力最强? A. 骨骼肌 B. 神经节细胞 C. 心肌 D. 皮肤 E. 软骨 12 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属于再生? A. 生理状态下表皮细胞不断脱落,不断新生 B. 蜥蜴肢体断掉后,新生出完整的肢体 C. 蚯蚓从中间切断,每一段又可以形成完整的蚯蚓 D. 肝细胞广泛坏死后形成假小叶 E. 脾脏由于造血细胞增生(髓外造血)而肿大 13 肉芽组织的基本成分是: A. 纤维母细胞和炎性细胞 B. 肌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 C. 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 D. 炎性细胞和毛细血管 E. 纤维母细胞、炎细胞和毛细血管 14 肉芽组织变为瘢痕组织时所见到的变化是: A. 胶原纤维数量减少 B. 炎性细胞增多 C. 毛细血管减少 D. 质地较软 E 弹性增加 15 关于健康肉芽组织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肉芽组织中淤血常较重,水肿明显

关于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萎缩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细胞体积缩小 B.细胞数目减小 C.细胞功能降低 D.细胞适应减弱 2.当尿路阻塞时,尿液在肾盂中潴留,引起肾体积增大,肾实质变薄,称为: A.变性 B.肥大 C.萎缩 D.增生 3.骨折时石膏固定后患肢可出现: A.营养不良性萎缩 B.废用性萎缩 C.压迫性萎缩 D.神经性萎缩 4.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显著增多,称为: A.代偿 B.适应 C.变性 D.坏死 5.最常见的轻度变性是: A.细胞水肿 B.脂肪变性 C.玻璃样变性 D.纤维蛋白样变性

6.脂肪变性是指: A.脂肪细胞内出现了脂肪滴 B.组织内出现了脂肪细胞 C.正常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的细胞质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D.脂肪组织中脂滴增多 7.局部组织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是: A.变质 B.变性 C.坏死 D.死亡 8.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主要发生于: A.脾、肾、肺 B.心、肝、肾 C.心、肺、脾 D.肝、肾、脾 9.最严重的组织损伤是: A.水样变性 B.脂肪变性 C.玻璃样变性 D.坏死 10.血管壁的玻璃样变常发生于: A.细动脉 B.小动脉 C.大动脉 D.小静脉 11.下列哪种变性实为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 A.玻璃样变性 B.脂肪变性 C.纤维蛋白样变性

D.黏液样变性 12.判断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是哪项改变: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器 D.细胞核 13.坏死与坏疽的主要区别是: A.病变部位不同 B.病变范围不同 C.病变性质不同 D.有无腐败菌感染 14.干性坏疽多发生于: A.肢端 B.肺 C.肾 D.脾 15.下列各项无再生能力的是: A.神经纤维 B.神经细胞 C.平滑肌细胞 D.原始间叶细胞 16.完全再生是指: A.同种细胞的修复 B.邻近细胞的修复 C.纤维性修复 D.手术修复 17.肉芽组织在光镜下主要由什么成份构成:A.炎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 B.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

创伤后成长综述

创伤后成长研究进展 罗贞贞 【摘要】: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的负性生活事件和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 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本文总结了对此概念的认识及其存在的争议,对它的解释模型 包括经历困难的力量、心理准备和存在的再评价,对它的测量主要是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 应用最为广泛。而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建议此领域的研究应从澄清概念入手,开展过程研究和纵向研究,建立行为指标,关注其临床应用,进行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创伤事件心理机制心理健康 生命从创伤开始,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但是, 在创伤面前,有些人持续体验到痛苦,有些人却通过创伤带来了成长。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个体历经压力或创伤事件后能感知到获益或成长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目前,已经有3项关于性格优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人们的某些性格优点反而得到了增 强[1]。这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个体也能够积极应对并创造积极的心理成长和变化。对创伤后成长或获益的积极关注,将对心理病理领域一直以来以心理缺陷和无能为基础的研究导 向提供新的视角,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对深入探究创伤后的心理机制大有裨益。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概念、心理机制及相关测量工具,并指出未 来的研究方向。 1PTG(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 PTG是由Tedeschi与Calhounn[2]等学者提出的全新观点。又被称为应激相关性成长、积极成长等。创伤事件,主要指各类事件导致当事人的病残及其精神创伤。PTG指创伤事件并非全是负面的,有时反而促使个体的心灵成长、改善其自我意识、提升个体与他人和社 会关系、促使其正确看待生命价值、重新设定新的人生发展目标等积极正向改变。 国外研究者对许多可能造成个体负性心理反应的事件展开探索研究.例如天灾、儿童 受虐、车祸、强暴、慢性病、骨髓移植和癌症等。相关研究结果发现[2],PTG共包含个体5个方面的成长: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新生活的可能性、生活的哲学观、自我成长(自信、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和获得新的应对方式)及精神方面的发展。如相关研究发现[3],丧偶的老 年妇女自我效能感增强:有高风险性婴儿的父母呈现家庭成员关系增强、对生活有较好的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 下列各种细胞再生能力最强的是: A.表皮细胞 B.平滑肌细胞 C.肾小管上皮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软骨母细胞 2 下列具较强再生能力又有很强分化能力的细胞是: A.表皮细胞 B.呼吸道粘膜被覆细胞 C.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D.原始间叶细胞 E.内分泌腺上皮细胞 3 下列能促进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是: A.层粘连蛋白 B.肿瘤坏死因子 C.干扰素-α D.肝素 E.前列腺素E2 4 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A.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增多 B.炎症细胞消失 C.玻璃样变 D.毛细血管闭合、退化 E.纤维母细胞减少 5 关于创伤一期愈合正确的是: A.无感染故无炎症,仅有表皮再生,无肉芽组织生长 B.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C.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D.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E.无感染故无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6 关于再生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一侧肾脏摘除后,另一侧肾脏体积增大 B.胃肠道粘膜缺损后由表层上皮增生修补 C.神经细胞通过脱髓鞘后再生 D.分化低的组织再生能力强 E.横纹肌损伤均不能再生 7 一期愈合的手术切口,一般在术后多长时间可拆线: A.第3天 B.5-6天 C.2周 D.3周

E.以上都不是 8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再生时近端轴突每天可伸长10mm. B.神经纤维断离两端超过3.5cm时,才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C.伤口直径达10cm时,表皮难以再生,而必需植皮 D.肉芽组织形成时,毛细血管每日延长0.1–0.6mm E.以上都不是 9 维生素C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是: A.促进含硫氨基酸吸收、合成 B.促进前胶原分子形成 C.促进胶原纤维的交联 D.促进胶原原蛋白的合成 E.抑制胶原纤维的形成 10 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因素不包括: A.严重感染 B.电离辐射 C.含硫氨基酸缺乏 D.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E.手术缝线 11 下列各组织哪一种再生力最强? A. 骨骼肌 B. 神经节细胞 C. 心肌 D. 皮肤 E. 软骨 12 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属于再生? A. 生理状态下表皮细胞不断脱落,不断新生 B. 蜥蜴肢体断掉后,新生出完整的肢体 C. 蚯蚓从中间切断,每一段又可以形成完整的蚯蚓 D. 肝细胞广泛坏死后形成假小叶 E. 脾脏由于造血细胞增生(髓外造血)而肿大 13 肉芽组织的基本成分是: A. 纤维母细胞和炎性细胞 B. 肌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 C. 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 D. 炎性细胞和毛细血管 E. 纤维母细胞、炎细胞和毛细血管 14 肉芽组织变为瘢痕组织时所见到的变化是: A. 胶原纤维数量减少 B. 炎性细胞增多 C. 毛细血管减少 D. 质地较软 E 弹性增加 15 关于健康肉芽组织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创伤后成长综述

创伤后成长综述

创伤后成长研究进展 罗贞贞 【摘要】: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的负性生活事件和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本文总结了对此概念的认识及其存在的争议,对它的解释模型包括经历困难的力量、心理准备和存在的再评价,对它的测量主要是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应用最为广泛。而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建议此领域的研究应从澄清概念入手,开展过程研究和纵向研究,建立行为指标,关注其临床应用,进行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创伤事件心理机制心理健康 生命从创伤开始,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但是,在创伤面前,有些人持续体验到痛苦,有些人却通过创伤带来了成长。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个体历经压力或创伤事件后能感知到获益或成长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目前, 已经有3项关于性格优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人们的某些性格优点反而得到了增强[1]。这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个体也能够积极应对并创造积极的心理成长和变化。对创伤后成长或获益的积极关注,将对心理病理领域一直以来以心理缺陷和无能为基础的研究导向提供新的视角,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对深入探究创伤后的心理机制大

有裨益。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的概念、心理机制及相关测量工具,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1 PTG(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 PTG是由Tedeschi与Calhounn[2]等学者提 出的全新观点。又被称为应激相关性成长、积极成长等。创伤事件,主要指各类事件导致当事人的病残及其精神创伤。PTG指创伤事件并非全是负面的,有时反而促使个体的心灵成长、改善其自我意识、提升个体与他人和社会关系、促使其正确看待生命价值、重新设定新的人生发展目标等积极正向改变。 国外研究者对许多可能造成个体负性心理 反应的事件展开探索研究.例如天灾、儿童受虐、车祸、强暴、慢性病、骨髓移植和癌症等。相关研究结果发现[2],PTG共包含个体5个方面的成长: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新生活的可能性、生活的哲学观、自我成长(自信、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和获得新的应对方式)及精神方面的发展。如相关研究发现[3],丧偶的老年妇女自我效能感增强:有高风险性婴儿的父母呈现家庭成员关系增强、对生活有较好的视角等;遭强暴的个案中有自我信任和自我价值的增强:乳腺癌患者与其配偶对未来有较好的控制感、社会关系改善、更珍惜生活和精神方面等。上述成长均可反应个体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精神心理、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向的改变。 但是,系统的对与PTG现象进行科学研究还是Tedeschi与Calhoun在1996年提出的PTG定义,并且提出了创伤后成长模型(model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