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自动化检修规程

热工自动化检修规程
热工自动化检修规程

前言

本规程确立了2×12MW垃圾机组的热控设备检修的基本原则及规定,是检修人员在检修工作中的标准和依据。检修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规程的有关规定,确保机组及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的经验有限,本规程在编写中难免有不妥之处,若与部颁规定有冲突或与现场实际不符时,应按部颁规定和现场实际执行,并应及时反馈,以便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好的满足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一、本规程根据下列资料编制:

电力工业部部颁《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电力安全工作规定》等有关规程、制度及设备制造厂产品说明书、工程设计资料等。

二、下列人员应熟悉本规程:

电厂:检修本专业工作人员

公司生产管理人员

三、本规程由下列人员审核通过:

批准:

审核:

编写:

1 总则

1.1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采用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一般性检修调校和日常运行维护工作。

1.2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检修和调校的目的是恢复和确认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性能与质量;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运行维护原则是确保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状态良好和工作可靠。

1.3 机组设备完善和可控性良好,是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随机组投入运行的重要条件。当由于机组设备问题使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无法工作时,仪表及装置不得强行投入运行。

1.4 随机组运行的主要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其大、小修一般随机组大、小修同时进行;非主要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检修周期,一般不应超过两年;对于在运行中可更换而不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可采用备用仪表及控制装置替换,进行轮换式检修。

1.5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在机组启动前的现场调校,重点是对包括该仪表及控制装置在内的检测和控制系统进行联调,使其综合误差和可靠性符合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要求。

1.6 不属于连锁保护系统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在运行中的就地调校,重点是检查和确认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准确度、稳定度和灵敏度,使其工作在最佳状态。

1.7 对随机组运行的主要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应进行现场运行质量检查,其检查周期一般为三个月,最长周期不应超过半年。

1.8 在试验室内进行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常规性调校时,室内环境应清洁,光线应充足,无明显震动和强磁场干扰,室温保持在20±5℃,相对湿度不大于85%。

1.9 在试验室内进行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校准时,其标准器基本误差的绝对值应小于被校仪表及装置基本误差的绝对值,一般应等于或小于被校仪表及装置基本误差绝对值的1/3;在现场进行仪表及装置比对时,其标准器的基本误差绝对值应小于或等于被校仪表及装置基本误差绝对值。

1.10 凡主设备厂或仪表制造厂对提供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质量和运行条件有特别规定时,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检修调校和运行维护工作应遵守其特别规定。

1.11 热工测量及自动调节、控制、保护系统中的电气仪表与继电器的检修调校和运行维护,应按照部颁电气仪表及继电保护检修运行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一篇检测仪表

2 压力检测仪表

本章压力检测仪表,是指采用弹性应变原理制做的各种单圈弹簧管(膜盒或膜片)式压力表、真空表、压力真空表以及远传压力(真空)表。

2.1 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在检修前,应对压力表进行检查性校准,观察仪表是否有泄漏、卡涩、指针跳动等现象,并作好记录;压力表解体检修后,应作耐压试验,其质量要求见表1。

2.1.1 一般性检查

2.1.1.1 压力表的表盘应平整清洁,分度线、数字以及符号等应完整、清晰。

2.1.1.2 表盘玻璃完好清洁,嵌装严密。

2.1.1.3 压力表接头螺纹无滑扣、错扣,紧固螺母无滑方现象。

2.1.1.4 压力表指针平直完好,轴向嵌装端正,与铜套铆接牢固,与表盘或玻璃面不碰擦。

2.1.1.5 测量特殊气体的压力表,应有明显的相应标记。

2.1.2 主要机械部件的检查、清理

2.1.2.1 游丝各圈间距均匀、同心平整,其表面应无斑点和损伤。

2.1.2.2 上下夹板、中心齿轮、扇形齿轮、拉杆锁眼等各部件应清洁,无明显的磨损。

2.1.2.3 弹性测量元件应无锈斑、变形和泄漏。

2.1.2.4 机械部分组装后,紧配合部件应无松动;可动部件应动作灵活平稳。

2.1.2.5 机械部件组装后,应向各轴孔中加少量钟表油。

2.1.3 电接点检查

2.1.

3.1 电接点压力(真空)表的接点应无明显斑痕和烧损。

2.1.

3.2 电接点压力表的信号端子对外壳的绝缘电阻,在正常条件下,用500V绝缘表测试,应不小于20M Ω。

2.2 调校项目与技术标准

2.2.1 弹簧管压力(真空)表

2.2.1.1 零点检查

a.有零点限止钉的仪表,其指针应紧靠在限止钉上。

b.无零点限止钉的仪表,其指针应在零点分度线宽度范围内。

2.2.1.2 仪表校准

a.校准点一般不少于5点,应包括常用点;准确度等级低于2.5级的仪表,其校准点可以取3点,但必须包括常用点。

b.仪表的基本误差,不应超过仪表的允许误差。

c.仪表的回程误差,不应超过仪表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d.仪表的轻敲位移,不应超过仪表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2。

2.2.1.3 电接点压力表校准

a.电接点压力表的显示部分校准按照2.2.1.2项执行。

b.电接点压力表的接点动作误差应符合厂家规定值。对于厂家未规定接点动作误差的,其动作误差不应超过仪表允许误差的绝对值的1.5倍。

2.2.2 膜盒式、膜片式压力(真空)显示仪表

膜盒式、膜片式压力(真空)显示仪表的校准按照2.2.1.2项执行。

2.2.3 远传压力(真空)表

2.2.

3.1 校准点不少于5点,应包括常用点。

2.2.

3.2 整套仪表的综合误差,不应超过允许综合误差;主要仪表常用点综合误差,不应超过允许综合误差的1/2。

2.2.

3.3 整套仪表的回程误差,不应超过允许综合误差的绝对值。

2.2.

3.4 轻敲位移不应超过允许综合误差绝对值的1/2。

2.2.

3.5 二次仪表的报警动作误差,不应超过允许综合误差的绝对值。

2.3 运行维护

2.3.1 仪表投入前检查

2.3.1.1 一、二次阀门、排污门及各管路接头处应严密不漏。

2.3.1.2 二次阀门和排污阀门应处于关闭状态。

2.3.1.3 对带信号装置的压力表,应检查和调整其信号装置,将设定指针调至设定值。

2.3.1.4 确认二次阀门关闭和仪表输入端通“大气”情况下,压力仪表应显示零值。

2.3.2 冲洗取样管

2.3.2.1 汽、水压力测量系统的取样管采用排污冲洗。

2.3.2.2 有隔离容器的压力测量系统,不许采用排污冲洗。

2.3.2.3 冲洗油压测量系统的取样管时,应有排油收集装置和防火措施。

2.3.3 仪表的投入与停用

2.3.3.1 缓慢稍开一次阀门,检查确认取样管路各接头处无泄漏后,全开一、二次阀门,接通仪表电源,仪表即启动投入。

2.3.3.2 关闭二次阀门,断开仪表电源,仪表即停用。长期停用时,必须关闭一次阀门。

2.3.4 维护

2.3.4.1 经常保持仪表及其附件清洁。

2.3.4.2 经常检查管路及阀门接头处有无渗漏。

2.3.4.3 定期检查仪表零点和显示值的准确性。

2.3.4.4 经常检查和消除仪表的记录故障,保持记录清晰正确。

2.3.4.5 定期检查信号报警情况,保持报警动作正确。

3 温度检测仪表

本章温度检测仪表,是指热电偶温度计、热电阻温度计、液体和双金属膨胀式温度计。

3.1 感温元件的检查与校准

3.1.1 一般检查与质量要求

3.1.1.1 保护套管不应有弯曲、扭斜、压扁、堵塞、裂纹、沙眼、磨损和严重腐蚀等缺陷。

3.1.1.2 用于高温高压介质中的套管,应具有材质检验报告,其材质的钢号应符合规定要求。做耐1.25倍于工作压力的严密性试验时,5min内应无泄漏。套管内不应有杂质。

3.1.1.3 感温件绝缘瓷套管的内孔应光滑,接线盒、盖板、螺丝等应完整,铭牌标志应清楚,各部分装配应牢固可靠。

3.1.1.4 热电偶的热接点应焊接牢固,表面光滑,无气孔等缺陷。

3.1.1.5 铂铑-铂等贵金属热电偶电极,不应有任何可见损伤,清洗后不应有色斑或发黑现象。

3.1.1.6 镍铬-镍硅等廉金属热电偶电极,不应有严重的腐蚀或机械损伤等缺陷。

3.1.1.7 热电阻的骨架不得破裂,不得有显著的弯曲现象;热电阻不得短路或断路。

3.1.1.8 当周围空气温度为5~35℃,相对湿度不大于85%时,热电阻感温元件与保护套管之间以及双支感温元件之间的绝缘电阻用250V绝缘表测量,应不小于20MΩ。

3.1.2 热电偶校准与技术标准

3.1.2.1 热电偶校准点见表2规定。

3.1.2.2 300℃以上各点的校准,是在管形电炉中与标准热电偶比较进行的。

3.1.2.3 热电偶校准方法一般采用双极法。校准读数时,炉温对校准点温度的偏离不得超过±10℃。

3.1.2.4 当炉温恒定在校准点附近时,从标准热电偶开始依次读取各热电偶的热电势,再按相反顺序进行读数。如此正反顺序读取全部热电偶的热电势后,炉温变化应不超过±1℃。

3.1.2.5 被校准的热电偶,其热电势(冷端温度为0℃)对分度表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3.1.3 热电阻校准与技术标准

3.1.3.1 热电阻的校准,只测定0℃和100℃时的电阻值R0、R100,并计算电阻比W100×W100=R100R0。

3.1.3.2 校准热电阻时,可用电位差计,也可用电桥测电阻。测定时通过热电阻的电流应不大于1mA。3.1.3.3 热电阻在0℃时的电阻值(R0)的误差和电阻比W100的误差应不大于表4规定。

3.2 工业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检查与校准

3.2.1 一般检查与质量要求

3.2.1.1 温度计表面应光滑,不应有裂痕,在标尺范围内不应有影响读数的缺陷。

3.2.1.2 温度计的分度线、数字和其他标志应清晰。

3.2.1.3 毛细管不应有显见的弯曲现象,其孔径应均匀。

3.2.1.4 液柱不应中断,上升时不应有显见的停滞或跳跃现象;下降时不应在管壁上留有液滴或挂色。

3.2.2 校准与技术标准

3.2.2.1 温度计的校准点如表5所示。

3.2.2.2 温度计示值误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

3.3 双金属温度计的检查与校准

3.3.1 一般检查与质量要求

3.3.1.1 温度计表盘上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应保持透明,不得有妨碍正确读数的缺陷。零部件的保护层应牢固、均匀和光洁,不得有锈蚀和脱层。

3.3.1.2 温度计表盘上的刻度线、数字和其他标志应清晰准确。

3.3.2 校准项目与技术标准

3.3.2.1 基本误差和回程误差校准

温度计的校准点不得少于4点。有0℃刻度的温度计校准点应包括0℃。温度计的基本误差应不大于表7中的规定。

回程误差应不大于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3.3.2.2 指针移动平稳性检查

3.4 数字式温度仪表的检修与校准

3.4.1 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3.4.1.1 外观检查

a.仪表外部应完整无缺,各种铭牌标志齐全。

b.表面清洁,各种零部件齐全,装配牢固。

c.引线无折痕、伤痕和绝缘损坏等情形。

3.7.1.2 仪表性能检查

a.每一位数码管应能按照该仪表所设定的编码顺序作连续的变化,无叠字、不亮等现象。

b.仪表零点和满量程刻度处,在1h内的指示值变化不应超过±1个字。

c.电源电压变化10%时,指示值的变化不应超过仪表的允许误差。

d.仪表的报警系统工作正常。

3.4.2 校准和技术标准

3.4.2.1 单点数字温度表

a.仪表示值误差校准:最大示值误差应不超过仪表允许误差。

b.报警动作误差校准:当仪表有报警装置时,整定好报警值,并反复改变仪表输入信号的大小,每次报警动作值的误差不应超过示值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3.4.2.2 巡测仪(SXB-40型)

a.准确度自检校准:当把38、39点定为A组时,38点应显示72℃,39点应显示77℃;当把38、39点定为B组时,38点应显示129℃(或130℃),39点应显示136℃。

b.返零检查:按下“返零”按键后,仪表应从“00”开始巡测。

c.手动选点检查:按下手动选点按键后,应显示出相应的测点序号及该点温度值,并应与巡测时的示值相同。

d.试验档检查:当工作选择开关置于“试验”位置时,报警灯应以1/3s速度逐点发光,第二周期时,报警灯先灭再亮,温度应显示“000”。

e.示值误差校准:应分组(10℃以下不计准确度)逐点进行校准,其示值误差不应超过±1个字。

f.报警功能检查:按下报警限值按键,给仪表输入相应信号,报警误差不应超过±1个字。每当首次越限时,巡测停步,发出音响报警,持续8s,越限点报警记忆灯亮,直至越限点恢复正常。在下一个周期检测到原越限点时,如仍越限,则只是熄灭报警灯后再点亮,不再停步,也无音响。

3.4.3 运行维护

3.4.3.1 仪表投运前的检查

a.仪表接线应正确。

b.仪表供电电源应符合规定。

c.仪表防干扰措施应完好。

3.4.3.2 现场校准及维护

a.应经常保持仪表内外清洁。

b.定期自检仪表准确度。

c.检查分组和报警限值按键位置是否合适,报警记忆和巡测速度是否正常。

d.进行仪表现场校准时,应采用标准信号校准。

e.对工作选择波段开关和选点按键,应缓慢操作,禁止猛力转动或乱按。

3.5 温度测量系统的检查与校准

3.5.1 测温系统的检查与质量要求

3.5.1.1 感温件

a.在一般管道中安装感温件时,保护套管端部,应能达到管道中心处。对于高温高压大容量机组的主蒸汽管道,感温件的插入深度应在70~100mm之间,或采用热套式感温件。

b.在其他容器中安装感温件时,其插入深度,应能较准确反映被测介质的实际温度。

c.感温件保护套管的垫圈应按表10用。

d.为保护煤粉管道上的感温件保护套管,应在套管附近来煤方向上安装保护罩。

e.在直径小于76mm的管道上安装感温件时,应加装扩大管或选用小型感温件。

f.感温件插座材质应与主管道相同,对于高温高压管道上的插座,应具有材质检定报告。

g.保温管道及设备上感温件的外露部分应保温良好。

h.感温件应具有正确、明显的标志牌;接线盒完整、接线牢固。

i.测量金属表面温度的热电偶,应与被测表面接触良好,靠热端的热电极应沿被测表面敷设至少50倍热电极直径的长度,并应很好地保温,两热电极之间也应很好地绝缘。

j.测量过热器管壁温度的感温件,应装在高温水泥保温层与联箱之间的中部附近,即安装在顶棚管以上50mm的保温层内。

3.8.1.2 补偿导线

a.补偿导线的截面积采用0.5、1、1.5mm2。

b.对于新敷设的补偿导线,或在使用中有问题的补偿导线,均应进行校准。

c.补偿导线的校准方法与热电偶相同。补偿导线的校准点应不少于3点。

d.在0~100℃范围内补偿导线热电势的误差,不应超过表11中的规定。

e.补偿导线型号应与热电偶分度号相配。

f.补偿导线敷设时,应穿在金属管或金属软管中,导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其敷设走向应避开较高温度的地方。当环境温度超过60℃时,应采用耐高温补偿导线。

g.补偿导线端头应有+、-号标志。

h.补偿导线对地绝缘电阻和极间绝缘电阻,用250V绝缘表测量,应不低于2MΩ。

i.补偿导线和热电偶连接点处的温度应低于70℃,极性连接应正确。

3.8.2 测温系统的校准与技术标准

3.8.2.1 温度测量系统在大小修后应作系统校准,校准点不少于5点,其中应包括常用点。

3.8.2.2 测温系统的综合误差要求如下:

a.对于一般仪表应不大于该测量系统的允许综合误差。

b.对于主蒸汽温度表和再热蒸汽温度表,其常用点的综合误差应不大于允许综合误差的1/2。

3.8.2.3 测温系统允许综合误差

a.热电偶配指示仪表的测温系统,其允许综合误差为补偿导线、补偿盒、线路电阻和指示仪表的允许误差的方和根。

b.热电偶配记录仪表的测温系统,其允许综合误差为补偿导线和记录仪表的允许误差的方和根。

c.热电阻配指示仪表(记录仪表)的测温系统,其允许综合误差为线路电阻和指示仪表(记录仪表)的允许误差的方和根。

4 流量检测仪表

本章流量检测仪表,是指与标准节流装置(孔板、喷嘴、长径喷嘴)配套使用的差压式流量测量仪表。

4.1 标准节流装置

4.1.1 标准孔板检查项目与质量要求

4.1.1.1 孔板上游侧端面上,连接任意两点的直线与垂直于中心线平面之间的斜率应小于1%。

孔板上游端面应无可见损伤,在离中心1.5d(d为孔板孔径)范围内的不平度不得大于0.0003d,相当于

的表面粗糙度。

4.1.1.2 孔板下游侧端面,应与上游侧端面平行,其表面粗糙度可较上游侧端面低一级。

4.1.1.3 孔板开孔上游侧直角入口边缘应锐利,无毛刺和划痕。

4.1.1.4 孔板开孔下游侧出口边缘应无毛刺、划痕和可见损伤。

4.1.1.5 孔板的孔径d,是不少于4个单测值的算术平均值,这4个单测值的测点之间应有大致相等的角距,而任一单测值与平均值之差不得超过0.05%。

孔径d的允许公差见表13。

4.1.2 标准喷嘴检查项目与质量要求

4.1.2.1 标准喷嘴上游侧端面应光滑,其表面不平度不得大于0.0003d,相当于不低于的表面粗糙度。

4.1.2.2 喷嘴下游侧端面应与上游侧端面平行,其表面粗糙度可较上游侧端面低一级。

4.1.2.3 圆筒形喉部直径d,是不少于8个单测值的算术平均值,其中4个是在圆筒形喉部的始端、4个是在终端、大致相距45°角的位置上测得的。任一单测值与平均值之差不得超过0.05%。d的公差如下:

当β*β=d/D,直径比。D为管道直径。≤2/3时,d±0.001 d;

当β>2/3时,d±0.0005 d 。

4.1.2.4 从喷嘴的入口平面到圆筒形喉部的全部流通表面应平滑,不得有任何可见或可检验出的边棱或凸凹不平。

4.1.2.5 圆筒形喉部的出口边缘应锐利,无毛刺和可见损伤,并无明显倒角。

4.1.3 长径喷嘴检查项目与质量要求

4.1.3.1 长径喷嘴的直径d是不少于四个单测值的算术平均值,这4个单测值的测点之间应有大致相等的角距,而任一单测值与平均值之差不得超过0.05%。在圆筒形喉部出口处d值可有负偏差,即允许喉部有顺流向的微小收缩,而不允许有扩大。

4.1.3.2 节流件上游侧的测量管长度不小于10D(D为测量管的公称内径),下游侧的测量管长度不小于5D。

4.1.3.3 测量管段的内径是不少于4个单测值的算术平均值,这4个单测值的测点之间应有大致相等的角距。任一单测值与平均值之差,对于上游侧应不超过±0.3%,对于下游侧应不超过±2%。

4.1.3.4 测量管内表面应清洁,无凹陷和沉淀物及结垢。

4.1.3.5 若测量管段由几根管段组成,其内径尺寸应无突变,连接处不错位,在内表面形成的台阶应小于0.3%。

4.1.4 角接取压装置检查项目与质量要求

4.1.4.1 取压孔在夹紧环内壁的出口边缘必须与夹紧环内壁平齐,无可见的毛刺和突出物。

4.1.4.2 取压孔应为圆筒形,其轴线应尽可能与管道轴线垂直,与孔板上下游侧端面形成的夹角允许小于或等于3°。

4.1.4.3 取压孔前后的夹紧环的内径D

f 应相等,并等于管道内径D,允许1D≤D

f

≤1.02D,但不允许夹紧

环内径小于管道内径。

4.1.4.4 取压孔在夹紧环内壁出口处的轴线分别与孔板上下游侧端面的距离等于取压孔直径的一半。上下游侧取压孔直径应相等。取压孔应按等角距配置。

4.1.4.5 采用对焊法兰紧固节流装置时,法兰内径必须与管道内径相等。

4.1.4.6 环室取压的前后环室开孔直径D′应相等,并等于管道内径D,允许1D ≤D′≤1.02D,但不允许环室开孔直径小于管道内径。

4.1.4.7 单独钻孔取压的孔板和法兰取压的孔板,其外缘应有安装手柄。安装手柄上应刻有表示孔板安装方向的符号(+、-)、孔板出厂编号、安装位号和管道内径D 的设计尺寸值和孔板开孔d的实际尺寸值。

4.1.5 法兰取压装置检查项目与质量要求

4.1.

5.1 上下游侧取压孔的轴线必须垂直于管道轴线。

4.1.

5.2 取压孔在管道内壁的出口边缘应与管道内壁平齐,无可见的毛刺或突出物。

4.1.

5.3 上下游侧取压孔直径应相等。取压孔应按等角距配置。

4.1.

5.4 上下游侧取压孔的轴线分别与孔板上下游侧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25.4±0.8mm。

4.1.

5.5 法兰与孔板的接触面应平齐。

4.1.

5.6 法兰的外圆表面上应刻有表示安装方向的符号(+、-)、出厂编号、安装位号和管道内径的设计尺寸值。

4.2 差压式流量表

4.2.1 检查项目与质量要求

4.2.1.1 一、二次表外观应整洁,零部件齐全,编号清楚。二次表盘面清洁,刻度清晰,指针完好、动作灵活、无卡涩跳动现象。

4.2.1.2 仪表阀门组或单个阀门应完好严密,手轮齐全,标志正确清楚,操作灵活。

4.2.1.3 仪表内所有转动部分,其动作不得有卡涩、晃动和杂音。

4.2.1.4 表内接线正确牢固,编号齐全清楚,牵引线无破损或伤痕。

4.2.1.5 表内电气线路对外壳、测量线路对外壳的绝缘电阻,用500V绝缘表测量,应不低于10MΩ。

4.2.2 校准项目与技术标准

4.2.2.1 基本误差和回程误差校准

a.校准点不少于5点,包括常用点。

一、二次表配套校准的基本误差应不超过允许综合误差,重要仪表常用点误差应不超过允许综合误差的1/2。

回程误差应不超过允许综合误差的绝对值。

允许综合误差等于一、二次表基本误差的方和根。

b.一、二次表分别校准时,其基本误差和回程误差应不超过各自的允许误差。

4.2.2.2 仪表积算器误差校准

校准点不少于3点,包括常用点,其误差应符合厂家规定。

4.2.2.3 静压试验

a.对于经解体检修过的差压计,应作静压试验。

b.以1.25倍工作压力作静压试验,保持5min,压力降应不超过2%。

4.2.3 运行维护

4.2.3.1 投入前的检查与准备

a.检查一次表、管路系统、阀门及接头锁母连接是否牢固。

b.检查一、二次表连接线路是否正确。

c.检查差压计是否在停用状态(正、负压二次门关闭,平衡门打开,排污门关闭)。

d.对于新装或大小修后以及久停未用的仪表,投入前应进行冲洗管路。

4.2.3.2 投入

a.接通一、二次表电源,检查、调整二次表工作点和灵敏度。

b.打开一次门。

c.先开差压计正压门,再关平衡门,最后开负压门,差压计即启动投入。

4.2.3.3 停用

a.先关负压门,再开平衡门,最后关正压门,差压计即停用。

b.断开一、二次表电源。

c.如长期停用或需拆卸差压计,则要关严一次门。

4.2.3.4 维护

a.经常保持仪表及附件清洁。

b.保持记录线清晰正确,累积工作正常,仪表指示正确。

c.经常检查管路系统,一、二次门和接头等处均应严密无渗漏。

d.定期向二次表内机械转动及传动部分注油1~2滴。

e.定期进行现场校准仪表示值误差和回程误差,应符合技术要求。 4.3 流量测量系统的检查与质量要求 4.3.1 节流装置安装质量要求

4.3.1.1 节流装置只许安装在直管段内,且节流件前后要有足够长的直管段,其要求视节流件上游侧局部阻力件的形式和直径比值而定。

4.3.1.2 在管道中安装节流件时,其上游端面应与管道轴线垂直,不垂直度不得超 过±1°。 4.3.1.3 节流件开孔应与管道同心,其不同心度不得超过0.015D 11β-?? ?

?

?。

4.3.1.4 夹紧节流件的法兰,其与管道的连接面应平齐。

4.3.1.5 节流件使用的密封垫片,在夹紧后不得突入管道内壁。 4.3.1.6 对新装管路系统,应在管道冲洗和吹净后再进行安装节流件。 4.3.1.7 节流装置的各管段和管件的连接处不得有任何管径突变。 4.3.2 导压管路和阀门安装质量要求

4.3.2.1 导压管应使用耐压、耐腐蚀的材质,一般采用钢管、铜管或优质瓦斯管,视被测流体而定。其内径不得小于6mm ,长度一般不超过50m 。

4.3.2.2 导压管应垂直或倾斜敷设,其倾斜度不得小于1∶12。当导压管非垂直长 度大于30m 时,导压管应分段倾斜敷设,并在各段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装设集气 器(或排气阀)和沉降器(或排污阀)。 4.3.2.3 正负压导压管应尽量靠近敷设,严寒地区导压管应防冻,可采用电或蒸汽加热并保温。 4.3.2.4 导压管穿越楼板、平台铁板时,应加装护管或加大穿孔的直径。

4.3.2.5 导压管弯曲处应均匀,不应扁瘪,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子外径的8倍。

4.3.2.6 在靠近节流件的导压管路上应装截断阀。当导压管路上装有冷凝器时,截 断阀应靠近冷凝器的位置处装设。

4.3.2.7 截断阀的耐压和耐腐蚀性能与主管道相同。截断阀的流通面积不应小于导压管的流通面积。 4.3.3 现场系统校准与误差要求

4.3.3.1 现场系统校准是指除节流装置外的一、二次仪表(以及积算器)成套系统的校准,从一次表处加差压信号进行。

4.3.3.2 校准二次仪表示值误差,应不超过允许综合误差,重要仪表常用点的指示误差应不超过允许综合误差的1/2。

回程误差应不超过允许综合误差的绝对值。

允许综合误差等于一、二次仪表基本误差的方和根。 4.3.3.3 校准积算误差,应不超过积算综合误差。

积算综合误差等于一、二次仪表及积算器三者允许误差的方和根。 5 水位测量仪表

本章水位测量仪表,是指应用水柱静压差原理制成的差压式水位表,以及应用 汽、水电导率差原理制成的电接点水位表。

5.1 差压式水位表的检查与校准 5.1.1 水位平衡容器的检查

5.1.1.1 平衡容器的取样口标高、“0水位”线及取样口间距应正确。

5.1.1.2 除平衡容器顶部用作冷凝蒸汽的部分裸露外,其余部分应有良好保温。

5.1.1.3 平衡容器的取样口应选择合理。中间抽头补偿式水位平衡容器,其抽头取样口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1.1.4 平衡容器与压力容器间的连接管应有足够大的流通截面,其外部应保温。一次阀门应横装,以免内部积聚气泡影响测量。

5.1.1.5 平衡容器接至锅炉下降管的排水管上,应装一次阀门,并应有适当的膨胀弯。

5.1.2 差压式水位表检查项目与质量要求

参见第4.2.1款。

5.1.3 差压式水位表校验项目与技术标准

参见第4.2.2款。

5.1.4 运行维护

参见第4.2.3款。

5.2 电接点水位表的检查与校准

5.2.1 测量筒安装质量要求

5.2.1.1 测量筒应垂直安装,垂直偏差不得大于1°。容器中点零水位与汽包正常水位线应处于同一水平面。

5.2.1.2 电极丝扣和压接面,应完好无缺陷;电极表面应清洁、光滑,无裂纹或残斑。电极芯对筒壁绝缘电阻,在环境温度5~35℃、相对湿度不大于85%条件下,用500V绝缘表测试时,应大于20MΩ。

5.2.1.3 安装电极时,垫圈应完好,其平面无径向沟纹,丝扣上应涂抹二硫化钼或铅粉油。

5.2.1.4 电接点的引线应采用耐高温的氟塑料线,每个接线号应逐个核对正确。

5.2.2 水位显示器的校准与技术标准

5.2.2.1 电接点引线至显示器的连接应正确。

5.2.2.2 每次大小修后应采用“充水法”在测量筒处充水进行模拟检验,显示器应显示正确,无错号、无混码等异常现象。

5.2.3 运行维护

5.2.3.1 投入前的检查与准备

a.设备大小修后,投用前应冲洗测量筒及连接管路。

b.电接点处应无渗漏。

c.水位显示器接线应正确。

5.2.3.2 投入

a.关闭排污阀门,打开测量筒汽侧和水侧一次阀门。

b.送上显示器电源,即应显示出水位。

5.2.3.3 停用

a.切断仪表电源即停止显示。

b.停炉检修或更换电接点时,应关严汽侧和水侧一次阀门,打开排污阀门。

5.2.3.4 维护

a.经常保持成套仪表与设备整洁。

b.显示器显示水位不清楚时,应及时更换有关发光管。

c.定期检查电接点接线是否完好,电接点处有无泄漏。

6 气体分析仪表

本章气体分析仪表,是指采用浓差电池工作原理的恒温式氧化锆氧量分析器及采用热磁风工作原理的热磁式氧量分析器,以及采用热导工作原理的二氧化碳分析器和氢气纯度分析器。

6.1 氧化锆氧量分析器的检修和校准

6.1.1 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6.1.1.1 检查采样气路系统

a.检查旁路烟道,应严密不漏风和保温良好;吹扫旁路烟道,保证管道畅通。

b.检查气泵、空气过滤器、流量计,必要时解体清洗,保证其清洁、畅通和严密不漏。

6.1.1.2 检查氧化锆探头

a.外观检查:碳化硅滤尘器应清洁、畅通,无机械损伤;氧化锆管应清洁,无裂纹、弯曲,无严重磨损和腐蚀;铂电极引线完好,粘结剂无脱落;氧化锆管和氧化铝管封接严密、不漏气;法兰接合面无腐蚀,密封垫完好严密。

b.探头内阻的检查:在探头温度为700℃时,以离子传导方式为依据的测量探头,其内阻一般不应大于100Ω。

c.探头本底电势的检查:在探头温度为700℃时,从工作气口和参比气口分别通入15L/h的清洁空气,测量探头的本底电势不应超过±5mV。

d.探头绝缘电阻的检查:常温下用500V绝缘表测量探头的绝缘电阻,其中热电偶对外壳绝缘电阻应大于100MΩ,加热丝对外壳绝缘电阻应大于500ΜΩ,内电极引线对外壳绝缘电阻应大于20ΜΩ。

探头至转换器的屏蔽线应完好。

6.1.2 调校项目与技术标准

6.1.2.1 温度控制准确性校准:将探头温度升到给定点,稳定30min,测量热电偶温度,其值与给定值之差不应超过±5℃。

6.1.2.2 温度稳定性校准:每隔5min测量一次热电偶温度,连续测量10次。10次读数的最大差值不应超过±4℃。

6.1.2.3 转换器的校准:用电位差计在“氧势”(浓差电势)输入端分别输入相当于含氧量为0.5%、2%、4%、6%、8%和10%的毫伏信号(查表值加探头本底电势值),测量转换器输出电流值,其值与标准输出值之差不应超过±(电流读数的2%+0.2)mA。

6.1.2.4 恒流性能校准:输出电流为10mA时,负载电阻在规定范围内每变化1kΩ,输出电流的变化不应超过0.01mA。

6.1.2.5 整套仪表的示值校准:调好仪表的起点和终点指示,分别将含氧量为1%、4%、8%,流量为120L/h 的标准气和流量为15L/h的参比气通入探头,待指示稳定后记录读数,指示值与实际含氧量之差不应超过±(氧量标准值的5%+0.2%)O2。

6.1.2.6整套仪表示值稳定性校准:通入标准气和参比气,稳定运行30min后,读取第一个数,再隔2h读取第二个数,两次读数的差值不应超过±0.2%O2。

6.1.3 运行维护

6.1.3.1 投运前的准备

a.检查探头、连接导线、气路系统、转换器和显示仪表等是否符合要求。

b.对于新安装的仪表,应检查取样点炉烟温度是否符合要求。

c.探头一般应在锅炉点火前安装好,随锅炉启动逐渐升温。若在锅炉运行中安装或更换探头,应将探头升温到额定温度方可置入烟道内。

6.1.3.2 投入

a.投入电源,将参比气体流量调到15L/h。

b.当探头温度升到额定值时,稳定30min,检查温控设备工作状况。

c.对于正压燃烧的锅炉,应适当加大参比气体的流量。

6.1.3.3 停用

a.切断仪表和气泵电源。

b.随锅炉检修停运的仪表,应在检修前将探头抽出烟道并保管好。

6.1.3.4 维护

a.对于第一次投入使用的仪表,在第一周内,应每天检查一次加热丝电压和探头温度,以后可延长到每周检查一次。

b.每月用毫伏信号校对转换器一次。

c.每三个月,用标准气体(含氧量约为1%和8%两种,流量为120L/h)校对仪表 示值一次。

第二篇 变送器及调节单元

7.1 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7.1.1 一般性检查

a.被检仪表(或装置)外壳、外露部件(端钮、面板、开关等)表面应光洁完好,铭牌标志清楚。

b.仪表刻度线、数字和其它标志应完整、清晰、准确;表盘上的玻璃应保持透明,无影响使用和计量性能的缺陷;用于测量温度的仪表还应注明分度号。

c.各部件就洁无尘、完整无损,不得有锈、变形。

d.紧固件应牢固可靠,不得有松动、脱落等现象,可动部分应转动灵活、平衡,无卡涩。

e.各调节部件应操作灵敏、响应正确,在规定的状态时具有相应的功能和一定调节范围。

f.接线端子板的接线标志应清晰,引线孔、表门及玻璃的密封就良好。 7.1.2变送器密封性检查

a.变送器与压力校验器紧密连拉后,平衡地升压(或疏空)使变送器测量室压力至测量上限值(或当地大气压力90%的疏空度)后,关闭隔离阀,密封15MIN ,在最后5MIN 内,其压力值下降(上升)不得超过测量上限的2%。

b.差压变送器进行密封性试验时,其高、低压力容室连能,同时加入额定工作压力进行观察。 7.1.3差压变送器静压误差试验(该项是否进行视变送器而定)

a.差压变送器在更换弹性元件,重新组装机械部件及必改变测量范围以后,无措应进静压误差试验。

b.用活塞式压力计作压力源时,接变送器前应加接油水隔离装置

c.将差压变送器高、低压力容室连通大气,测量输出下限值。引入静压力,从大气压缓慢改变至额定工作压力,稳定3MIN 后,测量输出下限值;该值与在大气压力时输出下限值的差值,即为静压影响,其值应小于表14规定值。

表14 差压变送器静压允许误差表

7.2.

2 变送器基本误差及回程误差校准 7.2.2.1 差压变送器校准

a.零位和满量程调整:输入信号为零时,调整输出电流为4mA ;正压室加压至额定差压值时,调整输出电流为20mA 。零位和满量程均应反复调整,直至二者都达到要求。

b.基本误差及回程误差校准:对正压室加压,依次递增量程的20%,测量各点 输出电流,其基本误差和回程误差应不超过变送器允许误差。 7.2.2.2 流量变送器校准

a.变送器的差压转换部分校准同7.2.2.1。 7.2.2.3 压力变送器校准

依次递增量程的20%,加入各点压力,测量各点输出电流,其基本误差应不超过±0.05mA ,回程误差不超过0.05mA 。

7.2.3 变送器电源电压波动影响试验

使变送器输出电流为20mA ,当电源电压在20~24V 范围内变化时,输出 电流变化不超过±0.05mA 。 7.2.4 变送器电气零位漂移度试验

7.2.4.1 新装或重新组装的变送器,在运行中发现有零点漂移或示值不稳定现象 时,均应进行该项试验。 7.2.4.2 变送器通电1h 后,每隔1h 进行一次基本误差校准,校准不少于5次。在同一被校点,同一方向的输

准确度等级 0.2(0.25)

0.5 1.0 1.5 2.5 下限值和量程变化量

%

0.1

0.25

0.4

0.6

1.6

出电流变化应小于0.05mA。

7.3 运行维护

7.3.1 长期停用变送器时,应关闭一次门。

7.3.2 变送器在运行时,其壳体必须良好接地。用于保护系统的变送器,应有预防断电、短路、或输出开路的措施。

7.3.3 变送器的电气零位每半月检查一次。

8.1 DKJ型电动执行器调校项目及质量标准

8.1.2 伺服放大器调校

8.1.2.1 接通放大器电源,去掉位置反馈接线,在没有输入信号状态下,前级输出电压应为零。如不为零,可调整调零电位器使输出为零。

8.1.2.2 输入150μA信号时,前级输出电压应大于1V。

8.1.3 位置反馈电流调校

8.1.3.1 将电动机侧接插头解列,“手动-电动”切换手轮置于手动位置。

8.1.3.2 接通放大器及执行器电源,摇动手轮,使输出轴转到零位上,此时位置反馈电流应为零。

8.1.3.3 摇动手轮使输出轴转动90°,位置反馈电流应从零相应地变化到20mA。

8.1.4 灵敏度调校

8.1.4.1将电动机侧接插头接通,不加输入信号。接通电源后,执行器的输出轴应准确地停在预先选定的起始位置上。

8.1.4.2 输出轴如有振荡现象,可调整稳定电位器(2R)使其稳定。

8.1.4.3输入5mA信号,输出轴应转到对应的位置上。

8.1.4.4 在另一输入端缓慢加微安级电流信号,直到输出轴开始转动,该输入电流不应超过150μA。

8.1.5阻尼特性校验

分别输入8,12,16mA信号,输出轴在相应的正、反行程转角位置上作“半周期”摆动的次数不应超过三次。

8.1.6 基本误差及回程误差校准

8.1.6.1 输入端依次加入4,12,20mA输入信号,读取相应的正行程输出轴的转角值。

8.1.6.2 当输入信号达到最大值时,再逐次减小输入信号,并读取相应的反行程输出轴的转角值。

8.1.6.3 电动执行器的基本误差,对准确度等级为1.5级的执行器为±1.5%,对准确度等级为2.5的执行器为±2.5%,其回程误差不应超过1.5%。

8.1.7 电动执行器的运行维护

8.1.7 .1 各可动部分应灵活可靠,机械连接处不得有晃动现象。

8.1.7 .2机械限位块紧固螺钉不得松动,制动装置灵敏可靠。

8.1.7 .3 齿轮箱油位不得低于油标孔中心线。

8.1.7 .4执行器无漏油现象。

第三篇信号与保护装置

9 压力保护装置

本章压力保护装置,是指采用弹性元件应变原理制作的各种压力或真空度越限发信装置。

9.1 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9.1.1 外观检查

9.1.1.1 弹性元件应无变形,传动机构无晃动、卡涩。

9.1.1.2 微动开关和机械触点无显著氧化,闭合和释放动作准确可靠。

9.1.2 绝缘电阻检查

电气线路对装置外壳的绝缘电阻,用500V绝缘表测量,应不小于10MΩ。

9.1.3 耐压试验

在不小于装置上限量程标称值条件下,对装置作耐压试验5min,压力(真空)示值变化小于耐压试验值的1%为合格。

9.2 调校项目与技术标准

9.2.1 弹簧管电接点压力(真空)表

9.2.1.1 轻敲前和轻敲后的仪表示值差,应不大于该仪表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2。

9.2.1.2 对于制造厂未规定报警误差的电接点压力(真空)表,其工作区发信报警误差,应不大于该仪表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5倍。

9.2.2 压力开关和压力(真空)控制器

未给出准确度等级或无分度值的压力开关和压力(真空)控制器,其动作误差应不大于给定的越限发信报警绝对值的1.5%。

9.2.2.1 调校前校验:

a. 连接开关或控制器接点与可显示其通断状况的外电路。

b. 温度开关或控制器的校准:将被检温度开关或控制器放入石英管并插入油槽(或水槽)标准温度计插入槽中心深度300㎜左右,设置油槽(或水槽)控制温度比温度开关或控制器动作温度值略高1℃~2℃左右,开启油槽(或水槽)升温,记录槽温升过程触点过程中触点动作值然后再降低油槽(或水槽)温度记录温降过程中触点恢复值。

c. 压力开关或控制器校准,将开关或控制器与压力校准器紧密连接;缓慢平稳地(避免产生任何过冲和回程现象)加压,直至触点动作(或恢复)值;继续加压至测量上限关闭校准器通往被检开关的阀门,耐压3min应无泄漏;然后缓慢平稳地降压,直至触点恢复(或动作)记录设定点恢复(或动作)值。

d.差压开关或控制器校准:将压力校准器与差压开关或控制器的正压室(正压开关)或负压开关(负压开关)紧密连接缓慢平稳地(避免产生任何过冲和回程现象)加压,直至触点开关动作,记录触点动作值然后缓慢平稳地降压,直至触点再次动作,记录触点恢复值;差压开关正负压室同时加上允许工作压力的1.25倍,关闭校准器通往被检开关的阀门,耐压3min应无泄漏。

9.2.2.2 振动试验检查,在开关设定点切换前后,对开关进行少许振动其接点不应产生抖动。

9.2.2.3 设定值动作差和恢复校准:

a. 在校准过程中不允许再次调整

d.按调校前校验方法连续测定3次。

c.设定值动作差应不大于开关或控制器铭牌给出的允许设定值动作误差,若铭牌上未给出准确度等级或无分度值开关和控制器,其触点动作差应不大于±10%FS。

d.恢复差不可调的开关元件,其恢复差应不大于设定值允许动作差绝对值的2倍,恢复差可调的开关元件,其恢复差应不大于设定值允许动作差的1.5倍。

9.2.2.4 触点动作差和恢复差的调整:

a. 调校前校验结果,若触点动作误差值不小于2/3倍的允许基本动作误差时须进行调整。

b. 重复第9.2.2.1条b或c或d款,反复调整,直到设定点动作差和恢复差均符合精度要求

9.3 运行维护

9.3.1 启动前的检查

9.3.1.1 压力保护装置投入保护前,导压管路及其一、二次阀门,应随主系统进行压力(真空)试验,确保管路畅通,无漏泄。

9.3.1.2 压力保护装置启动前,应检查取压点至装置间的静压差是否被修正。由于静压差所造成的该装置发信误差,应不大于给定的越限发信报警绝对值的0.5%。

9.3.2 启停和日常维护

9.3.2.1 处于运行状态的压力保护装置,除应有明显的运行标志外,应确保其一、二次阀门处于完全开启状态。

9.3.2.2 定期检查压力保护装置,其安装地点不应有剧烈的震动。

10 温度信号与保护装置

本章温度信号与保护装置,是指采用埋入式热敏电阻和采用液体或金属膨胀式感温件,对被测温度越限进行发信的装置。

10.1 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10.1.1 外观检查

10.1.1.1 感温件应完整,埋入或浸入深度适中,自由状态下无附加热应力的影响。

10.1.1.2 感温件出入端口引线密封性和柔软性良好,引线和密封圈无龟裂老化现象。

10.1.1.3 微动开关和机械触点无显著氧化,闭合和释放动作准确可靠。

10.1.2 绝缘电阻检查

电气线路对装置外壳的绝缘电阻,用500V绝缘表测量,应不小于10MΩ。

10.2 校准与技术标准

将感温件置于恒温槽中,进行信号接点动作值的校准。接点整定动作误差应不超过感温件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5倍。

11 位移保护装置

本章位移保护装置,是指采用磁电感应原理制作的探测器,以及对转体机械偏移量进行测定和发信的各类远传指示与保护装置。

11.1 轴向位移和差胀发信装置

11.1.1 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11.1.1.1 检查汽轮机上安装发信器的支架,该支架安装应牢靠。机械连接部件的可动部分,应灵活无卡涩,无晃动。

11.1.1.2 检查发信器部分:

a.轴向位移、胀差发信器的铁芯端面应平整无损,固定螺丝、销钉、防松垫圈等应齐全牢固,引线及保护金属软管应完整无损。

b.热膨胀发信器内各机械部件应无磨损、松动、变形和损坏,各部件连接应牢固,活动连杆推动指针应灵活无卡涩。

c.测量发信器各组线圈电阻值,应符合规定值。

d.用500V绝缘表测量各组线圈之间及对外壳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MΩ。

11.1.1.3 检查电源部分:

a.电源部分内外应清洁,各引线螺丝、固定螺丝、接插件等应齐全无松动。

b.用500V绝缘表测量一、二次线圈对外壳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MΩ。

c.当电源电压在200~240V范围内变化时,其输出电压变化应不超过±1%。

11.1.1.4 检查调整装置,装置内部应清洁,各零部件固定牢靠,元器件焊接应牢固。

11.1.1.5 校准指示仪表(记录表),

仪表示值误差和回程误差应不超过仪表的允许误差。

11.1.2 整套装置模拟示值的位移校准与技术要求

校准是将发信器按照安装要求装在模拟试验台上进行的。

11.1.2.1 位移示值校准

a.以模拟试验台上千分表的指示值为标准,逐点校准指示仪表(或记录表)的示值。

b.示值误差和回程误差,对于轴向位移表应不超过测量范围的±3%,对于胀差表和热膨胀表应不超过测量范围的±4%。

11.1.2.2 校准保护动作值

a.校准负预报、负停机、正预报、正停机保护动作值。

b.保护动作值与整定值之差,应不大于±0.1mm。

11.1.2.3 性能试验

a.必要时,可进行发信器温度特性试验、电源电压变化试验和电源频率变化试验。

b.发信器在温度由室温变化到+80℃、电源电压变化220V±10%、电源频率变化50Hz±1%时,分别引起的示值误差:对于轴向位移表,应不超过测量范围的±3%;对于胀差表和热膨胀表,应不超过测量范围的±4%。

11.1.3 现场安装调试

11.1.3.1 现场安装调试条件

a.汽轮机已完全处于冷态;

b.汽轮机安装工作基本结束;

c.用千斤顶推动转子,使推力盘紧靠工作推力瓦面(或非工作推力瓦面)。

11.1.3.2 安装发信器

a.发信器径向安装时,其中心线与转子中心线应垂直,各处径向间隙应保持一致;发信器轴向安装时,其铁芯端面应与转子凸缘侧面平行,两侧安装应严格对称。

b.调整安装间隙,应符合规定值。

11.1.3.3 系统校准

a.移动发信器,以千分表指示值为标准,逐点校对仪表示值。

b.对于轴向位移表,误差应不超过测量范围的±3%;对于胀差表和热膨胀表,误差应不超过测量范围的±4%。

c.若超差经调整仍达不到要求时,则应按校准值重新画刻度盘。

11.1.3.4 保护动作整定

a.移动发信器,使仪表指示到正预报值,应发出灯光音响报警信号。

b.使仪表指示到正停机值,保护应动作,自动关闭主汽门,并发出灯光音响报警信号。

c.使仪表指示到负预报值,应发出灯光音响报警信号。

d.使仪表指示到负停机值,保护应动作,自动关闭主汽门,并发出灯光音响报警信号。

e.保护动作值与整定值之差,应不大于0.1mm。

11.2 偏心度(大轴挠度)监视装置

11.2.1 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11.2.1.1 校准指示表

指示表的示值误差和回程误差应不超过允许误差。

11.2.1.2 检查稳压电源装置

a.装置内部各部件应完整,安装应牢固。

b.当电源电压在200~240V范围内变化时,其输出电压变化应不超过±1%。

c.测量线圈对外壳的绝缘电阻,用500V绝缘表测量,应不小于10MΩ。

11.2.1.3 检查放大器

放大器内部各零部件应完好,接插件接触良好。端子板接线螺丝齐全,压接线应牢固。

11.2.1.4 检查发信器

a.发信器外壳应完好,引线无老化脆裂。

b.测量线圈电阻应符合规定值。

c.用500V绝缘表测量线圈对外壳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MΩ。

11.2.2 SPI-E型偏心度监视装置的投入

11.2.2.1 投入前准备工作

a.检查各部件连接线路无误后,测量前置器输出电压值,应为其静态输出曲线的中点值,否则应调整探头安装间隙。

b.测量电源面板上各检查孔的端电压,应符合要求。

11.2.2.2 投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