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工基础》教学的创意性

浅谈《电工基础》教学的创意性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差,虽然有学习的心理需求,但枯燥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力不从心。因此,改造课堂教学,采用新的教学创意,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迫在眉睫。针对目前中职教学的现状,教师应加强新课导入的创新研究,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因材施教,采用差异化教学;配套实训,教学场景企业化。

一、导入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个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要用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可尝试如下方法:

1.由实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由于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所以通过观察实验或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电磁感应现象时,可以先出示一段连接了检流计的导体,此导体与检流计形成一闭合电路,另有一马蹄形磁铁。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这段导体垂直磁感线运动(左右运动),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动手实验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然后再提出问题:如果导体沿着磁感线运动(上下运动),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时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答案,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可请两位同学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结果是指针不偏转。此时学生会疑惑起来,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课题。

2.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电工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以先从一个与新课有关的实际现象出发,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RL串联电路时,其典型例子就是日光灯电路。由于是生活中常见的,同学们就迫切想知道其工作原理,自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并展开思考。

3.利用科学故事导入新课

电工基础课程理论、公式较多,学生大多不感兴趣,而科学故事或逸闻、史料的引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看到电工学不是单纯的公式和原理。

4.悬念、提问导入新课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例如,在RLC串联电路的教学中,先测量电

浅谈《电工基础》的教学体会

浅谈《电工基础》的教学体会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情感,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能力,改进实验效能等问题。 【关键词】电工;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实验 《电工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气类、电子类等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学习后续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由于《电工基础》的讲授以基本原理、基本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为主,并且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数学、物理知识,这让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深奥、难学。为了改善这一教学现象,提高教学效率,有必要改进电工基础的教学方法,以学好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技能教学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兴趣教学。下面浅谈本人在从事《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想。 1.培养学习情感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头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需要有情趣的提问,从而使他们对学习电工基础产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例如,在讲运算放大电路时,这样引入课题:“遥控汽车模型分那几种控制?是比例遥控还是开关控制”、”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无人驾驶飞机是如何控制的”等短短的几个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随后就引入运算放大电路的线性比例控制,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又如,在讲授二进制前,先给学生讲“32格棋盘上摆米”的故事,提出从1、2、4、8到2的31次方的数累加和是多少问题,引导二进制的教学过程,寻找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情感是滋生兴趣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人将一种行为进行下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抱着消极的或应付的态度去学习,努力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乐趣和满足。还可以让学生寻找课本中一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和好处的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2.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是达到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电容对交流电的作用时可以这样比喻:电容器与交流电是“亲家”,与直流电是“仇家”,亲家来时开绿灯(允许通过),“仇家”来时开红灯(不允许通过),这样的比喻使学生印象深刻且不易忘记,风趣的语言立即使抽象、复杂、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发表时间:2017-11-27T17:00:29.3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7期作者:李光明[导读]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将课内外有机结合,有助于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氛围。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场镇中心中学266414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课堂交流的单向性。很多老师都会将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按照固有的模式形成自己的教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按照自己教案的内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中接受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单向式的灌输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在学习中接受程度的不同,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收听状态,没有质疑,也就缺乏必要的思考,所接受的知识点无法形成必要的能力,这种方式最终会造成教学质量不高。 2.写作训练的模板化。写作是中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技能,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国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能力目标之一。据目前我国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我国相当一部分接受过中学语文教育的人写作能力很差,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我国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不足。在调查结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写作当中思维固化,缺乏一种自由、充满想象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我想这跟现实语文教学中那种模板化的教学方式有关。 在很多语文课堂的写作训练中,老师总是给学生提供一些题目的范文,规定题目,定好思想,结果就是学生写作题目没有创意,写作格式套用范文,写作主旨上跟风,造成好的作文都是一样的好,都是接近范文的文章,那些标新立异、那些有着不同思想或者表达方式的文章统统成了无法被认可的“不合规范”的文章。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写文章时不能够自由构思、自由表达、自由探究一个问题的现象,写出来的文章完全没有新意。 3.阅读思考的局限性。中国古代将学习统统称作读书,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我国语文的学习,历来都十分注重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是学习之始。然而,在我国一些中学的语文教学当中,却出现了关于阅读的不良导向。按理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可以对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和启发。然而不少老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定下一个文章的主旨思想和领悟范围,甚至将自己分析的或者其他途径取得的思想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然后学生在阅读中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来理解和领悟。这种方式就限制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缺乏自己真正的感悟和理解,无法真正地对文章有所探究。这种阅读方式着实无法打开学生思维、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本无法拥有自己的话语权,顶多也只能算是鹦鹉学舌,不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更无法让学生学会真正的读书。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 1.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目的创新。要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就要从教学目的上进行创新,要对语文教学目的有新的科学的认识。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有助于语文教学中师生对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改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填鸭式的灌输方式,也有助于学生改变缺乏思考一味机械地接受的方式,可以为语文教学构建一个包含师生在内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并适时地将语文教学的内容应用于实践。这种开放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并在学习中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有了科学的教学目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会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发挥,这种语文教学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并且具有完整自我意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以及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更加让自己学到的知识贯通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当中,而不再是知识束之高阁无用于当前社会。并且科学明确的语文学习目的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要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能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 2.语文教学中老师角色创新。中学生多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有教师对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进行科学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重的优势,将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发挥在学习中。因此,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不同于以往教学中老师是语文教学中控制者的角色,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更多地起到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语文教师不能像以往那样决定教学活动中的一切,而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想法,在学习任务的提出、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结果的构想等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参与决策权,让学生感觉老师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员,大家是需要共同努力来完成一项学习计划和任务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只是分工不同、任务不同,大家只有多交流、多合作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3.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在语文课上,老师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行释放与发挥,应当注重对教学空间进行拓展,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发挥好各种教学活动载体的作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帮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利用好兴趣小组的载体进行活动,与教学进度安排相一致,以文学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等载体,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和兴趣爱好,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写作素材的生动性,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将课内外有机结合,有助于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发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 张青 一、走进学生,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电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 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我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电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说,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针对学生情况,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电学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

浅谈语文教学创新

浅谈语文教学创新 发表时间:2010-06-25T09:17:03.450Z 来源:《教育大视野》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罗思军[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而语文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经审核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浅谈语文教学创新罗思军(来宾市象州县妙皇中心校广西来宾 545809)【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而语文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经审核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Shallow talk language teaching innovation LuoSi- jun 【Abstract】"The innovation is a race progress of the soul isn't that a nation be prosperous flourishingly Jie motive."Ages development demand hav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talented person, innovation type talented person of development demand from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start to grasp, but language teaching is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foundation, the whole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all come from a language study.Therefore open exhibi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ke it become and develop student innovation through examine fulfillment ability of vast world.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论述指出了时代发展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创新意识培养开始。而语文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导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进他们去认识语文领域的新发展,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语文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发展创新思维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团结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首先,好的课堂氛围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育理念驾驭课堂,改变“家长式”的作风,抛弃“一言谈”的填鸭式教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探究。重视和加强师生间的彼此信任和双向交流,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处于最佳状态,树立起独立学习、自主创新的勇气,唤起创新意识,点燃心灵创新之火花,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中要实现课型的创新。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 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 再次,教师本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 李安全(CQ200701149 重庆外国语学校 400039)教学既富有科学性,又富有艺术性。因为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性的艺术。 下面从三个方面略作阐释。 一、“教”“学”新解

小结: 教学是“成人”之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然人成为社会人。 教学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成熟的人。 与学生自学有本质的不同,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实践活动。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交流活动;教学是以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为“核心”,为主线;教师的“教”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更好更快”、更全面更讲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使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学活动首先具有科学性的特点。教学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又一定的客观依据和客观制约性,并且在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中存在必然联系,因而教学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不仅如此,教学活动无论怎样千差万别,都会存在着诸多普遍性和共同性,表现为普遍性的特点。正因为教育活动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通性使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逻辑、规则和规律,它并不是杂乱无序、变化无常和无章可循的。(刘茜《当代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7,4) 客观事实:教学作为技能是可以学习,可以传授,可以模仿的。重庆市“名师工作室”,“老带新”等教师培训模式可以为证。 1.教学规律:有道可传,有理可探 教学规律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教学基本规律;二是学科教学的规律。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语文的主角,并且帮助他们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中。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工作者,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地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

【电工标准】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工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总学时: 108学时 适应专业:应用电子专业 长沙工商职业中专赵浩 2010年6月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工技术基础》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04 适应专业: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 一、课程概述 本学习领域是针对电子企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安全用电、触电急救、电气线路的安装于应用、电气设备检修调试等专业能力而设计的学习领域课程,同时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是以行动领域为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综合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思路设计的,安排了6个学习情境:用双联开关在两地控制一盏灯的安装、白炽灯照明电路安装与测试、日光灯电路的分析与制作、照明配电箱的安装、吊扇电路的安装与测试、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 本课程的前设课程为《初中数学》、《初中物理》。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等。 二、课程目标 1.专业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1)基本知识点: a.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 b.理解电压源、电流源概念,掌握其等效变换的方法。 c.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路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电量。 d.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 交流电路。 e.理解并掌握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经济意义。 f.了解串联、并联谐振的条件和特征。 g.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线的作用和负 载的正确接法。 h.了解分析非正弦周期信号线性电路的概念和方法。 i.了解变压器工作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机械特性、经济运行和额定值等。 j.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结构和功能,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能连线操作。 k.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功能,及正确使用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意义,具有选用仪表类型、量程范围、分析测量结果的初步能力。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 发表时间:2010-07-28T11:29:29.373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朱金芳 [导读]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 朱金芳(容城县职教中心河北容城071700) 【摘要】艺术性的教学,重视学会学习,关注学习活动的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求知欲;设置悬念;学会学习。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中学生自制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40分钟的教学都放在分析课文、传授知识上,就会使中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五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注意授课技巧,巧妙地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一些与课文有关联的乐事、趣事、知识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1.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要有新意,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了“情”,继而便有了“趣”。如《春》这篇优美的散文,在讲授时,我摈弃了传统的讲法,采取向学生提问的办法:春天的活力是通过什么景物传神地表现出来的 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春天的兴趣和对其所表现内涵的探索心理,继而在读“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时,明白“钻”、“闹”、“抚摸”、“笼”字的形象比喻,掌握了“春的活力给人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的主题。 2.设置悬念。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悬念设置巧妙得当,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接受知识要点的时间就快。如《荷塘月色》的悬念设置是:写“荷塘”?写“月色”?还是二者都写《药》这篇课文中的“药”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以它为题 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的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极大的启示。通过这种方法组织的课堂教学也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教师巧设悬念组织的自学训练,学会了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一堂富有成效的教学课,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而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激思,不失时机地点拨,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解、或讨论,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对于质疑问题提出异议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形成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鸿门宴》中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场面,借助语言、神态、动作,讲出课文中“忠”、“勇”、“威”、“壮”、“智”,在课堂上掀起波澜,把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达到教学目的。 4.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时间内按时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的节奏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学有所得。正如古人所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上课之初,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一节课上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课时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无意注意,但在讲授教材重点、难点时,节奏要放慢,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解决问题。而对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简单知识,教师只要略加提示,一言带过,加快教学节奏。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适当放松。在课堂要结束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有意注意。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使学生思维进入积极、活跃的境界中。 5.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丰富学生的想像,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例如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采用叙述加朗读的教法。用深沉、低婉的语音讲述总理逝世、举国上下悲痛欲绝的场面,长安街十里相送,群山肃穆,江河挥泪的场景,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感情与全诗的激情融为一体,使学生领略了诗的语言魅力。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从中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合格的社会建设人才。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当学生对某些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 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然而,这样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 赖思想。反之,若教师只顾让学生“创新”,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众鸟乱飞”,那么学生就 可能出现“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如果教师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就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 现质疑的飞跃,培养了创新精神。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使 他们能够着手发现,了解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当然,在初次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问题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 《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 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 识进行充分的理解、整合,而且渐渐养成敢于陈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 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的过程。 2.在改进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 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 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 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 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 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 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 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 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 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 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 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训练、培 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就范式教学为创新式教学。前一种教学方 式不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 的思维。而创新式教学则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我 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 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按知识的重演律,探索创造性解 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暴露,在让学生看到教师的 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从而能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维,他们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的过程中,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训练。例如,我在提出一 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而得到答案后,总要再追问一些启发性问题,如你是如何想到这个答 案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解决问题是否合适,能否再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等,从而促使学 生积极有效地思维。 3.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电工基础论文

浅谈中职学校《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气类专业培养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由于它具有抽象性、实验性均较强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原理枯燥难懂,实验操作困难,于是厌学、畏难情绪油然而生。如何上好这门课是每位电工基础课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课题,本人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探寻,分析了《电工基础》难教又难学多种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 1.1教学以现实生活为入切点。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它的使用价值,电工基础作为一门技术理论课,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技能的基础。然而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他们对课程的学习无法进入"未雨绸缪"的境界。对此,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尽力以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第一次上《电工基础》课程时,先不急于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室里做了两个与本课程相关的电路:一个是家用荧光灯的电路连接;一个是手电筒电路。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电路,但学生并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当电路一接通,灯管发光的瞬间,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学生们显得兴致勃勃,没有人因为电路的简单而不以为然。此时就开始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在电工专业中的地位。又如,在讲授电功和电功率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那就是统计自己家中所有的用电设备的功率和用电时间。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先讲解电功和电功率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教学生怎样计算电功率和用电量,再引导学生自己计算家中一天的用电量和一个月的电费,让学生通过这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件来理解和运用“电功与电功率”这两个概念。电工基础与现实生活联系很多,我们不妨尽可能多的把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实际事物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就觉得学有所用,从而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1.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模拟课件。

电工基础教学方法浅谈【最新版】

电工基础教学方法浅谈 摘要: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用“趣、新、情”教学法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理论趣味化、生活化,达到活跃课堂气氛、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据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做一些粗浅探讨。 关键词:趣味;创新;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14 《电工基础》作为数控、机电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数职业中学学生在学习这一门技术基础课时,产生畏难心理,缺乏学习兴趣。笔者感到: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将难点转化为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觉得有画龙点睛的感觉,这样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不但能减少教学难度,而且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易记,更有助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 一、趣味式教学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生活化,活跃课堂气氛

在讲授“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时,由于载流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电磁力的大小和磁感应强度、导体中的电流强度、导体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有关外,还与其所处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夹角有关,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乡村家庭晾晒衣物较多使用搭杆晾晒,天下雨了,此时横置着的晾衣杆一下子便被淋湿(因为它与雨线垂直)。但如果晾衣杆是竖置的话,那它就不易被淋湿了(因为它与雨线平行,并以粉笔作示范说明)。现在把均匀磁场当作雨线,把载流直导体当作晾衣杆,自然引出结论:当载流导体垂直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放置时(90°),导体所受到的电磁力最大;当其平行放置时(0°)不受力。如载流直导体与磁感应强度方向成a角时,那导体与磁感应强度垂直方向的投影L为导体的有效长度,即有效长度=实际长度×sina,导体所受的电磁力F=BLLsina。这些想象生动有趣,知识中有兴趣,兴趣中有知识,想象的事物来源于生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搞活了课堂气氛。 二、创新式教学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学生的记忆 在《电工基础》中常碰到的问题是抽象的概念、难记的定义、难懂的结论。在讲解这些知识时,不可能全部用实验得出所有的概念,定义。如“电位”和“电压”,是很多学生学习《电工基础》中一直容易混淆的概念,但又是各后续课程使用较多的概念。若忽视了这两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象的动因。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也是全社会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是实施这一活动的主导者。本文将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教师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习惯被动接受而缺乏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师也需依此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 1.用新眼光看待学生 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多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学法指引方向,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的习惯转变过来。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2.把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得真知须躬行。”叶圣陶先生也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3.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联想,学生的学习动力才会源源不断。 二、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表时间:2015-05-08T15:56:47.023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4月总第175期供稿作者:周加成 [导读]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周加成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莲中学342400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因为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而事物和事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局限性对华贸易。如《地球是圆的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科学世界》说:“地球真的是圆的吗?地球并非是完善的球体,它更像一只撒了气的皮球,这种不匀称是由于地壳内的温度变化引导地球深层无能无力造成的。”我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科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学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 三、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重要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