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_张美玲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_张美玲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_张美玲

收稿日期:2008 12 09 修回日期:2009 01 24

*

通讯作者C orres pond i ng author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疾病动物模型与中药复方药理,E m ai:l p engchengchengdu @126.co m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张美玲1

,王茁伉2

,彭成

2*

(1.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研制对研究其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防治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研究颇多。本文从模型动物的选择、造模方法及模型的评价指标方面对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Q 95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083(2009)05-0794-04

A Revie w on the Atherosclerosis Ani m alM odel

Z HANG M ei li n g 1

,WANG Zhuo kang 2

,PENG Cheng

2*

(1.Co llege of P rec li n icalM edicine ,Chengdu U n i versity o f T rad itiona l ChineseM ed i c i ne ,Chengdu 610075,China ;2.Phar m acy Co llege ,Chengdu Un i v ers it y o f T raditi onal Ch i nese M edicine)

Abstract :A the rosclero si s i s one o f t he co mm on ,frequently occurr i ng d i seasesw hich are t he l eadi ng cause o f deat h i n de ve l oped countr ies and part o f deve l op i ng coun tries .R esearch on an a t herosc l e rotic ani m a lm ode l plays an i m portant ro le i n study i ng the develop m ent of pathog enesis ,patho l og ical change and preventi on ,and trea t m ent .In recent years ,much re search has been conduc ted on the athero sclerotic ani m a lm ode.l Th is arti c le rev i ews t he cho i ce o f an i m a ,l the dupli cation m ethods and eva l uati on i nd i cato rs of t he mode l i n o rder to prov i de som e clues for t he f uture study o f athe rosclero si s . K ey word s :a t herosc l e rosis ;an i m a lm ode;l st udy advance m ent 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发达国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被称为 头号杀手 ,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动脉粥样硬化(A th e rosclero si s ,A S)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着(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并增殖,导致内膜增厚,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可引起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最终可导致管腔狭窄,是许多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和主要病因。因此,建立A S 动物模型对研究AS 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早诊断、早治疗及预防均有重要意义。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A S 是一种血管性病变,其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故要求用于研究的实验动物与人的血管解剖特点相近,对A S 易感,且生命力和抗感染能力强。目前常用的有兔、小型猪、鹌鹑、大鼠等。鹌鹑是能自发形成AS 的易感动物之一,高脂饲料喂养鹌鹑11周即可出现典型的AS 的病理形态

学改变(田卉等,2005)。其病变与人类早期脂肪斑块相似,而且个体小、实验消耗药品较少,饲养、管理、采血和给药方便,是研究A S 常用的动物。大鼠有自发性抗A S 形成的特性,而且无胆囊,对外源性胆固醇吸收率低,难致AS 病变,故一般很少用作复制AS 模型。但是大鼠饲养方便、容易获得、

抵抗力强,食性与人相近,是调节血脂药药效药理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型之一(陈奇,2005)。兔对外源性胆固醇吸收率高,对高血脂清除力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 )含量高,血浆中富含胆固醇酯转移蛋白,肝脏只能合成载脂蛋白B100(杨丽,张小娜,2005),给高脂饲料经3~4个月即可形成明显的AS 。猪与人类在生理、生化和解剖学方面有许多共同之

处。猪血浆脂蛋白的生化性质、LDL 结构以及载脂蛋白等也与人类相似。小型猪复制AS 效果良好,其病变分布和病理形态均近似于人。因此,目前认为兔和猪是A S 研究的首选动物(杨永宗,2004)。

2 动物模型的制作

AS 的动物模型研究很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AS 病因病机、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但是A S 的病机尚未完全阐明,故目前还没有一种A S 动物模型能全面准确地模拟人的A S 病变特征,所以A S 动物模型的制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2.1 脂质浸润法

2.1.1 高脂饲喂法 兔饲料中加入胆固醇,每日每只1.5g,4周后高血脂症形成,出现A S 斑块,8周后病变更加明显(黄华梅等,1999)。于每千克普通兔饲料加5g 胆固醇和5g 熟猪油,喂养兔18周后,血脂类指标升高,AS 动物模型建立成

794

功(蒋明东等,2005)。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基础饲料+ 2%胆固醇和10%猪油)喂养贵州小香猪,12个月后血脂水平明显升高,并出现A S病变,且与人类病变特点相一致(刘录山等,2006)。

2.1.2 脂肪乳剂法 家兔灌胃给予自配含10%胆固醇、20%猪油、2%胆酸钠和1%丙基硫氧嘧啶的脂肪乳剂,2周后动物出现高脂血症及早期AS病变(马建林,毛焕元,1999)。

一般兔、鹌鹑、鸡等经饲喂高脂饲料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脂质代谢紊乱,进而形成A S病变。但是,大鼠、小鼠、狗等仅仅是高脂饮食较难形成A S,一般在饲料中添加蛋黄粉、胆盐、抗甲状腺药物等有助于模型的建立。一次性腹腔注射VD360万I U/kg并饲喂含3%胆固醇、0.5%胆酸钠、0.2%丙基硫氧嘧啶、5%白糖、10%猪油、81.3%基础饲料的高脂饲料4周后大鼠主动脉出现A S斑块(杨鹏远等,2003)。

自高胆固醇饲料饲喂家兔引发动脉出现类似A S的病变,复制出第一个实验性AS模型以来,脂质浸润法复制A S 模型一直沿用至今,成为A S研究中最常用、最传统的实验模型,并已被众多的研究者所接受。但由于动物本身的脂质代谢特点与人类存在差异,加之动物个体间的差异性,脂质浸润法也难免存在一定的缺陷。现有的模型多在脂质浸润法的基础上加复合造模因素以使复制的动物模型更加符合人类A S病变。

2.2 免疫损伤法

2.2.1 注射牛血清法 兔一次性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250 m g/kg,并饲喂含30%胆固醇、10%猪油、2%脱氧胆酸钠、2%丙硫氧嘧啶的高脂饲料6周,肉眼和光镜均可见A S斑块(张勇等,2001)。此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典型的A S病变,模型可靠实用。

2.2.2 卵白蛋白注射法 卵白蛋白皮下注射使大鼠致敏,再腹腔注射2.5mg/kg卵白蛋白1周5次,发现无论有无高胆固醇饮食,都可以使主动脉产生A S(Castell anos et al., 1991)。

2.2.3 肺炎衣原体(Cpn)感染法 Cpn感染和高脂饮食可促进并加重病变。兔每日饲喂高脂饲料50g(含6%花生油、2%胆固醇及0.3%3号胆盐)并于实验第1、3周经鼻腔每次感染1m l CpnAR 39(106IFU/m l)及单纯Cpn感染法造模相比较。12周后均能形成A S斑块,且高脂饲料加Cpn感染组A S病变较单纯Cpn感染组严重(王卫群等,2000)。Cpn感染与A S的关系虽已经被血清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所证实,但是尚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此法建立的AS动物模型一般不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方面,但有助于研究Cpn与A S的关系,可为AS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2.4 移植法 将大鼠主动脉约1.5c m切下作为移植物,移植到另一只大鼠的腹主动脉上,一端接于肾主动脉上,另一端接于肾主动脉分叉之下,分别于10、20、30、60、90、120、150、180和360d后检查该动脉,发现发生类似人实质性器官移植后的血管A S改变。此法造模时间较长,实验操作要求较高,且其发病原理似与人类AS病变不同,一般不用于抗A S药物疗效评价的研究,仅作为研究模型应用(郭延松,杨军珂,2003)。

2.2.5 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 F165)法 兔肌注V EGF165(2 g/kg)1次,结合高胆固醇饲料喂养42d后,动物胸主动脉内可见纤维斑块突入管腔引起管腔狭窄,斑块呈偏心性,近斑块处有新生血管,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肖敏等,2005)。此法从研究A S的机制出发,证实了外源性V EGF165有促进A S斑块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2.3 机械损伤法

2.3.1 球囊法 兔喂服含1.0%胆固醇和6%猪油的颗粒饲料一周后,实施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每天每只继续喂养高脂饲料120g,8周动脉可出现典型的A S病变(叶炳华等, 2006)。高脂饲料加球囊损伤法目前主要用于腹主动脉、髂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但是此法可造成严重的内弹力板及中膜损伤,所以造模过程中要注意球囊和血管直径的比例及手法的得当。

2.3.2 空气干燥法 兔喂养含1.5%胆固醇的高脂饲料1周后,对颈动脉施空气干燥术,术后每日每只继续喂服高脂饲料150g,第2周和第4周时内膜增生明显,出现典型的A S 病变(张磊等,2001)。此法损伤相对轻柔,内皮细胞的修复与内膜的增殖过程更接近颈动脉疾病的病理过程,可重复性好,易于确定损伤的部位及程度。

2.3.3 下丘脑弓状核损伤法 研究表明损毁弓状核可诱发

A S早期变化,重新植入胚鼠弓状核细胞悬液可使动脉壁的变化得以恢复,证实下丘脑弓状核对A S的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吴开云等,2000)。

2.3.4 电刺激法 血栓形成仪刺激家兔颈动脉造成内膜损伤,并加饲喂高脂饲料4~6周,动脉内膜损伤、受损段血管血栓形成、全身高脂血症三者综合作用,形成了受电刺激血管段特有的限局性A S斑块(李秋梅等,2004)。此法建立的A S模型造模时间短,病变部位明确且程度一致,可用于抗A S 药物的研究,也可用于再狭窄动物模型的研究。

2.3.5 辐射损伤法 兔经血管内192Irg辐射,并饲喂2%的高胆固醇饲料。2周时被辐射的动脉有局灶性的巨噬细胞内皮下黏附及内皮的损伤,6周时可观察到血管内A S斑块明显增加(Co tti n et al.,2001)。

2.3.6 颈动脉内膜切除法 兔饲喂高脂饲料2周后,采用手术方法在颈动脉中膜层分离和切除整个内膜,术后继续饲喂高脂饲料,可建立稳定的A S再狭窄模型。此法建立的A S部位明确,并可实现自身左右对照,有很大应用价值(姜炜,郭阳,2007)。

2.4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通过基因打靶技术制备的apoE基因缺失小鼠,在正常饮食下血浆总胆固醇水平比正常对照小鼠高出8倍和5倍,可自发形成A S(P l u m p et al.1992;谢谨捷,杨娅,2008)。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常选用一些缺陷动物,常用的还有:WHHL 兔和S TH兔、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天然突变猪、LDL受体缺陷猴等。

转基因动物模型为A S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实验体系,对于研究基因与A S发病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但其价格昂贵且AS发病的基因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此法很少用于药

795

物疗效的评价,多用于A S病因病机的研究。

3 模型的评价指标

3.1 血生化指标

3.1.1 血脂水平 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 po A )、载脂蛋白B(A poB)等(张勇等,2001)。

高脂血症与AS的关系已经得到证实,A S的严重程度随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升高而加重。LDL是血浆胆固醇的主要存在形式,能在血浆内或动脉内膜下经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而转变为氧化修饰的LDL(ox LDL),ox LDL是A S发生、发展乃至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关键因子(魏婧婧,张亚臣, 2008)。生理状态下,HDL促进胆固醇逆转录,抗炎抗氧化,抗血栓并促纤溶,具有抗A S作用。所以血脂水平特别是LDL的升高和HDL的降低与A S发病率呈正相关。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某些病理状态下,HDL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受损,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陈雅琴,赵水平,2008)。所以血脂水平的检测是评价AS病变的一个公认的、必不可少的指标。

3.1.2 炎症标志物 C 反应蛋白(CRP)、黏附因子、细胞白介素 6(I L 6)、肿瘤坏死因子 (TN F )(周慧等,2008)。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A 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贯穿于A 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CRP是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主要的、敏感的标志物之一,黏附分子是炎症标志物参与反应者,IL 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分泌而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TNF 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可作为炎症强度的标志。

3.1.3 其他相关生化指标 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杨梅等, 2006)、纤维蛋白原、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栓素B

2

、前

列环素PG F

1

等可以作为A S的参考指标。

3.2 病理形态学指标

肉眼大体观察动脉管壁进行病变硬化分级:0级,内膜比较光滑,无奶油样变化;0.5级,内膜有广泛奶油样变化,但无凸出于表面的斑块;1级,有明显的凸起奶油样斑块,面积小于3mm2;2级,斑块面积大于3mm2;3级,斑块融合成片,大部分斑块面积大于3mm2;4级,斑块几乎覆盖整个动脉内膜。光镜电镜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病变: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移行增殖、脂质沉积、弹力纤维和胶原基质的生成、粥样斑块形成等(管耘园等,2007)。

病理学检测是 金指标 ,是评价A S病变重要的特异性指标。

3.3 影像学指标

M R扫描不仅能敏感、有效地检测A S斑块的性质及成分,且信息量大,能对AS进行定性定位(李跃华等,2006)。但是检测耗时长,花费大,并非A S动物模型实用的检测指标。

3.4 超声检查

能测定内膜 中膜厚度,鉴定斑块内脂质和纤维成分,显示血管壁形态学的早期变化,但是不能分辨斑块内微小的粥样病灶和钙化(王家祥等,2006)。3.5 免疫组化指标

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反应的细胞,可对动脉斑块进行定性(李鸿飞,张晓刚,2008)。

自1799年P arry在心绞痛死者尸检的冠状动脉壁上发现硬化的斑块以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领域内的重要研究课题,A S动物模型研究成为研究的关键。但是A S的发病过程十分复杂,其确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加上动物本身的生理特点,现有的A S动物模型很难准确全面地复制出人类A S的病理变化和过程。但是模型不是原型,是模拟疾病的病理现象及状态。以上方法从AS的某些发病机制出发建立的动物模型及相关检测指标为探索和研究AS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思路。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选用适合的动物模型,以更好地对A S进行研究。此外,加强对临床A S发病机制的研究,提高对A S的认识水平,结合临床发病机制及病变特点建立更加符合人类A S特点的动物模型将为A S的诊断、治疗及其预防有重大意义。

4 参考文献

陈奇.2005.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3.

陈雅琴,赵水平.2008.高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双重作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9(7):46~48.

管耘园,叶炳华,卢辉和,等.2007.球囊损伤加高脂喂养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J].实验动物科学,24(1):6~9.

郭延松,杨军珂.2003.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1(1):84~86.

黄华梅,饶晓黎,关洁宾,等.1999.快速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分析[J].解剖学研究,21(2):100~102.

姜炜,郭阳.2007.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J].

天津医药,2(35):127~128.

蒋明东,彭志平,尹晓玲,等.2005.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J].动物医学进展,26(9):46~49.

李鸿飞,张晓刚.2008.自身免疫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29(增刊):44~47.

李秋梅,王硕仁,赵明镜,等.2004.家兔新型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其动态观察[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12(1):26~28.

李跃华,陆建平,张亚明,等.2006.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建立及其M R 检测[J].中国CT和M R I杂志,4(1):34~37.

刘录山,杨永宗,冯大明,等.2006.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模型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33(2):196~200.

马建林,毛焕元.1999.自制脂肪乳剂灌胃在家兔高脂血症模型制作中的应用[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8(5):409~411.

田卉,李丽燕,马建慧,等.2005.鹌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模型的建立[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4):42~428.

王家祥,方平,肖湘生,等.2006.超声评价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2(2):212~215.

王卫群,袁佶,王岫南,等.2000.家兔的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7(4):292~295.

魏婧婧,张亚臣.2008.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J].心血管病学进展,29(增刊):38~40.

796

收稿日期:2008 12 25 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BB1373)

作者简介:孙翰昌(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水产生物技术研究,E m ai:l s unhan chang199@163.co m

吴开云,高摄渊,熊俊平,等.2000.移植胚鼠弓状核细胞后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8(2):118.

肖敏,王玮,党书毅,等.2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对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3(4):421~424.

谢谨捷,杨娅.2008.基因敲除鼠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与临床,28(4):400~402.

杨丽,张小娜.2005.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概况[J].广东药学,15(2):1~3.

杨梅,王东生,毛晓健.2006.茵陈五苓散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液流变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新中医,38(11):84~86.

杨鹏远,芮耀诚,焦亚斌.2003.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4(7):802~804.

杨永宗.2004.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142~143.

叶炳华,管耘园,卢辉和,等.2006.不同大小球囊损伤加高脂饲料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6

(4):244~246.

张磊,陈国荣,郑荣远,等.2001.高脂饲料加空气干燥术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9(2):155~158.

张勇,娄桂予,钱民章.2001.建立兔高脂血症模型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J].遵义医学院学报,24(4):304~306.

周慧,邓时慧,谷德祥.2008.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6(5):61~63.

Castellanos E,Sueis h iK,T anaka K,et a l.1991.U ltrastruct u ral st ud ies of rat at h eroscl erosis i nduced by sti m u lati on of t h e i m m une s yste m w ith oval bum i n[J].Acta Pat ho l J PN,41(2):113~121.

Cotti n Y,Kollu m M,Ko l odgie FD,et al.2001.In travascu l ar rad i ation ac celerates at h eroscleroti c l esion f or m ati on of hyperchol esterol e m i c rabb its [J].C ardiovasc Rad iatM ed,2(4):231~240.

Plu m p AS,Sm it h J D,e ta l.1992.Severe hypercholesterol e m i a and ather oscleros i s in apo li pop rotei n i n E d efi cient m ice created by ho m ologous reco m b i nation i n ES cell s[J].Cel,l71:343.

FGF8在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的调控作用

孙翰昌

(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永川402168)

摘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i broblast gro w th fac t o r8,FGF8)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一种组织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分泌性调控信号分子,参与脊椎动物的多种组织器官的发生与发育。早期胚胎细胞通过表达FG F8在组织和器官发育、血管发生、血细胞生成、附肢发生和伤口愈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FGF8不但可以在细胞外通过胞内信号通路,而且也可以进入细胞内部发挥生物学功能。本文就FGF8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内脏器官、肢体发育及不对称发育等组织、器官发育中的调控作用予以阐述。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GF8);脊椎动物;胚胎发育

中图分类号:S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083(2009)05-0797-03

Regulatory Role of F ibroblast G ro w th Factor8(FGF8)on Early Embryonic

Develop m ent in Vertebrates

SUN H an chang

(Schoo l o f L ife Sc i ence and T echnology,Chongqing U n i 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s,Chongqi ng402168,Chi na)

Abstrac t:F ibroblast g row th factor8(FG F8)is a m ember of t he FGF s fam il y.It is a un i que secreted si gna li ng m o lecu l e found i n several adult and developi ng tissues,and p lays a cruc ial role i n t he deve l op m ent o f so m e ectoder m a l o rgans li ke t he m i dbra i n.It has extensi ve biolog i ca l f uncti ons i n organ and ti ssue deve l op m ent,ang i ogenesi s,hem atopo i es i s,li m b deve l op m ent,and wound heali ng.M itog en i c i nducti on by FGF8beg i ns w it h t he i nteraction of FGFR.FGF8not only i nteracts w it h the FGFR s on cellm e m branes,but a lso en ters the ce ll to f u lfill its biolog i ca l f uncti ons.In this paper,the regulatory ro le of FGF8in neura l develop m ent,org an development,li m b deve lop m ent,and directi onal asy mme try deve l op m ent w as su mm a rized.T his short rev ie w prov i des i m po rtant re ferences f o r ea rl y e m bryonic deve l op m ent i n v ertebrates i n the fut ure.

K ey word s:fi broblast gro w th f ac t o r8(FGF8);vertebrates;e m bryonic deve l op m ent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 broblast gro w th factor,FG F)是一类结构相似的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多肽家族。FGF家族成员分布在脑神经、肾、卵巢、胎盘、肝脏、骨肌、睾丸、胸腺、心肌、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肾上腺皮质、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组织和细胞,通过与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物学功能。作为FG F家族成员的FGF8具有很重要的生理作用,特别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脊椎动物发育过程中的

797

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9-03-17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K J 2008B 318)[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33004[作者简介]王 寅(1981-),男,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 [文章编号]1000-2200(2010)02-0206-03 综 述 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研究进展 王 寅 综述,王洪巨 审校 [关键词]应激,心理学;动物模型;大鼠;综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 39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应激因素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得到广泛重视。心理应激触发机体产生的生理学效应包括急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引发炎症反应过程。因此,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用于临床药物的筛选和评价,并且通过这些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了解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的预后评估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对于心理应激模型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将主要的几类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及其评价方法作一综述。 1 慢性抑郁型动物模型 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行为迟缓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同时可伴有睡眠减少,体重降低等躯体症状。1.1 模型制作 1.1.1 慢性温和的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 ic m ild stress ,C M S) 由K atz 等 [1] 于1981年创立,但缺点较多,如过强的 应激刺激常导致动物死亡。由W ill ner 等[2-3] 对其进行改 进,是目前应用和研究较多的一种抑郁症模型。让大鼠在2~4周内每天经历一种不愉快的轻度应激,包括冷水游泳(4 ,5m i n),电击(电流强度1.0mA,频率1次/分),热环境(45 ,5m in),日夜颠倒,闪光刺激(频率3次/分),禁食,禁水,夹尾(1m in)等刺激。每种刺激形式不连续2天出现,形成一种CM S ,避免动物对同一种刺激产生适应。1.1.2 束缚应激模型 慢性束缚模型[4-5] 是将动物限制在 一个狭小的容器内(直径5cm ,长20cm ),使动物产生无助 或抑郁,每次刺激时间约1h 。 1.1.3 行为绝望(behav i oural despair ,BD )模型 亦称之为 强迫游泳模型 (f o rced s w i m m i ng test ,F S T ),由Porso lt 等1977年建立,被R enard 等[6-7]应用,是将大鼠(或小鼠)置入盛水的环形玻璃缸内强迫游泳。动物最初在水中拼命游动、挣扎,试图逃脱,随之感到逃脱是不可能的,便不再挣扎和游动,仅将头部露出水面,肢体漂浮,维持一种不动状态,称之为 BD 。由此衍生出小鼠的悬尾模型(tail suspension test ,T ST ),是将小鼠尾部悬挂,悬尾小鼠为克服不正常体位而挣 扎活动,但活动一定时间后,出现间断性不动,显示 绝望 状态[7-8]。 1.1.4 其他类型 如药物诱发的抑郁模型[9],孤养模型[10]等抑郁模型。 1.2 模型行为评分 目前尚无公认的经典测量抑郁情绪的测验,在各种抑郁模型动物中主要通过以下试验测量抑郁水平:多用敞箱试验[1]进行行为测评,表现为大鼠自发性探究行为明显减弱,运动能力降低。体重减轻、性行为减少、血浆中糖皮质激素升高,睡眠周期紊乱。同时发现老鼠天生偏好糖水的兴趣下降,运用糖水消耗试验测定24h 饮用1%蔗糖溶液的量,若糖水消耗显著降低,表示抑郁模型造模成功[2]。1.3 模型评价 上述抑郁模型可用于抗抑郁药物的筛选及抑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因其采用的刺激因子类似人在生活中经历的应激事件强度,较好地模拟了人类快感缺乏、兴趣降低这一核心症状,并且模型稳定持久,作为抑郁应激模型是理想的。2 焦虑动物模型 焦虑是事先知道但又不可避免的、即将发生的应激性事件引起的一种预期反应,以恐惧、担心、紧张等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伴心悸、多汗、手脚发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核心症状为担忧。2.1 模型制作 2.1.1 间氯苯哌嗪(mCPP)诱导焦虑的明暗箱模型 1998 年B ilke -i Go rz 等[11]建立了W istar 大鼠mCPP (2.5m g /kg)诱导焦虑的明暗模型,焦虑症状是通过对动物进入明箱的次数明显减少表现的。谭德讲等[12]用ddy 小鼠取代W i star 大鼠建立mCPP 诱导焦虑的明暗箱模型,是一个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焦虑模型。 2.1.2 V oge l 饮水冲突试验和条件性电击饮水冲突是将动物的饮水行为和不确定的电击结合起来,动物如果想满足饮水的需要就可能受到电击的创伤,由此造成动物在饮水和避免电击之间的冲突,产生焦虑反应[13]。而条件性电击模型中,将某种信号和电击随机结合起来,信号出现后可能会出现电击,也可能不出现电击,动物处于期待性焦虑反应[14]。2.1.3 社会行为模型 该类模型包括天敌暴露[15]、社会隔离、母爱剥夺[16]等。天敌暴露模型是将动物暴露于对其生命有强烈威胁的另一动物面前,天敌就会进行猛烈的进攻, 而造成其焦虑水平的提高。但这一模型往往会对试验动物造成创伤,故多采用可视天敌暴露和天敌气味暴露等模型。2.2 模型行为评分标准 经典的测量动物焦虑反应的方法是高架十字迷宫试验[17]和敞箱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是 206 J Bengbu M ed Co l,l Februar y 2010,Vo.l 35,N o .2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制备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制备 一、泡沫细胞模型的制备 (一)原理 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表面存在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能大量地摄取修饰变性的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特别是氧化LDL(oxidized LDL,OX-LDL),使细胞内大量充盈脂质,在电镜或光镜下呈泡沫状,故称泡沫细胞。经油红O染色后呈红色颗粒状,含大量胆固醇,且胆固醇酯约占其50%。因而通过先制备OX-LDL,再使其作用于巨噬细胞或血管平滑肌细胞,即可造成泡沫细胞模型。 (二)实验步骤 1.LDL的制备:取新鲜全血200ml,不加抗凝剂分离出血清120ml,加入NaN324mg,EDTA(100mg/L)0.6ml以防腐和防氧化。调整血清密度为1.019,4?C,30000r/min,超速离心18小时。吸出上层乳白色液体(为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次层淡黄色液体(为中密度脂蛋白,IDL);再调整密度为1.063,4?C,40000r/min,超速离心24小时。上层黄色液体即为LDL。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为同一区带。在4?C,含10mg/L EDTA的磷酸缓(PBS)冲液中透析72小时,过滤除菌,4?C,保存备用。 2.OX-LDL的制备:将LDL在含10μmol/l CuSO4的PBS中,37?C,氧化72小时。然后于4?C,在含100mg/L EDTA的PBS中透析,每8小时换液一次,透析24小时。 LDL 的氧化程度通过测定样品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的含量加以鉴定。取样品或丙二醛标准品0.1ml加入2.9ml复合液(CCl3COOH 0.92mol/L,C4H4N2O2S 0.026mol/L,HCl 0.25mol/L)中,置沸水浴30min,冷却后测定其在532nm的OD值,计算TBARS含量。再以胆固醇测定试剂盒测定LDL胆固醇含量。LDL的氧化修饰程度以每克LDL胆固醇的TBARS含量表示。 3.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的制备:参考Leonard等的方法收集巨噬细胞。取雄性、10周龄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无血清培养基RPMI 1640 2ml,4天后再次注射RPMI 1640 4ml 收集腹膜巨噬细胞,以109/L的密度种植于培养瓶中,培养12小时,弃培养液,用PBS冲洗掉未贴壁的细胞,重复3次。加入含OX-LDL(10mg/L)的RPMI 1640培养液,37?C下培养96小时(培养瓶中置盖玻片)。 1.VSMC源性泡沫细胞模型的制备:VSMC的培养参考本书有关章节。于培养液中加入OX-LDL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orosis , As) 是一种动脉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由于确切发病原因不明,建立As动物模型成为对其病因研究及探讨治疗措施的主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一、疾病简介 1.临床表现及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orosis , As) 是一种动脉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近年来有人提出As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As的特征是发病缓慢,其临床症状在主要病变出现之前表现轻微。它主要造成三种临床表现:脑中风、冠心病和周围性血管性疾病。 2.病理过程 ①低密度脂蛋白(LDL) 在易损区域动脉内皮下间质内沉积。 ②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表面。 ③单核细胞进入内膜层增生,并吞噬氧化型LDL而转化成泡沫细胞。 ④泡沫细胞死亡并释放出脂质,形成坏死中心。 ⑤平滑肌细胞迁移、增生和聚集,并分泌纤维样物质,使形成的斑块增大。 3. 研究进展 As发病机理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主要是围绕三种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Virchow曾提出As 是一种炎症的观点, 1998 年12 月法国卫生研究院及Merieux 基金会在法国的Annecy 组织了一次感染与As 研讨会。初步得出“As过程是炎症反应过程”这一基本观点。 然而从现有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动物模型的研究资料来看,感染与As 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还不能作出最后判断。As 病变中发现的病原体是直接引起病理变化还是通过免疫反应起作用尚未明确,可能与其他危险因子共同起作用。

而以As 是一种炎症的观点出发,就必须从解决炎症发生发展的基本环节出发,去打断这一网络形成的主要环节,才能真正达到防治的目的,当然要做到这点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 4.预防及治疗 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 改善饮食习惯控制高脂血症 改善不良习惯是防治AS的重要措施 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阻断AS的发生和发展 AS的药物治疗 扩血管药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 溶栓与抗凝药 AS手术介入治疗 基因治疗及干细胞移植 二、可用于建立实验模型的动物 目前可以作为模型的动物有:大白兔、鸡、鼠、猪和猴等。其中猪和猴的系统发育和饮食结构类似于人.能够产生自发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是研究人类AS的理想模型。家兔和鼠是现在研究AS最常用的模型动物,两者比较各有优缺点:家兔不易自发性产生AS,但它对高脂饮食特别敏感,但是家兔的As病变只与人的病变表面上相似,其病变中的脂类和巨噬细胞含量远比人类大。鼠具有抗As性,但是作为实验动物,具有经济效益比较高,生存能力强,死亡率低的特点。为此,人们不断摸索建立造型简便且重复性好的AS模型。 ⑴兔是最早用以制造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模型的动物,至今仍然多被采用。它对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率高,可达75~95%,大白鼠仅为40%,对高血脂的清除能力低,静脉注入胆固醇后脂血症可持续3~4天,大鼠仅为12小时,狗介于两者之间。只要给兔含胆固醇较高的饲料,不必附加其它因素,经3~4月即可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症,而且与人体发生的病变相似,取血检查也较方便。但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9-23T09:21:11.4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2期作者:朱恒延郭燕君(通讯作者) [导读]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 (嘉兴学院医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为AD的生物性特征和预防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2-0010-02 Research progress of animal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Zhu Hengyan,Guo Yanjun (communications author) Medical College of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China 【Abstract】Animal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stud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seeking for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animal models commonly used in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providing help for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of AD. 【Key words】Alzheimer's disease; Animal model; Research progress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记忆缺失和痴呆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65岁前发病称早老性家族性痴呆;65岁后发病称迟发的老年性痴呆。典型病理变化为细胞外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形成的老年斑块,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1]。AD分为早发的家族性AD(Familial AD,FAD)和迟发的散发性 AD(Sporadic AD,SAD)。SAD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和环境有关。胰岛素通路和能量代谢障碍、糖尿病,脑外伤,神经炎症反应以及Apo Eε4等位基因等都是AD的危险因素[2]。目前尚无有效安全的治疗AD的方法及药物。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建立与AD发病机制接近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本文着重探讨与AD相关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和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现状及特点作一综述。 1.AD相关的转基因模型的特点 研究证实多数 FAD患者是由PSEN1突变所致[3],PSEN1第4~12外显子之间是主要基因突变位点,近年来,研究者们建立了几种AD PSEN1基因突变的转基因模型,包括PSEN1(A246E)[4]、PSEN1(M146L)[4]、PSEN1(M146V)[4]、PSEN1(P264L)[4]、 PSEN1(P117L)[4]、PSEN1-YAC[4]等。研究者们发现携带人PSEN1突变的转基因AD小鼠不能模拟出FAD的典型特征,因此转入人PSEN1基因突变的同时加入PSEN2其他突变基因,用这种方法成功建立了十多种转基因AD小鼠,而且十多种AD转基因小鼠都能能表现出FAD部分神经病理学特征和行为学上的改变。目前AD转基因小鼠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方面经典的动物模型,但是已知的这些PSEN1转基因模型小鼠同时不能模拟FAD的全部神经行为学和病理学特征。灵长类动物由于在生理结构和生物化学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探索这种模型是否能够更好的模拟FAD的多种神经行为学及病理学的特征。 2.FAD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近十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进步和灵长类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灵长类非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模型成为可能[5]。由于从发病机制上看FAD是由APP或PSEN1、PSEN2突变所致,专家们尝试将结合其他突变基因(PSEN2、APP和 MAPT) 和PSEN1突变来建立FAD转基因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上述方法在理论上能够模拟出FAD的发病原因和疾病特征,而且可以通过遗传保种,在建立模型动物群体方面表现出优势。但是灵长类非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动物模型面临严峻的问题:(1)转入AD致病基因的灵长类非人转基因动物通常需十几年才呈现AD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学和行为学改变,灵长类动物模型效率低、成本高,尚未见成功模型报道;(2)短期难以开展对转基因的个体开展临床病理鉴定和行为学的评价。PSEN1在灵长类动物中非常保守。有关非人灵长类动物中AD基因突变是否与人类相似方面的研究较少。John J.Ely发现一只黑猩猩PSEN1突变[5],其PSEN1突变的特征未知;与其他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未突变PSEN1黑猩猩相比,其是否出现神经退行性病理改变和行为学变化均不知道;其子代是否有PSEN1基因突变、行为学及病理变化是否出现等还没有报道。 目前AD尚未研制出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迫切需要能模拟AD经典病理变化的理想动物模型,以前建立在啮齿类的动物模型各有优缺点,不能全面体现AD的病例神经行为学方面的全部改变。目前被大家所认可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也有待完善。利用基因筛选和基因修饰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AD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意义重大,对于进一步明确发病机理,AD药物的治疗、开发和筛选,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Grundke-Iqbal I,Iqbal K,Tung YC,et.al.Abnormal phosphorylation of the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tau(tau) in Alzheimer cytoskeletal pathology.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83(13):4913-4917. [2] Iqbal K,Grundke-Iqbal I.Alzheimer's disease,a multifactorial disorder seeking multitherapies.Alzheimers Dement 6(5):420-424. [3] Ballard C,Gauthier S,Corbett A,et al.Alzheimer’s disease[J].Lancet 2011,377(9770):1019-1031. [4] Wen P H,Shao X,Shao Z,et al.Overexpression of wild type but not an FAD mutant presenilin-1 promotes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us of adult mice[J].Neurobiol Dis,2002,10(1):8-19. [5] Chan A W.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in biomedical research[J].ILAR J,2013,54(2):211-223. [6] Joseph M.Erwin P RH J.One Gerontology:Advancing Understanding of Aging through Studies of Great Apes and Other Primates[M].Aging in Nonhuman Primates,Erwin Jm H P,Basel:Interdiscipl Top Gerontol,Karger,2002:31,1-21.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C37173);嘉兴学院南湖学院重点SRT资助项目(NH85178445);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JB039)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姚浪群 北京爱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胡红军 随着我国畜牧业特别是现代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动物福利意识的增强,动物应激医学已成为动物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应激医学研究中,动物氧化应激又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 1 氧化应激概念与起因 1.1 氧化应激概念 动物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自由基,这些自由基通常不会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机体依靠自身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主要包括抗氧化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硫转酶GST等)以及非酶类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褪黑素、a-硫辛酸、类胡萝卜素、微量元素铜、锌、硒等),可以保护机体组织和细胞防止自由基的损伤。当动物机体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的水平高于细胞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时,氧化还原状态失衡,过量的自由基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即诱发氧化应激,并导致氧化损伤。因此,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是机体应答内外环境,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机体进行多层次应激性调节和信号转导,同时造成氧化损伤的重要生命过程。器官和组织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依赖于它的抗氧化系统的状态和氧化剂与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 氧化应激可导致细胞膜磷脂过氧化、蛋白质过氧化(受体和酶)以及DNA的氧化损伤。脂质、蛋白质和DNA的氧化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过程。急性和慢性的应激都能通过产生自由基诱导胃肠道、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氧化应激。 1.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1 自由基的产生 细胞在正常新陈代谢和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都会产生活性氧代谢物(ROM)——自由基。首先,肠上皮细胞的主动新陈代谢本身就是ROM的来源,其生成与电子传递链的活性有关。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包括超氧化物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羟基自由基(·OH),它们都是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其次,另一个内源性氧化应激源自于肠道先天及获得性免疫系统在与许多共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氮(NO),其在食物和水的吸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 当动物遭受应激刺激或患病时,机体代谢出现异常而骤然产生大量自由基,过量的自由基数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 畜牧业 特别是现代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动物福利意识的增 强,动物 应激医学已成为动物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应激医学研究中,动物氧化应 激又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 1 氧化应激概念与起因 1.1 氧化应激概念 动物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自由基,这些自由基通常不会导致组织细胞 的损伤,机体依靠自身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主要包括抗氧化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 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谷胱甘肽硫转酶 GST 等) 及非酶类的抗氧化剂(包括 维生素 C 、维生素 E 、谷胱甘肽、褪黑素、 a- 硫辛酸、类胡萝 卜素、微量元素 铜、锌、硒等),可以保护机体组织和细胞防止自由基的损伤。当动物机 体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的水平高于细胞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时,氧化还原状态失衡,过量的 自由基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即诱发氧化应激,并导致氧化损伤。因此,氧化应激 (Oxidative Stress) 是机体应答内外环境,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机体进行多层次应激性调节 和信号转导,同时造成氧化损伤的重要生命过程。器官和组织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依赖于 它的抗氧化系统的状态和氧化剂与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 氧化应激可导致细胞膜磷脂过氧化、蛋白质过氧化 (受体和酶 )以及 DNA 的氧化损伤。 脂质、 蛋白质和 DNA 的氧化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 衰老等过程。急性和慢性的应激都能通过产生自由基诱导胃肠道、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氧 化应激。 1.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1 自由基的产生 细胞在正常新陈代谢和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 基。首先,肠上皮细胞的主动新陈代谢本身就是 性有关。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包括超氧 化物阴离子 ( · OH) ,它们都是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不可避免的 产物。其次,另一个内源性氧化应激源 自于肠道先天 及获得性免疫系统在与许多共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 氮 (NO) ,其在食物和水的吸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 当动物遭受应激刺激或患病时,机体代谢出现异常而骤然产生大量自由基,过量的自 由基数量 将超过抗氧化体系的还原能力, 使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 结果会导致机体损伤。 目前研究表明主要有四种致细胞损伤机制: 1) 对脂类和细胞膜的破坏,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2) 对蛋白质、酶的损伤,从而导致蛋白质变性,功能丧失和酶失活。 3) 对核酸和染色体的破坏,从而导致 DNA 链的断裂,染色体的畸变和断裂。 4) 对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从而使细胞外基质变得疏松,弹性降低。 1.2.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2.1 外源性因素 1.2.2.1.1 日粮 营养因素 营养缺乏或不良可能使体内自由基增加,而且还影响抗氧化酶生物合成及 内源性抗氧 都会产生活性氧代谢物 (ROM) ——自由 ROM 的来源,其生成与电子传递链的活 (O2-) 、过氧化氢 (H2O2) 和羟基自由基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一)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常选用兔、猪、大鼠、鸡、鸽、猴和犬等动物。常用的复制方法有下面几种(包括高血脂模型): 1.高胆固醇、高脂肪饲料喂养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特点是死亡率低,可长期观察,但费时久。一般在家兔、鸽、鸡等,经数周喂养就可产生明显的高脂血症,经数月就能形成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大白鼠、小白鼠及犬则较难形成,如果饲料中增加蛋黄、胆酸和猪油等,可用促进作用。为了促进病变的形成,在高脂饲料中还可加入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亢平、苯丙胺、维生素D、烟碱或蔗糖等。 具体复制方法:兔诱发模型:体重2kg左右,每天喂服胆固醇0.3g,4个月后肉眼可见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若每天剂量增至0.5g,3个月后可出现斑块;若增至每天1g,可缩为2个月。在饲料中加入15%蛋黄粉、0.5%胆固醇和5%猪油,经3周后,将饲料中胆固醇减去,再喂3周,可使主动脉斑块发生率达100%,血清胆固醇可长高至2000mg%。大白鼠诱发模型:喂服1~4%胆固醇、10%猪油、0.2%甲基硫氧嘧啶、86~89%基础饲料,7~10天;或喂服10%蛋白黄粉、5%猪油、0.5%胆盐、85%基础饲料,7天后均可形成高胆固醇血症。小白鼠诱发模型:雄性小白鼠饲以1%胆固醇及10%猪油的高脂饲料,7天后血清胆固醇即升为343±15mg;若在饲料中再加入0.3%的胆酸,连饲7天,血清胆固醇可高达530±36mg%。鸡、鸽诱发模型:4~8周的莱克享鸡,在饲料中加入1~2%胆固醇或15%的蛋黄粉,再加5~10%的猪油,经过6~10周,血胆固醇升至1000~4000mg%,胸主动脉斑块发生率达100%。鸽喂饲胆固醇3g/kg/天,加甲基硫氧嘧啶0.1g,可以产生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orosis , As) 是一种动脉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由于确切发病原因不明,建立As动物模型成为对其病因研究及探讨治疗措施的主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As 动物模型 1、 疾病简介 1.临床表现及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orosis , As) 是一种动脉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近年来有人提出As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As 的特征是发病缓慢,其临床症状在主要病变出现之前表现轻微。它主要造成三种临床表现:脑中风、冠心病和周围性血管性疾病。[1] 2.病理过程 [2][3] ①低密度脂蛋白(LDL) 在易损区域动脉内皮下间质内沉积。 ②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表面。 ③单核细胞进入内膜层增生,并吞噬氧化型LDL而转化成泡沫细胞。 ④泡沫细胞死亡并释放出脂质,形成坏死中心。 ⑤平滑肌细胞迁移、增生和聚集,并分泌纤维样物质,使形成的斑块增大。 3. 研究进展[2] As发病机理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主要是围绕三种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Virchow曾提出As 是一种炎症的观点, 1998 年12 月法国卫生研究院及Merieux 基金会在法国的Annecy 组织了一次感染与As 研讨会。初步得出“As过程是炎症反应过

程”这一基本观点。 然而从现有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动物模型的研究资料来看,感染与As 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还不能作出最后判断。As 病变中发现的病原体是直接引起病理变化还是通过免疫反应起作用尚未明确,可能与其他危险因子共同起作用。[3] 而以As 是一种炎症的观点出发,就必须从解决炎症发生发展的基本环节出发,去打断这一网络形成的主要环节,才能真正达到防治的目的,当然要做到这点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 4.预防及治疗 改善饮食习惯控制高脂血症  1 阻断AS的形成过程 改善不良习惯是防治AS的重要措施  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阻断AS的发生和发展 扩血管药  ②AS的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 溶栓与抗凝药 ③AS手术介入治疗 ④基因治疗及干细胞移植 2、 可用于建立实验模型的动物[4] 目前可以作为模型的动物有:大白兔、鸡、鼠、猪和猴等。其中猪和猴的系统发育和饮食结构类似于人.能够产生自发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是研究人类AS的理想模型。家兔和鼠是现在研究AS最常用的模型动物,两者比较各有优缺点:家兔不易自发性产生AS,但它对高脂饮食特别敏感,但是家兔的As病变只与人的病变表面上相似,其病变中的脂类和巨噬细胞含量远比人类大。鼠具有抗As性,但是作为实验动物,具有经济效益比较高,生存能力强,死亡率低的特点。为此,人们不断摸索建立造型简便且重复性好的AS模型。

(完整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目前仍不能全面解释,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学说,脂代谢紊乱学说、内皮损伤学说、炎症反应学说、壁面切应力以及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等,这些学说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 1、脂质代谢紊乱学说 高血脂作为AS的始动因素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流行病学资料提示,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与AS的发生呈正相关。在高血脂状态下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升高,携带大量胆固醇的LDL-C 在血管内膜沉积,并通过巨噬细胞膜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携带胆固醇进入细胞内。同时血液中及血管内膜下低密度脂蛋白(LDL)经过氧化修饰后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其对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如: CD36,SR-A,LOX1)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导致Ox-LDL 被迅速捕捉并被吞噬。然而Ox-LDL 对巨噬细胞具有极强的毒害作用,可以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快速激活增殖聚集退化,然后凋亡为泡沫细胞,这些泡沫细胞的大量聚集便形成了As 的脂质斑块。此外,Ox-LDL 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LOX1 结合导致细胞内信号紊乱并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Ox-LDL还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不断增殖并向外迁移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从脂代谢紊乱学说的病变过程中可以看出,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和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环节。同时对于AS 动物模型的诱导当前国内外使用最多的方法是饲喂高脂高胆固醇饲料促使脂代谢紊乱。 2、内皮损伤学说 在正常情况下动脉血管内膜是调节组织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屏障。由于多种因素(如: 机械性,免疫性,LDL,病毒等)刺激内皮细胞使其受到严重损伤导致其发生功能紊乱与剥落,进而改变内膜的完整性与通透性。血液中的脂质会大量沉积于受损内膜处,促使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进入内膜并大量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的不断累积便形成脂肪斑块。同时内皮细胞的凋亡与脱落促使血液中血小板大量粘附与聚集,功能紊乱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分泌产生大量生长因子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刺激中膜平滑肌细胞不断增生并进入内膜,同时导致血管壁产生收缩。其结果是脂肪斑块不断增大,同时管腔在不断缩小,进而导致AS 病变的形成。 3、炎症反应学说 As 并不是单纯的脂质在血管壁沉积性疾病,而是一个慢性低度炎症反应的过程,氧化应激过程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过程。某些脂类如溶血磷脂、氧固醇等作为信号分子与细胞的受体结合后可激活特定基因表达,生成许多促进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血管内膜功能受损,导致ICAM1、M-CSF、MCP1、VCAM1、MMP 等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的表达明显增加,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迁移进入内膜并吞噬Ox-LDL 形成泡沫细胞,促使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向内膜方向迁移摄取脂质形成泡沫细胞。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炎性细胞和吞噬了Ox-LDL 的巨噬细胞增多,并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1(IL-1)等多种重要的炎性因子进一步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C 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物质,在临床研究中常作为全身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同时研究证明CRP 是动脉硬化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对于心血管疾病预测的价值超过LDL-C 及一些传统的心血管预测因子。而CRP 不仅是炎症标志物也是一种炎症促进因子,直接参与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聚集,促使炎症反应放大。综上所述,炎症反应可能是众多危险因素致As的共同通路,这为As新的防治策略——以炎症机制的不同环节为靶向研发新的抗炎药物、用于As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4、壁面切应力

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王晓映1 刘鹏朱华徐艳峰马春梅代小伟刘颖秦川(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北京100021) 〔摘 要〕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 )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3月龄和6月龄APPswe /PS ΔE9小鼠脑组织,利用Western 印 迹的方法检测APPswe /PS ΔE9小鼠和对照小鼠脑组织中bcl-2、caspase-9以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同月龄的对照小鼠相比,APPswe / PS ΔE9转基因小鼠中,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凋亡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在AD 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bcl-2;APPswe /PS ΔE9小鼠〔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7-1446-02;doi :10.3969/j.issn.1005- 9202.2012.07.0561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 通讯作者:秦 川(1959-),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研究。 第一作者:王晓映(1981-),女,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神经系统退行 性病变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AD )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痴呆的主要原因,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在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域出现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目前, AD 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 一些研究发现,凋亡的异常可能在AD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以APPswe /PS ΔE9模型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探讨AD 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1材料与方法 1.1 APPswe /PS ΔE9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APPswe /PS ΔE9转 基因小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构建并提供〔1〕 。 APPswe 转基因编码一段人鼠嵌合的蛋白,其中APP 的胞外和胞内区域为鼠源性序列,而A β结构域为人源性序列并包含瑞士突变K594N /M595L 。PS ΔE9转基因编码人源性E9外显子缺失的PS1。转基因小鼠在出生9 14d 用剪趾法标记,收集剪下的组织及鼠尾,用碱裂解法提取基因组DNA ,PCR 分别检测APPswe 及PS ΔE9基因的表达。APP 基因PCR 产物长344kb ,PS 基因PCR 产物长608kb 。1.2 Western 印迹法检测bcl-2、caspase-9以及活化caspase-3的表达 将小鼠脱颈处死后,迅速取出其脑组织,用生理盐水 洗去血液, 立即置于RIPA 蛋白裂解液中,提取总蛋白。蛋白浓度用BCA 法进行测定。蛋白上样量为40μg ,利用12%的SDS-PAGE 胶进行分离,然后将其转移至NC 膜(Millipore )上,室温下封闭1h ,与bcl-2(Abcam )、capase-9(Millipore )及caspase-3(Abcam )抗体进行杂交,4?过夜,用TBST 洗膜3次,与辣根酶标记的羊抗兔IgG 和GAPDH 进行杂交,室温下孵育1h ,TBST 洗膜3次,然后进行化学发光。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用t 检验对 Western 印迹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APPswe /PS ΔE9转基因小鼠鼠尾DNA 鉴定结果 裂解鼠 尾后提取DNA ,分别用针对APP ,PS1的引物进行扩增,筛选鉴定阳性小鼠, 部分检测结果见图1 。1、2、3泳道分别为阴性对照、空白对照和阳性对照,4、8和10为阴性小鼠, 5、6、7和9为阳性小鼠图1APPswe /PS ΔE9转基因小鼠鼠尾DNA PCR 鉴定结果 1,2,3,4分别代表3月龄模型鼠、3月龄对照鼠、6月龄模型鼠和6月龄对照鼠;图3同 图2APPswe /PS ΔE9转基因小鼠和对照小鼠脑组织中bcl- 2蛋白表达情况2.2 APPswe /PS ΔE9转基因小鼠和对照小鼠脑组织中bcl-2 蛋白的表达情况 利用Western 印迹的方法分别检测了3月龄 和6月龄小鼠脑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由图2可以看出,与同月龄的野生型对照小鼠相比, APPswe /PS ΔE9转基因小鼠中,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_图文.

体内的脂类物质代谢异常时,多余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并逐渐形成斑块,使血管内皮增厚、变硬,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的重要原因之一。载脂蛋白E (apolipoprotein E, apoE )主要存在于乳糜微粒 (chylomicron,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sity lipoprotein, LDL ) ApoE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欧海龙,张礼林,何晓兰,李红梅,雷霆雯* (贵阳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中国贵州贵阳550004 摘 要:ApoE -基因敲除小鼠(ApoE -/-)经含有21%脂肪和0.15%胆固醇的高脂饲料喂食12周后进行各项血脂 胆固醇水平检测,以及整体主动脉油红O 染色与主动脉根部病理切片油红O 染色等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高脂诱导的ApoE -/-小鼠的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比未经饮食诱导的ApoE -/-小鼠、经同样饮食处理的野生型小鼠以及未经处理的野生型小鼠均显著升高(P <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野生型(正常饮食组和高脂组)相比升高了近3倍多;高脂诱导ApoE -/-小鼠的主动脉斑块面积占整体主动脉面积的65%,显著高于ApoE -/-小鼠的正常饮食组(21%)(P <0.05),同时主动脉根部的血管壁明显增厚,管腔变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高脂饲料饮食诱导,成功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可为下游的药物筛选、基因治疗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机理的体内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材料。关键词:ApoE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血脂;主动脉中图分类号: R3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1502-0141-04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7-4287(2007)09-1268-04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贵星1,刘双凤2 (1.四川大学华西院实验医学科,四川成都610041; 2.成都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脂质在粥样硬化斑块沉积为特征的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有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三大学说,即脂质学说、炎症学说和感染学说,但仍没有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因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缺乏有效的措施。本文就动脉粥硬化与脂代谢、免疫、感染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1脂化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与冠心病的关系已被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脂质源于血浆脂蛋白的浸润,主要为游离胆固醇(FC)、胆固醇脂(CE),其次为甘油三酯(TG)、磷脂和载脂蛋白。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随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加重,血浆胆固醇的浓度与冠心病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及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LDL-C在不同水平通过各种典型的和不典型的机制起作用。最近研究表明,天然的与氧化的LDL是几种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有效生长因子。另外,LDL还调节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2]。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将胆固醇降得越低越好[3]。 有文章分析认为: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中国人群)LDL-C水平正常,而TG水平升高。研究发现LDL亚组分颗粒大小同血浆TG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体外模拟实验成功将大颗粒疏松的LDL 在高TG条件下,经胆固醇转运蛋白(C TP)、胆蛋白脂酶(LPL)的作用,转化成为小颗粒致密LDL,故认为体内高TG可引起体内大颗粒LDL向小颗粒LDL 转化。大颗粒LDL又称为A型LDL,小颗粒致密型LDL又称为B型LDL。A、B型LDL的氧化易感性不同,B型抗氧化性低,较A型易氧化。LDL氧化程度(氧化型LDL/LDL比值)同LDL脂质组成(甘油三酯/胆固醇比值)相关,血浆氧化型LDL同小颗致密LDL氧化易感性相关,同小颗粒致密LDL蛋白浓度亦有相关趋势。因此,认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的高水平氧化型LDL(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主要来源于氧化的B型LDL[4]。LDL升高及氧化的B型LDL形成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5],wallenfeld k[6]等研究进一步证实循环中的ox-LDL独立于其它因素与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相关。 另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 M)也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二者的残体可转化为LDL而能被巨噬细胞摄取,沉积于粥样斑块内[1]。最近发放成人血脂处理方案指南指出:TG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些富含TG的脂蛋白(常称为脂蛋白残粒),有促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大量研究证实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冠心病(CAD)的严重程度与血浆中富含TG的颗粒数呈正相关。循环中含APO-B的脂蛋白升高,如LDL 和VLDL,已经被认为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展的重要物质。 高密度脂蛋白(HDL)是一组同源微粒,由于它们的合成和代谢及在血管内通过酶和转运蛋白的重塑,形成大小不一、化学组成不同[8,9]的一组脂蛋白。许多资料表明,HDL-C浓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一般新的HDL-C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且流行病学资料已表明HDL浓度升高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作用。另外,研究表明HDL可通过抑制LDL的氧化,参与氧化型LDL 的逆向转运,降低氧化型LDL引起的损伤,抑制单核细胞粘附和迁移到血管内膜,刺激内皮细胞修复和增殖抑制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10]。在过去10年里,使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LDL-C水平,此方法已经表明在冠心病(C HD)的一期及二期预防中有益。大量干预实验证明升高HDL-C浓度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