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一、过程模型

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补充:

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

公共政策知识点知识讲解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 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 构的出现 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 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 发展 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 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 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 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

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 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 战术(微观决策) 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 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 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 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 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 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 制性 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 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 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 论) 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

完整版购买决策过程五阶段模型

消费者购买过程的五阶段模型 问题认知 这里问题是指消费者所追求的某种需要的满足。因为需要尚未得到满足,就形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满足?想满足到什么程度?这些就是希望解决的问题。确认问题是购买决策的初始阶段,因为消费者只有意识到其有待满足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才会发生一系列的购买行为。 这个需要可以有内在和外在的刺激所触发。内在刺激,eg.人的正常需要一一饿、渴等上升到某一阶段就会成为一种 驱动力。需求也可能有外在刺激引起,一个人可能会羡慕邻居的新车或产品的广告激发购买欲望。 营销人员需要识别能引起消费者某种需要的环境,通过从消费者那里收集来的信息就能识别一些常见的会引起产品兴趣的刺激因素。这样,营销人员就可以制定各种引起消费者兴趣的营销战略。这对购买奢侈品、度假产品、娱乐产品来说尤为重要。营销人员需要刺激消费者购买动机,所以要仔细地考虑潜在的购买需要。 信息搜索 消费者一旦对所需要解决的需要满足问题进行了确认,便会着手进行有关信息的搜索。所谓收集信息通俗地讲就是寻找和分析与满足需要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资料。

(1)恰当的评估标准。 例如某消费者欲购买一块手表, 他首先要确定他所要购买的手表应具有那些特征。 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具备的特征。 如目前市场上各种手表的款式, 通过收来信息,消费者熟悉了市场上的一些竞争品牌和特性。消费者可能获得 营销人艮需要识别不同的导致消费者作出决策的属性的层次, 信息主要内容 些特征 己经验 便是评估的标准。消费者一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一块理想的手表应具备哪些特征。一旦他感到自 有限,他就会向朋友打听,查阅报刊杂志,或向销售人员征询; 已经存在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目前有多少种手表在市场上出售; 屮,消 费者只熟悉其屮的一部分( 知晓品牌组)。在这组品牌中,只有某些品牌能适应最初的购买标准( 可供 考虑品 棒组)。当消费者收集这类品牌的大量信息之后,只有少数品牌被当做重点选择( 选择品牌组)。消费 者根据 自己经历的决策评价过程,从选择组屮作出最后 决策。 功能,厂牌信誉,价格等方面情况。 全部品牌,而在这些全部品牌 来理解不同的竞争力和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对此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刚好看到一个文献,截取出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看待决策问题的不同视角——早在 1909 年 Parsons 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和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和干预的框架。 Parsons 的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三点: 1. 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抱负、资源和缺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对工作要求、成功标准、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3. 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推理。Parsons 的三维模型对现代的职业发展和咨询而言仍然是最本质的核心,这一匹配模型直到今天还遍及职业选择和发展理论以及职业咨询实践活动中,该模型构成了特质与因素职业咨询方法和人与环境匹配职业理论的核心。 Phillips 认为“正确推理”包含了职业决策模型的两种基本类型:理性选择模型和非理性选择模型。理性模型精确地描述了职业决策,具有价值推理、逻辑、客观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这种模型把明智的决策者看作一个“客观的科学家”,是系统的、独立的和理智的,确保个体获得最终目标的最大化,强调个体决策。而非理性模型则具有直觉的、情感的、主观的和依存性的特点,认为决

策过程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强调决策过程的环境因素的作用,把对个体有意义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 Savickas 认为非理性模型和后现代主义一样强调“解释”、意义建构、关系、中介和共同体。 因此我们也把职业决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和职业决策的非理性模型。 1. 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 理性的职业决策模型又可以分为广义的过程理论、任务理论(阶段理论)和期望效价理论。其中广义的过程理论又包括 CPI 理论和逐步消除模型,任务理论包括PIC 模型、 Krumboltz 模式、Tiedeman 模式和 Gelatt 模式。 ( 1 ) Tiedeman 模式 虽然 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得到了大部分职业心理学家的认同和肯定,但是 Super 认为 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对职业决策过程的描述过少,对个体如何详细地、精确地出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描述过少。也就是说对个体如何评价和权重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建议很少。我们认为 Super 对正确推理模型强调决策过程不够的批评是中肯的。为了弥补了这个不足, Tiedeman , O ’ Hara 和 Harren 提出了一个职业决策模型( Tiedeman 模式):把个体看作是从一系列决策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意识和探究阶段、职业替换认同和选择认同、澄清决策如何实施等。 Tiedeman 模式注重描述职业决策历程,并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主动性。 Tiedeman 将职业决策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与个人心理发展同时进行,认为只有通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研究者纷纷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建立起若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以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过程模型 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互适模型 有些学者称其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M. Mclanghin),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下图就展示了一定环境下二者的互适过程及与政策的关系,从中也可看出M.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如下四个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这种单向流程。

购买决策过程:五阶段模型

消费者购买过程的五阶段模型 问题认知信息搜索方案评估购买决策购后行为 问题认知 这里问题是指消费者所追求的某种需要的满足。因为需要尚未得到满足,就形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的需要 到底是什么?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满足?想满足到什么程度?这些就是希望解决的问题。确认问题是购买决策 的初始阶段,因为消费者只有意识到其有待满足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才会发生一系列的购买行为。 这个需要可以有内在和外在的刺激所触发。内在刺激,eg. 人的正常需要——饿、渴等上升到某一阶段就会成为一种驱动力。需求也可能有外在刺激引起,一个人可能会羡慕邻居的新车或产品的广告激发购买欲望。 营销人员需要识别能引起消费者某种需要的环境,通过从消费者那里收集来的信息就能识别一些常见的会引起产品兴 趣的刺激因素。这样,营销人员就可以制定各种引起消费者兴趣的营销战略。这对购买奢侈品、度假产品、娱乐产品 来说尤为重要。营销人员需要刺激消费者购买动机,所以要仔细地考虑潜在的购买需要。 信息搜索 消费者一旦对所需要解决的需要满足问题进行了确认,便会着手进行有关信息的搜索。所谓收集信息通俗地讲就是寻 找和分析与满足需要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资料。 中等搜索,称之为加强注意。在这种状态之下,一个人对某一产品的信息变得更加关心。 搜 索 的两种水平在下一阶段,这个人可能会进入积极搜寻信息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会阅读有关材料,给朋友打电话、上网、去店铺了解信息等。 个人来源:家庭、朋友、邻居、熟人; 信息来源商业来源:广告、网站、推销员、经销商、包装、展览;公共来源:大众传播媒体、消费者评价机构; 经验来源:处理、检查和使用产品。

《公共政策概论》部分习题测验与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部分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方案抉择 正确答案:C 2.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的( ) A. 元政策 B. 基本政策 C. 具体政策 D. 实质性政策 正确答案:D 3. 渐进主义理论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大卫?伊斯顿 B. 戴伊 C. 汤姆逊 D. 林布隆

正确答案:D 4. 政策规划的核心环节是() A. 目标确立 B. 政策方案设计 C. 后果预评估 D. 方案抉择 正确答案:B 5. 首次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 A. 德洛尔 B. 拉斯韦尔A C. 勒纳 D. 林德布洛姆 正确答案:D 6. 决断子系统的核心是() A. 决策体制 B. 决策权力 C. 精英人物 D. 全国人大 正确答案:B 7.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 A. 政策问题的确认 B. 政策议程的建立

C. 政策方案的择定 D. 政策目标的确立 正确答案:B 8. 提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的理论模型是() A. 系统模型 B. 过程模型 C. 团体理论模型 D. 制度理论模型 正确答案:D 9. 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是()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正确答案:C 10. 在当今社会中,被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是() A. 利益集团 B. 公民 C. 大众传播媒介 D. 思想库 正确答案:C 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对此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刚好看到一个文献,截取出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看待决策问题的不同视角—— 早在1909 年Parsons 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和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和干预的框架。Parsons 的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三点:1. 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抱负、资源和缺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 对工作要求、成功标准、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3. 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推理。Parsons 的三维模型对现代的职业发展和咨询而言仍然是最本质的核心,这一匹配模型直到今天还遍及职业选择和发展理论以及职业咨询实践活动中,该模型构成了特质与因素职业咨询方法和人与环境匹配职业理论的核心。Phillips 认为“正确推理”包含了职业决策模型的两种基本类型:理性选择模型和非理性选择模型。理性模型精确地描述了职业决策,具有价值推理、逻辑、客观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这种模型把明智的决策者看作一个“客观的科学家”,是系统的、独立的和理智的,确保个体获得最终目标的最大化,强调个体决策。而非理性模型则具有直觉的、情感的、主观的和依存性的特点,认为决策过程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强调决策过程的环境因素的作用,把对个体有意义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Savickas 认为非理性模型和后现代主义一样强调“解释”、意义建构、关系、中介和共同体。 因此我们也把职业决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和职业决策的非理性模型。 1. 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 理性的职业决策模型又可以分为广义的过程理论、任务理论(阶段理论)和期望效价理论。其中广义的过程理论又包括CPI 理论和逐步消除模型,任务理论包括PIC 模型、Krumboltz 模式、Tiedeman 模式和Gelatt 模式。 (1 )Tiedeman 模式 虽然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得到了大部分职业心理学家的认同和肯定,但是Super 认为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对职业决策过程的描述过少,对个体如何详细地、精确地出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描述过少。也就是说对个体如何评价和权重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建议很少。我们认为Super 对正确推理模型强调决策过程不够的批评是中肯的。为了弥补了这个不足,Tiedeman ,O ’ Hara 和Harren 提出了一个职业决策模型(Tiedeman 模式):把个体看作是从一系列决策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意识和探究阶段、职业替换认同和选择认同、澄清决策如何实施等。Tiedeman 模式注重描述职业决策历程,并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主动性。Tiedeman 将职业决策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与个人心理发展同时进行,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问题解决,以个体的整体认知能力为基础,把个体的独特性与职业世界的独特性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决策。该理论强调决策问题的终身性、决策过程的反复性、决策结果的主观性,对职业决策理论模式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应看到,Tiedeman 模式仅仅是职业决策过程的理论描述,不够具体和深入。 (2 )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 theory ,简称CIP 理论)Peterson 、Sampson 和Reardon 提出了CIP 理论。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教给个体必要的职业和生活计划技能从而帮助个体成为足智多谋的和有责任心的职业问题解决者和职业决策者。有效的问题解决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被看作一个按等级排列的金字塔。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知识领域: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构成了这个金字塔的底部。金字塔的第二层是决策技能领域,包括了从问题识别到执行决定的程序性知识;金字塔的顶部是执行加工领域。执

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模型及其检验

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模型及其检验 摘要: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政策评估机制,不仅是检验过去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推进和完善政府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以上海市长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并论证了政府公共政策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对象、评价的方式和途径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模型;设计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模型;长宁社区;医疗卫生综合改革 一、引言 本文以上海市长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政府公共政策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对象、评价的方式和途径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模型;(2)设计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3)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的案例研究。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于2005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了“三医联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试点。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工作与运行,长宁改革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与成效,本课题组在过去已有的调研和跟踪观察的基础上,对本次改革的试点情况作一个相对全面的政策评估。 二、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一个效果评价模型设计 (一)改革的政策目标 长宁区的医疗卫生改革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本医疗工作,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等问题,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和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改革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1)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减少医药费用浪费,杜绝不合理检查,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

公共政策概论04任务习题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04 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A )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B. 企业 C. 个人 D. 社会组织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 利益 B. 权力 C. 公共 D. 权威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A. 公共政策主体 B. 公共政策客体 C. 非官方决策主体 D. 执政党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 )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6. (A)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C )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8. 荷兰经济学家(D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9. (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11.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12. 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 )地位。 A. 权威 B. 重要 C. 次要 D. 枢纽 13. 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是(B )。 A. 效果评估 B. 可行性评估 C. 风险评估 D. 价值评估 14.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理论前提是决策者是(C)。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

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政策执行模型

政策执行模型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 前节对政策实施理论发展进行了简单阐述,其中提到的许多政策实施模型对政策的实施理论和实际操作都有很强指导意义。今另辟一节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一、政府政策实施模型 范米特与范霍恩在其著作《政策实施过程:一个概念框架》中,将政策的形态区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根据政策变动的幅度确定的;另一个则是由参与实施者对目标的共识程度而定。他们认为,政策变动幅度的大小与目标的共识程度的高低,既影响政策的形态,也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据此二人的研究得出四条规律: 规律一:政策变动愈小,目标共识愈高,则实施效果愈成功; 规律二:政策变动愈大,目标共识愈低,则实施效果不明显; 规律三:政策变动愈大,目标共识愈高,则实施效果好; 规律四:政策变动愈小,目标共识愈低,则实施效果差。 从两人的以上假定可知,目标共识对政策的影响要强于政策变动。在政府政策实施(implementation of intergovernmental policy)模型中,范米特和范霍恩确定了六个变量关涉到政策与实施之间的联系。首先是政策的标准和目标以及政策的资源。其次是组织间的沟通与有效实施、实施机构的特点、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以及实施者的意向。确定政策标准或目标的目的在于澄清决策过程中的不清晰之处。把政策资源作为一项重要变量是因为有效地实施政策就要充分地调动各方有利因素。组织间的沟通可以影响政策实施者的意向。实施机构面临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对实施过程亦有着很强的影响。 范米特与范霍恩的贡献在于找出了若干有价值的因素,建立了政策与实施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说明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政府政策实施模型给我们带来如下的启发: 第一,政策实施的成功部分取决于实施机构的有效沟通。政策目标与标准作为无生命的信息首先必须通过传播系统传达给实施者的意向。假如在实施中出现了沟通方面的问题,可以从政策的目标和标准、组织沟通与实施活动、执行机构的特点以及执行者的意向此四者的互动关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公共政策的质量部分取决于实施机构的行政能力,无能的政府的主要外在特征就在于其公共政策及其实施的无能。在本模式中实施机构的行政能力须从政治资源、组织沟通与实施活动、实施机构的特色、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去考察。 第三,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否,不仅需要实施人员了解政策的目标和标准并具备一定的行政能力,而且也需要他们最大程度地认同政策。实施人员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往往有四种意向:第一种是对政策进行选择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与其所占的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与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 1,问题认知 消费者认识到自己有某种需要时,是其决策过程的开始,这种需要可能是由内在的生理活动引起的,也可能是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引起的。 例如,看到别人穿新潮服装,自己也想购买;或者是内外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营销者应注意不失时机地采取适当措施,唤起和强化消费者的需要。 2,搜寻信息 信息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个人来源,如家庭、亲友、邻居、同事等; 商业来源,如广告、推销员、分销商等; 公共来源,如大众传播媒体、消费者组织等; 经验来源,如操作、实验和使用产品的经验等。 3,评价备选方案 消费者得到的各种有关信息可能是重复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因此还要进行分析、评估和选择,这是决策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 在消费者的评估选择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营销者注意:1、产品性能是购买者所考虑的首要问题;2、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各种性能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同,或评估标准不同;3、多数消费者的评选过程是将实际产品同自己理想中的产品相比较。 4,购买决策 消费者对商品信息进行比较和评选后,已形成购买意愿,然而从购买意图到决定购买之间,还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1,他人的态度,反对态度愈强烈,或持反对态度者与购买者关系愈密切,修改购买意图的可能性就愈大; 2,意外的情况,如果发生了意外的情况—失业、意外急需、涨价等,则很可能改变购买意图。

5,购后评价 包括:1,是购后的满意程度;2,购后的活动。 消费者购后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预期性能与产品使用中的实际性能之间的对比。购买后的满意程度决定了消费者的购后活动,决定了消费者是否重复购买该产品,决定了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态度,并且还会影响到其他消费者,形成连锁效应。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txt我退化了,到现在我还不会游泳,要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绝对是游的最快的那个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研究者纷纷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建立起若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以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过程模型 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互适模型 有些学者称其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M. Mclanghin),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下图就展示了一定环境下二者的互适过程及与政策的关系,从中也可看出M.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如下四个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什么是消费者购买决策 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谨慎地评价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选择、 购买能满足某一特定需要的产品的过程。 广义的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的购买动机的支配 下,在可供选择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购买方案中,经过分析、评价、选择并且实施最 佳的购买方案,以及购后评价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的决策活动过程,包括需求的 确定、购买动机的形成、购买方案的抉择和实施、购后评价等环节。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在复杂购买中,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由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 和购后行为五个阶段构成。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一)引起需要 (二)收集信息 消费者信息来源主要有个人来源(如家庭、朋友、邻居、熟人)、商业来源(如广 告、推销员、经销商、包装、展览)、公共来源(如大众传播媒体、消费者评审组织等)、经验来源(如处理、检查和使用产品)等。 (三)评价方案 1. 产品属性。即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特性。 2. 属性权重。即消费者对产品有关属性所赋予的不同的重要性权数。 3. 品牌信念。 4. 效用函数。

5. 评价模型。

(四)决定购买 (五)购后行为 购买者对其购买活动的满意感(S)是其产品期望(E)和该产品可觉察性能(P)的函数,即S=F (E,P)。若E

P ,则消费者会感到不满意。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特点 许多学者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有不同的描述过程,为了指导读者对消费者购买决策 模式有一个较好的认识,本文作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些特点,为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的分析与构建提供评价参照系和理论依据。 (1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目的性。消费者进行决策,就是要促进一个或若干个消费 目标的实现,这本身就带有目的性。在决策过程中,要围绕目标进行筹划、选择、安排,就 是实现活动的目的性。 (2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性。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在受到内、外部因素 刺激,产生需求,形成购买动机,抉择和实施购买方案,购后经验又会反馈回去影响下 一次的消费者购买决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 3 )消费者购买决策主体的需求个性。由于购买商品行为是消费者主观需求、意愿 的外在体现,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除集体消费之外,个体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一般都 是由消费者个人单独进行的。随着消费者支付水平的提高,购买行为中独立决策特点 将越来越明显。 (4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复杂性。心理活动和购买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决策是人大 脑复杂思维活动的产物。消费者在做决策时不仅要开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一系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型探析_王洋2008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公共政策执行问题并未受到重视。 当时政策科学的焦点在于如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在七八十年代兴起了所谓的“执行运动”。西方的“执行运动”持续了近20年,政策科学家们写下了大量的论著,提出了种种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条件、模式或理论,归纳出了各家理论的几种模型: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自上而下”模型 在政策执行研究的初始阶段,许多学者包括普雷斯曼和威尔达夫斯基在内,主要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途径来研究执行问题。曹堂哲先生称之为政策执行的第一代研究[1] 。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强调政策制定者的优越地位,政策执行者总是严格遵守上级旨意,忠诚实现上级意图。 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将政策过程划分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若干个不同阶段,即所谓的“阶段学说”。政策本身既是政策制定阶段的最后产出,同时又作为一种“输入”进入到政策执行阶段,并成为整个执行过程的依据和目标。而将这些政策目标和方案具体化为政策行动的职能则由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行政官僚组织来承担,他们构成了整个执行系统的纵向结构。在这个执行系统中,贯穿着上级执行机构对下级执行机构的指挥与控制,以及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在具体的执行运作中,执行系统还必须从外部环境汲取相应的资源供给和信息供给。 然而,这一模式也遭到了很多批评,因为它把执行者看成是没有反抗意志的人。实际上,执行过程是一个参与者众多、实现利益多元化的复杂过程,上层政策制定者很难达到对政策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控制。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一研究途径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暴露了自身的缺陷,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很多批评,具体表现为: 第一,过多地关注中央行动者的目标和策略,其他行动者在执行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忽略了。不但忽视了基层官员的适应策略,也忽视了政府行为的意外结果。 第二,为了应付不确定性,各种组织都不可避免地拥有自由裁量权,基层官员的活动将由此产生“控制赤字”,因为他们发展出了应付压力的各种办法。 第三,所谓完美的行政的必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具备的(例如资源的持续稀缺)。而“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理论区分,在执行过程中也无法维持,因为政策是在执行的实 际过程中制定和修正的。” [2]6 第四,某些政策并不具有(已有的政策从来都不具有)明确的目标,他们通过一系列活动者的复杂互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和演变而来,因此,并不存在明确的政策评估标准。 二、政策执行研究的“自下而上”模型 基于上面对“自上而下”模型的种种质疑,一部分学者开始从相反的角度提出了“自下而上”模型。如果说“自上而下”模型所采用的研究途径是顺向规划的话,“自下而上”模型则完全从相反的逻辑(forwardmapping)推进,是一种逆向规划(backwardmapping)的途径。李普斯基(M.Lipsky)对街头官僚 (StreetlevelBureaucracy)的研究,埃尔默(Richard.F.Elmore) 对追溯性筹划(Backwardmapping)的研究,贺恩(Benny Hjern) 和波特(David.O.Porter)对执行结构(implementation structures)的研究是主要的代表。 “自下而上”执行模型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为者)作为出发点,认为政策执行活动是多组织或个人(包括公众、社会组织、国家行政机关等)之间互动的过程。通过组织间和个人间的互动形成的执行结构是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政策链条中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街头官僚(基层官僚)拥有巨大的行政裁量权,接近执行现场,拥有信息优势,对政策执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这一研究途径将基层官员看作政策执行和政策创新的重要因素,是观察和分析政策执行的基点和焦点。该模型认为,政策不是由法令和规则控制的,而是组织成员之间讨价还价的过程,政策执行则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过程。因此,项目应该反映下级官员的想法和意见,至少应该在行为模式上反映下级官员的想法。中央的政策决定者的核心任务并不是设定政策执行的架构,而是提供一个充分的自主空间,使基层官僚或地方执行机关能采取适当的权宜措施,重新建构一个更能适应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 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也有自身的缺陷,面对复杂多变的政策执行问题也显得力不从心。学者们对它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过分的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有顾此失彼之嫌。且这种权力的使用并不是始终对政策执行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而如何使这种权力成为政策执行中的积极因素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王 洋(1977-),女,河南民权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及公共政策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型探析 王洋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在政策执行理论研究过程中,执行理论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执行模型,这些模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政策科学的理论内涵,推动着政策执行理论研究向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政策执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27(2008)03-0013-02 2008年第3期第7卷(总第36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l.7,No.3 Jun.,2008 13--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A )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A)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 )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 )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6. (A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C )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8. 荷兰经济学家(D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9. ( 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11.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12. 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 )地位。

公共政策学中的多源流分析模型

社会环境问题流 政策流 政治流 政策窗口议程建立 过程理论 政策是政治活动 “自下而上”的大众驱动型的政策制定模型的一部分。这个流线图表示了社会环境导致议程建立的过程。多源流分析模型前提变量独立变量干涉变量因变量

多源流理论 1995年美国政治家约翰·W·金登在科恩的“垃圾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源流分析的基本框架。多源流理论是一种比较有创见性、解释力和发展潜力的理论模型。而他认为,在政策系统中存在着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3中不同的源流。 问题流:人们对某一理想状态的知觉与所观察的状况之间的不匹配变成了问题,是必须对其采取某种行动的状况。 政策流:在政策原汤中漂浮的各种思想,有的是对未来的模糊概念,有的是专门设计的政策建议。思想之间相互作用,只有符合某种标准的思想才能坚持下来。 政治流:由诸如公众情绪,压力集团间的竞争、选举结果、政党或者一时形态在议会中的分布状况以及政府的变更等因素构成。对于议程状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

问题在社会四处漂流,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从而上升到政策议程,只有当“各种问题开始引起政府内部及其周围人们的关注”的时候才能被识别。 就政策流来说,”有一个其工作重心就是要产生政策建议的政策共同体,构成整个共同体的人员包括专家和官僚、规划评估方面的人员、预算部门的人员、国会的办事人员、学者、压力集团以及研究人员。他们各自都有自己最得意的想法或自己的打算;他们在这些政策共同体中四处散发自己的思想。在这种选择过程中,有些思想政策建议得到了重视,而另一些思想则被抛弃”。 而“政治溪流中包括像国民情绪的摇摆不定、公共舆论的变化莫测、行政当局的更换、党派或意识形态在国会中分布状况的改变以及利益集团的影响这样的因素。这条溪流中实践的发生往往不依赖于问题溪流和建议溪流”。 这3条源流彼此独立,其发生、发展和运作都不依赖于其他源流,但它们在某一关键时间点上汇合到一起,从而打开政策窗口,问题就会被提上政策议程。政策窗口的开启时“政策建议的倡导者提出其最得意的解决办法的机会,或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最可能促使政策窗口开启的是社会事件或政治事件。但是政策窗口并不经常打开,且打开的时间也不长。政策建议的倡导者需要抓住并利用“政策之窗”开启的机会促使自己的政策主张与问题流、政治流相结合,上升到政策议程,达到政策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