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选择题,辨析题,含答案(厦门大学)

马原复习,选择题,辨析题,含答案(厦门大学)
马原复习,选择题,辨析题,含答案(厦门大学)

绪论模拟练习题

1.

A.唯心论

B.二元论

C.诡辩论

D.

2.

A.

B.

C.

D.

3.哲学史上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所以是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

B.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后往往导致唯心主义

C. D.

4.

A.黑格尔

B.笛卡儿

C.休谟

D.

5.火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6.“万物皆备于我”是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C. 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

7.

A. 宿命论观点

B.

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

8.

A.唯物辩证法

B.

C.唯心辩证法

D.

9.把哲学看做“科学之科学”,这种观点是

A. B.

C. D.

10.

A.

B.

C. D.

11.

A.哲学超越时代

B.

C. D.

12.

A.17

B.18

C.19

D.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提

13.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C.辩证唯物主义

D.

14.

A.辩证法的“基本内核”

B.

C.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

1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 B.

C. D.

16.凡是唯物主义都是

A. 相对主义

B.

C. 经验论

D. 绝对主义

1.

A. B.

C. D.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

E.

2.

A. B.

C.共性与

D.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A. C.

D. E.

4.

A. B.

C. D.

E.

5.

A. B.

C.具有机械

D.

E.

6.《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A. B.

C.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E.肯定人对花的感

7.

A. B.

C. D.

E.

8.

A. B.

C. D.

E.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 B.

C. D.

E.

1.什么是哲学?如何理解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唯心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 辩证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3.

1.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借以同其他哲学派别相区别的基本特征?

2.

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D

2.B

3.B

4.B

5.C

6.D

7.D

8.C

9.A 10.C 11.D 12.A

13.B 14.B 15.B 16.B

1.A、D、E

2.A、B、C

3.B、C、D

4.B、C、E

5.A、B、C、D、E

6.A、B

7.B、C、D、E

8.A、C

9.C、D

1.答: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总观点、总看法,因而是世界观,同时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又是方法论。

2.答: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惟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后者认为在人和自然界之外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派生人和自然界的本原。辩证法也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3.答: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是一定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三者的关系是: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观的形成和彻底化起重要作用。世界观,特别是社会历史观决定着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人生观又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特别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

1.答:不是,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派别的共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

2.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前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后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都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因而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并非就是唯心主义,只有进一步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的哲学派别才是唯心主义。

1.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的任务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它所具有的实践性是分不开的。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范畴是()。

A.一切哲学的基石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C.辩证法的基石D.世界观的基石

2.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可感知性C.具体性D.真实性

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6.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

A.互不相关的两回事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

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

A.朴素唯物主义理解B.机械唯物主义理解

C.庸俗唯物主义理解D.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1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D.夸大静止的绝对性

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12.静止就是()。

A.绝对不动B.暂时不动C.运动的特殊状态D.永远不动

13.时间和空间()。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14.“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A)。

A.一维性B.顺序性C.持续性D.珍贵性

1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

A.唯物主义时空观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16.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B.直立行走C.语言的出现D.劳动

1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8.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是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20.人脑与动物大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脑容量的不同B.大脑重量不同

C.人脑具有“第二信号系统”D.人脑有严密的结构

21.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B.抽象的思维活动

C.具体的物质活动D.精神的自由活动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D)。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3.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B.人的主观努力C.依靠理论自身的力量D.依靠行政手段2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是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5.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

A.原初物质B.某种实物C.原子D.某种精神

26.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B.实践性C.物质性D.客观性

2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发动B.解放思想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28.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为客观精神所具有B.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

C.离开事物而独立D.存在于事物之外

29.规律是指()。

A.本质和本质之间的关系B.现象之间的关系

C.事物的外部联系D.事物的非必然的联系

30.“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是属于()。

A.实用主义观点B.唯意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有()。

A.“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B.事物是感觉的集合C.水是原初物质D.物质是指水土气风E.火是万物的本原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

A.无不运动的物质B.没有无物质的运动C.运动就是物质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E.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X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A.绝对不动B.运动的特殊形式C.永恒不变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X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X5.时间的特性是()。

A.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B.持续性

C.顺序性D.一维性E.物质的存在方式

6.空间的特性是()。

A.广延性和伸张性B.物质的存在方式C.三维性

D.绝对的空无E.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7.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前提D.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

A.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B.彻底的无神论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E.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从起源上看,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社会的产物C.物质的最高产物

D.精神的产物E.人脑的分泌物

10.意识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的特质B.人脑的机能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一切动物大脑的功能E.对客观世界直接感知

1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为()。

A.反映客观世界B.创造客观世界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E.观念地再现客观世界

1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创造客观世界B.为自然界立法C.确立目的和计划

D.确立事物的秩序E.创造理论体系

13.下列活动属于人有意识的活动有()。

A.三思而后行B.趋利避害C.饥不择食

D.眉头一皱计上头E.饮食和生育

第二、三章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2.所谓系统是指()

A、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C、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D、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3.系统的最本质特性是()

A、结构的有序性

B、相对稳定性

C、内部结构趋向优化

D、整体性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

A、是否用整体性观点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5.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7.“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种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8.“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9.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变化是指()

A、事物的量变

B、事物的质变

C、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D、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10.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因果联系的规律

12.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界限()

A、是不确定的

B、是确定不变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是不可捉摸的

1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是否受到多数人的拥护

B、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

D、先出现的是新事物,后出现的是旧事物

1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B、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1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A、整体可以代替部分

B、部分支配、决定整体

C、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D、整体是部分的总和

16.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17.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A、根本和条件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8.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19.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

20.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1.局部性部分质变是由于()

A、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

B、事物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不同发展阶段间的不平衡性

D、事物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间的不平衡性22.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23.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24.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

B、事物的内部矛盾

C、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

D、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

25.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2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主要矛盾决定的

B、内部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

A、两点论

B、均衡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一点论

28.度与关节点的关系是()

A、度与关节点是直接同一的

B、度就是关节点,关节点就是度

C、关节点是度的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D、关节点在度以外,与度无关

29.“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0.“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A、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折衷主义的错误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D、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31.或然率是对()

A、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质上的说明

C、事物发展必然性的说明

D、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说明

32.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33.事物的内容是指()

A、各种现象联系的总和

B、事物诸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D、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34.偶然性对于事物发展的过程()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决定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35.偶然性是指()

A、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趋势

B、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前途和方向的趋势

C、客观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D、客观事物发展中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36.在科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关系是

A、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

B、定量是定性的基础,定性是定量的精确化

C、没有联系

D、绝对对立

二、多项选择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或核心,这是因为()

A、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它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D、它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此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

A、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区别

B、只看到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区别

C、一切事物、现象浑沌一片的联系

D、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E、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条件问题上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下列各项属于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或辩证法观点的有()

A、承认条件的客观性

B、承认条件的主观性

C、承认条件的复杂性

D、承认条件的可变性

E、承认条件的随意性

4.唯物辩证法认为,看不到联系的中介就()

A、不能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B、会忽视间接联系

C、会使人们在认识上陷入片面性和表面性

D、会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E、会在实践中遭受挫折

5.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要做到()

A、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

B、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

C、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特定的重要作用

D、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抹煞局部利益

E、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

6.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D、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E、新事物具有令人瞩目的新形式

7.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有()

A、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D、唯物辩证法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形而上学则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E、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世界,形而上学主张片面地看世界

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的有()

A、斗争性和同一性分别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同一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

E、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9.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E、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10.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具体事物的矛盾各有特殊性

B、矛盾着的对立面各有其特殊性

C、各种不同运动形式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D、事物的发展在其不同过程中有其矛盾的特殊性

E、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有其矛盾的特殊性

1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有()

A、经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其全过程

B、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表现出其全过程

C、经过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D、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E、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现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

12.正确认识度才能()

A、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

C、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原则

D、在实践活动中要严防“过”和“不及”

E、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

13.下列哪些现象的变化属于阶段性部分质变()

A、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

B、蚕卵、蚕、蛹、蛾

C、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建立革命根据地

D、封建社会中的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E、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

14.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

A、自然界中的地震

B、由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

C、由猿转变为人

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

E、科技革命

15.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社会代替旧社会是()

A、包含肯定的否定

B、社会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C、对旧社会既克服又保留

D、社会的自我否定

E、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6.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A、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C、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D、人民群众内部的意见分歧

E、同学之间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17.事物的本质是()

A、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和

B、事物的根本性质

C、事物内在的全部质的规定性的总和

D、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18.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A、现象是外在的,感官可以感知;本质是内在的,靠理性思维把握

B、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

C、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存在;本质是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D、现象是丰富生动的;本质则普遍深刻

E、现象比本质单纯;本质比现象丰富

19.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复杂性表现为()

A、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B、同一形式可容纳不同的内容

C、同一内容可以变换不同的形式

D、新内容可以利用旧的形式

E、旧内容可以利用新形式

20.下列选项中,作为表现内容的形式有()

A、反映客观现实的概念

B、表达思想的语言

C、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D、与一定政体相联系的国体

E、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

21.假象是()

A、表现本质的

B、从反面表现本质的

C、客观存在的

D、不表现本质的

E、人们的错觉

2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因为()

A、二者无区别

B、只有与假象对立的真象才与本质具有统一性

C、任何本质都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

D、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

E、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23.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观必须反对()

A、唯心主义的相对论

B、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神秘主义的宿命论

D、神学目的论

E、机械决定论

24. 对规律客观性的认识,正确的有()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

C、不能被消灭和创造

D、不能够认识和作用他

E、违背它就要受迟到惩罚

25.事物的联系具有()

A、多样性

B、客观性

C、普遍性

D、周期性

E、条件性

26.在实际工作中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要求,是犯了()

A、唯条件论的错误

B、盲目蛮干的错误

C、宿命论的错误

D、唯意志论的错误

E、相对主义的错误

27.唯物辩证法理解的发展是()

A、一种特殊的运动

B、数量的增减

C、上升、前进性的运动

D、场所的变更

E、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8.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认为()

A、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B、不同类的事物可通过“中介”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

C、事物间有固定不变的界限

D、事物间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E、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区别的联系

29.下列命题中,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 树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中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的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将要爆发战争

30.“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割断了逻辑矛盾与矛盾的内在联系

D、否认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要映象

E、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对立起来

31.坚持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必须同()

A、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划清界限

C、绝对主义划清界限

D、机械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E、相对主义划清界限

32.在我国2——7月气温逐渐升高的必然性是()

A、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B、离开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的必然性

C、与气温变化中偶然性相联系的必然性

D、为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开辟道路的必然性

E、通过气温变化中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必然性

33.香花和毒草的关系是()

A、绝对对立,互不相容

B、相互比较而存在

C、相互包含,没有确定的界限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E、有原则界限不能混淆

34.下列选相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辨证思想()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35.割裂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辨证关系就会()

A、不能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

B、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C、否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导致主观主义

E、导致唯物主义

36.在我国政治生活中采用“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根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相结合原理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原理

C、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原理

D、关于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原理

E、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系=性的原理

37.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E、个别与一般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8.以一个工厂为例,下列哪些表现了它的量的规定性()

A、劳动生产率

B、生产方式

C、产品名称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E、技术水平

39.“关节点”或“临节点”是()

A、度中任何一点

B、度中最佳点

C、度的极限

D、量变到质变的统一

E、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40.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A、量变就是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E、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1.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42.质变的基本形式有()

A、跳跃式飞跃

B、爆发式飞跃

C、曲折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E、暂时的倒退

43.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

A、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

D、否定是由外力推动的

E、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44.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A、循环论

B、诡辩论

C、激变论

D、直线论

E、庸俗进化论

45.割裂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在联系会导致()

A、相对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一点论

E、均衡论

46.辩证矛盾是指()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

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

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

三、辨析、简答题

1.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排斥的

2.否定是事物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

3.所谓结果就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此,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就是因果联系。4.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内容,反对形式。

5.简述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6.简述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四、论述题

1.试述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2.试述辨证否定观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意义。

第二、三章模拟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C

5.D

6.B

7.B

8.B

9.C 10.C 11.A 12.C 13.B 14.A 15.C 16.D 17.D 18.D 19.C 20.D 21.A 22.D 23.C 24.B 25.C 26.D 27.C 28.C 29.D

30.C 31.A 32.C 33.D 34.D 35.C 36.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DE

3.ACD

4.ABCE

5.ACE

6.ABCD

7.ABCDE

8.BCDE

9.ACDE 10.ABCDE 11.BCDE 12.ABCDE 13.ABDE 14.BCE 15.ABCDE 16.ABCDE 17.BDE 18.ABCD 19.ABCDE 20.ABCE 21.ABC 22.CDE 23.BCDE 24.ACE

25.ABCE 26.AB 27.ACE 28.ABE 29.ABCD 30.BCDE 31.AB 32.CE 33.BDE 34.ADE 35.AD 36.ACDE 37.ABCDE 38.AE 39.CE 40.BCDE 41.BD 42.BD 43.AB 44.AD 45.DE 46.AB

三、辨析、简答题(参考答案)

1.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排斥的

错误。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辨证统一的。重点论是针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提出来的。所谓的重点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矛盾体系中的诸多矛盾,不能平均看待,而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而对于矛盾双方,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抓本质,抓主流。两点论是针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提出来的。所谓两点论,就是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重视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由于事物及其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唯物辨证法要求把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起来,反对把两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2.否定是事物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

错误。这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矛盾,把否定看作是纯粹由外力作用的结果,而辨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一事物之所以被否定而转化为其他事物,其根源在于该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在它产生时起就包含着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事物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3.所谓结果就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此,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就是因果联系。

(1)这个观点不对。

(2)并非“前仆后继”就是因果联系。例如白天黑夜前后相继就不是因果联系。

(3)所谓的因果联系是包括时间先后次序在内的这样一种客观的、必然的联系:由于某一现象、事物或过程的发生,而引起或造成了另一现象、事物或过程的出

现。前者为原因,后者为结果。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只能以两个事物和现象的特

定相互作用关系为根本标志,而不能以时间顺序为根本标志。

4.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内容,反对形式

(1)这个观点是对的。

(2)形式和内容是事物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一定形式总要以一定内容为基础,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一定内容又必然表现一定的存在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

容。

(3)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一般说来,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是主导方面,形式要服从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认为形式无关紧要的观点是不对的。

第四章

一、单选题:

1.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

A 内部联系的全体的本质的反映

B 外部联系的片面的反映

C 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

D 现象的直观的反映

2.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

A能够改造世界 B自私自利

C有思想、有理性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是()。

A权力 B经济实力 C运气 D实践

5.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不同因素综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的方法是()。

A 综合法

B 分析法

C 完全归纳法

D 演绎法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9、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结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2.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4.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16.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7.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8.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2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2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一切生存于社会中的人

D.一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4.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25.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生产实践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7.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2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基本形式

D.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 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3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2.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满足好奇心 B.提高自身素质 C.指导实践 D.建设精神文明

33.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A.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4.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B.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的回忆

35.认识论中的主体是指

A. 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B. 有理性思维的人

C. 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D. 有头脑的人

3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A.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 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D. 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37.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包含

A. 实践关系

B. 认识关系

C. 价值关系

D. 比较关系

3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反对

A. 反映论

B. 可知论

C. 先验论

D. 实践论

39.“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属于

A. 唯物主义反映论

B. 唯心主义先验论

C. 不可知论

D. 形而上学

4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 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真理的存在

4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感觉、知觉、表象

B. 概念、判断、推理

C.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42.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是

A.感觉 B.直觉 C.顿悟 D.判断

43. 感觉、知觉、表象是

A. 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B. 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

C.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4.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感性认识

B. 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生动具体,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5.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指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C.从实践到认识 D.从认识到实践

46.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为

A. 复杂事物的本质是无法认识的

B. 人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

C. 人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真理

D. 人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47.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群众路线是认识辩证运动原理的理论基础 B.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C.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48.不属于认识的辩证方法的选项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原因与结果

D. 抽象与具体

X49.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特殊中抽象出普遍的思维方法是

A. 演绎方法

B. 归纳方法

C. 分析方法

D. 综合方法

50.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不同因素再加以认识的方法是

A. 演绎法

B. 分析法

C. 求同法

D. 综合法

51.对事物现象生动而具体的认识属于

A. 感性具体

B. 感性抽象

C. 理性具体

D. 理性抽象

52.在辩证思维方法中,所谓历史的东西是指

A.客观实在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过程 B.理论体系推导过程

C.实践发展过程 D.科学证明过程

53.唯物辨证法

A.特指客观辩证法 B.特指主观辩证法

C.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D.既不包括客观辩证法,也不包括主观辩证法

54.在人们的方法体系中,最根本的方法是

A.学习方法 B.工作方法 C.研究方法 D.思维方法

55.真理具有客观性,主要是指:

A. 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 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D. 真理即客观事物本身

56.下列命题属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有

A. 真理必有用

B. 有用即真理

C. 真理是客观的

D. 客观的即真理

X57.真理的辩证性表现在

A.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B.真理因人而异

C.真理是永恒的 D.真理是不存在的

58.真理转化为谬误的原因之一是

A. 真理遭到权力者的反对和压制

B. 真理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C. 真理超出其适用范围

D. 真理具有相对性

59.搞“两个凡是”实质上是

A.否认真理及真理标准的存在 B.将某种主观认识作为真理标准

C.将客观现实作为真理标准 D.将实践作为真理标准

6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的特点而言,是因为它具有

A. 客观性

B. 价值性

C. 主观性

D. 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

二、多选题:

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C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D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E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辨证统一关系表现为()。

A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以综合为目的

D 分析以综合为前提,综合以分析为目的

E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代替

X3.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A在相对真理中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世界是不可穷尽的,认识有待于深化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E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4.价值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具有()。

A 主观性

B 客观性

C 主体性

D 随意性

E 天然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发展包括:()

A 全面发展

B 自私发展 C充分发展 D自由发展 E 任意发展

6. 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A.客观性

B.阶级性

C.革命性

D.能动性

E.社会历史性

7. 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民捕鱼 B.运动员比赛 C 工人炼钢D 警察追捕罪犯 E 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8. 认识的主体包括()

A 自然界

B 个人主体

C 集团主体

D 类主体

E 社会主体

9. 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A 自然性

B 客观性

C 对象性

D 社会历史性

E 创造性

10.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实践决定认识

C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E 认识和实践互相决定

1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12.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 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 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E.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4. 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15.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16. 认识的主体包括三种形式,它们分别是()。

A. 个人主体

B. 集团主体

C. 反映主体

D. 类主体

E. 可知主体

17. 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A. 自然性

B. 社会性

C. 实践性

D. 被动性

E. 意识性

18. 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A. 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

B. 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D.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E. 从摹写到创造的过程

19.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是由于人的认识()。

A. 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B. 不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 主体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限制

D. 不受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E. 受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2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A. 唯心主义先验论

B. 唯物主义反映论

C. 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 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E. 不可知论

2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它()。

A. 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

B. 认为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

C. 认为认识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是一次完成的

D. 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E. 只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

2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认识对象的客观性

D. 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E. 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23. “实事求是”体现了()。

A. 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 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法革命精神的统一

D.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 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三、辨析题:

1、感性认识即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即间接经验.

2、“求知欲”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所以它是最可靠的认识。

4、真理是客观的,就是指规律是客观的。

5、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只有一个.

6、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3.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运动规律?

4.如何理解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及其关系?

参考答案

一、项选则题:1 A 2 D 3 D 4 D 5 A 6 D 7 C 8 C 9 D 10 C 11A 12 D 13

B 14 D 15

C 16 A 17 C 18

D 19 A 20 B 21 A 22 D 23 C 24 C 25 D 26 D

27 A 28C 29 C 30 C 31 B 32 C 33 B 34 B 35 C 36 A 37 D 38

C 39 B 40 C 41 C 42

D 43 C 44 D 45 D 46 D 47 A 48 C 49 B

50 B 51 A 52 A 53 C 54 D 55 C 56 B 57 A 58 C 59 B 60 D

二、多项选择题:1 ABD 2 ABC 3 BCD 4 BC 5 ACD 6.ADE 7.AC8.BCD 9.BCD

10.ABCD 11.ABCD 12.ABCDE 13 BDE14.ABCE 15 ABCE 16 ABD 17 BC 18CD 19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 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

马原论述题整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

马原期末复习题答案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201401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二、问答: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4、规律: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各章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马原辨析题

四、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 1、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提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有用就是真理。X 是主观真理论,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否定了真理打客观性。真理客观性的含义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X 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这种观点是英雄史观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而英雄人物只是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6、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X

马原辨析题

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答:这一命题是对的。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具体性、历史性和条件性。包括下列方面:第一,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实践都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第二,实践具有社会性。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群众的实践;第三,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过程。 2.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答:这一命题不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英雄人物。认为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从而夸大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当然,杰出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比普遍个人大得多的作用,并使历史事件打上杰出人物的个人印记,但要看到,杰出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他们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 3.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答:前提是对的,推论是错误的。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至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并不是人类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2小题为12分,第3小题为16分,共40分) 1、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6分),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6分) 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如材料中所述的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恰好相反,人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推动社会进步。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是不科学的;但像材料中所描述的,夸大人的意识能动性同样是错误的和有害的。(6分) 那么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需要通过实践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东西,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这要求人们选择合适的物质手段并创造条件。此外,提高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算什么。(6分) 2、根据以上材料试回答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分) 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实践首先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人与人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的、观念的等各种社会关系。(4分)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A. 培根、洛克 B. 斯密、嘉图 C. 黑格尔、费尔巴哈 D. 圣西门、傅立叶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思想 D. 理论 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 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容的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一元论

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 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 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12. 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作者:————————————————————————————————日期:

辨析题 绪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答这一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 第一章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存在”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 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是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不利的。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马原大题总结(完整版)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 【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马原单项选择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A)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马原选择题练习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5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A.运动 B.物质可以认识 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客观实在性 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 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B.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马原辨析题库

1、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因为受到了利益的束缚,就 不可能是科学的 错误,观点太片面.任何统治者都是为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代表工农联盟.所以说我国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维护的就是资本家的利益.判断社会理论或者其他政策思想是否科学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就是科学的. 2、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时使用的术 语.用来说明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思维的至上性是 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 性和相对性.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不是指个别人的思维,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 维.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无限的是能够完全认 识客观世界的;而对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别人来说,他的思维能力要受到 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因而是非至上的、有限的.因此,人的思维是至上的, 同样又是非至上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3、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均(P123,错误) 4、逻辑证明任何时候也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不否认逻辑证明在检验真 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逻辑证明不能与实践标准并列,更不能代替 实践标准. 逻辑证明也是检验和实现真理的一种方式.逻辑证明就是运用已知的正确判断, 通过逻辑推理,从理论上确立另一判断正确性的方法.它是严格按照人的思维规 律来进行的.思维规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它是在人们认识客观 世界过程中,对实现主客观相统一的最典型、最一般模式的升华和抽象,因此具 有普遍性.逻辑思维是人类全部历史实践的产物,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 在精神形式上的内化和积淀,逻辑推理的规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普遍特 性的反映.逻辑证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它对理论的形成、发展和 检验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某种新的理论尚待发现的时候,它可以起到由已知 推论未知的探索真理的作用;在真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可以起到阐述真理的 作用;在运用真理的过程中,它可以提供指导线索,避免走弯路;在检验和实现 真理的过程中,它可以起到理性分析的、甚至于可以直接对某一认识的真理性进 行检验使其实现.众所周知,凡是已知的知识是对事物最本质、最一般化的认识, 那么它就有共性,不仅是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反映,而且也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 的反映,由已知推出未知是毫无困难的.如用“凡生物必死”作为已知的普通性 的知识就可以推论出各类生物一定灭亡的正确性.此外,认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时,必须运用逻辑方法使其具有可检验的形式.同时,对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分 析时,也必须充分运用逻辑方法.总之,逻辑证明常常发挥着直接检验和实现真 理方式的作用,有时在一些领域,例如数学、逻辑学和哲学领城里常常单独地起 着检验和实现真理方式的作用. 但是相对实践方式,逻辑证明还不是检验、实现真理的根本方式.因为一是逻辑 证明所依据的是思维规律和逻辑规则,而思维规律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 逻辑规则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人的思维规律,这些归根到底都需要实践来证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