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小说中咒语翻译策略对比[论文]

哈利波特小说中咒语翻译策略对比[论文]
哈利波特小说中咒语翻译策略对比[论文]

哈利波特小说中咒语翻译策略对比浅析

摘要:本文以英文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为例,在描述翻译学视角下粗浅讨论一下书里部分魔咒两个中文版的接受度与合适性。关键词:哈利波特翻译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佛教、道家都有咒语的说法,其中道家的茅山术所使用的咒语则更加接近西方魔幻文化里所说的魔咒,比较为大众所熟知的道家咒语之一应该是“急急,如律令”了。这句话本是汉代公文用语,后来道士或巫师亦用于符咒的末尾,意思是如同法律命令,必须立即遵照执行。这句话本质上的作用相当于念完咒语之后的结语,咒语本身可以非常长,但这句话本身不属于咒语效力范围,而是起到约束咒语起效的作用。

英国作家j. k 罗琳笔下的魔法世界里,巫师们只要有了手中的魔杖,就可以念出咒语施展自己的魔法,以达到咒语所能达到的效果。本文将选取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里的一些常见咒语,从描述翻译学的角度讨论它们的翻译策略。gideon toury的描述翻译学理论认为,如果译者选择源语的翻译规范,那么译本就更加恰当而接受度不够;相反,如果译者选择译入语的翻译规范,则译本的接受度会更高而恰当性不够。本文将粗略对两中文版咒语翻译的接受度和恰当性作出浅析和讨论。

从上面的表里可以粗略看出一个趋势:大陆中文版更倾向于使用四字词语,咒语字数基本为四或者四的倍数;而台湾中文版则更倾向于采用三字形式或者模仿传统的“急急如律令”形式,咒语的字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适应选择论概述 胡庚申教授在其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引进翻译理论研究,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他认为: “翻译是译者不断自我适应和优化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具体地说,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这里所说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在翻译实践中,成功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胡庚申,2004) 。本文选用杨宪益、戴乃迭的《鲁迅小说选》英译本,分析译者在具语言层面上如何在词汇、句法、修辞风格几个方面有效地进行适应性选择并恰当处理英汉异质成分。

二、杨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项语际转换活动,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成功翻译的基本要素。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该维度的适应性选择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具体包括词汇、句法、以及整体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适应性选择。 ( 一) 词汇层面 ( 1) 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孔乙己》) 译文: The layout of Luzhen’s tavern is unique. 语言不同则思维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引起了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意识形态中渗透着“中庸之道”、“大同思想”。因此,鲁迅眼里的“酒店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侧重的是一种和其他同类事物相比较而得出的不同之处,“不同”是“同”中的不同。而西方世界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注重的是对个体的关怀,倡导对个性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看酒店格局,更多的是看到这间酒店的独特之处,至于是否和别处不同,并不重要。杨宪益夫妇十分了解中西方这些思维和观念的差异性,所以他们在词汇的选择上作出了适应性选择。译

最新 英文短篇小说翻译策略的创新分析-精品

英文短篇小说翻译策略的创新分析 一、引言 《欣然同意》(Agreeable)是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篇短篇小说。乔纳森·弗兰岑是近两年在美国文坛受人瞩目的一个作家,早在1988年他就获得“怀丁作家奖”,在2010年他的写作到达一种顶峰状态,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被誉为“伟大的美国作家”。在翻译《欣然同意》的过程中,译者最大的感受是小说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时译者在英译汉这个跨交流的活动中面对文学翻译的语言、审美及其具有的功能方面的基本问题,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译意,还要译“情”、译“味”、译“韵”。①将理念与审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之运用到文学翻译实践当中去,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译入语文本接近源语文本,极力提高两者的相似性,是文学翻译者所应追求的目标之一。笔者将从短篇小说翻策略的角度入手,阐述英文小说翻译的一些技巧。 二、乔纳森·弗兰岑小说的特点 小说是不同于散文、戏剧、诗歌等的文学形式,是以叙事和故事讲述为重要内容的文体,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情节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种种现象。译者既要把握小说的共有特点,又要挖掘作家独具个性和特色的创作风格。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小说的主调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乔纳森·弗兰岑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作家,面对被后现代主义所统治的美国文坛,他感到失望,认为在虚无的、实验的后现代主义潮流下,作品应该采用现实主义方法,积极地反映社会问题,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他的作品反映的是美国普通人的生活,以这篇小说为例,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反映了家庭代沟、兄弟姊妹、不同社会地位及当下美国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同时从体育、和法律等多侧面描摹美国文化。 语言是用来创设某种结构和主调,这种结构和主调确定了思想及主题。这篇小说探讨的是当代人的心理困境和种种现实问题。翻译这样的作品,需要细致入微地传达相应的情感主调。他的语言非常简单,类似“帕蒂的妈妈是一个职业民主党人”“帕蒂向教练保证她会再慎重考虑考虑”等简单句也很多,所以他的小说是典型的传统小说,而非重技巧的实验的小说,作品轻松易读,同时比热衷于讲故事的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具有当代气息和思想深度,比如他整篇小说都是用白描的方式在讲帕蒂成长的过程、生活环境,出事之后与父母、教练的交流,语言很简洁,但读到最后会让你发出深深的感叹和对当代美国社会家庭问题的思考。

文学翻译论文

从形合与意合辩证法角度观古诗翻译策略 (潘静20084033042 英语师范三班) 摘要:形合( hypotaxis ) 和意合(parataxis)是英语和汉语篇章组织的常用手段,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区别所在。本文提出应当运用哲学中的辩证法原理看待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真正做到学术研究全面、客观、严谨以及科学。一方面,要重视句子及其以下层面的语言特点:英语侧重形合,汉语侧重意合;另一方面,更要研究英汉语的意合与形合在句子层面以上(段落、篇章)所具备的不同作用:英语篇章使用词汇手段等意合组织方式,而汉语篇章中则采用重复和骈偶等形合手段【1】。本文利用对《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英译研究分析,强调辩证地、动态地看待英汉语中的形意合问题,改进汉语古诗翻译策略,使译作体现并契合原诗作者的思想与内容,使译作读者明白并理解原诗的内涵与文化。 关键词:形合意合辩证法古诗翻译 Abstract: The very common mea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are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in a language should be researched in a dialectic way. Only in this way, can academic research become more complete and objective. On the one hand, ou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entences and structures below the sentences leve l–English is more hypotactic while Chinese is more paratactic.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structures at the level of paragraphs in the two languages. Lexically paratactic structures are often found in English paragraphs, and hypotactic structures in the form of repetition and parallelism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in Chinese. The author attaches the high importance to research languages in a dialectic way by the analysis of 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 So that we can find some strategies about the poem translation and make the successful exchange of two kinds of people with various background. Key words: hypotaxis, parataxis, dialectic way, poem translation 1.引文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英汉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包括词的变化形态,词汇的衔接等)将语言符号由“散”(个体的词)到“集”(组织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具有外显性和刚性;而意合则是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手段,具有内隐性和柔性。

第二章 翻译的性质 策略和方法

第二章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2.1 什么是翻译? 定义林林总总,可谓太多,但有一点很明确,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inter-culture)、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是把“原语”SL(Source Language)的语言、文化信息用“的语”TL(Target Langue)的语言形式进行转达的活动,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更换语言形式和转移信息内容(包括思想、意义、情感、修辞、文体、风格、文化等)的复杂的思维及表达活动(毛荣贵)。而对这一活动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必然牵涉到哲学、美学、思维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一门科学。 翻译还是一门艺术。在翻译实践中,离不开直觉(instinct)、推敲(word-weighing)、灵感(inspiration)、顿悟(insight)等艺术思维方式,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展示的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在不悖原文的基础上,力求尽量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风采。 翻译更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积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译者虽不需通晓各门专业,但至少应是一位“杂家”。翻译离不开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的之矢,谈不上“翻译”二字,因为它离不开原文的限制。因而有人说它是“戴着镣铐跳舞”,不能长袖舒展,随心所欲。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常常为一词一句的理解和表达而煞费苦心,固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 从形式上看,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口译又可分为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形式。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口译强调“快捷、准确”(quick and accurate response)和“通顺”(smoothness),笔译则要求在“准确”与“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深究原文内涵,讲究行文用字自然得体、通顺地道。 而按体裁划分,翻译又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时政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公文翻译、医学翻译以及广告宣传翻译等等。除文学翻译外,其它体裁大多归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 2.2 什么是应用翻译? 应用翻译,英语又称为pragmatic translation,practical translation或applied translation。(方梦之[M],2003:前言),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 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

哈利波特英文介绍

I think most of you must know Harry Potter ,even you haven’t read it. There are the Harry Potter series.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t?e?mb?(r)/ of Secrets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g?blit] of Fire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Phoenix[?fi?niks]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h?l?u] The story is terrific! The writer designed this story plot with great care, I suppose. In fact, the author has provided some hints of this story line in every books of the serie.Things in the story are convincing, although they're not true. A lot of special things appeared in the story, for example, Betie Botts Beans THAT tasteD very strange and chocolate frog. Can you believe that a frog made of chocolate can be eaten? The book also included some special events,like Quiddich ,WHICH IS a game that people played on a broom.You see, the story IS just like another world, a magical world. This attracts people'S ATTENTION! The world of Harry Potter is a place where the mundane[‘m?ndein] and the marvelous[’mɑ:vil?s], the ordinary and the surreal[s?‘ri?l] coexist[’k?uig‘zist]. Its a place where cars can fly and owls can deliver the mail, a place where paintings talk and a mirror reflects peoples innermost desires. Its also a place utterly recognizable to readers, a place where death and the catastrophes[k?'t?sr?fi] of daily life are inevitable, and peoples lives are defined by love and loss and hope — the same way they are in our own mortal world. Compare with the books When I first walked into the movie, my expectations were very high. The first two movies, I thought, were the best of the series mainly due to screenplays that closely followed the original books. Though the third and fourth movies were very artistic and dramatic, I couldn't really connect to them in the way i had with the books. They glossed over many of the little things that made the Harry Potter series so magical in the first place, focusing on a select few plot lines and limiting dialog to only what was necessary to further the story. As a result they've felt more like a collage of scenes, a series of puzzle pieces, thrown at the viewers faster than they can piece together, just leading up to a final confrontation. Pacing has certainly been an issue, leaving fans feeling disjointed, and those new to the series confused as to what exactly is going on. In this respect, Order of the Phoenix was very similar to the previous two movies. However, to the die hard fans of the books, you will undoubtedly be

林纾小说文学翻译论文

林纾小说文学翻译论文 在译自狄更斯的《董贝父子》(DombeyandSon)小说中,林纾描述了 董贝一家由盛而衰的不幸遭遇以及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疾苦,希望以 此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从而改良政治,推动社会变革。在《迦茵小传》(JoanHaste)、《巴黎茶花女遗事》(Ladameauxcamélias)、《块肉余生述》(DavidCopperfield)、《离恨天》(PauletVirginie)等小说中,都传递出对西方社会自由、平等婚恋 观的肯定,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礼教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同时,林纾为使译作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他在翻译过程中适时迎合 主流意识形态、考虑国人的心理接受水准,对原著内容进行删减或改编。在《黑奴吁天录》的《例言》中,林纾曾写道:“是书言教门事 孔多,悉经魏君节去原文稍烦琐者,本以取便观者”。因此,在不影 响情节叙述的前提下,他将书中原著作者抒发宗教情怀、宣扬宗教力 量的大篇幅相关基督教义的描写大量删去,以剔除宗教局限性对作品 思想意义的影响。此外,为迎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将大量细致的环境 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删减或缩译以突出作品的故事情节。例如,《块 肉余生述》开篇第一章原著作者关于医生的127个词的大段描写,被 林纾仅以“医生平惋不杵人,亦不叱狗”11个字一笔概括,堪称经典。同时,为顺应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的价 值理念,林纾还将很多原著的书名加以中国化转译,例如,将英国作 家哈葛德的《蒙特祖马的女儿》(Montezuma’sDaughter)译为《英 孝子火山报仇录》、将大畏克司蒂穆雷的TheMartyredFool译为《双 孝子喋血酬恩记》、将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OldCuriosityShop)译为《孝女耐儿传》、将Dr.JohnsonandHisFather译为《孝子悔过》等。 第二,林纾还采用异化策略,在坚持使用古文笔体翻译西文小说以挽 救古文逐渐衰亡命运的同时,积极改良章回体等文言叙事传统,借鉴 西方文学元素,介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以 通过“以彼新理,助我行文”赋予古文更加丰富的价值和表现力,另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一、审美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于它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iser)。这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现代转向。文学作品要以读者为中心,读者为导向,相应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审美要求、视野期待是译者翻译活动的重要指导指标。 四、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1.以儿童读者为中心

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73131029.html, 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杨淇斯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1期 【摘要】背景知识掌握不准确、语法转换存在不足、表达方式上考虑不周,是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深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做好语法方面的转换,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多下功夫,是我们应对小说翻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小说翻译成因问题及对策 在阅读英语小说的汉语翻译版本时,常常会遇到语言拗口,或者表达方式难以接受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英语小说翻译中,没有处理好英语与汉语的关系,同时对英语语法和表达方式把握不准确,导致了英语小说在翻译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英语小说翻译问题,并不断提高英语小说翻译水平,我们不但要认真分析英语小说翻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要认真分析问题的成因,应结合英语小说翻译实际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英语小说翻译能够尽善尽美。 一、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背景知识掌握不准确。英语小说在写作过程中,许多小说中的故事和语言都有着显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如果对这些背景知识掌握不准确的话,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只翻译出字面意思,而忽略了作者的独特用心,导致读者无法真正了解小说的内容。 同时,由于对英语小说创作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了英语小说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障碍,在个别段落和词组的翻译中,会出现明显错误,严重的会产生与小说意思相反的歧义,对小说的翻译准确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语法转换方面存在不足。在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存在较大差异,按照英语语法翻译出来的句子,如果不经过正确的转化,将会增加理解难度,使读者不能一下子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内容,对英语小说的翻译质量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同时,英语小说在语法使用上也比较复杂,有些作者会有特定的语法使用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注重把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语法转换方面出现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影响小说的翻译质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 3.表达方式上考虑不周。在英语小说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都是符合英语国家人习惯的,无论是语法还是词语的应用,都以英语国家大众为准。在英语小说的翻译过程中,只有认识到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才能做好英语小说翻译工作。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11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作者:蒋新亮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译入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Schleiermarcher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但是对这两种翻译,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chuttleworth和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中明确提出“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这一对翻译策略术语。此后,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课题。 一、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的主旨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而“异化”的主旨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中心。翻译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双语转换的原则应以译出语文化为依托,以译入语文化为基础,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中西方分别对归化与异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1.西方研究“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目的语读者做出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反应,它强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只有译入语读者获取了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 正如“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指出的,试图把结构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统的、通顺的翻译。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然而,就交流而言,“异化”翻译也有不足。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在交流中会对译入语普通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2.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如何翻译pdf英文小说

看小说是目前很多年轻人打发时间,消磨空闲时间的好方法。现如今在网上有着各式各样、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小说供大家选择。除了国内作家写的小说外,还有很多国外很有名的小说。可是这些国外小说大部分都是英文版,且是pdf格式上传到网上,无法将其翻译成中文再进行阅读。今天小编就将教给大家如何翻译pdf英文小说。 1.只要是好看的小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可以获得大量的读者。国外小说大部分都是英文版,很多读者根据国外小说的名字慕名而来,可是当看到小说是英文版时却只能望而却步。再加上英文小说的格式是pdf格式,又无法进行翻译操作,就更加打消了读者阅读的愿望。为了满足读者阅读愿望,接着就告诉大家翻译这些pdf英文小说的方法。大家先需要在自己的电脑中准备好可翻译pdf英文小说的工具。

2.将准备好的翻译工具打开,进入工具操作界面后,鼠标点击【特色功能】——【PDF翻译】。 3.打开存放pdf英文小说的文件夹,鼠标点击选中pdf英文小说,再将它拖拽到翻译工具当中。

4.根据小说的语言,选择转换前的语言种类,如果想将小说转换为其它语言种类,也可在翻译工具当中进行设定。 5.倘若小说页面过多,想分多次完成翻译。鼠标点击页码选择下的【全部】。在跳出的小窗口内,输入每次要翻译的页面页码数,再点击【确定】即可。

6.接下来移动鼠标点击翻译工具内上方的【原文件夹】按钮,就能把翻译后的英文小说存放在存储原英文小说的文件夹当中,便于后期阅读。 7.挪动鼠标光标点击翻译工具右下角大大的【开始转换】,之后翻译工具就会开始翻译pdf英文小说。整个翻译的过程是根据翻译的英

文小说内容多少而决定的。 8.当翻译完成后,鼠标点击翻译工具界面内【打开】选项下的文件夹图标,就能将翻译后的英文小说自动打开进行阅读了。 在上述文章内容当中将如何翻译pdf英文小说的方法和操作过程都分享给大家了。大家以后再遇到英文小说,就可轻松将其翻译成中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论文

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论文 一、诗学与翻译诗学 诗学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是 指组成文学系统的文体、主题与文学手法的总和[2]。在以后的发 展中,诗学成为文学领域含义丰富的术语,既涵盖宏观层面的文 学理论和文学流派,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文学创造艺术手法,尤其 强调审美性和艺术性。由于文学作品有别于科技文献,具有歧义性、伸缩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也就带来了文学翻译诗学的艺 术性和创造性。译者在遵循翻译伦理的前提下需要充分发挥主动 能动性,实现文学翻译的语言转换和意义再生,达到审美的、诗 性的境界和目的。最早将“诗学”概念引入翻译研究的是捷克斯 洛伐克的一批研究者,其代表人物为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他 们的翻译研究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流派的客观诗学,发展了形式主 义的诗学观[3]。1973年,法国第八大学教授、著名文论家、翻译家亨利·梅肖尼克(HenriMeschonnic)在《诗学———创作认识 论和翻译诗学》一书中最早提出“翻译诗学”这一术语。他认为 诗学是一个比语言学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论系统,是“关于作品 价值和意蕴的理论”,翻译理论应该包含在诗学之中。文学翻译 具有特殊性,文学文本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文学 文本意义的理解必须纳入诗学轨道,而不能简单地用语言学去诠释。梅肖尼克的翻译诗学是建立在将作品理解为一个整体的理论 基础上的,所以它不是一种“实用语言学”,而是一种“实验性 诗学”;翻译是一项“超越语言之上”的活动,是一项“阅读创作”活动,是历史主题的“重新表述”,是“中心偏移”(disinterment);翻译诗学具有历史性,力求在原语与译语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种种矛盾中得到一个历史客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引言 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长句的译法,和习语、拟声词、外来词语等特别语词的译法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也基本上沿用这些方法与技巧,或在此基础上有些改进,例如,柯平编著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除了提出与张培基教程大同小异的方法外,还提出了变通和补偿手段:加注、增益、视点转换、具体化、概略化、释义、归化和回译。 也有学者(参见刘宓庆1993:196-234)把分切、转换、词性转换、语态转换、肯定与否定、阐释或注释、引伸、替代、拆离、增补、省略与重复、重构、移植等等方法称这“手段”。以上所引是不同学者所用的不同术语,用以描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究竟哪些属方法、哪些属技巧、哪些属手段,恐怕是很难讲得清楚的。我们在这里把翻译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以上所述的方法、技巧、手段)都类归为翻译“方法”;而把那些能够包含多种方法的术语,如直译法、意译法、语义翻译法与交际翻译法(见下图)、异化翻译法、归化翻译法等,类归为翻译“策略”。本章讨论的就是这样的翻译策略。 翻译二分法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直译与意译之争,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罗新璋,1984:4)。“此争论至少从公元前就已经开始。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不过,这种争论是纯理论的,争论者并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Newmark 1988b:45)。 直译、意译在传统译论里讨论得最多。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又出现了其它的提法,例如:奈达(Nida 1964)提出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与“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在本质上和意译与直译是一致的。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二分法,例如:霍斯(House 1977)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与“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格特(Gutt 1991)的“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与“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图瑞(Toury 1980,1995)的“适当性”(adequacy) 与“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纽马克(Newmark 1981/1988)提出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与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以及温努提(Venuti 1995) 的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与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以上所述的翻译方法二分法,既有共通和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本章将对人们常引用及争论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等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直译与意译 关于直译之争持续了几个世纪,赞同者坚定不移,反对者(也即意译的赞同者)坚持已见,互不让步。其实,英文literal translation 和中文“直译”的定义都不是十分确定,既可指逐词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也包括逐句译(Sentence-for-sentence)。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1)用于翻译科技资料;(2)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3)也用于文学翻译,Nabokov 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见Shuttleworth&Cowie 1997:96)。 然而,在现代文学译者中,赞同直译的人为数不多,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Nida所说,“因为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符号所指的意义或语言符号的排列方式都会有差异。可以说,语际之间没有绝对的一致。因而,也就没有绝对准确的翻译”(1964:156)。

10大翻译技巧+专业翻译必看书籍

10大翻译技巧+专业翻译必看书籍 梦游的松鼠2013-11-29 00:11:07 ※网站推荐 1.中国翻译协会https://www.360docs.net/doc/a73131029.html,/tran/index.htm 2.中国科技翻译https://www.360docs.net/doc/a73131029.html,/2002/magazine/index.asp?MagID=1917 3.译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73131029.html,/html/e/2006-11/10/12_47_12_73 4.html 4.译商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73131029.html,/Resourcehtml/Resource413.html 5.词汇术语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73131029.html,/news/a1/1.htm 6.英语之声https://www.360docs.net/doc/a73131029.html,/englishstudy/ch/jgmc/index2.html 7.舍生取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73131029.html,/ 5 ※参考书目 翻译杂志类: 中国翻译,2003(6). 王占斌,《上海翻译》2005( 1), 32-35. 王方路,《中国科技翻译》2005(1),45-47. 陈恪清,《中国科技翻译》2004(2),39-40. 苏淑惠, 《外国语》1996: (2) “广告英语的文体功能与翻译标准”, 魏彩霞, 浅谈国际贸易中商标的翻译. 中国翻译, 1997, (3) 教程类: 张培基等,1980.《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范仲英, 1994.《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冯庆华,2002.《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梅德明,2000,高级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厦门大学外文系,1999.中英英语合作项目小组编著.新编英语口译教程(学生用 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厦门大学外文系, 1999.中英英语合作项目小组编著.新编英语口译教程(教师用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瑞昌喻云根等,1983.《汉英翻译教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杨莉黎,1993.《英汉互译教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吴冰,2004.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练习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曾诚,2002.实用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陈宏薇.李亚丹,2004.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翻译技巧类: 钱歌川,1980.《翻译漫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刘重德编著,1991.《文学翻译十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金圣华、黄国彬主编,1998.《困难见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古今明,1997.《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译作赏析类: 刘士聪,2002.《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译林出版社. 崔永禄,2001.《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南开大学出版社. 喻云根,1996.《英美名著翻译比较》.湖北教育出版社.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作者:蒋新亮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译入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Schleiermarcher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但是对这两种翻译,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chuttleworth和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中明确提出“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这一对翻译策略术语。此后,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课题。 一、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的主旨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而“异化”的主旨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中心。翻译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双语转换的原则应以译出语文化为依托,以译入语文化为基础,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中西方分别对归化与异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1.西方研究“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目的语读者做出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反应,它强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只有译入语读者获取了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 正如“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指出的,试图把结构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统的、通顺的翻译。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然而,就交流而言,“异化”翻译也有不足。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在交流中会对译入语普通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2.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