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_韩杰才

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_韩杰才
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_韩杰才

文章编号:100622793(2004)0320207209

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①

韩杰才,徐 丽,王保林,张幸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哈尔滨 150001)

摘要:梯度功能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功能复合材料,它的两侧由不同性能的材料组成,中间部分的组成和结构连续地呈梯度变化,从而使材料的性质和功能也沿厚度方向呈梯度变化,克服了不同材料结合的性能不匹配因素,使两种材料的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文中介绍了梯度功能材料的概念及开发背景,着重评述了梯度功能材料在制备方法、性能评价和应用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及功能梯度材料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梯度功能材料;制备方法;性能评价

中图分类号:TB33 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f unctional gradient materials HAN Jie2cai,XU Li,WAN G Bao2lin,ZHAN G Xing2 hong//Center for Composite Materials,Harbin Institute of Tech2 nolog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Functional gradient material(FGM)is a new kind of nonhomogeneous composite.According to the design concept of FGM,its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vary gradually and continuous2 ly from one material to another,therefore its property and function vary gradually along the line of thickness.In this way,the un2 matched facto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can be overcome and advan2 tages of both materials can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The concept and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functional gradient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preparation methods, property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FGM are discussed and the prospects of FGM are presented.

K ey w ords:functional gradient materials;preparation methods; property evaluation

1 引言

功能梯度材料是为了适应新材料在高技术领域的需要,满足在极限温度环境(超高温、大温度落差)下不断反复正常工作而开发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功能梯度材料的概念[1]是由日本材料学家新野正之(MasyuhiN INO)、平井敏雄(Toshio HIRA)和渡边龙三(RyuzoWA TANB E)等提出的,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开发最早始于1987年日本科学技术厅的一项“关于开发缓和热应力的功能梯度材料的基础技术研究”计划。所谓功能梯度材料是根据使用要求,选择使用两种不同性能的材料,采用先进的材料复合技术,使中间的组成和结构连续呈梯度变化,内部不存在明显的界面,从而使材料的性质和功能沿厚度方向也呈梯度变化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例如,航天飞机燃烧冲压式发动机燃烧室壁面,接触数千度高温气体的一侧使用耐热性优良的陶瓷,赋予材料耐热性能,而接触制冷材料冷却氢的一侧采用金属材料,赋予材料导热性和机械性能,在两个界面之间,采用先进的材料复合技术,通过控制金属和陶瓷的相对组成和组织结构,使其无界面地逐渐变化,从而使整个材料具有耐热性好且机械强度高的新功能[2]。

2 梯度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方法较多,目前主要使用的有粉末冶金法、等离子喷涂法、自蔓延燃烧高温合成法、气相沉积法、电沉积法、激光融覆法和离心铸造法等。

2.1 粉末冶金法

粉末冶金法[3]首先将原料粉末按不同混合比均匀混合,然后以梯度分布方式积层排列,再压制烧结而成。粉末冶金法可靠性高,适合于制造形状比较简单的功能梯度材料部件,但工艺比较复杂,制备的梯度材料有一定的孔隙率。按其成型工艺可分为叠层法、喷射积层法、粉浆浇注法和涂挂法等[4]。

叠层法是将原料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造粒,然后按所设计比例逐层充填,再加压成形,最后烧结的方法。

喷射积层法通过连续改变原料粉配比,可控制射

7

2

 

第27卷第3期

固体火箭技术

Journal of S olid Rocket Technology

 

Vol.27No.32004

①收稿日期:2004205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02004)和国防基金项目(51412020203HT01)资助。

作者简介:韩杰才(1966—),男,教授,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的研究。E2mail:shsxuli@https://www.360docs.net/doc/a53300210.html,

积层的成分,解决了叠层法层与层之间不连续的问题。

粉浆浇注法是将原料粉浆均匀混合成浆料,注入模型内干燥,通过连续控制粉浆配比,可得到成分连续变化的试件的方法。

涂挂法是将原料粉配制成悬浮液,涂挂在基体上,调整悬浮液成分,可改变涂层成分,然后经过脱脂、烧结得到F GM 的方法。2.2 等离子喷涂法

等离子喷涂法[5]是将原料粉末送至等离子射流中,以熔融或半熔融状态直接喷射到基体上形成多层喷涂层,在喷涂过程中改变原料粉末的组合比例、等离子射流的温度和流速来调整组织和成分,获得功能梯度材料。此法的优点是粉末组成可调整、沉积率高、无需烧结、不受基体面积大小的限制,比较容易得到大面积的块材,但梯度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不高,并存在涂层组织不均匀、空洞疏松、表面粗糙等缺陷。采用此法已制备出TiB 22Ni 、TiC 2Ni 、TiB 22Cu 、Ti 2Al 系功能梯度材料。2.3 自蔓延燃烧高温合成法

自蔓延燃烧高温合成法[6](SHS 法)是利用材料本身化学热使材料固结。此法通过加热原料粉末局部区域激发引燃反应,反应放出的大量热量依次诱发临近层的化学反应,从而使反应自动持续的蔓延下去,利用反应热将粉末烧结成材。SHS 法具有产品纯度高、效率高、能耗少、工艺相对简单的优点,能够制备大体积的梯度材料,但SHS 法仅适合存在高放热反应的材料体系,金属与陶瓷的发热量差异大,烧结程度不同,较难控制,因而影响材料的致密度,孔隙率较大,机械强度较低。针对这些缺点,国外开展了SHS 法的反应控制技术、加压致密化技术和宽范围控制技术。如大阪大学在合成TiB 2/Cu 和TiC/Ni 系梯度材料时预先添加TiB 2和TiC ,以抑制过量反应热的生成。日本东北工业技术实验所把静水加压法或热等静压法与SHS 法结合起来。大阪大学采用电磁加压式SHS 法合成了TiB 2/Cu 梯度材料,用气压燃烧合成法研制形状复杂的大型梯度材料。武汉工业大学傅正义等也报道用SHS 法制得含TiAl 3金属间化合物的TiB 2/Al 系梯度材料。2.4 气相沉积法

气相沉积法根据沉积过程中沉积粒子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法)和物理气相沉积法(PVD 法)。CVD 法通过加热气体原料使之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固相的膜沉积在基体上。CVD 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选择合成温度、调节原料气流量和压力等来控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用SiCl 4和丙烷体系首次制备了SiC/C 梯度材料。其后用TiCl 4和甲烷体系又制备了TiC/C 梯度材料。PVD 法通过各种物理方法(直接通电加热、电子束轰击、离子溅射等)使固相源物质蒸发在基体表面成膜。PVD 法沉积温度较低,可以避免基体的软化和变形,沉积膜层结构致密,与基体结合力强。日本金属材料研究所用Ar 等离子体使水冷铜坩埚内的金属Ti 或Cr 蒸发,通过调节通入金属蒸气中N 2或C 2H 2的流量,制得了Ti 2TiN 、Ti 2TiC 、Cr 2CrN 等梯度材料。而物理2化学气相沉积法是综合了PVD 法和CVD 法的优点。日本住友电气工业公司把PVD 2CVD 法用在C/C 复合材料基体上,用PVD 法在低温侧沉积了Ti/TiC 梯度层,用CVD 法在高温侧沉积了C/SiC 梯度层。据报道,这是一种耐高温、耐氧化性能优良的梯度材料。气相沉积法的优点是不用烧结,沉积层致密牢固,可连续变化组成。缺点是设备较复杂,沉积速度慢,(在mm/h 数量级)不易制备大尺寸的梯度材料[7]。2.5 电沉积法

电沉积法依靠直流电的作用,在液相中进行传质和沉积,它的沉积速度比气相沉积法高,工艺和设备都较简单,因此是一种获得金属镀层的有效途径,主要的工艺方法有电镀、电泳和电铸。电沉积法的优点是对所镀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破坏较小,且设备简单,制备成本低。此法适合于制备TiO 22Ni 、Cu 2TiB 2、WC 2Co 、Ni 2Al 2O 3、Cu 2Al 2O 3系功能梯度材料。2.6 激光融覆法

激光融覆法将混合后的粉末通过喷嘴布在基体上,通过改变激光功率、光斑尺寸和扫描速度来加热粉体,在基体表面形成融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改变成分向融池不断布粉,重复以上过程,即可获得梯度涂层。采用此法可制备Ti 2Al 、WC 2Ni 、Al 2SiC 系功能梯度材料。2.7 离心铸造法

离心铸造法是利用铸型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溶液中密度不同的增强体和基体合金分离至内层或外层,使凝固后的成分组织呈现一种或多种成分梯度变化的工艺方法。通过改变转速、颗粒大小、加工时间、温度和密度来控制成分的梯度分布。这种方法能制备高致密度、大尺寸的梯度材料,但这种方法限于管状或环形零件,不适用于高熔点的陶瓷系梯度材料。国外利用此法制备出聚合物基碳系[8]、铝铁合金梯度材料。文献[7]报导利用初生相Al 3Fe 与液相的密度差,在离心力作用下,使Al 3Fe 富集于外壁,制得Al 3Fe 径向梯度分布材料。

除了上述复合技术外,还有仿生技术、凝胶浇注技

8

02—2004年9月固体火箭技术第27卷

术(gel2casting)、微波合成与烧结技术、分子自组装技术和超分子复合技术[9]等。下面简单介绍分子自组装技术。

分子自组装(self2assembling of molecule)技术是通过有机物或聚合物分子以一定的结合方式在特定的基片上自行组装而获得具有特殊性能材料的材料制备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分子自组装薄膜材料的研究。近几年来,靠静电引力结合的多层自组装材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美国Claus等人以单晶硅、石英、光学玻璃等为基片,用合适的交联剂使基片的一个面带正电荷,然后将基片交替置于带不同电价的聚合物水溶液中,通过静电引力使聚合物分子逐层组装起来。用此技术制备自组装薄膜材料具有如下优点: (a)由于材料是以分子尺寸逐层组装而成,故材料的厚度可精确控制到分子尺寸,这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实现的;(b)无机纳米粒子在材料中可以呈高密度的均匀分散状态;(c)静电吸引过程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若选择合适的条件,每组装一层所需要的时间不超过10s;(d)组装材料与基体结合非常牢固,甚至超过基体材料自身;(e)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Claus等人用此法制成了聚合物/Fe3O4纳米粒子自组装薄膜材料和聚合物/TiO2纳米粒子自组装材料[10,11]。

3 梯度功能材料的性能评价

梯度功能材料性能评价是将经材料设计和制备所制得的梯度材料在模拟的实际使用环境条件下,测定其各种性能,判断其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到材料设计和材料制备中的综合技术。由于梯度材料的组成和性能是呈梯度变化的,不能采用常规的测试手段来评价其性能,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讲,功能梯度材料的性能评价包括热应力缓和特性评价、热疲劳特性评价、隔热性能评价、热冲击性能评价、超高温机械强度评价和特殊功能性评价等[12]。

3.1 热应力缓和特性评价

热应力缓和特性评价是将设计时所得的热应力大小及分布与测定的热应力大小与分布对比来进行分析。热应力的分析一般是采用激光或超声波等方法来进行。宫胁和彦等人将ZrO2+8%Y2O3/NiCrAl Y梯度材料及ZrO2+8%Y2O3非梯度材料在激光照射下的温度分布、轴向应力分布及径向应力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了该体系功能梯度材料对热应力缓和的作用。

3.2 热疲劳特性评价

热疲劳特性评价可通过梯度材料在一定温度下热传导系数随热循环次数的变化来进行。用于航天飞机的热应力缓和型梯度材料的热疲劳评价是在2000K 下通过模拟真实运行环境的风洞试验来确定热疲劳寿命及热疲劳机理。新野正之等人测定了C/SiC系梯度材料与纯SiC材料的热传导随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证实了该体系梯度材料优异的热疲劳性能[13]。

3.3 隔热性能评价

梯度材料的隔热性能是通过模拟实际环境进行试验,测定材料在不同热负荷下的导热系数来加以评价。常采用的有高温度落差基础评价试验、空气动力加热评价试验、高速回转加热场评价试验等。

3.4 热冲击性能评价

梯度材料的热冲击性能评价通常是通过激光加热法和声发射探测法(AE)共同来确定的。宫胁和彦等人将ZrO2+8%Y2O3非梯度材料及ZrO2+8%Y2O3/ NiCrAl Y梯度材料在激光照射下进行热冲击评价,后者的临界激光输出功率密度约为前者的1.5倍,表明梯度结构的耐热冲击性有较大提高。佐佐木真等人采用该法对均质材料和系梯度材料进行了热冲击评价,亦得到相似结果。

3.5 超高温机械强度评价

超高温机械强度评价是在2000K以上的温度下,测定梯度材料的破坏强度,并建立相应标准[14]。

目前,日本在F GM特性评价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开发的高温落差基础评价设备,能模拟材料表面温度2000K、落差1000K及热负荷5M K/m2的实验条件,对隔热、耐热和热疲劳性能进行评价;采用空气摩擦加热场模拟大气层环境,对材料的耐热、抗氧化性和重复使用性进行评价;采用激光局部加热,用声学探测法对材料的抗热冲击性能进行评价[15]。

4 梯度功能材料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梯度功能材料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以来得到飞速发展,F GM的研究正在向多学科交叉、多产业合作及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4.1 国内研究成果

在国内,北京科技大学特种陶瓷和粉末冶金实验室的葛昌纯等人成功开发了新的金属基梯度功能材料,即用于国内新一代核聚变托克马克实验室装置的耐等离子体冲刷梯度功能材料。研究者采用了等离子喷涂法、熔渗焊接法及USPC结合梯度烧结等方法制备W/Cu与Mo/Cu梯度功能材料[16]。这些材料结合了Cu的强抗热震性和高热导率以及W(或Mo)的耐等离子体冲刷的优点。热震实验及原位等离子体辐照实验证实渗透焊及USPC结合梯度烧结法制备的W/

9

2

2004年9月韩杰才,等: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第3期

Cu 梯度功能材料均能满足应用所需的性能要求,而W/Cu 梯度功能材料比Mo/Cu 梯度功能材料具有更

强的耐烧蚀性和抗热震性,因此下一步对耐等离子体冲刷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重点将集中于W/Cu 梯度功能材料。北京科技大学通过热压法还成功地研制了SiC/C 的功能梯度材料,通过SEM 可以观察到它的微

观结构,在500℃骤冷,可及时检测到SiC/C F GM 的热冲击性[17]。曹文斌等人采用有限元方法对TiC 基对称成分功能梯度材料(SCF GM )中的残余热应力进行了理论计算。在此基础上,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表面无宏观缺陷的TiC (Mo ,Ni )x /TiC (Mo ,Ni )yy /TiC (Mo ,Ni )x 对称成分功能梯度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对称成分功能梯度材料较之相应单一组分材料而言,在抗弯强度、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能方面有较大程度的提高[18]。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储成林等人用粉末冶金法制备出HA Ti/Ti/HA Ti 轴对称生物功能材料,并测定了HA Ti 复合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膨胀系数。应用经典叠层板理论和热弹性力学理论分析了HA40Ti/Ti/HA40Ti 直接叠层体和轴对称F GM 制备残余热应力。结果表明其微观组织呈对称型梯度化分布。F GM 中间纯Ti 层具有最高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971.96MPa 和29.691MPa ?m 1/2),而表面层的弹性模量最低,只有87.71GPa 。从生物医学应用的角度看,力学性能如此分布的生物材料正是所期望的。其热膨胀系数随着HA 含量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制备残余热应力强烈依赖于组成分布,组成对称梯度化分布导致了F GM 中残余热应力也呈现对称梯度化分布,并降低了其表面层制备残余拉应力[19]。罗虹等人采用离心铸造法制备了SiC p /A356功能梯度材料并研究了其组织结构及耐磨性。结果表明,离心铸造SiC p /A356梯度材料组织致密,SiC 粒子在材料中呈梯度分布;在离心力场的作用下,消除了SiC 粒子团聚带来的缺陷,使SiC 粒子与合金基体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SiC 粒子的优良性能,从而较大地提高了材料的耐磨

性[20]。朱景川等人通过抗热震参数分析和热循环试

验研究了ZrO 22Ni 功能梯度材料的热冲击与热疲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ZrO 22Ni F GM 抗热震参数呈梯度分布,ZrO 2侧抗热冲击断裂能力强而富Ni 区热疲劳抗力高。其热震破坏符合热疲劳损伤机理,裂纹的准静态扩展为其控制因素。热疲劳裂纹在梯度层内以微孔聚集、连接方式萌生和扩展,而在梯度层间无横向贯穿裂纹,克服了传统陶瓷/金属结合体的界面热应力剥离问题[21]。徐强等人用自蔓延燃烧合成结合准热等静压的方法制备了TiB 22Cu 2Ni 梯度功能材料,并利用等离子弧加热器将材料加热20s 以测定其抗热震性和抗烧蚀性。结果显示梯度功能材料层与层之间的连接质量很好,其烧蚀表面上没有裂纹出现[22]。

清华大学的林伟等人利用微波烧结的方法开发了轴对称WC/Co 重金属梯度功能材料。通过SEM 观察了材料的微结构及硬度,结果表明较小的WC 颗粒和微波过程的快速烧结提高了WC/Co 重金属梯度功能材料的冶金及机械性能[23]。王瑞刚等人用粉末冶金叠层法和热压烧结法制备可加工的Al 2O 3/LaPO 4梯度功能材料[24]。施随林等人用电火花等离子体烧结法在1300℃制得了TiC/Ti 3SiC 2梯度功能材料,微观结构显示Ti 3SiC 2颗粒在烧结过程中有效限制了TiC 颗粒的生长,因此提高了材料的强度[25]。方明浩

等人则利用电火花等离子体烧结法的梯度温度域制成了Cu/PZT 梯度功能激励器,并用SEM 观察其微观结构[26]。

武汉工业大学唐新峰等人采用真空烧结与热压烧结技术分别制得了直径24mm ×56mmPSZMo 系无宏观缺陷的F GM 试样[27],直径30mm ×5mmPSZMo 系无宏观缺陷的F GM 试样和MgO/Ni 系F GM 。沈强等人采用烧结工艺制得了完整的、无宏观缺陷的Ni/Ni 3Al Ti 系F GM 试样[28]。王川斌等人用扩散焊的方法制备了93W/Cu/Ti/Al/Mg 体系的飞轮板材料,该材料具有高平行度、平面度、致密度和沿厚度方向上电阻按抛物线分布的特点。该材料可产生准等熵线型压力能量波,基于这一点,所制备的材料可驱动投射体达到10.02km/s 的超高速飞行[29]。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采用薄层迭层法,设计和制备了28种不同成分分布曲线的Ni 2ZrO 2F GM ,并用电子探针和SEM 分析了其成分分布、应力分布和组织结构,最后得到了一种成份分布曲线为Y [1,40](X )的Ni 2ZrO 2F GM ,它具有较显著的应力缓和效果、较高的结构完整性和致密度[30]。

西南师范大学羰基金属实验室对用金属有机气相沉积技术(MOCVD )制备金属2陶瓷的成分梯度材料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利用该法易于调节金属有机化合物气流量和压力来连续控制改变金属2陶瓷的组成比和结构,所制得的材料致密性好。但其主要缺点是制备大厚度的块材有一定难度,设备要求高。目前正用提高气相沉积速率来加快合成速度的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31]。

北京理工大学的李云凯等人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PSZ/Mo 功能梯度材料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最佳形状因子、层数和每一层的厚度。在此基础上,用

12—2004年9月固体火箭技术第27卷

热压烧结方法制备了六层结构的PSZ/Mo功能梯度材料。利用自制的F GM热性能测试仪,对制备的试样进行了热震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优化的PSZ/Mo2 F GM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32]。

华中理工大学的徐智谋等人提出采用低温化学镀工艺方法制备陶瓷/金属功能梯度材料的设想,利用自制的化学镀装置对制备SiC/Ni2P F GM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分析仪及热震试验等方法和手段对功能梯度材料的组织、形貌、成分与镀层结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梯度材料中SiC 微粒以弥散状态沿镀层厚度方向呈梯度分布,无团聚结块现象,材料致密,组织细小。功能梯度材料较单层Ni2P2SiC复合镀层以及Ni2P/Ni2P2SiC双层镀层具有更好的结合强度[33]。

中科大的程济规等人基于铸造和叠层的方法制备了Ni的组成呈梯度分布的NiO/SDC(即氧化钐掺杂二氧化铈)阳极电极。对它的烧结行为、微观结构及热性能研究表明,NiO/SDC阳极电极比单一Ni组成的电极具有更好的孔隙颗粒结构和稳定的热膨胀系数[34]。

张旭等人用双辉光等离子体表面合金化技术在三种钢表面(低碳钢,工业铸铁,不锈钢Cr18Ni9)上获得了高合金化的Ni2Cr2Mo2Nb梯度表面合金涂层[35]。

文献[36]中介绍了一种新型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方法———真空熔烧法。该方法工艺简单,制得的涂层质量好、硬度高、耐蚀性、抗高温氧化及热疲劳性好,涂层与母材之间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结合强度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献[37]中介绍了采用多层复合电镀技术制备功能梯度材料。该方法成本低、易于操作,所得镀层孔隙率低、结合力好,耐磨、耐蚀性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2 国外研究成果

迄今为止,对于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却十分迅速,特别是日、德、美等先进工业国,不论是在功能梯度材料组织结构、性能方面,还是它们的制备工艺、设备以及材料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38]。

日本是对梯度功能材料的开发及所做研究工作最多的国家之一,它的科研单位、公司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39]: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使用CVD法,通过控制原料气体的SiC和C的比例,合成了厚度为0.4mm的SiC/C系功能梯度材料,通过激光冲击实验的结果证明,该材料具有极优良的耐热冲击性能。该大学运用粒子法烧结出WZrO2系、MoZrO2系、NiZrO2系和SUS304ZrO2系热应力缓和型功能梯度材料,其中间层的厚度为8mm。日本住友电气工业公司,接受了东北大学的研究成果,在C/C材料的两面,分别采用物理蒸镀法形成了TiC/Ti系功能梯度组成层和采用化学蒸镀法确立了厚度0.4mm的陶瓷2碳系功能梯度材料的合成法,形成了SiC/C系功能梯度组成层。再通过使两者融合,成功地合成了功能梯度材料。日本钢管公司采用了把配合量不同的陶瓷2金属的薄膜材料重叠起来,经脱脂、烧结制作叠层烧结体的薄膜叠层法,创制出厚度3mm、不起翘、无裂纹、平坦的ZrO2/Ni系功能梯度材料。新日本制铁公司,使用减压等离子喷镀法,成功地合成了厚度4mm、气孔少、致密的ZrO2/8%Y2O3Ni/20%Cr系功能梯度材料。日本东北工业技术实验所,已成功使用自蔓延热反应法同时合成成型技术,研制出厚度3mm TiB/Cu 系功能梯度材料,该材料为圆筒状,内径95mm,外径105mm,内侧为TiB2,外侧为Cu,中间层厚度为4mm。内侧的使用条件是1227℃,外侧的使用条件为27℃,温差达1200℃。日本金属材料研究所使用高电流密度法(HCD)型的PVD设备,用Ar等离子体,使水冷铜坩埚内的Ti、Cr进行蒸发,边改变金属蒸气中的N2、C2H2等反应气体的流量边送入反应气体,合成了Ti2TiN、Ti2TiC和CrN2Cr等梯度材料。日本东芝公司采用烧结渗浸法先制成了小型的W/Cu梯度组成的材料后,确立了在烧结时控制各层材料收缩的技术,实现了材料的大型化,制成核聚变的80mm×80mm×25mm的大型电子束靶材料,强度达到已往的W/Cu 功能梯度材料的1.5倍。日本东北国立工业研究院报道了用自蔓延高温合成(SHS)工艺研制了TiB2Cu为基础的功能梯度材料。这种工艺还作为合成先进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引人注意。日本住友煤矿公司开发出加工功能梯度材料的新技术———电脉冲方法,它是利用电脉冲来引起离子粉末之间的等离子充电,瞬间地将混合物加热到高温。该公司采用此法已将玻璃2不锈钢和玻璃-硅加工成了功能梯度材料。与此同时,日本国防研究院也采用这种新技术将两种熔点差异大的材料———钛铝合金和锆合金加工成了功能梯度材料。日本的Otsuka A等人应用干粉喷射喷涂工艺(Dry2Jet2Spraying)把用高频等离子体系制备出的Ti 和Al2O3超细粉粒沉积到了圆柱形Ti棒上,制得了TiAl2O3功能梯度材料涂层。日本N KK公司藤田耕一朗等人在高硅钢基础上采用控制硅扩散的方法制得了梯度高硅钢带。大森守等人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研制出WC系梯度切削工具材料。大口爱子等人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研制出Cu/Al2O3/Cu对称型梯度材料。该材料具有高的热传导率、电绝缘性和优异

1

1

2

2004年9月韩杰才,等: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第3期

的平面内导电率。日本北海道大学的Matsuura K 等人开发了基于电弧表面加热熔化的金属表面涂覆金属间化合物的技术,并以在Nb 板上涂覆NbAl 3的实验证实了其可行性。在基体金属铌和厚的NbAl 3涂层之间,包含一个具有F GM 结构变化的薄层,它从表面的NbAl 3过渡到NbAl 3和Nb 2Al 共晶结构的NbAl 3中间枝晶区以及最终的NbAl 3共晶体结构[40]。Eiichi Miyazaki 等人研究了Fe 2Mn 2Si 2Cr 形状记忆合金(SMA )纤维增强的智能梯度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并用显微硬度实验和三点弯曲实验测试其机械性能。实验观察到大量的各向异性的机械性能,这依赖于SMA 纤维的含量[41]。K obayashi H 使用泥浆涂层法和无压烧结法制备了Al 2O 32PSZ ~Fe 2Ni 梯度功能材料管。一些具有三层或更多层的梯度功能材料管上没有发现裂纹和翘曲,结合界面也可完全连结,它们比单一的陶瓷管具有更好的抗热震性[42]。Takagi K enta 等人开发了具有梯度功能显微结构的弯曲型压电陶瓷激励器,利用叠层烧结的方法制成了具有三层不同孔隙率(0,10%,20%)的激励器样品,并使用电应变仪测量了样品的电场感应变位值,结果表明实验测试值和计算数据是一致的[43]。

土耳其的Eroglu S 等人研究了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得NiCrAl/MgOZrO 2功能梯度涂层[39]。该涂层由单吹管等离子喷涂机在空气中制得,对富MgOZrO 2(50%以上)和富NiCr 2Al 的粉末,喷涂距离分别为75mm 和130mm ,试验用基体材料是5mm 的AlSi4140

钢板,先用SiC 作喷沙处理,立刻进行喷涂,以增大附着力。

1977年美国发射的太阳系行星旅行者2探测器上的电源就是由Si G e 梯度热电功能材料制成的热电发电机[44]。Ishibashi H 等人的MoSiO 2梯度材料既能与灯壳体达到匹配封接,又具有钨极一样的导电性,且灯壳与电极间有良好的绝缘性[45]。

Abboud 等人利用2KMCO 激光器在Ti 金属基片上熔覆TiAl TiB 2,可得到分布连续的梯度层。Mihara

等人设置层间厚度为100~600

μm ,陶瓷/金属之比每层按10%的梯度增加,制备了ZrO 2/304不锈钢F GM 。Sarkar 等人用电沉积法制备了ZrO 2/Al 2O 3F GM ,其组分连续变化,厚度为6mm 左右时只

用了约90min [46]。

瑞士ZHUJ 等人通过粉末冶金法成功地制得了ZrO 2/NiCr 功能梯度材料。该材料从宏观上消除了传统的金属和陶瓷界面,在化学组成和成分微观分布上表现出良好的梯度分布[47]。Eroglu S 等人应用单枪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4140钢基体上制备了NiCrAl/MgZrO 2功能梯度涂

层,X 2Ray 分析表明,涂层成分与初始粉末成分一致[48]。

比利时的Stiin Put 等人使用电泳沉积法及最终的冷等静压和液相烧结制备了Co 和Ti (C ,N )成梯度分布的WC 2Co 2Ti (C ,N )梯度功能材料[49]。

葡萄牙的Velhinho A 等人利用离心铸造法制备了Al 2SiC p 功能梯度材料,并用X 2射线衍射法、光学显微图片及径向硬度曲线的定量分析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能[50]。

5 梯度功能材料的应用现状

功能梯度材料最初用于缓和热应力,应用于高温环境,特别适用于材料两侧温差较大的环境,其耐热性、再用性和可靠性是以往使用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无法比拟的,功能梯度材料通过金属、陶瓷、塑料等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巧妙组合,在航空航天、能源工程、生物医学、电磁、核工程和光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2]。

F GM 的一个最直接应用就是航天飞行器材料,另一个F GM 应用前景很明朗的领域是能源学科,如固体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热电转换装置等。目前对热电转换材料的研究最多。热电转换材料是实现热能与电能间直接转换的功能材料,其物理基础是熟知的Seebeck 及Peltier 效应。由于它可利用废热发电,或制成空调、冰箱等产品,没有机械运动部分,能耗低,也不需要任何气、液态工质,不污染环境,因此极具发展潜力。已经制备了如FeSi 2/Si

G e 、PbTe/PbI 2等热电材料,确实明显改善了其热电性能,但仍然存在着优值系数不够高,难以获得大尺寸材料等问题。在其他应用领域,已经有少量的工作开展起来,如Dilish

H 等人采用sol 2gel (溶胶2凝胶)工艺,通过组分的梯度变化,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键合玻璃材料,它兼具有机玻璃的塑性及无机玻璃的刚性特性[51]。在人造生物材料方面,F GM 的出现可较好地解决生物相容性及结合强度等问题。日本国家宇航实验室的Kazuhisa Fujita 等人利用F GM 的概念研究了用于太空中激光照明无线能量分布系统的由太阳能激励的激光二极管,非线性梯度的概念作为提高性能的途径在此被首次提出[52]。日本国家工业科技大学的Y oshihiro Oba 2ta 等人将F GM 的概念引入到木板为基体材料制作地热系统当中,开发了具有更高能量效率的F GM 板[53]。表1所示为日本九州大学的Uemura S 总结的F GM 最新的一些应用情况[54]。

2

12—2004年9月固体火箭技术第27卷

表1 FG Ms的最新应用及应用FG M技术生产的新产品

T ab.1 The new application of FG Ms and new commercial products using FG M technology 内 容研究者所属公司

FGM在光学滤光片上的应用S omeno Y AL PS Electric Co,Ltd.

基于全氟化物的梯度系数塑料光学纤维Ogawa G Asahi G lass Co.,Ltd.

FGM技术在变压器上的应用Ando H Toshiba Corp.

FGM在火箭发动机燃烧室中的应用Ishibashi T Advanced Space Technology Co.,Ltd.梯度表面结构的切削工具应用Homma T Mitsubishi Materials Co.,Ltd.

烧结梯度功能硬质金属材料的研究Ikegaya A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火花等离子烧结法制备大尺寸

WC/Co梯度功能材料

Tokita M Sumitomo Coal mining Co.Ltd.

钛的表面修正新方法研究Satoh J Citizen Watch Co.Ltd.

硬度梯度变化节省刀片材料Hamada T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GM在棒球鞋钉上的应用Ogawa M MIZUNO Inc.

用于永久的左心室协助设备的碳经皮设备系

统的制备与结构控制

K ojima A,Mori T Sun Med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Corp.具备精细表面涂层的碳牙植入体的制备K ojima A Y anagisawa S School of Dentistry,Nihon University

6 梯度功能材料的发展前景展望

目前,对于F GM的研究仍基本处在基础性研究阶段,尤其是国内具有针对性应用目标的研究还不多,未来的研究工作仍将围绕材料设计、制备和特性评价等为中心展开。其总的发展趋势可概括如下:

a.设计方面。首先是非均质材料的组成2结构2性能体系的深入研究,注重物理机理的理论研究,尤其需要研究材料的晶面(或界面);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统一的、准确的材料模型和力学模型,大力开发研究计算机辅助F GM设计专家系统,为材料的研制提供实验设计和优化控制,从而提高设计精度[31]。

b.材料制备方面。开发可合成大尺寸及复杂形状的F GM合成技术;开发更精确控制梯度组成的技术,如计算机控制的梯度铺垫系统;深入研究各种先进的制备工艺机理,特别是其中的电、磁、光特性进行详尽研究,积累较为系统的实验数据及规律,发展相关的物理性能评估与测试技术,并探讨其更广泛应用的可能性[46]。

c.特性评价方面。对于以热应力缓解为主的F GM,应进一步使性能评价的实验方法标准化,完善评价指标,如长时间使用的性能劣化评价和耐高温氧化评价等;对于缓和热应力以外的F GM,则要根据具体应用条件来研究确定评价指标及方法[31]。

d.将梯度材料中的梯度概念推广到其他研究领域;将F GM结构和F GM化技术与智能材料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给材料科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参考文献

[1] 新野正之,平井敏雄,渡边龙三.倾斜机能材料———宇

宙机用超耐热材料应用[J].日本复合材料学会志,1987, 13(6):2572264.

[2] 陈东,杨光义,王国元,等.功能梯度材料的进展[J].青

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22(4):1.

[3] 吴德海,任家烈,陈森灿.近代材料加工原理[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132353.

[4] 郭卫红,汪济奎.现代功能材料及其应用[M].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2002.1892190.

[5] 张小诚.新型材料与表面改型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

大学出版社,1990.542262.

[6] 张幸红,韩杰才,董世运,等.梯度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及

发展趋势[J].宇航材料工艺,1999,(2):124.

[7] 周馨我.功能材料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305.

[8] Choe C R,Park M.Functionally gradient type of polymer

composites:progression advanced[J].Materials and Me2 chanics,1996:73277.

[9] 吴人洁.复合材料[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46.

[10] Hou Z Z,Abbott N L,et al.Electroless gold as a sub2

strate for self2assemblied monolayers[J].Langmuir,1998,

3

1

2

2004年9月韩杰才,等: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第3期

(14):3287.

[11] Liu Y ,Wang A ,Claus R https://www.360docs.net/doc/a53300210.html,yer 2by 2layer electrostatic

self 2assembly of nanoscale Fe 3O 4particles and polyimide precursor on silicon and silica surface[J ].App.Phys.Lett.1997,71(16):2265.

[12] 郑昌琼,冉均国.新型无机材料[M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3.3852387.

[13] 曾汉民.高技术新材料要览[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3.

[14] 赵军,艾兴,张建华.功能梯度材料的发展及展望[J ].

材料导报,1997,11(4):57260.

[15] 黄旭涛,严密.功能梯度材料:回顾与展望[J ].材料科

学与工程,1997,15(4):35238.

[16] G e Chang 2chun ,Zhou Zhang 2jian ,Ling Yun 2han .New

progress of metal 2based functionally graded plasma 2facing materials in China [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4232425):11216.

[17] 曹文斌,武安华,李江涛,等.SiC/C 功能梯度材料的制

备[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23(1):32234.

[18] 曹文斌,葛昌纯,李江涛,等.TiC 基对称成分功能梯度

材料残余热应力分析[J ].粉末冶金工业,2002,12(2):

13215.

[19] 储成林,朱景川,尹钟大.HA Ti/Ti/HA Ti 轴对称生物

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及其热应力缓和特性[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9,9(7):57262.

[20] 罗虹,张宝生,朱景川.离心铸造SiC p /A356功能梯度

材料的组织结构与耐磨性[J ].材料科学与工艺,1997,

5(2):76279.

[21] 朱景川,来忠红,尹钟大.ZrO 22Ni 功能梯度材料的热

冲击与热疲劳行为[J ].材料科学与工艺,2001,9(4):

3872392.

[22] Xu Qiang ,Zhang Xing 2hong ,Han Jie 2cai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and ablation behaviour of titanium di 2boride 2copper 2nickle FGM via SHS[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4232425):85290.

[23] Lin Wei ,Bai Xin 2de ,Ling Yun 2han ,et al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xisymmetric WC/Co functionally graded hard metal via microwave sintering [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4232425):55258.

[24] Wang Rui 2gang ,Pan Wei ,Fang Ming 2hao ,et al .Fabri 2

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machinable Al 2O 3/LaPO 4compos 2ites and FGMs[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4232425):1912194.

[25] Shi Sui 2lin ,Pan Wei ,Wang Rui 2gang ,et al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TiC/Ti 3SiC 2composites and FGMs [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4232425):1992202.

[26] Fang Ming 2hao ,Pan Wei ,Wang Rui 2gang ,et al .Fabri 2

cation of Cu/PZT functionally graded actuators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

(4232425):4232426.

[27] 唐新峰,张联盟,袁润章.PSZMo 系功能梯度材料的热

应力缓和设计与制备[J ].硅酸盐学报,1994,22(1):

44248.

[28] 沈强,张联盟,袁润章.Ni/Ni 3Al Ti 系梯度功能材料的组

成结构设计与制备[J ].硅酸盐学报,1997,25(4):4062

411.

[29] Wang C B ,Zhang L M ,Shen Q ,et al .Preparation of fli 2

er 2plate materials with graded impedance used for hyperve 2locity launching[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4232425):77280.

[30] 范秋林,胡行方,郭景坤.NiZrO 2精细功能梯度材料的

设计、制备和分析[J ].无机材料学报,1996,11(4):

6962702.

[31] 郑慧雯,茹克也木?沙吾提,章娴君.功能梯度材料的

研究进展[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7(5):882793.

[32] 李云凯,王勇,李树奎,等.PSZ/Mo 功能梯度材料[J ].

复合材料学报,2003,20(6):42246.

[33] 徐智谋,董泽华,郑家燊.化学镀SiC/Ni 2P 功能梯度材

料工艺、组织及性能[J ].宇航材料工艺,1999,(5):482

53.

[34] Cheng Ji 2gui ,Li Hai 2bin ,Liu Xing 2qin ,et al .Gradient

Ni/SDC anodes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s by tape casting[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4232425):4492452.

[35] Zhang Xu ,Xie Xi 2shan ,Xu Zhong.Gradient Ni 2Cr 2Mo 2

Nb surface alloying layer [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4232425):63268.

[36] 王俊英,林化春,陈东.采用真空熔烧法制备功能梯度

材料的研究[J ].新技术新工艺?材料与表面处理,2002,

(9):38240.

[37] 文明芬,刘晓冰,张晶.功能梯度材料的新型制备法2多

层复合镀[J ].电镀与涂饰,1999,18(1):44246.

[38] Y oshinari Miyamoto.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 manu 2

facture properties[J ].American Ceramic S ociety ,1997,54(3):567.

[39] 夏耀勤,王敬生.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方法与研究进展

[J ].金属材料研究,1998,24(2):11214.

[40] Matsuura K ,K oyanagi T ,Kudoh M ,et al .Formation of

niobium aluminide layers on niobium plate by arc surface al 2loying[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4232425):1032106.

[41] Eiichi Miyazaki ,Y oshimi Watanabe.Development of

shape memory alloy fiber reinforced smart FGMs[J ].Ma 2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4232425):1072112.

[42] K obayashi H.Fabrication of Al 2O 32PSZ ~Fe 2Ni function 2

ally graded pipes [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4232425):2352238.

[43] Takagi K enta ,Li Jing 2feng ,Watanabe Ryuzo ,et al .De 2

412—2004年9月

固体火箭技术

第27卷

velopment of piezoelectric ceramic actuators with graded

porosity[J].Materials Science Forum,2003,(4232425):

4052410.

[44] 李耀天.梯度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

2000,17(4):15223.

[45] Ishibashi H,Tobimatsu H,Matsumoto T,et al.Charac2

terization of Mo2SiO2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J].

Metal Mater.Trans,A2000,31A(1):2992308.

[46] 王豫,姚凯伦.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的现状与将来发展

[J].物理,2000,29(4):2062211.

[47] Zhu Jing2chuan,Lai Zhong2hong,Y in Zhong2da,et al.

Fabrication of ZrO2/NiCr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

(FGM)by power metallury[J].Mater.Chem.Phys.

2001,68(123):1302135,15.

[48] Eroglu S,Birla N C,Demirci M,et al.Synthesis of func2

tionally gradient nickel2chromium2aluminum/magnesia zir2

conia coatings by plasma spray technique[J].Meter.Sci.

Lett.1993,12(14):992102.

[49] Stiin Put,Jef Vleugels,Guy Anne,et al.Functionally

graded hardmetals with a continuously graded symmetrical

profile[J].Materials Science Forum,2003,(4232425):

33238.

[50] Velhinho A,Sequeira P D,Fernandes F Braz,et al.Al2

SiC p functionally graded metal2matrix composites produced

by centrifugal casting:effect of particle grain size on rein2

forcement distribution[J].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3,(4232425):2572262.

[51] Dilish H,et al.A first look at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or2

mosils[J].Non2Cryst.S olids,1988,100:378.

[52] K azuhisa Fujita,Hiroyuki Furukawa,Masanobu Y amana2

ka,et al.S olar excited laser using FGM concept for space

energy network[J].Materials Science Forum,2003,

(4232425):8072812.

[53] Y oshihiro Obata,K azutoshi Takeuchi,Masanobu K awa2

zoe,et al.Design of functionally graded wood2based board

for floor heating system with higher energy efficiency[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2003,(4232425):8192824. [54] Uemura S.The activities of FGM on new application[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2003,(4232425):1210.

(编辑:刘红利)

(上接第192页)

进一步加速凝聚相的热分解,使HN IW单元推进剂的燃速升高。

4 结论

a.在低压条件下(1~13MPa),HN IW具有较高的压强指数;在15~19MPa的压强范围出现了一近于稳定燃烧区域,此时压强指数为0.284,在该压强范围内,所研究的催化剂可能是通过改变HN IW的燃烧波结构提高燃速,使HN IW的压强指数增大。

b.在低压条件下(1~13MPa),OM E和Fe2O3降低压强指数的机理不同,OM E主要通过提高HN IW 的低压燃速、降低高压燃速来降低压强指数;在1~6MPa的压强范围内,Fe2O3降低压强指数的效果不显著;在7~13MPa压强范围内,主要通过提高高压燃速降低HN IW的压强指数。

c.相对光强度法能够测定HN IW单元推进剂的燃烧火焰温度分布,测量压强越高,测量值越接近于理论计算值。

参考文献

[1] 安红梅.HN IW燃烧及分解性能研究[D]:[学位论文].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0.

[2] 董存胜,张姗姗.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波结构与燃速及压

强指数的关系研究[J].火炸药,1995,(3):6212.

[3] 庞爱民,王北海,田德余.降低硝胺推进剂燃速和压强指

数的暗区增强理论[J].固体火箭技术,1994,(4):35240.

(编辑:薛永利)

5

1

2

2004年9月韩杰才,等: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第3期

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各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合成、结构和性能关系以及作为新材料的应用技术,它的重要性在于所包含的每一类高分子都具有特殊的功能。它主要包括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光功能高分子材料、电、磁功能高分子材料、声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液晶、医用高分子材料几部分,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分子结构、组成与形成各种特殊功能的关系,也就是从宏观乃至深入到微观,以及从半定量深入到定量,从化学组成和结构原理来阐述特殊功能的规律性,从而探索和合成出新的功能性材料。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工程上应用较广和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一些功能高分子材料,如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反应型功能高分子、光功能高分子、电功能高分子、医用功能高分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等。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功能材料; Abstract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ymer science, it is the study of various functional polymer molecular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s a new material. its importance is that contains every kind of polymer has special function it light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mainly include chemical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electric magnetic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acoustic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polymer liquid crystal sections medical polymer materials, the research of this field mainly includes the study of the function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of various sorts of special relationship, which is from the macro and go deep into the micro, and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into from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principle to explain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regularity, to explore an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ynthesis of new functional materials. Keywords:high polymer materials; functional polymer; functional Materials;

材料力学研究课题

剪线钳力学分析 12级机械电子一班 叶兴状 3126113024 我做的研究课题是剪线钳使用及其断裂失效原因分析,由于时间紧、期末忙于复习考试难免会有错误,希望老师加以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我们家里都有用过剪线钳这一普通工具,剪线钳用于各种操作,通常用来剪尺寸正常的铜线、铁线等。下图是我找到的一把普通剪线钳,目视检查后,分三步进行分析 并预测其失效的原因。首先进行应 力计算,事先准备一根10TW(直径 0.259cm)的铜线,通过去图书馆查 阅资料知道剪断这种型号的铜线 需要D 的力为F=436N,而且我在 实验过程中发现剪线钳只发生弹 性弯曲,连续完成三个实验后,剪线 钳没有明显的损伤。剪线钳是由Q255钢制成的,施加在剪线钳上的最大外层应力可以用简支梁的计算公式计算: I M y =σ 简单粗略计算得:式中 M ——为力矩=6.4cm*438N y ——为0.34cm I ——为惯性矩=0.0112 cm 4 所以 =σ 8.4*104 Pa

查阅资料得:该型号剪线钳抗拉压强度[σ]=1.24*108Pa 将剪线钳的一边看成外伸梁,如图 d1=14cm d2=3cm F1=436N F2=-F1=-436N 直径d=1.2cm 查表知:E=45GPa 则M A =F1*d1+F2*d2=46.51N/m 抗弯截面系数W=d/2I 其中I=64 d *d *d *d π则W=32 d *d *d π=1.8*10-7cm 3 横截面积A=4d *d π=1.13*10-4 压应力=σA F 1=3.9*106Pa 由M MAX =Fd1 强度条件为 M MAX <=W[σ] 联立解得F<=1.6KN 所以根据上述计算可知,只要施加在剪线钳上的最大压紧力不超过 1.6KN ,该剪线钳就不会损坏,所以平时要注意,这样就可以保护好剪线钳。

新材料概论金属材料及其合金的研究进展

新材料概论金属材料及其合金的研究进展

河南工程学院《新材料概论》考查课 专业论文 金属材料及其合金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班级: 专业课程: 任课教师:

日 金属材料及其合金的研究进展 ) 摘要:金属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最不可或缺的材料,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本篇论文主要论述金属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应用,并且展望金属材料在未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金属材料、镁合金、铝合金、记忆金属 金属材料是指由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它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称为合金。工业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是合金,金属材料中最常用的是钢铁、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现代生产生活中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一、金属材料的分类 金属材料通常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如图1所示 1、黑色金属又称钢铁材料,包括含铁90%以上的工业纯铁,含碳2%~4%的铸铁,含碳小于2%的碳钢,以及各种用途的结构钢、不锈钢、耐热钢、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等。广义的黑色金属还包括铬、锰及其合金。 2、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铬、锰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通常分为轻金属、重金属、贵金属、半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等。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并且电阻大、电阻温度系数小。 3、特种金属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结构金属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其中有通过快速冷凝工艺获得的非晶态金属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等;还有隐身、抗氢、超导、形状记忆、耐磨、减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1]金属材料按生产成型工艺又分为铸造金属、变形金属、喷射成形金属,以及粉末冶金材料。铸造金属通过铸造工艺成型,主要有铸钢、铸铁和铸造有色金属及合金。变形

金属材料大气腐蚀研究进展汇总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 北京化工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材料保护学 课程代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_____________

金属材料大气腐蚀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对金属大气腐蚀研究做了简介,综述了我国的大气腐蚀研究进展,并比较了国内外的发展水平。得出我国的大气腐蚀研究已经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但是总体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着20-30年的差距。对以后的大气腐蚀研究方面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金属,大气,腐蚀

大气腐蚀是指大气中的腐蚀性气体溶解在水中作用于金属表面所引起的腐蚀[1]。大气腐蚀是金属腐蚀的基本类型,几乎所有与大气接触的金属材料都会受到大气腐蚀,大气腐蚀所造成的损失约占腐蚀总损失的一半以上[2],因此,开展大气腐蚀与防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金属大气腐蚀研究简介 金属的大气腐蚀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普遍的腐蚀现象,因此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对它进行研究。特别是基于自然环境中的大气腐蚀现场曝晒试验直观、可靠的特点,世界各国对其都格外重视。尤其是像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的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开始通过现场曝晒试验研究多种材料在自然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相比之下,我国开展自然环境的大气腐蚀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1955年开始建立大气腐蚀曝晒试验站,但由于历史原因,发展迟缓,不具系统性,期间由于“文革”影响还中断了十几年,直到1980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恢复自然环境腐蚀试验网站的建设工作[3]。我国在大气腐蚀基础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这些系列论文的发表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在大气腐蚀方面的研究地位,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大气腐蚀研究强国之列,而且这方面还保持着很好的发展势头[4]。 2.大气腐蚀行为与规律若干研究进展 (1)金属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幂指数规律的建立和金属大气腐蚀初期行为与规律研究[5]。以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材料在我国典型大气环境中的长期现场腐蚀试验为基础,通过数据采集、评价和综合分析,获得了金属材料在我国典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速率幂函数规律和相关参数以及拟合曲线,由此建立的幂函数模型可以表征我国典型大气环境下金属材料的腐蚀规律,这一规律的确认与获得是我国材料大气腐蚀学科领域的重要进展。其模型为: D A n t 其中,D——腐蚀深度(mm); t——暴晒试验时间(a); A——第一年的腐蚀深度(与环境及材料有关); n——代表腐蚀发展趋势(随钢种和环境变化极大,数值一般小于1); 对Q235和09CuPCrNi耐候钢在模拟潮湿和湿热大气环境中的腐蚀初期行为;铝合金AZ91D镁合金在模拟大气环境中的腐蚀初期行为与机理;Q235、09CuPCrNi耐候钢、铝合金AZ91D镁合金在单一SO2、CO2、NaCl沉积污染状况下和SO2、CO2、NaCl沉积复合污染下的腐蚀初期行为与机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一系列结果,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

非均质材料力学研究进展

非均质材料力学研究进展: 热点、焦点和生长点 Advances in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Mechanics: Cutting-edge and Growing Points Jinghong Fan1,2 Haibo Chen3 1 Kazuo Inamori School of Engineering, Alfred University, Alfred, New York, 14802, USA 2 Research Center of Materials Mechanic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3 Department of Modern Mechan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AS Key Laboratory of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Design of Materials, Hefei, Anhui, 230026, P. R, China Recently,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mechanics (HMM) has attained increased momentum for its development. These advances are motivated by the needs of nan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s, renewable energy, aeronaut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etc. New phenomena, concepts, and methods, and fruitful research results appear in its different branches. This speeds the collaboration and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HMM and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materials science, condensed physics,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This trend is shown in the positive attitudes of the world's top scholars, who attended or will attend the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Mechanics (ICHMM-2004, ICHMM-2008 and ICHMM-2011). This paper 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utting-edge and growing points of the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mechanics. It includes not only the contents of presentations and discussions of the six special workshops held in the ICHMM-2008, but also includes the recent, focused research topics and their new achievements.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c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Multiple physics and multiscale modeling, atomistic to continuum analyses of materials structure and behavior, stochastic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degradation, modeling realistic microstructure, biological and nature-inspired materials design, in situ experiments and model validation, mechanics of functional gradient materi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n-nano devices and systems. Taking the topic of multiple physics and multiscale model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its background, objectives, need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xisting methods, obstacles for it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 , intrinsic connections with other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摘要:人会疲劳,金属也会疲劳吗?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也是会疲劳的,并且发现了金属疲劳带给人们各个方面的危害,所以研究金属材料的疲劳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讲述了国内外关于金属疲劳的研究进展,概述了金属产生疲劳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及金属材料疲劳的试验方法。 关键词:金属材料疲劳裂纹疲劳寿命 一.引言 金属疲劳的概念,最早是由J.V.Poncelet 于1830 年在巴黎大学讲演时采用的。当时,“疲劳”一词被用来描述在周期拉压加载下材料强度的衰退。引述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 ASTM) 在“疲劳试验及数据统计分析之有关术语的标准定义”( EZ06-72) 中所作的定义: 在某点或某些点承受挠动应力,且在足够多的循环挠动作用之后形成裂纹或完全断裂时,材料中所发生的局部永久结构变化的发展过程,称为“疲劳”。金属疲劳是指材料、零构件在循环应力或循环应变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逐渐产生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在材料结构受到多次重复变化的载荷作用后,应力值虽然始终没有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甚至比弹性极限还低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破坏,这种在交变载荷重复作用下材料和结构的破坏现象,就叫做金属的疲劳破坏。据统计金属材料失效80%是由于疲劳引起的,且表现为突然断裂,无论材料为韧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都表现为突然断裂,危害极大,所以研究金属的疲劳是

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金属材料的疲劳一般难以发现,因此常常造成突然的事故。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给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害。由于但是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5000艘货船共发生1000多次破坏事故,有238艘完全报废,其中大部分要归咎于金属的疲劳。2002 年 5 月,华航一架波音747-200 型客机在由台湾中正机场飞往香港机场途中空中解体,19 名机组人员及206名乘客全部遇难。调查发现,飞机后部的金属疲劳裂纹造成机体在空中解体,是导致此次空难的根本原因。直到出现了电子显微镜之后,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才开发出一些发现和消除金属疲劳的手段。 二.金属疲劳的有关进展 1839年巴黎大学教授在讲课中首先使用了“金属疲劳”的概念。1850一1860年德国工程师提出了应力-寿命图和疲劳极限的概念。1870一1890年间,Gerber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Goodman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简单理论。1920年Griffith发表了关于脆性材料断裂的理论和试验结果。发现玻璃的强度取决于所包含的微裂纹长度,Griffith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断裂力学的开端。1945年Miner用公式表达出线性积累损伤理论。五十年代,力学理论上对提出应力强度因子K的概念。六十年代,Manson—Coffin公式概括了塑性应变幅值和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Paris在1963年提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和应力强度因子幅值?k之间的关系。1974年,美

耐磨金属材料的最新研究现状

耐磨金属材料的最新研究现状 关键词:耐磨材料;锰钢;抗磨白口铸铁;技术进展 摘要:耐磨金属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而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由于金属磨损而引起的能源和金属材料消耗增加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惊人。近年来,对金属磨损和耐磨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耐磨金属材料领域研究开发的现状及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机械设备的运转速度越来越高,受摩擦的零件被磨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其使用寿命越来越成为影响现代设备(特别是高速运转的自动生产线)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尽管材料磨损很少引起金属工件灾难性的危害,但其所造成的能源和材料消耗是十分惊人的。据统计,世界工业化发达的国家约30%的能源是以不同形式消耗在磨损上的。如在美国,每年由于摩擦磨损和腐蚀造成的损失约1000亿美元,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4%。而我国仅在冶金、矿山、电力、煤炭和农机部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由于工件磨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00亿元人民币[1]。因此,研究和发展耐磨材料,以减少金属磨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国外耐磨金属材料的发展 国外耐磨材料的生产和应用经过了多年研究与发展的高峰期,现已趋于稳定,并有自己的系列产品和国家标准、企业标准。经历了从高锰钢、普通白口铸铁、镍硬铸铁到高铬铸铁的几个阶段,目前已发展为耐磨钢和耐磨铸铁两大类。 耐磨钢除了传统的奥氏体锰钢及改性高锰钢、中锰钢以外,根据其含量的不同可分为中碳、中高碳、高碳合金耐磨钢;根据合金元素的含量又可分为低合金、中合金及高合金耐磨钢;根据组织的不同还可分为奥氏体、贝氏体、马氏体耐磨钢。而耐磨铸铁主要包括低合金白口铸铁和高合金白口铸铁两大类。二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低铬白口铸铁和高铬白口铸铁,而且这两种材料目前在耐磨铸铁中占有主导地位。马氏体或贝氏体、马氏体组织的球墨铸铁在制作小截面耐磨件方面也占有一席之地,中铬铸铁则应用较少。从整体上看,合金白口铸铁的耐磨性优于耐磨铸钢,但后者韧性好,在诸如衬板、耐磨管道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2]。 2 我国耐磨金属材料的发展 据统计,国内每年消耗金属耐磨材料约达300万吨以上,应用摩擦磨损理论防止和减轻摩擦磨损,每年可节约150亿美元。近年来,针对设备磨损的具体工况和资源情况,研制出多种新型耐磨材料。主要有改性高锰钢、中锰钢、超高锰钢

功能梯度材料分层法研究

功能梯度材料分层法研究 摘要 功能梯度材料具有随空间位置呈梯度变化的材料属性,这一性能引起了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的兴趣。基于分层法,将功能梯度材料平面结构划分成若干层,每层的材料参数按函数形式变化。在此分层模型基础上得到同一层的材料参数为常数,然后各层按照常规的有限元方法进行网格划分,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功能梯度材料平面结构的力学分析。通过设计组分材料弹性模量的三种工况,讨论了弹性模量梯度系数对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影响,有一定的误差。 于是引入线性分层法,该模型基于任意一条连续曲线可用一系列的分片连续直线段来逼近的事实,将梯度材料层分成若干子层,在各子层界面处材料参数连续并且等于实际值。将此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推导,我们发现与指数模型结果吻合的很好。 关键词:功能梯度材料;分层法;梯度系数;线性分层法 1 FGM研究背景 FGM概念是在1984年前后,由在日本仙台地区的二位材料科学家,日本航天技术研究所的新野正之博士、东北大学的平井敏雄教授和渡边龙三教授首先提出的。当初提出FGM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设计制造新一代航天飞机的热保护系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据估计,航天飞机工作时,机体外部有些部位最高温度将达1800℃,因此对航天飞机表面的材料要求是要能耐高达1800℃的温度和1600℃的温度落差。已知的工业材料没有能忍受如此苛刻的热机负载的,能用于这种环境条件的材料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材料的高温表面层能耐热和抗氧化,低温侧具有力学韧性及整个材料中能有效地缓和热应力。面对这种材料要求,FGM这一新概念被提了出来。 这种新材料的高温侧是能耐热的陶瓷,低温侧是具有高热导率的韧性金属,并具有从陶瓷到金属的梯度成分变化。这种FGM的特征其热膨胀系数可以通过控制两个表面之间的成分、微结构、微孔的比率来加以调节。FGM概念一提出就受到日本和世界材料界的高度重视。日本科技厅授予此概念的发明者特别奖。FGM也被列入各种国际国内会议的报告范围。 1.1 FGM定义及原理

梯度功能材料讲稿

梯度功能材料 一、引言 许多结构件会遇到各种服役条件,因此,要求材料的性能应随构件中的位置而不同。例如,民用或军用刀具都只需其刃部坚硬,其它部位需要具有高强度和韧性;一个齿轮轮体必须有好的韧性,而其表面则必须坚硬和耐磨;涡轮叶片的主体必须高强度、高韧性和抗蠕变,而它的外表面必须耐热和抗氧化。诸如此类,可以发现现在应用的许多材料都是属于这个范畴。众所周知,构件中材料成分和性能的突然变化常常会导致明显的局部应力集中,无论该应力是内部的还是外加的。但人们同样知道,如果从一种材料过渡到另一种材料是逐步进行的,这些应力集中就会大大地降低。为了减少材料的应力集中,提高材料的性能,人们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ily Gradient Materials,简称FGM)。虽然FGM 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瑞士等许多国家相继开展FGM的研究。其应用已扩展到宇航.核能源、电工材料、光学工程、化学工业、生物医学工程等各个领域中。 二、梯度功能材料的发展 梯度功能材料(FGM)是一种集各种组分(如金属、陶瓷、纤维、聚合物等)一体的新型材料,其结构、物性参数和物理、化学、生物等单一或综合性能都呈连续变化,以适应不同环境,实现某一特殊功能。 梯度功能材料其实早就出现在自然界中。神奇的大自然早制造出多种梯度材料。例如,竹子是一种典型的梯度功能材料,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的骨骼也是一种梯度材料,其特点是结构中的最强单元承受最高的应力。但是,在生命体中的梯度结构与人造梯度结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生命的“FGMs”也是“有智能的”,它们能够感受所处环境的变化(包括局部的应力集中),产生相应的结构修改,而人造梯度材料至少在目前还缺乏这种功能。 人造梯度功能材料并不是新的事物,只不过人们没有意识到而已。人类制造的钢制器件实质就是一种功能梯度材料。1900年,美国的伍德用明胶作成了光折射率沿径向连续变化的圆柱棒,称之为梯度折射材料。由于制作工艺没有解决,未能得到实际应用,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69年,日本板玻璃公司的北野等人用离子交换工艺制成玻璃梯度折射棒材和光纤,达到了实用水平,梯度折射率材料的研究才迅速发展起来,研究的国家也从美国和日本扩展到二十几个国家。 1972年,Bever和Duwez提出了功能梯度这个概念。功能梯度材料作为一个规范化正式概念于1984由日本国力宇航实验室提出。由于航天飞机中,燃烧室内外表面的温差达到1000K以上,普通的金属材料难以满足这种苛刻的使用环境。一系列政府报告论述了日本在以太空飞机为重点的航天研究中所预计的材料需求,结论是鉴于对高温结构件的许多严格要求,需要在结构中仔细地引入成分和微观结构梯度,不但能最全面地利用已有材料去生产所需要的构件,还能避免由于外加应力或温度变化而在不同材料的锐利界面上引起的应力和(或)应变集中。1987年,日本平井敏雄、新野正之和渡边龙三人提出使金属和陶瓷复合材料的组分、结构和性能呈连续性变化的热防护梯度功能材料的概念。同年,日本科技厅制定了有关FGMs的一项庞大计划,主要研究一边处于冷却而另一边处于炙热环境下的部件的特殊要求。1990

医用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

医用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 姓名:因 学号: 专业:材料

摘要:介绍了医用金属材料目前的研究现状、性能和应用,指出了医用金属材料 应用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近年来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新进展1。Medical metal materials with high strength toughness, fatigue resistance, easy processing and forming excellent properties become clinical dosage bigges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关键词:医用金属种类应用研究进展 一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简介 生物医用材料是指能够植入生物体或与生物组织相结合的材料,可用于诊断、治疗,以及替换生物机体中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是用作生物医用材料的金属或合金,又称外科用金属材料或医用金属材料,是一类惰性材料2。这类材料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承力植入材料。该类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遍及硬组织、软组织、人工器官和外科辅助器材等各个方面。除了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外,优良的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也是其必须具备的条件。医用金属材料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生理环境的腐蚀而造成的金属离子向周围组织扩散及植入材料自身性质的退变,前者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后者常常导致植入的失败。已经用于临床的医用金属材料主要有纯金属钛、钽、铌、锆等、不锈钢、钴基合金和钛基合金等3。 二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特性 2.1材料毒性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毒性主要来自金属表面离子或原子因腐蚀或磨损进入周围生物组织,由此作用于细胞,抑制酶的活性,组织酶的扩散和破坏溶酶体。具体可表现为与体内物质生成有毒化合物。并且金属离子进入组织液,会引起水肿、栓塞、感染和肿瘤等。一般才用的降毒方法包括合金化、提高耐蚀性、提高光洁度、表面涂层等4。 2.2生理腐蚀性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生理腐蚀性是决定材料植入后成败的关键,其产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决定植入器件的使用寿命。 2.3力学性能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需要有足够的强度与塑性。一般说来,对人工髋关节金属材料的要求是:屈服强度>450Mpa;抗拉强度>800Mpa;疲劳强度>400Mpa;延伸率>8%。通常材料的弹性模量大于骨的弹性模量,由此会使得材料与骨应变不同,界面处发生的相对位移造成界面松动;除此产生应力屏蔽,引起骨组织的功能退化或吸收8。 2.4耐磨性 耐磨性影响植入摩擦器件的寿命;以及可能产生有害的金属微粒或微屑,导致周围组织的炎性、毒性反应。可通过提高硬度,表面处理等方法进行改善。 三医用金属材料的种类

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健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强,使得对于生物医用材料的要求也越苛刻。本文详细阐述了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材料近年来的应用研究及发展状况,综述了国内外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分类、特性及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 生物功能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发展, 使得人工合成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 变得越来越广泛。数十年的医学发展和临床应用, 证明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人体内外, 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而医学的进步, 又给高分子材料提出了大量新的课题, 使其向“精细化”, “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赋予了高分子材料以新的生命力。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分合成和天然两大类,下面我们就分别对这两种材料进行详细的论述。 ﹙1﹚天然生物材料 天然生物材料是指从自然界现有的动、植物体中提取的天然活性高分子,如从各种甲壳类、昆虫类动物体中提取的甲壳质壳聚糖纤维,从海藻植物中提取的海藻酸盐,从桑蚕体内分泌的蚕丝经再生制得的丝素纤维与丝素膜,以及由牛屈肌腱重新组构而成的骨胶原纤维等。这些纤维由于他们来自生物体内且都具有很高的生物功能和很好的生物适应性,在保护伤口、加速创面愈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已引起国内外医务界广泛的关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天然生物材料仍有着人工材料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例如:迄今为止再高明的材料学家也做不出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动物牙釉质,海洋生物能长出色彩斑斓、坚阊义不被海水腐蚀的贝壳等等。甲壳素又称几丁质(chitin),广泛存在于虾、蟹等甲壳动物及昆虫、藻类和细菌中,是世界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它是一种惰性多糖,用浓碱脱去乙酰基可转变成聚壳糖(chintosan)。甲壳素、聚壳糖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降解产物带有一定正电荷,能从血液中分离出血小板因子,增加血清中H-6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或凝血素系统,作为止血剂有促进伤口愈合,抑制伤口愈合中纤维增生,并促进组织生长的功能,对烧、烫伤有独特疗效。比如家蚕丝脱胶后可得到纯丝素蛋白成分,丝素蛋白是一种优质的生物医学材料,具有无毒、无刺激性、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根据研究报道,由于天然高分子医用材料的独特临床效果,它的应用前景相当广阔。﹙2﹚合成生物材料 由于天然材料的有限,人们需要大量的生物材料来维持他们的健康。合成高分子材料因与人体器官组织的天然高分子有着极其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因而可以植入人体,部分或全部取代有关器官。因此,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柱材料。与天然生物材料相比,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因与体液接触而产生排斥和致癌作用,在人体环境中的老化不明显。通过选用不同成分聚合物和添加剂,改变表面活性状态等方法可进一步改善其抗血栓性和耐久性,从而获得高度可靠和适当有机物功能响应的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目前,使用于人体植入产品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包括聚酰胺、环氧树脂、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乳酸、聚甲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聚醋酸乙烯酯、硅橡胶和硅凝胶等。应用场合涉及组织粘合、手术缝线、眼科材料(人工玻璃体、人工角膜和人工晶状体等)、软组织植入物(人工心脏、人工肾、人工肝等)和人工管形器(人工器官、食道)等。 合成医用高分子材料发展的第一阶段始于1937年,其特点是所用高分子材料都是已有的现成材料,如用丙烯酸甲酯制造义齿的牙床。第二阶段始于1953年,其标志是医用级有机硅

梯度功能材料

题目:梯度功能材料 报告人: 朱景川教授 时间:2006年5月13日 8:30-11:30 近年来,材料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各个学科的交叉渗透,引入了新理论方法及实验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实际应用的迫切需要而对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lly gradient material ,FGM) 即是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事例。它是近年来在材料科学中涌现出的研究热点之一。下面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其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梯度功能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功能复合材料它的两侧由不同性能的材料组成中间部分的组成和结构连续地呈梯度变化从而使材料的性质和功能也沿厚度方向呈梯度变化克服了不同材料结合的性能不匹配因素使两种材料的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 1 功能梯度材料的设计 复合材料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的复合材料,由于由两种或以上的不同均匀材料结合在一起而存在明显的界面,因此材料的物性参数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在该处不匹配,从而使得界面容易成为失效的源泉,界面设计也就成为复合材料设计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超音速航天飞机、超音速民用交通、现代航天飞行器以及下一代电力系统装置都对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航天飞机的发展就面临许多技术问题,特别在先进隔热材料方面,通常使用的陶瓷复合材料弥散强化陶瓷,已经无法承受由于航天飞行环境中极端的温度梯度引起的高热应力。 FGM 的设计一般采用逆设计系统即根据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对材料的组成和结构的梯度分布进行设计。以热应力缓和型耐热材料为例根据指定的材料结构、形状及受热环境得出热力学边界条件从已有材料合成及性能的知识库中选择有可能合成的材料组合体系及制备方法再用热弹性理论及计算数学方法对选定材料体系组成的梯度分布函数进行温度分布模拟和热应力模拟寻求达到最大功能的组成分布指数。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日本材料学家新野正之(MasyuhiNINO) 、平井敏雄( ToshioHIRA)和渡边龙三(RyuzoWATANBE)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功能梯度材料的概念。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开发最早始于1987年日本科学技术厅的一项“关于开发缓和热应力的功能梯度材料的基础技术研究”计划。所谓功能梯度材料是根据使用要求,选择使用两种不同性能的材料,采用先进的材料复合技术,使中间的组成和结构连续呈梯度变化,内部不存在明显的界面,从而使材料的性质和功能沿厚度方向也呈梯度变化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也就是材料组分在一定的空间方向上连续变化的一种复合材料。由于功能梯度材料的这种特点,因此它能有效地克服传统复合材料的不足。

金属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Chemical Propellants & Polymeric Materials 2010年第8卷第2期 · 15 · 金属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范士锋 (海军驻西安地区军事代表局,陕西西安 710065) 摘 要:综述了金属储氢原理、目前国内外金属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研究进展,对镁系、稀土系、Laves相系、钛系及金属配位氢化物等几个系列金属储氢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未来金属储氢材料在民品和军工方面的应用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金属储氢材料;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G13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191(2010)02-0015-05 收稿日期:2009-09-09 作者简介:范士锋(1978-),男,工程师,从事战略导弹总体与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电子信箱:jizhenli@126.com 作为燃料,氢具有最高的质量热值(其热值1.25×106kJ/kg,为汽油的3倍、焦炭的4.5倍), 是理想的高能清洁燃料之一[1-2]。目前,尽管高压(低于17MPa)气态储氢、低温(低于20K)液态储氢等技术手段使得氢在一些常规燃料和航天推进等领域得以应用,但高压气态氢体积热值小以及低温液态氢液化过程耗能高、使用条件苛刻等问题严重限制了氢作为火炸药能量供给组分的应用。利用吸氢材料与氢气反应生成固溶体和氢化物的固体储氢方式,能有效克服上述储存方式的不足,而且储氢体积密度大、安全度高、使用和运输便利。因此,今后储氢研究的重点将是新型高性能储氢材料的研发,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主要是金属储氢材料[3]。 储氢材料按氢的结合方式可分为化学键合储氢(如储氢合金、配位氢化物、氨基化合物、有机液体碳氢化合物等)和物理吸附储氢(碳纳米管、多孔碳基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纳米储氢材料、多孔聚合物等)。从上述储氢材料的性能(燃烧热、材料密度、储氢密度、反应活性)等衡量标准分析,高热值的金属储氢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或合金储氢材料)是火炸药燃料组分的发展重点。 文中主要针对当前金属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对相关金属储氢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细的综述,以期为此类高性能材料在火炸药中的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1 金属储氢原理及储氢研究现状 传统的氢气存储方式中,气态储氢方式简单 方便,是目前储存压力低于17MPa的常用方法,但存在着体积密度小、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易燃易爆等缺点;液态储氢方法的体积密度(70kg/m3)较高,但氢气的液化需要冷却到20K的超低温下才能实现,此过程需消耗的能量约占所储存氢能的25% ̄45%,且液态氢使用条件苛刻,对储罐绝热性能要求高,目前只限于航天领域。金属储氢材料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成熟的新型高性能大规模储氢材料之一,其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好、适于大规模氢气储运,最重要的特性是能够可逆地吸、放大量氢气。氢一旦与储氢合金接触,即在其表面分解为H原子,H原子扩散进入合金内部直至与合金发生反应而生成金属氢化物,氢即以原子态储存在金属结晶点内(四面体与八面体间隙位置)。在一定温度和氢压强条件下,上述吸、放氢反应式如下式所示: 其中,吸氢过程放热,放氢过程吸热,上述吸、放氢反应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与温度、氢压力密切相关,特别是放氢压力与反应温度呈指数变化关系[4]。 储氢材料性能的衡量标准主要用以下2个产量表示:体积储氢密度和质量储氢密度。其中,体积储氢密度为系统单位体积内储存氢气的质量(kg/m3),质量储氢密度为系统储存氢气的质量与系统质量的比值(质量分数)。考虑储氢材料在火炸药中的应用,系统燃烧热(与储存介质的热值和储氢质量分数的大小密切相关)、系统密度(与储存介质的密度和结构相关)和反应活性( 与氧化

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 功能材料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已经成为材料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并在不同程度上推动或加速了各种现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篇综述简单介绍了功能材料的基本性能、特点及其发展现状。为了满足这些现代技术对材料的需求,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关键词功能材料性能特点发展现状 引言 功能材料的概念是美国 Morton J A于1965年首先提出来的。功能材料是指具有一种或几种特定功能的材料,如磁性材料、光学材料等,它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功能,在物件中起着“功能”的作用[1]。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现代技术的兴起,强烈刺激了功能材料的发展。同时,由于固体物理、固体化学、量子理论、结构化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制备功能材料的新技术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功能材料研究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许多新功能材料不仅已经在实验室中研制出来,而且已经批量生产和得到应用,并在不同程度上推动或加速了各种现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功能材料学科已经成为材料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一、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简介 功能高分子材料一般指具有传递、转换或贮存物质、能量和信息作用的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或具体地指在原有力学性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化学反应活性、光敏性、导电性、催化性、生物相容性、药理性、选择分离性、能量转换性、磁性等功能的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它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领域,是高分子材料渗透到电子、生物、能源等领域后开发涌现出的新材料。近年来,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年增长率一般都在10%以上,其中高分子分离膜和生物医用高分子的增长率高达50%所谓功能性高分子材料,一般是指具有某种特别的功能或者是能在某种特殊环境下使用的高分子材料,但这是相对于一般用途的通用高分子材料而言。这一定义只是一个概括,不一定很确切,较多的人认为所谓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是指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转换和贮存作用的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如有光电、热电、压电、声电、化学转换等功能的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可以看出,这是一类范围相当大、用途相当广、品种相当多,而又是在生活、生产活动中经常遇见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重要性在于所包含的每一类高分子都具有特殊的功能[2]。 二、功能材料的基本性能 功能材料是以物理性能为主的工程材料的统称,即指在电、磁、声、光、热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质,或在其作用下表现出特殊功能的材

梯度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及其发展状况.

—— 学科前沿知识讲座论文 学科前沿知识讲座论文—— 梯度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及其发展状况 姓名:李振 学号:08132213 班级:材料物理08-2 日期:2011年10月22日 梯度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及其发展状况 李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材料物理08-2,青岛,266555 摘要:近年来,梯度功能材料(Functionally Gradient Materials,FGM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和特殊的功能,得到了迅速发展,展现出极大的应用价值。FGM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粉末冶金法、等离子喷涂法、激光熔覆法、气相沉积法、自蔓延高温燃烧法等。FGM在航空航天、机械工程、电磁工程、生物工程、核能和电气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文章综述了FGM的制备方法、在各领域的应用以及发展现状,对未来的发展做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梯度功能材料;制备方法;应用;发展前景 1前言 一般复合材料中分散相是均匀分布的,材料的整体性能是同一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常常希望同一件材料的两侧具有不同的性质或功能,又希望不同性能的两侧结合完美,从而不至于在苛刻的使用条件下因性能不匹配而发生破坏[1]。梯度功能材料(Functionally Gradient Materials,简称FGM就是这样一种材料,是指通过连续(或准连续地改变两种材料的结构、组成、密度等因素,使其内部界面减少乃至消失,从而得到能相应于组成与结构的变化而性能渐变的新型非均质复合材料[2-3]。目前,梯度功能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有粉末冶金法、等离子喷涂法、激光熔覆法、气相沉积法、自蔓延高温燃烧合成法等[4]。在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电磁工程、生物工程、核能及电气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梯度功能材料的不同制备方法及各自特点、应用及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2梯度功能材料制备方法 2.1粉末冶金法(PM PM法是将10μm~100μm粒径的粉末(金属、陶瓷充分混合,按组分梯度分层填充或连续成分控制填充,压实后烧结制 备FGM[5]。PM法具有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成本低等优点,但需要对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工艺进行严格控制。2.2等离子喷涂法 等离子喷涂法是将原料粉末送至等离子射流中,以熔融状态 状态直接喷射到基材上形成涂层[4]。该方法使用粉末作喷涂材 料,以气体作载体将粉末吹入等离子射流中,依靠等离子弧将粉末熔化,熔融的粒子被进一步加速,然后以极高的速度打在经过净化和粗化处理的基材表面,产生强烈的塑性变形,相互挤嵌、填塞,形成扁平的层状结构涂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