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仅供参考建议与ppt配合使用)

Chapter 1 What's Archaeology

考古学: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学科性质:人文科学。

特点: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手段

①对象、手段不断发展。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依托。

②内容、方法多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区别于文献。

③客观、确凿。

④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研究对象:

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类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凡是能够说明和复原古代社会的材料对于考古学来说都是有用的,自然也就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予以适当分类:实物资料(遗存)

遗存(名、3举):包括遗迹、遗物和自然遗存。

遗迹: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固定而不可移动的遗存——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宫殿、寺庙、作坊、窖藏、洞穴、城堡、矿坑、灰坑等。

遗物:形体较小而可以移动的遗存——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品、礼器、装饰艺术品、货币、铭刻、文书、人类化石、骨骸等。

自然遗存: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农作物、家畜、采集和渔猎的对象及矿石、玉石、动植物遗存等。

以研究时间分

1、史前考古—历史考古:以文字的发明为界限。

共性:都以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

差异性:遗迹遗物的性质不同,研究方法有异。

史前考古要充分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相结合;历史考古则必须与历史文献相配合,同时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和古建筑学等分支。

从断代来看,史前考古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历史学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研究。

2、史前考古-原史考古-历史考古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自然科学(地质学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生物学和体质人类主要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和人类的骨骼,并判定他们的年代。物理学和化学则应用于对遗迹的勘探,对遗物成分和性质的分析,并测定他们的年代。

二、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都分别就遗址和遗物所提供的有关各该学科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解释。美术史学和建筑史学主要是研究发掘出来的美术品和各种建筑物遗存,就其样式、风格、年代、建筑技术以及保存方面的问题,做出判断和说明。历史学除了为发掘出来的种种遗迹和遗物提供文献上的解释并帮助判断他们的年代以外,还广泛的就古代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提供文献上的资料,做出详细的说明,以补考古学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三、工程技术科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学冶金陶瓷、纺织、造船等):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应用于对遗址的发掘、测量、制图,对发掘出来的遗迹进行复原或现场保护。采矿冶金、陶瓷和染织学应用于对工场址、矿址、窑址等遗迹的考察,对铜器、铁器、陶瓷器、玻璃器、纺织品等遗物的分析和研究。造船学应用于对发掘出的造船工场址和船舶的遗物进行考察和研究。

Chapter 2 The History of Archaeology

考古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①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期的语文和美术史的研究,从而掀起了一个搜求古希腊、罗马雕刻、美术品的热潮,这一热潮不久之后又逐步扩大到对近东地区的巴勒斯坦、埃及、古巴比伦等地的更为古老的古迹和古物的寻访和搜集。

②在西欧和北欧,法兰西、英吉利、德意志、瑞典、丹麦等许多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相继成立。这些国家没有像希腊、罗马那样古老的历史文献。他们企图凭借先民遗留下来的古迹古物,宣扬古代历史,以增进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③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发展,推翻了《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神话,尤其是到了19世纪中叶,达尔文(1809-1882)的《物种起源》、莱尔(1797-1975)的《从地质证据来证明人类的古老》、赫胥黎的《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出版使人们懂得人类的出现至少在数十万年之前,并认识到人类是从猿类演化而来的。

激发了人们探索自身起源和发展的兴趣,于是,史前考古学产生了。它以进化论的理论为指导,按照近代自然科学的传统,以严格的科学方法从事研究,使作为科学的近代考古学从此得以成立。

考古发展过程(5个)

1萌芽期:1760-1840 1、寻访搜求古迹、古物,以攫取古物为目的的发掘成风。2、开始利用古物研究历史。

2形成期:1840-1867 1、C. J. 汤姆逊“三期论”的提出: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2、远古人类的存在得到证实/旧石器的发现和证实。3、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及影响。“三期论”、“进化论”和“人类的古老性”这三个至为重要的概念为研究过去并提出理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也奠定了考古学诞生的基础。

3成熟期:1867-1918 1、类型学的发展和史前考古学的系统化。2、发掘方法的科学化。

3、欧洲、北非、希腊和近东地区的重要新发现及考古发掘向美洲和东亚的扩展。

4发展期:1918—1950 1、更多的考古新发。2、理论方法的发展和提高。3、调查发掘工作更加科学化。4、自然科学和技术广泛应用。5、考古工作在地域上的进一步扩大,成为世界范围的考古学

5继续发展期:1950-至今(详细知道)

1 理论方面的发展:二战后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思想,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方法从事考古学研究,这在世界考古学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忽视精神生活及社会关系状况等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948年,美国的瓦特·泰勒博士论文《考古学的研究》向传统的考古学提出了挑战,反对过分注重人工制品而不讨论非物质方面的内容,主张考古学的研究是一种行为科学,应该重视人工制品反映的人们的行为及文化。

19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以芝加哥大学路易斯·宾福德为首的“新考古学派”,也称为“过程考古学”,提出“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强调考古学要从历史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注重研究人类活动的行为和过程,主张考古学的目标就是人类学的目的,即“试图说明和阐释整个时空内的人类生存之物质及文化上的异同现象”,并运用系统论、生态学、环境考古等方法,试图揭示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化系统的图画”。

一门研究文化过程的科学,目的在于探求“文化动力学”的规律。

新考古学在中国自1980年代初经一些年轻考古工作者的介绍到中国之后,立即引些包

括国内著名考古学家在内的不少学者的热烈争论。

2 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应用方面的发展:技术对考古学的影响很大。如绝对年代的测定、探测、水下考古、航空考古以及各种物理化学(钾氩法、热释光法、古地磁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电子探针法、中子活化法)等分析测试手段,大大提高了考古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碳14测年为革命性的影响。

张光直谓当今考古学: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

3 考古学研究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这一时期内,随着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的广泛开展,新的发现不断增多,加上自然科学方法在年代学上的进一步应用,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上限大大向上推进了。

1960年,肯尼亚学者利基在肯尼亚奥杜韦发现能人化石和砾石器,距今377-359年,从而提早了人类及其文化的历史;小利基和其母M.利基在肯尼亚又发现了更多的南方古猿化石,距今250万年,引起考古学界的极大重视。

中国,除了周口店北京人50万年;又发现蓝田人(公王岭85-75万年;陈家窝65—60万年);元谋人170万年;安徽繁昌县人字洞240-200万年。

前一时期,考古学已形成世界性的考古学。二战以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获得独立,他们为发扬本国的学术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都重视考古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从而使考古学的世界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金石学(名):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近似于欧洲的铭刻学。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希图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形成于北宋时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王昶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命名。

《考古图》(名):是中文“考古”最早出现的地方。刊行于哲宗元祐七年1092,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而又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吕大临著。书中著录了当时宫廷及私人收藏的古代铜器和玉器,每器皆摹绘图形、款识,记录尺寸、容量和重量,并作一定的考证,其收藏处和出土地可考的也加以说明。

新中国的考古成就(简答)1建立健全研究体制2考古学人才队伍的培养3大规模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工作4建立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

中外著名考古学家1、李济(1896-1979):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最早独立进行田野考古工作的学者。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李济重视田野调查发掘,注意发现和培养田野考古人才,造就了中国第一批田野工作水平较高的考古学家。李济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其中花费精力最大的是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

2、梁思永(1904-1954):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的次子。先后主持和参加的重要发掘有:新石器时代的昂昂溪遗址、城子崖遗址和两城镇遗址,安阳殷墟和侯家庄上网陵区,以及后岗遗址等。1949年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思永在学术上的重要成就是:通过后岗遗址的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关系,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的这一关键性问题。他最早对龙山文化作综合性论述,通过对龙山文化的面貌和特征的初步概况,预见到该文化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并探讨了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密切关系。1930年用英文发表的《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一文,是中国国内对仰韶文化认真进行比较研究的第一篇论著。

3、苏秉琦(1909-1997):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河北高阳县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52年主持创办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为办好北大考古专业,培育考古人才,充实全国各地的考古队伍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学术论文,就考古学文化的渊源、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做了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区域分布的格局、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创建,

并对此赋予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学界有广泛影响。

4、裴文中(1904-1982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北京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河北滦县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留学法国,师从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学习旧石器时代考古。其主要著作有《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周口店山顶洞之动物群》、《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等。

5、莫尔蒂耶,G. De(1821—1898):法国考古学家。旧石器时代年表的创立人。莫尔蒂耶是达尔文主义者,早年学习过机械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1869年首次发表他的考古学年表,将法国旧石器文化从早到晚划分为舍利、阿舍利、莫斯特、梭鲁特、马格德林5期。后经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等的调查研究,在莫斯特期和梭鲁特期之间又增加了奥瑞纳期,从而完

备了这个成为世界旧石器时代分期标准的法国旧石器时代年表。著有《根据人类文化而作的洞穴分类》、《人类的起源和远古》等。

6、皮特-里弗斯,A.H.L.-F.(1827-1900):当时英国造诣最高的考古学者,获得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学衔,被誉为“英国考古学之父”。从军队退役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在威尔特郡进行有关史前时期、罗马和撒克逊历史古迹的发掘研究。在鲁斯莫尔周围发掘出许多珍贵文物,并在当地建立博物馆。由于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对出土物精心处理,许多遗存得以妥善地保存。在伍德卡特等处,便揭露出完整的聚落、墓地和大量的文化遗物。他采用社会学来研究考古资料,并强调一般文化遗物的学术意义和教育价值。著有《发掘报告》五卷本(1883~1903)。

7、柴尔德,V.G.(1892-1957):英籍考古学家。以欧洲和近东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著称。毕业于悉尼大学和牛津大学,曾在爱丁堡大学担任史前考古学教授。1940年,为不列颠学院的院士,担任马克思主义杂志《现代季刊》编辑。后被选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通讯院士。柴尔德曾领导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各地,特别是苏格兰奥克尼群岛的斯卡拉布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他还到北非的埃及,西亚的伊拉克、土耳其,以及苏联、东欧和印度,参观博物馆和考古发掘现场,获取丰富一手材料。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加上综合研究概括能力,在考古学和考古材料研究古代史方面著有: 史前时代的多瑙河、《青铜时代》、《苏格兰史前史》、《不列颠岛上的史前社会》、《欧洲的史前移民》、《欧洲文明的黎明》、《古代东方史的新发现》。《人类创造了自己》《工具的故事》。在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方面,著有《社会演化》。

Chapter 3 The Materials of Archaeology

考古材料的形成(简):涉及埋藏物的埋藏方式和埋藏后的情况,形成过程分为文化形成过程和自然形成过程,或称为文化改变和自然改变。文化改变涉及人类在制造或使用工具、兴建或废弃建筑、耕地时等的有意识或偶然行为。自然改变指制约考古材料埋藏或存留的自然事件。如火山灰从天而降,瞬间掩埋了庞贝古城;风沙、流水、动物啃咬等。

●文化形成过程: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考古材料。

文化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反映遗物或遗址形成之前最初的人类行为和活动;一类是发生在埋藏之后的人类活动影响。

注意:大多数遗址的形成都经过使用、埋藏重新使用等多次反复的一系列过程,因此上述的简单分类在实践中不易操作。

●自然形成过程:自然如何影响考古材料。

考古材料本身

导致腐烂和促进保存的自然过程

实际上,任何考古材料在适宜的条件下都能保存下来。但一般情况下,无机物质比有机物质更易于保存。

考古资料的特性(简):1、整体残余性、局部完整性:复原研究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环

节之一。

2、发现的递增、留存的递减:随着时间推移,保存下来的遗物越来越少,而发现的则越来越多。

3、保存状况:局部紊乱、整体有序

4、遗存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可以进行类型学、艺术史等方面的研究。

5、实物留存:可以进行分析测定,不断产生新的信息

资料的物质性:大小、色泽、轻重、软硬、构成元素、机械性能等可通过实验、理化手段分析、模拟、证明。

考古学资料将随技术发展不断有新信息被提取。

考古资料的保护(论):政策:“两重两利”——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对基本建设有利。

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加强利用,严格管理。

机构: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地方各级文物局、文物保护研究所等。

法律:文物保护法

社会:公众考古学

科技:文物保存学

破坏越来越严重,文物保护要求越来越高。

Chapter 4 Something About the Investigation of Archaeology

考古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位置、范围与面积、堆积状况、年代与文化面貌、环境、保存现状等。

①测量遗址的地理坐标,并标注在地图上。

②遗址范围与面积依据已暴露文化堆积位置,并参照地表散见遗物的分布范围确定,必要时适当辅以勘探手段。

③遗址的文化堆积状况包括埋藏深度、堆积层次和厚度、暴露的遗迹遗物等。可通过直接观察堆积断面,并综合各观察点的情况进行整体推断,必要时可进行勘探。

④有选择地采集暴露在断面上的遗物和拣选地表散落的特征遗物,以了解遗址的年代、文化面貌等。

⑤调查遗址的现代和古代景观环境。

⑥评估遗址保存现状,提出文物保护建议。

地层学:研究地壳表层成层岩石的学科。地层指地壳表层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在地表岩石露头中,层状岩石占有很高的比例。地层学研究的主要范围是地层层序的建立及其相互间时间关系的确定,即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这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所以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基础学科。许多重要矿层和有用岩石都直接属于地层的一部分,所以地层学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考古地层学是从地质学中首先产生的,后来把这一概念引进到考古学中来,并逐渐加以改造和完善,称为考古地层学,或考古层位学。它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论之一。进入20世纪以后,考古地层学逐渐得到普遍推广。它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论之一。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1、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层和遗址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文化层下层早于上层,这是最基本的原理。

2、同一文化层和同层遗迹单位的形成和遗留方式不是水平的。

自然地面本身不平;

人类活动复杂化,改造环境的能力增强,文化堆积的起伏就比较大;

后期居住的人们,往往会破坏早期人类活动的文化层,早期文化层可能被削低、切割或整个被挖掉。

3、次生堆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会出现地层位移、断层、倒装现象。

4、形成不同文化层的原因,关键在于堆积内容的变更;而文化层的堆积厚度,不是估计形成时间的尺度。

5、遗迹本身形成的时间与遗迹内文化堆积形成的时间是不同的。遗迹形成的时间早于遗迹堆积的时间。房屋、窖穴、灰坑、水井废弃后,堆积形成。

考古发掘的原则性要求:

①根据土质、土色、包含物以及其他相关现象区分堆积单位。

②根据平剖面结合的原则,完整把握遗迹单位的边界形态。

③根据地层学原理,依照堆积形成的相反顺序由晚到早发掘堆积单位。

④堆积单位是考古发掘的最小作业单位。发掘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堆积间的界面。较大或复杂的遗迹现象,应采取部分揭露的方法,如先发掘?或?。处理大面积层状堆积时,应控制各部分的发掘进度,保持一致。

⑤要注意观察、分析和判断遗迹或遗物间的关系,注意控制和协调工作进度。

⑥人类活动迹象清楚的活动面是重要的遗迹现象,发掘中应尽量完整揭露,详细观察,多手段记录。

⑦发掘完毕后,无特殊原因探方(沟)必须回填,并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1.将实物资料进行清洗(需要仔细观察)。但有些不能清洗,如采样,某些陶器等有特殊用途,分析化学成分、残留物成分。

2.将遗物进行分类(石器、骨器、木器、铜器、铁器、陶器等)。

3.将遗物进行粘对、修复,并进行编号、挑选标本。

4.对文物标本进行绘图,并制作标本卡以描述物品的各种信息;建立实物资料库。

5.将考古发掘资料建成档案(电子档案、图片文字档案)、归档。

6.运用类型学原理对文物标本进行深入研究。(分型、分式、分期)

7.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出版。

类型学的概念:它是通过对考古遗存的形态对比,以探求其发展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又被称为器物形态学、标型学等。这一方法论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蒙特柳斯发展完善,它是受到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的。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和分析、研究的方法论。

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一、类型学所研究的遗存必须属于同一类别

二、考古遗存的类型学研究应从层位关系入手,最终要经过层位关系的检验。

①确定遗物的年代关系需要有多处层位关系的验证。

②每件遗物都有制作、使用和废弃三个阶段

③不同类别的地层单位在类型学分析中是有差别的

三、考古遗存的形态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四、祖型和遗型

类型学的作用于局限性:

1.确定考古遗存的相对年代,并进行遗址和文化的分期。

器物——器物组合——器物群——遗址、文化

2.探讨同一谱系考古学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极其规律。

渐变——平稳发展(量变)

突变——质变

3.研究不同谱系考古学诸文化之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甲文化中存在的乙文化的文化因素

——甲文化与乙文化的渊源关系

4.研究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从而了解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关系。

类型学的功能及其基本点而言,是研究考古遗存的形态变化,而形态变化的背后往往隐含着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发展和变化,进而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5.为古代社会研究奠定基础。

器物——器物组合——器物群遗迹——聚落——聚落群人群

考古类型学的局限:

1.只能确定遗存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一定代表真实的历史年代。

2.只能确定遗存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

3.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进行排序分析,特异形态、突变器物类型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

4.考古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规律有一定假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作补充和修改。

Chapter 5 The Researches Basing on Archaeological Chronology

考古年代学:考古学研究中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求证或检测古代遗迹和遗物年代的科学。考古学中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前者指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和遗存在时间上相对早晚关系,但具体早(或晚)多少年并不清楚,如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

后者则以确切的纪年给出时间顺序,如某某文化距今多少年。

确定考古发现物的年代,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环节。

相对年代测定方法:一、地层学测年(地层序列)二、类型学排序法(类型序列)三、语言测年(语言序列)四、气候和年表(环境序列)

绝对年代测定:一、历法和历史年表二、年轮测年:树轮和纹泥1.纹泥和湖相沉积2.

树轮测年三、14C测年

14C测年基本原理:是利用14C的放射性衰变原理对考古遗存的绝对年代进行测年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目前测定大约5万年以来年代的主要测年手段。宇宙射线同地球大气发生作用形成高能量的中子,这些中子经多次碰撞损失能量成为热中子,当热中子与14N发生核反应,便生成14C。大气环境中新生的14C,一般很快就与氧结合,生成14CO2分子,并与大气中的CO2混合,参与自然界碳的交换循环,动植物一旦死亡,其14C得不到补充,14C 的含量将按放射性衰变定律衰减。这样,根据遗存中14C的含量和其死亡时的14C含量,即可根据衰变定律计算出其死亡时间。

Chapter 6 The Culture of Archaeology

考古学文化概念:柴尔德认为:“一定型式的遗物、遗迹——陶器、工具、装饰品、埋葬礼仪、家屋形制等经常共存。这种稳定共存的诸文化因素复合体可称为文化集团或简称文化。”

夏鼐认为:“是某一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文化在物质方面遗留下来可供我们观察到的一群东西的总称”“我们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陶器和某类型的石斧和石刀以及某类型的骨器和装饰品,经常地在某一类型的墓葬(或某一类型的住宅遗址)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特定类型的东西合在一起,我们叫它为一种‘文化’”。

学术界统一认为:“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一群遗存。”

注意点:

①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

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②一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和,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

③所谓的同一时代和共同地区都是相对的,究竟多长时间为同一时代,共同地区的范围又有多大,这是需要对共同特征的研究之后加以界定的。因此,在这一定义的三项要素中,最重要的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这一项。

④关于“一群遗存”的内容。严文明先生表述的更为严密,他把从新石器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遗存划分为五大门类,即“一是聚落形态,包括聚落在内的房屋、窖穴、水井、作坊等各种遗迹的形态;二是墓葬形制,包括墓地结构及单个墓葬的结构、墓坑、葬具、葬式等方面;三是生产工具和武器;四是生活用具;五是装饰品、艺术品和宗教用品等。”他认为分析和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特征,就可作为识别和界定一支考古学文化的依据。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1、以典型文化特征来命名。2、以首次发现某地考古学文化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3、在以小地名命名的基础上加前缀或后缀的来命名。4、以时代、朝代或国家、古族的名称来命名。

苏秉琦的区系划分法:六大区域。

①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

东起辽东、西到甘、青、宁地区,主要分为西北、北方和东北三大块,而后两者为中心区系。

②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泰山为中心的鲁西南地区、以莱州湾沿海地区为中心的胶东地区、以胶州湾附近地区为中心的古青州地区。

③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东起郑州西至宝鸡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带,这一范围至少可以划分为东西两个区系:西支约在宝鸡至陕县之间,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个类型;东支在洛阳到郑州之间;而位于洛阳和陕县之间,则可能自成一系。

④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⑤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⑥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Chapter 7 The Archaeology Settlement

聚落:本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概念,一般指人们聚居的地方或村落。古代所谓的村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包含有城邑和乡村两种居住形态,聚落实际是古代某一人类社群曾经居住过的聚落遗址,是一种据有一定空间并延续一定时间的文化单位。

聚落的起源:人类在其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是集体生活的。“集体生活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进步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史前时期,人类的集体生活表现为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共同生产和生活。

古人认为“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树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所谓“巢居”,即搭建于树上类似于鸟巢的居所。“巢居”时代在考古上难以证明。

也有人认为,人类最初可能就是穴居的。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确实住进了天然的山洞里了,如北京猿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天然的洞穴仍是人类最常利用的住所。如辽宁喀左鸽子洞、北京山顶洞等。

除洞穴遗址外,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就出现过一些旷野类型的遗址,如山西阳高县许家窑、阳原虎头梁、四川汉源富林遗址等。均发现有灰烬等用火遗迹,可知人类曾经居住过。推测这类居址的房屋,可能是用树干、树枝、树叶、茅草、兽皮等材料搭造的窝棚式建筑。

聚落形态的演变:

1)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聚落:目前多发现于长江中游及华南地区,在华北地区有少量发现。

华南地区:主要有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和庙岩遗址等,多属岩洞类型。

华北地区:出现人工搭建的简单住所,早期特点是居住于墓葬同处一地,看不出分区规划的迹象。社会组织,可能是以氏族为基础的小型公社。居住生活和当地的环境与资源情况密切相关,仍可明显看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俗。

2)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聚落:数量和面积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广布于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等地区。

农业发展——人口增加——聚落规模扩大、数量和密度增加。聚落布局已有一定的规划,氏族公共墓地和居住区分开。

环壕聚落:由若干小家庭组成一个家族,再由若干家族组成一个氏族,整个聚落可能是以氏族为基础的生产生活共同体,人口在200-300人,这应是新石器时代中期较为普遍的社会结构。

3)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前、后两段):

前段:聚落大小与规模比较接近,各聚落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差别。聚落的整体布局呈凝聚式和内向式。表现出极强的群体意识和血亲观念。聚落布局有明确的分区规划。一般聚落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等。

后段:聚落布局仍基本上是凝聚式的,但不再是内向式。聚落内部仍有明确的分区规划,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各有所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仍是综合性的自给自足经济,但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经济中心。聚落开始分化,不同的聚落规模大小差别显著,出现以中心聚落为中心的聚落群。一些中心聚落的防卫设施不断加强,逐渐产生与一般聚落相对立的、由高大墙垣围绕的城。这些情况预示着社会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高于一般聚落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铜石并用时代(龙山时代)的城址:聚落形态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内蒙古河套地区、长江中游、成都平原等地。

Chapter 9 Something New

新考古学:新考古学是20世纪60-80年代在北美和部分欧洲国家流行的一个考古学派。以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从系统论角度看待遗存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和社会,运用演绎推理逻辑的类比、统计方法,探讨不同时空人类文化的不同发展过程。新考古学的完整思想是由路易斯·宾福德提出的。他在1962年发表了第一篇新考古学的代表作《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认为考古学的目标是“说明和阐释整个时空内的人类生存之物质及文化上的异同现象”。为了这个目标,在研究中应采取新的研究方法,即利用系统论方法。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戴维·克拉克。

背景1:进化论的复兴

文化是自成一格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自己独有环境的产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一种文化的发展趋势,只能从该文化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去寻找。

但19世纪的经典进化论犯了简单化的错误,忽视了文化的多样性,单线进化论。

新的进化论是在承认人类发展进化规律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线进化论。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开始探讨各地区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文化发展规律。

背景2:自然科学技术对考古学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脑的普及、广泛应用统计方法以及科学哲学的影响,使得考古学从古代遗存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迅速提高,技术手段应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广泛,分析的种类越来越多。促使考古学从一门大致上的描述性学科发展为更严谨的探索性学科。

在此背景影响下,20世纪60年代新考古学运动首先在美国兴起,同时在英国也开始出现。在芝加哥大学冒出了一批以路易斯·宾福德为首的年轻考古学家,在斯图尔特、泰勒和威利等学者的影响下,他们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借鉴了一批新的概念和术语,打出来“新考古学”的旗号。

他们认为考古学应当摒弃历史学的描述性方法,而去从事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的规律性

探索。

研究内容:

考古学研究的内容和课题尽管纷乱繁杂,但可以归纳为三类:复原文化史(时空框架和谱系)、复原文化形态(主要包括生产力、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解释文化过程(主要是发展变化的原因)。它们之间是均以前者为基础,因而构成了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层次。

新考古学批评传统考古学只局限于时空框架的研究。认为应把考古学研究中心转移到文化的全面复原和解释方面。这些便构成了新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考古学文化的全面复原。

②对考古遗存和考古学文化的解释。

研究程序和方法:

“假设-演绎法”:从一般理论、特定的假设演绎出内涵,再用考古发现的实际资料加以验证的方法。

对新考古学的批评:

新考古学思想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欧美风靡一时,为考古学领域带来了一片新气象。但是,它在学术定位和研究目标上仍表现出许多过激和偏狭之处。

1、新考古学刻意贬低历史学的地位,将其形容为一种描述性的浅薄学科,极力将考古学定位于人类学范畴内以体现其真正的科学价值。

2、新考古学将考古学研究变成了民族学的过去时态,完全排斥了考古学在了解人类历史方面的作用。

3、新考古学将总结人类行为的规律或社会发展的通则看作是考古学的终极目标,过高地估计了考古学家的释读能力和考古材料的信息含量。

4、新考古学过分依赖演绎法,没有充分意识到对考古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的重要性。

5、新考古学信奉文化生态学理论,把文化仅仅看成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没有意识到人类意识形态对文化演变所发挥的能动作用。

环境学概论试题B卷1及答案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决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签名:学院专业学号级班 ··················密···················封·····················线··················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共印份数: 第1页共4页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08—09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2007级、2008级《环境学概论》试题(闭卷B卷)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三种 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8题,每题2分,共 16分)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最简考古学概论—曹兵武

最简考古学概论 曹兵武著 (2014年版) 简介 在两万字篇幅内,本文试图让读者基本上能够了解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当代最新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所描绘的早期中国的大致图景。 目录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2) 延伸阅读:考古学文化、北京猿人、殷墟发掘 (4)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6) 1.地层学与类型学 (6) 1.1地层学 (6) 1.2类型学 (7) 2.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 (8) 2.1环境考古学 (8) 2.2聚落考古学 (8) 延伸阅读:考古发掘流程、公共考古学 (9) 第三节、现代科技与考古学 (10) 1.碳十四测年 (10) 2.热释光测年 (11) 3.古地磁测年法 (12) 4.孢粉分析研究古代植被 (12) 5.残存脂肪酸分析 (13) 6.其他 (15) 延伸阅读:水下考古学 (15) 第四节、考古学勾画的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16) 延伸阅读:中国文明的起源 (19)

德国著名考古学史家西拉姆说:“人类要想看清未来的100年,首先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①。考古学就正是这样一门让人类回头去看自己过去5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发掘、记录、整理、分析和解释人类在过去生产与生活中留下的物质遗存,拼凑、复原和认识已经消失的古代社会、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获得的古代遗物与遗迹等遗存,研究和复原人类古代生活与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同样是复原和研究过去,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历史学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而考古学必须经过野外调查和发掘,获得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然后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获得关于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处理资料的基础部分——考古学技术;从资料推测过去人类行为和复原历史的中间部分——考古学理论;推导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得出的抽象的关于规律的考古学认识部分。 具体地说,所有的考古学工作都涉及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 1.发现、发掘、记录和保护过去人类的物质遗存,揭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包括它们存在的物质性背景; 2.重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的古代遗存所代表的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建立古代遗存的编年序列,进而建立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史; 4.提炼、解释由古代遗存所体现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过程所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兴趣由来已久,曾经尝试诸如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多种方式记忆和认知过去。现代考古学发源于欧洲。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学者与皇帝曾经尝试比较系统地搜集古代的文物,进行带有研究和教育性质的展示。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这段时间里,对人类的过去感兴趣的人大大减少了,欧洲被认为是因为蛮族的入侵而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遥远的过去甚至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辉煌,都被认为是一种传说,只在那些神话和英雄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圣经》是当时人类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体系的惟一来源。十五世纪中期肇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唤起了欧洲人对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又反过来诱发了人们寻找和收藏古物的兴致。16世纪,一些人开始发掘意大利的罗马废墟,以为日益膨胀起来的古物市场输送原料。在16世纪的西欧和北欧,一些古代的仪式性建筑引起了当时学者的特殊兴趣,比如对史前的巨石遗迹特别是英国的斯通亨基(Stonehenge)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些人的研究甚至得到了王室的赞助。1709年之后,对被公元79年维苏里(Vesubius)火山的喷发所淹没的庞贝(Pompeii)古城的连续发掘,成为当时人类重新认识罗马时代人类文化成就的一扇窗口,当1千多年前的历史细节和惨剧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那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应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旅行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圣经》的发源地中东地区进行大量的考察,在满足自己宗教感情和寻根之欲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源头的了解。 ① [德] C. W. 西拉姆著,刘迺元译:《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 名词解释 : (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大气二次污染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 :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 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 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0 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02 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 氧化型 ( 汽车尾气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 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 污。 (2) 类别: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6. 遗传) ( 生态系统) 7. 8. ( 堆肥) (焚烧) 9. 10. (移动源) (固定源) 11. 12(山谷风) (海陆风) 13 14( 0— 1 20分贝) 2. (气压梯度力) (风) (湍流) 4. (空间辐射) (导线传播)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吸附交换) (络合- 螯合) (工业) (农业) (生活) ( COD ) ( BOD5) (在氮、磷过剩)(水华) (赤潮) 2分,共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30分) 1.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3. (总有机碳 TOC ) (总需氧量 TOD ) 5. (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 气)

考古学名词解释

1.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考古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如根据其研究的物质遗存的时代特征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近代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地域可分为欧洲考古、美洲考古、东亚考古、地中海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国度可分为埃及考古、印度考古、中国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可分为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等。考古学并非只是研究过去的学问。它还可以通过研究阐述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参考。例如,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文化和观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人类文的保护等。 2.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大方面。①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和体质人类学,主要是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和人类的骨骸,并判定它们的年代。物理学和化学则应用于对遗迹的勘探,对遗物成份和性质的分析,并测定它们的年代。②在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应用于对遗址的发掘、测量、制图,对发掘出来的遗迹进行复原或在现场加以保存等。采矿冶金学、陶瓷学和染织学应用于对工场址、矿址、窑址等遗迹的考察,对铜器、铁器、陶瓷器、玻璃器、纺织品等遗物的分析和研究。造船学则专门应用于对发掘出来的造船工场遗址和船舶的遗物进行考察和研究。③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都是分别就遗迹和遗物所提供的有关各该学科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解释。美术史学和建筑史学主要是研究发掘出来的美术品和各种建筑物遗存,就其样式、风格、年代、建筑技术以及保存方面的问题,作出判断和说明。历史学除了为发掘出来的种种遗迹和遗物提供文献上的解释并帮助判断它们的年代以外,还广泛地就古代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提供文献上的资料,作出详细的说明,以补考古学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3.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可移动的古代遗存,包括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券、甲骨、简牍、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器等。遗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因而它们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由于地域、时代与民族的不同,各种遗物的用材(石、木、陶、金属──青铜与铁等)、制作方法及其形制、风格亦各不相同,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考古学对人类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遗物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类别、类型的研究及年代的鉴定和用途的确定,而是要通过对遗物的研究去了解人类古代社会的社会生活、生产技术水平及文化面貌。 4.文物: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_30-40_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_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_综合性_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_描述功能_、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8、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_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_初级群体_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_婚姻_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_社会成员_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_农村_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_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 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 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 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 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 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 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 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 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 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 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 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 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2

专业:姓名:得分: 环科系2002级本科生 《环境学概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2、光化学烟雾:含有NO X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成因是( B. )。 A. 藻类大量繁殖 B. 有机物大量进入水体 C. 氮磷营养物质浓度升高 D. 溶解氧降低 2. 大气中颗粒物的二次污染物包括( D. )。 A. 飘尘 B. 重金属元素 C. 多环芳烃 D. H2SO4 3.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A.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 A. 镉 B. 铅 C. 甲基汞 D. 铬 4. 城市污水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C. )。 A. 去除有机物 B. 去除无机物 C. 去除氮、磷 D. 去除颗粒物 5. 烟囱排出的烟流形状与大气的温度层结有关。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烟流形状为( D. )。 A. 波浪型 B. 锥型 C. 上升型 D. 熏蒸型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举例说明其规律。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的 C 对人的危害性小 C、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 D、局部的 4. 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A E )。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关系。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资料,而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有意识地经过加工制造的实物,这种实物包括两大类:一是遗迹;二是遗物。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劳动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那个层面。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遗迹的堆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低于地表的,如坑、沟、井、墓葬等。另一种是高于地表的,如城墙、河堤等。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代号: M墓葬 G沟 H灰坑 Y窑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