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平原

渭河平原
渭河平原

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在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接秦岭,北到陕北高原,平均海拔约500米,东西长300 公里,西窄东宽,成三角形,西窄东宽,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渭河平原形成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全貌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渭河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第四纪松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

气候特点

渭河平原属大陆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材料一:陕西关中平原,指的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因此又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

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材料二:

材料三: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000~2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1)读材料二说出渭河平原的形成原因。(2分)

(2)渭河平原南部是高耸的秦岭,北部是低矮的黄土高原。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渭河的水文特征。(4分)

(4)读材料一、二、三,概括渭河平原的农业特点并分析渭河平原自古农业发达的自然

原因。(7分)

答案

(1)地层断裂下陷(断层形成凹陷地带),(1分)渭河及其支流的泥沙堆积。(1分)(2)由于北部没有高大山脉的遮挡,秋冬之际和早春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在平原集聚,容易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2分)地处秦岭夏季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2分)(3)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结冰期。(写出1点给1分共4分)(4)农业特点:旱田农业,种植小麦、棉花,一年二熟或两年三熟。(3分)

自然原因: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雨热同期;(1分))地形相对平坦开阔,便于耕作。(1分)土壤深厚肥沃(1分)靠近渭河,灌溉便利(1分)

渭河北移的千古之谜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渭桥遗址2014年考古发掘成果,渭河西安段古河道北岸距现在渭河北岸4.4公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但最惊人的则是,渭河西安段2000年的北移并不是均匀进行,而仅在近300年内就移动了3000米左右。

渭河横贯八百里秦川,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不管是秦都咸阳地,还是汉、唐长安城,都是择渭水而居。《水经注疏》引《雍州图》说:“渭桥在长安北二里横门外”,汉代横门遗址在西安市西北的草滩农场,这里已在渭河以南十几里。二、三里和十几里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于是,人们推断从汉代至今,渭河向北移动了十里左右,平均每年北移2米。但对渭河何时开始大规模北移、每年移动多少却无史可考。此次厨城门一号桥发掘中“康熙通宝”等清代铜钱等遗物的发现,表明渭河主河道在康熙时期,仍距离汉长安城不远,这一点也可以从咸阳与西安市的界线看出端倪。1914年咸阳与长安县的分界线是以渭河主泓来划分的。而到了1979年,咸阳与南岸西安市的分界线却划在了渭水南岸陆地,即部分咸阳土地跑到了渭

河南岸,当然这是渭水河床北移的结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渭河在这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么迅速和大的北移呢?

首先是因为两岸的地质构造。渭河西安段南岸为一台地地形,地势较高,土质为黑红色胶泥,杂有礓石土层,质地坚硬,河水不易侵蚀。渭河北岸咸阳段土质疏松,抗冲击力小,容易受到侵蚀。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其侵蚀过程有越向后越强烈的趋势。同时,与两岸的地质构造也有关。第三纪以来,秦岭山地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并带动周围台地上升,而渭河北侧为渭河冲积、洪积平原,这样,就在渭河西安段两岸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局部地貌,迫使渭河不断北移。

其次,由于秦岭南山支流顶托也促成了渭河北移。秦岭有72峪,每个峪口都有一个小的支流。相对于渭河北岸来说,渭河南岸河流密布。“八水绕长安”中的六水均是渭河南岸支流。从渭河西安周至段到渭河西安高陵耿镇段,南岸汇入的河流有黑河、涝河、浐河、沣河、灞河等众多支流,这些河流具有明显的山区河流特点,河道纵坡变化明显,谷短、坡陡、流急,尤其是降雨季节,水流倾泻而下,形成巨大冲力,将渭河水流不断推向北岸。同时,这些南岸支流在入渭口处,由于河道变坦宽广,使得水流变缓,诸支流携带的泥沙容易发生堆积,形成类似三角洲式的沙难,对渭河水流起到了顶托作用,而渭河北岸在此段却没有支流汇入。水力和河滩的顶托加剧了渭河侵蚀北移。

最后,渭河北移也是人为的结果。从汉唐至今,渭河南岸一直是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从清朝中后期开始,渭河南岸西安地区人口剧增,活动频繁。1949年西安解放时,人口才110万,到1960年人口就增加到218.5万,到2014年西安市人口已达847万左右。受此影响,防水治河的工程也较大。经过长期自然淤积,渭河南岸西安段形成了大面积的河滩地,吸引了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来此落户,大量的滩地被开垦,西安北郊草滩和解放后建立的众多农场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而为了保护这些单位的安全,西安市沿着渭河先后陆续

建立了固定的堤防和控导工程,并不断加固。而渭河北岸却没有堤防工程,一直为天然河道,受汛期洪水影响,导致渭河主泓折射向北岸。人为因素的参与,使得渭河北移速度加大。渭河北移毕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如今,随着陕西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完成,两岸堤防建设的竣工,渭河将不再会北移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